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

中国物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
中国物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

中国物流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

会长:何黎明

常务副会长:戴定一

专职副会长:崔忠付(兼秘书长)

周林燕

任豪祥

兼职副会长(按姓氏笔划)

马士华王佐王宗喜叶伟龙龙军生

刘秉镰冯耕中任兴洲朱道立何明珂

陈文玲陈功玉陈宏李厚圭李雄

汪鸣沈绍基宋则宋远方张锦

吴瑜章吴耀华杨赞洪水坤海峰

翁心刚黄有方缪立新鞠颂东李凯

中国物流学会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全国性物流学术研究组织,由承担物流教学、研究任务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物流企业,从事物流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自愿组成。总部设在北京,具有社团法人资格。学会是国内最早开展物流研究的学术团体,以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经济理论、物流管理科学和物流科技现代化,推动现代物流发展为主要工作内容。其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和成立于1984

年的中国物流研究会,2001年更为现名。

学会更名以来,顺应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形势,在学术研究、政策建议、人才培养、行业标准、规划咨询、科技创新、新闻出版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中国物流专家论坛”等活动,以及《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和《中国物流课题报告》等出版物,已形成定期“品牌项目”。学会牵头组建了“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聘任了“特约研究员”,与各级政府物流工作主管部门、物流企业和园区、相关的行业协会,以及物流教学、研究、新闻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具有多方面的工作网络和较强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学会与美、欧、日、韩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同行有经常性学术交流机制,与许多国际物流组织有广泛联系与合作。

何黎明简历

何黎明,男,满族,黑龙江人,1954年1月生,1972年3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硕士,高级经济师。1983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统计系,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MBA)。历任国家物资部人事司副司长、国内贸易部人事司副司长、中国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总经理、诚通集团东方金属分销公司董事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秘书长等职。

现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法人代表)、党委书记、中国物流学会会长等职。2007年6月28日当选为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副主席,主管亚太地区事务。

戴定一简历

戴定一,男,1947年8月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专业,获得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曾任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科技信息部主任。现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1984年分配到原国家经委信息中心工作,负责宏观分析并参与国家经委信息系统的建设。1988年在美国商务部普查局作访问学者进修一年。1989年开始在中国物资信息中心(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前身)工作。

崔忠付简历

崔忠付,男,汉族,湖北人,1961年l2月生,1983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硕士。l983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历任国家机械工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助教、讲师、国务院口岸办公室运输处主任科员、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交通处正处级副处长、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调研员等职。现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物流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开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周林燕简历

周林燕,女,汉族,河北人,1949年10月生,1969年3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本,工程师。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四机部1411研究所技术员、邮电部情报所助理工程师、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干部、副处级干部、副秘书长、国内贸易部行业管理司办公室主任、国内贸易部办公厅副主任(副司局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等职。现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等职。

任豪祥简历

任豪祥,男,汉族,河南人,1963年3月生,1985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5年毕业于南京粮食经济学院计划统计专业。历任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办公室副科长、人事劳动部科长、总经理办主任助理、人劳部经理、中国华通集团人事部副总经理、中国集装箱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兼培训部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本科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马士华简历

马士华,男,1956年3月生,汉族,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5年就

读于华中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教授,其间1994年至1995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教育部高等教育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物流学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学术成果:长期从事生产运作、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咨询工作。出版了十余部教材和专著,主要有《供应链管理》、《生产动作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实务:范式、方法与管理表格》等。其中《供应链管理》获首届全国宝供物流理论创新二等奖。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20多篇被收入SCI、EI、ISTP。

王佐简历

王佐,男,1957年10月生,汉族,江苏人。高级工程师、博士学位,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技术经济与数量经济系。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江苏省淮阴市东风造纸厂电工;国家林业部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助理工程师;江苏工学院管理系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教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物资教研室讲师、少校;中国兵工物资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机电处副处长(主持工作)、经营管理部副主任。现任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投资一部副总经理。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高级会员、特聘研究员、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等。

主要学术成果:长期专注于企业物流在学术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以及企业战略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迄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专题研究报告200余篇。其中《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获2002年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物流园区:真理与谬误》获2004年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三等奖;《激活物流市场的支撑点》获第三届中国国际物流高峰会论文二等奖。

