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论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

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年5月18日

论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

提要: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兴盛时期始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进入历史以来最旺盛

的发展时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城市体系、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与具体的大小

城镇。其重要的实践领域则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特别是70

年代中期借助于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

基础。

关键词: 城市体系城市化城市地域结构城市规划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

边缘地带

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于城市记述的史料浩如烟海。旧中国,若干地理学家也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1]和研究个别城市的地理论文[2]。新中国建立后至60年代的廿余年间,地理学者曾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并对城市的历史、类型、职能与城镇分布等方面作了研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但总的情况是: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缺少与实际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项目相结合,因此其作用与影响甚微,更谈不上在理论水平方面有什么建树。可以说,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地理界对城市地理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近代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兴盛时期起始于70年代中期,当时借力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而其发展则有赖于改革开放的形势。至80年代,城市地理研究进人了历史以来最旺盛的时期。

70年代中期,城市规划工作历经了十余年的暂停、废弛后开始复苏,并从过去的历史教训与国外经验中提出了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区域分析和社会经济分析的要求。于是地逸学界结合专业特长及时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工作。当时一些综合性大学地理系的教师,特别是经济地理的教师,首先介人城市规划,参预国家有关城市建设部门的城市规划与研究工作。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的地理系相继成立了城市规划新专业,招收了学生。这些学校地理系中,原来属于经济地理专业的教师,开始将城市规划作为其专业的主要方向。迄今为止已培养了近600多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生与数十名城市地理方向的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代城市地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与研究生。其中南京大学、北京木学、中山大学等地理系还为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开设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训练班,提高城市规划在职人员在空间分析、区域分析、综合分析方面的专业素养。

结合培养大学生、研究生与训练班学员,各大学地理系以教师为主体承担了具体的城市总体规划任务,相继完成了烟台、岳阳、芜湖、嘉兴、湛江、韶关等几十个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地理学者在编制这些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侧重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总体布局的研究,发挥了地理专业的特长。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如地理研究所(北京)与南京地理研究所的经济地理研究室也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题研究为重点,开始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参加了唐山与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着重研究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城市用地、城市环境与城市重建等问题,并从分析人口与城市用地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城市发展诸因素在动态变化中的特点与作用,为两市总体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经过多项城市研究的实践,中国科学院系统内及部分省的地理研究所相继成立了城市地理研究室(组)。从此,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城市地理工作者与城市规划部门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一起共同合作,使全国各省市的城市规划顺利编制完成,并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综合水平。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和国土规划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各级计委和城市建设部门业务工作的基本内容,并在全国省、市、地区和县各级行政区域逐步推开。

以上这些工作都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础。

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工作与国家建设密切结合,与行政部门和其它学科紧密合作,从而获得了极大的生命力。以城市规划、国土规划为契机,中国地理学界陆续开展了城市化、城市性质、城市体系、城市历史地理和城市建设与发展政策等方面从专题到区域、从卖践到理论、从点到面的广泛研究,发表大批学术论文与专著[3]。并通过直接参预规划的编制,城市研究与咨询,确立了地理学在城市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城市地理研究队伍不断增强,高等院校中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等建立了城市研究中心。八十年代起,中国城市地理学者还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城市研究学术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西德、印度.匈牙利、香港等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有些国际性的城市研究学术会在中国召开,如1983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1985年,月在无锡市召开的由中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城市地理理论讨论会;1988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洲城市化国际会议等等。城市地理学已成为中国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者除了探求具体城市的发展规律外,同时注意研究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间题,研究城市在一定空间中的地域系统及其形成过程、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向。城市地理学者既研究区域中的城市,也研究城市中的区域。他们在承担的重要研究项目中所采用的空间观念和宏观综合的思想方法在指导我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并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重视。

(一)城市体系

80年代初,结合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以及国土规划工作在全国的开展,城市体系的研究

