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麻醉

体外循环麻醉
体外循环麻醉

第四章体外循环麻醉

要点:

●理想的心血管麻醉要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适当的麻醉方法与深度,术中无知晓,能快速平稳的苏醒。

●相关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知识比心脏麻醉药的标准使用更重要。

●体外循环的药物浓度变化无常。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术中血液动力学与形态学监测方面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工具。

●快通道管理进展——术后早拔管,要求体外循环与麻醉技术作适当的调整。

●非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组织稳定装置获取最佳外科环境比药理学操作更有效,麻醉技术的细微改变就是必需的。

一、前言

目前有许多公认的技术适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与体外循环。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并引入临床实践,因此在为特别的心脏手术寻求最佳麻醉操作程序时必然导致出现不同的观点。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虽然独特的麻醉技术或药物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就是这些技术或药物可适用于不同的临床中。

Reves等于1995年发表评论:重点在于心血管麻醉中药物的不同类型与作用机制可获得同样的血液流变学与终点效应。作者得出结论,没有像“心血管麻醉”这样一个实体,心肌缺血病人麻醉的临床处理要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与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药理。麻醉处理会影响心肌缺血性病人外科手术的效果,但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外科医生在无显著的心肌功能损害的情况下可更好的完成充足的血管再通。同样的,心脏瓣膜外科手术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心肌受损最小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地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术。

许多教科书已很好的描述了体外循环的常规麻醉方式。本节内容我们将描述近几年心血管麻醉方面的变化。因此,我们将讨论麻醉方面的新进展与争议以及手术期间体外循环的管理。此外,我们用一小部分讨论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与心外科麻醉指导的基础知识。此章节的主题一直围绕着心脏麻醉的临床实践与麻醉在体外循环中的作用。

二、术前药物疗法

心外科手术病人的麻醉评估包括术前病人已用药物的效应。心血管药物很少停用,通常继续使用到手术期间。药物治疗对患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病人尤为重要,停止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可能引起顽固性心肌缺血。当病人术前已使用该种药物,那么使用麻醉药与在实施体外循环技术时必须进行调整。未使用心血管药物疗法者不考虑在内。

冠心病病人病情稳定者通常术前一周停用阿司匹林。延长抗血小板活性的阿司匹林的使用可加重体外循环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术中易出现过度出血。如果因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药物使用疗程未满的原因不能撤退阿司匹林,那么必须采取措施稳定血小板(例如肽酶疗法——中国抑肽酶已停用,译者注) 或输注血小板,由此可预防或治疗术后过度出血。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举例,术前输注肝素者,为适当纠正血小板缺陷,则必须联合抗肝素治疗与输注新鲜冷冻血浆(抗凝血酶Ⅲ的来源)(Ranucci et al,1999)。使用华法林的抗凝病人应根据抗凝与手术紧急程度进行个体化处理。例如房颤病人短期撤退抗凝药物对修补自体二尖瓣来说就是次要的。对服用华法林但需行紧急手术者需快速纠正凝血功能时可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必须避免使用维生素K,因为术后很难进行抗凝治疗。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通常可以使用至术前, 尽管某些麻醉医师因病人显著性心动过缓在手术前夕停用。手术期间使用药物例如阿托品,甚至使用心外心脏起搏来增加病人的心率就是必需的,一些临床医生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来增加心率,但对缺血性的心脏病患者应谨慎使用,因为可引起剧烈的心动过速。异丙肾上腺素也可降低舒张压(β2作用),从而进一步引起冠脉缺血。钙通道阻滞剂也应用至术前。最近的回顾性研究认为术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体外循环后可增加血制品的使用。另一方面,合适时间停用钙通道阻滞剂或β肾上腺素阻滞剂可减轻由β-阻滞剂或两种药物撤退所致的恶性心绞痛引起的心动过速。必须避免这种显著的不良反应的出现。

有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易诱发某些病人体外循环术中或术后血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因此,一些麻醉医师在手术当天不选用ACE抑制剂,尽管我们宁愿一直使用这些药物直到手术当天早晨,在体外循环期间她们还常使用血管收缩剂治疗体外循环低血压。尼可地尔(钾通道开放药物)在心绞痛中日益广泛使用,可在体外循环时协同引起过度血管舒张。但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证实体外循环前必须撤退此药。

术前不能停用抗心律失常药。关于地高辛,如果有中毒迹象,需遵循情况适当

选择外科手术。个别麻醉医师术前可能会选择立即停用术前保留剂量,但就是这种方法不再广泛提倡。另外必须注意纠正低血钾与低血镁,因其可诱发地高辛中毒。

三、麻醉药物

现代麻醉药与麻醉技术使全身麻醉变得更安全,更稳定。可以确切的说心血管麻醉中麻醉药物的选择已不那么重要,为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术中麻醉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异丙酚已发展成为术中与术后极其有用的药物,通常用于联合中——大剂量阿片类静脉用药,如芬太尼,近期多联合短效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因此静脉麻醉可作为心脏麻醉的一种核心方式,但就是大多数临床医生也联合使用吸入性麻醉药。

