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2007年发布)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2007年发布)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2007年发布)

【法规标题】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 年)(2007年发布)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发文字号】发改环资[2007]199 号

【适用区域】全国适用【发布时间】2007-01-25【生效时间】2007-01-25【关键词】节能降耗

【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

【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

发改环资发改环资[2007][2007] 199199号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关于印发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关于印发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2006)的通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科技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行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和优化用能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组织有关方面修订了《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件: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五日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为推动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定《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版)》(以下简称《大纲》)。

1.总 论

1. 11. 1节能工作方针和原则节能工作方针和原则

节能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节能工作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互促进,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制定《大纲》的目的和意义

1.2制定《大纲》的目的和意义

1.2

《大纲》所称节能技术是指可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对环境影响、遏制能源资源浪费的技术,包括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技术,单项节能改造技术与节能技术的系统集成,节能型的生产工艺、高性能用能设备、可直接或间接减少能源消耗的新材料开发应用技术,以及节约能源、提高用能效率的管理技术等。

《大纲》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节能技术的成熟程度、成本和节能潜力,采用“研究、开发”,“发展、推广”,“限制、淘汰、禁止”等措施,规范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以2010年前推行的节能技术为主,相应考虑中长期节能技术的研发。

《大纲》用于指导节能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发展和节能项目重点投资的技术方向,为编制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节约能源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目标奠定基础。2.工业节能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技术与装备良莠不齐,部分装备技术性能低下、生产工艺落后,能耗指标较高、总体用能效率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

2.1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技术

2.1.1 发展能源资源优化开发与优化利用技术

制定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煤矿瓦斯)、水电和海上油气田等大型能源资源总体开发方案并滚动修订;优化煤、油、气和水电资源的配置;统筹规划能源开发、运输、储存、加工、转换、燃料替代等,达到能源开发利用最佳整体效益。

优化和调整用能结构,实现有效利用能源资源。高耗能产业因地制宜地靠近能源产地布局。有条件的矿区发展煤电、煤化工、煤炭建材、天然气化工等综合利用产业。

扩大煤炭洗选加工比例。供应炼焦用煤和出口商品煤的煤矿,原煤必须全部洗选加工。重点发展化肥和高炉喷吹用煤及高硫、高灰份煤的洗选。扩大电煤入洗能力。

2.1.2发展多种能源发电与合理配置技术

依据我国一次能源资源和大用电负荷中心分布特征,发展煤炭坑口大容量群发电技术与大水电基地发电技术;发展大容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和燃气轮机调峰发电技术、缺水地区发展节水型发电技术;在缺乏能源资源地区,积极发展安全堆型核电技术;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

在热负荷集中地区,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发电技术;北方采暖地区大中城市发展集中供热的热电联产,优先建设20万kW以上的抽汽供热机组和备压供热机组。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发电技术。大型电力系统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压力等级发电技术;推广建

设60万kW及以上高参数大容量燃煤机组、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和大型联合循环机组,限制新建常规30万kW及以下中、小型凝汽式机组。重点开发并推广30万kW及以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及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IGCC)机组。优化供电方案,淘汰单机容量100MW及以下常规燃煤纯凝汽式小火电机组和单机容量50MW及以下柴油机组。发电调度采用节能排序,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发展大容量、远距离、安全经济输电技术。禁止电力系统新建燃油发电厂。

2.1.3发展水电资源综合优化开发、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流域梯级水电优化开发技术。

大电网重点发展50万kW以上大型混流或水轮机发电技术。

靠近负荷中心的地区重点发展30万kW以上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技术。

2.1.4发展、推广煤炭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技术

发展煤炭大规模、集约化开采技术。发展采掘机械化,推广综采、综掘技术装备,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和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按品位开采利用,提高回采率。

研发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促进报废矿井残留煤的回收利用。

鼓励、支持矿井煤与煤层气(煤矿瓦斯)共采,坚持“先采后抽”,研究、推广新型高效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技术。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速引进、开发煤矿煤层气(煤矿瓦斯)等可燃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和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降低煤气放散率。研发煤化工、煤炭液化替代石油技术。推广洁净煤代油,石油焦气化燃烧技术。

