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摘要

说起陕西那则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关键词:陕西中华文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

一、概述

陕西,古为雍州、梁州之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纵贯南北、连通东西。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峡区主要在这一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乡土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三秦”一般从陕西地地理特征来划分,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

二、陕西文化的地域结构划分

(一)、陕西的地域结构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建都理想之所。关于关中地区的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

印证的。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关于陕南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三、陕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先秦文化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乡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乡土及生产习俗的发展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乡土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乡土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乡土大观。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

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四、陕西文化现状

(一)、陕西文化资源特色

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

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2、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乡土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3、陕西乡土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乡土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乡土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二)、陕西文化的景观特色

1、戏曲文化景观

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2、工艺美术景观

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3、节庆习俗景观

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4、起居饮食风俗

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汉中热米皮,潼关肉夹馍。

3、陕西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

我们都知道乡土文化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变了,它可能会很快灭亡,在这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乡土文化得不到及时保护,必然就会遭到损害和破坏。

其次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健全,没有细化,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上还是空白,仍待完善。

最后,保护机制不是很健全。像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条件如场所,人为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缺乏。像一些特殊技艺现在会的人并不是很多。

(二)、宏观投入不正确,忽略了旅游者的基本要求,造成资金浪费像乡土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要目的的,说体验就要真正体验起来,要劳动,要做真真实实的农民干的活,要从心底里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快乐。像我去过的一些农家乐,住的是平常的水泥钢筋房,还说要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根本不给机会呀,没有让旅游者体会到农村特有的东西,农民的品质等等。

(三)、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应取精华去糟粕乡土文化中,有健康的元素也有一些不良的陋习,在这里我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信奉迷信之类的说法,这样特别不利于当地人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四)、文化资源开发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像一些民间工艺品,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因为他们看厌了看烦了,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样,比如说刺绣,很多妇女都会,但能做到精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几十年都不曾改变,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这样就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相当淡薄。

4、陕西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 开发园本课程 资料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地域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可以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以满足不同幼儿园和教师的需要,满足幼儿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当前,我国幼儿园的国家课程,实质上就是2001年6月29日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都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并无全国统一的教学用书等具体的课程形式。对于大多数的幼儿园和教师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困扰新课程推进的重要障碍。然而,幼儿园具有中小学所不及的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不仅可以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还可以利用优化的课程资源自由选择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尝试各种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程体系。因此,园本课程的自主开发是每一所幼儿园面临的共同任务和实际需要。 1 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 淮安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独特的民间艺术、人文景观、历史名人、民俗风情、农村资源等。但是现有的幼儿园课程对淮安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地方课程资源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结果造成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适合本园实际

的园本课程,对于完善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幼儿园和教师的需要,满足幼儿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地方课程建设与园本课程开发,以及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2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苏北农村幼儿园,积极开发利用本土化自然资源,对孩子的发展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乡土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亲历性、具体化;二是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因为乡土课程资源就是幼儿每天生活于其中的周围现实世界,幼儿可去观察、调查、访问,可触摸、临摹描绘、感受体味,操作起来经济简便易行,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幼儿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具体化,奠定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挖掘与优化地方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教育活动,并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活动形式来实施,可以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知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 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力乡土课程资源以人们的生活为起点,由近及远,内容设计具有可扩展的宽广空间。在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活动中,教师跟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通过参观、讲述、讨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这也就是说,文化来源于生活。那么文学也就来源于生活了,而且文学更是来自一个地域的文化。文学创作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代表了那个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之上的,而陕西文学的发展更是与陕西不同的文化密切相关。 我是陕西人,所以对陕西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陕西由于地理上的因素被分为三部分,所以陕西的文学也有了三个流派。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高原派、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平原派、以及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山区派,这三个派别分别有他们所在地区的深刻烙印。 一、陕北高原与陕北文学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草原, 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 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 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长期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 益荒漠化,形成了山荒岭秃、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 土地的贫瘠、气候干旱、生活的贫穷,使得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文学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浓的贫穷的印记。也 决定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关注当地贫穷的生活状态, 决定他无法超越艰难的生存环境。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陕北