王宗喜简历

王宗喜,男,1942年8月生,汉族,江苏人。教授、大学本科学历,196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石油贮运专业。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历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河南灵宝兵站助理员;解放军后勤学院仓储教研室主任、教授;解放军后勤管理技术学院副院长,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三系主任;现任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军事物流工程实验室主任、教授。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军事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主要学术成果:长期从事军事物流教学科研工作,开创了军事物流学科,倡导军地物流一体化,创造性地提出《物流场理论》、《军地物流一体化》、《快乐物流》、《军事物流战略理论》等,并创编《军事仓储学》、《军事物流概论》等十余部理论著作,组织创建了第一个军事物流工程实验室。

叶伟龙简历

叶伟龙,男,1963年1月生,汉族,上海人。研究生学历,1999年毕业于上海海运学

院与荷兰马斯特时赫特管理学院。历任上海远洋货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远洋物流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外轮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国际船舶代理协会会长、上海海事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长期从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先后发表了《对流网渔船的避让》、《国际运输代理实务》、《从海洋运输走向综合物流服务》、《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在中国》、《中国物流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与国际化战略》、《中国企业推进SCM 的具体方法》、《邮轮代理:中国邮轮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等论文和著作。曾获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共同评出的2000年“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物流媒体联盟2003年第二届“中国物流十大风云人物;2003年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金锚奖”;2004年第五届中国MBA发展论坛评为首届中国“十大MBA创业英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5中国物流企业年度人物”等。

龙军生简历

龙军生,男,1956年10月生,汉族,湖南人。副教授,1992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阿巴那分校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历任美国北卡大学夏洛特分校计算机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美国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 公司全球金融衍生物部助理、副总裁;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投资执行系统经理。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物流系副主任。兼任中国连锁供应商协会副理事长。

主要学术成果:研究中国环境下的供应链模式、零售流通创新、第三方采购、政府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支撑下的创新等。发表的主要论文及著作有《快速系统整合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的供应链:豆芽模型》、《用第三方采购创新流通业》等。

刘秉镰简历

刘秉镰,男,1955年3月生,汉族,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硕士,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历任南开大学交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副教授;其间1991年10月至1993年3月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和宾西法尼亚大学作访问学者。1996年后任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教授,现任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城市与社会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软件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理事、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物流学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学术成果:多年从事物流产业规划方向的研究与教学,是南开大学物流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建立了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物流管理学系。主持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科委软科学计划、教育部、天津科委、国家教育部博士点等立项项目。迄今为止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有30余篇,其中:《现代物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获

南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物流产业核算制度及统计核算体系研究》、《中国现代物流报告(2005年)》分别获天津市教卫系统第三、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冯耕中简历

冯耕中,男,1966年2月生,汉族,吉林人。教授、工学博士,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1990年至1993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作访问学者。从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委员、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9)委员、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理事、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物流协会现代物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物流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筹)副主任委员。

主要学术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十五、八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获国家教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陕西省教委、西安市和西安交通大学科技进步奖10项。主持并参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方面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出版著作9部、译著3部,并担任中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的编委。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曾享受西安交通大学首批优秀青年教师特殊津贴,入选国家教育部2005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共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MBA、EMBA 学员80余名。

任兴洲简历

任兴洲,女,1955年10月生,汉族,辽宁人。研究员,研究生学历,就读于吉林大学经济系。1972年参加工作,曾任辽宁省朝阳地区计委干部;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1992年至1993年在日本国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学习、客座研究员。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商务部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

主要学术成果:长期从事经济理论与政策、市场运行形势分析、市场体系建立与市场规则的完善、流通体制改革与流通产业发展政策、价格理论与政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消费政策和服务业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研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报告、国内核心及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著有多部专著,主要有《中国市场发展报告》、《中国商品市场》等;主持了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有《“十一五”期间完善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研究》、《“十一五”时期内贸流通专项规划研究》等。

朱道立简历

朱道立,男,1945年12月生,汉族,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8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70年进入中国航空电子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79年,作为我国第一批留学生,到法国国立矿业学院自动控制和数学专业学习,并于1983年获博士学位。1985年至1989年,受聘于上海交大管理学院,任副教授、决策科学系副主任。1989年,赴加拿大,在McGill大学,蒙特利尔大学作访问教授。1993至1997年,进入蒙特利尔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1998

年回国工作,历任中国航空电子研究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系主任、副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员;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系主任兼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从事管理决策理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从事物流和供应链、二层决策理论、交通科学等问题研究工作。建立并负责管理科学硕士点,全国管理科学进修教师班(硕士班)。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决策理论和应用,石油产品调运和配送决策系统;安全物流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并著有《现代物流管理》、《运筹学》、《大系统优化理论及应用》等著作。2006年其《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决策理论和应用》荣获复旦管理学基金会授予的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一等奖。

