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上)

(精选)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上)
(精选)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上)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上)

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门课程,叫“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

一、何谓“国学”?

“创新管理”这个意思比较好理解,主要是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问题。我们简单说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应该说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国学这个概念也是从日本引进的,一开始中国人从没有把自己的学问当成是国学,或者是不用国学的名词,可以用道学、儒学、佛学,什么样的学,但是不会称之为国学,就像今天的德国人不会把相对论说它是德国学;英国人不会把流动力学当成是英国学一样。因为古人认为他们的学问是为全天下人服务,不是为哪一个国家服务的,而且它的学问的道理、逻辑也不是建立在某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的基础之上。

但是后来,因为日本人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为了强调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所以率先使用了“国学”这词,来强调日本本土文化、本位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就有了“国学”这个词。

中国人在20世纪初把日本的国学概念引进过来,用来指中国古代几千年那些学术思想。但是国学这个概念,其实现在也并没有一个普遍统一的定义。一种是把国学简单理解为是传统文化,凡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思想、艺术、宗教,所有一切的一切统统都可以称之为是国学的内容,甚至包括七公、太极、京剧、书法,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纳入到国学的范畴,这样一个范畴是有点太空化了。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国学概念就是把国学理解为是以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思想学术,这种说法现在也比较流行。第三个国学的理解或者说法,是把国学理解为以儒家的经典为核心,或者说是以“四部”即“经史子集”为核心的一套学术思想体系。凡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那些学术思想流派,无论是哪一家、哪一派,也都可以称之为是国学。总之,第三种理解要么以儒家学术传统为核心,把其它学术理解为围绕着儒家思想、传统的核心来展开的,要么就是把中国古代的一切学术传统,包括道教的,包括魏晋的玄学,包括诸子百家的学问,都当成是国学的范畴。总之,这个国学概念从今天角度来看,定义还是不清楚,大体上我们就把它理解为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思想。

二、国学思想与创新管理

我们今天讲这个古代学术思想中有关管理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创新管理,国学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确实跟管理有极大的关系,为什么?因为首先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这些诸子百家都是想要去游说于各国之间,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各有一套社会变革的理想和方案,希望能够达到干政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诸子百家的学问绝大多数都是跟管理有关系的,是为了帮助列国的国君管理好自己的国家,甚至为了让他们称霸世界。后世就是一些汉代以来的诸子百家的学问大幅度衰退,主要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兴盛。

当然,道家和佛教思想由于出世的倾向比较浓厚,所以跟管理的关系相对远一点。但是儒家思想就不这样,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是具有强烈的治国安邦、经世治民的倾向,所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跟管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接下来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也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但是从此也会涉及到一部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出世,并不是跟管理完全没有关系。实际上即使道家有关处世的思想当中,也包含着一些管理思想。

首先我们先跟大家简单地说明一下,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核心内容在我看来可以用庄子的一句话来概括,叫“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说一个人内在的自我、内在的世界如何改进和提高,达到圣人的境界,所谓“外王”是说在外部世界有所作为,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个“外王”的“王”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王”就是贯通天地人,不是我们今天所谓国王,称王称霸那个意义上的概念。而是说能够得到他人普遍认可的一种外在的成就,称之为“外王”。庄子的意思就是说圣人之道的核心,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就是通过自己的修养和完善来达到治国安邦、管理他人。

这样一种思想在孔子的著作或者是记载孔子思想的论据当中也是有所表现的。比如《论语?宪问篇》里面有这么一段有名的对话,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然后子路又说“如斯而已乎”?仅此而已了吗?孔子就说了“修己以安人”,“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里我们就涉及到一个修己、安人、安百姓的问题,“修己以敬”就是通过以前进的方式来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才可以安定别人、安定百姓。“安人”可以理解为安定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身边的人;“安百姓”是安定天下的意思。所以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做到了修己,才能够去管理一方,这就是是儒家管理思想的一个基本精神。这个精神在庄子那也得到了类似的表达,所以儒家的管理思想和道家的管理思想是有相通之处的。