推广高效、低污染炼焦技术,提高焦炭产出率,回收利用炼焦过程副产煤气、焦油等。

关停回采率低与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小煤矿。

保护性开采焦煤资源,严禁将主焦煤当动力煤使用。

2.1.5鼓励低热值矿物燃料综合利用技术

就地利用热值12560kJ/kg及以下矿物燃料,10500kJ/kg以上的煤矸石用作低热值工业锅炉燃料。

研发、推广燃烧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技术,充分利用煤矸石、煤泥、中煤、油页岩、石煤等低热值燃料。

发展低热值煤矸石、石煤生产矸石砖和石煤砖,或用作水泥厂燃料和配料、混凝土骨料、砌块材料等新型节能建材的技术。

2.1.6发展褐煤利用技术

发展褐煤气化技术,利用褐煤生产甲醇等化工产品;

研发褐煤提干、快速热解工艺、褐煤直接液化和无粘结剂成型技术。

2.1.7发展、推广油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推广油田伴生气、煤层气回收利用技术,如撬装式轻烃回收装置、套管气回收、大罐抽气和天然气发动机等技术。严禁在没有伴生气、凝析油回收配套条件下开采石油。

2.1.8研究油页岩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

含油量较高的油页岩用于生产页岩油,含油量较低的作为动力燃料或综合利用。

2.1.9发展废旧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

加强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扩大加工能力,提高利用效率。发展废旧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旧塑料、碎玻璃、废纸、废旧轮胎、报废汽车、废旧电子设备与器件、废旧家用电器和废旧电池等再生利用技术。

推广利用工业炉渣、煤矸石、粉煤灰、烟道灰等工业废渣生产废渣砖、内燃砖,砌块等墙体材料的工艺技术;发展冶炼废渣、化工废碴、造纸废液、粉煤灰、制糖废渣等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发展农林废弃物、沼气池废渣、人畜排泄物,循环生产能源、肥料等综合利用技术。

2.2重点生产工艺节能技术

2.2.1煤炭生产节能技术

推广煤炭开采优化巷道布置技术,简化系统、减少岩巷。有条件的矿井推广巷道光面爆破和锚杆、锚索、锚喷支护减少风阻。发展选煤厂闭路循环工艺,实现废水和煤泥回收利用。在缺水或高寒地区,推广干法选煤新工艺。

2.2.2电力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推广火电厂全过程优化运行状态监控技术。推广气化小油枪、等离’子点火节油或无油点火稳燃节能技术。

推广电力设备改造提效技术。对现有10万kW、20万kW机组,进行低压缸

通流部分及各类低效辅机的技术改造。

发展、推广电网经济运行技术。优化电网运行方式,优化变压器分接头配置,加强无功补偿及其调节能力,提高用电功率因数。建立、完善电网运行信息系统,推广电网线损诊断与管理技术。加强对电网线损率分区分压分线(台站)的统计分析、理论计算和小指标考核。

发展、推广大型企业用电管理信息系统、车间工艺自动控制节能技术。

2.2.3钢铁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钢铁、有色金属露天矿山陡帮开采和地下矿开采结构参数大型化技术。

烧结工序推广低碳厚料层、混合料预热、热风点火和小球烧结等节能技术,研究开发低硅烧结技术。

推广炼铁新技术,实行高炉大型化、精料、高风温、高喷煤比、低硅冶炼。引进消化熔融还原、直接还原炼铁新技术。

发展电炉炼钢节能技术。采用水冷炉壁-泡沫渣埋弧熔炼及高电压、低电流供电熔炼技术;推

广废钢预热技术;开发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和双壳电弧炉等节电产品;推广蓄热式燃烧技术。

发展钢铁连铸工艺,推广高效连铸、薄板坯连铸连轧和近终型连铸技术。

2.2.4有色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脱硅技术和高效短流程生产工艺;发展300kA以上大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技术、电解铝液直接生产铝及铝合金锭等综合节能工艺。发展氧化铝生产间接加热、强化熔出工艺技术;拜耳法管道化熔出技术。烧结法熟料烧成工艺过程发展窑外烘干预热、智能集中控制技术;发展氢氧化铝焙烧工艺过程流态化闪速焙烧及循环流化床焙烧技术;高效能降膜蒸发、闪速蒸发、多效蒸发、板式蒸发等工艺技术。

