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第一节概述

工艺路线:一个化学合成药物往往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合成途径制备,通常将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该药物的工艺路线。

工艺研究的首要任务:在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中,首先是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以确

定一条经济而有效的生产工艺路线。

工艺路线设计与选择的研究对象:(1)即将上市的新药

在新药研究的初期阶段,对研究中新药

(investigational drug,IND)的成本等经济问题考虑

较少,化学合成工作一般以实验室规模进行。当IND

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优异性质之后,便要加紧进行生

产工艺研究,并根据社会的潜在需求量确定生产规

模。这时必须把药物工艺路线的工业化、最优化和降

低生产成本放在首位。

(2)专利即将到期的药物

药物专利到期后,其它企业便可以仿制,药物的价格

将大幅度下降,成本低、价格廉的生产企业将在市场

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设计、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显

得尤为重要。

(3)产量大、应用广泛的药物

某些活性确切老药,社会需求量大、应用面广,如能

设计、选择更加合理的工艺路线,简化操作程序、提

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可为企

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节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属于有机合成化学中的一个分支,从使用的原料来分,有机合成可分为全合成和半合成两类:

(1)半合成(semi synthesis):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

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2)全合成(total synthesis):以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

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与此相应,合成路线的设计策略也分为两类:

(1)由原料而定的合成策略:在由天然产物出发进行半合成或合成某些化合物的衍生物时,

通常根据原料来制定合成路线。

(2)由产物而定的合成策略:有目标分子作为设计工作的出发点,通过逆向变换,直到找

到合适的原料、试剂以及反应为止,是合成中最为常见的策略。

这种逆合成(retrosynthesis)方法,由E.J.Corey于1964年正

式提出。

逆合成(retrosynthesis)的过程是对目标分子进行切断(disconnection),寻找合成子(synthon)及其合成等价物(synthetic equivalent)的过程。

切断(disconnection):目标化合物结构剖析的一种处理方法,想象在目标分子中有价键被

打断,形成碎片,进而推出合成所需要的原料。

切断的方式有均裂和异裂两种,即切成自由基形式或电正性、电负

性形式,后者更为常用。

切断的部位极为重要,原则是“能合的地方才能切”,合是目的,切

是手段,与200余种常用的有机反应相对应。

合成子(synthon):已切断的分子的各个组成单元,包括电正性、电负性和自由基形式。

合成等价物(synthetic equivalent):具有合成子功能的化学试剂,包括亲电物种和亲核物

种两类。

逆合成方法的基本过程:

(1)化合物结构的宏观判断:找出基本结构特征,确定采用全合成或半合成策略。

例:头孢拉定(p17)

例:克霉唑(p15)

Ph

Ph Cl Cl

SOCl 2

252Cl

OC 2H 5O

Ph

Ph Cl

OH

(2-6)

(2)化合物结构的初步剖析:分清主要部分(基本骨架)和次要部分(官能团),在通盘考

虑各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的可能性之后,确定目标分子的基本骨架,这是合成路线设计的重要基础。

(3)目标分子基本骨架的切断:在确定目标分子的基本骨架之后,对该骨架的第一次切断,

将分子骨架转化为两个大的合成子,第一次切断部位的选

择是整个合成路线的设计关键步骤。

(4)合成等价物的确定与再设计:对所得到的合成子选择合适的合成等价物,再以此为目

标分子进行切断,寻找合成子与合成等价物。

(5)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得到可购得的原料。

在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上述的各种构建骨架的问题之外,还涉及官能团的引入、转换和消除,官能团的保护与去保护等;若系手性药物,还必须考虑手性中心的构建方法和在整个工艺路线中的位置等问题。

合成路线设计的基本方法,是逆合成(retrosynthesis)方法,即追溯求源法;在此基础上,还有分子对称性法、模拟类推法、类型反应法等。

一、追溯求源法

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又称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retrosynthesis analysis)。

研究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首先考虑哪些官能团可以通过官能团化或官能团转

换可以得到;

在确定分子的基本骨架后,寻找其最后一个结合点作为第一次切断的部位,考

虑这个切断所得到的合成子可能是那种合成等价物,经过什么反应可以构建这

个键;

在对合成等价物进行新的剖析,继续切断,如此反复追溯求源直到最简单的化

合物,即起始原料为止。

起始原料应该是方便易得、价格合理的化工原料或天然化合物。

最后是各步反应的合理排列与完整合成路线的确立。

常见的切断部位:药物分子中C-N、C-S、C-O等碳-杂键的部位,通常是该分子的首先选择切断部位。

在C-C的切断时,通常选择与某些基团相邻或相近的部位作为切断部位,

由于该基团的活化作用,是合成反应容易进行。

在设计合成路线时,碳骨架形成和官能团的运用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

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因为碳骨架只有通过官能团的运用才能装配起

来。

通常碳-杂键为易拆键,也易于合成。因此,先合成碳-杂键,然后再建立碳-碳键。

例:抗真菌药益康唑(econazole ,2-29)

O

Cl

Cl Cl

N

N

b (2-29)

a

益康唑分子中有C-O 和C-N 两个碳-杂键的部位,可从a 、b 两处追溯其合成的前一步中间体。

按虚线a 处断开,(2-29)的前体为对氯甲基氯苯和1-(2,4-二氯苯基)-2-(1-咪唑基)乙醇(2-30);剖析(2-30)的结构,进一步追溯求源,断开C-N 键,(2-30)的前体为1-(2,4-二氯苯基)-2-氯代乙醇(2-31)和咪唑。

按虚线b 处断开,(2-29)的前体则为2-(4-氯苯甲氧基)-2-(2,4-二氯苯) 氯乙烷(2-32)和咪唑,(2-32)的前体为对氯甲基氯苯和(2-31)。

这样(2-29)的合成有a 、b 两种连接方法; C-O 键与C-N 键形成的先后次序不同,对合成有较大影响。若用上述b 法拆键,(2-31)与对氯甲基氯苯在碱性试剂存在下反应制备中间体(2-32)时,不可避免地将发生(2-32)的自身分子间的烷基化反应;从而使反应复杂化,降低(2-32)的收率。因此,采用先形成C-N 键,然后再形成C-O 键的a 法连接装配更为有利。

O

Cl

Cl Cl

N

N

(2-29)

a a

(2-31)

N

HN

+

HO Cl Cl

Cl HO

Cl

Cl

N

N

(2-30)

Cl

Cl

+

b (2-32)

(2-29)

b

(2-31)+HO

Cl Cl

Cl

Cl

Cl

+

N

HN

O

Cl

Cl Cl

Cl

O Cl

Cl Cl

N

N

再剖析(2-31),它是一个仲醇,可由相应的酮还原制得。故其前体化合物为 -氯代-2,4-二氯苯乙酮(2-33),它可由2,4-二氯苯与氯乙酰氯经Friedel-Crafts 反应制得。

+

(2-31)

HO Cl

Cl

Cl

O

Cl Cl

Cl

(2-33)

Cl

Cl

Cl

O

Cl

而间二氯苯可由间硝基苯还原得间二氨基苯,再经重氮化、Sandmeyer 反应制得。

NH 2

H 2N NO 2

O 2N

Fe/HCl

对氯甲基氯苯可由对氯甲苯经氯化制得。这样,以间二硝基苯和对氯甲苯为起始原料合成(2-29)的合成路线可设计如下:

(2-31)N HN

HO

Cl Cl Cl HO

Cl Cl N

N

(2-30)

O

Cl

Cl Cl

N

N

Cl

Cl (2-29)

(2-33)/CH 3OH

/CH 3ONa

例:促凝血药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2-34)

氨甲环酸的骨架具有环己烷的结构,按照官能团转化的方法,可由环己烯类经还原得到。环己烯类化合物可由环己醇转化而来,也可以由丁二烯与乙烯通过Diels-Alder 反应得到。氨甲环酸的合成设计可由氯代丁二烯(2-35)与丙烯酸酯(2-36),经Diels-Alder 反应得关键中间体(4-氯-3-环己烯)甲酸甲酯(2-37),再经氰化和还原等制得(2-34)。