何明珂简历

何明珂,男,1962年2月生,汉族,湖北人。教授,博士学位,就读于北京商学院商经系。中共党员,1987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商学院储运系助教、教师;北京商学院技术经济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党总支书记;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院长。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瑞典哥德堡大学访问教授、中国仓储协会副会长、教育部2006-2010年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自学考试经济类专家委员会成员、多家企业独立董事、国家邮政局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主要学术成果:以项目主持和项目负责人身份完成的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大部分已完成或通过鉴定,物流术语标准研究已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发表了许多具有影响的论文,物流学科体系框架研究的论文被收录到《21世纪两岸三地现代物流发展研究》中,他的专著《物流系统论》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文玲简历

陈文玲,女,1953年6月生,汉族,河北人。博士学位,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石家庄市商业局干事、科长;河北省商业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国家国内贸易部中国商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处长;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副司长;现任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副主任、河北省商业经济学会成员、石家庄市商业经济学会成员、《财贸经济》河北记者站站长等。

主要学术成果:多年来致力于我国现代流通、现代物流、现代商业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研究报告200多篇。出版著作、译著12部(其中合著3部),主要有《流通新论》、《现代流通基础理论原创研究》、《现代物流与内外贸一体化》等。

陈功玉简历

陈功玉,男,1949年10月生,汉族,安徽人。教授、工学博士,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历任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管理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30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有7篇论文获奖,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1篇,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篇,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和优秀论文奖各1篇。

陈宏简历

陈宏,男,1948年11月生,汉族,河北人。教授,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1970年参军,为陆军三十八军战士;1975年到北京市首都汽车公司工作;1982年至2005年在北京物资学院工作,历任教师、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现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正局级);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物资委员会副会长、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常务理事等。

主要学术成果:由于陈宏同志长期在教育领域工作,对高等教育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合作以及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施等方面均有研究。曾获得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奖。著有《物流企业财务会计》等著作,发表过《东北亚物流合作》等文章。

李厚圭简历

李厚圭,男,1942年8月生,汉族,浙江人。大学专科学历,高级经济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1962年参加工作,历任上海市化工轻工供应公司技术员、工程师、室主任;上海市化工轻工供应公司副经理;上海市物资局副局长、局长、上海市物资集团总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现任上海市物流学会会长。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物资流通行业协会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关于上海工业品生产资料物流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探索,在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上发表。“上海物资流通志”编委会主任。

李雄简历

李雄,男,1959年1月生,汉族,广东人。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历任广东省邮电通信设备厂厂长;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其间在2000年去美国进修一年;现任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副局长、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主要学术成果:李雄同志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政协、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科技部等单位组织召开的“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发展政策”座谈会、论坛上进行演讲,在物流专家论坛上演讲的《2003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状况与2004年展望》等著作收入当年《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流发展蓝皮书》;在中国邮政报、现代邮政、邮政文化等报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曾于2004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物流十大风云人物,2005年中国物流企业年度人物等。

汪鸣简历

汪鸣,男,1964年3月生,汉族,湖北人。副研究员,大学本科学历,1986年毕业于长安大学交通运输管理专业。1986年参加工作,历任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集装箱与联运研究室副主任、物流研究室主任、城市运输研究室主任;现任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主持完成各类物流规划、战略、项目论证近50项,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代表论文有:《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若干问题》、《2001-2005物流年度发展评述》、《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再认识》等。代表著作有:《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中国加入WTO后的物流发展》、《新疆公路管理与改革研究》等,其中《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获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科研成果3等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获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沈绍基简历

沈绍基,男,1962年8月生,汉族,湖南人。高级经济师,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专业。1983年参加工作,历任商业部储运局主任科员、副处长;国家国内贸易部产业发展司办公室主任兼部商品物流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国内贸易局领导秘书;华运物流实业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兼中国仓储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仓储协会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1997年在《商场现代化》刊物上发表《发展物流配送中心的几点看法》;在《内贸参阅》上刊发《美国物流管理与技术考察报告》;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发布《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等文章。

宋则简历

宋则,男,1951年12月生,汉族,辽宁人。研究员,研究生学历,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物资学院教研室主任,中国物流研究会理事;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全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商务部专家组成员、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经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学术成果: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及内参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研究报告340余篇;先后主持、执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商务部项目2项;中国社科院A类、B类重大课题;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1项。代表著作有《生产资料流通新论》、《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等。曾荣获200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批发市场会议征文一等奖;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优秀成果奖;以及2005年中国物流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宋远方简历

宋远方,男,1957年7月生,汉族,浙江人。教授、工商管理硕士,就读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历任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讲师;北京工业大学管理系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总支书记、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

