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知识

包括概念、定律、理论等。

在研究科学知识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传统教育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传统教育认为:1、知识是被动接受的;

2、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过程;

3、知识的学习带有社会强制性。这些特征对现代科学和科学学习有如下的影响:1、重结果甚于重过程;2、重标准答案甚于智慧开发;3、重教育者对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的看法甚于重社会、市场对科学知识的需要。

二、技能

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操作技能亦称“动作技能”。在操作性知识指导下,经练习而形成,是由人体动作构成的合法则的随意行动方式,是培养人的技术能力或才能的重要因素。

三、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科学方法通常指各个科学部门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能够运用于以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科学部门,可以视为科学方法的组成部分。科学方法还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区分为一般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学科方法三类。经验性科学方法是获取经验材料或科学事实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理论性科学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以及假设方法、思想实验、理想化方法等。横向学科方法指的是由数学、一般系统论、信息论等横向学科抽取出来的一般方法,如各种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特殊科学方法是个别科学领域或学科所运用的各种特殊方法,如物理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中的电解法,生物中的同位素示踪法、医学中的免疫法,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法,人口学中的人口普查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经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活动形式、方式和程序的总称。人的一切活动,无论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和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类型是与思维类型相对应的。按照思维活动所运用的信息形式,思维方法区分为抽象思维方法和意象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结构的程式化程度,思维方法区分为逻辑思维方法和直觉思维方法。按照思维过程的方向性,思维方法区分为逆向思维方法、侧向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方法、收敛思维方法等。

科学过程或过程技能(Science Process or Process Skills)。

西方特别是美国把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成分。有的学者把科学过程(或科学过程技能)称为科学家学习和研究时所做的事情。科学过程技能是产生内容的载体以及概念借以形成的方法。

根据美国1979年出版的,由芬克等5人撰写的《学习科学过程技能》一书,科学过程技能分为基本科学技能和综合科学过程技能两大类:前后包括观察、分类、交流,米制测量,预测和推理;后者包括鉴定变数,作数据表,作图表,叙述变量间的关系,获得和处理数据,分析研究,作出假说,在运算上规定变数,设计研究和进行实验。

把这16个科学过程技能逐一分析,得出结论是,它们都相当于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主要是科学方法。

四、价值观

在复杂的问题,多重价值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要能进行价值判断,并在冲突的观念中寻找妥协的途径,要具有与人、与自然进行协商的能力,尊重他人的意见。

五、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

能鉴定作为全国和地方的决策的基础的科学问题以及表示在科学上和技术上有见识的观点。一个有素养的市民必须能够在科学信息的资源以及用来产生它们的方法的基础上来评价科学信息的质量。科学素养也意指提出和评价基于证据的争论的能力以及合适地从这样的争论来应用结论。

六、创新精神

对创新教育内容的看法目前很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创新精神指创新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创新意识、勇敢精神、顽强精神、科学态度等。

对于创新意识,有学者认为,可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有学者认为,创新思维即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

对于创新能力,在要求上讨论更多。

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智慧能力,包括超常力、进取力、想像力、综合力、选择力、批判力、敏捷性以及创造操作能力。

扎实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合理的能力结构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组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学者介绍,国外研究表明,培养创新能力的办法有三百多种,其中常用的有一百多种。

七、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

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社会则要求我们的价值观念指导我们应如何地去对待科学与技术。1989年在德国基尔召开的世界科学和技术教育倾向的专题讨论会上,提解出STS的意义通常理为在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可靠的范围内教授科学内容。

STS的相互关系是STS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上述的专题讨论会上,有学者提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是:学生趋向于把他们对自然世界环境(科学内容)的个人理解跟人工构造环境(技术)和他们的日常经验的社会环境(社会)二者结合起来。这也是STS教育的实质。

八、科学精神

国内近几年的文献中,讨论科学精神的甚多,但看法纷纭,只有某几点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1、求真、求实、客观精神。

主张客观真理,即认识到真理是可重复的,可检验的;主张实事求是,亦即认识要从“实事”而不是从“虚事”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

