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十二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十二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十二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般世界观必然要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也只有把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才有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为了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先要对历史观的一般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所谓历史观,就是对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两种历史观指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的基础总是看作非物质的观念性的东西,有的人把心理宗教教义,有的人把道德精神,有的人把英雄意志作为社会历史的支配力量,我们把这些非物质的观念的东西用一个总名来概括就是“社会意识”。与此相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用生产方式来解释历史,把生产方式作为历史的基础,我们把生产方式叫“社会存在”。看来,两种历史观对立的焦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决定历史问题。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也就是历史观中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就是人们在对社会历史发表根本看法时所出现的根本矛盾,根本对立之处是什么。社会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归结起来无非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归结起来无非是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所谓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所谓社会意识,这两个方面谁是谁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就是人们在观察社会历史现象时所遇到的、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正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整个世界观、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样,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只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二者的关系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根源基础,谁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问题。如果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根源基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那么,这种理论就叫历史唯心主义。如果认为社会存在是根源基础,是决定性的方面,那这种历史理论就叫历史唯物主义。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同时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对社会存在保持着相对独立性。

(二)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划分是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为标准的。这个问题也是任何历史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2.全部复杂的社会关系归纳起来不外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类,因此研究社会就必须首先研究这两大类的关系问题,把二者的关系问题作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的所有历史观问题的前提。如解决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就受解决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决定:如果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会在社会存在中找历史的动力,相反,就会在社会意识中找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根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能动反作用。

(一)劳动是正确回答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关键

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对象化、物化。人的内在本质在没有对象化时是以意识的、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自身内部的,它是意识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理想、目的、动机等。唯心主义看到了社会活动和产品是这些意识性的东西外化而来的,因而就说,社会活动、产品的本质是这些意识性的东西,因而得出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根源的

唯心史观的看法。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社会、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看到了社会的主体性一面,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不仅是人的本质的展示和确证,而且是物化、客观化。也就是说在劳动中对象化出去的人的本质,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物化了,客观化了。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产物的生产方式物化了成了客观性物质性的东西了。这种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即生产方式,也就是社会存在,反过来要成为人的内在本质即内在观念,人的本性的根源,原因了。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了。原来的历史唯心主义者们认为人的内在本质本性是社会生活的原因、基础,马克思把问题反过来了,他认为,人所创造出的物化的东西是人的内在本性、本质的原因,这种因果关系的颠倒就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此,普列汉诺夫说:马克思“完全从相反的方面去接近问题,他把人的天性看作是永远地改变着的历史运动的结果,其原因在人之外。为了生存,人应该维持自己的机体,从他的周围的外间自然中摄取他所必需的物品。这个摄取需要人对这个外间自然的一定的作用。可是…在作用于外间自然时,人改变了自己本身的天性?。在这几句话中包括着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全部本质。”(《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第671页。)也就是说劳动所所创造的东西以及劳动过程本身反过来决定人的天性,即人的内在心理、精神。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们的意识、精神又试图指导和控制人所物化出来的东西,这就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但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达到“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反杜林论》第280页。)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1.“物质动因”决定“思想动机”(恩格斯)2.“环境”决定“意见”,实践决定环境。(马克思)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一般道理已在论证整个哲学的一般问题时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只是这些一般道理在历史观上的特别应用。

任何一种历史观,既然是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于社会历史的普遍本质的认识,那么它就回避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因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领域中两个最大、最基本的范畴。在历史观上有着种种问题的分歧和争论,它们表现着相互对立的哲学倾向。这些相互对立的哲学倾向,归根到底都是由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问题的不同的回答所决定的。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就是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但又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要素和生产方式,其中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因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肯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就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根本之点。

1、地理环境

社会形式------生产方式

劳动自然前提地理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三者可用物质生活条件概念来概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其中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但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只有生产方式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

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等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等。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基本条件。(1)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生存所必须的水、空气、阳光、食物、能源、蔬菜等都是地理环境所提供的。当然,人主要通过劳动从地理环境中取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2)地理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环境是重要因素。(3)地理环境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如新疆生产部门的分布是“白加黑”,即棉花生产加石油工业。这同那里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1)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2)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更替。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而孟德斯鸠等人主张的地理环境决定是错误的。

