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淬火冷却技术及控制

感应淬火冷却技术及控制
感应淬火冷却技术及控制

关键字:淬火冷却技术

在研究自来水作为淬火介质的两大缺点的文章中,附带提出了液态淬火介质具有两个共性的缺点。缺点之一是:任何一种确定的液态淬火介质,都只有相当有限的适用范围,用于要求更高冷却速度的工件,将淬不硬;用于要求更低冷却速度的工件,又会淬裂。缺点之二是:当淬火工件从高于介质的特性温度冷却下来时,往往在工件的局部区域发生冷却速度突变,因此引起很大的内应力,从而可能造成超差的淬火变形。本文将全面讨论液态淬火介质这两个共性的缺点,而重点是介绍克服第一类缺点的各种措施。

一关于第一个缺点

图1 自来水和N32#机油的冷速曲线对比

某些工件“油淬不硬,水淬要裂”曾经是困扰热处理生产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普通机油和自来水都只有有限的适用范围。从冷却速度分布情况看,在自来水和普通机油之间有一个相当宽的空白地带,如图1所示。以填补这一空白为目标,通过几十年的工作,研究开发了多种油性和水性介质,基本上填补了水和普通机油之间的空白。到现在,常用的淬火介质,按冷却速度由慢到快的次序排列:使用温度较高的等温分级淬火油(热油)、普通机油、使用温度较低的等温分级淬火油(半热油)、中快速淬火油、快速淬火油,随后是高浓度的PAG淬火液、中浓度的PAG淬火液、低浓度的PAG淬火液,自来水、低浓度盐(或者碱)水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范围。一种淬火油是一种确定的淬火介质。同种水性淬火剂,配成不同的浓度,就是不同的淬火介质。填补自来水和普通机油之间的空白,需要这么多种不同的淬火介质!这是液态介质共性的第一个缺点所决定的。当今的高压气淬,选定一种适当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压,就可以获得从静止空冷到中等快速淬火油的不同冷却效果。相比之下,液态介质的这个缺点也实在太严重了。

二克服第一类共性缺点的措施

由于清水的适用范围很有限,从古至今,人们不得不去寻找各式各样的淬火介质,并摸索出多种巧妙的淬火技术,来满足不同工件的热处理要求。这方面的工作,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类。

1 寻找或者研究开发多种不同适用范围的淬火介质,来满足不同的需要。

这才有我们现在可以选用的多种淬火介质品种。

2 选择适用范围尽可能宽的淬火介质品种,而不是选择适用范围很窄的和特别专用的淬火介质。

影响淬火介质使用范围宽窄的因素,包括介质的冷却特性对液温的敏感性、对相对流速的敏感性、介质的使用温度范围宽窄,以及介质的粘度对液温的敏感性等。

一般说,冷却特性对液温的敏感性越大,介质的适用范围越窄。相反,冷却特性对液温的敏感性越小,介质的适用范围就越宽。这是因为,多个工件同时淬火时,位于不同部位的工件,以及同一工件的不同部位,接触的液温是不相同的。于是,液温对介质冷却特性的影响越大,淬火后工件的性能均匀性就会越差。按这一规律,盐(或者碱)水溶液的适用范围就比自来水要宽。而淬火油的适用范围比相同冷却速度范围的水溶性介质要宽。

相对流速对冷却特性的影响越大,介质的适用范围就越窄。相反,相对流速对冷却特性的影响越小,介质的适用范围就越宽。这是因为,同时淬火时,位于不同部位的工件,以及同一工件的不同部位,与之接触的介质的相对流速是不相同的。于是,相对流速对介质冷却特性的影响越大,淬火后工件的性能均匀性就会越差。一般说,淬火油的冷却特性对相对流速的敏感性较小,而自来水的敏感性较大。PAG淬火液主要靠粘附在工件表明的聚合物膜来控制工件冷却速度,只要相对流速控制在不会冲掉那层聚合物膜的程度,流速大小对冷却特性的影响就会比自来水要小。

介质的使用温度范围宽是我们所希望的。使用范围宽的介质,可以在更广的范围使用,来满足不同工件的热处理要求。自来水的使用范围窄。淬火油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对于PAG淬火介质,浊点太低的品种使用的温度范围就很窄,而浊点相对较高的品种使用的温度范围就较宽。

当外力使液体发生流动时,其内部分子之间会产生一定的阻力来妨碍这种流动。这种阻力的大小就是液体的粘度。粘度是表征润滑油的流动性的主要指标。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粘度不同,液体的流动情况不同。流动情况不同,会进而影响工件获得的冷却效果。尤其是在工件形状较复杂,或者多个工件同时淬火时,冷却效果的差别会更大些。介质的粘度越高,其实际的冷却能力就越差;相反,介质的粘度越低,其实际的冷却能力就越强。因为这一原因,在我们凭冷却特性曲线比较不同油品的冷却能力时,也应同时考虑到油的粘度的影响

关键字:淬火冷却技术

3 改进已有介质,以扩展它们的适用范围。

比如,纯净水的适用范围窄。水中溶解适量的盐或者碱,配成盐水或碱水后,可以扩大水的使用温度上限和下限;而且可以获得更快的高温冷却速度和浓度较高时稍慢的低温冷却速度。

4 开发适用范围更宽的液态淬火介质。

在关于液态淬火介质的选择方法的文章中,已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淬火用油,一般说,蒸汽膜阶段越短,冷却速度越快,适用的工件和钢种就越多。对于水溶性介质,在保持蒸汽膜阶段较短的前提下,介质的300℃冷却速度越低,适用的工件和钢种也就越多”。几年前有人宣传介绍过的“多级淬火油”,说是能“在低温时是快速淬火油,提高温度使用又是热油”的油品。无疑,其出发点是对的。可能是没有考虑到油温改变对油的粘度的影响,实际使用中,大多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5 在一个车间配备多种不同适用范围的淬火介质,以满足不同工件的需要。

比如,配备3~5种淬火油和2、3种不同浓度的水性淬火介质。又如,有些网带炉,通过配备可互换的两个淬火槽,一个装快速淬火油,一个装水性淬火介质,从而大大增加了该炉型的处理工件的范围。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6 配合使用液态以外的淬火冷却介质,或者多种物态混和成的淬火介质,来获得不同的冷却特性。

比如,流态炉淬火冷却、喷雾淬火和浆状介质淬火冷却等。

7 调节液温和相对流速,以扩大液态介质的适用范围。

在介质品种和浓度不变的情况下,现场热处理工作者还可以通过调节液温和相对流速来扩大介质的适用

范围。在上文已经讨论了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下面再介绍一种叫做摆停结合的淬火方法,用了说明调节工艺参数在热处理生产中的作用。