也开始得到重视,中国科学院的一些地理研究机构和部分大学地理系最先承担了辽中南(辽宁省南部),京津唐(北京一天津一唐山),苏锡常(苏州一无锡一常州),湘东(湖南省东部),及长春地区等城市体系的研究[4]。从此,中国地理界广泛投人了不同等级行政区域、各种类型地区的城市体系研究,如宜昌、烟台、济宁、合肥、上海、南京等市以及皖南(安徽省南部)、赣北(江西省北部)、江苏省、上海经济区等以市、省,或比省更大的经济区内的城市体系研究。近年,又开展了县域城镇体系的工作。城市体系的研究成为80年代初期城市地理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家研究城市体系,主要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规划、国土规划任务。以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为中心内容;从分析区域城市化程度,工业、交通布局,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及城市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等方面着手,探讨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发展前景,并提出经过选择比较的体系规划方案和模式。

城市体系的理论研究也已起步,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关于中国城镇体系”与体系规划理论方面的论文,其中有的论文着重对城市体系的集聚和辐射机制、结构和网络内容以及步骤。流程等程序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也有的在介绍国外城市体系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城市体系的基本定义与概念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特点的城市体系级别一数目一规模与对应模式,并进行了验证[5]。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研究,从我国早期城市体系的产生、机制分析、组织结构和基本特征起,按职能、等级规模、地域空间结构这三个基本部分探讨了秦汉以来至解放前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为读者提供了上下几千年中国城市体系的历史线索和若干发展规律。城市体系的研究已在地方政府和城市建设部门制定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田。并在理论探索上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总的来说尚有待于深化。

(二)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6],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因各自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基础对其社会经济的内容与空间的城市体系结构形式有相当大的影响,因而反映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特点与问题,采取的途径与政策不尽相同。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类型地区,又由于各区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各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与问题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根据各国、各类型区城市化进程的规律与出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措施与政策。

基于以上思想,80年代初,城市地理学者最先在国内提出需要开展中国城市化的研究。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属部门的重视。1979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的论文。1983年起该部的科学技术局组织了,’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的研究,并列为该部“六五”重点研究课题。承担这一课题的有城市地理学者与城市规划学者,他们进行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回顾与展望对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确定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范围;同时选择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

江苏三省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上梅、大连两个市与其所属的县作为类型地区进行类型区城市化研究与系统分析,建立城市化发展模型,开展了这些地区的对比研究。这一课题还概括了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五个动力即:国家有计划投资;大城市自身发展与扩散;乡村工业化;外资引进的刺激和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对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及相关的12个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这一研究成果完成后,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被社会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城市的地理学者分别从全国范围研究与城市化有关的各种专题或是对本人长期从事城市研究的地区,特别是其中城市化速度快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进行了有关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深人研究,并将地区的发展战略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考虑。他们的研究认为;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农村经济发达的区域,这些地区的经济原以农业为基础,近年来农村的乡镇企业有了迅速发展,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因此,城市地区的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同步运行、相互渗透,成为三角洲地区近期城市化进程的新特点。这一观点为研究中国式城市化道路,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考。而农村城镇化的特点、类型、发育机制和模式也成为当前城市化研究的新趋势。

城市化的度量指标是城市化研究需要首先明确的基本问题。由于中国城市人口统计标准的混乱,影响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正确估量。为此,不少学者结合城市定义的讨论,对城市人口统计的地域单元、人口构成作了详细探讨,提出了城区,市区建成区等不同地域单元、城市非农业人口、亦工亦农人口等常住人口为主的统计标准;同时对城市建制条件、城市规模分类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城市化研究和开展国际对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城市化研究提高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水平。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近年来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样也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城市问题的热门题目。1988年由中美两国城市地理学者主持在中国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洲城市化国际会议”以及中外学者联合编辑出版有关中国城市化的论文集都足以说明城市化问题已是我国近年来宏观研究城市的重要项目,而且已经成为我国与国际同步研究的课题。

