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重点难点】

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 1.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

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事例填写在表4-1中,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归纳小结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化学反应。

【板书】一、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提问)你知道我们周围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吗?那它们现在为什么没有燃烧呢?请大家大胆猜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探究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结果,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得出结论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提问)三个条件只需要满足其一就能燃烧还是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燃烧?

(活动与探究二)

已知红磷的着火点270℃,白磷的着火点为40℃,现进行如下的实验: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

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能燃烧?

3.综上所述,燃烧是否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4.要想让水中的白磷燃烧又可采用什么措施?

(小魔术)水火也能相容

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燃烧,水火也能相容,使学生明白,只要具备燃烧的条件,无论在哪儿燃烧都能发生。

烧不坏的手帕

手帕是可燃物,容易着火而燃烧,可酒精烧完了,手帕却安然无恙,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因为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被手绢上的水吸收,水变成水蒸汽带走热量使手绢的温度降低,没达到手绢的着火点。)再次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过渡)

燃烧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请看(火灾视频或图片)。2014.1.11 云南香格里拉发生大火。

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公寓大楼“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

如果发生火灾,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灭火呢?

(活动与探究三)

点燃多只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现场,

提供灭火材料,水,细沙,湿抹布,剪刀等材料,

请大家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上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原理来灭火的。

(归纳小结)在大家的亲身实践感受中,各种灭火原理归纳如下:

【板书】三、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该如何灭火,原理是什么?

(过渡)以前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小火灾,我们要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当我们遇到大的火灾时,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请学生观看消防安全知识,学习防火自救常识。

(知识拓展)消防知识图片展。

(课堂总结)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随堂反馈)请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释下列成语:釜底抽薪火上浇油杯水车薪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灭火要使用灭火器材,常用的灭火器材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请查看你学校配备了哪种灭火器,了解它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并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一、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三、灭火的原理

1. 1.

2. 2.

3. 3.

同时具备三者满足其一

《_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名师教案2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课题,内容较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为:灭火的材料的应用以及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这些内容实用性很强,能有效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本课题所学化学知识能有效应用到生活实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 2.通过对不同灭火材料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及适用范围; 3.初步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新闻、录像视频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安全教育,认识生活中的化学;2.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与关怀,以及对生命的珍爱。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爆炸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灭火防火安全知识 难点:爆炸产生原因,灭火材料的灭火原理及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视频演示、新闻穿插、现实案例分析,分小组收集材料汇报。【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师的录像视频:昆山粉尘爆炸新闻。 思考:由上述的事例和新闻你能总结出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学生总结:有限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发生爆炸。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某些在敞开的体系中,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较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产生爆炸,请列举哪

些地方容易发生爆炸? 学生: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面粉厂、炮竹厂……教师引导:从爆炸产生的原因来看,某些是物理变化,某些是化学变化,请列举! 学生: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化学变化(如氢气球爆炸,炸药爆炸等)。 学生快速记忆:自主学习课本P133,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安全图标,请学生凭借记忆上黑板写出图标对应事项。 学生汇报活动一: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哪些?(具体见第一小组汇报文档)严禁烟火,在墙壁上要有严禁烟火图标,离开厂房后要及时断电,经常性检查工厂通风条件等。 教师设问: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会安静的燃烧,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有可能爆炸? 学生阅读:课本P132资料卡片——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新闻案例视频演示:交警同志演示日常生活中氢气的爆炸实验。(说明:新闻视频模拟实验既生动形象又避免了这个实验在实际操作中爆炸所造成伤害的危险性。)教师设问:同学们都知道,爆炸一旦发生,就会导致火灾,都会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请根据分组,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谈谈,一旦发生火灾,你该采取哪些自救措施?(学生安全教育) 学生汇报活动二:火灾现场,如何自救?(具体见第二小组汇报PPT文件)(1)一旦发生火灾,一定不能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较小,则根据起火原因选择灭火器材和方法;如果火势较大,应立即拨打119求救; (2)如果被困在火灾区,应该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粉尘及一些有害气体进入),低下身子贴地、沿墙找到门从而离开火灾区; (3)如果楼下火灾,应迅速向楼上转移,并求救; (4)在房间里着火时,不要立即打开窗户(防止为火势提供充足的氧气)。 教师归纳性视频展示:模拟火灾现场 教师设问:思源学校每个学期给同学们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消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你接触过哪些灭火材料?它们的灭火原理分别是什么?它们的适用范围如何?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C 及CO的可燃性),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九上化学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材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常用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第二课时围绕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和爆炸发生的原因,展开关于燃烧的继续学习。教材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讲述了爆炸的原因,以燃放鞭炮为例说明,并通过家用燃气爆炸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教材选取面粉爆炸的有趣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进而引出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关系,并对学生进行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标志和安全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知道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通过第一课时,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消防常识。学生对燃烧和爆炸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热衷于看到实验现象,且有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意识,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现象为何不同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2、知道可燃性气体有爆炸极限。 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