人,所以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是他创作的初始。路遥从 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饥饿是经常面对的事情,困 苦的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 气质,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2) 要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3],路遥常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理解为人生的必修课,把痛苦理解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经受了苦难的洗礼,从而演绎出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悲剧。从马健强、高加林到孙少安、孙少平,面对苦难,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屈服,反而表现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毅力。以孙少平为例,在县城上中学时,每餐只能吃两个焦黑的高粱面馍,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是一种奢望。“每天从下午两点到吃饭这一段时间,饥饿使他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两条打战的腿,只能机械地蠕动”。但就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中,他还萌发了要求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孙少平赤手空拳地走出双水村,到黄原县当揽工汉挣钱。为了拿“高工资”,他宁愿干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儿———把浇过水的湿砖头,用手一块一块往楼上扔。他用自己一双粗糙的手、一副健壮的身体,靠出卖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全家人的开支以及妹妹兰香的学费。当一天的劳动结束后,他会很满足地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在书的世界里获取感人的魅力与力量。路遥的苦难意识具有陕北黄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地建构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人生。从孙少平等路遥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在生命的抗争冲动中所展

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家乡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更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地标,它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它的繁荣需要我们共同打造,进行家乡文化资源调查旨在为家乡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一、调查目的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家乡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的发展也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和谐,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为家乡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我进行了此项调查。二、调查对象及方法1、2、调查对象: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内所有文化资源资料收集方法:走访舒城县文化局,舒城县政府办公室, 实地考察万佛湖旅游景区、汤池温泉景区等,网上收集舒城县内各地区文化资料三、调查内容 1、舒城概况 舒城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东邻庐江县,南界桐城市、潜山县,西接岳西县、霍山县,北毗六安市、肥西县,距省会合肥市54 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经济状况西困东荣,自然格局呈现为“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山、丘、圩兼备,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县份。舒城总面积2100 平方公里,人口99.2 万人。这里人文荟萃、渊源流长,拥有2000 多年的建县史。舒城山川秀丽、多景齐观,拥有万佛山、万佛湖、万佛温泉等著名自然风光。舒城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被誉为省城合肥的后花园。舒城曾获得过“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省创建文明县城第一名”、“省‘双拥’模范县”等称号。1998 年9 月,舒城作为内陆县,在全国首次成功承办了亚洲铁人三项赛暨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2、自然资源 水资源——舒城县属长江流域巢湖水系,境内有杭埠河、丰乐河等8 条主要河流、35 条支流小河,正常年份,全县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6 亿立方米,地表经流量为立方米,大小水库67 座,总容量为8.68 亿立方米,有效拦蓄7.2 亿立方米。其中,龙河口水库库容8.立方米 2 亿立方浇灌舒城、庐江、金安三县区120 万亩良田。 矿产资源——矿藏丰富,已发现的有大理石、萤石矿、铁矿、金矿、石棉矿、矾矿、黄砂、花岗石等。舒城黄砂资源丰富,是舒城著名特产之一,经省三一三地质队勘测,全县黄砂蕴藏量约 14 亿多吨,主要特点是子粒均匀、规格适中、强度高、杂质少,省建筑部门鉴定评价:舒城黄砂是大型、高层建筑以及预制构件不可多得的材料。舒城黄砂远销南京、苏州、上海等地,并注册了“万佛山”品牌,全国黄砂注册商标仅此一家。生物资源——县林地总面积90000 公顷,人均林地0.09 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43.8%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 万佛山,境内最高海拨这里木本植物有科300 多种,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香果树、鹅掌楸、银鹊树、宝华玉兰等20 多种,珍稀动物有娃娃鱼、金钱豹、香獐、牙獐等。地质地貌——西南为大别山余脉,山高岭大,林木葱茏,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拔1539 米。山地面积约县52%。中部是丘陵岗区,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 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 各市(区)教育局,石油普教管理中心,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省《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我省基础教育教科研工作,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省教育厅组织了2011年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各地高度重视,按照评选要求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参加教学成果评选。在各市(区)评选推荐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地选送的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审,经研究,共评出801件优秀教学成果(文本类319项,网络和多媒体类205项,自制教(玩)具类248项,校本课程类29项,具体名单见附件),现予以通报表彰。 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具有以下突出特点:报送和获奖成果的学科分布不断趋于均衡,成果分布地区多、参与单位多,参加人员广泛,涉及了全省基础教育领域各个方面;报送的作品规范整齐,成果的整体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能抓住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应用价值强;网络抄袭现象基本消除;体育、音乐、美术、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申报和获奖成果数量有所增加。 但在评选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县(区)成果申报组织工作仍不够规范,存在获奖数量偏少甚至空白、学生作品数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请各地在今后的评选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重要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成果评选机构,完善成果评选制度和机制,强化成果申报培训工作,规范申报程序,加大成果审查和把关力度,努力提高成果申报质量。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学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宣传和推广,真正把这些优秀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陕西省教育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整合地域文化资源