图2 摆停结合技术得到不同冷速曲线的示意图

汽车板簧通常用淬火机淬火。为了提高淬火冷却速度和改善冷却的均匀性,淬火机可以夹持着工件在淬火液中来回摆动。利用板簧淬火机的摆动功能,我们在板簧厂推广过一种叫做“摆停结合技术”的淬火方法。虽然使用的是同一的淬火介质,通过调节摆动次数,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淬火冷却效果。图2是摆停结合调节冷却速度的示意图。如果以不同的冷却速度曲线代表不同的淬火介质,摆停结合技术就把一种介质变成了几种不同冷却速度的多种介质。这无疑是扩大液态淬火介质适用范围的一种有效方法。

上世纪90年代中,某汽车板簧厂在普通机油中淬材质为60CrMnBA,中间最大厚度17mm,两端最薄处7.5mm的载重汽车变截面板簧时,曾经发生过不少淬裂问题。也就在那段时间,在成都飞力弹簧厂的板簧生产线上,用15%PAG水溶液却又成功地处理了同样的变截面板簧,淬、回火硬度以及金相组织全部合格,经严格探伤检查都未发现任何淬火裂纹。

图3 普通机油与15%今禹8-20的冷速对比

图4 普通机油静止、搅动的冷速对比

图5 15%今禹8-20不搅动与普通机油搅动的冷速曲线对比

图3是普通机油和所用15%的今禹8-20的冷却特性对比。仅凭图3的冷却速度曲线,热处理行家也难以相信上述结果的。实际上,上述变截面板簧在普通机油中做淬火冷却时,所用淬火机一直在不停地摆动。而在上述PAG水溶液中淬火时,淬火机却始终保持在停止不动的状态。图4是上述普通机油中探棒静止不动,以及始终摆动状态下测出的两条冷却速度曲线。可以看出,摆动可以加快冷却效果。再把静止

状态检测出的15%PAG淬火液的冷却速度曲线与摆动状态测出的普通机油的冷却速度曲线画在同一张图上,如图5。容易发现,摆动中普通机油的低温冷却速度比静止的15%今禹8-20水溶液的要快。这是在普通机油中淬裂而在冷却速度更快的水溶液中未淬裂的原因。

关键字:淬火冷却技术

8 采用双(或者多)介质淬火等操作方法来解决特定的热处理问题。

水淬-油冷是最普通的例子。这类方法的思路是在工件的不同温度范围使用不同的淬火介质。高温阶段水冷却快,有利于防止过冷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因此选择水来加以冷却。低温阶段油的冷却烈度比较缓和,能够防止工件发生淬火开裂,因此选择油来加以冷却。按照这种思路,高温阶段还可以选择PAG水溶液、盐水或者碱水等等。低温阶段可以选择快速淬火油、PAG水溶液、低温盐浴、浆状介质、风冷以及静止空冷等等。不同的搭配,就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图6是采用水淬-油冷,以及采用水淬-浆状介质冷却方法获得的冷却特性曲线图。双介质淬火中,水淬-油冷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工件从前一种介质向后一种介质的转移时间,另一个是转移操作。从图6(a)和(b)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由于浆状介质具有适当快的低温冷却速度,水淬-浆状介质冷却对转移时间的要求不那么苛刻。一般说,只要能解决好这一转移过程的操作和时间控制问题,双介质淬火法就可能在大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分级淬火、间断淬火等方法,实质上也属于多介质淬火方法。

图6 双液淬火的冷却速度曲线

a)水-普通机油b)水-浆状介质

三关于液态淬火介质的第二个共性缺点

图7 160℃硝盐浴与今禹Y15-II淬火油的冷速曲线对比

图7是某厂使用的一种快速淬火油与160℃低温盐浴的冷却特性对比。图中,淬火油的冷却速度相当快:到300℃的时间11.2秒,300℃的冷却速度18℃/S。在淬火冷却的所有温度范围,160℃的低温盐浴的冷却速度都高于该快速淬火油。生产应用证明,多数工件在上述160℃低温盐浴中淬火后,变形程度比在上述快速油中淬火要小。在热处理行业,至今还有这样的说法:“淬火介质的冷却速度越快,工件的淬火变形就越大”。显然,上述生产实践与这种说法是不一致的。在上述快速淬火油中淬火变形更大的原因,是工件在淬火冷却过程中遇到了特性温度问题;而低温盐浴的特性温度高于工件的加热温度,冷却过程中就没有特性温度问题。

在淬火冷却过程中,放在不同位置的工件,以及同一工件的不同部位,因为冷却条件不同,会在不同时间遭遇特性温度麻烦,结果由此引起的淬火变形量就具有很大的分散性。这是特性温度问题引起的淬火变形的一个重要特点。图8是一种齿轮在220℃低温盐浴和120℃热油中淬火后的淬火变形情况对比。图中,和盐浴淬火相比,热油淬火的变形程度大而且特别分散。除了引起淬火变形之外,包含特性温度问题的淬火冷却,还常常因为蒸汽膜阶段的冷却速度慢,而引起工件的淬火硬度不均。

图8 100℃油浴与220℃盐浴的变形情况

凡是工件的入液温度高于介质的特性温度,而冷却的终止温度又低于介质的特性温度的淬火冷却过程,都会遇到特性温度问题。自来水的特性温度随着水温升高而迅速降低,会使工件上接触不同水温的部分遇到不同的特性温度问题。所以,在自来水中淬火,常常出现硬度不均和大的淬火变形。淬火油的特性温度比较稳定,即油温变化对油的蒸汽膜阶段的长短影响很小。因此,工件在油中淬火时,特性温度问题较小。

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对液态淬火介质的特性温度问题已做了详细讨论,并指出了热处理生产中避开、克服或者减轻这一缺点的7种原则方法,可供参考。

四淬火介质的研究开发历程就是克服这两个共性缺点的过程

虽然液态淬火介质都具有共性的两个缺点,在热处理生产中,过去使用,现在使用,将来还要大量使用它们。回顾中外冶金史,从寻找合适的淬火介质、研究开发新的淬火介质品种、创造新的淬火方法、采用各种工装具和相关设备等等,所有这些工作都与液态淬火介质共性的两个缺点密切相关。过去的多数工作,重点在克服液态介质的第一个缺点上。这是因为过去对热处理质量要求不很高,尤其是在淬火变形上。现在和将来的热处理,对工件的淬火变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液态淬火介质的特性温度问题,开发和使用特性温度问题比较小的淬火介质,发展能减轻特性温度问题的不利影响的使用技术等工作,应当成为现在和今后一定时期的一项重要课题。

自来水是既清洁又廉价的冷却介质。任何场合,只要自来水能满足热处理要求,恐怕就不会再有人去寻找其他的冷却介质。按这个道理,一种新型的液态淬火介质是否能得到推广应用,关键是看它能否克服自来水的至少一个缺点。否则,就不如用自来水了。由此,有理由说,“能同时克服自来水的两大缺点,又有更宽的适用范围的新型淬火介质及其相关的配套技术”,是我们今后冷却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共同的努力目标。

