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唐代杜甫《兵车行》赏析

--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词句注释

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

新题。

2.辚(lín)辚:车行走时的声音。

3.萧萧:马蹄声。

4.行人:从军出征的人。

5.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并称。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

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耶,同“爷”,父亲。

6.咸阳桥:又叫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

7.干(gān):冲。

8.过者:路过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9.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10.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叫“防秋”或“防河”。

11.营田:即屯田。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12.里正与裹头:里正,唐制凡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与裹头,给他裹头巾。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因年纪小,

自己还裹不好头巾,所以里正帮他裹头。

13.戍边:守卫边疆。

14.边庭流血成海水:边庭,即边疆。血流成海水,形容战

死者之多。

15.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扩张领土的意图仍没有停止。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唐诗中借武皇代指玄宗。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16.汉家山东二百州:汉朝秦地以东的二百个州。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东(或函谷

关以东)统称“山东”。唐代函谷关以东共217州,这里说

“二百州”是举其整数。

17.千村万落生荆杞: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这里形容

村落的荒芜。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18.禾生陇亩无东西:庄稼长在田地里不成行列。陇亩,田

地。陇,同“垄”。无东西,不成行列。

19.况复秦兵耐苦战:更何况关中兵能经受艰苦的战斗。况

复,更何况。秦兵,关中兵,即这次出征的士兵。

20.长者:对老年人的尊称。这里是说话者对杜甫的称呼。

21.役夫敢申恨: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役夫,应政府兵役

的人,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敢,副词,用于反问,这里

是“岂敢”的意思。申恨,诉说怨恨。

22.关西卒: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即秦兵。

23.县官:这里指官府。

24.信知:确实知道。

25.犹得嫁比邻:还能够嫁给同乡。得,能够。比邻,同乡。

26.青海头:指今青海省青海湖边。唐和吐蕃的战争,经常

在青海湖附近进行。

27.烦冤:不满、愤懑。

28.啾(jiū)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叫声。 [3-6]

白话译文

大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叫,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

父母和妻儿纷纷跑来相送,灰尘弥漫天空不见咸阳桥。

亲人们牵衣领足拦路痛哭,凄惨的哭声直冲九天云霄。

过路的人站在旁边询问原因,回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

有人十五岁就到北方驻防,四十岁又被派到河西去营田。

走时年少里长替他缠头巾,归来时发已白又要去戍边。

边疆的战士已经血流成河,而皇上扩张领土没有穷尽。

你没听说华山东边二百里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荒芜。

即使那有健壮妇人来耕种,田里庄稼东倒西歪不成行。

即使关中兵能吃苦耐鏖战,被人驱遣与鸡狗没有两样。

老人说征夫怎敢诉说苦怨,今冬关西兵仍打仗未休整。

县官紧催租租税从哪里出?百姓相信生儿不如生女好。

生女还能嫁到街坊四邻处,生儿白死埋没在荒郊野草里。

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

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凄惨哀叫声不断。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

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

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作品赏析: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全诗以“道旁过者问

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

夫的诉苦,是纪言。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

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

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

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

风至潮来,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

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

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

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自然是扶老携幼,奔

走相送。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

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

那的生死离别,很仓促,也非常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

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

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车马人流,灰尘弥漫;哭声

遍野,直冲云天。这样的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上表现生死离别的悲

惨场面,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接着,从“道傍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

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傍(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

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

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

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

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

皇开边意未已。”诗中的“武皇”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

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

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

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

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

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

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

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二句透露出

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

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

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

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

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

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

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

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

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

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十分严重的摧残。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

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场面

凄清悲惋,情景寂冷阴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

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

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

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

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

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

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

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

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

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

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

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

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

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

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

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

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

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

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

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

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

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

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

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

手法的运用,给诗歌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8]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唐代杜甫《兵车行》赏析--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丌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亍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亍点行频。 戒仍十亏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不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巫。 君丌闻汉家山东事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戓,被驱丌异犬不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甲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仍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丌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词句注释 1. 行: 本是乐府歌曲丨癿一种体裁。 兵车行: 是杜甫自创癿乐府新题。 1 / 12

2. 辚(ln)辚: 车行走时癿声音。 3. 萧萧: 马蹄声。 4. 行人: 仍军出征癿人。 5. 耶娘妻子: 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癿幵称。 仍军癿人既有十几岁癿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癿成年人,所以送行癿人有出征者癿父母,也有妻子呾孩子。 耶,同爷,父亲。 6. 咸阳桥: 又叨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癿大桥。 7. 干(gān): 冲。 8. 过者: 路过癿人。 这里指诗人自巪。 9. 点行频: 点名征兵频繁。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唐诗三百首详析