4.合理开发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一方面人征服利用自然,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也会导致自然界报复人类。由于地理环境是一有机系统,如不有节制有计划的开发,就会造成“生态失调”。因而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紧迫任务。出路在于:切实地按照“两种尺度”(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的内在需要)的统一去改造自然。

(二)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人口因素?所谓人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它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分布、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范畴。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实体。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的生物性,人的社会属性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1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1)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2)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

4.合理调节人口,保持人口与生产资料平衡。人口是可调节的,因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口的发展不仅遵循生物规律,更重要地是遵循和社会规律。通过有计划地调节人口生产,使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物质生产资料的数量相协调、相平衡。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物化,是生产劳动的样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决定力量。这个界定分别从生产方式的形成、性质、内容、地位和作用诸方面说明了生产方式范畴。从生产方式的形成看,它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物化,这说明它有主体性和客观性双重特征;生产方式的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的地位和作用是,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人的生存依赖于劳动,劳动要能进行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形式,这种社会形式就是生产方式。没有生产方式这种社会形式劳动就不成其为劳动,也无法生产出人所需要的东西。因而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物化,是物质性的存在,因而社会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都是建立在它之上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是以这一事实为根据的。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例如,以手工工具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同以大

机器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结构是很不相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中国和美国的社会性质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国的生产方式不同,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同。假如生产方式相同了,那社会性质也就相同了。日本和美国的社会性质相同,那是因为它们的生产方式相同,都是机器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面貌。中国现在的社会面貌和古代不同,同二十年前的“文革”时期也不同,因为生产方式变了。因而,想改变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就必须改变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工具变了,所有制关系变了整个社会形态就会发生变化。生产工具不变,政治、思想等别的东西是不会变的。人的力量再大,如果此力量没有用在生产工具的改变上,而用在别的地方,那是不会引起社会性质的变化发展的。例如,中国在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进行无数次起义,但每次起义胜利后所建立的社会和政治形态都同前代是一致的,没有产生出新的社会形态。为什么?因为工具仍然和以往一样都是手工工具。1840年以来中国人想努力改变传统社会形态,为此进行了无数次的社会运动和革命,但只有洋务运动和1978年以来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是围绕着生产工具作文章的。一百多年来,这两个时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因而取得的成绩也大。邓小平说要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硬道理不放,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些都是对中国百年来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深刻地科学地总结,是符合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亦符合人的本质,因为制造和使用工具正是人的本质。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它的内容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的思想和观点。社会意识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社会意识。如果有针对性地说,社会意识指唯心主义作为历史基础的那些观念、意识如心理欲型、宗教教义、神的义旨、道德精神、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意志等。因为唯心主义者是把这些东西作为社会历史的基础来看待的。全面地看,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意识现象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道德、宗教、艺术、哲学、政治、法律思想、科学、社会心理等。我们在后面将专门讲社会意识问题。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意思是说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本质。因为社会意识的本质就是社会意识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马恩选集》第2卷,第32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重要的基本问题:人们观察社会现象都会牵涉到二者的关系问题。如:

有了人,才有社会,才有社会历史。人是从哪里来的?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劳动创造了人?规定人的本质的是人的所谓“自我意识”或某种抽象的共同性,还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这个有人类组成的社会是怎样存在和发展的?是由某些英雄人物的意见支配着世界或由所谓“天国”支配着人间,还是有它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支配的?

有了人,有了社会,就有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原始社会有氏族组织,阶级社会有国家等等。这些社会组织是怎样产生的?是由不同时代人们的意识决定的,还是有不同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人类分裂为阶级以后,就有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并进而有了战争、革命等等现象。如何解释这种阶级斗争的现象?是如恩格斯说批判的“用人的恶意”去解释,还是用人们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去解释?