接下来我就想说古人的管理思想,我们从今天的角度来讲,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看,我接下来总结了10个方面,想要帮助大家来说明古人的管理的思想。

第一个方面是任人;第二是均寡;第三是义利;第四是正己;第五是纳谏;第六是正名;第七是化民;第八是养人;第九是不争;第十是无为。我们就想从这十个方面简单地逐个逐个的进行描述。

(一)任人

第一个是“任人”,古人所讲的管理思想,“任人”应该怎么来理解。《真经》里面讲“为政在人”。孟子也曾经说过“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这个“任人”的问题,我想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很清楚如何任人是多么的重要。我在这里也有一个总结,这些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比较成功的几个团队,基本上都是任人有方才取得巨大的成功。

我在这里举出的有齐桓公团队,我们知道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管仲的辅佐之下,称霸天下30多年时间。“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也是非常高,齐桓公是一个后世长期被当成是一个典范式的人物来学习的。另外一个就是晋文公团队。大家如果读孟子的话,孟子见到齐宣王,齐宣王就问他说“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就是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情是否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可见在战国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是被普遍当成成功的管理典范。晋文公跟齐桓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这两个人是有一定的区别,区别在于齐桓公在他死了以后,他在齐国当时的霸业也就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但是晋文公在位只有九年时间,可是在他死了以后,他作为当时天下的盟主,诸侯列国的统帅,盟主的地位没有动摇,而且延续的时间总共加起来有130年左右,被他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传下来。也就是晋文公所开创的称霸天下霸业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齐桓公的成绩、成就,应当是远在齐桓公之上,但是这不是齐桓公一个人所代表的,有他和他的子孙们、后世那些晋国的国君们共同维系的一个霸业。这个霸业之所以时间远远超过了齐桓公的团队所创造的霸业,原因就在于晋文公团队里的人才可以说是非常之盛、非常之多。晋文公这个人基本上在生前的时候,很多重大的事情都是直接交给丞相去办,自己很少亲自去过问。可以说他是体现出一个“无为而治”,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到了无为而治,而他手下所云集的一大批有文韬武略的人,包括像赵衰、狐偃这样一些人,这些人都是非常非常优秀。后来又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干臣。所以晋文公死了以后,他手下的这些人能够再接再励,把晋国的霸业延续下去,称霸天下的时间远远超过齐桓公团队称霸天下的时间。

第三个比较成功的团队我觉得是刘邦团队。这个刘邦可以说也是不得了的人,汉帝国的建立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少有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王朝之一,时间有400多年。刘邦应该说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真正的把天下统一的格局延续下去。刘邦主要是靠张良、萧何和韩信这几位大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人物,共同的辅佐之下,才成立了大汉称霸天下的霸业。按照韩信的说法,韩信本人是将兵者,多多益善,他带兵打仗是多多益善。但是刘邦跟韩信的区别就是将将者,他不直接去带兵,不会直接打仗,但是他要带将,他去领导一批高级将领,就涉及到一个任人的问题,这是刘邦团队,主要也是靠下面能干的人。

第四个是刘备的团队。刘备在历史上,我们通过《三国演义》,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人主要是靠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大批人,另外其实还有像法正这些人。刘备夺取西川、夺取汉中主要是靠法正,在内政方面依赖于诸葛亮甚多。应该说诸葛亮和法正等人,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属于刘备的心腹,刘备主要是依赖这一大批人,能够创建蜀国,并且让他的佳话流芳百世。

第五个团队我称作是李世民的团队。“贞观之治”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待会儿有时间也可以讲一讲李世民的一些典故。李世民团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吕师囊、无忧、李靖、李勣、侯君集、程咬金、秦琼、尉迟敬德、薛仁贵等一大批人,另外他还发现了像褚遂良之类的一些新人。总之,李世民手下云集的干才之多,那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跟其他一些统治者相比是非常少见的。所以李世民是极为成功的,主要也是靠这些人。