2、合理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

主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迷信。提倡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个理由何在。善于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把局部看做整体。不轻易相信未在严密方法下经过反复证明的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新发现。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没有创新,科学将停滞不前。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是可以突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

3、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

科学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因此,团队精神、民主作风、合作意识、百家争鸣等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4、人文精神。

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不该有分裂和隔阂。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力所能及地参与从街道、城镇、国家到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社区中与科学相关的事务中去。将科学作为绝对权威来推崇,会形成科学崇拜,必然会导致人文的失陷。人文失陷的后果会导致科学发展与人类精神相对立,轻则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重则用于制造杀人武器。

5、不断求知精神。

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是无穷无尽的。还要有求证精神。

6、超功利精神。

7、探索精神。

8、原理精神。

9、独立精神。

10、群众参与精神。

11、高瞻远瞩、超越前人的精神。

12、宽宏大度、谦恭能达的精神。

13、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

上述的科学精神中,各种文献提及较多的是前5种精神。也有把科学的性质和科学的局限性列入科学精神中的。

最后,还须特别强调的是,科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九、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既是真实可见的,又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之所以可信,是因为科学来自经验,是真实可见的,并经过实验的检验,具有可重复性。

十、科学伦理和情感

1、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待科学和科学事业。

2、认识科技道德。这包括科技道德关系与科技道德意识。科技道德活动诸要素的具有内在结构的科技道德现象。

3、认识科学应以造福人类为目标。对科学的积极心境、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热爱祖国及其科学事业。把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学习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科学良心和责任感。

5、在科学学习和科学活动上深入钻研,刻苦探索,追求真理,力争创新。

6、产生对科学和科学事业的美感。

7、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标准。

8、具有支持科学新生事物的精神,以及面对习惯势力不屈不挠,激流勇进的精神。

9、在科学学习和科学活动上具有责任感。善于与人交往,团结协作,友谊帮助和竞赛。

10、拥有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品格。学习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科学精神、敬业精神、行为规范和科学精神。

11、学习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行为准则和谦虚谨慎的精神。

12、爱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并与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13、培养科学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

14、学习科学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不怕艰难险恶。

15、反对伪科学。

16、反对迷信邪说。

17、反对利用科学做杀人武器(如毒气弹、细菌、落叶剂等)。

18、反对利用科学做假冒伪劣。

19、反对在科学上剽窃。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2076868.html,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王宇敏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年第04期 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品格与关键能力。教师基于科学核心素养,要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逐步形成崇尚真知、尊重事实证据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组织学生在有意义、有价值的实践学习中,全面深入、巧妙灵活地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探究问题、猜想假设、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自由的科学探索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思想品格与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富含逻辑关系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要以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问题驱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使之乐于思考合作,在体验科学、学习科学、亲近科学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兴趣与科学精神,并懂得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判断。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精心设疑,引发探究思考,使学生以科学的思维,通过科学方法验证、求证结论,进而能在协作交流、批判、质疑、猜想、假设的学习实践中,具备科学兴趣、科学思维、科学态度思想和创新探究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科学核心素养应以时代性与科学性为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使学生在深入的猜想、探究、质疑、思考、实践、创新的过程中,综合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理念,具备实事求是、严谨理性的科学思想态度。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围绕学生的思维规律、发展需要、个性特征,精心设疑,从趣味性、生动性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以直观、生动、形象的环境氛围,逐步激发和唤醒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概括分析中,体验科学、热爱科学、亲近科学,深刻掌握和理解客观事物的科学属性与概念原理。 例如,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师从知识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生命与空气之间的关系:“同学们都知道人无法在水中呼吸,你能说一说潜水员在水下为什么要携带氧气瓶吗?”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提出疑问,使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空气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同学们,空气是生命之源,无时无刻不存在身边,你们能说出空气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吗?”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猜想、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体验空气与生命、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憋住气三秒钟,相互交流感受。“你有什么发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能在认知冲突下,建构科学观念;“人不能离开空气,那么动物、植物是不是也和人一样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的培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