4、认识安全图标,初步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会对比和分析。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面粉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充分燃烧和爆炸,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燃烧条件,爆炸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爆炸产生的原因,安全意识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2通过提问回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3、实验展示,通过面粉燃烧系列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并自然过渡到充分燃烧条件的发现和得出。 【实验探究】 通过问题引入:如何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1、面粉燃烧实验 通过改变面粉状态,呈粉尘状时可被点燃,验证面粉是可燃物,进一步体会接触面积对燃烧的影响。 2、面粉爆炸实验 继燃烧实验后,再次提出问题:如果瓶口塞上软木塞再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将学生带入对燃烧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时的思考,对爆炸产生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地感受。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知道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水、酒精、小木条、小纸片、棉花球、蜡烛、烧杯、镊子、火柴 沙土、剪刀、抹布、碳酸钠溶液、盐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利用 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 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通过实验研究燃烧条件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 烧需要氧气 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 教师板书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 播放课件: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让学生猜测书中124页的实验中的现象 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来解释手帕不坏的原因。 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灭火。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现在我们在做个实验。将你们实验桌的蜡烛点燃,想一想你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熄灭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倾听 倾听观看屏幕 思考回答 思考后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 力 锻炼学生实验操作和设 计实验的能力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湘教版九年级上册专题6“泛舟能源海洋”单元二的教学内容,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获取能量,征服自然的必要手段。燃烧是最常见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形式,了解燃烧的现象对充分利用能源、控制有害燃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本专题的学习对前面专题中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给予了必要的提高和补充。因而本专题的学习,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使教学内容具有阶段性和相对完整性,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初三学生对化学的了解仍处在初级阶段,熟悉的少,待认识的多,学生在探问或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中,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往往过多地依赖感性直观材料,具有较明显的依赖性。所以教学中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得出并证明结论,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设计思路: 在设计课程时,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介绍灭火的安全常识。 方法和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通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逐步树立研究自然科学必须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并借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难点是对可燃物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理解。 3、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边讲边实验,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综合性教学法。根据化学教材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由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边观察、边讨论,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主动的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九年级化学 第四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练习 鲁教版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燃烧是指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___反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燃烧的概念,适合学生预习和预习后的自我测评。 答案:可燃物氧气发光发热氧化 2.灭火的原理:(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三个条件只需具备一个。 思路解析:本题依据燃烧的条件设计灭火的原理。 答案: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1)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答案:(1)Al2(SO4)3+6NaHCO3====2Al(OH)3↓+6CO2↑+3Na2SO4 (2)生产运输使用贮存 4.住宅或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气体 思路解析:灭火通常从三个方面考虑:设法降低火焰温度,使之在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设法切断火与可燃物接触;设法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用水灭火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不能改变它的着火点。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并简要说明与燃烧的哪个条件相对应。 (1)厨房油锅着火后用锅盖盖上。 (2)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 (3)釜底抽薪。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和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徐磊盐城市第五中学 一、教材、学生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知道是很多促进燃烧和帮助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将学生已知的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多的期待与想象。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授:讲解启发与演示启发结合; 2.教学手段:实验活动与探究、问题与讨论、多媒体投影交流。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品:白磷、红磷、试管、坩埚钳、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打火机、蜡烛、小木条、煤炭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学生