渗碳工艺介绍

渗碳 定义 渗碳是对金属表面处理的一种,采用渗碳的多为低碳钢或低合金钢,具体方法是将工件置入具有活性渗碳介质中,加热到900--950摄氏度的单相奥氏体区,保温足够时间后,使渗碳介质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 相似的还有低温渗氮处理。这是金属材料常见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可以使渗过碳的工件表面获得很高的硬度,提高其耐磨程度。 简介 渗碳是指使碳原子渗入到钢表面层的过程。也是使低碳钢的工件具有高碳钢的表面层,再经过淬火和低温回火,使工件的表面层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工件的中心部分仍然保持着低碳钢的韧性和塑性。 渗碳工件的材料一般为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含碳量小于0.25%)。渗碳后﹐钢件表面的化学成分可接近高碳钢。工件渗碳后还要经过淬火﹐以得到高的表面硬度﹑高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并保持心部有低碳钢淬火后的强韧性﹐使工件能承受冲击载荷。渗碳工艺广泛用于飞机﹑汽车和拖拉机等的机械零件﹐如齿轮﹑轴﹑凸轮轴等。 渗碳工艺在中国可以上溯到2000年以前。最早是用固体渗碳介质渗碳。液体和气体渗碳是在20世纪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美国在20年代开始采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30年代﹐连续式气体渗碳炉开始在工业上应用。60年代高温(960~1100℃)气体渗碳得到发展。至70年代﹐出现了真空渗碳和离子渗碳。 原理渗碳与其他化学热处理一样﹐也包含3个基本过程。 ①分解:渗碳介质的分解产生活性碳原子。 ②吸附:活性碳原子被钢件表面吸收后即溶到表层奥氏体中﹐使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 ③扩散:表面含碳量增加便与心部含碳量出现浓度差﹐表面的碳遂向内部扩散。碳在钢中的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同时与工件中被渗元素内外浓度差和钢中合金元素含量有关。 渗碳零件的材料一般选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含碳量小於0.25%)。渗碳后必须进行淬火才能充分发挥渗碳的有利作用。工件渗碳淬火后的表层显微组织主要为高硬度的马氏体加上残余奥氏体和少量碳化物﹐心部组织为韧性好的低碳马氏体或含有非马氏体的组织﹐但应避免出现铁素体。一般渗碳层深度范围为0.8~1.2毫米﹐深度渗碳时可达2毫米或更深。表面硬度可达HRC58~63﹐心部硬度为 HRC30~42。渗碳淬火后﹐工件表面产生压缩内应力﹐对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有利。因此渗碳被广泛用以提高零件强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借以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 分类 按含碳介质的不同﹐渗碳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气体渗碳和碳氮共渗。 渗碳工艺 1、直接淬火低温回火组织及性能特点:不能细化钢的晶粒。工件淬火变形较大,合金钢渗碳件表面残余奥氏体量较多,表面硬度较低 适用范围: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用来处理对变形和承受冲击载荷不大的零件,适用于气体渗碳和液体渗碳工艺。 2 、预冷直接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00-850℃组织及性能特点:可以减少工件淬火变形,渗层中残余奥氏体量也可稍有降低,表面硬度略有提高,但奥氏体晶粒没有变化。 适用范围:操作简单,工件氧化、脱碳及淬火变形均小,广泛应用于细晶粒钢制造的各种工具。 3、一次加热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20-850℃或780-810℃组织及性能特点:对心部强度要求较高者,采用820-850℃淬火,心部为低碳M,表面要求硬度高者,采用780-810℃淬火可以细化晶粒。 适用范围:适用于固体渗碳后的碳钢和低合金钢工件、气体、液体渗碳的粗晶粒钢,某些渗碳后不宜直接淬火的工件及渗碳后需机械加工的零件。

中厚板的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工艺

中厚板的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工艺 孙洪亮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233010149) 【摘要】近三十年以来,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在国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国先后开展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并在轧钢生产中加以利用,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了钢材的强韧性和使用性能,为了节约能耗、简化生产工艺和开发钢材新品种创造了有力条件。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宽厚板厂均采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生产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焊接性的优质钢板。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的开发与理论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热变形过程中变形和冷却工艺参数与钢材的组织变化、相关规律以及钢材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实和形成了钢材热变形条件下的物理冶金工程理论,为制定合理的热轧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宽厚板厂,控制轧制,控制冷却 【关键词】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冷却段长度 In the 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ntrolled cooling technology of plate Abstract:For nearly 30 years, 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ntrolled cooling technology obtain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countries successively carried out variou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e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tries to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steel rolling, the obvious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tenacity of steel and the use of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save energy consumption, simplify produc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steel varieties created favourable conditions. Most lenient plate factory at home and abroad adopt 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ntrolled cooling technology, production has high strength, high toughness and good weldability of high qualified steel plate. 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ntrolled cool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ory research of further reveals that the thermal de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formation and cooling process parameters and the chang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eel, the relevant law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steel performance, enrich and formed steel thermal deform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hysical metallurgy engineering theor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asonable hot-rolling process. Keywords: generous plate factory, 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ntrolled cooling Key Words:Control rolling; Controlled cooling; Cooling length 1引言 近代工业发展对热轧非调质钢板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有高强度外,还要有良好的韧性、焊接性能及低的冷脆性。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利用控轧和控冷工艺生产高寒地区使用的输油、输气管道用钢板、低碳含铌的低合金高强度钢板、高韧性钢板,以及造船板、桥

控轧控冷工艺的技术研究及应用

控轧控冷工艺的技术研究及应用 学校:沈阳工业大学 院系: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姓名:李文华 学号:

控轧控冷工艺的技术研究及应用 李文华 【摘要】介绍了控轧控冷的机理,控制轧制的优缺点。控制轧制与传统轧制的比较;由于各种钢种以及用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控制轧制应用的必要性逐渐增大。高速线材轧制中应用的主要是控制冷却工艺,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对加热温度控制、轧前水冷、精轧机内水冷、精轧机组后水冷、风冷线温控等参数实现控制轧制。由于线材的轧制速度相比其它都较高,在生产中产生的变形热也相对较高,实现控制冷却尤为重要,控制加热温度,在轧制的道次间使用间断冷却,保证产品的综合性能(抗拉强度,硬度等等)。在板带材中应用的控制轧制技术的核心是在轧制过程中通过控制加热温度、轧制过程、冷却条件等工艺参数, 改善钢材的强度、韧性、焊接性能。 【关键词】控轧控冷;机理;特点;必要性;工艺参数;扩展应用高速线材;加热温度;控轧控冷 Abstract:Describes the mechanism of 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oling to control the rolling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ntrolled roll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olling; because of various steel and users ar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high performance, making the ne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ntrolled rolling increases. Application of high-speed wire rod rolling is mainly controlled cooling process, the technology is the core temperature control by heating, cooling before rolling and finishing mill in water-cooled, water cooled after finishing mill, cooling line temperature and other parameters to achieve controlled rolling .As compared to the other wire of the rolling speed is high,the deformation generated in the pooduction of heat is relatively high,the cool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chieve control,control heating temperature,the roll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chieve control,control heating temperture,the rolling of the use of intermittent cooling between passes,to ensure that the intergrated product properties (tensile strength, hardness, etc.). In the application of plate and strip rolling technology is the core of the control during rolling by controlling the heating temperature, the rolling process, the cooling conditions, process parameters, to improve the steel's strength, toughness, weldability. Keywords: mechanism,characteristics,necessity,process parameters,extension using the high speed wire rod, heating temperature,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oling 引言 控制轧制(C-R)和控制冷却(C-C)技术的研究始于1890年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当时科研人员对钢铁产品的加热工条件、材质及显微金相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非系统的零散研究。 1.控制轧制的概述