1、丙泊酚

目前丙泊酚就是静脉麻醉药的金字招牌,既可用于麻醉诱导(单次给药)又可用于全身麻醉的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如针剂,根据病人的体重计算剂量或利用带有特殊程度的静脉输注泵输注)。停药后无药物残积,可平稳快速苏醒。丙泊酚单次静脉用药后,因为脂溶性药物可从血浆快速分布到组织,所以药物血浆浓度可急速下降。随后药物经肝脏代谢经肾脏排出。这表明短期输注丙泊酚不可能发生药物蓄积,但就是ICU长期输注可发生药物半衰期的延长,因此必须谨慎使用。

丙泊酚可引起显著的低血压,特别就是快速大剂量诱导后。此效应主要由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引起,同时也有心肌抑制的因素。因此异丙泊酚仅用于心室功能良好病人的诱导。如有显著流出道阻塞的病人或主动脉狭窄、肥厚性心肌病的病人最好不用丙泊酚。老年病人进行麻醉诱导易诱发心血管反应,麻醉诱导此组病人最好选用其替代药物如依托咪酯等进行麻醉诱导。如果将丙泊酚缓慢静脉输注会有好的耐受性,所以缓慢给药可将心血管效应降至最低程度。因此该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主要用于静脉输注。它既可作为全凭静脉麻醉的一部分,也可为体外循环提供麻醉,避免术中苏醒。

当通气病人利用无蓄积静脉输注技术镇静几小时后,丙泊酚可在手术快结束或术后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病人手术后第一时间复温与状况稳定时丙泊酚可使病人快速唤醒。当使用阿片类药物麻醉时,病人使用小剂量丙泊酚就可充分镇静。ICU病人使用口腔气管导管的机会较多,使用丙泊酚后很难记起ICU内最初发生的事情或换气或拔管的过程。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灌注护士的配合体会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灌注护士的配合体会 【关键词】体外循环灌注配合【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181-02体外循环是将回心的静脉血从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引出体外, 在人工心肺机内进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后,再由血泵输回体内动脉继续血循环。这种循环的特点是患者的血液不经过心和肺,而在体外进行气体交换和循环,使心外科医生 可以在安静、无血的心脏上进行精细的手术。现将我院2004 年1 月至2012 年8 月135 例体 外循环手术中灌注护士的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35 例,其中男性51 例,女性84 例,年龄3 岁~ 6 2 岁,平均33.7 岁。病例种类包括:ASD 修补术11 例(其中ASD 修补+PS 矫治2 例),VS D 修补术27 例(其中 V S D 修补+ P D A 结扎2 例),瓣膜手术87 例(其中MVR62 例,AVR7 例,DVR18 例),左 房黏液瘤2 例,瓦氏窦瘤破裂修补3 例,法乐四联症1 例,其它复杂心脏畸形4 例。转流时 间28 ~ 549min, 平均 121 min。 2 术前准备2.1 了解病情手术前一天访视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简述体外循环 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因即将手术引起的极度恐惧、担心和焦虑。了解病情、诊断以及心、肺、肝、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出凝血时间。 2.2 备物和制定预充计划根据病情、体重、手术难易程度及患者经济状况等,综合考虑 选择适宜的灌注泵、氧合器、插管管道和回心装置等耗费品。如病情重、手术复杂或灌注时 间长者可考虑使用膜肺。[1] 还要准备术中用的动脉过滤器、循环管道、停跳液灌注管、氧气 过滤器、左右心吸引管、接头以及各种液体、药品、停跳液的准备。根据记录计算转机中流量,计算稀释后血红蛋白,确定是否预充或放血。 2.3 体外循环前检查电源情况、氧气管通畅、氧气管方向、气体平衡、主泵运转情况、 主泵流量校正、摇把准备、地线准备、水箱加水、水管连接情况、水箱控制器调节、漏水试验、氧合器安装排气、排气孔开放、停跳液安装情况、压力监测、氧饱和度监测、左右心吸 引方向和负压、上台物品的准备、核对预充液/药品/库血、术前血气分析、管道扎带加固、 转前核对管理。[2]3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3.1 抗凝管理在体外循环中监测A C T,是对肝素抗凝 和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用量的常规监测手段。首次体内肝素剂量为300-400u/kg,ACT>480s 可 转机。在转机10 分钟后,每隔30 分钟抽动脉血查ACT,以防肝素消耗。 如ACT<480s,应遵医嘱追加肝素。 3.2 灌注流量管理体外循环中机体氧耗是决定最佳流量的标准。常温下成人灌注流量一 般保持在2.2-2.8l/m2?min-1,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0-80mmhg 左右,尽可能地维持血压平稳, 避免发生大的波动。对高血压患者,灌注中可维持血压在较高水平。低温、中浅低温时代谢 率降低,氧耗减少,流量可降低。 3.3 温度管理患者入室前手术室温度应达到24-25℃。降温程度根据手术方式、灌注流量 及阻断时间决定,降温水温应大于4℃,否则易致血液破坏,婴幼儿水温应在15℃左右,根 据手术需要控制降温速度,尽量减少组织温差。心内操作基本完成即可复温。复温时应注意 水温与血温的温度差值不超过10℃,如果两者温度差达到17℃,可产生微气栓。开放升主 动脉前鼻温应达到30℃,心脏复苏后可加快复温,将鼻温复至37℃,肛温复至35-36℃。 3.4 心肌保护良好的心肌保护对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至关重要。采用冷晶体或含血心脏 停跳液经主动脉灌注、心包内置冰屑局部降温及全身血液降温保护心肌。护士要保证高钾停 跳液中钾的含量及停跳液的温度,使心肌在高钾、低温的情况下尽快停跳。同时,还要注意 管道通畅,防止气栓发生。