(三)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各物质要素的分布与组合在空间上的反映。中国地理学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主要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讨论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地域结构演变阶段及动因机制和合理模式”。如把城市发展划分为城市膨胀、市区蔓生、向心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城市连绵带的产生等四个演化过程;二是实例分析,通过对全国及个别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城市边缘地带往往是当前城乡矛盾的焦点和郊区城市化的前沿地带,随着城市的扩展和新的城市体制的试行,解决大城市边缘地带的特殊问题已是重要的现实,引起了规划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并将这一地带作为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特殊类型来进行研究。“中国城市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对我国历史时期以来的城市形态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研究的初步尝试。文章分析了各时期城市形态基本模式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基本特征;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形态的内部、外部及城市群三

个空间层次的演变机制,通过拓朴分析和土地利用演变研究从数量上确定中国城市形态的构成规律,并预测其变化趋势,提出了合理模式。此项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城市地域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城市用地功能结构,如居住用地选择和居住区的组织,结合城市规划的编制已有述及,而城市商业区则是近几年部分地理学家颇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已经陆续出现了有关北京、南京、长春、上海等等城市商业中心分级、分布及其组织等论文,表明我国在城市结构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

总之,城市地域结构,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年来已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地理学家们的注意。

(四)大城市与小城镇

地理学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对个别城市与镇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有的学者重视研究我国大城市的发展规律、内在机制与发展对策;不少学者对其本人所在的城市进行深人的研究并对这些城市作动态变化的观测[7],也有的专门对我国的煤矿城市、港口城市进行研究。198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由香港大学薛凤旋主编,大陆、台湾、香港地理学者编写的“中国大城市”一书。对于小城镇的研究则更为普遍、深人。即研究小城镇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和发展小城镇的政策研究以及县域范围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与基础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问题,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研究课题面广量大,成为全国各地的地理学者研究的对象。(五)城市地理学中的数量方法

国际地理学界的实际表明,正是数量方法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才使城市地理在数十年内形成为有自己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学科。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学界数量方法普及推广的热潮中,城市地理学也是应用最早和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城市地理学界不仅率先将定量方法用于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规模预测和城市主导职能的确定,也是最早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并在宜昌、南京等城市开始城市信息系统的研究。而在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分类等城市地理固有领域中,数量方法已较普遍采用,并开始了仿真,模拟等探索,而系统动力学和协同学等国外经验如在部分城市发展战略和某些专题研究中试用。城市地理研究中数量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学科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科学性。但从总体上还有待在借鉴基础上深化、提高和创新。

三、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实践—城市规划

地理学家参加城市规划工作,除了与城市规划师一起承担编制总体规划外,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为编制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方法与科学依据,从而使传统的城市规划增加了新的方法与内容。如:

(一)城市区域的研究

地理学认为城市是一定地域的中心。城市与区域相互依存,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城市发展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均与所在区域有关。因此,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以区域规划为指导,需要研究城市以外更大的区域。地理学者从区域角度,以城市实际影响的区域为地域单元,分析各城市在历史时期、现阶段及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改变了过去就“城市论城市”和以城市行政范围为单元制订城市规划方案的传统做法,从而在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得到了规划界的公认。

(二)城市用地分析

按照我国常规的城市规划,在编制总体规划前需要编制一张城市用地评定图,这是一张主要标明地基承压力及工程地质情况的地图,目的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功能分区提供基础资料。地理学家参加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后,考虑到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行性,认为城市用地评定图应增加更多的内容,除了考虑地基承庄力外,还应根据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下水埋藏深度、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分析城市用地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各种经济因素,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环境生态平衡等方面对城市用地进行分区综合、平衡、提出城市规划期限内城市用地的规模与扩展的方向与地点切洲。这种方法很快被采纳,并成为实例纳入国家城市规划规范手册中推广。

(三)城市性质研究

地理学家通过对区域内资源条件的分析,依据国家与地区的远景生产力布局,对城市的结构(城市用地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与预测,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职能分工、,确定城市的性质及其在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山,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四)城市规模研究