发展大型硫化铜精矿冶炼,推广富氧强化熔池熔炼及高浓度富氧、常温鼓风闪速熔炼工艺;发展中国式的铜冶炼连续吹炼和湿法炼铜技术;发展聚合物混凝土整体铸造铜电解槽;推广不锈钢永久阴极母板。

推广铅冶炼过程氧气底吹熔炼、渣还原炼铅(SKS法)及氧气顶吹熔池炼铅新工艺,改进现有烧结–鼓风炉工艺;研究开发直接炼铅工艺。推广锌冶炼过程富氧强化焙烧及加压浸出工艺技术。发展镍硫化矿冶炼过程的富氧强化闪速熔炼或熔池熔炼工艺。发展锡冶炼奥斯麦特富氧顶吹熔炼工艺。发展大型无隔板镁电解槽及四氯化钛大型沸腾氯化炉生产技术。发展钛渣冶炼密闭电炉的连续加料、大型沸腾氯化炉生产四氯化钛和还原–蒸馏联合法制取海绵钛新工艺。2.2.5黄金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高效选矿、多碎少磨和优化冶炼工艺技术;高硫、高砷金精矿采用生物氧化技术。载金炭采用高压无氰解吸工艺;高品位贵液采用一步电积工艺;金泥采用湿法冶金工艺。

2.2.6建筑材料生产节能技术

2.2.6

发展、推广水泥大型窑外分解新型干法窑生产技术。推广石灰连续生产节能立窑技术,提高机械化及自动化程度。

发展大型(日熔化量500t以上)优质浮法生产技术。推广“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生产熔化、成形技术和生产优质浮法玻璃的软件技术;采用富氧、全氧燃烧,电辅助加热、玻璃液鼓泡等技术。

发展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辊道窑技术。采用高速烧嘴燃烧,实现窑体耐火保温轻质化、窑炉大型化;研究改进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生产工艺,优化原料配方组成,推广釉面砖一次烧成新技术。

推广大容量(年产3万t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和产品深加工技术。

2.2.7化工生产节能技术

发展大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生产合成氨技术;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合成氨技术,主要有天然气自热转化技术(ATR)、非催化部分氧化技术(POX)以及相应合成氨净化技术;发展用烟煤、褐煤等粉煤和水煤浆制合成氨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

发展低能耗合成氨工艺。改进和发展工艺单元技术,包括温和转化、燃气轮机、低热耗的脱碳与变换、深冷净化、效率更高的合成回路和低压合成技术。

发展离子膜烧碱技术;推广烧碱改性隔膜+扩张阳极+活性阴极金属阳极隔膜法电解技术;推广三效逆流蒸发工艺、高效自然强制循环蒸发器和大型旋转薄膜蒸发器。

纯碱生产推广氨碱法真空蒸馏或干法加灰蒸馏技术,蒸馏废液闪发技术;联碱法高效淡液蒸馏塔技术,结晶工序氨直冷、逆料取出技术和合成氨变换气直接制碱技术。

发展大型密闭电石炉和大型黄磷电炉,采用机械自动上料和配料密闭系统技术。

2.2.8石油天然气开采节能技术

简化油气处理工艺流程,建设多功能合一、高效节能的油田联合处理站;发展整装稀油油气集输密闭流程,配套建设原油稳定和轻烃回收装置;油田开发高含水期完善注采井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特高含水期采取细分层注水,细分层堵水、调剖等技术措施;推广稠油热采系统节能技术;推广高压高温输汽管道保温技术、锅炉燃烧超稠油乳化技术以及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等;输油管道推广密闭输送工艺和高效加热炉、输油泵及配套的电动机;推广降凝、降粘减阻技术,不加热输送和智能清管等技术。