体外循环下心脏麻醉步骤

一、麻醉诱导 1.心功能I一1l级者:硫喷妥钠、咪唑安定、异丙酚、地西泮、咪达唑仑、芬太尼。(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抑制作用,用量过大,注射速度过快时,可引起心动过速和低血压。) 2.心功能Ⅲ~Ⅳ级低下者:可选用安定、依托咪醋、羟丁酸钠、芬太尼、舒芬太尼等作麻醉诱导剂。(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均较轻微)。 3.心动过缓或窦房结功能差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人:可改用小剂量氯胺酮诱导,对维持血压和心率较容易。 4.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人可选用氯胺酮加芬太尼作麻醉诱导。氯胺酮可增加周围循环阻力,而芬太尼可抑制肺循环阻力升高。 5.先心有左向右分流的病人,二尖共关瓣不全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且返流量大的病人等循环时间延长者,麻醉诱导时宜采用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的诱导。防波动。 6.心率不快者可用琥珀胆碱、泮库溴铵;心率偏快心功能低下者用阿曲库铵(慎)、维库溴铵等。 7.强效吸人麻醉荆对心肌有抑制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耗氧量下降。异氟醚可使心率增加,且有强力血管扩张作用,同时也使冠状动脉扩张,可引起“冠脉窃血”现象。。 8.气管插管 要求RPP<12000,用药后不要急,试验反应:置入喉镜或导尿,如心率血压无大反应即可进行气管插管。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 具体方案: 咪达唑仑0.15-0.2mg/kg 安定0.08-0.1mg/kg 羟丁酸钠30-50mg/kg 乙托咪酯0.1~0.3mg/kg 异丙酚0.5~1.5mg/kg 阿曲库铵0.3-0.6mg/kg 维库溴铵0.07-0.15mg/kg 儿童不合作→氯胺酮5-8mg/kg肌注;合作→咪达唑仑0.15-0.3mg/kg静注 芬太尼20μg/kg(5-15);心功能Ⅲ、Ⅳ级病人,有的需端坐呼吸半坐位,改10~15μg/kg;窦房结功能差心动过缓者,在以关闭不全为主的瓣膜病心动过缓,加少量氯胺酮0.2~1mg/kg,维持一定心率。 二、体外循环前的麻醉管理 1,机械通气: PaCO24.6-6kPa(30~40mmHg),气压15-20 cmH2O,肺流量↑可增大。 成人 RR10-16 rpm VT10ml/kg I:E1:2或1:1.5 婴儿 RR 20-30 <15kg 10 小儿 RR 14-16 >15kg 12-15 2.麻醉维持: 芬太尼30~60μg/kg。 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动过缓者,芬太尼20~40μg/kg,氯胺酮1~1.5mg/kg。 心功能好者以吸入麻醉为主辅以小量静脉药物。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应用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应用于微创心脏手术 中的价值,总结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行体外循环辅助下微创心脏手术的患者121例,其中全腔镜手术91例,小切口胸腔镜辅助手术28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68例,二尖瓣成形术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2例;年龄17~64岁,男69例,女52例;均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的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91.37±47.24)min,主动脉阻 断时间为(57.63±34.66)min。全部病例体外循环停机均顺利,并安全完成手术。结论针对微创心脏手术的特点,改良技术细节并合理选用辅助设备,周围体外循环技术可安全顺利地辅助目前主要的微创心脏手术。 [关键词] 体外循环;微创心脏外科;房间隔缺损;二尖瓣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 R6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b)-0058-03 Application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technique in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WANG Yuan ZHOU Manling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Province,Wuhan 430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technique in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and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anagement of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ethods 121 cases undergoing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assisted by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n 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January 2012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among whom,there were 91 cases of total laparoscopic surgery,28 cases of thoracic small incision assisted surgery,2 cases of Da Vinci robot assisted surgery;there were 3 cases of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68 cases of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5 cases of mitral valvuloplasty,33 cases of repair of atrial septal defect,12 cases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repair;aged 17-64 years old,with 69 cases of male and 52 cases of female. In the femoral artery and femoral