高频淬火原理及工艺解析

高频淬火含义与原理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一、含义 高频淬火多数用于工业金属零件表面淬火,是使工件表面产生一定的感应电流,迅速加热零件表面,然后迅速淬火的一种金属热处理方法。感应加热设备,即对工件进行感应加热,以进行表面淬火的设备。感应加热的原理:工件放到感应器内,感应器一般是输入中频或高频交流电(1000-300000Hz或更高)的空心铜管。产生交变磁场在工件中产生出同频率的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在工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表面强,而在内部很弱,到心部接近于0,利用这个集肤效应,可使工件表面迅速加热,在几秒钟内表面温度上升到800-1000℃,而心部温度升高很小。 二、原理 利用电流的集肤效应,在零件表面形成电流进而加热工件,实现心部和表面不同的热处理状态; 其中根据电流频率的不同分为工频、中频和高频。分别针对不同的淬硬深度和工件大小。高频(10KHZ以上)加热的深度为0.5-2.5mm, 一般用于中小型零件的加热,如小模数齿轮及中小轴类零件等。 高频淬火多数用于工业金属零件表面淬火,是使工件表面产生一定的感应电流,迅速加热

零件表面,然后迅速淬火的一种金属热处理方法。感应加热设备,即对工件进行感应加热,以进行表面淬火的设备。感应加热的原理:工件放到感应器内,感应器一般是输入中频或高频交流电(1000-300000Hz或更高)的空心铜管。 产生交变磁场在工件中产生出同频率的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在工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表面强,而在内部很弱,到心部接近于0,利用这个趋肤效应,可使工件表面迅速加热,在几秒钟内表面温度上升到800-1000℃,而心部温度升高很小。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金属材料渗碳淬火工艺综述

金属材料渗碳淬火工艺综述 摘要:渗碳与淬火在金属材料热处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渗碳是目前机械制造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能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淬火是热处理工艺中最重要,也用途最广泛的工序,能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关键词:渗碳,淬火,耐磨性,强度,硬度 1、渗碳工艺 1.1、渗碳原理 将低碳钢件放入渗碳介质中,在850~950℃加热保温,使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面并获得高渗碳层的工艺方法叫做渗碳。齿轮、凸轮、轴类等许多重要机械零件还有模具经过渗碳及随后的淬火并低温回火后,可以获得很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以及高的接触疲劳强度和弯曲疲劳强度,而心部仍保持低碳,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因此处理后的材料既能承受磨损和较高的表面接触应力及冲击负荷的作用。 渗碳属于化学热处理,过程由分解、吸附和扩散三个基本过程组成,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 2CO→[C]+CO2 Fe+[C]→FeC CH4→[C]+2H2 1.2、渗碳分类 根据渗碳剂的不同,渗碳方法有固体渗碳、气体渗碳和离子渗碳。常用的是前两种,尤其是气体渗碳应用最为广泛。 固体渗碳是将低碳件放入装满固体渗碳剂的渗碳箱中,密封后送入炉中加热至渗碳温度保温,以便活性碳原子渗入工件表层。固体渗碳剂由一定颗粒度的木炭加碳酸盐混合而成。渗碳温度一般为900~930℃,渗碳保温时间视层深要求确定,一般需要十几个小时。固体渗碳加热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劳动条件差,渗碳深度及质量不易控制。 气体渗碳是把零件放入含有气体渗碳介质的密封高温炉中进行碳的渗入过程的渗碳方法。这种渗碳方法通常是将煤油或丙酮等液态碳氢化合物直接滴入高温渗碳炉中,使其热裂分解为活性碳原子并渗入零件表面。气体渗碳温度一般为920~950℃。气体渗碳工艺过程通常可划分为升温排气、渗碳(包括强渗和扩散)、降温冷却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感应淬火与火焰淬火的区别

感应淬火与火焰淬火的区别 感应淬火的原理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电磁感应、集肤效应、涡流和电阻热等电磁原理,使工件表层快速加热,并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时,将工件放在铜管制成的感应器内,当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感应器时,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工件产生感应电流,由于集肤效应和涡流的作用,工件表层的高密度交流电产生的电阻热,迅速加热工件表层,很快达到淬火温度,随即喷水冷却,工件表层被淬硬 感应加热时,工件截面上感应电流的分布状态与电流频率有关。电流频率愈高,集肤效应愈强,感应电流集中的表层就愈薄,这样加热层深度与淬硬层深度也就愈薄因此,可通过调节电流频率来获得不同的淬硬层深度。 感应淬火与火焰淬火的区别和优势 表面热处理是通过改变零件表层组织,以获得硬度很高的马氏体,而保留心部韧性和塑性(即表面淬火),或同时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以获得耐蚀、耐酸、耐碱性,及表面硬度比前者更高(即化学热处理)的方法。 感应淬火:感应加热速度极快,只需几秒或十几秒。淬火层马氏体组织细小,机械性能好。工件表面不易氧化脱碳,变形也小,而且淬硬层深度易控制,质量稳定,操作简单,特别适合大批量生产。常用于中碳钢或中碳低合金钢工件,例如45、40Cr、40Mn B等。也可用于高碳工具钢或铸铁件,一般零件淬硬层深度约为半径的1/10时,即可得到强度、耐疲劳性和韧性的良好配合。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不宜用于形状复杂的工件,因感应器制作困难 表1-1 感应加热种类及应用范围 感应加热类型常用频率 一般淬硬层深 度/mm 应用范围 高频200~1000kHz 0.5~2.5 中小模数齿轮及中小尺寸的轴类零件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都是改变钢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通过快速加热,使钢的表层很快达到淬火温度,在热量来不及传到钢件心部时就立即淬火,从而使表层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心部仍保持原始组织。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钢件表层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原有的良好韧性,常用于机床主轴、发动机曲轴、齿轮等。 表面淬火所采用的快速加热方法有多种,如电感应、火焰、电接触、激光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电感应加热法。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就是在一个感应线圈中通以一定的交流电(有高频、中频、工频三种),使感应线圈周围产生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这个电流称为涡流。由于集肤效应,涡流主要集中在钢件表层。由涡流所产生的电阻热是钢件表层被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随即向钢件喷水,将钢件表面淬硬。 感应电流的频率愈高,集肤效应愈强烈,故高频感应加热用途最广。高频感应加热常用的频率为200~300 kHz,此频率加热速度极快,通常只有几秒钟,淬硬层深度一般为0.5~2mm,主要用于要求淬硬层较薄的中、小型零件。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质量好,加热温度和淬硬层深度交易控制,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缺点是设备昂贵,需要专门的感应线圈。因此,主要用于成批或大量生产的轴、齿轮等零件。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合适的化学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以改变钢件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或理化性能。化学热处理的种类很多,依照渗入元素的不同,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以适应不同的场合,其中以渗碳应用最广。 渗碳是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分解出来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的表层。渗碳是采用密闭的渗碳炉,并向炉内通以渗碳剂(如煤油),加热到900~950℃,经较长的时间保温,使钢件表层增碳。渗碳件通常采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渗碳后渗层深一般为0.5~2mm,表层含碳量wc将增至1%左右,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表层硬度达到56~64HRC,因而耐磨;而心部因仍是低碳钢,故保持其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渗碳主要用于即承受强烈摩擦,又承受冲击或循环应力的钢件,如汽车变速箱齿轮,活塞销、凸轮、自行车和缝纫机的零件等。