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提升作文教学品质 一、熟悉亲近――寻求地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 写与家乡有关的作文,就必须建立在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基本了解上。学生如果对家乡的人、事、物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体味,就难以在作文中潜入乡情的深处;如果对家乡的人文历史知识缺乏关注和了解,就会使作文中发生的情感浮于表面,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熟悉家乡历史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的盛泽,有着“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千百年来,盛泽的老百姓就有从事蚕桑劳作的传统,夫织妻络,父业子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盛泽人的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丝绸文化。为了让学生对家乡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将目光投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学会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时事。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参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做法:“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专题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结合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校语文备课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魅力绸都采风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五龙路附近的供奉着蚕花娘娘的先蚕祠,走进了清嘉庆年间山东济南府人所建丝绸会馆――济东会馆。利带领学生去了被评为“中国丝绸文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化旅游景区”的丝博园,在那里体验和感受农桑文化、丝绸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生一起漫步在白龙桥上,观瞻了那副广为传颂的著名桥联:“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让学生缅怀过去绸都丝绸交易的盛况。耳闻目睹,使学生由衷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学生接受到的绝不仅是关于家乡文化的文字信息,他们更会从生存与生命的高度看待自己,自觉地将自己与家乡紧密相连,为接下来写与自己家乡有关的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准地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的契合点,考虑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寻找自然真实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在平时课余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强对地方文化的体验和熏染。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作文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写作文那种勉为其难、东拼西凑的现状。 二、体会思考――在文化现象的深处引领写作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家乡的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后,教师就应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虽然涉及他们在优美但由于缺乏敏锐的眼光和创造的勇气,到地域文化, 的地方风情面前看不到一方水土所具有的独特意蕴,在家乡丰厚

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 第一次作业 1、“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B )提出来的。A 孔子 B 老子C 孟子D 庄子 2、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是( A )的年号。 A 唐太宗李世民 B 唐高宗李治 C 唐玄宗李隆基 D 唐高祖李渊 3、初唐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一个诤臣是( A )A 魏征B 萧何C 狄仁杰 D 姚崇 4、(D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盛世 A 西周B 东周 C 秦朝D 汉代 5、两汉文学向以(C )著称。 A 小说B 词 C 辞赋D 曲 6、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巨著( A )A《史记》B《汉书》C《四库全书》D《诗经》 7、《汉书》的作者是(B )。 A 司马迁 B 班固 C 司马相如 D 李白 8、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A ),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A诗B赋C词 D 小说 9、被称作“诗圣”的是( B )。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 D 王昌龄 10、《长恨歌》的作者是( D )。A 王维B 李白C 杜甫D 白居易 多选题 11、唐时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即(ABC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陕西省 12、两汉文化的基本要旨包括(ABCD )。 A 两汉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兴起的一个标志 B 两汉文化揭示了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C 两汉文化对中国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D“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13 汉代政论散文也相当发达,其代表作家有(AB )A 贾谊B 晁错 C 班固D 司马相如 14、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ABCD )的全面发展上。 A 诗 B 文 C 小说 D 词

陕西基本概况

陕西基本概况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总面积为 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 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 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 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其总特点是: 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 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 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 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 32.7℃,极端最高气温 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 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72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男性 1939.6万人,占 51.42%;女性人口 1832.4万人,占 48.58%,性别比为 105.8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全年出生人口

陕西地名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陕西: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

西安地域文化

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一)、“中华民族摇篮” 1、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因为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使得古都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不仅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且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2、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西安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西安是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其后“五四”运动时期西安的学生运动也有力地响应和支持了北京的学生运动。“二虎守长安”、“西安事变”更使当时的西安名播中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更为八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天然历史博物馆” 1、“天然历史博物馆”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 1 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杨虎城办公处(今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公馆(今建国路)、止园(今青年路)和高桂滋公馆(今建国路)等西安事变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至今仍

