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简介

昭明文选简介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收录极为丰富,选材上等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前言】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 嗾:使,叫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本诗名句。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的,夜晚已经有了霜;树叶由绿转变为焦黄色,而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的树叶中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赏析】 这首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但又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2019-2020】刘禹锡《秋词·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刘禹锡《秋词·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鉴赏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 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邵明文选简介

《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 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后人将其编撰的《文选》也称为《昭明文选》。 萧统在东宫做太子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一时“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著名文人,如刘孝绰、殷菩、土殇等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受到他的礼遇。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全书收录作品514题。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汉族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

唐诗:《秋词》原文及注释

《秋词》原文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昭明文选全部作者及各自篇目和类型汇总

赋甲 京都上班孟坚又名班固(东汉) 两都赋二首两都赋序 西都赋 东都赋明堂诗辟雍诗 灵台诗 宝鼎诗 白雉诗京都上张平子(东汉)西京赋 赋乙 京都中张平子名张衡(东汉)东京赋 京都中张平子南都赋 左太冲(西晋)三都赋序 左太冲蜀都赋 赋丙 京都下左太冲又名左思(西晋)吴都赋 京都下左太冲魏都赋 赋丁 郊祀杨子云名杨雄(西汉)甘泉赋并序 耕藉潘安仁(晋)藉田赋 畋猎上司马长卿又名司马相如(西汉)子虚赋 畋猎中司马长卿上林赋 杨子云(杨雄西汉)羽猎赋并序 赋戊 畋猎下杨子云长杨赋并序 潘安仁(西晋)射雉赋 纪行上班叔皮又名班彪(东汉)北征赋 曹大家名班超(东汉)东征赋 纪行下潘安仁西征赋 赋己 游览王仲宣名王粲(三国)登楼赋 孙兴公名孙绰(东晋)游天台山赋并序 鲍明远名鲍照(南朝宋)芜城赋 宫殿王文考(南朝宋)鲁灵光殿赋并序 何平叔名何宴(三国)景福殿赋 江海木玄虚(西晋)海赋 郭景纯名郭璞(东晋)江赋 赋庚 物色宋玉名子渊(战国)风赋 潘安仁秋兴赋并序 谢惠连(南朝宋)雪赋 谢希逸(南朝宋)月赋 鸟兽上贾谊(西汉)鵩鸟赋并序 祢正平(三国)鹦鹉赋并序 张茂先(西晋)鹪鹩赋并序 鸟兽下颜延年(南朝宋)赭白马赋并序 鲍明远舞鹤赋 志上班孟坚幽通赋

志中张平子思玄赋 张平子归田赋 志下潘安仁闲居赋 哀伤司马长卿长门赋并序 向子期名向秀(魏晋)思旧赋并序 陆士衡(三国)叹逝赋并序 潘安仁怀旧赋并序 潘安仁寡妇赋并序 江文通(东晋到南朝宋)恨赋 江文通别赋 赋壬 论文陆士衡(三国)文赋并序 音乐上王子渊名王褒(西汉)洞箫赋 傅武仲(东汉)舞赋并序 音乐下马季长(东汉)长笛赋并序 嵇叔夜名嵇康(魏晋)琴赋并序 潘安仁笙赋 成公子安(西晋)啸赋 赋癸 情宋玉高唐赋并序 宋玉神女赋并序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 曹子建名曹植(三国)洛神赋并序 诗甲 补亡 束广微名束皙(西晋)补亡诗六首 述德 谢灵运(东晋)述祖德诗二首 劝励 韦孟(西汉)讽谏诗 张茂先励志诗 献诗 曹子建上责躬诗并表 曹子建应诏诗 潘安仁关中诗 公宴 曹子建公宴诗 王仲宣公宴诗 刘公干名刘祯(东汉)公宴诗 应德琏名应瑒(东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陆士龙名陆云(西晋)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 应吉甫(西晋)晋武帝华林园集诗 谢宣远(南朝)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范蔚宗(西汉)乐游应诏诗 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颜延年应诏宴曲水作诗

秋词其一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秋词·其一》赏析题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1.文学常识填空: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2.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是议论兼抒情。(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对比写法,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诗人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3)这首诗是他在被贬时写下的,诗中写下了他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情怀和笑对逆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4.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5.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6.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习惯,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7.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答: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8.诗人勾画了一幅什么样的“胜春朝”的秋景图?请具体描写一下。 答:诗人勾画了一幅秋高气爽、一群白鹤在蓝天白云之上翱翔,令人顿生诗情到碧霄的秋景图。 9.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10.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3.秋词后两句借景抒情。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4.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品鉴赏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