(2-36)

(2-35)

(2-34)

H

H

H 2NH 2C

COOH

(2-37)

Cl

COOCH 3

+

Cl

H 2C OCH 3

O

NC

COOCH 3

例:N -羧烷基二肽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 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是一类安全有效的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已有18个ACE 抑制剂上市,大多数属于N -羧烷基二肽结构,如依那普利(enalapril ,2-40)、赖诺普利(lisinopril ,2-41)、贝那普利(benazepril ,2-42)、培哚普利(perindopril ,2-43)、喹那普利(quinapril ,2-44)和雷米普利(ramipril ,2-45)。

(2-42)

HOOC

(2-41)

(2-40)

N

EtO 2C

H

N EtO 2C

N EtO 2C

H

(2-45)

(2-44)

(2-43)

N EtO 2C

H

N EtO 2C

H

CH 3

N -羧烷基二肽型ACE 抑制剂都是多手性中心化合物,其中N -羧烷基部分中的手性中心都是(S )构型。培哚普利含2-氨基戊酸部分,其它药物含2-氨基-4-苯丁酸结构部分。根据它们的结构特征,以新手性中心的构建方法为合成策略的中心,对N -羧烷基二肽有两种基本的逆合成分析切断法,按切断法a 可得到N -羧烷基和二肽两部分,核心反应是构建N -羧烷基中(S )构型的手性中心。按切断法b 可得到2-氨基-4-苯丁酸或2-氨基戊酸与N -酰化氨基酸残基两部分,核心反应是构建氨基酸残基中的(S )构型的手性中心。切断法a 利用

天然氨基酸引入所需手性中心,利用立体选择性反应构建新手性中心;而按切断法b 涉及2-氨基-4-苯丁酸或2-氨基戊酸等特殊试剂或专属性酶促反应,因此,ACE 抑制剂的合成策略绝大多数采用逆合成分析切断法a [10]。

a

N R 1O 2C

H

5R 4R 2

*

切断法a 合成N -羧烷基二肽型ACE 抑制剂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四种方法: (1) 对映选择性Michael 加成反应合成法

4-苯基-4-氧代丁烯酸乙酯(2-46)与L -丙氨酸苄酯(2-47)进行非对映选择性Michael 加成反应,得到占优势的(S,S )构型产物(2-48)及少量的(

R,S )产物,二者在乙醇中溶解度不同,

容易分离。室温在冰乙酸-浓硫酸体系中经过Pd-C 催化氢化转化为化合物(2-49),在光气作用下与L -脯氨酸缩合,得依那普利(2-40),再与马来酸成盐。(2-49)是重要的通用中间体,与不同氨基酸缩合可分别合成喹那普利(2-44)和雷米普利(2-45)等。

(2-40)

N EtO 2

C

H

(2-47)

(2-46)

N EtO 2C

H N EtO 2C

H

O Ph

H 2Ph

O

COOEt +

Et 3N/EtOH

(2-48): (S,S )

(2-49)

2

2

同法可合成赖诺普利(2-41)的中间体(2-50),Michael 加成反应得到(S,S )产物(2-51)及少量的(R,S )产物,两种产物的比例为82:18,在盐酸催化下催化氢化得到光学纯的(S,S )构型的(2-50)。

(2)非对映选择性还原胺化反应

2-氧代-4-苯丁酸乙酯(2-52)和光学纯的二肽(2-53)在3?分子筛和Raney 镍催化下,经Schiff 碱进行还原胺化制备(S,S,S )构型的赖诺普利(2-41)的前体(2-54),(S,S,S ):(R,S,S )= 95:5。

(2-54)

(S,S,S )

(R,S,S )

+

N

CF 3

O

+

EtO 2C O

H 2N

O N

CF 3

O

(2-52)

(2-53)

运用本策略可合成依那普利(2-40),Raney 镍为催化剂,(S,S,S ):(R,S,S )= 87:13;贝那普利(2-42),NaBH 3CN 为还原剂,(S,S ):(R,S )= 70:30;培哚普利(2-43),NaBH 3CN 为还原剂,(S,S ):(R,S )= 65:35。

(3)立体特异性的S N 2 N -烷化反应

利用三氟甲磺酸酯为离去基团,光学纯的(R )构型 -三氟甲磺酰氧基苯丁酸乙酯(2-55)与(S,S )-二肽(2-56)在三乙胺存在下进行立体特异性S N 2 N -烷化反应,使(2-55)的(R )构型手性中心基本实现完全的构型翻转,构建N -羧烷基中手性所需的(S )构型,再经脱叔丁基得到(S,S,S )构型的依那普利(2-40)。此法也可用于合成其它的ACE 抑制剂。

(4)通过分离等量非对映异构体获得所需的手性结构

消旋化的 溴苯丁酸乙酯(2-57)和L-丙氨酸叔丁酯(2-58)在乙腈中缩合,得到等量非对映异构体混合物(2-59),(2-59)在饱和的氯化氢的二氯甲烷溶液中被转化为盐酸盐(2-60),并利用溶解度的差异分离出所需的(S,S)异构体,经中和和重结晶得到重要中间体(2-49)。

下面以雷米普利(2-45)的合成为例,对N-羧烷基ACE抑制剂的合成方法做个小结。(2-45)的合成方法文献报道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是制备中间体N-[(S)-1-乙氧羰基

-3-苯丙基]-L-丙氨酸(2-49)和(S,S,S)-2-氮杂双环[3.3.0]辛烷-3-

羧酸苄酯盐酸盐(2-61),然后将它们缩合,即可得到(2-45)[11]。

N

EtO2C

H

(2-61)

(2-49)

(2-45)

+

HCl .

N

EtO2C

H

N

H

(2-49)的合成方法已经介绍。(2-61)的合成路线有两条,一是以甘氨酸和环戊酮为原料,经氯甲基化、水解,得到2-羟甲基环戊酮,与苄基保护的甘氨酸(2-62)缩合得亚胺,催化氢化得到顺式还原产物(2-63),用(S)-1-(1-萘基)乙胺(2-64)为拆分剂,分离(S)-异构体,并转化为苄醇酯(2-61)。二是以L-胱氨酸(2-65)和环戊酮为原料,L-胱氨酸(2-65)

经成酯、氯化和乙酰化,得到N-乙酰-3-氯-L-丙氨酸甲酯(2-66);与N-环戊烯基四氢吡咯(2-67)进行烃化反应,酸性条件下环合成亚胺盐酸盐,催化氢化得到顺式还原产物(2-68);先成苄酯后拆分,得到(2-61),拆分剂为N-苄氧羰基-L-苯丙氨酸(2-69)。

在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CC)或甲基乙基次磷酸酐的催化下,(2-49)与(2-61)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缩合,再经氢化脱苄基得到(2-45)。

二、分子对称法

分子对称法:对某些药物或者中间体进行结构剖析时,常发现存在分子对称性(molecular

symmetry ),具有分子对称性的化合物往往可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经化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可以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分子对称法也是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中可采用的方法。

分子对称法的切断部位:沿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面切断。

例:骨骼肌松弛药肌安松(paramyon ,2-22)又称内消旋3,4-双(对-二甲胺基苯基)已烷双碘

甲烷盐。

33+

Fe/H

+

C 2H 5Br

CH 3

H 3C

2

O 2N

CH 3

H 3C

N 33 . I

-

I -. (CH 3)3N +

(2-22)

CH 3

H 3C

NH 2

H 2N

例:从中药川芎中分离出来的川芎嗪(ligustrazine ,2-23),又名四甲基吡嗪

(tetramethylpyrazine ),可用于治疗闭塞性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根据其分子内对称性和杂环吡嗪合成法,以3-氨基丁酮-2(2-24)为原料,经互变异构两分子烯醇式原料自身缩合,再氧化制得(2-23)。