《唐诗三百首详析》读书报告 2006届教育硕士冯嘉莹 一、具体考察——基于泛读的 全书以诗歌体裁划大致分为六部分,分别是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由于取材上的不同,于是又在体裁的基础上,因题材而另辟四部分以专载乐府诗,跟在同一体裁的诗之后。把三百首唐诗作基础的归纳分类,这样在读者脑海中也有一个大致架构,便于理解、精读。 书中以“作者介绍——展示全诗——注释——作意——作法——声调分析”作为框架,逐一详细深入地分析探究各类唐诗。 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也便于读者对作者的认识立体化,而不仅仅构建在单一的文字基础上。例如,在五言古诗部分,收录了李白的《春思》,从作者介绍的字数就可知此人非同凡响。一般如王维、孟浩然等诗坛上也是名震一时、流芳百世的名家,作者于其介绍也不过两行。而李白则足有四行之多,个人生平之余,也添了句“其诗高妙清逸,世称诗仙”,昭然其地位之超然。再如杜甫,则尤更甚。两行生平简介后,“子美诗有变陈、隋浮靡之音,格律风调,都很纯正。在伤时悯乱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忠君爱国的情绪。后世称为诗圣。” ⒉展示全诗。唐诗分为题目与正文部分。书中往往在题目之后,列出简要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或是作者自作的题跋。了解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为了通过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政策风尚等,从而理解作者所抒写的思想情感。作者写诗往往有着特定的写作背景,这主要包括作者自己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与对方的特定处境和心态。这些也是鉴赏诗词所必须了解的。如在七言古诗的乐府十六首中所记李颀的《古从军行》,题目之后就有“从军行在乐府中系相和歌词的平调歌曲,大概都是咏的军旅中愁苦怨恨的事。”通过这一句注释,可以了解“从军行”系列诗的声调与意境,便于理解性阅读。再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或是《桃源行》、《洛阳女儿行》等更有作者自序,当更佳。在诗的正文部分,作者巨细靡遗地用圆圈和三角形等符号标

唐诗三百首:月夜解析

唐诗三百首:月夜解析 【导语】《月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怀妻,却设想妻子*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看,读平声。

3.怜:想。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怀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翻译】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兵车行》原文,《兵车行》原文翻译,《兵车行》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兵车行》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二、《兵车行》原文翻译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三、《兵车行》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唐诗三百首(全集详解

精心整理 唐诗三百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 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 陵一日还。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 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 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马渡阴山。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剃下。 《悯农二》唐(李绅)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蒙学诗》佚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越女词》唐李白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清平调·其三》《清平调·其二》《清平调·其一》《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玉阶怨》《怨情》《静夜思》《登金陵凤凰台》《夜泊牛渚怀古》《听蜀僧浚弹琴》《送友人》《渡荆门送别》《赠孟浩然》《将进酒》《行路难》《长相思·其二》《长相思·其一》《蜀道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长干行·其一》《子夜秋歌》《关山月》《春思》《月下独酌》《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诗三百首之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八阵图》《咏怀古迹·其五》《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一》《阁夜》《宿府》《登楼》《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野望》《客至》《蜀相》《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别房太尉墓》《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春宿左省》《月夜》《春望》《哀王孙》《哀江头》《丽人行》《兵车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柏行》《寄韩谏议注》《丹青引赠曹霸将军》《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梦李白·其二》《梦李白·其一》《佳人》《赠卫八处士》《望岳》 唐诗三百首之王维 《秋夜曲》《渭城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相思》《山中送别》《竹里馆》《鹿柴》《赠郭给事》《积雨辋川庄作》《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终南别业》《汉江临泛》《送梓州李使君》《过香积寺》《酬张少府》《终南山》《归嵩山作》《山居秋暝》《桃源行》《老将行》《西施咏》《渭川田家》《青溪》《送别》《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诗三百首之孟浩然 《春晓》《宿建德江》《早寒江上有怀》《留别王维》《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过故人庄》《岁暮归南山》《宴梅道士山房》《与诸子登岘山》《临洞庭上张丞相》《夜归鹿门山歌》《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诗三百首之李商隐 《贾生》《嫦娥》《瑶池》《隋宫》《为有》《寄令狐郎中》《夜雨寄北》《登乐游原》《无题·其二》《无题·其一》《春雨》《无题》《筹笔驿》《无题·其二》《无题·其一》《隋宫》《无题》《锦瑟》《北青萝》《凉思》《落花》《风雨》《蝉》《韩碑》 唐诗三百首之韦应物 《滁州西涧》《秋夜寄邱员外》《寄李儋元锡》《赋得暮雨送李胄》《淮上喜会梁川故友》《送杨氏女》《东郊》《夕次盱眙县》《长安遇冯著》《寄全椒山中道士》《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兵车行》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品赏析 【注解】: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 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简析】: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 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 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 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 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 大规模战争, 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 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 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 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 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 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 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 活。 诗歌 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 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 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 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 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 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 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 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 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 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 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 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仅仅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即使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持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I i 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 i 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 陇.(lǒng)点行.(háng) (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 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 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耶,后来写作“爷”,父亲) 4、干(冲) 5、但云(只说) 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 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用手握住) 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 10、信知生男恶(确实。坏、不好) 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 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 (五)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 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 《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答:主要包括三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中国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答: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还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5、“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

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这层开始,诗人以“道傍过者”的身分向征夫中的一个“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

唐诗三百首(全集)资料讲解

唐诗三百首(全集)

唐诗三百首全集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听弹琴》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2 -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3 -

唐诗300首

唐诗300首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弹琴》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草》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终南别业》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兵车行》优秀教(学)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二、研读新课 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地点:桥畔。背景:在通往西去的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及、北兵以击南诏。人闻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②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赏析:“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 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别,就是战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地“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兵历来以勇于攻战著称,驱使他们上战场就如同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力招架,田间无人管理,又怎能长出庄稼?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围之广,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扩边状况,也说明了如此战争,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无法支持的。这就从军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③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赏析: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五言绝句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文 曾经富丽堂皇的古行宫已是一片荒凉冷落,宫中艳丽的花儿在寂寞寥落中开放。幸存的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只能谈论着玄宗轶事。 注释 寥(liáo)落:寂寞冷落。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这里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宫花:行宫里的花。 白头宫女: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 说:谈论。玄宗:指唐玄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 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怨情 唐代: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