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核工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核工业发展的思考摘要:近60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中国核工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文回顾了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核工业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并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对核工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大力发展核工业,能够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能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独立创新。发展核工业,是和平利用核能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也是中国核工业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发展核工业,以核电梦带动中国梦,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核工业要做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制定和完善核安全法律体系和核工业标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占领技术国际市场。要坚定信心,迎接挑战,技术攻关,完善法制,将核工业转化为助推新时期核工业安全有序发展的新动能。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工业十八大创新

中国核工业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创建与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全新事业。从1995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历史性的战略决策算起,中国核工业已经走过将近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中国核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制止核讹诈,反对核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核工业的发展历程

80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对国防建设实施战略转变,由临战状态转为和平时期的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核电作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和发展电力工业的一项重要方针,做出了自行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和利用外资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合作建造大亚湾核电站的决策。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奋斗,这两座核电站已经相继建成,并已投入商业运营;现在运行正常,环境安全,年发电量相当于1952年全国总发电量的3倍,有效地缓解了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显示了发展核电的巨大作用。秦山和大亚湾两座核电站的建成和安全运行,以及以秦山作原型为巴基斯坦建造30万千瓦核电站工程的顺利进行,表明中国有能力自行设计、建造、运行、管理和引进、出口核电站。目前位于山东荣成的全球

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已经初现雏形,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核电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在核工业发展过程中,我国始终注意贯彻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展进出口贸易。1984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并且先后同10多个国家签订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协定,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80年代初开始向西方国家出口核电站用的核燃料,1986年12月与阿尔及利亚达成协议,出口一座研究用重水反应堆,现已建成并经过最终验收,工程质量合格,技术性能优良,被誉为南南合作的范例。1991年12月与巴基斯坦签订合同,出口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1993年8月1日浇注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整个工程进展顺利。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核出口国家。在核出口中,中国一贯坚持用于和平目的、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监督、不转让第三国的原则。这些原则得到国际的普遍支持和赞赏。

二、发展核工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1.大力发展核工业,能够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能力。

中国核工业创建与发展两次重大战略决策都是十分英明、正确的。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当时国内开始大规模建设和国际形势对我有利的机遇,毅然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为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开辟了道路。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做出了主动裁军100万和调整军工科研生产的战略决策,明确核工业重点转向为国民经济服务,从而为核工业发展拓宽了道路。1992年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急剧增长,而国际核电发展疲软,期望从中国找到市场,这对我国核电建设又是一个良好机遇。邓小平同志在《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核电也十分重视。为此需要进一步搞好决策,增加投入,理顺体制,统筹规划,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以期促进核电事业和整个核工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2.大力发展核事业,是和平利用核能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也是中国核工业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目标。

中国核工业发展前25年以军用为主,形成了一个军用核科技工业体系;后15年实行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这就拓宽了道路,形成了核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军民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在新形势下核工业应继续贯彻这一方针,实行军民结合,以核为本,发展核电,多种经营。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关系国家安危,责任重大,任何

时候都不可有一点懈怠,必须保质保量,坚决完成。

3.大力发展核工业,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独立创新。

中国核工业发展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引进吸收相结合。创建初期,我们按照中央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把核事业的发展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中国核工业从一开始就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作为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在科研生产建设各个环节都贯彻了这一方针。尤其在核电站建设过程中,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了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了严格、周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安全受到国家核安全法规的约束和国家核安全机构的监督,并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同。

4.发展核工业,以核电梦带动中国梦,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核是国家第一位的战略威慑力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想拥核自保。核能又是绿色、清洁、安全的可持续能源,是未来资源保障的战略性产业。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完全拥有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独立知识产权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核电事业对于在未来世界能源格局中夺取致高点具有关键意义。

三、当前背景下深化核工业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鬼关系国家核威慑力量建设和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之一的核工业来说,有着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当前背景下深化核工业建设,实现核工业更大程度发展进步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

中国经济转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核工业集团应该抓住核电大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治理机制。由于核工业的产业链比较长、跨度比较大,核工业各项业务尚处于积极发展阶段,可以考虑建立以战略控制型为主的管控模式,总部为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中心,专业化公司为主要运营方式,以追求企业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为培育目标,管理方式通过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体系进行管理。集团主要在战略管理、资产管理与投资、业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和协调及共享服务等方面进行管理。集团应进

一步明确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产业战略规划,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由政府式的职能管理,向以产业化、专业化的事业部管理过渡。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集团公司与子(分)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指标明确清晰的绩效评价体系。

2.制定和完善核安全法律体系和核工业标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核电标准体系涉及核电站设计、设备、建造、运行的各个方面,包括通用及基础、前期工作、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建设、运行、调试、退役等8大方面的内容。国家核安全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并发布了一批核安全法规与导则,在多标准下用统一的安全法规去规范核安全,使我国的核安全审评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而,有关设计、制造等技术层面的统一的核电标准体系却一直是空白。制定核安全法是我国作为核能利用大国应该履行的国际义务,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要求。我国研究制定核安全法,既有其他国家立法实践可供参考,也有我国20多年的核安全监管经验作为基础,具备可行性。进一步推进核安全法立法工作,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国外核安全法律制度、全面梳理国内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加强调查研究,归纳和总结我国核安全监管亟需解决的法律问题。

3.加强技术创新,占领技术国际市场。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核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一直是制约核工业发展的瓶颈。以核电为例,我国的核电发展已历经20余年,已建成的11台核电机组分别采用了RCC标准、ASME标准,以及俄罗斯标准,造成目前多种规范标准并存的局面。应当积极加大技术研发,加快技术的引进消化,在当前核电大发展的形势下,积极推进设计、设备、建造、运行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我国自己的统一的核电规范标准体系。

学习十八大理论,落实十八大精神,坚定核工业的发展自信,不断增强和提高利用核能的水平,是核工业发展的目标所在。从核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工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契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核工业将在更高层次、更宽范围、更深程度进行融合,这种多层次的、多元化的融合正不断转化为助推新时期核工业安全有序发展的新动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