初级护师低温度麻醉与体外循环

心内直视手术要求手术野平静、无血,所以要阻断循环,使心脏暂时停跳,然而在常温37℃时脑细胞耐受缺氧的安全时间仅3~4分钟,而当体温降至30℃时,基础代谢率可降至正常的50%,体温降至20℃时代谢率可降至14%,低温麻醉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将人体体温降至30~29℃左右,可安全阻断循环6~8分钟,对心、肺脑肾等各主要脏器无明显损害为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赢得了时间。目前降温方法有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及血液降温三种,降湿前必须先作诱导麻醉。 ⒉体外循环 ⑴概述:低温麻醉的问世为心内直视手术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阻断循环时间较短,只能限于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且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甚至窒颤等严重并发症,为寻求更有利的时间更理想安全的方法,为纠治更复杂的心内畸形创造条件。1858年Von.Frey和Gruber试制了第一台人工心肺机,但由于当时的基础理论,技术设备未完善一直处于实验阶段,直至1951年以后由于肝素和鱼精蛋白的应用以及塑料工业、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基础实验知识、心导管技术的开拓等多种因素,促成了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30年来由于人工心肺机和体外循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大推动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 所谓体外循环,是指将体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然后再重新将血液送入体内,以维持人体的徨,使手术过程中机体温表重要脏器仍能获得血液供应而心脏无血液流动,为外科医生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可在无血的心内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 ⑵装置: 主要部件有人工心泵、人工肺及附设的过滤器、贮血器和动静脉导管、血液变温器等。 ⑶人工心肺机的要求 ①血泵能任意调节血流量并使血流呈单向流动。 ②人工肺要有良好的氧合功能,使氧合后的血液氧分压维20~26.67kPa(150~200mmHg),氧饱和度在95%以上,且能有效地排除二氧化碳。 ③对血液成分的擦伤或破坏必须很轻微。 ④人工心肺机在运转中不产生气栓或其他栓子,安装简易能进行消毒灭菌。 ⑷管理: ①清洗。体外转流停止,不能立即拆除人工心肺机,以防术中再次体外循环的需要,当手术医生确认不再使用后才可拆除,并立即清洗,因放置过长,血渍不易清洗干净。清洗前应将每一个零件接头拆开,用清水洗净,放入5~10%氢氧人钠溶液中浸泡30分钟然后用粗铅丝做海绵刷沾0.5%洗洁精或肥皂粉来回清洗管道,再以高压水冲洗30分钟晾干备用。清洗时要细心,动作轻柔以免机器损坏毛糙,清洗温度

体外循环麻醉

第四章体外循环麻醉 要点: ●理想的心血管麻醉要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适当的麻醉方法与深度,术中无知晓,能快速平稳的苏醒。 ●相关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比心脏麻醉药的标准使用更重要。 ●体外循环的药物浓度变化无常。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术中血液动力学和形态学监测方面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工具。 ●快通道管理进展——术后早拔管,要求体外循环和麻醉技术作适当的调整。 ●非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组织稳定装置获取最佳外科环境比药理学操作更有效,麻醉技术的细微改变是必需的。 一、前言 目前有许多公认的技术适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并引入临床实践,因此在为特别的心脏手术寻求最佳麻醉操作程序时必然导致出现不同的观点。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虽然独特的麻醉技术或药物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这些技术或药物可适用于不同的临床中。 Reves等于1995年发表评论:重点在于心血管麻醉中药物的不同类型和作用机制可获得同样的血液流变学和终点效应。作者得出结论,没有像“心血管麻醉”这样一个实体,心肌缺血病人麻醉的临床处理要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药理。麻醉处理会影响心肌缺血性病人外科手术的效果,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外科医生在无显著的心肌功能损害的情况下可更好的完成充足的血管再通。同样的,心脏瓣膜外科手术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心肌受损最小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地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术。 许多教科书已很好的描述了体外循环的常规麻醉方式。本节内容我们将描述近几年心血管麻醉方面的变化。因此,我们将讨论麻醉方面的新进展和争议以及手术期间体外循环的管理。此外,我们用一小部分讨论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和心外科麻醉指导的基础知识。此章节的主题一直围绕着心脏麻醉的临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 专家共识(2017) 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 (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

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 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最新常用心脏病人术前风险评估表