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医药物流中心主任、中国MBA发展研究会监事、北京高校管理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大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尤其针对医药行业的供应链系统进行主要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是国有大型企业活力研究模型和程序的主设计者。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锦简历

张锦,男,1963年6月生,汉族,四川人。教授,研究生学历,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运输工程系。1985年参加工作,任西南交通大学运输工程系助教、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系秘书、讲师、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委员。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书记。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教育部物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理事、四川现代物流协会副会长、成都市科技顾问团顾问等。

主要学术成果:编著出版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物流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L-OD (Logistics Origin Destination)的物流系统规划理论,被多所大学采用;主持完成了四川、深圳等省市的物流规划工作,提出了城市多层次多类型物流设施布局思想,提出了“一网二体系三园区四中心多服务站点”的规划方案,创立了在大城市建设物流园区(L.P)、物流中心(L.C)、物流服务站点(L.I)的模式等。

吴瑜章简历

吴瑜章,男,1964年8月生,汉族,北京人。工商管理硕士,就读于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1991年参加工作,历任美国奔达可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沃尔沃卡车公司大中国区市场总监、亚洲区副总裁、大中国区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亚洲区常务副总裁、大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现任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主要学术成果:运用创新的物流理念和对中国物流市场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商用车及管理领域的理论:卡车不是车,是赚钱赢利的机器;只有赚钱的客户,才是满意的客户;1+1=7;渠成,水自到。在物流领域提出的“物流价值公式”(客户价值=完好率 X 吨位 X 速度 X 单位收费-耗费-折旧)被誉为“业界公理”;中国物流发展的“健康人”理论得到物流界的普遍赞誉。曾多次受邀参加各类首脑会议讲坛,如博鳌亚洲论坛、中国财富论坛、中国经济高峰会、中国国际物流高峰会等。并多次被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讲坛,演讲其独创的“市场营销学的十八项定理”,“孙子兵法与市场战争学”等讲座,其中西兼容,贯通古今的前瞻思维,赢得了师生们的的广泛好评。

吴耀华简历

吴耀华,男,1963年9月生,蒙古族,辽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任主任至今,其间曾于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国家物流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主要社会兼职:国家科技部“十五”

科技攻关(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专家组成员、美国制造工程学会(SME)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物流工程分会副秘书长。曾获济南市委组织部授予的济南市科技带头人和科技明星等称号。

主要学术成果:在物流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集成技术、物流虚拟仿真技术、基于供应链的质量战略管理、供应链的质量检验方法优化、智能识别技术、物流技术装备、配送线路优化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其1999年撰写的《精密注射模具并行设计与集成制造》论文获得山东省机械厅授予的一等奖;对《光造型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被省科委鉴定为国内领先技术;2002年《现代物流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杨赞简历

杨赞,男,1958年8月生,汉族,山东人。教授、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历任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院长;广西钦州市(博士服务团)副市长;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助理;现任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运输与物流研究会副会长、世界航运经济学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货代协会专家组组长、中国交通运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水路运输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道路运输协会副会长、辽宁航海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物流协会高级顾问。

主要学术成果: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经济与管理、物流工程、港口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辽宁省物流发展规划”、“大连市物流发展规划”、“ 基于博弈论的港口竞争均衡分析”等科研项目,出版了《国际多式联运与物流理论及实务》、《辽宁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40多篇,检索论文3篇。其“大连市物流发展规划”项目获2002年NYK海事研究奖三等奖。

洪水坤简历

洪水坤,男,1955年10月生,汉族,浙江人。高级经济师,研究生学历,1973年插队,参加工作, 198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物资总局储运局干部,历任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处长、部门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中储发展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任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主要学术成果:长期从事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的实践案例研究、物流中心模式研究、中国仓储业理论研究、中国物流金融业理论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物流业发展途径。先后发表并出版了《物流运作案例》、《物流中心模式研究》,并获二等奖;撰写了《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业发展道路》论文、《中国仓储业发展解读》、《中国诚通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等多篇论文,中储“物流金融模式”被评为中国物流十大创新模式的首位。

海峰简历

海峰,男,1962年3月生,回族,辽宁人。教授、博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

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1983年参加工作,任济南第一机床厂信息中心副主任;1988年调入安徽地质试验研究所;1990年在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硕士研究生;1993-1998年留校先后担任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学秘书、科研秘书、副教授等。1998-2001年在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年至今,任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商管理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师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工业工程分会秘书长。