(2-23)

2N N H 3C CH 3

CH 3H 3C

N N H H 3C H

CH 3

CH 3H 3C

CH 3

CH 3OH NH 2

(2-24)

CH 3

CH 3

O

NH 2

例:广泛用作食品色素的姜黄素(curcumin ,2-38),具有抗突变和肿瘤化学预防作用,可

用2,4-戊二酮(2-39)和香兰醛在硼酐催化下,应用Claisen-Schmidt 反应一步合成。这是运用官能团使其形成碳骨架的例子,同时又是一个分子对称法的应用实例。

(2-38)

CO

HO

OCH 3

OH

O

O

B

O

O

O O

+

H 3CO HO

例:曾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司巴丁(金雀花碱,sparteine ,2-28),可认为是由2个喹诺

里西啶环合并而成的;它也是个对称分子,可由哌啶、甲醛和丙酮为起始原料,经2次Mannich 反应合成。

(2-28)

2

+ HCHO +

H 3C

CH 3

O

N

N

+

O

N

+

三、模拟类推法

模拟类推法:对化学结构复杂、合成路线设计困难的药物,可模拟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

行合成路线设计。从初步的设想开始,通过文献调研,改进他人尚不完善的概念和方法来进行药物工艺路线设计。

注意事项:在应用模拟类推法设计药物合成工艺路线时,还必须与已有方法对比,注意比较

类似化学结构、化学活性的差异。模拟类推法的要点在于适当的类比和对有关化学反应的了解。

例:发展迅速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基本骨架相似,合成以多取代苯胺为原料,构建吡酮酸环。

构建方法是在诺氟沙星(norfloxacin ,2-85)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2-86)等早期品种的合成经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典型的模拟类推法的应用实例,下面以喹诺酮类抗菌药新品种氟罗沙星(fleroxacin ,2-87)和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2-88)的合成工

艺路线为例,讨论构建吡酮酸环的两种主要方法[12]。

F N

N COOH

O

C 2H 5

N

H (2-85)

(2-86)

F N

N COOH

O

N

H

F N

N

COOH

O

N

F F H 3C

F N

N

COOH

O

N

H H 3C

OCH 3(2-87)

(2-88)

(1)取代芳胺与乙氧基亚甲基丙二酸二乙酯(EMME ,2-89)缩合成环

(2-89)

NH 2

R

CH 3O CO 2Et

EtO 2C

+R

N EtO 2C

CO 2Et

H N CO 2Et

O

H

R

诺氟沙星(2-85)的合成以3-氯-4-氟苯胺为原料,先与EMME (2-89)脱乙醇缩合,

然后于250~260 o C 加热环合形成吡酮酸结构,溴乙烷为烷化剂完成1位N 原子上乙基化,水解和引入哌嗪基,得到(2-85)。

氟罗沙星(2-87),化学名为6,8-二氟-1-(2-氟乙基)-1,4-二氢-7-(4-甲基-1-哌嗪基)-4-氧代-3-喹啉羧酸,1992年首次在瑞士上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优点。合成(2-87)的起始原料为2,3,4-三氟硝基苯(2-91),经还原、与EMME (2-89)缩合、高温环合、氟乙基化、引入N-甲基哌嗪和酸水解等6步反应,得到(2-87)[13]。

(2-87)

F N

N

COOH

O

N

F F

H 3C

(2-89)2F F

F

N O

CO 2Et

CH 2CH 2F

F

F

F

N O

CO 2Et

H

F

F

F

C(CO 2Et)2

N H

Fe/HCl

F

F

F NO 2

F F

F NH 2

F

N

F

N O

CO 2Et

N

H 3C

CH 2CH 2F

H/DMSO

C 300 C

(2-91)

(2)经取代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成环,离去基团为卤素或硝基

(R 1 = F, Cl, NO 2)

N CO 2Et

O

R 2R

R

R 1

CO 2Et

O

NHR 2

环丙沙星(2-86)与诺氟沙星(2-85)的结构差异仅是1位取代基分别为环丙基和乙基,但其合成路线却有很大不同。从2,4-二氯-5-氟苯甲酸(2-92)开始,成酰氯后,和β-环丙胺丙烯酸甲酯(2-93)缩合,环合、水解,再引入哌嗪基。

上述工艺路线较成熟,但步骤较多。为简化工艺,降低合成成本,近年出现了多种环丙沙星(2-86)的合成方法,其中一种是以2,4-二氯-5-氟苯乙酮(2-94)为原料,通过β-酮酸酯化、乙氧亚甲基化、环丙胺化、环化、水解及与哌嗪缩合,最后成盐等7步反

应。经过深入探索和不断完善,目前国内工业生产总收率在50%以上,原料成本250元/kg[14]。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2-88),化学名:1-环丙基-6-氟-8-甲氧基-7-(3-甲基-1-哌嗪基)-1,4-二氢-4-氧代-3-喹啉羧酸,是一种新的全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不仅具有广谱高效的优点,而且光毒性低。按起始原料不同其合成路线可分为两类[15]:

①以2,4,5-三氟-3-甲氧基苯甲酸(2-95)为起始原料,按制备喹诺酮的合成通法,经成酰氯、与3-二甲氨基丙烯酸乙酯(2-96)反应后再用环丙胺置换得到关键中间体(2-97)。若(2-97)水解后直接与2-甲基哌嗪缩合,由于8-OMe的强推电子作用,使得7-位F 作为亲核取代反应的离去基团,活性大大降低,故缩合收率仅19.4%;(2-97)先与硼化物反应生成络合物,由于4-位羰基上氧原子的P电子向硼原子的空轨道发生转移,使得4-位羰基的吸电子效应进一步增强,从而提高了7-位F对亲核试剂的反应活性,与2-甲基哌嗪缩合然后水解得(2-88),缩合和水解两步反应收率提高到75.5%。

②以2,3,4,5-四氟苯甲酸(2-98)为起始原料,按制备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成通法,经由成酰氯、 -酮酸酯化、乙氧亚甲基化、环丙胺化、环化、水解及与哌嗪缩合,制得中间体(2-99),后者再与甲醇钠发生亲核取代生成(2-88),由于选择性差和7-位哌嗪基的立体障碍使得本步收率仅为29%。

(2-88)

(2-99)

H 2.

COOK H 2C

COCl F

F

F

F

COOH F

F

F F F

F

F

CO 2Et

O

F 1. HC(OEt)/Ac O NH 2

NH

HN

H 3C (2-98)

例:如祛痰药杜鹃素(farreol ,2-70)和紫花杜鹃素(matteucinol ,2-71)都属于二氢黄酮类

化合物。因此,可模拟二氢黄酮的合成途径进行工艺路线设计。结构中存在的甲基和羟基,显然是分子骨架形成前就已具备的。它们可采用相应的酚类与苯

丙烯酸或苯丙烯酰氯进行环合;也可用相应的酮类化合物,经查尔酮类中间体(2-72)制备(2-70)和(2-71)。

例:中药黄连中的抗菌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连素,berberine ,2-73))的合成路线也是个很

好的应用模拟类推法的例子。小檗碱的合成模拟帕马丁(palmatine ,2-74)和镇痛药四氢帕马丁硫酸盐(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amatine sulfate ,2-75)的合成方法。它们都具有母核二苯并[a ,g ]喹嗪,含有稠合的异喹啉环结构。

(2-73)

O

N + . Cl

-OCH 3OCH 3

H 3CO

H 3CO N + . OH

-OCH 3OCH 3

H 3CO

H 3CO

N + . 1/2 SO 4

2-OCH 3OCH 3

(2-74)

(2-75)