控制冷却

棒材生产中的控制轧制技术 摘要: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在棒材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制定控轧控冷工艺就能改善棒材的组织和性能。本文着重叙述了线材生产中控制冷却技术的机理、特点,目的、技术关键。 关键词:线材生产;控制轧制 1 引言 过去几十年来,作为热轧钢材性能的强化手段,或是添加合金元素,或是轧后再进行热处理。这些措施既增加了成本,又延长了生产周期,对于产品使用性能,多数情况下是在提高强度的同时降低了韧性,对焊接性能也造成影响。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则不同,它是通过控制热轧过程中的变形及轧后钢材的冷却速度,达到充分细化晶粒和改善钢材组织状态,从而提高钢材的综合性能。它是通过优化工艺控制来大幅度提高钢材的综合性能,具有节约合金、简化工序、节能降耗等优点,由于它具有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的综合作用,所以既能提高钢材的强度,又能改善钢材的韧性和塑性。 2 控制冷却 2.1控制冷却的概念 控制冷却是利用相变强化以提高钢材的强度。通过控制冷却能够在不降低韧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钢的强度。控制冷却是通过控制热轧钢材轧后冷却条件来控制奥氏体组织状态、相变条件、碳化物析出行为、相变后钢的组织和性能。 2.1控制冷却的阶段和特点 热轧后控制冷却包括三个不同冷却阶段,一般称一次冷却、二次冷却及三次冷却(空冷)。三个冷却阶段的目的和要求是不相同的。 一次冷却是指从终轧温度开始到奥氏体向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Ar3或二次碳化物开始析出温度Arc。范围内的冷却,控制其开始快冷温度、冷却速度和快冷终止温度。一次冷却的目的是控制热变形后的奥氏体状态,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或碳化物析出,固定由于变形而引起的位错,加大过冷度,降低相变温度,为相变做组织上的准备。相变前的组织状态直接影响相变机制和相变产物的形态和性能。一次冷却的开始快冷温度越接近终轧温度,细化奥氏体和增大有效晶界面积的效果越明显。 二次冷却是指热轧钢材经过一次冷却后,立即进人由奥氏体向铁素体或碳化物析出的相变阶段,在相变过程中控制相变冷却开始温度、冷却速度(快冷、慢冷、等温相变等)和停止控冷温度。控制这些参数,就能控制相变过程,从而达到控制相变产物形态、结构的目的。参数的改变能得到不同相变产物、不同的钢材性能。 三次冷却或空冷是指相变之后直到室温这一温度区间的冷却参数控制。对于一般钢材,相变完成,形成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后多采用空冷,使钢材冷却均匀,不发生因冷却不均匀而造成弯曲变形。此外,固溶在铁素体中的过饱和碳化物在慢冷中不断弥散析出,使其沉淀强化。对一些微合金化钢,在相变完成之后

渗碳淬火热处理工艺

渗碳淬火工艺 1、钢的淬火 钢的淬火与回火是热处理工艺中最重要,也是用途最广泛的工序。淬火可以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为了消除淬火钢的残余应力,得到不同强度,硬度和韧性配合的性能,需要配以不同温度的回火。所以淬火和回火又是不可分割的、紧密衔接在一起的两种热处理工艺。淬火、回火作为各种机器零件及工、模具的最终热处理是赋予钢件最终性能的关键工序,也是钢件热处理强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淬火的定义和目的 把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这种热处理操作称为淬火。钢件淬火后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图4为渗碳齿轮20CrNi2Mo材料淬火、回火工艺。 温830℃ 度 ℃油 冷200℃ 8 空冷 时间h 图4 渗碳齿轮20CrNi2Mo材料淬火、回火工艺 淬火的目的一般有: 1.1.1 提高工具、渗碳工件和其他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例如高速工具钢通过淬火回火后,硬度可达63HRC,且具有良好的红硬性。渗碳工件通过淬火回火后,硬度可达58~63HRC。 1.1.2 结构钢通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又称调质)之后获得良好综合力学性能。例如汽车半轴经淬火和高温回火(280~320HB)及外圆中频淬火后,不仅提高了花键耐磨性,而且使汽车半轴承受扭转、弯曲和冲击载荷能力(尤其是疲劳强度和韧性)大为提高。 淬火时,最常用的冷却介质是水、盐水、碱水和油等。通常碳素钢用水冷却,水价廉易得,合金钢用油来冷却,但对要求高硬度的轧辊采用盐水或碱水冷却,辊面经淬火后硬度高而均匀,但对操作要求非常严格,否则容易产生开裂。 1.2 钢的淬透性 2.2.1 淬透性的基本概念 所谓钢材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即钢材淬透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顶端淬火法)淬火获得的有效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透性是每种钢材所固有的属性,淬硬层愈深,就表明钢的淬透性愈好,例如45、40Cr 、42CrMo钢三种

