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转化为资本#精选.

货币转化为资本#精选.
货币转化为资本#精选.

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第一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劳动产品怎样变为商品,商品又怎样变为货币,接着在这一篇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阐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实质及其产生条件。

本章共分为三节,分别讲述了资本的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一节分析资本的总公式,目的是分析资本的实质,回答“资本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资本是怎样产生的呢?”第二节分析总公式的矛盾,即资本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第三节分析劳动力的买和卖,结论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所以,本章的中心是分析货币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的,这个转化的实现,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即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这一章是从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的理论奠定了整个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

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

本节,马克思首先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接着分析了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最后得出资本总公式。这样,马克思从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资本的实质,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一、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①资本产生的国内条件:

——使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一定的货币

商品流通——导致两极分化,产生雇佣劳动者

②资本产生的国际条件

地理大发现开拓了国际市场,引发了“圈地运动”。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

2、货币是商品生产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历史上,先有货币形式的资本,然后再发展出资本的其他形式;

——现实中,各种资本运动的起点,都采取货币形式。

因此,这一部分主要说明商品流通、货币和资本的关系。

二、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和区别

1、公式:商品流通W-G-W 为买而卖

资本流通G-W-G’为卖而买

2、共同点

这两种循环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同样两个物的要素即商品和货币互相对立,都是扮演同样两种经济角色的两个人即买者和卖者互相对立。这两个循环的每一个都是同样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这种统一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通过三个契约当事人的登场而实现的:一个只是卖,一个只是买,一个既卖又买。

3、区别

①流通的次序、起终点和流通媒介不同。P(173)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束。作为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在前一场合是商品,在后一场合是货币;在整个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在前一形式是货币,在后一形式是商品。

②货币在流通中使用的方式不同

在W-G-W这个流通中,货币最后充当使用价值的商品。于是,货币就最终花掉了;而在G-W-G这个相反的形式中,买者支出货币,却是为了作为卖者收入货币。货币在此过程中只是被预付出去。

③货币和商品在流通中的位置变换不同p(174)

在W-G-W形式中,整个过程以交出商品收入货币开始,以交出货币得到商品告终,同一块货币两次变换位置;在G-W-G中,两次变换位置的,不是同一块货币,而是同一件商品。

④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不同

⑤流通的目的不同p(175)

在W-G-W循环中,始极是一种商品,终极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因此,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总之,是使用价值;G-W-G循环是从货币一极出发,最后又返回同一极。因此,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

⑥运动的内容不同p(175)

前者两级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后者两级是不同量的价值。

⑦流通的界限不同p(177)

前者以消费或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但是,在为卖而买的过程中,开端和终结是一样的,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是由于这一点,这种运动就已经是没有止境的了。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值,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⑧价值在流通中的作用不同p(179)

前者,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后者,价值成为一个自动的主体,自行增值。

结论:

1、剩余价值是预付资本价值以上的一个增加额,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为剩余价值的存在,货币才是资本。

“G-W-G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

=',即等于原预

+

G

G?

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值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p(176) 一旦生了儿子,并由于有了儿子而生了父亲。

2、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或者说是人格化的资本。

“只有在越来越多的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p(178-179)

三、资本总公式

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第二节总公式的矛盾

这一节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也就是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因此,这一节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二是离开流通过程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核心内容是指: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具体来说是指:与商品性质、价值性质、货币性质和流通性质的矛盾。

一、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从G-W和W-G分析

1、流通过程如果是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①流通次序的颠倒不会产生剩余价值p(182)

②交换中使用价值的不同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p(183)

③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不会产生剩余价值p(184)

因此,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利益,但在交换价值上,双方都不能得到利益。

2、流通过程如果不是等价交换(非纯粹形态),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①卖者特权,因而高价出售p(187)

②买者特权,因而低价购买

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③假设存在一个只买不卖的阶级

④用欺诈手段,一方所得是另一方所失,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二、离开流通过程也不会形成剩余价值