主要学术成果:致力于对现代物流产业政策和物流模式的研究,参与了“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及“十一五”—2020年物流业发展规划”。先后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出版了《区域物流论——理论、实证与案例》的学术专著。所撰写的《我国现代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区域现代物流模式探讨》论文先后两年度获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参与研究的:“基于价值链的江淮汽车集团集成供应链物流系统重构方案”,“安徽江汽物流有限公司未来(3-5)年发展规划” 项目,于2004年获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宝供物流奖”物流推动贡献三等奖。

翁心刚简历

翁心刚,男,1961年10生,汉族,北京人。博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专业工学学士;从1989年至1992年和1996年至1999年,先后两次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深造,学习和研究现代物流,并获得经营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83年工作,在北京经济学院任助教,1996年转入北京物资学院先后任企业管理系副主任、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等。现任北京物资学院校长助理、教授。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中物联(北京)物流规划院特邀研究员、北京物资流通协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学术成果:致力于现代物流的研究,在企业物流规划、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产业政策以及物流业经营等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国外现代物流特别是日本现代物流有比较全面的研究。近年来,发表多篇物流学术论文,编写出版了《物流管理基础》一书,并承担多项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作为子项目主持人参与科技部项目的研究。曾多次获得院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科研立项突出贡献奖、优秀论文二等奖以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等。2006年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市青年骨干教师。

黄有方简历

黄有方,男,1959年6月生,汉族,浙江人。教授,博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学院硕士;1995—1998年考入同济大学机电控制专业博士生;2002-2003年到美国德州大学(UTSA)攻读EMBA。200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参加工作,任上海包装工艺印刷厂车间主任。考入大学后历任上海海运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副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港口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港口协会港口自动化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国际兼职有:国际贸易中心 ITC (UNCTAD/WTO) 特别国际顾问、ITC 全

球采购与供应链国际教育理事会理事、东北亚物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中国圆桌执委和2006年中国年会大会执行主席等。

主要学术成果:长期从事物流系统智能化理论与应用、港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理论与应用、采购与供应链的理论与城市综合环境以及物流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其《现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曾于2004年获国务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港集装箱智能化管理成套技术》获2003年上海市政府、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集装箱智能管理技术》获200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以及上海市优秀发明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缪立新简历

缪立新,男,1961年2月生,汉族,江苏人。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毕业于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历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讲师、学生组长、副教授、系党委副书记、建设设计研究院交通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其间:1997年至1998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作访问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深圳)主任、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部主任。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研究生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交通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指南修编专家委员会现代交通组组长、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物流专业仲裁员。

主要学术成果:主持建立清华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和深圳市物流工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持课题30多项,对仿真、港口调度方面有深入研究;解决了国际上关于岸吊高度中加入间距约束条件无法求解的NP-Hard问题;主持开发物流核心软件6套,发明专利3

项主编论著11本,发表核刊物论文60多篇,进入国际三大检索论文30多篇。获IET国际工程教育教师奖、国际级及国际竞赛大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际学术界有很好声誉,应邀担任国际交通物流会议常任合作主席和07年会议主席。

鞠颂东简历

鞠颂东,男,1946年9月生,汉族,天津人。教授,研究生学历,198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物资管理工程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7年参加工作,曾任北京交通大学物资管理工程系讲师、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系党总支书记、研究生部主任、教授、研究生院(筹)常务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教务处长;其间1985至1986年在前苏联莫斯科铁道学院作访问学者。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物流网络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的主要社会职务: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果:带领团队在物流学术领域创立了我国自主创新的理论—“物流网络工程”,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完成体现“物流网络工程”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成果的主要论文30余篇。在国内最先提出“物流学科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组

成”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近年来发表关于物流学科体系的论文5篇、出版物流著作及教材3本,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一门。

李凯简历

李凯,男,汉族,1967年11月生,1989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历任云南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干部、云南省邮政运输局副局长、昆明市邮政局副局长、云南邮政物流服务有限公司经理、党委书记、云南省邮政局副局长、云南省邮政公司副总经理等职。现任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全国物流公司排名

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名单 名次单位名注册地址 1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北京 2 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3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 4 黑龙江省华宇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 5 广东邮政物流配送服务有限公司广州 6 中海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上海 7 安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上海 8 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北京 9 天津大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 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北京 11 上海锦海捷亚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上海 12 中外运裕利集团有限公司厦门 13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4 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5 天津振华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16 中铁特货运输有限公司北京 17 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上海 18 青岛海尔物流有限公司青岛 19 青岛交运集团青岛 20 深圳市腾邦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深圳