历史是人的活动。那么,谁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力量?是杰出的个别人物还是人民群

众、特别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历史观中的重大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无不同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地密切地联系着,无不以这种回答作为基本的哲学前提。抓不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抓不住社会生活的根本。所以,如同说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不只是哲学问题之一而是贯穿于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样,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不只是历史观的问题之一,而是贯穿于全部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就是以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如何回答作为标准的。凡是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凡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只能有这一个标准。如果另立标准,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错误。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1、历史唯心主义也在历史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但是它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就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列宁概括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历史理论具有两个主要的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生产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模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①过去的历史理论就是把历史的动因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归结为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这就是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

1.只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看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2.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3、在马克思以前,在历史观上虽然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思想成果,有些思想家曾提出过一些具有唯物主义观点的命题,但在总体上却一直是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这是有它深刻的认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的。

从认识根源看,人们要达到对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有它的特殊的困难。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在自然界起作用的是各种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而在社会历史领域起作用的则是进行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的人,。社会历史就是人的活动,而人所从事的一切都是经过人的头脑的。这样,就极易使人迷惑,似乎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是人的意识、目的起了决定性作用,历史只是抱着各不相同的目的的人们活动的汇集,只是偶然事件的堆积,而谈不上客观的规律性,如果只是停留在历史的表面,并夸大这种浮在历史表面的现象,就会陷进意见支配世界、意识决定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论,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首先是历史条件限制着人们的认识。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要找出它的真正动因。只有当历史的动因和它的结果之间的同内在联系有了一定程度的暴露,才有可能揭示历史过程的本质,但在过去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历史的动因是深深地隐藏在历史现象的后面的。在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生产者生产什么直接地服从于生产者个人的目的,这就掩盖了隐藏在这种目的背后的支配力量即经济规律的决定作用;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的超经济剥削形式又容易把剥削和被剥削的阶级关系掩盖起来,把阶级之间的对抗及其真正根源掩盖起来。这就使人们不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这种物质的原因去说明历史,而是用人们的目的、意志去说明历史。同时,生产规律的狭小,使各个地方和民族几乎处于隔绝闭塞的状态,很难把各个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就很难看到历史现象的重复性、共同性,并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历史唯心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另一个社会历史的根源,就是剥削阶级的阶级立场的

限制。马克思以前,即使是进步的唯心主义的思想家,基本上也都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家,都摆脱不了剥削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尽管历史上有不同的剥削阶级,每一个剥削阶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政治思想面貌,但至少有两种观点是一切时代的剥削阶级共同具有的阶级偏见:一是剥削制度合理,一是剥削者高贵。要论证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即剥削制度的永恒性,就必然把它归之于神的旨意或某种永恒的“理性”。要论证剥削者高贵,就要夸大精神的作用、个别人物的作用,同时节贬低和抹煞物质生产劳动的作用,从而贬低和抹煞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作用。

了解了历史唯心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时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且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冲破了长期笼罩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迷雾,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也是他的一个简要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但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很多,各们具体的社会科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它和具体的社会科学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户是一般的和个另的关系个门具体科学的社会科学分别第研究人类社会化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如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法学研究各种形式的国家合法产生的规律,伦理学研究人民得到的起源和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从总体上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合适血液不同。历史学私人也是从总体省研究社会历史,并且也是这烟叶贯穿以历史发展中国类型。但它是按照年代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从发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去反映具体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属于具体的社会科学,同以概念、理论的形式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历史唯物主义同具体的社会科学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不能脱离个别,个另也不能脱离一般。历史唯物主义以各们具体社会科学作为自己的科学基础,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理论基础,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论证,历史唯物主义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一般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节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我们讲过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独创性成就。就是说,在马克思之前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用精神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把精神作为社会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和自然一样的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之所以能把社会历史也看作和自然一样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最关键的原因是他把劳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作为社会历史的基础和认识理解社会的出发点。

上节指出,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物化的生产方式,即社会存在反过来决定人的本性、人的意识,即社会意识,而生产方式不过是劳动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人和人类社会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作为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生产方式,即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构成社会的基础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是由古猿变来的。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促使和决定人和社会产生的劳动是指“动物式的本能劳动形式”。这种劳动形式是介于动物本能活动和人的典型劳动之间的一种劳动形式。

(一)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1.劳动是促进了人的“手”的形成,从而使人制造和使用工具成为可能。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2.劳动促使语言的产生。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古希腊人说:“人是会说话的动物”。而语言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3.劳动促使意识的产生。劳动使古猿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使心理发展为意识。

人具备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有了语言、意识,就意味着人的产生,同时意味着社会的产生。制造和使用工具就是社会活动。

(二)劳动是人类生命存在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

人和社会的产生离不开劳动,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劳动,因而劳动是理解人和人类社会发展奥秘的一把钥匙。

1.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因素是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了人这一独特的类。人的生命存在依赖于劳动,人的本质是由劳动规定的。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