【提问】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 【点拨】温度(解疑点水点灯,燃烧原因,

九、课堂评价 本节课有如下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 1、创设情境,以魔术引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思维的碰撞。 2、实验探究的设计,小组分组实验,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显示自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十、教学反思 1、实验改进 除了我预设的问题,学生也有一些额外的小的“意外”—“白磷为什么保存在水中?”、“水能降低温度”“那把白磷放在热水中,会燃烧吗?”“会”结果白磷并没有燃烧,实验现象与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立即能分析出“隔绝氧气”。并且由这个问题就巧妙地完成了预设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进而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4. 燃烧与灭火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4.1 燃烧与灭火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了解燃烧及燃烧的三个条件 2.知道自燃和爆炸现象 3.了解灭火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 2.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难点:灭火的方法 施教策略:结合生活实例,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概括总结 教学用具: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

热水,白磷,红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教学程序: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概念。(巩固知识、温故知新) 课题引入:显示燃烧的定义 引导猜想:要发生燃烧这种现象需要有哪些条件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引导:得出初步的结论:1. 可燃物 2. 温度 3.空气(助燃物) 实验验证: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可燃物,如果不是可燃物,即便有足够的温度和空气,也不会燃烧。 引导: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答:“不会” 提问:第三个条件是空气。先讨论一下熄灭酒精灯火焰的最佳方法?用嘴吹,这种方法具有危险性,应该用盖上酒精灯帽的方法。 问题:白磷燃烧实验。1. 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是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吗?让学生说出热水的温度已达60摄氏度,超过白磷的着火点,是水把空气与白磷隔离了。 2.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让学生说出温度没达红磷的着火点,让学生加深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 说明:白磷放在空气中就能燃烧,我们称这种现象叫自燃。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这类现象,如: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说明一下各自的形成)其实是一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全面版

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北四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费相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设想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以及应用多媒体视频展播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上教版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是初中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燃烧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我们在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的燃烧。对于旧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新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既可以让学生对燃烧的概念明朗化,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灭火措施和从火灾中安全逃生的方法,拥有较好的预防火灾安全的心理准备。让尽量减少火灾发生率落到实处。同时也是一节很好的德育课。 3、教材处理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交流与讨论”中的“分别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改为“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小木条和玻璃棒”。还增加了“水火不相容的教学内容”。这样改动,让学生更容易从实验现象分析出实验结论。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评价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素养。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7.1燃烧与灭火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7.1燃烧和灭火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2)培养学生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了解安全自救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三、教学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四、教学方法: 自学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同时也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不光火灾,还有各种各样的危害事故。 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教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教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教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燃烧和灭火(教案和教学反思)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活动] 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时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分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提问: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板书:三、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总结:

《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分析一些实例; 3、通过火灾图片,让学生思考在火灾发生时自救的方法; [教学内容] 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了解消防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材分析] 燃烧是生活现象,本课题从几幅利用燃烧的图画引入,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研究燃烧的条件,以及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学生思考如何在火灾发生自救,从而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消防安全。 [教学手段]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 [教学准备] 白磷、红磷、碳酸钠、稀盐酸、热水、蜡烛、烧杯、薄铜片、制氧装置、剪刀、湿布、水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实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了。(展示图片)在古代人们利用燃烧取暖、烘烤食物、驱赶野兽、冶炼金属等;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加工各种美食,火箭的发射等航天航空领域更离不开燃烧,可见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生呢?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又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做过蜡烛、硫磺、铁丝、木炭等燃烧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通过相互讨论来总结一下燃烧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学生讨论、总结: 讲:那么物质的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板书) 讲: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物质中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呢?学生回答不是。那谁能举例说明呢?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基础测试(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燃烧与灭火提高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要点燃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 A.较高的温度B.充足的氧气 C.较高的温度,充足的氧气D.温度达到可让物的着火点和充足的氧气3.某物质在空气中当温度低于150℃时不能燃烧,则它的着火点() A.高于150℃B.高于或等于150℃C.为150℃D.不低于150℃ 4.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A.燃着的木条熄灭B.燃烧更旺 C.先燃烧更旺后熄灭D.无明显变化 5.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烧饭时,有时锅底会有一层黑色粉末,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燃气公司未把一些固体杂质去除干净B.通气阀开得太大 C.通风孔太小,空气不足从而使燃气不能完全燃烧 D.通过调节点火开关的大小就可以改善 6.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 ) A.SO2和CO2B.CO2和CO C.CO D.SO2和CO 7.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氢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8.集气瓶内充满某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氮气、空气中的一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一定是( ) A.二氧化碳B.氮气C.空气D.氮气或者二氧化碳 9.下列情况下,白磷(着火点是40℃)能够燃烧的是() A.白磷放在39℃的温水里B.白磷放在冷水里 C.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D.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并向白磷附近通氧气10.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一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这是因为( ) A.木材是可燃物B.散热快 C.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D.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二.填空题 1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 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 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1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发生燃烧。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此时 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此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生成、等有毒气体和小的颗粒等物质。 13.在燃着的蜡烛火焰上方平置一块白瓷板,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是由于蜡烛的而引起的。 三.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八年级化学全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6.1燃烧与灭火练习题新版鲁教版五四制

6.1燃烧与灭火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所贴的警示标识与存放的物质不相符的是() A. 乙醇 B. 一氧化碳 C. 浓硫酸 D. 氢氧化钠 2.运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表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安全常识B.区分常见物质 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换气扇海鲜防腐﹣﹣甲醛溶液浸泡 预防煤气中毒﹣﹣确保烟道畅通O2和CO2﹣﹣用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和石灰水﹣﹣用酚酞试液食醋和白酒﹣﹣闻气味 C.物质的性质与用途D.日常生活经验 N2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H2具有可燃性﹣﹣作气体燃料CO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食品干燥剂﹣﹣浓硫酸 使篝火更旺﹣﹣把木柴架空 煤燃烧更充分﹣把煤作成蜂窝状 A. A B. B C. C D. D 3.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 吃松花蛋时,为消除蛋中所含碱性物质的涩味,可加入少量食醋 B. 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 启用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D. 夜间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明泄漏原因 4.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所以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 活性炭能将澄清、透明的废水中的杂质全部除去 C. 锅炉中使用硬水容易产生水垢,严重时会引起爆炸 D. 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5.化学反应之间、化学物质之间具有包含、并列、交叉等关系.下表中X、Y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A B C D

X燃烧化合反应纯净物化合反应 Y缓慢氧化分解反应混合物氧化反应 A. A B. B C. C D. D 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7.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现将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放入烧杯中,再缓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硫酸,使之与杯底的Na2CO3反应产生CO2气体,发现蜡烛火焰熄灭,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从实验获得信息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棉花具有可燃性 B. Na2O2与CO2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C. CO2不支持蜡烛燃烧,但能支持棉花燃烧 D. 棉花燃烧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8.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有错误的一组是() A 安全常识 B 生活知识 瓦斯爆炸──天然气引起 煤气中毒──CO引起 硬水──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含量高 蜂窝煤易于燃烧──与空气充分接触 C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 物质分类 H2作高能燃料──可燃性 N2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空气──混合物 河水──氧化物 A. A B. B C. C D. D 9.燃烧的发生需要一定条件,下列不属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的是() A. 可燃物 B. 氧气 C. 着火点 D. 压强 10.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C.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1.在实验室中常将白磷浸泡在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凯里市第二中学李川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仁爱版专题四单元1燃烧与灭火。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与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使学生理解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燃烧条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灭火原理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策略 1.对于燃烧与灭火,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实例,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棒、烧杯、试管、铜片、火柴等。 八、教学流程: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案例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知道遭遇火灾时如何自救, 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 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3)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 2、探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烧杯、漏斗、药匙、镊子、试管、白磷、红磷、开水、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3、分组实验:蜡烛、水、沙土、湿抹布、剪刀、扇子、面碱(碳酸钠)、白醋(醋酸)、酒精灯 火柴、玻璃棒、蜡烛、带导管的可乐、三角架、木炭、铜片、2.5:1的酒精溶液、 水、烧杯、镊子。(每种各1×10组)。