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代政治中心(周) 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陕西省最新县区行政区划代码

610000 陕西 610100 西安市610102 新城区610103 碑林区610104 莲湖区610111 灞桥区610112 未央区610113 雁塔区610114 阎良区610115 临潼区610116 长安区610122 蓝田县610124 周至县610125 户县610126 高陵县610200 铜川市610202 王益区610203 印台区610204 耀州区610222 宜君县610300 宝鸡市610302 渭滨区610303 金台区610304 陈仓区610322 凤翔县610323 岐山县610324 扶风县610326 眉县610327 陇县610328 千阳县610329 麟游县610330 凤县610331 太白县610400 咸阳市610402 秦都区610403 杨凌区610404 渭城区610422 三原县610423 泾阳县610424 乾县610425 礼泉县610426 永寿县610427 彬县610428 长武县610429 旬邑县610430 淳化县610431 武功县610481 兴平市610500 渭南市610502 临渭区610521 华县610522 潼关县610523 大荔县610524 合阳县610525 澄城县610526 蒲城县610527 白水县610528 富平县610581 韩城市610582 华阴市610600 延安市610602 宝塔区610621 延长县610622 延川县610623 子长县610624 安塞县610625 志丹县610626 吴起县610627 甘泉县610628 富县610629 洛川县610630 宜川县610631 黄龙县610632 黄陵县610700 汉中市610702 汉台区610721 南郑县610722 城固县610723 洋县610724 西乡县610725 勉县610726 宁强县610727 略阳县610728 镇巴县610729 留坝县610730 佛坪县610800 榆林市610802 榆阳区610821 神木县610822 府谷县610823 横山县610824 靖边县610825 定边县610826 绥德县610827 米脂县610828 佳县610829 吴堡县610830 清涧县610831 子洲县610900 安康市610902 汉滨区610921 汉阴县610922 石泉县610923 宁陕县610924 紫阳县610925 岚皋县610926 平利县610927 镇坪县610928 旬阳县610929 白河县611000 商洛市611002 商州区611021 洛南县611022 丹凤县611023 商南县611024 山阳县611025 镇安县611026 柞水县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

陕西省行政区划代码(107)

610000 610100 610102 610103 610104 610111 610112 610113 610114 610115 610116 610122 610124 610125 610126 610200 610202 610203 610204 610222 610300

610303 610304陕西省西安市 新城区 碑林区 莲湖区 灞桥区 未央区 雁塔区 阎良区 临潼区 长安区 蓝田县 周至县 户县 高陵县 铜川市 王益区 印台区 耀州区

宝鸡市 渭滨区 金台区 陈仓区陕西省 陕西省西安市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 陕西省铜川市 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 陕西省宝鸡市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 区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省级市级市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县 县级县 县级县 县级县 市级市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县 市级市 县级区 县级区 县级区无西部城市无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农村西部农村西部农村西部农村西部城市无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农村西部城市无城市西部城市西部城市西部 610322 610323 610324 610326 610327凤翔县 岐山县 扶风县 眉县 陇县区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 县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 县

地域文化资源调查 合肥

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 文学院 10汉本(1)班

刘思嘉 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 ·城市由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历史变革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地域文化 合肥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合肥地域文化特色:

1)合肥包公祠,包公文化;2)合肥逍遥津,老庄文化;三国文化;3)合肥六谷祠,药王文化;4)合肥赤阑桥,宋词文化; 5)合肥白水坝,丽友文化;6)合肥城隍庙,道教文化; 7)合肥李鸿章,洋务文化;淮军文化; 8)合肥道士岗,刑天文化;9)合肥明教寺,佛教文化; 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我选取了在我看来较为有知名度且有代表性的几个地方,通过它们展现合肥特色。 ·逍遥津与古教弩台 逍遥津公园位于今日合肥老城的东北角,园址古为淝水上的一处津渡。园名缘于古书《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 合肥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是江南 之首,中原之喉,历来有“淮西有事, 必争合肥。”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集团 为争夺政权,混战不休。自汉献帝初 平元年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安徽 就进入分裂割据状态。淮南先为袁术 所占,袁术失败后,淮河南北为曹操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与原因浅析 摘要: 本文旨在探析陕西省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文化区,然后根据卢云提出的文化区形成机制探讨了其成因。在分析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又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方面论述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原因 引言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秦岭以南处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水系;秦岭以北处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水系。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广义上讲,陕北和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关陇地区,属于三秦文化区,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豪迈而粗犷。而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因此,既受到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南北兼有的文化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①。 陕西文化演变兴于史前时期,到周、秦、西汉时期得到了3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今河南省新野县) ;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 今四川省成都市) 。唐代,陕西文化①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陕西地图