城市规模大小主要以城市人口为指标。预测城市人口增长的程度与探讨城市的合理规模成为地理学家在编制城市规划中的主要任务。他们采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定量预测。1979年以地理学者为主体组织了37个省、市的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部门和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共同承担了国家城乡建设部的研究课题—城市合理规模的研究。这个课题以钢铁、石油化工、铁路枢纽,地区级中心等四种类型的城市为典型,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基本观点出发,探讨经济结构、人口构成、环境容量等与城市合理规模的关系,从而总结提出了确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原则与方法幼。

四、结束语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结合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作了大量工作,其学科本身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人文地理专家们认为洲:今后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有可能向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开展新的研究。在宏观`方面可以把城市当作一个地区的中心,将城市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城市今后在区域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中心作用,在理论、方法论上也有

待于进一步探索。微观方面,城市内部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调整市内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和就业结构;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城市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以及大城市边缘地带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等。总之,中国广大国土拥有430多个城市与一万多个县辖建制镇以上的镇,为城市地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需要城市地理学者继续努力完成。

参考文献

[1]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地理学报,4,1,37。

[2]王益压,无锡都市地理研究,地理学报,2(3),”350

[3]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l,83。

[4]中科院地理所等,城镇与工业布局的区域研究,科学出版社,1,86。

[5]杨吾扬,论城市体系,地理研究,6(3),1,87。

[6]严重敏,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百科知识,1982(:7)。

[7]胡兆量,大城市发展规律探讨,城市问题,1,84。

胡兆量,大城市超前发展及其对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17)。

胡兆量,我国大城市发展内在机制探索,城市问题,1,87(2)。

Recent devel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Li Dongdong

Abstract: In modern history, the proud Period in the study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began at the mid一seventies,and reached its Peak at the eightieth.

In China,there are over 380 cities,and over 9000 town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country Which have Provided a vast domain for the study of urban geography. The study of urban geography has gained vitality by integrating itself closely with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wi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other disciplines.Now,the to-Pic of urban geography has been known as the most active sphere in the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ical circles.Since mid一seventies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Urban Geography contains:1)Urban System,2)Urbanization,3)Researches on the Structures of Urban Area,4) Lange and Small Cities(Towns)Quntitative Method etc.