(整理)国际先进的感应淬火技术

1、电源 国外IGBT、MOSFET和SIT全固态晶体管电源技术逐步成熟,并已商品化、系列化,目前有1200kW、50kHz;50~100kHz、30~600kW;300kW、80kHz;低频段有取代晶闸管电源趋势;MOSFET多采用并联振荡电路,SIT多采用串联谐振电路,功率高达1000 kW、频率200kHz和400kW、400kHz。它们都是电子管式高频电源的理想替代产品。当输出功率与电子管电源相同时,节电35%~40%,节省安装面积50%,节约冷却水40%~50%。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高频感应淬火领域,MOSFET有望取代SIT。 2、淬火机床 感应淬火机床更加趋向自动化,CNC控制逐渐增多,自动分检零件与自动识别进机零件功能的机床增多。 (1)通用淬火机床 通用淬火机床朝柔性化方向发展,一台淬火机床可以对不同性能要求的不同零件感应加热淬火。德国研制的一种曲轴淬火机床,法兰件感应淬火柔性加工系统略加调整能处理不同尺寸的相似工件;对于轴类零件在一定直径范围内(如30mm)与长度300~800 mm范围内,对于相似淬火要求的轴类零件,淬火机能自动编制14种程序,自动识别进机零件;Robotron.Eiotherm最近推出了双主轴立式淬火机,在一个紧凑的工艺单元内进行工件的淬火与回火,能处理轮轴、三槽套及其他万向节件,转换工件只需2~5min,用计算机编程,根据工件号在2 min 内就可调出有关工艺数据;一汽引进的GH公司数控淬火设备通用性强、自动化程度,在复杂零件上可实现多段变功变速,编程容易、操作方便。图1是GH公司的数控淬火机床。 (2)专用淬火机床 专用淬火机床更加专用化,采用机械手上下零件,加热、淬火、回火、校直、检查完全自动进行。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监控并屏幕显示淬火过程和工艺参数,跟踪全部操作过程,如发现故障或工艺参数偏离给定值,便自动修正或自动列出不合格零件,使控制系统暂停工作并报警,同时屏幕上显示故障性质和所要修正的动作。更先进的控制系统还适应材料化学成分的波动,并自动调整比功率或加热时间,以保证感应淬火零件的质量。例如日本高周波热炼株式会社川崎工厂的卧式半轴淬火机床,上尾厂可同时淬三根半轴,群马厂可同时淬两根半轴,机床实际上是感应热处理生产线,全过程除校直、荧光探伤检查需一名工人外,其余全部自动进行。 (3)机器人的应用 日本高周波热炼株式会社制造的一台立式通用淬火机床上配置一台机器人,机器人将一个二匝的感应器进行依次平面扫描,使一块塑料板变色,虽然使用电源功率只3 kW,但也可以看出机器人在感应热处理中的应用趋势。 (4)机电一体化 将电源、淬火机床、冷却系统组成成套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生产效率高、一次安装调试容易等优点。国外最近问世的曲轴固定加热淬火装置占地面积仅为组合式成套装置的1/4。 3、淬火工艺 (1)静止式曲轴感应淬火 采用静止式曲轴感应淬火新技术的最初的两台装置在福特公司V6和V8曲轴淬火和回火工艺中得以应用,表现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其特点是:加热时间

金属表面热处理渗碳工艺对比

金属表面热处理渗碳工艺的对比 一、热处理发展历史 在实用生产技术发展上值得回顾的有:①1890年英国首次公布了制备不可燃气氛发生炉的专利,该气氛用于金属的光亮热处理,德国的A.富利1921年申请了在井式炉中通氨渗氮的专利。②P.P.阿诺索夫在1837年就倡导用气体渗碳法,而经过100年后(1935年)前苏联的利哈乔夫汽车厂才有了第一台用煤油裂解气的罐式连续渗碳炉;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步取代了固体渗碳和用氰盐的液体渗碳。③前苏联的G.V.沃罗格金在20世纪40年代逐步把感应加热技术应用到炼钢、锻造加热和表面淬火热处理等领域。④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了用LiCl露点仪的碳势可控渗碳。⑤离子渗氮于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就有了专利,而KlÊ;ckner公司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发出商品设备,并推向工业应用。⑥20世纪60年代初瑞士的H.魏斯发明了在井式炉中的CARBOMAAG滴注可控渗碳法。⑦20世纪60年代中期,用吸热式气(载气)、甲烷或丙烷(作富化气)并用CO2红外仪测控炉气碳势的可控渗碳在汽车工业中得到推广。与此同时第一代的冷壁式真空加热油中淬火炉和真空渗碳炉问世。⑧20世纪50年代开发,60年代推广的被称作Tenifer或Tufftride商品名称的盐浴氮碳共渗,使渗氮周期由数十小时缩短到1h~2h,可明显提高传动件的抗疲劳、耐磨性和抗咬合能力;由于处理温度低(<580℃),工件畸变小,其缺点是所用氰盐剧毒、废盐废水需妥善处理。⑨为避免使用剧毒的氰盐,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发出了NH3+吸热式气(Nikotrier)和NH3+CO2(Nitroc)在570℃的井式或箱式炉中施行的气体氮碳共渗法,随后在汽车曲轴、低载齿轮等零件上获得广泛应用。⑩20世纪50年代高分子聚合物溶液开始用做淬火剂。最早使用的此类聚合物是聚乙烯醇(PVA),以0.1%~0.3%的浓度用做感应加热件的喷冷淬火,其冷却能力介于水油之间,不易燃、无污染。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碳公司推出UCON(PAG)系列合成淬火剂,可代替油用于铁和非铁合金的淬火及固溶处理的冷却。随后又有一系列其它类别的合成淬火剂商品问世。⑾高、中、工频以及超音频和超高频、超高频脉冲感应加热表面热处理工艺广泛应用。各种静态固体电路高频、大功率电源相继问世,全自动程控多工位淬火机床和自动装卸料机械手或机器人获得工业应用。?⑿20世纪80年代氧探头逐步代替红外仪用于炉气碳势控制的传感器和计算机仿真自适应控制、无损检测技术、机器人装卸结合,使大批量生产的汽车零件的渗碳、淬火、清洗、回火、质检全过程实现自动化和无人作业。?⒀20世纪90年代,欧洲IpsenInternational、ALD和ECM等公司相继推出低压渗碳、低压离子渗碳和高压气淬的周期炉和半连续生产线,为提高效率、改善质量、减少畸变和保护环境作出了贡献,为汽车工业热处理未来提供了前景。近20年来,热处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为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热处理企业的技术改造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为热处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广阔前景。 二、氨气的作用:提高淬透性 渗碳淬火后的齿轮零件正常的组织应该是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但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发现在渗碳淬火件的表层出现连续、断续的黑色组织或沿晶界分布的黑色氧化物。普遍的理论认为是由于内氧化使合金元素贫化、淬透性下降导致形成屈氏体类组织,这类组织就被称为非马氏体组织。非马氏体组织深度如果超标严重,反映在力学性能上就是出现零件表面硬度低头的现象,影响硬度梯度。在实际使用中会降低齿轮的耐磨性和疲劳寿命,危害比较严重。尽可能选择含Cr、Mo、V、Mn和Ni等高淬透性的低碳合金钢作为齿轮原材料。对渗碳后的零件采取剧烈的冷却方式(比如强力搅拌)可以有效地减少非马氏体组织,但前提是不能使零件

酒钢中厚板轧机的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

第34卷第7期1999年7月 钢铁 I RON AND ST EEL V o l.34.N o.7 Ju ly1999酒钢中厚板轧机的控制轧制 与控制冷却 马占华董世文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依据酒钢中厚板轧机引进的ADCO加速冷却技术,对国内外控轧控冷技术进行了述评和比较,并分析了生产高性能钢板的主要环节。 关键词中厚板控轧控冷高性能钢板分析α CONTROLL ED-ROLL ING&CONTROLL ED-COOL ING PERFOR M ED ON J ISCO PLATE M I LL M A Zhanhua DON G Sh i w en (J iuquan Iron and Steel(GroupCo1,L td. ABSTRACT T h is article is m ain ly focu sed on the analysis&com p arison fo r the con tro lled2 ro lling&con tro lled2coo ling techno logy sup lem en ted bo th at hom e and ab road on the basis of the i m po rted ADCO accelerated coo ling techno logy fo r J ISCO P late M ill.T he p roducti on of p late is also discu ssed b riefly.