2.劳动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一方面生产出人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也生产出社会关系。在劳动中要发生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劳动时会遇到劳动资料归谁占有,产品怎样分配、管理和被管理等社会关系。在这些基本社会关系基础上又会产生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3.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离开来(主客二分),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断地在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使社会能够不间断地存在和发展下去。劳动必须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

二、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物质系统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它与自然界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区别,这表现在:

第一,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都是盲目的无目的的,而在社会中的活动都是人有目的意识自觉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就是人们活动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规律。社会中每个人的活动都有自己追求和目的,这些目的的形成确实带有偶然性,但社会绝不是某一个人的活动的结果,而是由无数人的活动共同构成的,这无数人的目的和活动相互冲突、相互抵消,造成了一种合力运动,这就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就是通过这些众多的动机和活动体现出来的。

第二,自然现象和规律是离开人而独立运行的,社会现象和规律则是由人的活动构成、体现在人的活动之中。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既是历史“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们基于一定目的而作出的选择,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那些作为一定阶级一定民族利益代表的集团和领导人在历史转折关头所作出的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使历史的发展道路表现出多样性和曲折性。历史的发展也正是通过这些选择为自己开辟着道路。历史的未来总是开放着的,在人们不断的创造活动中实现的,没有一个现成的固定的模式。这也正是许多社会预测不可能象科学家对一些自然现象的预测那么准确和确定的缘故。

第三,人能够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的活动中体现的本质联系,这些联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限制或制约,但人在这些规律面前并不是俯首听命无所作为,相反人可以通过总结经验认识这些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的目的服务。这就使历史活动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特征,它既是合规律的,又是合目的的,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社会越是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越是强大,这种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特征就越是突出和明显。人的自由就在于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实现这种统一。

其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又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1、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而且是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对象和来源,人类的活动一时一刻也不能够离开自然界。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3、人类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改造着自然对象,而自然规律同时也制约着、规定着人的各种活动的界限,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迟早都会受到自然界的无情的惩罚。

最后,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区分开来和统一起来的基础,同时也是联系社会和自然的桥梁,是社会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不断得到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劳动实践使自然的东西转化为社会化了的东西,即成为人化的自然,劳动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使得社会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作为人的活动中的必然联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与自然规律是不同的,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一,社会事件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历史是人创造的,社会现象和事件都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但是,虽然每个人在进行活动时都抱有自觉的目的,都努力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可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却常常出乎人们的预料之外,既不是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作为无数人意志和目的相互冲突、抵消的产物,是“历史合力”所形成的一种结果。虽然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它的形成有作用,它又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人们的思想和动机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决定。人们的活动动机和目的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来源于自己生存其中的社会物质条件,是对这些物质条件的反映。这些物质条件是一代人一生下来就遇到的东西,是他们所无法选择的。人们既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也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关系,它们是前人活动的结果,是一种既成的力量和利益关系。人们的各种思想和动机,包括改变这些物质条件的动机,都是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被决定的东西。