陕西省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图 陕西省,简称陕、秦,省会西安市。面积19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605万总计10地级市24市辖区 3县级市 82县 西安市 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雁塔区 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骊山镇) 长安区(韦曲镇)

高陵县(鹿苑镇) 蓝田县(蓝关镇) 户县(甘亭镇) 周至县(二曲镇) 铜川市 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城关镇) 宜君县(城关镇) 宝鸡市 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虢镇) 岐山县(凤鸣镇) 凤翔县(城关镇) 陇县(城关镇) 太白县(嘴头镇) 麟游县(九成宫镇) 扶风县(城关镇) 千阳县(城关镇) 眉县(城关镇) 凤县(双石铺镇) 咸阳市 秦都区渭城区杨陵区 兴平市 礼泉县(城关镇) 泾阳县(泾干镇) 永寿县(临军镇) 三原县(城关镇) 彬县(城关镇) 旬邑县(城关镇) 长武县(昭仁镇) 乾县(城关镇) 武功县(普集镇) 淳化县(城关镇) 渭南市 临渭区 韩城市华阴市

蒲城县(城关镇) 潼关县(城关镇) 白水县(城关镇) 澄城县(城关镇) 华县(城关镇) 合阳县(城关镇) 富平县(杜村镇) 大荔县(城关镇) 延安市 宝塔区 安塞县(真武洞镇) 洛川县(凤栖镇) 子长县(瓦窑堡镇) 黄陵县(桥山镇) 延川县(延川镇) 富县(富城镇) 延长县(延长镇) 甘泉县(城关镇) 宜川县(丹州镇) 志丹县(保安镇) 黄龙县(石堡镇) 吴旗县(吴旗镇) 汉中市 汉台区 留坝县(城关镇) 镇巴县(城关镇) 城固县(博望镇) 南郑县(城关镇) 洋县(城关镇) 宁强县(城关镇) 佛坪县(袁家庄镇) 勉县(勉阳镇) 西乡县(城关镇) 略阳县(城关镇) 榆林市 榆阳区 清涧县(秀延镇) 绥德县(名州镇) 神木县(神木镇) 佳县(佳芦镇)

陕西最新行政区划(镇级以上)