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 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学生科学 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经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证据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了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在批判自己的方法的和质疑同伴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其次,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不便于开展证实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让学生适当采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并且形成信息意识。 桌后,在课内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 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并且以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动画、科学小发明等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项素质,这就需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巧妙利用自主学习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拓展活动。当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他素质也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有所渗透。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18-04-24T10:25:21.3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作者:胡仕君 [导读] 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 胡仕君(凤鸣镇中心校四川合江 646200) 摘要: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从优化实验器材和身边的事物入手,提供课外探究的机会和开放的课堂,搭建发明创造的平台和推动科普阅读,这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4-0061-01 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科教师逐渐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里所提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教学具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才能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与教育思想的转变,优化科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1真正重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利用 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的科学课程不属于学生与学校认定的主要课程,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就造成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要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 2以教材为载体,灵活运用教材,全身心投入教学 干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在上课前,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重组教学材料,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改动教材顺序,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如何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3多样化教学方式 3.1情境问题策略 3.1.1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现场。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实现触景生问。 3.1.2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以老师引导提问、也可由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而实在,可探、可做。 3.2探究发现策略 3.2.1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实现“活”而有“序”,准时高效。 3.2.2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展示思维方法,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3.3交流分享策略 3.3.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启发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3.2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可再次探究,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建构评价策略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寻找规律,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与劣。教师评价,言简意赅,扶正抑误。 5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总之,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我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化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与学生进步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的改革与创新。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科学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整理小学科学素养知识测试题及答案共三套详细版.docx

小学科学素养知识测试题(一) 含答案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空,任意填。) 二、简答题。 1、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论据。(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2、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最新基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邵武一中吴英华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问题引导呈探究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提出质疑→引入下一个实验”的教学程序,使各个实验一环扣一环,认识到科学实验在一步一步地完善,最后才得出最具说服力的结论,并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二、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是继前两章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后,对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来学习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思维过程,从早期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到中期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探索,到后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验证,整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严谨的思维历程,与前面第一章和第二章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遥相呼应,是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的典型教学案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无法在现有

的实验室条件完成,所以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本节内容既对前两章的基因的有关知识作本质性的阐述,也下启后三节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了解“同位素标记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运用。 (4) 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2.能力目标 (1)通过图文转换,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例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研究实验不断完善、科学发现的曲折过程。 (2)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遗传、变异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且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2.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学策略 教师教法: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学生学法: 1、认真思考总结每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确立科学严密性的观念。 2、通过分组讨论实验过程,用语言描述实验结果,结论。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遗传现象。设问:亲子代间相似的性状由什么传递?通过之前对孟德尔规律的学习以及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关,这些使人们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都知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但是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也曾经困扰这众多的科学家很长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弄清楚究竟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确定 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总体核心,文化是基础,学生自主发展中社会参与是辅助,综合方面以激发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基本素养。小学科学是基础性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起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为学生未来发展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探究热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热情主要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激发起对学科的热情还有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推动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还需要教师兼顾各种学科知识,关注学生的社会发展,认知学生的基本需求,从科学本质还有科学思想以及科学学习方法方面见证科学主题和中心,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好奇心理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不断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增强课程学习的意义,感知到科学本身的趣味性。 其次,认知能力科学态度。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充分的让学生感知科学技术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此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还有创新实践等等都可以在科学学科当中完成。科学性的教育主要是学生具备科学的态度,有好奇心理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事实,