Key words:urban system;Urbanization;The structure Of Urban area;Urban

planning;Urban function;Urban size;Urban fringe.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许学强1,姚华松2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 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 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 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 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 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 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 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精选最新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论文范文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 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国城市的地理环境方面,也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浅析瑞安市的区位条件及其作用 【摘要】瑞安是浙江省下辖的县级市,由地级温州市代管,位居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是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连接地带,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又是浙江省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瑞安气候宜人,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捷,民营经济发达,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较好。但是,瑞安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也待调整,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瑞安市更好更快更高发展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浙江瑞安;区位条件;区位优势;城市发展;产业发展 1引言 研究城市发展,进行城市规划,不可不分析城市的区位条件和区位优势。尤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中,城市发展面临着更加扩大的开放趋势,大流通和大市场观念不可避免地融入城市经济的运行机制,故而城市区位条件带来的区位优势也将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城市发展方向,将产生重大的影响。[1] 学术界有相当多关于大城市的区位分析,且一般来说是针对某一个区位条件来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而瑞安市,是浙江省下辖的县级市,由地级温州市代管,是浙江省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瑞安的区位条件的文献较少,本文通过实地生活经验结合一些文献资料,就瑞安市的区位条件及其在城市发展演化中的作用有一个简单的分析探讨,并对瑞安市的更好更快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2区位条件的概念 区位条件是某地区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并取得好效益的条件和因素综合,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一般说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它所在区位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历史文化、经济贸易、交通运输,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条件。这些条件是构成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城市离开必备的区位条件,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形成和维系发展。城市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是人类对大自然赋予的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无论人类怎样塑造城市形态,如何促进城市发展,目的均在于借助城市所产生的聚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创造社会财富和精神文明。这种聚集效应的产生有赖于人类对区位条件的选择。[1]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文章编号:1004)9479(1999)02_0042_07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郭文炯,白明英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 030012) * 摘 要: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文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从理论、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其发展特征。最后,概括了8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新动态。 关 键 词:城市地理学;日本;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K93/975 文献标识码:A 6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加,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中的经验,可能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更有启发性。然而,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状况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在收集、查阅大量日文城市地理研究文献,特别是综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征及近期动态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了解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发展历程 地理学作为近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日本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前期,其主 要标志是1919年东京大学设立地理学科及1925年日本地理学会创立。[1]在1930年前后, 围绕景观论的争论,日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开始分裂。从1924)1992年日本主要地理学杂志登载的人文地理方面论文的主题分类(表1)看,人文地理学分科发展差异显著。第一,在20年代及30年代前期占主流的地志学论文迅速减少,60年代以来已极少出现;第二,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乡村地理60年代以来论文数呈下降趋势,而城市地理论文数则不断上升。城市地理论文数在60年代初超过乡村地理学,成为聚落地理的主体;70年代初超过工业地理学,70年代中期取代农业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 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山鹿诚次分年代归纳为胎动期(1945年前)、萌芽期(1946)1955)、推进期(1956)1965)、展开期(1966)1975)、转换期(1976年以来)5个时期[2]。 第8卷第2期 1999年12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 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8,No.2 Dec.,1999 *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城环系柴彦威先生的指导与帮助,特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9_04_23;修订日期:1999_10_20 作者简介:郭文炯(1965_),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 术论文20余篇,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

城市地理学论文

目录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过程 (1) 1.1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时期 (1) 1.2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时期 (2) 1.3城市群与城市特色化发展时期 (3)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特点 (4) 2.1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市人口绝对数大 (4) 2.3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5) 2.4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 (5) 3. 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需要创新与重建 (6)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过程 在我国,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以城市化道路的确定为主线展开的,理论研究滞后的特征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特别是区域中小城市的进步尤为突出。尽管没有严格的阶段划分,但其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1.1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时期 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争论在我国久已存在,但主要限于城市规划学界,重点是围绕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方针展开的。1980年代初以后的十多年间,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十分热烈,所论涉及有关城市化理论的方方面面,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般过程、一般规律、空间展开形式等等,发表文章之多,参加学科之广,观点立论之杂,使得进行综述研究也变得相当困难。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国家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尽管国家在此期间对城市发展方针略有微调,但对“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则是始终如一的。该方针对我国后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有效促进了国内中小城市的发展。 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有193个发展到671个,

城市地理学课程总结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地理类课程) 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课程论文题目: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姓名:李柄爵 院系:规划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年级: 2010级 学号: 2010026145

地理区位对楚雄市发展的影响 地理区位与地理位臵有着密切联系但存在差别。地理位臵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交通影响和区位影响。 对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可看出,沿海一带的城市相比较内地的城市而言经济更为发达,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一个很好的海港,水运的便利对其交通运输提供很好的有利条件,使整个长江流域成为其经济流通的经济链,使其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促进。 楚雄州地处康滇地轴南段的偏西一方,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思茅地区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地区相望。州境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间山峦叠嶂,诸峰环拱,谷地错落,溪河纵横,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构成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以州境中部为分水岭各奔南北,形成二水分流之态。州境最高点为大姚县白草岭主峰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在双柏县南端的三江口,海拔556米。州府所在地鹿城海拔1773米,大致为全州坝区的一般海拔高度。在群山环抱之间,有104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坝子)星罗棋布,形成州内一个个规模不同、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区域。 区位因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地理学论文1