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推广先进的油藏模拟软件和油藏监测的四维地震技术;研究油气田开发动态跟踪技术;优化油田寿命期内的采油方式;推广水驱、CO2驱、聚合物驱、微生物采油等新技术;合理利用地层压力提高驱油效率和采收率;利用水平井、大斜度井、多底井等先进钻完井技术;在油田高含水阶段,推广“稳油控水”新工艺。发展从油藏、井筒、油气处理到外输全过程的整体能耗优化工艺技术。充分考虑油田群或气田群天然能量的平衡利用,确定联合开发中心平台的位置;充分利用气井压力输送天然气。采用水力旋流器、膜分离技术等高效含油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油气集输系统密闭流程工艺。

2.2.9石油化工生产节能技术

炼油常减压蒸馏装置,采用夹点技术优化换热和预闪蒸等节能型流程;催化裂化装置,推广降低焦炭产能率和减少装置结焦技术;芳烃抽提工艺过程,推广高效溶剂(四乙二醇醚、环丁砜等)技术;研究开发低能耗的过滤-吸附再生法;推广应用抽提蒸馏工艺。

研究开发加氢装置热高分流程的优化技术;采用液力透平回收压力能;开发、应用新型加氢催化剂、先进的反应器内构件和循环氢脱硫措施;推广延迟焦化装置大型化、双面辐射加热炉技术;推广装置间热联合技术。

推广乙烯在线烧焦技术,开发加注结焦抑制剂,推广低能耗分离技术。研发合成树脂催化剂技术,完善聚丙烯装置的丙烯原料精制系统。推广合成橡胶吸收式热泵技术。研发直接干燥技术。

2.2.10轻工生产节能技术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发改环资21号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发改环资[2007]21号) 发改环资(2007)21号 一、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6.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 7.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 8.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76号) 9.公路工程节能管理规定(试行)(交体法发【1997】840号) 10.铁路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铁道部1998年7月23日发布) 11.交通行业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交通部2000年6月16日发布) 12.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 (二)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等 1.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 3.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计交能【1996】905号)* 4.铁路节能技术政策(铁道部1999年9月7日颁布) 5.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政策要点(国经贸资源【1999】1005号) 6.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第35号令) 7.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第50号令) 8.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 9.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 10.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4年第76号) 11.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0号) 12.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改委公告2006年第49号) 13.关于加快铝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589号) 14.关于规范铅锌行业投资行为加快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1898号) 15.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609号) 16.关于加强热电联产管理的规定(计基础【2000】1268号) 17.关于进一步做好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计基【2003】369号) 18.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

2006-2019年天津市物理高考题分类汇编(万有引力 航天)

【万有引力航天】: 1.单选 (2007年·17题)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已取得重要进展。设地球、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 1、m 2,半径分别为R 1、R 2,人造地球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 ,对应的环绕周期为T ,则环绕月球表面附近圆轨道飞行的探测器的速度和周期分别为:( ) A .T R m R m R m R m 3123212112,v B .T R m R m R m R m 3213121221,v C .T R m R m R m R m 3213122112,v D .T R m R m R m R m 3123211221,v 2.单选(2010年·6题) 探测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变轨后在周期较小的轨道上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 ) A .轨道半径变小 B .向心加速度变小 C .线速度变小 D .角速度变小 3.多选 (2011年·8题) 质量为m 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 ,月球半径为R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引力常量为G ,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 ) A .线速度GM v R B .角速度gR ω= C .运行周期2R T g π= D .向心加速度2R Gm a = 4.单选(2012年·3题) 一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假如该卫星变轨后做匀速圆周运动,动能减小为原来的1/4,不考虑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变轨前后卫星的:( ) A .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4:1 B .角速度大小之比为2:1 C .周期之比为1:8 D .轨道半径之比为1:2 5.多选(2013年·9题)“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卫星相继完成了对月球的环月飞行,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的 第一阶段己经完成。设“嫦娥二号”卫星环绕月球的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它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 ,己知月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引力常量为G ,则卫星绕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 =____ 线速度 v =____。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前言 能源、人口、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实现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应当贯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长期供需预测看,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从消耗能源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我国更面临环境问题的新挑战。因此,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以8%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而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需求量也将随之增长。“九五”期间如果不考虑节能因素,按1995年的产值能耗水平测算,到2000年能源需求量约