“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就商品的价值来说,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他自己的、按一定社会规律计量的劳动量。。。。。。商品所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不能创造进行增值的价值”。

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劳动力以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只有劳动力,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占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其中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

2、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人。”

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

“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时,资本才产生。”

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P(199) 关键是“必要的生活资料”——“自然需要”和“历史的道德的要素”

三、流通过程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生产过程的剥削关系

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一切国家里,给劳动力支付报酬,是在它按购买契约所规定的时间发挥作用以后,例如在每周的周末。因此,到处都是工人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预付给资本家;工人在得到买者支付他的劳动力价格以前,就让买者消费它的劳动力,因此,到处都是工人给资本家以信贷。”

2、“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只有最后的愚蠢才会把等价交换原则拿出来反驳剥削,因为交换中不创造价值。

一个人出钱委托裁缝制作衣服,如果他是只出钱,那么裁缝就会把一切需要劳动的制作过程全部折算成劳动力支付来索取报酬。如果这个人规定了制作的式样,并且给出了足够的材料,那么裁缝将只收取制作到成衣的劳动报酬。

我们在现实中,会看到服装式样的构思、构思的表达、用料的采购和最后的成衣过程如果分开交给不同的人做,会比全部交给一个人做需要指出更多的费用。这是因为如果交给同一个交换对象完成这全部的过程,不仅会减少对象的分工转换时间,而且会使得他获得仅仅完成成衣最后阶段要更大的报酬总额。于是根据流程节约原则,他将索取一个相对于流程节约下来的时间的等比小额报酬总量。

这个交换过程完全说明了交换过程不创造剩余价值。因为这个过程当中,裁缝自己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委托制衣的顾客最终得到他的成衣。他的支付算成劳动时间将恰好等于他自己同等劳动时间中相等比例的劳动量。

资本家永远是这样一种人,其不仅要占有部分别人的劳动过程,而且不能凭借暴力来夺取这种劳动过程——不论在雇佣劳动力之前,其是如何迫使劳动力与

生产资料相分离——而是只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得劳动力将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的劳动量所对应的价值超过他付出这些生产资料所对应的价值和他支付劳动量的生活资料等价物所对应的价值的总和。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阳冬洪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发表)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 阳冬洪 (深圳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 【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中分析得知,商品的价值,在简单的流通领域是不会增值,只有在货币流通领域,价值才有可能增值,货币增值的源泉在于货币持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让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以其表面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关键词】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价值增值;劳动力 一、《资本论》概述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科学著作,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时它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涵盖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恩格斯对这部著作是这样评价的:“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家和劳动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道德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德国人才能做得到。”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基于武装无产者群众的迫切需要。19世纪30-40年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发达资本国家的历史中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 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升为主要矛盾(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等),但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利益一致”、“自由必然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观点,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尚未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尚未没有科学地理论指导。马克思自己也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科学概括,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③《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或广义的生产关系,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工人阶级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②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主编:《马克思著作 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 页。 ③穆艳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吉 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货币转化为资本#精选.

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第一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劳动产品怎样变为商品,商品又怎样变为货币,接着在这一篇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阐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实质及其产生条件。 本章共分为三节,分别讲述了资本的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一节分析资本的总公式,目的是分析资本的实质,回答“资本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资本是怎样产生的呢?”第二节分析总公式的矛盾,即资本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第三节分析劳动力的买和卖,结论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所以,本章的中心是分析货币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的,这个转化的实现,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即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这一章是从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的理论奠定了整个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 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 本节,马克思首先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接着分析了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最后得出资本总公式。这样,马克思从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资本的实质,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一、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①资本产生的国内条件: ——使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一定的货币 商品流通——导致两极分化,产生雇佣劳动者 ②资本产生的国际条件 地理大发现开拓了国际市场,引发了“圈地运动”。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 2、货币是商品生产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历史上,先有货币形式的资本,然后再发展出资本的其他形式; ——现实中,各种资本运动的起点,都采取货币形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