21 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北京 22 南方物流有限公司广州 23 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24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 25 深圳千亦禾供应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 26 广州海元物流有限公司广州 27 上海巴士悦信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8 中国集装箱控股集团公司北京 29 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 30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 31 北京太平洋物流有限公司北京 32 中铁联合物流有限公司北京 33 上海惠尔物流有限公司上海 34 安得物流有限公司佛山 35 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深圳 36 上海佳加物流有限公司上海 37 河南路港综合运输有限公司郑州 38 山东佳怡物流有限公司济南 39 北京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北京 40 中国物流公司北京 41 重庆太平物流有限公司重庆 42 南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南通

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抓住物流人才这一牛鼻子(会议文献)

抓住物流人才这一牛鼻子(会议文献) 抓住物流人才这一牛鼻子会议文献 抓住物流人才这一牛鼻子会议文献 2006-11-28 物流论文 抓住物流人才这一牛鼻子(会议文献) 2003年8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的讲话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2002年5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规划纲要在分析我国人才形势时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各项应对工作,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人才是关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我国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中国物流业人才的状况如何,人才形势如何,我认为与全国人才的形势是一致的,可能更加紧迫。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62年这样描述过:“我们今天对物流的了解并不比拿破仑时代的人所了解的非洲大陆多,我们知道物流存在着,而且很巨大,但

中国物流公司名称大全

中国物流公司名称大全 中国前100名物流公司—各地物流公司大全 1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马泽华北京 2 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徐海峰北京 3 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许葵北京 4 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许立荣北京 5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郑明理北京 6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周亚力广东 7 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韩铁林北京 8 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杨绍鹏山东 9 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刘志新疆 10 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景福北京 11 青岛海尔物流有限公司杨绵绵山东 12 广东邮政物流配送服务有限公司张宗武广东 13 南方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官金仙广东 14 深圳市腾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钟百胜广东 15 远成集团有限公司黄远成上海 16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刘武广东 17 芜湖安得物流有限公司栗建伟广东 18 中国物流公司梁伟华北京

19 深圳市亦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叶军广东 20 中铁特货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尹新亮北京 21 漯河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张俊杰河南 22 上海云峰(集团)有限公司郑家峰上海 23 北京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陈东升北京 24 天津振华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杨力强天津 25 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卢国纪重庆 26 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付长明上海 27 青岛交运集团公司赵迎春山东 28 天津市德利得物流有限公司韩立红天津 29 河南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王小东河南 30 山东佳怡物流有限公司孙玉文山东 31 浙江省八达物流有限公司于珏霖浙江 32 郑州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张遂生河南 33 河南路港综合运输有限公司张金平河南 34 北京福田物流有限公司余东华北京 35 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柯东福建 36 深圳市白沙物流有限公司罗卫广东 37 河南省豫鑫物流有限公司谷源河南 38 山东盖家沟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盖守群山东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 A、晋南豫西 B、晋西豫南 C、陕南豫西 D、冀南豫北 ()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国人暴动 ()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4.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6.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指商朝 A.疆域空前辽阔 B.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C.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 D.都城建筑宏伟华丽 ()7.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B.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C.青铜铸造业发达,称为“青铜时代”D.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9.夏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畜牧很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10.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11.有关夏、商、西周三代交通与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朝交通工具已有车、船 B.商民善于经商,后来经商之人被称作商人 C.西周都城镐京交通发达 D.夏朝已设旅舍与邮驿传递制度 ()12.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确立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 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④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所有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3.下列水利工程位于淮河流域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西门豹渠 ()14.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中国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基本建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组成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体系。2003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7.3万公里,比1978 年增加41%;公路里程达179.6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102%,其中高速公路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2万公里。我国还建成了一批铁路、公路站场和货运枢纽、海运和内河港口、机场。2003年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达到近600个。运输线路和作业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大批涌现。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共用通信网的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2003年,电话用户总数达5.32亿户,其中固定电话2.63亿户,移动电话2.69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7950万人,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网站总数达到59.6万个,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二)现代物流技术逐步得到应用。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则加快改制重组,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的步伐。(三)专业化物流企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物流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四)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测算,2003年中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 的比重为21.4%,比1991年下降2.6个百分点,比1997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一批采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工商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幅度更大。总的看,中国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一是物流总成本仍然偏高。一般经济发达国家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中国物流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不到2次,批发、零售业周转速度不到3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公路货运空驶率高达47%。二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中国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偏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三是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目前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但在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仍然较慢。四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铁路建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差,路网密度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3年中国运输网络密度仅为19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4.6公里/万人,美国分别为6869公里和254公里,德国为14680公里和66公里,印度为5404公里和22公里,巴西为1886公里和118公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体制障碍。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根除。充分竞争的物流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物流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二是政策障碍。税收、工商注册、土地、收费等一些政策还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技术标准障碍。物流的不同环节、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技术、信息标准不统一,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进展规划 现代物流产业是西安着力培育和进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进展现代物流业,关于西安实现“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安物流业进展现状 目前,西安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起步进展时期,总体规模较小,进展水平较低,但进展潜力巨大。据统计,交通运输、仓储和批零商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物流增加值)从1993年的16.1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1 亿元。物流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 7.98 %提高到2002年的13.5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物流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和迫使企业探究降低经营成本、开发新的利润源的途径,。一些传统物流企业和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都对原有的购、销网络进行改造和完善,提升和强化了服务社会的功能;特不是新兴商业业态(如连锁业、大型综合超市、货运代理企业等)发挥其信息传递快、网点分布广的优势,利