8

7

6

54

321

N

N a

b

c d

e f

g

4H -喹嗪 二苯并[a ,g ]喹嗪

(2-73)可以3,4-二甲氧基苯乙酸(2-76)为起始原料,采用合成异喹啉环的方法,经Bischler- Napieralski 反应及Pictet-Spengler 反应先后两次环合而得。合成路线如下:

在Pictet-Spengler环合反应前进行溴化,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合的位置选择性,最后一步氧化反应可采用电解氧化或HgI做氧化剂。从合成化学观点考察,这条合成路线是合理而可行的。但由于合成路线较长,收率不高,且使用昂贵的试剂,因而不适宜于工业生产。

1969年Muller等发表了帕马丁(2-74)的合成法,3,4-二甲氧基苯乙胺(2-77)与2,3二甲氧基苯甲醛(2-78)进行脱水缩合生成Schiff碱(2-79),并立即将其双键还原转变成苯乙基苯甲基亚胺(2-80)的骨架;然后与乙二醛反应,一次引进两个碳原子而合成二苯并[a,g]喹嗪环。按这个合成途径得到的是二氢巴马汀高氯酸盐(2-81)与巴马汀高氯酸盐(2-82)的混合物。

(2-82)

(2-81)(2-78)

(2-77)

+

3

3

H 3H 3CHO

OCH 3

OCH 3

H 3CO

H 3CO H 2N

H 3CO

H 3CO N + . ClO 4

-OCH 3OCH 3

H 3CO

H 3CO NH +

. ClO 4

-

OCH 3

OCH 3

CHO

CHO / HCO H/HClO

参照上述帕马丁(2-74)的合成方法,设计了从胡椒乙胺(2-83)与2,3-二甲氧基苯甲醛(2-84)出发合成小檗碱(2-73)的工艺路线,并试验成功。

Ni

O

O N + . Cl

-OCH 3OCH 3

(2-73)

+

CHO

OCH 3

OCH 3(2-83)(2-84)

NH 2

O

O N

CH

OCH 3OCH 3

O

O

按这条工艺路线制得的(2-73)产品中不含二氢化衍生物。产物的理化性质与抑菌能力同天然提取的黄连素完全一致,符合药典要求。这条合成路线较前述路线更为简捷,所用原料2,3-二甲氧基苯甲醛(2-84)是工业生产香料香兰醛的副产物。四氢帕马丁硫酸盐(2-75)也可用模拟类推法进行化学合成,其成本接近由天然来源的提取法。

第三节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评价与选择 一、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评价标准

理想工艺路线的特点:

(1)化学合成途径简洁,即原辅材料转化为药物的路线要简短; (2)所需的原辅材料品种少且易得,并有足够数量的供应;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 一、【实验原理】 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 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 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已发现在正常的体细胞和良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是阴性,而在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的肿瘤细胞株中都表达了很高的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2)应用快速荧光素测定法筛选抗肿瘤药物 快速荧光素测定法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其原理为采用一些特殊的荧光染料,对细胞的特定成份进行染色或标记。或通过细胞酶的作用使无荧光性的材料分解或转换为荧光材料,通过测定荧光强度从而测定出活细胞的量。现在普遍采用一种特殊的荧光染 FDAL1u(Fluoreseein diacetate),在正常情况下它不具有荧光,但当它加人到具有完整细胞膜的肿瘤细胞的营养液中时,由于细胞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FDA

设计药物合成路线的方法

设计药物合成路线的方法 一.主要思路 二.主要步骤 1药物结构的剖析:在设计药物的合成路线时,首先应从剖析药物的化学结构入手,然后根据其结构特点,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 2药物剖析的方法: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整体及部位剖析时,应首先分清主环与侧链,基本骨架与功能基团,进而弄清这些功能基以何种方式和位置同主环或基本骨架连接。 研究分子中各部分的结合情况,找出易拆键部位。键易拆的部位也就是设计合成路线时的连接点以及与杂原子或极性功能基的连接部位。如:C -O 、C -S 、C -N 键等。 3考虑基本骨架的组合方式,形成方法;如:基本骨架是芳香环,可采用苯或者苯的同系物或衍生物为原料合成; 基本骨架为杂环化合物的,有一部分可以以天然来源的杂环化合物为原料,例如吡啶,但大部分需要采用缩合或者环合的方式合成。 以此化合物的合成为 例: 4.类型反应法 类型反应法—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的合成设计。 主要包括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用合成方法,功能基的形成、转换、保护的合成反应单元。 对于有明显类型结构特点以及功能基特点的化合物,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设计。 利用典型有机化学反应:如烷基化反应、酰基化反应、酯化反应、缩合反应等等。 例1 抗霉菌药物克霉唑(邻氯代三苯甲基咪唑)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 和引入次序功能基和侧链形成方法功能基一侧链架组合方式主环形成方法或基本骨主环与基本骨架工艺路线设计??? ? ???????→→?

路线一: 路线二: Cl C 6 H C 6 H 5 5 N H N Cl CH 3 Cl CCl 3 Cl C 6 H 5 C 6 H 5 Cl Cl COOC 2 H 5 Cl C 6 H 5 C 6 H 5 OH Cl C 6 H 5 C 6 H 5 Cl Cl COOH Cl COCl Cl COC 6 H 5 Cl Cl C 6 H 5 Cl Cl C 6 H 5 C 6 H 5 Cl

菌种筛选方法 (2)

菌种筛选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筛选效率,往往将筛选工作分为初筛和复筛两步进行。初筛的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因此,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测得的数据要能够反映将来的生产水平。 1 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有时,有些菌体的形态变异与产量的变异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就能很容易地将变异菌株筛选出来。尽管相当多的突变菌株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但是在筛选工作中应尽可能捕捉、利用这些直接的形态特征性变化。当然,这种鉴别方法只能用于初筛。有人曾统计过3,484个产维生素B2的阿舒假囊酵母(Eremoth ecium ashbyii)的变异菌落,发现高产菌株的菌落形态有以下特点:菌落直径呈中等大小(8-10毫米),凡过大或过小者均为低产菌株;色泽深黄色,凡浅黄或白色者皆属低产菌株。又如,在灰黄霉素产生菌荨麻青霉(Penicillium urticae)的育种中,曾发现菌落的棕红色变深者往往产量有所提高,而在赤霉素生产菌藤仓赤霉(Gibberell a fujikuroi)中,却发现菌落的紫色加深者产量反而下降。 2 平皿快速检测法平皿快速检测法是利用菌体在特定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生理生化反应,将肉眼观察不到的产量性状转化成可见的

"形态"变化。具体的有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和抑制圈法等,见图。这些方法较粗放,一般只能定性或半定量用,常只用于初筛,但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筛选的效率。它的缺点是由于培养平皿上种种条件与摇瓶培养,尤其是发酵罐深层液体培养时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有时会造成两者的结果不一致。图平皿快速检测法示意图平皿快速检测法操作时应将培养的菌体充分分散,形成单菌落,以避免多菌落混杂一起,引起"形态"大小测定的偏差。 1) 纸片培养显色法将饱浸含某种指示剂的固体培养基的滤纸片搁于培养皿中,用牛津杯架空,下放小团浸有3%甘油的脱脂棉以保湿,将待筛选的菌悬液稀释后接种到滤纸上,保温培养形成分散的单菌落,菌落周围将会产生对应的颜色变化。从指示剂变色圈与菌落直径之比可以了解菌株的相对产量性状。指示剂可以是酸碱指示剂也可以是能与特定产物反应产生颜色的化合物。 2) 变色圈法将指示剂直接掺入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待筛选菌悬液的单菌落培养,或喷洒在已培养成分散单菌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在菌落周围形成变色圈。如在含淀粉的平皿中涂布一定浓度的产淀粉酶菌株的菌悬液,使其呈单菌落,然后喷上稀碘液,发生显色反应。变色圈越大,说明菌落产酶的能力越强。而从变色圈的颜色又可粗略判断水解产物的情况。 3) 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将待筛选在菌落周围就