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

长信秋词五首原文翻译 王昌龄

长信秋词五首原文翻译王昌龄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信秋词五首》是王昌龄的代表作,其中,“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是家喻户晓的诗句,而《长信秋词五首》是怎样诗篇呢?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译文 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 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

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 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 长信宫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阳殿下响起捣衣声声。 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 注释 1.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 2.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之一:“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 3.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赏析其二 第二首诗描写在夜深霜重的凄凉环境中,宫中女子孤独寂寞的悲惨情景。她彻夜难眠,想起进宫以来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在银灯下守到夜深,最后还是失望而终。这首诗情感抒发较为直接,心理刻画较为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宫中失宠女子的幽怨之情。 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文选》的编纂背景 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不过,天妒英才,萧统 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 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 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 至齐梁间达到高潮。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 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 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此时的中国文学在 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文学作 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 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 们无缘得览其面貌。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 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 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 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 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知识分享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 《文选》的编纂背景 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能够说这是建安以来几代文论家想做已做而未能完全做好的事情,萧统率领其手下的学士们却做好了,对于这份成绩,《文选序》中特别实行了叙述。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作品鉴赏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

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昭明文选》篇章作者的署名问题

42 一、引语 洪庆善《楚辞补注》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句下出注云:“《史记》:‘屈原名平。’《文选》以‘平’为字,误矣。”[1]洪庆善明言“《文选》以‘平’为字,误矣”,并未言“《文选》注以‘平’为字,误矣”,可见洪庆善所言指《昭明文选》而非指《昭明文选》五臣注,而《昭明文选》并未言屈原字平,可见,洪庆善误以为《昭明文选》所列作者皆称其字。《昭明文选》所收屈原作品皆标屈平,以至于洪庆善误以为《昭明文选》以“平”为字而出注正误。其后误以为《昭明文选》所列作者皆称其字者何其多也。可见,《昭明文选》所列作者是否皆称其字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了,现试研究之。 二、《昭明文选》篇章署名并非凡有字者均以字署 《昭明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就《昭明文选》全书而言,编者对于《昭明文选》书中所收作品之作者的称呼并未形成统一之体例。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其字不见于史籍而称其名者,如宋玉、李斯、韦孟、邹阳、贾谊、谢灵运、谢惠连、王僧达等。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其字而称呼其尊称者,如曹大家。《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扶风曹世叔妻”条云:“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学高才。……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2]曹大家其实为班超之妹班昭之称呼,“曹大家”本义为“曹大姑”,“大家”是汉代关中地区之人对年长女子之尊称,班昭(约49-约120)在汉和帝元年时(公元89年),已经41岁,在当时已属年长,又因为学识渊博受到后宫之人尊敬,被称为“曹大家”。班昭,字惠班,班昭有字而《昭明文选》不称其字。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称呼其美称者,如班婕妤。据《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至武帝制倢伃、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视上卿,比列侯。 ”[3]颜师古注:“倢,言接幸于上也。伃,美称也。”[4]汉制,“倢伃”原来仅次于皇后,往往晋封皇后,汉武帝置为妃嫔之首,后成帝始置昭仪,倢伃位在昭仪之下,爵同上卿,在后妃中地位仍较高。倢伃既然爵同上卿,实与官职无异。班婕妤之婕妤,当作倢伃,并非班氏名字,因班氏曾入宫被封倢伃,后人一直沿用此称呼,其真实名字无从可考。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其字而终称以帝王谥号者,如汉武帝、魏武帝、魏文帝等。 《昭明文选》所收作品之作者有其字而终称其名者,如陶渊明等。“渊明”在靖节先生自作之《祭程氏妹文》中一见:“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5]。“渊明”在靖节先生自作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两见:“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 关于《昭明文选》篇章作者的署名问题 杨德春 (邯郸学院中文系 河北邯郸 056005) 摘 要:《昭明文选》并非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屈平即在有字不以字称而称名之列,《昭明文选》五臣注空疏荒陋,不 足为据。误以为《昭明文选》所有有字之作者均以字称之原因就在于《昭明文选》五臣注之误导作用。《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基本上没有学术价值,《昭明文选》之五臣注原则上绝不可作为考证材料而用于学术目的。 关键词:《昭明文选》 五臣注 李善注 收稿日期:2017-08-18作者简介:杨德春(1968-),男,河北遵化人。邯郸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norities Teachers College of Qi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 第28卷第2期Vol.28.22017年11月Nov.2017