沪教版九年级(上)《4.1 燃烧与灭火》同步练习卷(2)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4.1 燃烧与灭火》同步练习卷(2) 一、选择题 1.(1分)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 A.B. C.D. 2.(1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3.(1分)蜡烛的火焰可以用嘴吹灭的主要原因是() A.吹气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B.吹气时,气流带走了火星使火焰熄灭 C.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吹气时,夹杂在气流中的水汽使火焰熄灭 4.(1分)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工作的是()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石油喷发 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5.(1分)下列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在即将运送易燃、易爆物的运输车辆上做好安全警示

B.加油站消防设施老化、过期 C.学校微机室放置消防器材 D.化工厂内严禁吸烟 6.(1分)当楼房下层起火无法及时熄灭时,下列逃生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沿楼梯迅速下移;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7.(1分)下列情况采取的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A.巡山员巡山时发现尚未蔓延的火情,用衣物迅速拍打着火的枯树枝 B.野外烧烤后用水浇灭余火 C.“超龄服役”的家用电冰箱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再用水灭火 D.档案馆的资料档案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8.(1分)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中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油烟机 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C.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 D.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 9.(1分)《扬子晚报》2007年5月28日报道:辽宁一酒楼因员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当火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A.隔离可燃物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 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10.(1分)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变化跟其他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镁带燃烧B.钢铁生锈C.蒸发食盐水D.瓦斯爆炸11.(1分)下列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B.燃烧C.升华D.变色 12.(1分)学校的图书馆在购买书库的消防器材时,应选择哪种消防器材比较合适()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B.消防水龙头 C.干粉灭火器D.泡沫灭火器

201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复习教学案(答案不全) 鲁教版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汽油、煤油,不准带上车船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图标,装运红磷的箱子应贴的是( ) A B C D 1.(09晋江)为确保生命安全,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后继续前进 B.厨房内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CO )泄漏,马上点火燃尽 A .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 .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 .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 .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9.(09盐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燃烧一定包含着化学变化 B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D .爆炸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0.09鄂州)下图中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白磷燃烧 ③红磷不燃烧 ②白磷 不燃烧 铜片 80℃的水

用心 爱心 专心 小莹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11.(09烟台)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12.(09北京)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13.(09晋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猪──沼──果”是综合利用猪的粪便发酵的产物,如沼气、沼渣。 (1)猪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燃烧沼气用于煮饭、照明是将化学能分别转化为 能和 能。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清洗沼气池时,要注意避免明火,否则容易发生 事故。 (4)用沼渣种植的某种橙中含有柠檬酸,该橙汁的pH (选填“>”、“<”或“=”)7。 (5)写出“猪──沼──果”发展模式的一点积极意义 。 14.(09厦门)我市正在逐步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丁烷)改为天然气,小明家要进行灶具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的调整。请填空: (1)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 4H 10+13O 点燃 8CO 2+10H 2O 请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改为天然气后,同体积燃料燃烧消耗空气的体积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则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小_____(填“燃料”或“空气”)的进气量; (3)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从低于灶具的地方移到高于灶具的地方,其原因是__________。 15.(09南平)在成都市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多项证据显示,有人携带汽油上车。 (1)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 (选填“高”或“低”);汽油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 8H 18,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 。 (3)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 (填序号,可多选,下同)。 A .鞭炮 B .瓶装饮料 C .书刊杂志 D .酒精 (4)这次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讨论,下列观点合理的是 。 A .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 B .公交车上坐椅用阻燃材料制成 C .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热水 热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