一、临床多因素分析法来评估 (一)年龄因素: 新生儿麻醉危险性比成人高七倍,儿童比成人高三倍 70岁以上比年轻人高10倍。 >80岁均属高危麻醉。 (二)1996年ACC/AHA提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为: 高度危险因素: 1)不稳定冠脉综合征: 近期心梗(围术期再梗率20~30%); 不稳定心绞痛(围术期心梗率28%);若发生再次心梗死亡率可高达30%。 2)失代偿的充血性心衰或心功失代偿,EF<35%。 3)明显的心律失常:长间隙的窦性停搏,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 有症状的室性心率失常;室上速;房颤房扑伴过快的室性心率。 对高危因素病人,除急症外,均需先行内科治疗,待心功能及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择期手术。 中度危险因素: 1)稳定性心绞痛 2)陈旧性心梗史,或只有病理性Q波 3)心衰已代偿 4)需胰岛素控制的糖尿病 低度危险因素: 1)75岁以下的老人。 2)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异常。 非窦性节律(房颤),但心功能良好(EF>50%). 3)肺功能中度低下。 4)脑血管意外史。 5)尚未控制好的高血压。 对中、低危因素老人,非急症手术,术前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可大大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二、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评估(体能状态) 通过病人活动情况,对低氧的耐受能力,来衡量病人的心功能。 1~4MET: 仅能自己穿衣吃饭入厕,平地慢走(3~4 Km/h)或稍活动,甚至休息时即发生心绞痛――属于高危病人。 4~7MET: 能上三层楼,平地走6Km/h――可耐受中等手术。 7MET:能短距离跑步,短时间玩网球或打篮球――可胜任大手术。

体外循环建立步骤

术前准备] 1、消除一切感染病灶。 2、纠正营养不良、贫血以及肝、肾与其她脏器功能障碍。 3、纠正心力衰竭,或使病人处于可能的最佳状态。 4、术前48小时停用毛地黄类药及利尿药。 5、术前1周用普通饮食,以利调整电解质平衡,如病人长期服用利尿药,则术前1周将口服氯化钾适量增加,以利克服体内钾的不足。 6、术前3日开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当日术前用药时,给一个剂量抗生素。 7、重症病人术前1周起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与氯化钾溶液(GIK),以保护心肌。 8、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消除顾虑,增强医患合作。让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利病人主动配合。 [麻醉] 静脉复合麻醉、芬太尼麻醉与低温麻醉就是目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建立动脉与静脉通道] 桡动脉测压、中心静脉测压以及静脉输液通道的建立,可依据具体情况于麻醉前或麻醉后进行。 [手术步骤] 1、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就是标准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切口,它显露好,适合任何部位的心脏手术。切口起自胸骨切迹稍下,达剑突下约5cm。

2、锯开胸骨沿正中用电刀切开胸骨骨膜,分离胸骨切迹达胸骨后;然后解剖剑突及分离胸骨后间隙。切除剑突后,用风(电)动锯沿中线将胸骨纵行锯开。骨膜用电凝止血,胸骨用骨蜡止血。 3、切开心包纵行正中切开心包,上达升主动脉反折部,下达膈肌,切口下段向两侧各切一侧口以利显露。之后将心包切缘缝合于双侧胸骨外的软组织,用撑开器撑开胸骨,显露心脏[图1-1~3]。 4、心外探查探查主动脉、肺动脉、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上下腔静脉与肺静脉的大小、张力以及就是否有震颤,还要检查就是否存在左上腔静脉及其她心外可以发现的畸形。 5、建立体外循环 ⑴腔静脉套带:先将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的间隙分开,行升主动脉套带,牵拉升主动脉上的带向左,显露上腔静脉内侧,用直角钳沿上腔静脉内侧绕过其后套带。用同样方法用下腔套带钳绕下腔静脉套带备用。 ⑵动脉插管:在升主动脉的远端,用7号线作两个同心荷包缝合,均不穿透血管,缝于主动脉的外膜,荷包线的开口左右各一。将荷包线套入止血器,以备插管时止血与固定。将荷包中央部分的外膜切除。向右心耳注入肝素(3mg/kg)后用小圆(尖)刃刀在荷包中央切一略小于动脉插管口径的切口,退出刀刃的同时将动脉插管送入升主动脉切口内,立即收紧两个荷包线的止血器,并用粗丝线将 动脉插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最后将动脉插管固定在切口边缘或撑开器的叶柄上,将插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⑶腔静脉插管:于右心耳与右心房各缝一荷包线,套以止血器,然后切口,插入上下腔静脉插管(一 般先插经心耳上腔管),收紧止血器。用粗丝线围绕插管结扎切口以下2~3mm的心耳与心房壁,并用此结扎线固定上下腔插管以防滑脱。将上下腔插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⑷冷心停搏液灌注插管:在升主动脉根部前侧外膜作一褥式缝合,将其套入止血器。将冷心停搏液灌注针头排尽气体后刺入褥式缝合线的中央部位进入升主动脉内,抽紧止血器,将插管与止血器 用粗线固定在一起。将插管与灌注装置连接。 ⑸左心引流插管:可选用下列二者之一: 左房引流于右上肺静脉根部与左房的连接部作一大的褥式缝合,套以止血器,在褥式缝线圈内 切一小口后,将左房引流管插入左心房,收紧止血器,并用粗丝线结扎,把引流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将引流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左室引流某些病人应用左室引流效果更佳,在左室近心尖无血管区作一褥式缝合,套上止血器,在褥式缝合圈中央作一小切口,自小切口置入左心室引流管,收紧止血器,将引流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将引流管连接于人工心肺机系统。 检查所有管道及其连接均无错误,肯定各通道没有任何障碍,即可开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数分钟后,阻断上、下腔静脉,进入完全体外循环,此时上、下腔静脉血液完全经插管流入人工心肺机,不流入右房。同时进行血液降温。 ⑹阻断升主动脉:在全身温度降到30℃左右时,提起升主动脉套带,用主动脉阻断钳,阻断升主动脉。立即由主动脉根部的灌注管灌入4℃冷心停搏液(10~15ml/kg),同时心脏表面用4℃冰盐水或冰屑降温,以使心脏迅速停搏[图1-4]。 体外循环的运转指标如下: 平均动脉压5、33~9、33kPa(60~90mmHg)。 中心静脉压0、59~1、18kPa(6~12cmH2O) 体温一般手术28℃左右;复杂心脏手术可用深低温20℃~25℃、 心肌温度保持在15℃~20℃。 流量50~60ml/kg为中流量;70~80ml/kg为高流量,临床常用高流量。儿童与婴幼儿流量应高于成人。 稀释度细胞压积一般在25%~30%左右。 血气分析PaO213、3~26、6kPa(100~200mmHg)。