-合理药物设计

合理药物设计 合理药物设计(rational drug design)是依据与药物作用的靶点即广义上的受体,如酶、受体、离子通道、抗原、病毒、核酸、多糖等,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主要通过对药物和受体的结构在分子水平甚至电子水平上全面准确地了解,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和通过对靶点的结构功能与药物作用方式及产生生理活性的机理的认识进行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合理药物设计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产物,是在社会对医药需求的强大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应用各种理论计算方法和分子图形模拟技术来进行合理药物设计。合理药物设计方法包括3类:①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②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③基于药物作用机理的药物设计。 1.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方法 合理药物分子设计必须在已知受体结构模型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到目前为止许多已知药物作用的受体结构是未知的在未知受体结构时应用合理药物设计的原理和概念开始药物设计也有了不少的尝试,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探索系列小分子药物三维结构与活性的关系---主要有3D-QSAR;根据已知药物结构反推受体结构模型,再行合理药物设计,如药效团模型(Pharmacophore Modeling)方法。 1.1定量构效关系(3D-QSAR) 从对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知道药物的作用是依赖自身空间形状的,其与受体的作用一般为非共价性质虽然在未知受体结

构时无法进行常规意义上的合理药物设计,但可以在对已知药物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受体形状推测(receptor-mapping),将与药物本身形状有关的参数引入到定量构效关系中,称之为3D-QSAR。该方法是基于被研究的分子结合在同一个靶标生物大分子的相同部位的基本假定,将药物的结构信息、理化参数与生物活性进行拟合计算,建立合理的定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再以此关系设计新的化合物。不同方法采用不同的结构性质来确定构效关系。 利用小分子三维结构作为参数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在预测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时非常有用,各种在化合物三维结构基础上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方法(3D-QSAR),在药物研究中己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主要方法为距离几何(Distance Geometry, DG)、分子形状分析(Molecular Shape Analysis, MSA)、比较分子场分析(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MFA)以及虚拟受体(Pseudo Receptor)方法。 在3D-QSAR中,CoMFA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它采用化合物周围的静电场、范德华力场等的空间分布作为化合物结构描述变量,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化台物周围各种力场空间分布之间关系的模型。CoMFA是在不了解受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将分子势场图示到网格点上来表示分子的周围环境,比较它们与药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定量关系,用以推测受体的某些性质,并可依次建立起作用模型来设计新的化合物,定量地预测其活性强度。 1.2药效基团模型方法

(完整版)制药工艺学元英进课后答案

第一章论绪 第二章1-1:分析制药工艺在整个制药链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制药工艺学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较强,加之药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流程多样,过程复杂。即使进行通用药物的生产,也必须避开已有专利保护,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药工艺作为把药物产品化的一种技术过程是现代医药行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在新药的产业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的生产过程的共性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包括制配原理,工艺路线和质量控制,制药工艺是药物产业化的桥梁与瓶颈,对工艺的研究是加速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1-2.提取制药、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的工艺特点是什么,应用的厂品范围是什么? 答:提取制药工艺的特点:以化工分离提取单元操作组合为主,直接从天然原料中用分离纯化等技术制配药物;应用的产品范围包括:氨基酸、维生素、酶、血液制品、激素糖类、脂类、生物碱。 化学制药工艺的特点:生产分子量较小的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连续多步化学合成反应,随即分离纯化过程;应用产品范围包括;全合成药物氯霉素,半合成药物多烯紫杉醇,头孢菌素C等。 生物技术制药工艺特点:生产生物技术制药、包括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核酸等药物。化学难以合成的或高成本的小分子量药物。生物合成反应(反应器,一步)生成产物,随后生物分离纯化过程;应用的产品范围包括:重组蛋白质、单元隆抗体、多肽蛋白质、基因药物、核苷酸、多肽、抗生素等。 1-3化学制药产品一定申报化学制药吗?生物技术制药产品一定申报生物制药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答:化学制药产品和生物制药产品均不一定申报化学药物和生物制药制品:

有些药物的生产工艺是由化学只要和生物技术制药相互链接有机组成的。如两步法生产维生素C,首先是化学合成工艺,之后是发酵工艺,最后是化学合成工艺;有些药物经过化学合成工艺,最后是生物发酵工艺,如氢化可的松。 1-4从重磅炸弹药物出发,分析未来制药工艺的趋势。 答:重磅炸弹药物是指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标注,对医药产业具有特殊贡献的一类药物。未来制药工艺的趋势:(1)主要药物的类型将会增加(2)研发投入加大(3)企业并购与重组讲促进未来只要工艺的统一化(4)重磅炸弹药药物数量增加,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1-5世界销售收入排前十位的制药是什么?它们属于哪类药物?采取的制药工艺是什么? 答:(1)抗溃疡药物(219亿美元),属于内分泌系统药物,采取化学制药工艺,(2)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药物(217亿美元),属于生物合成药物,采取生物技术制药工艺.(3)抗抑郁药物(170亿美元)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采用化学制药工艺(4)非甾体固醇抗风湿药物(113亿美元)属于生物制品,采用生物制药工艺(5)钙拮抗药物(99亿美元)属于化学合成药物,采用化学合成工艺(6)抗精神病药物(95亿美元)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化学制药工艺(7)细胞生成素(80亿美元)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化学制药工艺(8)口服抗糖尿病药物(80亿美元)生物制药,生物制药工艺(9)ACE抑制药(78亿美元)化学合成药物,化学制药工艺(10)头孢菌素及其组合(76亿美元)生物制品,提取制药工艺 1-6列举出现频率较高的制药工艺技术 答: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迅速,出现频率较高,该工艺包括微生物发酵制药,酶工程技术制药,细胞培养技术制药 1-7化学药物,生物药物,中药今年来增长情况怎样? 答:随着现代科技技术改造和发展,世界正处于开发新药过程中,而化学药物,生物药物,中药今年来增长依然迅速,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生物药物为人

药物合成工艺论文

阿普斯特是治疗银屑病的一种药物,其作用原理是磷酸二酯酶-4作为一种抑制剂,抑制参与引起银屑病病发的多个炎症的标志性活性位点,使其活性降低甚至于不参与病发,从而起到抑制治疗银屑病的效果。在临床试验中,用阿普斯特片治疗患者中观察到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和头痛,且产生副作用的人群数较少,多为孕妇和免疫缺陷的人群,因此该药物被批准使用,阿普斯特使FDA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斑块型银屑病治疗的PDE-4抑制剂。 阿普斯特化学名为N-【2-[C(S)-1-(3-乙氧基-4-甲氧苯基)-2-(甲基磺酰基)乙基]-2,3-二氢-1,3-二氧-1H-异吲哚-4-】-乙酰胺,其为白色片状,分子式为C22H24N2O7S,分子量为460.5,是以3-乙氧基-4-甲氧基苯腈为原料制备而成的,下面为其合成路线: 由于3-乙氧基-4-甲氧基苯腈在市面上可以购买到且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可以得到较多的需求产物,反应过程操作方便,反应比较温和,所需的基础物易得,所以适合于工业生产。 一实验内容 1 主要试剂于仪器 3-乙氧基-4-甲氧基苯腈、二甲亚砜、正丁基里、硼氢化钠、N-乙酰-L-亮氨酸(上述均购自上海达瑞化学有限责任公司),3-N-乙酰氨基邻苯二甲酸酐(自制)。四氢呋喃、甲醇、乙酸,柱色谱所用固定相为100~200目的硅胶。 NMR测定:德国BrukerAVIII400M核磁共振仪、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低温恒温搅拌反应浴、旋转蒸发仪、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真空干燥箱、三用紫外线分析仪、热风枪(均购自郑州科泰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2合成路线 (1)以3-乙氧基-4-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 3-乙氧基-4-甲氧基苯甲醛在六甲基二硅胺基锂四氢呋喃溶液里,原料中 的醛基上的氢原子被氮所取代,因为醛基上的氧上有一对孤对电子,双 键容易被强还原性原子还原成单键,达到引入原子的作用,因为正丁基 锂上的锂离子有强的还原性,所以双键被还原为单键锂与氧连接在一起。 在二甲基砜的作用下,氧原子脱去,二甲基砜上的硫原子与碳相连,再 在三氟化硼的乙醚溶液中还原,氮被还原为亚胺。该过程所需的原料较 为昂贵且其合成出的亚胺产率仅有41%,合成环境需要在-78摄氏度下进 行,不适合工业化生产,所以该合成路线被舍弃。 (2) 3-乙氧基-4-甲氧基苯腈为原料