在学习的基础上,知识搜集获取的基础上开阔思路,主动思考更多的科学现象,有判定思维、观察态度体积对事物进行灵活性分析的能力,尊重事实尊重生命。 二.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策略 1.情境问题的策略分析 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之下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也作出了分析,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學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学生可以在教师完善性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改革评价,过程中感知到教师的指导思想。在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情境由此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情境当中学生了解生活材料,带着科学问题创建实践活动,并且教师还可以按照教材的具体情况创设一些场景,给学生带去不同的感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进行独立性的提问,教师对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必须做好归纳、分析、导向和交流等工作,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探究还可以自己动手作出一些科学实验。 例如,学生在学习关于(热胀冷缩)的相关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探究情境,准备好实验用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身体会,让学生去感知和实践,其他探究性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填充,作好记录。 2.交流分享与评价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摘要】通过教学活动的案例和经验,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该重视课堂实践活动、设置课堂有效的提问、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科学实验、基于课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整合以及在课堂实验中进行合理的分工、有序的探究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整合分工 一、兴趣为重,体验在先 对大部分的小学生们来说生活实践经验几乎为零,也造成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限。但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充满探究的愿望和热情,教师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实践活动的特点,设置兴趣活动,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如在《风向与风速》中进行“升国旗”的活动,在《搭高塔》中进行“胡萝卜与牙签的对抗”的游戏活动,在《运动与摩擦力》中进行“书本战胜大力士”的趣味实验。这些体验活动让学生们有了切身的感受,容易接受下一步的科学概念的认知。也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意愿。如《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中,老师通过一个小实验,将软木塞放入水槽,软木塞漂浮在水面上,用玻璃杯罩在软木塞上,竖直地将玻璃杯压到水槽底部,然后让学生大胆预测软木塞会停留在杯子的什么部位,大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软木塞会浮到杯子的底部,然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截然

相反。这样,由前认知引起的探究开始了,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问有效,思维提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条设计巧妙的问题链可引发思考和新的疑问,在疑问、思考、追问、再思考中不断激发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论证,让学生基于证据做出合理的推测,基于证据对自己或同伴的观点进行辩论,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概念。学生在“论”中推理,在“证”中建构。如在《在星空中(一)》中唤醒学生已有认知的提问:(1)这里有一张星空图片,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帮助老师找到北斗七星在哪?你是怎么判断的?(2)如果把北斗七星和它相邻的恒星进行连线,看看现在像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交流,教师能够初步了解学生对北斗七星的认知。此时,再通过问题的设计将元认知引向即将要探究的未知:由于这些恒星连在一起的视觉图像一只大熊,所以人们命名为大熊星座。你们知道什么是星座吗?此时,学生已有的认知无法对星座的概念进行解释,学生头脑中的星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教师适时的引导性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探究思路打开,如你们认为这就是北斗七星真实的样子吗?七颗星星究竟是在同一平面还是远近不同呢?教师提供结构性的建模材料,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对建模方法的思考和讨论:(1)同学们认为哪些资料对我们是有用的?(2)通过查找资料,你们发

科学素养的概念

对科学素养的收获 在经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方法的网课的学习后,我对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让我知道了科研远不止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如今这个科学主义泛滥的时代,大家普遍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正如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用二分法对这个世界上的学科进行划分,例如,将人类的知识分成两种——古典的认知与浪漫的认知。 古典的认知依赖于理性和法则,从混乱中寻求秩序,将未知化已知。古典的认知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可以分解成各种零件,通过无数次计算和测量组装而成,这正对应着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科学。而浪漫的认知在我们的理解里就相像于人文科学,浪漫的认知最主要的是情感,依赖于情感,直觉和美学。如上这些因素正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分裂的主要问题根源,人们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作为现今的大学生,这正是我们需要克服与消化的问题。无论是只有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只单一存在,都是十分危险的。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母体,自然科学是人文科学的手足。互相都是彼此不可缺少的存在,如果只学习自然科学,也会让人觉得死板而又呆滞,不懂得变通,变成一个沉重灰暗的人。如果只学习人文科学,就会让人觉得轻浮而没有理性,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变成一个肤浅的人。 那如何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呢?通过网课的学习,我的理解是按照人文科学的思想,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做有人情味的科研,例如,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也要坚持学术态度端正,坚持自己当初选择科研的初心,无论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了不断追求科学本身的价值。比如,在科研过程中最不可原谅的就是学术不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人文科学的思想,不顾曾学过的仁义礼智信,不顾人性,不顾良心,做出这些危害民生百姓的勾当。再比如,在科研过程中,重量而不重质,只顾着发出所谓具有论文名头的文章,而不在乎文章是否对世界有用或者说文章内容是否真的配得上这论文的名头。 在未来追寻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经常思考,思考很多方面。思考科学的利弊两方面因素,思考科学的价值,思考我们为之努力钻研的核心动力,思考科学本身的意义和科学的人文关怀。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要坚持拥有好奇心,坚持探索,尊重科学,并学会自主探究,学会稳妥的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渡向知识的彼岸,实现自己不负的初心。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经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证据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了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在批判自己的方法的和质疑同伴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其次,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不便于开展证实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让学生适当采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并且形成信息意识。 最后,在课内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 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并且以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动画、科学小发明等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项素质,这就需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巧妙利用自主学习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拓展活动。当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他素质也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有所渗透。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终版.docx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1.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 2.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3.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4.使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5.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条件 6.利用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二、科学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 1.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