常规体外循环建立与终止

[术前准备] 1.消除一切感染病灶。 2.纠正营养不良、贫血以及肝、肾和其他脏器功能障碍。 3.纠正心力衰竭,或使病人处于可能的最佳状态。 4.术前48小时停用毛地黄类药及利尿药。 5.术前1周用普通饮食,以利调整电解质平衡,如病人长期服用利尿药,则术前1周将口服氯化钾适量增加,以利克服体内钾的不足。 6.术前3日开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当日术前用药时,给一个剂量抗生素。 7.重症病人术前1周起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GIK),以保护心肌。 8.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消除顾虑,增强医患合作。让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利病人主动配合。 [麻醉] 静脉复合麻醉、芬太尼麻醉和低温麻醉是目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

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建立动脉和静脉通道] 桡动脉测压、中心静脉测压以及静脉输液通道的建立,可依据具体情况于麻醉前或麻醉后进行。 [手术步骤] 1.切口胸骨正中切口是标准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切口,它显露好,适合任何部位的心脏手术。切口起自胸骨切迹稍下,达剑突下约5cm。 2.锯开胸骨沿正中用电刀切开胸骨骨膜,分离胸骨切迹达胸骨后;然后解剖剑突及分离胸骨后间隙。切除剑突后,用风(电)动锯沿中线将胸骨纵行锯开。骨膜用电凝止血,胸骨用骨蜡止血。 3.切开心包纵行正中切开心包,上达升主动脉反折部,下达膈肌,切口下段向两侧各切一侧口以利显露。之后将心包切缘缝合于双侧胸骨外的软组织,用撑开器撑开胸骨,显露心脏[图1-1~3]。

4.心外探查探查主动脉、肺动脉、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的大小、张力以及是否有震颤,还要检查是否存在左上腔静脉及其他心外可以发现的畸形。 5.建立体外循环 ⑴腔静脉套带:先将主动脉和肺动脉间的间隙分开,行升主动脉套带,牵拉升主动脉上的带向左,显露上腔静脉内侧,用直角钳沿上腔静脉内侧绕过其后套带。用同样方法用下腔套带钳绕下腔静脉套带备用。 ⑵动脉插管:在升主动脉的远端,用7号线作两个同心荷包缝合,均不穿透血管,缝于主动脉的外膜,荷包线的开口左右各一。将荷包线套入止血器,以备插管时止血和固定。将荷包中央部分的外膜切除。向右心耳注入肝素(3mg/kg)后用小圆(尖)刃刀在荷包中央切一略小于动脉插管口径的切口,退出刀刃的同时将动脉插管送入升主动脉切口内,立即收紧两个荷包线的止血器,并用粗丝线将动脉插管与止血器固定在一起。最后将动脉插管固定在切口边缘或撑开器的叶柄上,将插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⑶腔静脉插管:于右心耳和右心房各缝一荷包线,套以止血器,然后切口,插入上下腔静脉插管(一般先插经心耳上腔管),收紧止血器。用粗丝线围绕插管结扎切口以下2~3mm的心耳和心房壁,并用此结扎线固定上下腔插管以防滑脱。将上下腔插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 ⑷冷心停搏液灌注插管:在升主动脉根部前侧外膜作一褥式缝