药物合成与制药工艺

药物合成与制药工艺课程设计 指导老师: ☆药物化学:李家明 ☆制药工艺学:李传润 设计名称:罗美昔布的合成工艺流程设计设计时间: 2012.3.1-2012.5.12 班级: 09 制药工程 小组成员:边术梓(09313001) 蔡华代(09313002) 陈捷(09313003)

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 一.前言 (3) (一)基本介绍………………………………………………-- (二)相关信息………………………………………………-- (三)药理学作用……………………………………………-- 二.部分GMP要求…………………………………………………-- 三.设计资料……………………………………………………-- 四.工艺路线选择………………………………………………-- 五.制法及流程说明……………………………………………-- 六.物料衡算……………………………………………………-- (一)物料衡算基准………………………………………-- (二)物料衡算过程………………………………………-- (三)物料平衡表………………………………………………-- (四)原料消耗定额……………………………………………-- (五)物料衡算图………………………………………………-- 七.能量衡算……………………………………………………-- (一)设备的热量衡算………………………………………-- (二)加热剂、冷却剂、压缩空气的计算……………………-- (三)设备选型………………………………………………-- (四)设备流程图…………………………………………--八.总结…………………………………………………………--九.参考文献…………………………………………………………--

第三章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分析研究99

第三章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 第一节概述 在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之后,接下来要进行工艺条件研究。 <1)一个药物的合成工艺路线通常可由若干个合成工序组成,每个合成工序包含若干个化学单元反应,每个单元反应又包括反应和后处理两部分,后处理是产物的分离、精制的物理处理过程,只有经过适当而有效的后处理才能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药物。<2)对这些化学单元反应进行实验室水平的工艺<小试工艺)研究,目的在于优化和选择最佳的工艺条件;同时,为生产车间划分生产岗位做准备。 <3)药物的制备过程是各种化学单元反应与化工单元操作的有机组合和综合应用。 另:在合成工艺上多倾向于在同一反应器中,连续地加入原辅材料,以进行一个以上的化学单元反应,成为一个合成工序;即多个化学单元反应合并成一个合成工序的生产工艺,习称为“一勺烩”工艺。 本章讨论的具体内容:研究反应物分子到产物分子的反应过程,深入探讨药物化学合成工 艺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及其相关理论。 <1)在了解或阐明反应过程的内因<如反应物和反应试剂的性质)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影响反应的外因<即反应条件);只有对反应过程的内因和外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将两者统一起来,进一步获得最佳工艺条件。 药物化学合成工艺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探索化学反应条件对反应物所起作用的规律性的过程。 <2)化学反应的内因,主要是指反应物和反应试剂分子中原子的结合状态、键的性质、立体结构、官能团的活性,各种原子和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物化性质等,是设计和选择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理论依据。 <3)化学反应的外因,即反应条件,也就是各种化学反应的一些共同点:配料比、反应物的浓度与纯度、加料次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与压力、溶剂、催化剂、pH值、设备条件,以及反应终点控制、产物分离与精制、产物质量监控等等。在各种化学反应中,反应条件变化很多,千差万别,但又相辅相成或相互制约。有机反应大多比较缓慢,且副反应很多,因此,反应速率和生成物的分离、纯化等常常成为化学合成药物工艺研究中的难题。 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7个方面):

药物合成技术

课程超市入选课程申请表

《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_________ 制药工艺学 ______________ 学 时 ___________ 72 __________________ 学 分 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课程代码:050053 课程名称:制药工艺学 开课学期:4 课程类型:职业方向课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化工工艺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 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物合成及相关职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 操作技能,为毕业后很快胜任药厂不同制剂岗位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生物化工工艺类专业学生学习药物合成的专业课程。前导课程为《生 物化学》、《微生物》、《药物化学》和其专业相关的生产工艺类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纲要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部分: 课程内容:绪论 教学要求:1、药物合成技术的研究现象和内容 2、 制药工业的特点 3、 制药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2部分: 课程内容: 酰化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 1、 酰化反应 2、 应用实例 阿司匹林的合成 3、 实验实训 阿司匹林的合成和精制 第3部分: 课程内容:还原反应技术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 《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 (高职高专教材) 辛秀兰化学工业出版社 (高职高专教材) 李家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教学要求: 1、还原反应 2、应用实例——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 3、实验实训——对乙酰氨基酚的实验室合成 第4 部分: 课程内容:卤化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 1、卤化反应 2、应用实例——诺氟沙星的合成 3、实验实训——诺氟沙星的实验室合成 第5 部分: 课程内容:烃化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1、烃化反应 2、应用实例——磺胺甲噁唑的合成 第6 部分: 课程内容:缩合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1 、缩合反应 2、光学异构药物的拆分 3、应用实例——氯霉素的合成技术 4、氯霉素生产中的综合利用与“三废”处理 5、实验实训——氯霉素的实验室合成 第7 部分: 课程内容:氧化反应技术 教学要求:1、氧化反应及常用氧化剂 2、消除反应 3、应用实例——氢化可的松的合成技术 第8 部分: 课程内容:发酵制药技术 教学要求:1、微生物发酵制药技术 2、维生素C 概述 3、应用实例——莱氏法生产维生素 C 工艺原理和过程 4、应用实例——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 C 工艺过程 5、莱氏法和两步发酵法的比较及维生素 C 收率的计算 6、维生素C 生产中“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 第9 部分: 课程内容:溶剂和催化剂应用技术 教学要求:1、溶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抗生素的概述 4、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技术

药物筛选方法

药物筛选的方法 分子水平筛选 Microbead FCM联合筛选 原理:FCM(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是一种可以对细胞或亚细胞结构进行快速测量的新型分析技术和分选技术,它可以根据穿过毛细管的细胞荧光强度或类型分离细胞。由于不同的分子与标记有不同荧光素的受体或抗体结合,利用和细胞大小相似的Microbead作为固相载体取代细胞通过FCM,不同荧光标记的Microbead就被分离出来,于是靶分子或目标分子就很容易的被分离、纯化。 应用:Lanza等利用这项技术测定了患有脊髓发育不良综合症和急性骨髓源白血病病人体内的各种细胞因子受体CR表达量的变化。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RNA相互作用。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原理:它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及细菌的Protein A或G特异性地结合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现象开发出来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细胞裂解液中加入抗兴趣蛋白的抗体,孵育后再加入与抗体特异结合的结合于Agarose珠上的Protein A或G,若细胞中有与兴趣蛋白结合的目的蛋白,就可以形成这样一种复合物:“目的蛋白—兴趣蛋白—抗兴趣蛋白抗体—Protein A或G”,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复合物又被分开。然后经免疫印迹或质谱检测目的蛋白。这种方法得到的目的蛋白是在细胞内与兴趣蛋白天然结合的,符合体内实际情况,得到的结果可信度高。 应用:免疫共沉淀一般用于低丰度蛋白的富集和浓缩,为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MS质谱分析鉴定准备样品,常用于测定两种目标蛋白质是否在体内结合;也可用于确定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新的作用搭档。主要用于检测大分子和大分子相互作用。 放射免疫性检测(RIA)(与EIA,FIA相比灵敏度更高,但由于放射性元素,RIA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原理: (1)竞争结合分析:Ag(非标记抗原)+ Ab(特异性抗体) - AgAb *Ag(标记抗原)+ Ab(特异性抗体)- *AgAb (2)IRMA(免疫放射分析) 应用: (1)肿瘤相关抗原的测定:AFP,CEA,CA199,CA125,CA153,CA724,CYFRA211,PSA等