陕西行政区划 街道、镇、乡 地级市市辖 区、 县、县 级市 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长安中路街道中山门街道韩森寨街道解放门街道自强路街道太华路街道长乐西路街道胡家庙街道 碑林区南院门街道柏树林街道长乐坊街道东关南街街道太乙路街道文艺路街道长安路街道张家村街道 莲湖区青年路街道北院门街道北关街道红庙坡街道环城西路街道西关街道土门街道 桃园路街道枣园街道 灞桥区纺织城街道十里铺街道红旗街道席王街道洪庆街道狄寨街道灞桥街道新筑街道新合街道未央区张家堡街道三桥街道辛家庙街道徐家湾街道大明宫街道谭家街道草滩街道 六村堡街道未央宫街道汉城街道 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大雁塔街道长延堡街道电子城街道等驾坡街道鱼化寨街道丈八沟街道 曲江街道 阎良区凤凰路街道新华路街道振兴街道新兴街道北屯街道武屯镇关山镇 临潼区骊山街道秦陵街道新丰街道代王街道斜口街道行者街道零口街道相桥街道雨金街道新市街道徐杨街道西泉街道栎阳街道马额街道何寨街道交口街道油槐街道北田街道 铁炉街道任留街道穆寨街道小金街道仁宗街道 长安区韦曲街道郭杜街道滦镇街道引镇街道王寺街道马王街道太乙宫街道东大街道子午街道斗门街道细柳街道杜曲街道大兆街道黄良街道兴隆街道王曲街道鸣犊街道王莽街道 五台街道高桥街道灵沼街道五星街道杨庄街道炮里街道魏寨街道 高陵区鹿苑街道泾渭街道崇皇街道通远镇耿镇镇湾子镇榆楚镇张卜镇 蓝田县蓝关镇泄湖镇华胥镇前卫镇汤峪镇焦岱镇玉山镇三里镇普化镇葛牌镇辋川镇蓝桥镇玉川镇灞源镇孟村镇安村镇史家寨镇小寨镇三官庙镇金山镇九间房镇厚镇镇周至县二曲镇哑柏镇终南镇马召镇集贤镇楼观镇尚村镇广济镇厚畛子镇四屯镇候家村镇竹峪镇青化镇翠峰镇九峰镇富仁镇司竹镇辛家寨镇骆峪镇陈河镇板房子镇王家河镇 户县甘亭镇余下镇祖庵镇秦渡镇大王镇草堂镇蒋村镇庞光镇涝店镇甘河镇石井镇五竹镇玉蝉镇天桥镇渭丰镇苍游镇 铜川市王益区七一路街道红旗街道桃园街道青年路街道王家河街道黄堡镇王益乡 印台区城关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陈炉镇红土镇广阳镇金锁关镇阿庄镇印台镇高楼河镇耀州区永安路街道天宝路街道咸丰路街道正阳路街道锦阳路街道董家河镇庙湾镇瑶曲镇照金镇坡头镇小丘镇孙塬镇关庄镇石柱镇演池乡 宜君县城关镇彭镇镇五里镇太安镇棋盘镇尧生镇哭泉乡云梦乡西村乡 宝鸡市渭滨区金陵街道经二路街道清姜街道姜谭街道桥南街道马营镇石鼓镇神农镇八鱼镇金台区中山东路街道西关街道中山西路街道群众路街道东风路街道十里铺街道卧龙寺街道陈仓镇蟠龙镇金河镇硖石镇 陈仓区虢镇街道东关街道千渭街道阳平镇千河镇磻溪镇天王镇慕仪镇周原镇贾村镇县功镇新街镇坪头镇香泉镇赤沙镇拓石镇凤阁岭镇钓渭镇 凤翔县城关镇虢王镇彪角镇横水镇田家庄镇糜杆桥镇南指挥镇陈村镇长青镇柳林镇姚家沟镇范家寨镇 岐山县凤鸣镇蔡家坡镇益店镇蒲村镇祝家庄镇青化镇枣林镇雍川镇故郡镇京当镇

西安地域文化

西安地域文化的认识之谈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 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沣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与风流。随着「唐皇城复兴计划」大唐芙蓉园、大明宫、曲江池、不夜城等地标式建筑,可以梦回大唐、穿越历史。换个场景,现代文明的高楼林立、立交环绕、道路纵横、西安,在古老中洋溢朝气、厚重中展示等大气。 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五千年文明光耀全球。尤其像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

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谈西安,不能不谈文化取历史。身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曾确为外国古代文化的焦点,而今所见西安之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皆可视为古时文化积淀所成。再比如看到秦岭,让人不由想起韩昌黎之千古绝唱:一封朝奏九沉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正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近来当成心,好收吾骨瘴江边。 至于渭水,发生的故事更多,最为出名的生怕是封神演义,它的第二十四回就是《渭水文王聘女牙》。 而古意尤为盎然者,则为西安之城墙——它是外国保留最完成、最大的古代城墙。此城面南背北,以青砖建就,四周环以护城之河。东南西北墙之轴心部位开四大门,于大门之侧间距数百米再开小门,门皆命以极古典之名称,如墨雀门、南廓门、玉祥门、明德门、尚德门等等。各大门之上建以雕梁画栋之城楼,各城墙转角处再建角楼,守军于其上可极目近眺,迟察敌情。墙取河之间尚无环城公园,间无亭台楼阁、花卉树木;树木多苍老虬劲,无不显示一番长长的历史。 每到西安,一见那古城墙,便让人的心登时沉静下来,满身表里,渗入了古意。到春节之时,城门前之道旁会挂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