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即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定了整个社会的大致面貌和基本性质,构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节奏。一切政治运动和社会制度的变更,各种思潮的兴起及其发展的结果,人们的各种选择及其实现的可能性,都可以从经济运动中找到根源和得到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运动与政治和思想的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体现的但又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第四,人们即使认识到了这些社会规律,认识到了不同发展阶段依次更替的顺序,他们也不能取消这些规律,不能逾越这些阶段和顺序,而只能通过改变规律运行的条件,加速或延缓某些过程,减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痛苦,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1).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4)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学术园地 Xue shu yuan di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郑立朱开君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但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要正确解读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理论。笔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为线索,并结合当代一些观点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实践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此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属于青年黑格尔学派,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1839年以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向唯物主义转变。1844~1846年逐渐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完成了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我们通过其著作就能更好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的基础及其逻辑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84页)。 这段话清楚地指出,马克思认为他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第一次科学的、论战性的表述。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尔·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也对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的描述和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描述体现出了二者的高度一致。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文中说道,“当德国的资产阶级、学究和官僚把英法经济学的初步原理当作不可侵犯的教条死记硬背,力求多少有些了解的时候,德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出现了,它的全部理论内容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它一出现,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 经济学也就产生了。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后者的要点,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第116-117页)恩格斯这里说的“序言”,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中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说对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作了经典的论述,虽没有展开论证,但其论述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述和详细的实例论证。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关系的根源性质,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一定发展阶段物 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 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2页) 接下来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紧接着区分了物质变革和意识形态形式变革的不同,指出只有当那个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进而强调了历史的具体性:“人类始终只是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而且任务本身,只有在它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的时候,才会产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 95 DOI:10.14070/https://www.360docs.net/doc/f78825585.html,ki.15-1098.2008.11.036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重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1、什么是哲学(三个层次P3-4)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念、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阶级基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哲学的物质P39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P4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石油教育,2009 年第二期.当前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对高校历史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或者是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认识即思想观念体系进行研究,直接针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对策的研究应该说很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我国的高校也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这对广泛和深入传播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 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 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 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 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 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既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分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分原理2).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要求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价值观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和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两个案例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两个案例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文化衫”流行现象透 案例文本: 几年前,一股“文化衫”之风从大洋彼岸刮来,于是乎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身着“文化衫”的人比比皆是,“文化衫”匆匆而来。而时至今日,身着“文化衫”的人已寥寥无几,这股“文化衫”之风似乎已是匆匆地离去。这种“文化衫”来去匆匆的现象,使许多人感到困惑,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和思考。 那么,这种“文化衫”来去匆匆现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它进行分析呢? “文化衫”何以匆匆而来呢?服装的流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流行的东西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其所以流行的根据。一种服装的流行,反映的是某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而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又是对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某种反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谓“文化衫”,就是涂有颜色、绘有图案或写有文字的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汗衫。它既是一种休闲衫,也像一件艺术作品。它以各种典型的艺术形象、文字通过服装将社会生活呈现于人们眼前。人们身着“文化衫”借以表现自己什么样的心理和意识呢?这就必须让我们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引起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趋于多元化,人的个性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有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人们在服装穿着

上,开始追求一种放松、自由和个性化。美国人的“文化衫”,以其形式不拘一格,色彩、图案、文字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为一些人所认同。“文化衫”就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文化衫”的风靡一时,正是人们通过服装穿着来表现自主、平等、竞争、公开、公正、创新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而这些新思想、新意识恰恰是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的现实反映。 那么,“文化衫”为什么又匆匆离去呢?服装流行除了有其社会根据外,也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比如流行心理。一般说来,一个社会中,总有少数人,热衷于追求新奇,标新立异,他们引领时尚,率先穿起“文化衫”。而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竞相效仿,“文化衫”便流行开来。然而此时,那些时尚前卫又觉得“文化衫”已不能满足他们领先一步的心理需求,开始去追赶更新的潮流。这样,在他们的引领下,“文化衫”流行渐渐消退,逐渐被新的流行所代替。 “文化衫”的流行如此,“唐装”的流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2002年春节期间,“唐装”着实火了一把。无论是电视上露面的影视明星,还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黎民百姓,都以身着这种中国传统服装为荣。所谓“唐装”,实指旧式中国服装,或者说是中国人传统的服装。之所以以“唐”字相称,似乎意指唐朝人穿的服装。经专家考证,这并不准确。但老百姓接受了,毕竟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从心理上人们更愿意接受这个名称。唐装的流行同样有其社会根据的。2001年中国喜事多多,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加人世贸,呈现出一派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气象。这一切令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而在上海召开的EPEC会议上,亚太国家的领导人身着唐装集体亮相,则对这次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难看出,今天的人们穿上古式的唐装,表达了一种对国家所取得成就的一种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一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