用建立配送中心拓展了服务范围。西安石油公司、西安十九粮贸公司、陕西邦家食品营销公司还被列为“全国进展物流配送重点企业”。中储等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改造差不多开始启动现代物流的营运。现代物流产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进展动力差不多形成;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区域性物流服务体系的时机差不多成熟。 目前,西安也存在一些制约现代物流业进展的因素,诸如: 1、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传统的行业治理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规模进展。受长期打算经济的阻碍,物流被分割成多个部门治理,物流体系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物流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高。 2、观念陈旧、自我封闭,造成物流专业化水平较低。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愿将物流业务托付给专业性企业完成,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第三方大型龙头物流专业企业难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实力无法增强。

第一届中国国际地下物流学术论坛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国际地下物流学术论坛(CSUFT2017)The1st Chinas Symposium on Underground Freight Transportation(CSUFT2017) (2017年6月29-30日中国?上海) June29th-30th2017,Shanghai,China 第二号通知 一、会议主题 机遇、挑战、创新、共赢——城市地下物流发展应用 二、会议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表土地供应日趋紧张,交通长期拥堵,生态环境日益严重,需要探索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货运交通模式。自20世纪末期,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运输研究得到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作为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地下物流系统将对传统的城市货运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地下物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加强各方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物流专业委员会(筹),拟于2017年6月下旬在上海举办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国际地下物流学术论坛(CSUFT2017),主题为“机遇、挑战、创新、共赢——城市地下物流发展应用”,以汇聚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学者,交流地下物流研究成果,解决城市地下物流应用利用中遇到的问题,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主办单位: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物流专业委员会(筹) 四、承办单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解放军理工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平台 五、支持单位: 国际地下物流学会(ISUFT) 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中国物流学会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六、协办单位: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 中国机械学会物流工程分会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交通工程与环保专业委员会 七、大会主席 钱七虎、Johan Visser(荷兰) 八、组委会 主席:周军、范益群 副主席:郭东军、梁承姬、Johan Visser(荷兰) 委员:刘保国、苌道方、陈川、乔英娟、游克思、黄瑞达 九、学术委员会 主席:俞明健 副主席:高自友、陈志龙、黄有方、杨东援、严云福、朱合华、Johan Visser(荷兰)委员:(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Mohammad Najafi(美国)、王坚、王媛、毛海军、石晓东、刘保国、苌道方、时蓓玲、陈卫忠、赵来军、梁承姬、游克思、蔡逸峰等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胡宝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200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出版了“东洋史研究丛刊”的第67册”,即吉本道雅著《中国先秦史の研究》。作者现年48岁,任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典型的少壮派学者。记得1988年笔者去京都大学留学的时候,吉本道雅还是一位刚刚读完博士后期课程,留校担任东洋史研究室的年轻助手,时光飞逝,二十年后的今天,俨然已成为京都大学的中坚学者。在这期间,吉本道雅以执着的精神在先秦史领域辛勤笔耕,先后在《东洋史研究》、《史林》、《东方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论著既是吉本道雅前半生的学术总结,也是为他摘取京都大学博士桂冠的学位论文。全书共588页,分为三部。第一部“西周期”、第二部“春秋期”、第三部“战国期”。以下对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做一简单介绍。 首先作者在该书的序论“中国先秦史研究的课题”部分,概观了日本战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历程,指出长期以来对日本先秦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的是恩格斯提出的“氏族制”观点。现在的研究应该跳出这个基础概念的框架,否则是不可能把握住先秦时代的发展特征的。其次,迄今为止先秦史只是在探求产生秦汉专制主义原因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者主张先秦史研究应该从西周、春秋、战国的长时段历史中,搞清在此期间各时代所呈现出的连续与断层的发展脉络与历史原因。 本书的第一部《西周期》只有《西周后期的周王朝:册命金文的分析》一个章节,作者以冊命金文为素材考察了西周后期国家制度的发展。