19亿吨标准煤,届时可供能源总量最多只有15吨标准煤左右,供需缺口达4亿吨,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工作,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争取“九五”期间累计实现3.4亿吨标准煤的环比节能量,其中措施节能量约1亿吨标准煤。 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能源消耗是措施节能的根本途径,1984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组织制订了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十多年来,我国节能工作围绕提高用热和用电效率为重点,发布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工业锅炉和窑炉效率、余热回收利用,推广省能设备,节能建筑等技术政策要点,改造各种耗能工艺设备,对冶金、化工、建材、能源等耗能行业加速节能示范项目安排和推广,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制订条例法规,建立节能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1980年以来,2/3的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都有所下降,直接节能量1亿多吨标准煤。如吨钢综合能耗从1980年的2.04吨标准煤降至1994年1.519吨标准煤,下降了25%;小型合成氨综合能耗由每吨3021千克标准煤降到2089千克标准煤,下降了30%。能源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由1980年的7.64吨标准煤降到1995年的3.94吨,下降了48%。 尽管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

三大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平台发展分析

三大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平台发展分析 9月29日消息,如今我们处在一个无处不数据的时代,坐拥大数据这座富矿,国内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运营商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大数据平台,企图将这座宝矿开发成为熠熠生辉的“钻石”。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步伐和规划各自不同,中国电信的大数据平台已经扩展到31个省,基础平台建设基本完成;中国联通虽然起步晚一些,但是其大数据产品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六大产品种类;相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成熟,中国移动的数据中心资源略显不足,但是需求量不断递增,也在不断努力布局中。 中国电信:大数据平台扩展到31个省基础平台建设基本完成 中国电信所有的大数据都是在云平台和云设施之上搭建的,如今其大数据平台建设从原来的5个省现在扩展到31个省,数据的种类从开始的几类主要的数据扩展到十几类,实效性是原来一周到现在小时的延时。 中国电信云计算分公司大数据事业部首席数据分析师张宇中表示:“中国电信的大数据平台跟其它合作伙伴的模式不一样,中国电信主要是做节约化运营,将数据的汇聚、接入、存储、加工、输出整合在一起,这样前端的响应可以快速的传递到客户中去,并且可以持续的循环。同时,中国电信的平台开发还做了具体功能区分。” 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完成了大数据基础平台的建设,正在继续完善行业的应用。依托云网融合,中国电信的大数据开放平台一直拥有强大的资源,中国电信有八大资源基地,还有内蒙和贵州两大数据中心,并且很多区域下沉的边界。 2015年11月28日,中国电信正式发布“天翼大数据”品牌,并推出精准

营销、风险防控、区域洞察、咨询报告四类数据型产品和大数据云平台型产品,重点服务于旅游、金融、广告、政府、交通等行业。这是中国电信运营商第一个大数据业务品牌。 据了解,中国电信推出的4+1产品模块,拥有15个子项。其中有面向个人拥护推出的风控的和精准营销产品;还有一部分是输出具体数据,形成相关报告;此外,中国电信还开发了PAAS的平台对价值链的某一方面具有专业特色的公司能够利用大数据平台做它所擅长的事情。可以说,中国电信通过多种手段为产业链打造了一个比较安全可靠的大数据平台。 此外,中国电信还和其它100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BDU中国企业大数据联盟,期望能够与产业链共同推进大数据生态的建设。 中国联通:大数据产品体系发展为六大类 中国联通从2013年开始发展大数据业务,如今其大数据产品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六大产品种类。 据了解,这六大产品种类分别是:一征信产品,例如大数据最大的应用是在金融行业,金融行业需求电信运营商所拥有的大量用户的真实性数据;二沃指数,分析包括市场洞察和行业指数两个方面,行业指数涉及到金融、交通、旅游、APP,以及各类的各个垂直行业分析的指数;三精准营销产品,中国联通有很多用户资源和渠道,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可以做到针对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用户,进行内部和外部的精准营销;四用户标签;五能力开放平台;六智慧足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去年底中国联通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发布了“沃指数”大数据产品体系。该产品体系以中国联通4亿用户数据为基础,具备海量、实时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与政府、行业权威机构的数据进行整合、提炼、分析和挖掘,具有真实、全量、安全、实时、公正的特点。 据介绍,“沃指数”涵盖了3000余个用户标签,能够轻松识别3.8亿条URL、6万个互联网产品、约3000个手机品牌、8.2万个终端型号,据此可助力政府在城市规划、公共服务、交通出行、旅游监控、抢险救灾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在商业选址、广告投放、信用控制、产品设计等方面提供分析报告及经营决策指导;为公众提供交通出行、旅游选择、消费指南等生活服务。 目前中国联通对移动网和固网用户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分析和挖掘,形