2010年9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ep .2010第42卷 第5期 Journal o f Inne rM ongo li a U niversit y (P h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V o.l 42 N o .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0SQRW 090)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陈爱萍,女,安徽宣城市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许文建,男,河北安国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 陈爱萍1 ,许文建 2 (1.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63;2.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摘 要: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反实证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诠 释。拉布里奥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历史是一个整体,它以社会的形成过程和改造过程为基础。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了自身,创造了人类历史及人为的环境。拉布里奥拉基本上把握住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也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拉布里奥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历史 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0)05-0140-06 如何恰当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理论课题。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国际诸理论家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理解。然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当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上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机械论和简单化倾向。但是,如果因此就不加区分地把第二国际所有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无一例外地都归结为机械论、简单化倾向,并把他们统统地纳入到象征着这种倾向的所谓 梅林 普列汉诺夫正统 ,这势必会遮蔽某些理论家的哲学贡献,从而导致我们看不到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景。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是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但他们并非完全一致。就意大利的理论家拉布里奥拉来说,虽然同样处于第二国际时期,他却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反实证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阐释。作为 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 ,拉布里奥拉围绕着现实的人、历史及实践这三个核心范畴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与当时马克思主义阐释中 的不良倾向区分开来,而且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92) 一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他的 唯物史观论丛 中。这一哲学著作一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即 纪念<共产党宣言> 、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 致索列尔的十封信 以及其未完成稿 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 。在这四个部分中,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做了较为深入地阐释。总的说来,拉布里奥拉是围绕着如下三个基本方面展开的:也就是现实的人、历史及其实践活动。 在批判实证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过程中,拉布里奥拉首先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他指出, 现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2](122) 因此,作 为科学社会主义者,我们的研究始终要立足于现实。因为未来的条件是从 当前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认识过去,只是因为它在 促进并加深阐明当 140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 (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 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 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 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 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 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 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 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 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 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 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 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 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观点整理

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下可作为扣题分析: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注意:如果考查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相关知识或者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答题要点主要体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汇总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应用范围】: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是以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根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 2、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社会存在决定价值观,②价值观能动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方法论】: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应用范围】:①人是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正确对待网络。③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的价值选择。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最高的价值观。⑤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4、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凡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善于对事物作出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作出正确的具体的价值选择。按规律办事,一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对违背规律,离开人类的根本利益去思考、处事。 【方法论运用】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1)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作为最高标准。(2)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作为重要标准。(3)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具体标准。 5、坚持集体主义 【原理内容】:(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方法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说明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义务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坚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尤其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与人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6、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二者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同时,二者也会发生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切实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反对割裂二者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对市场经济具有调节作用。 【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 【应用范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职业道德,保证市场交易原则的贯彻。 8.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原理内容】: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自然性。【方法论】:反对人性自私论 【应用范围】:①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违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不符合历史和现实。②动物本能的自保性不是人的本质;个人正当利益不等于自私。③青年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担负起历史责任。 9.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 【原理内容】: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作用。反过来,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的作用。同时,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个人活动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按社会规律办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现有条件去创造新的条件,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专题八人生观和价值观 贺丹 一、专题备考引擎 1.考向预测:2011年备考要注意运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和 集体主义的知识说明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说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理,说明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 2.考向储备:本专题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合理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通过对社会基本发展规律的探究,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立足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同时以此为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3.复习策略:本专题核心内容在如何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复习时,可以从人生观与价值观两条线展开,先从理论着手,进而掌握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命题选用的“情景” 多为社会生活中的事例,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复习时要注意结合当前弘扬的社会精神,分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注意联系新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尤其要关注本年度出现的如抗震英雄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分析人生真正价值的内涵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提高运用能力,如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多进行概括总结,总结出答题套路,例如只要在材料中看到关注民生之类的,那历史唯物主义道理一定有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观点。 二、专题网络构建 三、重点要点探究 1.价值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的标准(“两个符合”) →现阶段应该提倡和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2.人生价值观: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要求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分为静态:人与社会的 关系;动态: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树立崇高的理想 3.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同人民群众的实 践想结合→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两个统一,达到两种境界 4.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2)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哲学常识》第一课中的“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六课中的“价值观”,第七课中的“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和第八课第一节第二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都列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一直以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是LI前集中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笔者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马恩经典原著中的话语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本质,阐释了把握这一解释原则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提法完全违背了列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整块钢铁的旨意,列宇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看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可能的。[《列宇选集》第2卷,第330页]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统一性,并不能山此判定还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存的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这一定位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二是两者相提并论,平行并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个组成部分共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承认了一个现实,就是关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看法与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和看法是完全割裂的,分门别类地把它们装入两个不同的框架中,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和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这势必造成人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断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截然分开, 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本身就生存在统一成体系的世界中,而对于自然界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看法并不是与存在于历史中的主体无关的消极对象,其中必有人的历史活动参与在内。因此,这一提法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对象性活动,会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自然地割裂开来,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定位在逻辑上隐含的问题是科学与哲学的混淆,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科学是对世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的是存在者,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对自然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思维规律的总结,就是对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