KEY WORD S m edium2heavy p late,con tro lled2ro lling and coo ling,quality p late,analysis. 1前言 由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技术所组成的形变热处理工艺是当前控轧控冷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与普通控轧板相比,控轧+控冷钢板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平均提高约40~60M Pa,在低温韧性、焊接性能、节能、降低碳当量、节省合金元素以及冷却均匀性、保持良好板形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而,近年来日本、美国、欧共体等工业强国广泛应用控轧+控冷技术生产各种高强结构板、船用钢板、压力容器钢板等。 酒泉钢铁公司2800mm中厚钢板轧机现已投产,这套轧机采用了90年代世界先进的控轧控冷技术,为生产高性能品种钢板奠定了坚实的设备技术基础。本文对这套中厚钢板轧机的控轧控冷技术进行了述评,分析了生产高性能品种钢板的主要环节。1控制轧制的工艺特点 中厚钢板轧机一般是由单机架或双机架轧机组成,其控轧工艺制度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操作略有差异。 111控制轧制工艺制度 板坯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和最终变形程度是控轧中最重要的三个工艺参数,直接影响相变、再结晶、沉淀强化等冶金过程。板坯在加热炉内加热温度一般为1050~1150℃,基本上不超过碳氮化物的溶解温度。如果加热温度较高,除了恶化韧性、强度外,还增加了燃料消耗。 对含微合金元素的控轧板,加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8~10m in c m。否则将导致氧化铁皮增加,奥氏体晶粒增大。 由于控轧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变形范围内完成的,轧制过程的中间停歇必不可少。一般分2~3个阶段轧制。对二阶段轧制来说,由板坯轧至中间坯为粗轧阶段,中

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工艺

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工艺技术 1.1 控制轧制工艺 控制轧制工艺包括把钢坯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在轧制时控制变形量和变形温度以及轧后按工艺要求来冷却钢材。通常将控制轧制工艺分为三个阶段,如图 1.1所示[2]:(1>变形和奥氏体再结晶同时进行阶段,即钢坯加热后粗大化了的γ呈现加工硬化状态,这种加工硬化了得奥氏体具有促使铁素体相变形变形核作用,使相变后的α晶粒细小;(2> (γ+α>两相区变形阶段,当轧制温度继续降低到Ar3温度以下时,不但γ晶粒,部分相变后的α晶粒也要被轧制变形,从而在α晶粒内形成亚晶,促使α晶粒的进一步细化。 图1.1控制轧制的三个阶段 (1>—变形和奥氏体再结晶同时进行阶段;(2>—低温奥氏体变形不发生再结晶阶段;(3>—<γ+α)两相区变形阶段。

1.2 控制轧制工艺的优点和缺点 控制轧制的优点如下: 1.可以在提高钢材强度的同时提高钢材的低温韧性。 采用普通热轧生产工艺轧制16Mn钢中板,以18mm厚中板为例,其屈服强度σs≤330MPa,-40℃的冲击韧性A k≤431J,断口为95%纤维状断口。 当钢中加入微量铌后,仍然采用普通热轧工艺生产时,当采用控制轧制工艺生产时,-40℃的A k值会降低到78J以下,然而采用控制轧制工艺生产时。然而采用控制轧制工艺生产时-40℃的A k值可以达到728J以上。在通常热轧工艺下生产的低碳钢α晶粒只达到7~8级,经过控制轧制工艺生产的低碳钢α晶粒可以达到12级以上<按ASTM标准),通过细化晶粒同时达到提高强度和低温韧性是控轧工艺的最大优点。 2.可以充分发挥铌、钒、钛等微量元素的作用。 在普通热轧生产中,钢中加入铌或钒后主要起沉淀强化作用,其结果使热轧钢材强度提高、韧性变差,因此不少钢材不得不进行正火处理后交货。当采用控制轧制工艺生产时,铌将产生显著的晶粒细化和一定程度的沉淀强化,使轧后的钢材的强度和韧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铌含量至万分之几就很有效,钢中加入的钒,因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沉淀强化的同时还具有较弱的晶粒细化作用,因此在提高钢材强度的同时没有降低韧性的现象。加入钢种的钛虽然具有细化加热时原始γ晶粒的作用,但在普通轧制条件下钢中的钛不能发挥细化轧制变形过程中γ晶粒的作用,仍然得不到同时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效果,当采用控制轧制工艺生产含钛钢时,才能使钢种的Ti

表面淬火工艺

淬火.退火.正火工艺 ◆表面淬火 ? 钢的表面淬火 有些零件在工件时在受扭转和弯曲等交变负荷、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它的表面层承受着比心部更高的应力。在受摩擦的场合,表面层还不断地被磨损,因此对一些零件表面层提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劳极限等要求,只有表面强化才能满足上述要求。由于表面淬火具有变形小、生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供热方式不同,表面淬火主要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等。 ?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在工件内产生涡流而将工件进行加热。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与普通淬火比具有如下优点: 1.热源在工件表层,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 2.工件因不是整体加热,变形小 3.工件加热时间短,表面氧化脱碳量少 4.工件表面硬度高,缺口敏感性小,冲击韧性、疲劳强度以及耐磨性等均有很大提高。有利于发挥材料地潜力,节约材料消耗,提高零件使用寿命 5.设备紧凑,使用方便,劳动条件好 6.便于机械化和自动化 7.不仅用在表面淬火还可用在穿透加热与化学热处理等。 ?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将工件放在感应器中,当感应器中通过交变电流时,在感应器周围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在工件中相应地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在工件表面形成感应电流,即涡流。这种涡流在工件的电阻的作用下,电能转化为热能,使工件表面温度达到淬火加热温度,可实现表面淬火。 ? 感应表面淬火后的性能 1.表面硬度:经高、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其表面硬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2~3 个单位(HRC)。 2.耐磨性:高频淬火后的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要高。这主要是由于淬硬层马氏体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度高,以及硬度比较高,表面的高的压应力等综合的结果。 3.疲劳强度:高、中频表面淬火使疲劳强度大为提高,缺口敏感性下降。对同样材料的工件,硬化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硬化层深度增加而疲劳强度增加,但硬化层深度过深时表层是压应力,因而硬化层深度增打疲劳强度反而下降,并使工件脆性增加。一般硬化层深δ=(10~20)%D。较为合适,其中D。为工件的有效直径。 ◆退火工艺 退火是将金属和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后组织亚共析钢是铁素体加片状珠光体;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则是粒状珠光体。总之退火组织是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 退火的目的 ①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 ②细化晶粒,消除因铸、锻、焊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和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③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控制冷却技术在中厚板生产中的应用