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 卷三十诗己 书名:文选作者:萧统选编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杂诗下 【时兴(五言)】 ※卢子谅〔谌〕 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楚辞》曰:岁亹亹而过中。《曾子》曰:天 道曰圆,地道曰方。在天成象,故曰圆象。天地曰两仪,故曰方仪也。贾逵《国 语注》曰:悠悠,长也。《尔雅》曰:廓,大也。〕忽忽岁云暮,游原采萧藿。 〔《楚辞》曰:岁忽忽而遒尽。《毛诗》曰:岁聿云暮,采萧获菽。毛苌曰:云 言也。又曰:萧,蒿也。菽,藿也。〕北逾芒与河,南临伊与洛。〔芒,山名也。

河及伊洛,皆水名。〕凝霜霑蔓草,悲风振林薄。〔《楚辞》曰:激凝霜之纷纷。 又曰:哀江介之悲风。〕摵摵芳叶零,{惢木}々芬华落。〔摵,已见《射雉赋》。 《字书》曰:{惢木},垂也。〕下泉激冽清,旷野增辽索。〔《毛诗》曰:冽彼 下泉。毛苌曰:冽,寒也。司马彪《庄子注》注曰:流急曰激。《毛诗》曰:率 彼旷野。毛苌曰:旷,空也。〕登高眺遐荒,极望无崖崿。〔《文字集略》曰: 崿,崖也。〕形变随时化,神感因物作。〔《庄子》曰:形变而有生。又曰:一 龙一蛇,与时俱化。《尔雅》曰:感,动也。《庄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 复。王弼曰:作,生长也。子曰:以虚静观其反覆者也。〕澹乎至人心,恬然存 玄漠。〔言己澹乎同彼至人,意存玄漠而已。《庄子》曰:澹而静乎,莫而清乎! 王逸《楚辞注》曰:憺,安也。憺与澹同。《庄子》曰:不离於真,谓之 至人。又曰:至人之用心若镜。《淮南子》曰:恬然则纵之。《广雅》曰:恬,

静也。张华《励志诗》曰:大猷玄漠。《广雅》曰:玄,道也。又曰:漠,泊 也。《说文》曰:泊,无也。〕 【杂诗二首】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犹构也。〕问君何能尔?心远也自偏。〔郑玄《礼记注》曰:尔,助语也。《琴赋》曰:体清心远邈难极。〕采菊东篱 下,悠然望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管子》曰:夫鸟之飞,必还山 集谷也。〕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楚辞》曰:狐死必首丘,夫人孰能反 其真情。王逸注曰:真,本心也。《庄子》曰: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文字集略》曰:裛,坌衣香也。然露坌花亦 谓之裛也。毛苌《诗传》曰:掇,拾也。〕汎此忘忧物,远我达世情。〔《毛诗》 曰: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 汎流英於清醴,似浮萍之随波。《

刘禹锡《秋词·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鉴赏 秋词

《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诗鉴赏

《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原文】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⑴,我言秋日胜春朝⑵。 晴空一鹤排云上⑶,便引诗情到碧霄⑷。 【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白话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