第三章 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

第二章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第一节概述 工艺路线:一个化学合成药物往往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合成途径制备,通常将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该药物的工艺路线。 工艺研究的首要任务:在化学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中,首先是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以确 定一条经济而有效的生产工艺路线。 工艺路线设计与选择的研究对象: (1)即将上市的新药 在新药研究的初期阶段,对研究中新药(investigational drug,IND)的成本等经济问题考虑较少,化学合成工作一般以实验室规模进行。当IND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优异性质之后,便要加紧进行生产工艺研究,并根据社会的潜在需求量确定生产规模。这时必须把药物工艺路线的工业化、最优化和降低生产成本放在首位。 (2)专利即将到期的药物 药物专利到期后,其它企业便可以仿制,药物的价格将大幅度下降,成本低、价格廉的生产企业将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设计、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显得尤为重要。 (3)产量大、应用广泛的药物 某些活性确切老药,社会需求量大、应用面广,如能设计、选择更加合理的工艺路线,简化操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可为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节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属于有机合成化学中的一个分支,从使用的原料来分,有机合成可分为全合成和半合成两类: (1)半合成(semi synthesis):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 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2)全合成(total synthesis):以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

第九章 药物合成设计原理和方法 练习题

第九章药物合成设计原理和方法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靶分子: 2、合成子: 二、完成下列反应 1、生物碱鹰爪豆碱的合成 2、喜树碱中间体的喹啉环的合成 3、β- 咔啉的合成 4、合成 ArCHCOOH CH3 5、全身麻醉药氟烷的合成。 F3C CHBrCl

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化合物全合成。 1、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布洛芬(Ibuprofen)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i-Bu COOH 2、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下面化合物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CHO OH 3、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茉莉酮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O 4、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下面化合物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MeO2C CHO COOMe

5、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下面化合物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CO 2Me OH 6、完成非那西丁(Phenacetin)的合成反应。 NHCOCH 3 OH 7、完成吲哚美辛(Indometacin)的合成反应。 CH 2COOH CH 3 CO Cl O H 3C 8、 完成芬太尼(Fentany Citrate)的合成。 CH 3CH 2CON N CH 2CH 2

9、完成盐酸多巴(Dopamine Hydrochloride)的合成。 OH OH NH2 HCl 10、完成盐酸可乐(Clonidine Hydrochloride)的合成。 Cl Cl N H H N HCl 11、完成硫酸沙丁胺醇(Sulbutamol sulfate)的合成。 OH CH2OH CHCH2NH(CH3)3 OH 1/2 H2SO4

药物筛选

药物筛选 药物筛选是现代药物开发流程中检验和获取具有特定生理活性化合物的一个步骤,系指通过规范化的实验手段从大量化合物或者新化合物中选择对某一特定作用靶点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的过程。药物筛选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化合物进行药理活性实验的过程,随着药物开发技术的发展,对新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实验从早期的验证性实验,逐渐转变为筛选性实验,即所谓的药物筛选。作为筛选,需要对不同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做横向比较,因此药物筛选的实验方案需具有标准化和定量化的特点。随着组合化学和计算化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合成和分离多种化合物,因而在现代新药开发流程中药物筛选逐渐成为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主要途径之一。 筛选模型: 筛选模型就是在药物筛选实验中所应用的药理实验模型,由于药物筛选要求实验方案有标准化和定量化的特征,因而在传统药理实验中常见的动物实验在药物筛选中较少应用,根据实验模型的不同,药物筛选可以分为生化水平的筛选和细胞水平的筛选。 生化水平的药物筛选用拟开发药物作用的靶点设计实验,一般而言这种作用靶点是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如酶和受体等,此外一些编码功能明确的DNA也越来越多地成为药物作用的靶点。候选化合物与靶点混合后,可以通过酶连免疫、荧光显色、核磁共振等方法定量测定化合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从而成为筛选化合物的依据。 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是更接近生理条件的一种药物筛选模型,其模型是拟设计药物作用的靶细胞,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获取所需细胞,将这些细胞与候选化合物相互作用,通过与生化水平筛选类似的检测技术测定化合物的作用能力,从而对化合物进行筛选。 生化水平的药物筛选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并不仅仅取决于其与靶酶的作用程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会对药物的作用产生极大的影响,仅仅一道薄薄的细胞膜就能够阻挡住许多候选化合物成为药物的道路,因而生化水平的药物筛选不确定因素更多,误筛率更高。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更接近生理条件,筛选的准确率更高,但是需要建立细胞模型,操作更复杂,成本更高,数据之间的平行形较差,另外由于技术的限制,有些靶标还不能进行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 高通量筛选 高通量筛选最初是伴随组合化学而产生的一种药物筛选方式。1990年代末,组合化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获取新化合物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较少的步骤在短时间内同时合成大量化合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通量筛选的技术应运而生。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候选化合物完成筛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不仅仅应用于对组合化学库的化合物筛选,还更多地应用于对现有化合物库的筛选。目前世界各大药物生产商都建立有自己的化合物库和高通量筛选机构,对有潜力形成药物的化合物进行篦梳式的筛选。 一个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包括微量和半微量的药理实验模型、样品库管理系统、自动化的实验操作系统、高灵敏度检测系统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这些系统的运行保证了筛选体系能够并行操作搜索大量候选化合物。高通量筛选技术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计算科学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先进技术,成为当今药物开发的主要方式。完整的高通量筛选体系由于高度的整合和自动化,因而又被称作“药物筛选机器人系统”

药物筛选药物筛选方法学概论药物筛选概况一

第二篇药物筛选 第五章药物筛选方法学概论 第一节药物筛选概况 一、药物筛选定义 药物筛选:是对可能作为药用的物质进行初步药理活性的检测和试验,以求发现其药用价值和临床用途,为新药研究和开发提供最初始的依据和资料。成功的筛选能够缩短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周期、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和提高效率。 虽然偶然发现的药物在药物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过程是不可控的,因而不可能成为发现药物的主要途径。新药的发现,必须依赖主动寻找的过程,或称为广义的药物筛选过程。 二、药物筛选形式 (一)定向筛选 即采用特定的方法,专门筛选防治某种疾病的药物。这种方法是现代医学研究过程中长期使用的方法,并在药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抗肿瘤药物等。定向筛选对于发现某一类型的药物行之有效,但对于被筛选的物质来讲,却不能全面反映出内在的作用,因此理想的方法是在定向筛选的同时能够实现一药多筛,从多方面发现这些物质的作用。 (二)对特定样品的筛选 其特点在于利用已有信息,在特定的样品范围内进行筛选。例如抗生素类药物的筛选,筛选多种细菌产物的抗菌活性,从而发现了大量新的抗生素。对中药的研究也是采取这种方法,根据中药已有的相关信息,筛选特定中药的有效成分。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被筛选的范围受到限制,忽略了广泛的资源,样品间对比的范围较小,易造成对低效样品的高投入研究,特别是信息资料不可靠时可能产生误导。 (三)比较筛选 根据对现有药物的认识,以确定的模型进行筛选,由此发现同类型而作用更好的新药物,其中包括“me-too”药。可利用的药物信息包括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过程以及病理机制等。例如根据甾体激素类药物的结构,找到了大量抗炎药物;根据阿片类镇痛作用原理,发现了新的镇痛药物等。 (四)随机筛选 是对可能作为药用的样品进行药理活性的广泛筛选。这种筛选方法是新药发现的最基本方式,也是在医药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进行的方式。特点是能够发现全新的药物,但成功率不可预测。要保证药物随机筛选的成功率,就必须有足够的被筛选样品量和广泛的药物作用筛选方法。 (五)计算机筛选 计算机筛选实际上是根据药理学、药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应用