再有一个团队,我们称之为宋朝的团队,赵匡胤和他的后继者们,当然这不是指赵匡胤一朝,而是说宋朝整体上来讲,因为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文治是极为昌盛和繁荣,历代的文人学士当中,宋朝居多。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是在宋朝完成的。所以宋朝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文治最繁荣灿烂的时期,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宋朝对于士大夫的这种倚重。宋朝中国经济的规模是全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宋朝的城市人口,中国的城市人口是全世界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宋朝的经济也是非常繁荣和发达。这都是与宋朝文化思想上的自由,以及对于诗人的器重,对文官的器重,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发达有极大的关系。

还有一个成功的团队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毛泽东团队,包括的武官有朱德、林彪、彭德怀、粟裕、刘伯承、聂荣臻、徐向前;文官有周恩来、刘少奇、陈毅、邓小平等一大批。应该说毛泽东是比较好的团结了这一大批文官和武官,共同创造了新中国的格局。

我们前面讲到了这几个成功的团队,从齐桓公、晋文公到刘邦、刘备、李世民、宋朝赵匡胤等人,以及毛泽东的团队都体现出任人方面的特点。

我在这里就想说一点,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团队主要靠任人,但是并不意味着说我们真的知道如何来发现人才。为什么这样讲?就是古人在发现人才方面,跟我们今人相比有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相信真正的人才是要靠自己打着灯笼去找的。指望靠人家主动毛遂自荐,虽然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但是总体上来讲是比较少。因为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也是比较有个性,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人,他倾向于得到领导真正的器重,如果他主动去求领导来承认自己,他自己的身价也就大幅度下跌,在领导心目当中的位置也就不会很高,所以也就不一定能够真正的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像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面的“三顾茅庐”,就是领导发现人才然后提拔人才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的,但是我们现代中国人做领导的有时候对人才的理解和古人不一样,他们只是倾向于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发现人才,要求这些人才们在一个相互竞争残酷的环境当中体现出自己的才能,这样被领导所发现,结果在实际生活当中表现为是谁最厉害,谁就往往被领导所欣赏,谁更善于做表面功夫、表面文章,谁更容易被领导所发现。现在这个领导第一个比较好大喜功,比较注重一些表面的成果和成就;第二比较在乎人们嘴巴上说的是什么,谁跟我更亲近,谁说得更天花乱坠,那我就相信他。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像我在大学里工作,我们每年都要评职称。实际上评职称也就是发现人才的过程,但是我们评职称的基本方法,说穿了就是靠个人自己吹。为什么这样讲?就是说大家都去填表,填完表了以后干什么?就是靠个人的成果的来说话,谁把自己的成果说的更加天花乱坠,谁就更容易被器重。首先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一些非常量化的成果,这些量化的成果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作假,可以通过拉关系走后门,会通过一些并不反映一个人的实力和真水平的手段获取。特别是一些荣誉头衔等等,都是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获取。既然职称对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如此的重要,大学老师们也就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追逐

荣誉、追逐成果、追求发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捷径,谁在这条捷径上跑得更快,谁评上职称的可能性就越大。

首先这样一套评价机制让大家都去追求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的心态变得非常轻浮,非常不扎实,真正扎扎实实、点点滴滴的积累,做一些硬功夫,这样的人反而成果更少,得不到领导的器重,得不到提拔的机会。还有就是在同样成果的情况下,还有一个表达方式问题,还有一个自我吹嘘的问题,谁更善于吹自己,在各种公众场合下露脸的机会多,影响似乎更大,谁就更像是个人才。既然大家把心思花在做这种事情上,当然也就不可能生成厚重,当然也不一定是有伟大的担当和神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所以领导最后能发现什么人才?我们现在很多单位评职称几乎都是采取这种让大家去自我吹捧的方式。这样一种管理方式对领导来说,是比较方便的,就是领导坐在办公室里,不需要去考察每一个人,只要看谁到我这跑得更勤、在我面前吹得更厉害、只要看谁最后拿出来物化的成果,指标更符合标准,就把他提拔上去。这样一种发现人才的方法,不仅仅败坏了官场的风气,败坏了社会的风气,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的浮躁、轻狂,而且也不能真正的发现人才,最终可以说是自欺欺人。