《昭明文选集注》

《文选集注》序与目录 〔梁〕萧统编 〔唐〕李善注 弁言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五○一—五三一)主持下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编选的,也称《昭明文选》。它选录了先奏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 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武帝萧衍长子。武帝天监元年(五○二),立为太子。著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文章英华》二十卷,都已失传,後人辑有《昭明太子集》。他是一个很渊博的学者,招集著名文士,商榷古今,聚书近三万卷,研读不倦。《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述当时盛况说:「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文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集体力量编成的。这部书选录诗文辞赋,除了史书中少数赞、论、序、述被萧统认为是文学作品以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作品入选的标准是「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就是说,入选的作品必须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於一面的概不录取。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给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这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的特色和范围认识日趋明确,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正由於当时具备如此有利的编著条件和明确的选择标准,才能够使《文选》成为一部规模宏大、选择严格的诗文总集,使萧统以前正统派的文章精华,基本上总结在这部书里。其中比较精审地选录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各种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同时能够兼顾到各种体裁,各种流派,各种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梁以前各个封建朝代的文学面貌,为以後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以及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等,保存了古代都市建筑规模的资料。左思《三都赋》、木华《海赋》、郭璞《江赋》,等於三部自然、人文及经济地理著作。潘岳《西征赋》、孙绰《游天台山赋》,则是韵文的游记。几篇关於音乐舞蹈的赋,就是古代音乐舞蹈的写实。陆机《文赋》是极精湛的文学批评作品。其他不少的赋,写景抒情,各有独特的造诣,很少雷同。因此可以说,《文选》的前半部等於梁以前具有代表性的赋的结集,除了时间稍後、不及选入的名篇庾信《哀江南赋》以外,几乎使人无遗珠可采。此外,它所选虽以辞赋和骈体文为主,但同时也选录了其他文体,在诗歌方面,较多入选了汉魏以来如曹氏父子及阮籍、嵇康、左思、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朓等代表作家的名篇;散文方面,有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诸葛亮《出师表》等名篇;学术和历史论文方面,有卜子夏《毛诗序》、孔安国《尚书序》、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干宝《晋纪总论》等代表作。就连历来为人所传诵的陶潜《归去来辞》,也是《文选》最早选入才被後世的古文选家所重视的。 由於《文选》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诗文总集,其中选录了很多辞藻华美的文章,因而後代文人学习前代作品时都要经过阅读《文选》的阶段,它对唐代及以後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宋之世的学者,几於人手一编,大诗人杜甫教导儿子说要「熟精《文选》理」,甚至流传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谓「选学」既见重於时,於是训注家先後继起。最早始於萧统侄子萧该的《文选音》,陈、隋以後的注家大都失传,唐显庆年间,李善为之作注,改分原书三十卷为六十卷。唐开元六年(七一八),吕延祚将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文选》进表呈上,从此《文选》就有两种不同的注释本流传下来。後人又将两注合为一书,幷加删编,称「六臣注」。李善注释《文选》经多次易稿方才完成,搜集材料最多,徵引古籍达数百种,其中有的今已失传。他的注释,不仅有助於理解词义典故,而且是文字训诂和校勘辑佚的重要参考资料。後人对它评价很高,

昭明文选全部作者及各自篇目和

昭明文选全部作者及各自篇目和类型汇总

赋甲 京都上班孟坚又名班固(东汉) 两都赋二首两都赋序 西都赋 东都赋明堂诗辟雍诗 灵台诗 宝鼎诗 白雉诗 京都上张平子(东汉)西京赋 赋乙 京都中张平子名张衡(东汉)东京赋 京都中张平子南都赋 左太冲(西晋)三都赋序 左太冲蜀都赋 赋丙 京都下左太冲又名左思(西晋)吴都赋 京都下左太冲魏都赋 赋丁 郊祀杨子云名杨雄(西汉)甘泉赋并序 耕藉潘安仁(晋)藉田赋

畋猎上司马长卿又名司马相如(西汉)子虚赋畋猎中司马长卿上林赋 杨子云(杨雄西汉)羽猎赋并序赋戊 畋猎下杨子云长杨赋并序 潘安仁(西晋)射雉赋 纪行上班叔皮又名班彪(东汉)北征赋 曹大家名班超(东汉)东征赋纪行下潘安仁西征赋 赋己 游览王仲宣名王粲(三国)登楼赋 孙兴公名孙绰(东晋)游天台山赋并序 鲍明远名鲍照(南朝宋)芜城赋宫殿王文考(南朝宋)鲁灵光殿赋并序 何平叔名何宴(三国)景福殿赋江海木玄虚(西晋)海赋 郭景纯名郭璞(东晋)江赋 赋庚 物色宋玉名子渊(战国)风赋 潘安仁秋兴赋并序 谢惠连(南朝宋)雪赋 谢希逸(南朝宋)月赋 鸟兽上贾谊(西汉)鵩鸟赋并序

祢正平(三国)鹦鹉赋并序 张茂先(西晋)鹪鹩赋并序鸟兽下颜延年(南朝宋)赭白马赋并序 鲍明远舞鹤赋 志上班孟坚幽通赋 赋辛 志中张平子思玄赋 张平子归田赋 志下潘安仁闲居赋 哀伤司马长卿长门赋并序 向子期名向秀(魏晋)思旧赋并序 陆士衡(三国)叹逝赋并序 潘安仁怀旧赋并序 潘安仁寡妇赋并序 江文通(东晋到南朝宋)恨赋 江文通别赋 赋壬 论文陆士衡(三国)文赋并序 音乐上王子渊名王褒(西汉)洞箫赋 傅武仲(东汉)舞赋并序 音乐下马季长(东汉)长笛赋并序 嵇叔夜名嵇康(魏晋)琴赋并序 潘安仁笙赋 成公子安(西晋)啸赋

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参考

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参 考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3分)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3]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