药物筛选

一.高通量药物筛选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原理,就是药物多是通过特异地作用于体内的靶点蛋白质(受体、酶、离子通道等)而重新调整病人的生理状态,达到治疗目的。该技术是指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试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结果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一时间对数以千万样品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体系运转的技术体系。高通量筛选在创新先导物的发现过程中具有高效、快速、微量等特点。 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基本模式是以单一的筛选模型对大量样品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从中发现针对某一靶点具有活性的样品。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潜在药物靶点不断被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不断出现,不仅为创新药物的发现提供了机遇,也对高通量筛选效率提出新的要求。 1 高通量药物筛选开发新药的基本过程 药物筛选与新药发现的基本过程由于高通量筛选获得的结果是分子水平或细胞水平的活性结果,多数情况下只能反映出样品的作用机制的信息,并不能完全证明对某种疾病具有防治作用,这是其与传统筛选方法的重要区别。传统的药理学研究一般是首先研究其客体作用进而研究作用机制。而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则是从分子水平开始,这一过程又称作反向药理学。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发现和开发药物一般要经过药物的初筛和复筛、深入筛选、确证筛选过程。 1.1 初筛和复筛 是在分子或细胞水平筛选样品,证明某一样品对该靶点具有药理活性(或亲和力)。初筛以后,选择具有活性的化合物,采用系列浓度,进行同一模型的复筛,阐明其对该靶点的作用特点、作用强度和量效关系,由此发现活性化合物(样品)。 1.2 深入筛选 在初筛和复筛的基础上,将得到的样品,采用与初筛不同但相关的分子、细胞模型作进一步的筛选,包括证明样品的选择性、细胞毒性,以及其他性质。经过深入筛选,为比较全面地评价活性化合物的药用价值提供更充分的实验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并结合活性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性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在结构和作用方面具有新颖性和开发价值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同时也可以结合组织器官或整体动物模型,证明其药理作用,为样品提供更加充分的实验依据。 1.3 确证筛选 对深入筛选获得的先导化合物或优化后被选定的活性最好的化合物进行更深入广泛的研究,包括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过程、一般毒性等多方面的筛选,以确定其开发前景。将符合要求的样品确定为药物候选化合物,进入开发研究程序,即临床前研究,为临床研究准备必要的资料。 2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对药物开发策略的转变 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对现有的操作方式产生冲击,在药物发现过程中更是如此,由于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筛选模式肯定不能适应新技术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成功率和筛选速度,积极应用新技术是必须的,但是,在研究的策略方面不进行调整和改变,就会制约新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程的发展,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2.1 随机筛选策略的改变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药物发现的模式。由于筛选方法是建立在分子细胞水平,由此来分析药物的治疗作用,必然存在着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子水平的某点变化,在疾病的病理表现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或是要受到多种干扰。因此,用这种方法发现药物,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模式,建立全新的新药发现策略建立基于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上的药物发现新模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活性的评价、筛选模型与疾病的相关性、影响筛选

药物合成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亲电试剂亲点试剂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试剂或具有空的p轨道或者d轨道,能够接受电子对的中性分子 2.亲核试剂一些带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分子或负离子,与正电性碳反应时称为亲核试剂,所谓亲核试剂就是一种电子对供体,即路易威斯 3.硝化反应是向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的反应,硝基就是硝酸失去一个羟基形成的一价的基团 4.协同反应协同反应又称一部反应,是指起反应的分子—单分子或双分子—发生化学键的变化,反应过程中只有键变化的过渡态,一步发生键和断键,没有自由基或离子等活性中间体的产生。 5.自由基反应通过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均型成自由基而进行的反应,在链反应中起了重要的引发、传递和终止过程的作用 6.重氮化反应芳香族伯胺和亚硝酸作用(在强酸介质下)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7.卤化反应卤化反应又称卤代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或其他基团被卤素取代生成含卤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8.缩合反应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分子相互作用后以共价键结合成一个大分子,并常伴有失去小分子(如水、氯化氢、醇等)的反应 9.氧化反应有机化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10.烃化反应用烃基取代分子中的氢原子(包括官能团或碳骨架上的氢原子)或通过加成而引入烃基的反应 11.酰化反应为有机化学中,氢或者其他基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 12.重排反应取代基由一个原子转移到同一个分子中的另一个原子上的反应,分子的碳骨架发生重排生成结构异构体的化学反应 13.还原反应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近的反应。有机物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氢或失去氧的反应 二、简答题 1.药物合成反应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讨论药物合成反应的机理,反应物结,反应条件和,方向,反应物之间的关系。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际特点,应用范围与限制。讨论药物合成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一击各基本反映之间的关系。 2.学习药物合成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药物制备中重要的有机药物合成单元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使学生掌握药物合成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以及现代药物合成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试剂和新方法培养对典型药物合成过程中各种变化因素的分析能力及选择合理的工艺条件和控制方法的能力利用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将来从事药物合成生产操作实施常规生产与管理参与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3.药物合成反应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研究反应机理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范围以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等,以探讨有机药物合成反应的一般规律 4.卤化反应,在药物合成反应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以制备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的含卤素有机药物 在官能团转化中,卤化物,常常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体 为了提高反应选择性卤素原子,可作为保护基,阻断基

药物设计合成

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设计与合成 班级:药学四班姓名:王梦雪学号:2011092604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化疗药物为其治疗的主要手段,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产生是目前肿瘤化学治疗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有效逆转多药耐药的药物,因此,研究设计新型逆转剂仍然是抗癌药物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海洋就像一座药用资源的宝库,开发海洋药物,已成为当前药物开发的热点。海洋生物为了生存繁衍和适应海洋的独特环境,在漫长的进化中各自形成了特殊的结构和奇妙的生理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结构新颖、功能独特和生理活性强的活性物质。 目的:恶性肿瘤为细胞性病变,多药耐药(MDR)的产生是肿瘤化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发多药耐药逆转剂,逆转现有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意义重大。 方法:以全甲基化的海洋生物碱Ningalin B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一类以2,5-吡咯二酮为骨架的结构新颖的类似物。以3,4-二甲氧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通过Mitsunobu反应合成了5种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 结果:所有化合物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进行了结构表征,抗多药耐药活性实验正在进行。 结论:所设计合成的化合物有望成为新型的低毒高效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 一.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讨论 海洋天然产物不仅是药物的重要来源,而且在药物开发中作为分子骨架而受到关注。从蓝绿藻Stigonema dendroideum分离得到的海洋天然产物Dendroamide A,以及从海洋海鞘Lissoclinum patella中分离得到的海洋天然产物Patellamides B、C和D是抗肿瘤MDR类化合物中比较典型的化合物。近来发现海洋生物碱Ningalins B的甲基化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MDR的活性,受到药物化学家的关注。 N OH OH O HO HO OH OH O N OMe OMe permethyl Ningalin B O MeO MeO OMe OMe O A B C D E Ningalin B 图 1 Ningalin B及其甲基化衍生物 海洋生物碱Ningalins B是由Fenical在1997年从Ningaloo海角附近的西澳大利亚海岬附近的Didemnum类海鞘中分离得到的,Ningalins B及其全甲基化的结构式见图1。Ningalin B 的甲基化衍生物对L1210 和HCT116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比Ningalin B分别低5倍和2.5倍。而对治疗HCT116/VM46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长春碱和阿霉素有显著的逆转性。在1μM 的浓度条件下,全甲基化的Ningalin B达到100%的逆转。可见,Ningalin B多酚的结构全甲基化转变为芳甲基醚的类似物是一类新型的低毒高效的多药耐药(MDR)逆转剂。 P-gp的过量表达是产生肿瘤多药耐药的典型机理,Peace对全甲基化的Ningalin B的药效团进行了定义:两个平面芳香环与带有长的脂肪链的氮原子,并且两者处于尽量张开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