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电灯就进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大科学家尚且如此,小学生探究活动,我们绝不要担心失败,经历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更强烈。他们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晓科学学科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社会,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公民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不能被排除于社会事务之外。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公民的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使个体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负责任的幸福生活,同时在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国家命运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采取合乎理性的行动。因此,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上。 科学素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本文拟采用因素分析法揭示12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科学素养定义中的基本因素,并提出一个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式。 科学素养的定义 本文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科学素养的12种定义,在这些定义中,有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及研究者给出的,有经过梳理分析得来的,也有通过对报刊杂志的统计得来的,还有的是课程标准中的和用于测试调查的。 佩拉等的理解早在1960年代,佩拉(M.O.Pella)和他的同事仔细而系统地挑选了1946年到1964年之间的100种报刊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检索了各种与科学素养有关的主题的出现频率,作为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科学素养的“参照物”,并归结出科学素养的内容: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科学家工作的伦理原则;科学的本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差异;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和人类的关系。 肖瓦尔特的描述性定义肖瓦尔特(V.M.Showalter)在总结1950年代末到1 970年代初有关科学素养的文献后,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提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与科学原则一致;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图文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江油市重兴学校 核心素养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所提出来的一个新名词。但是,我们却必须承认,核心素养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概要介绍了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便可以切实提高我国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现状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探究能力。正如新课改中指出的要“细心呵护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等。但是,通过分析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采取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以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而没有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一定的联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及实践创新的能力等的培养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最终就会影响到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核心素养符合小学科学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科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

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从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完全符合小学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的,因此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能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从教育部印发的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我们可以知道:核心素养主要可以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大主要内容。而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会对促进个体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小学科学课程而言,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使得他们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等,从而有助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第三,核心素养能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科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小学生科学精神或者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想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就要注重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一些更能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只有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初三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时刻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重视科学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和特征 1.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的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受到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并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理解化学,从而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但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例如,空气中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来灭火等。总之,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调查、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的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是一个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资料,需要设计方案,需要实验验证,需要分析和解释,需要合作和交流。以上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我在第一堂化学课上,就做了烧不坏的手帕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也经常做一些趣味实验,并介绍身边学生感兴趣的化学物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3)重视合作交流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

第一讲科学与技术关系

《科学技术史 纲要》 1990年,美国学者米勒首先提出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标准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 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 2.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了解。 与此同时,他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提出了测试科学素养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和测试方法。 乔恩·米勒(JONMILLER),约68岁,美国人。在他长期的研究中,解决了在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关于公众科学素养标准的问题。 绪论 在米勒的体系中,科学素养首先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米勒认为:对一个公民而言,并不需要他了解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要知道基本术语和基本观点;如果不知道DNA是与生物学有关,电脑软件绝不是电脑中很软的零件,那么这个公民就丧失了通过大众媒介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他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绪论 第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和要求。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探究、获取未知领域真相的钥匙,也是学习、接受、传授已知领域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是揭露伪科学、反科学、弄虚作假等一切假象的工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绪论 第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是真正理解科学的体现。科学严谨的、不容欺骗的本质,宽容和论证的风格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活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就是公正和平等。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强大,为了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一旦错用,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巨大;避免这种现象的正确做法,就是把科学交给大众,让公众理解科学。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绪论 米勒体系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素质的把握是内在一致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界定为“四科两能力”,并作出了一系列修饰与限定。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您认为“分子”是什么? 1.□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 2.□是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