手术各麻醉的特点

麻醉是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时为消除疼痛、保障病人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亦用于控制疼痛、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操作时,病人会感到疼痛,需要用麻醉药或其他方式使之暂时失去知觉。手术或检查操作还可引起精神紧张和反射性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手术可引起恶心 全身麻醉是指从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出现可逆性意识丧失、痛觉消失的状态。17世纪之前,需要进行手术的病人靠用酒精、鸦片、莨菪或曼德拉草根来减轻疼痛。然而,使病人失去知觉所需要的剂量很大,常常是致命的…… 利用阻滞神经传导的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于躯体某一局部称为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感觉神经被阻滞时,产生局部的痛觉及感觉的抑制或消失;运动神经同时被阻滞时,产生肌肉运动减弱或完全松弛。这种阻滞是暂时和完全可逆的……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完善的手术中和术后镇痛及满意的外科手术条件。目前各种全麻药单独应用都不够理想。为克服其不足,常采用联合用药或辅以其他药物,此即复合麻醉…… 一、迷走神经反射:1、包括:1)眼心反射:压迫可致心率下降,心跳骤停;恶心,呕吐等。2)颈动脉窦反射:刺激时可反射引起血压变化,心率下降,反射性晕厥,心律失常…… 区域麻醉的并发症 麻醉技术对外科手术结局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此,人们更加重视风险/受益评估。区域麻醉并发症也同样得到细致评估。今天所讲述的区域阻滞并发症包括以下几点:1.区域阻滞实施过程中的疼痛……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关于外科手术麻醉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外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麻醉术前准备和注意事项、麻醉病人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供外科手术住院患者阅读、学习和参考。 一、全身麻醉:麻醉医师可以通过呼吸面罩或气管导管让病人吸入全麻药物,也可以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目的是使病人在手术期间没有意识,没有痛觉和其它任何感觉。麻醉医师会对您的麻醉进行细致的调控与管理,他们会通过专用设备来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重要器官的功 能。 二、区域阻滞麻醉:麻醉医师将局麻药注入支配手术部位的神经丛和神经根部,从而阻滞手术部位的痛觉,术中您将保持清醒状态,但不会感觉到任何痛苦。最常用的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均是在后背的适当位置进行穿刺注药,适用于下腹部和下肢的手术。 局部麻醉:直接将麻醉药注射到手术部位。适用于手或体表需要做的小手术。 三、硬脊膜外腔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是将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位于硬脊膜和黄韧带之间的潜在腔隙),扩散的局麻药将此腔内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麻醉。用药量比腰麻时大5~10倍,起效较慢(15~20分钟),对硬脊膜无损伤,不引起麻醉后头痛反应。硬脊膜外腔不与颅腔相通,注药水平可高达颈椎,不会麻痹延髓生命中枢。如果置入导管,重复注药可以延长麻醉时间。硬膜外麻醉可以将交感神经麻醉,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及心肌抑制,引起血压下降。

体外循环麻醉

第四章体外循环麻醉 要点: ●理想的心血管麻醉要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适当的麻醉方法与深度,术中无知晓,能快速平稳的苏醒。 ●相关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知识比心脏麻醉药的标准使用更重要。 ●体外循环的药物浓度变化无常。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术中血液动力学与形态学监测方面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工具。 ●快通道管理进展——术后早拔管,要求体外循环与麻醉技术作适当的调整。 ●非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组织稳定装置获取最佳外科环境比药理学操作更有效,麻醉技术的细微改变就是必需的。 一、前言 目前有许多公认的技术适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与体外循环。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并引入临床实践,因此在为特别的心脏手术寻求最佳麻醉操作程序时必然导致出现不同的观点。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虽然独特的麻醉技术或药物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就是这些技术或药物可适用于不同的临床中。 Reves等于1995年发表评论:重点在于心血管麻醉中药物的不同类型与作用机制可获得同样的血液流变学与终点效应。作者得出结论,没有像“心血管麻醉”这样一个实体,心肌缺血病人麻醉的临床处理要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与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药理。麻醉处理会影响心肌缺血性病人外科手术的效果,但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外科医生在无显著的心肌功能损害的情况下可更好的完成充足的血管再通。同样的,心脏瓣膜外科手术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心肌受损最小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地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术。 许多教科书已很好的描述了体外循环的常规麻醉方式。本节内容我们将描述近几年心血管麻醉方面的变化。因此,我们将讨论麻醉方面的新进展与争议以及手术期间体外循环的管理。此外,我们用一小部分讨论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与心外科麻醉指导的基础知识。此章节的主题一直围绕着心脏麻醉的临床实践与麻醉在体外循环中的作用。 二、术前药物疗法