控制冷却技术在中厚板生产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7-17T16:20:35.4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吕斌 [导读] 摘要:中厚板生产的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及其相结合的TMCP技术是改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中厚板生产的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及其相结合的TMCP技术是改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控制轧制用于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形态,新发展了中间冷却(IC)、驰豫-析出控制(RPC)和高温终轧(HTP)等奥氏体晶粒控制方法;控制冷却用于控制相变组织类型,促进了细化晶粒和相变强化,先后开发了直接淬火(DQ)、间断直接淬火(IDQ)、在线热处理(HOP)和直接淬火-分配(DQP)等新技术。介绍了其基本原理、特点和对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控制效果。分析了各种TMCP新技术的发展路径,以及通过TMCP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厚板;控制轧制;控制冷却;组织;力学性能;成本 1、前言 近儿年来,由于国内中厚板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影响导致钢材消费市场滞涨,原料成本不断增加,中厚板生产厂的利润空问不断被压缩。冶金企业如何在这一轮经济调整中,实现产品转型、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成了决定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 2、控制轧制技术 经过多年的建设,国内很多中厚板生产厂具备了一定技术装备优势、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装备特点,确立白己的产品战略定位。但是,由于技术和产品的趋同日益明显,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大批量的、独家生产的短线、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厚板生产企业开始在不断挖掘成本潜力、精细化生产上投入力量,力求提高效益,摆脱目前企业的困境。这种经营思维的转变是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出的重要步伐。本文就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的发展轨迹做出简单的阐述,认识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在提高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中的作用,给国内中厚板技术开发进步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在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区问,增加变形量可以细化再结晶奥氏体晶粒,过渡增加变形量,再结晶奥氏体晶粒细化趋势减弱,如图1所示[fll。微合金元素对再结晶温度的影响规律在没有被发现之前,碳钢或碳一锰钢控制轧制的基本手段是“低温大压下”,即是在接近奥氏体向铁素体相变温度上进行变形,主要原因是没有微合金元素的影响,钢的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和相变温度接近,低温大变形可以保证奥氏体的再结晶细小,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如果实现未再结晶控轧和两相区控轧,就需要更低的温度。而在未再结晶区变形不需要“低温大压下”,通过多道次的累积变形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同样可以增加奥氏体内部储存的变形能,提高奥氏体“硬化”程度。 微合金元素(如Ti,Nb,Al,Zr、V)可以提高奥氏体的再结晶温度,使奥氏体在比较高的温度仍处于未再结晶区,因而可以实现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的多道次的累积大变形量。添加更多Nb实现控制轧制的HTP工艺,就是利用高Nb对未再结晶区温度的进一步提高,达到提高终轧温度,降低轧制负荷的控轧工艺。当然,HTP工艺中添加的高Nb,其高温析出对未再结晶控轧产生影响的只占添加量的极少部分,大部分Nb是起到固溶强化作用。另外,微合金元素的析出物还可以阻止再结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加强控制轧制细化晶粒的效果如图2所示。中厚板的控制轧制技术除了HTP技术以外,新技术还包括:中问坯冷却技术(IC[#]和驰豫一析出一控制技术(RPC)技术,为奥氏体组织控制、析出控制、冷却相变组织创造了条件。 3、控制冷却技术 板带钢轧后冷却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技术更新。从控制冷却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集中在提高冷却速度(冷却效率)、温度均匀性、设备可靠性、提高组织均匀性、控冷板形平直度等儿个方面做出努力,如图3所示。按照冷却技术特点可以将板带的冷却技术划分为3代 第1代1980's:以喷淋冷却为代表的冷却技术,冷却水流密度小(小于300 L/(mimmz)喷水压力在0.20^-0.50 MPa为主,倾斜喷射或垂直喷射。 第2代(1980's}:以1980's年代以后出现的层流喷射(Laminar jet)冷却技术,如日本住友金属DAC(Dynamic Accelerated Cooling)采用水幕冷却,日本JFE的OLAC(On-LineAccelerated Cooling)采用柱状层流。其冷却水流密度在380-700 L/(mimmz),冷却水压力不高,但是动量较大,可以击破钢板表面残水膜,获得较强的冷却效果。1990's年代后,以改进型层流喷射(Modified laminar jet)冷却技术为主。气一水混合冷却(气雾冷却)也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如CLECIM公司的ADCO C Adjustable DynamicCooling)技术。 第3代(2000's}:白2000's年代以来,强化冷却(Intensive Cooling)技术逐步得到开发与应用。代表性的是欧洲开发的UFC C Ultra FastCooling、V AI的MULPIC技术,JFE公司的Super-OLAC} NSC开发的IC(Intensive Cooling)技术,POSCO开发的HDC C High DensityCooling。特征是:提高供水压力、流速、水流密度来,抑制冷却过程中的过渡沸腾和膜沸腾,尽可能实现核沸腾,提高换热效率,水流密度多在1800-3400 L/(mimmz)。这种冷却方式多用在加速冷却装置的前部(或称DQ段),很少单独使用。对照国内外儿种DQ设备,发现冷却速度相近,接近冷却速度物理极限。 钢板的冷却效率可以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实现,但是理论研究表明:中厚板的冷却速率不完全取决于外界的冷却条件,更重要的是材料的导热特性一导热系数决定,如图5 Cb)所示。因此,应根据产品的厚度规格来在选择采用何种冷却方4 TMCP技术及其发展 TMCP技术是在控制轧制技术或热机械处理工艺(TMP-Thermo-Mechanical Processing)技术基础上开发出来的。1977年在美国举行的“微合金化”大会上,日本的研究者Kozasu提出了TMCP理论至1988年陆续得以完善。TMCP就是将控制轧制和轧后加速冷却技术结合的工艺,也是日本的专利技术。这种工艺极把奥氏体晶粒细化、加工硬化和相变结合,极大加强细化晶粒的效果,并把铁素体一珠光体相变扩展到铁素体一贝氏体相变,提高钢材的性能。 1979年川崎制钢公司开发出在中厚板线加速冷却工艺(On-line accelerated cooling process)作为TMCP技术标志性的应用。日本和欧洲的钢铁企业在同期也纷纷开发了不同形式的冷却装置,用TMCP生产晶粒细化钢板,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钢的碳含量、改善钢的焊接性能。新的冷却装置由于冷却速度很高,使直接淬火(DQ)成为可能,DQ工艺将TMCP进一步延仲因此,因此TMCP工艺也包括了DQ工艺。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新一代TMCP技术(NG-TMCP或UFC-TMCP技术),其要点是:在现代的高温轧制提供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