城市地理学期末作业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一、《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10) (一)、区域规划层面 1、描述: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昆明市域城镇空间采用网络城市结构,形 成中心城——6个二级 城市——5个三级城镇 的市域城镇体系。昆明 市现辖五区(五华、盘 龙、官渡、西山、东川) 一市(安宁)八县(呈 贡、晋宁、富民、嵩明、 禄劝、宜良、路南、寻 甸),总面积21111平 方公里,2000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总人口578.13 万。市域城镇体系的空 间结构按主城、次级城 市、县城和重要城镇、 小城镇进行布局。次级 城市既承担由主城延伸 的部分功能,又是一定 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嵩明、安宁、宜良为次级城市。 (2)、城镇职能:①、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是昆明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核心职能的空间载体,重点发展见代综合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②、二级城市包括安宁、宜良、嵩明、海口、昆阳、晋城,是昆明基本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并接纳从中心城区扩散出的产业与人口;③包括石林、寻甸东川、富民、禄劝,主要承担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职能和地区性发展中心。

(3)、城镇规 模:①、城市人口 规模:2010年控制 在706万人;2020 年控制在850万人。 基础设施配套按 1000万人校核。②、 城市用地规模:中 心城区外的二级城 市将逐步向中小城 市规模发展,合理 承担城市人口和产 业。规划人均建设 用地规模原则上以 110平方米左右为 宜,不超过120平 方米。 (4)、城镇化 水平:64% 2、分析 (1)城镇体系结构层次合理性:形成“中心城区——二级城市——三级城镇(市)——重点镇——一般镇”五级配置的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结构层次较完善科学合理。 (2)个城镇职能定位的原因:①、中心城:是昆明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核心职能的空间载体;②、二级城市:是昆明基本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并接纳从中心城区扩散出的产业和人口。③、三级城镇:具有地域优势。 (3)城镇规模如何得出? 发展规模一般根据人口规模确定,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计算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读书心得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和评析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著作,是对城市地理学方法论与方法的挖掘、梳理、凝练与集成。通过对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和对中外城市研究典型案例的剖析,展示了哲学和社会思潮、技术和方法变革对城市地理学的影响及其应用,阐述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形成与演变的脉络,强调了哲学思想和方法工具对城市地理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研究的前沿。 这本书关于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内容只有第二、三和四章,分别写了我国城市地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学术规范和研究动态与方法取向。我国城市地理学始于二十世纪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后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浮沉,走了一条艰辛曲折中奋进的道路。在1994年以前人文地理的兴起阶段,城市地理在二、三十年代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解放以后,人文地理横遭批评,而城市地理成为批判的重点之一。此后长期萧条,城市通常只在区域经济地理的描述中被提及。八十年代人文地理在我国振兴,带来了城市地理学的明媚春天,一举成为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第四章同过统计的方法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地理动态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有关城市地理方面论文的数量变化、研究方法的变化、研究类型的变化、研究视角的变化、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区域的变化、研究者所属单位变化和核心作者群的变化特征,从侧面对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论文数量及其份额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到了城市地理学的学术阵营;研究的方法日益多样化,定量、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运用日益普遍;研究类型上,理论方法类论文比重下降,案例研究日趋得到重视;研究视角从侧重于宏观转变为宏微观并重;在研究主题上,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成为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同时更为深入的功能研究也有加强的趋势;研究区域集中在全国层面,以及城市化较快的中部省区和特大城市,仍比较注重中宏观的尺度,但对于更大尺度的全球城市体系以及更小规模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及发达省区内部的一般城市关注不足;研究人员的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群体已发生了代际更替,但对具体论文的分析,核心作者仍然是学科发展知识贡献的主要力量。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地理学在我国地理学中的学科地位稳步上升,尤其是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其社会影响和满足国家需求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工学化”倾向也导致了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越来越关注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对而言却弱化了其哲学思考和理论建构方面的贡献;在理论方面则过多地依赖于西方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引进,淡化了对学科本身学术研究的历史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的城市地理学几乎每隔十年都经历一次研究思潮的“转向”,且不断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同时,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也推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仅靠一味的“学习”、“模仿”已渐渐难以跟进日益庞大、复杂和多变的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潮流,也难以回应国内不断增长的学科理论需求。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我国的城市地理学者需要对自身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定位做出基于自身条件的明确判断。 此外,国内现有的城市地理学教科书大多是国外理论的介绍,缺乏与我国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地理学课件