2006年中国的航天

2006年中国的航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六年十月·北京 目录 前言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空间技术 空间应用 空间科学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本政策

主要活动 优先领域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

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4.1设计依据及用能标准 4.1.1法律、法规、规范和产业政策 本项目的建设在用能、节能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执行,所依据的法规等包括: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法规:《能源标准管理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 ——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产业政策: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 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 4)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计交能【1996】905号) 5)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 6)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4.1.2设计标准和规范 1、《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352-2005;

2、《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301-2005;(湖北省)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 10、《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 1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 4.2节能措施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家用电器和其他动力能耗。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也相应增多。近几年来,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消耗的能源量就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耗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建筑总能耗的50%至70%。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7%左右,居全国各类能耗之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建筑能源应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 节约能源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在中国电信公司的应用研究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017届) 题目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在中 国电信公司的应用研究 系别经济与管理科学系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年级 2013级 学生学号 12013248654 学生姓名吴伟 指导教师万治清 2017 年 4 月 11 日

摘要 互联网的兴起加速大数据时代到来,电信运营商面临重大机遇。联网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运算处理能力的日益强大, 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的兴起, 促使大数据时代快速到来。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这些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首先本文对目前中国电信公司信息技术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电信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阐述了中国电信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几点建议。为使中国电信可以在大数据时代下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电信运营商

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to accelerate the arrival of large data era, telecom operators face a major opportuni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ing, the growing power of computing computing, the rise of cloud computing and data centers, the rapid arrival of large data age.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large data technology, access to the huge value of which, 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data era facing the main task.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s telecom companie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lec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Finally, it expound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 Telecom's large data. In order to make China Telecom in the large data to be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large data,cloud comput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 operators

2006年中国的航天

2006年中国的航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六年十月·北京 目录 前言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空间技术 空间应用 空间科学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本政策

主要活动 优先领域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

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2006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 学 技 术 部 2006年12月

目 录 1总论 (1) 1.1节能工作方针和原则 (1) 1.2制定《大纲》的目的和意义 (1) 2工业节能 (2) 2.1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技术 (2) 2.2重点生产工艺节能技术 (4) 2.3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技术 (8) 2.4高效节能设备 (9) 2.5节能新技术 (11) 2.6节能新材料 (11) 3建筑节能 (12) 3.1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12) 3.2建筑墙体、屋面和门窗节能技术 (13) 3.3采暖和空调节能技术 (13) 3.4采光和通风节能技术 (14) 3.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14) 4交通节能 (14) 4.1铁路运输 (14) 4.2 公路运输 (15) 4.3 水路运输 (16) 4.4 航空运输 (17) 4.5港口、航站节能技术 (18) 5城市与民用节能 (18) 5.1城市供热和制冷技术 (18) 5.2 民用能源优质化技术 (19) 5.3绿色照明技术 (19)

5.4办公及家用节能电器 (19) 6农业及农村节能 (20) 6.1农业耕作节能技术 (20) 6.2农副产品加工节能技术 (20) 6.3渔业生产节能技术 (20) 6.4畜牧业节能技术 (21) 6.5农村生活节能技术 (21) 7可再生能源利用 (22) 7.1水电技术 (22) 7.2生物质能技术 (22) 7.3风电技术 (23) 7.4太阳能技术 (23) 7.5地热能技术 (23) 7.6 海洋能技术 (23) 8保障措施 (23) 8.1 加强节能法制建设 (24) 8.2 加强节能标准规范制定 (24) 8.3 加大政府对节能的支持力度 (24) 8.4 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 (24) 8.5 培育发展节能技术服务市场 (24) 8.6 发挥政府机构节能表率作用 (25)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 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为6683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m3。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m3,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m3。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m3,比年初增加345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m3,比年初增加15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m3和142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m3,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