第18章 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第18章心血管手术的麻醉一、选择题 A型题 1.缩窄性心包炎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 A.血压过低 B.心腔被过度充盈 C.心脏充盈不满意 D.心动过速 E.中心静脉压过高 2.缩窄性心包炎较合适的诱导用药是 A.地西泮 B.硫喷妥钠 C.氯胺酮 D.异丙酚 E.氟烷 3.缩窄性心包炎麻醉的难点在于以下何者 A.循环功能脆弱,储备功能差 B.呼吸功能损害 C.低蛋白血症及全身情况差 D.易发生心衰肺水肿 E.易发生心脏激惹 4.下述何种麻醉诱导药物更符合缩窄性心包炎的病理生理改变 A.硫喷妥钠 B.地西泮 C.异丙酚 D.氯胺酮 E.咪达唑仑 5.下述麻醉维持方法更适合缩窄性心包炎的是 A.恩氟烷吸入 B.异氟烷+氧化亚氮吸入 C.大剂量芬太尼麻醉 D.异丙酚+异氟烷麻醉 E.吸入麻醉+小剂量芬太尼 6.以下何者是缩窄性心包炎时肺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 A.肺循环癖血 B.腹水 C.胸水 D.小气道改变 E.肺与纵隔胸膜粘连 7.严重紫紺性心脏病患儿出现蹲踞是由于 A.氧饱和度过低 B.心脏前负荷过重 C.呼吸困难

D.脑血管痉挛 E.心脏后负荷过重 8.哪条不是体外循环预充液的常见成分 A.乳酸盐林格平衡液 B.5 %葡萄糖 C.50%葡萄糖 D.0.45%氯化钠溶液 E.血浆代用品或血液 9.紫紺性心脏病术中出现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 A.心衰加重 B.通气不足 C.支气管痉挛 D.外周血管阻力过高 E.右室流出道痉挛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10.目前认为心肌保护效果更好.也方便手术的心肌保护方法是A.低温晶体液 B.低温氧合血 C.常温氧合血 D.不阻断主动脉 E.心肌预缺血+低温晶体液 11.下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哪项是正确的A.增加心率可减少反流而增加心输出量 B.减慢心率可减少反流,增加SV C.最常发生心肌缺血和心绞痛 D.LVEDV明显增加EF明显下降 E.麻醉中应降低体循环阻力,减少反流 12.下述冠心病病人的病情估计哪项最重要 A.年龄 B.病程 C.是否合并高血压 D.肺功能 E.射血分数 13.冠心病病人术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心肌氧耗,改善心肌氧供 B.控制心衰,改善肺功能 C.增加心肌收缩性,改善左室功能 D.加强营养,改善全身状况 E.控制各类严重心律失常 14.冠脉搭桥术麻醉最忌发生下述何者 A.急性左心衰 B.心肌缺血 C.脑血管意外 D.严重心律紊乱 E.心肌梗死

临床麻醉试题麻醉与心脏三军医大

临床麻醉试题—麻醉与心脏 1、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麻醉时危险因素较小者是下列哪一项?(C) 2、A、奔马律,颈静脉压升高;B、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塞; 3、C、偶发房性早搏D、室性早搏> 5次/分;E、非窦性心律。 4、2、下列有关冠心病病人麻醉要点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5、A、防止低血压;B、防止高血压;C、防止心动过速;D、麻醉宜浅;E、维持心肌氧的供需 18、B、预激综合征麻醉处理重点是防治心律失常;C、二尖瓣脱垂的主要危险是频发室性早搏和阵 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9、D、Q-T间期延长综合征麻醉期间应防止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因素; 20、E、安置永久起搏器的病人,术中尽量不用电灼,或选用双极电灼器。 21、6、房颤对循环功能的干扰主要在于:(A)

22、A、干扰心室充盈B、影响心肌血流C、增加心脏负荷D、干扰心室收缩E、影响冠脉回 流 23、7、围术期心梗最好发于:D 24、A、术前B、麻醉后C、术中D、术后24小时以内E、术后24小时以后 25、8、下列有关慢性高血压病人的叙述哪一项是准确的?A 26、A、器官血流自身调节范围右移B、颅内压增高C、颅内压下降D、PaO2代偿性增高 27、E、PaCO2代偿性下降 5 40、15、增加心肌氧耗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41、 A.心率增加B.心肌收缩力增加C.心室壁张力增加D. PCO2上升E.后负荷增加D 42、16、收缩压与心率乘积可作为心肌耗氧量的指标(RPP)正常时 43、 A.RPP>150000 B.RPP<12000 C.RPP<15000 D.RPP<1000 E.RPP>12000 B 44、17、射血分数(EF) 为 45、 A. SV/EDV B. SV/ESV C. CO/ 体表面积(BSA) D. SV X EDV E. SV X ESV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