城市地理学课件 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 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 地理论。◎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 ◎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 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 市 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等内容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 等的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等内容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 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理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等。 第一章绪论

重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难点:掌握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地理学 地理学从来不是一门单一的科学,这一特点是由于地理学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连接点上。 早期——描述性 近代——空间科学,空间分布论为核心 20世纪下半叶——多学科综合近代地理学 洪堡《宇宙》、李特尔《地学通论》——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 赫特纳——首创地理学的区域和景观学派; 哈向特、詹姆斯、迪金森等继承赫特纳的学说,形成统一地理学。 学科综合发展成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主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从人地关系的大视角去探寻问题根源。现代地理学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体系。西欧学者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苏联学者长期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一些欧美学者则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大部分。这些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未能包容地理学的技术性分支——地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背景性分支如历史地理学、古地理学等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也难以确定,不利于构建清楚地理学整体发展的层次。 按照钱学森的理解,地理科学包括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具有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直接应用的技术性层次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理论层次。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城市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地理环境。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 城市又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1。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7ccebcd658f5f61fb7366630.html?edu_search=true)图1 城市化质量较差,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大城市在城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偏低,中小城市所占比重较大,难以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及要求。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是二、一、三结构,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第一产业,最后为第三产业。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多占耕地,大城市过早郊区化。 1.2城市化区域不平衡 改革开放前,我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在逐步减小,但改革开发以来,东、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镇水平和城市密度呈东高西低、东密西疏,由东向西递减分布,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要远远的高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而且大城市、特大城市较多。在城市人口、城市用地规模、基础设

城市化与人口的关系-刘涛

浅谈城市化与人口的关系 刘涛 长安大学城市规划系4102090102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提高,带来了非城市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转化为城市人口。统计城市人口有许多方法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的涌入带了了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促进了进一步的城市化。 【关键词】:城市化增长人口 一、基本阐述 1.城市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也称驻地人口,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驻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城市人口是衡量一个城市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3.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也即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人口城镇化是指非城镇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这样有利于集中化生产。 4.城市人口发展主要途径: (1)城市人口自然增长 (2)农村人口进城 (3)农村人口就地转化 (4)高校毕业生进入城市工作 二、人口统计 1.中国的人口统计方法 (1)人口普查按照常住人口概念及其具体的五种情况来登记调查,普 查得出的人口即为本地的常住人口。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大,所需经费多,但数据最准确。 (2)人口测算利用相关部门的人口变动资料进行测算。先以当年末公 安局的户籍人口为基础,结合计生委的人口资料,确定人口基数,再根据公安的流入人口资料与人口普查资料确定当年的流入人口,利用公安、计生、劳务办、就业局的流出人口资料确定当年的流出人口,最后用人口基数加上流入人口减去流出人口推算当年常住人口。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和所需经费都较少,但数据误差大。

新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规0912 周尧 0920102207

盐城市城市化的演变过程简析 城市化:不同的学科对城市化的定义不同,但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渐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盐城市:盐城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接壤,西南与扬州市、泰州市为邻,西与淮安市相连,北隔灌河和连云港市相望。是江苏省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市。市辖区面积1779平方公里;市辖区158.65万人(亭湖区83.90万,盐都区74.75万)。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 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地处苏北平原中部,土地面积16972k㎡,东部 有海岸线582km,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 56%,沿海滩涂面积453333h㎡。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 势和共同规律,任何国家都必然要经历城市化过 程。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约为47%,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约为22%。盐城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随着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与全省水平比较,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也是增强竞争力、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盐城市城市化发展状况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