所以我想从任人之道方面来讲,古人所强调的“为政在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这一套思维和方法,给我们最大启发就是人才是要靠自己去发现,用心去寻找的。我们不要把市场经济的那一套管理方法盲目地引用到人才选拔的机制中去,用一种竞争性的思维方法来理解人的选拔,用那样一套思维方法来理解人,有时候是要出大问题的,虽然有时候也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成效,这是第一个方面。

(二)均寡

第二我想跟大家讲就是“均寡”的问题,“均”与“寡”的问题。古人讲管理的时候是非常重视的,其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是《论语》里面孔子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寡”指的意思就是说很贫穷落后,财富非常少,蛋糕很小不够分的,这叫做“寡”;所谓“均”是均平的意思,这个均平包括在一定程度上公平,当然就是说财富不要两极分化,搞得社会不平等现象太加剧,贫富差距太玄虚,有这样一个含义在里面。所以我们讲“均”,可以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更加公平合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觉得儒家的管理思想,认为固然一个国家有财富,或者是经济繁荣发达很重要,但是财富的分配方法更加的重要,甚至比有没有财富、经济是否发达还要更加的重要。

为什么要讲这一点?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汉代早期董仲舒在世的时候,汉武帝继位时间不长,曾经下达了一个诏书,让全天下的英才有识之士都到长安来,来干嘛呢?来给他谏言,汉文帝就说“自从我继位以来,可以说是夙兴夜寐,我从来都不会想贪图享受、追逐荣华富贵和个人享乐,我从来都不敢这样做。生怕自己做得不好,玷污了列祖列宗留下来的财产,对不起全天下的黎民百姓,我统治的合法性会丧失。但是就像我们这么勤勤恳恳的工作,尽最大努力来治国安邦,为什么咱们国家还是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违法犯罪现象愈演愈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董仲舒在给汉武帝上《举贤良对策》里边,他就是这样跟汉武帝讲,他说“其实咱们这个天下今天之所以搞得这么糟糕,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咱们国家的官僚集团、权贵阶层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群体,这个权贵利益群体,现在想尽办法跟老百姓争夺利益。”

我来帮助大家理解董仲舒“与民争利”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打个比方来讲,现在两个人一起做生意,做的是同一门生意,那这两个人肯定是竞争对手。但是通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个甲发现乙是有特长的,为什么这样讲?如果它跟乙之间发生经济纠纷,最后来进行裁判的裁判官就是乙的家人,如果它跟乙之间发生了司法案件,那么最后来进行司法审判的人就是乙的亲友,甚至法院、工商管理部门、执法部,所有的权力部门都是乙的家人、亲友在控制。那在这种情况下,甲可能就会觉得我跟乙之间再怎么样的竞争,也是竞争不过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跟乙这样一场竞争是必输无疑的。但是甲认为这场竞争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关系到他整个全家人的生计和未来,是极为重要,只能赢不能输。那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发现,按照正常合法的渠道跟乙之间竞争,就永远不可能竞争得过他,那怎么办?那就只能靠违法犯罪的现象,靠非正当的渠道来竞争。所以就会出现坑蒙拐骗的行为,就会出现各种尖锐的、奸诈、卑鄙的手段来谋取利益。因为如果我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就是死路一条。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甲可能还会进一步认为,什么狗屁法律,你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不就是那些权贵阶层的一张遮羞布吗?不就是为了维护这些权贵阶层的利益而设的吗?那既然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是权贵的遮羞布,是为了维护权贵集团的利益而设的,违法犯罪有什么可耻的?违法犯罪在他良心深处所引发的谴责和道德上的羞耻感也就不复存在,这样他觉得违法犯罪、坑蒙拐骗不会让他们感到羞耻,不会让他们在良心受到谴责,他们也就大胆地、无法无天地去干这些违法犯罪坑蒙拐骗的事情。

所以董仲舒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社会之所以现在违法犯罪的现象愈演愈烈,不是因为这些老百姓道德觉悟不高,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太不公平合理,这个社会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这个社会当中拥有特权的阶层,跟老百姓争夺利益,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来保护自己。老百姓也不是傻瓜,特别是老百姓当中那些胆子比较大的,敢于铤而走险的人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是我们今天这个国家总是治理不好,虽然你汉文帝本人是想了很多办法,是尽心尽力但是却没有办法根治社会秩序现象的根源之一。我想董仲舒的这个《举贤良对策》的核心思想之一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公平正义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我们现在讲这个核心价值,我也在很多场合下听到朋友在那骂,其实咱们现在这个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有那么老多的,记不住,那核心价值太多了就变得没有什么用处了。

比如说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你要问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他都知道,那就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这样一些东西。就那么几个,记起来很容易,一般老百姓也接受,而且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美国政府发明出来以后强加给老百姓,也不是美国一批进步的思想家通过反复的研究以后,发现这几个核心价值观是在所有人类的价值观当中是最合理、最优秀的,然后把它们收集起来,叫美国人去接受的。严格说来,它是在几百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逐步沉淀下来,缓慢的被社会大众接受的一个自然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恰恰因为它是在一个自然生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价值观,所以具有非常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指望通过一种官方强加的方式,让人们接受一种价值观,有时候是无效的。

又比如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曾经提出过“亚洲价值”这么一个有趣的话题。其实什么叫“亚洲价值”?李光耀本人并没有说得非常清楚,也有人很多人帮助李光耀总结,所谓的“亚洲价值”就是比如一些奉献精神、注重家庭、集体主义、争论等级,诸如此类的一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褒贬不一。但关键是李光耀提出来的这个“亚洲价值”,我们也可以说是亚洲人普遍接受的一些核心价值,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非常广泛和强烈的反响。包括像美国一些一流的学者,像亨廷顿、狄百瑞,甚至包括像福山,都曾经回应过李光耀关于“亚洲价值”这个问题的言论。为什么李光耀一提出“亚洲价值”就立即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引起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社会科学家的回应?那就是他所提出来的“亚洲价值观”有力量,为什么有力量?因为李光耀并不是基于一个哲学家,一个形而上学的构思提出这些价值的,而是基于一种经验的贯穿,这种经验的贯穿代表亚洲人过去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在千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所逐步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念。这一套价值观念它有力量,它和亚洲人的生活方式都根深蒂固的联系,也不是哪一个政府或者哪一批优秀的学者能够发明出来,强加给人们的。我们现在这个核心价值有很多,但是它是不是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当中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有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这是一个有待我们去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也是有很多人提出怀疑的地方。

我并不是说否定这套核心价值观,我想说的一个问题,其实几千年来中国人是有一套自己的核心价值,有一些核心价值一直到今天为止,依然被人们广泛的接受。比如一些我们今天讲的公平正义,这个公平正义其实就是孔子所讲的“均”的问题。这个价值观就有非常深刻的基础,我觉得我们现在讨论核心价值观不能够脱离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文化生活基础来谈论,不能够基于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一些理论家的理论体系出发,抽象的演绎出若干核心价值来,大家通过反复比较哪个好,我们就把拿来,可以人为的强加给一个社会,让大家都去接受。核心价值观并不在于多,而在于它是有力量的、有社会生活基础的。孔子在这里所提出来的“均”与“寡”的问题,我觉得就是一个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价值问题。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考虑这个公平与合理的问题,作为引导我们这个社会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我觉得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涉及到“均寡”问题,我想不仅仅在每一个国家涉及到这个问题,在每一个企业内部也同样涉及到这个问题,“均”与“寡”的问题。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