作者根据冊命金文,阐述了周天子对管内诸侯册命的统治机构的存在方式,即身份制的制订过程。周天子以官职为媒介,将管内诸侯统制在官僚制下,对管内诸侯通过册命给予相应的身份,授予具体的职务以及在王畿享有的权益等。作者依据已故京都大学先秦考古学教授林巳奈夫的青铜器考古学断代研究观点,对西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问题,如邑田不足、权益再分配、军事负担加重等诸矛盾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正是上述问题导致了西周管内诸侯的离叛,并使西周王朝走向了崩溃。 第二部的上篇《中原政治史的推移》叙述了从周王室东迁到春秋中期的政治史发展,考察说明了覆盖中原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动态发展。在第一章《东迁期:周朝的东迁》,首先论证了周朝的东迁是诸侯争霸的重要契机。西周后期随着王位继承出现的混乱,王朝及诸侯国的统治体制相继解体。西周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具有实力的诸侯国纷纷将周边的小国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各诸侯国间的国人因军事的原因,增大了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并因此动摇了诸侯对其国人的统治。为解决诸侯之间的纷争,诸侯国之间的结盟应运而生,而盟主也成为当然的霸主。 在第二章《春秋前期:齐之霸权》和第三章《春秋中期:晋国的霸主体制》中,作者对以往学界很少有人深究过的霸主时代的春秋社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春秋时期霸主体制的实际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作者在第二章分析了齐桓公的霸业以及此前的“小伯”结构状态。在第三章考察了春秋中期占据中原的晋国霸主体制。文中指出齐国一方面维持着与周王朝等“西方”势力互不干涉的政策基调,一方面积极致力于实现统合中原与淮河流域势力的目的。所谓齐桓公“勤王”是一种借助周王朝来获得援助的一个机会,春秋中期的周、齐,处于一种异常的态势之中。另一方面,晋国从西周开始即与周王朝关系密切。依靠周天子的提携得以进出淮河流域。晋文公以偶然的机会获得了洛阳以东的霸主地位。晋国在统合中原的过程中,周天子的权威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晋国在处理与周天子的关系,确保霸主地位方面确实下了一番煞费苦心的功夫。晋国称霸自召陵会盟之后走向解体。但是尊奉周王朝、统合了中原的晋国,则被视为中原地区政治秩序的唯一模式,并一直影响到战国中期政治史的发展。 在第二部中篇《春秋时期的社会》,作者在此前政治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春秋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3~2014)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3~201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 2013年,在国民经济趋稳向好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坚持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抓住机遇,稳中求变,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一、总体运行趋稳向好 (一)社会物流总额缓中趋稳 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幅较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9.4%,上半年增长9.1%,前三季度增长9.5%,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2013年社会物流需求系数为3.5,即每1个单位的GDP需要3.5个单位的物流量来支撑。 从构成情况看,工业品物流总额181.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91.8%;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社会物流总额的6.1%;农产品物流总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4.0%,占社会物流总额的1.6%;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2726亿元,同比增长30.4%,占社会物流总额的0.1%;再生资源物流总额7750亿元,同比增长20.3%,占社会物流总额的0.4%。 (二)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放缓 201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与上年基本持平,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其中,运输费用5.4万亿元,同比增长9.2%。运输费用中,受市场需求减弱影响,道路与水路运输费用增速回落,全年同比分别增9.9%和1.1%;而受铁路改革提价带动,铁路运输费用增速明显回升,全年同比增长14.3%。 保管费用3.6万亿元,同比增长8.9%。保管费用中,受利率下调影响,利息费用同比增长8.7%;仓储费用同比增长9.2%,增幅较2012年回落2个百分点。 管理费用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幅较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从构成结构看,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5%,与上年基本持平。保管费用占比为35.0%,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占比为12.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三)物流业增加值增幅回落 2013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可比增长8.5%,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较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 其中,交通运输物流业增加值2.8万亿元,可比增长7.2%。贸易物流业增加值7256亿元,增长9.5%。仓储物流业2975亿元,增长9.2%。邮政物流业增加值1159亿元,增长33.8%。 从构成结构看,交通运输物流业增加值占物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1.8%,仍是物流业增加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贸易物流业增加值占比为18.6%,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仓储业增加值占比为7.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邮政业增加值占比为3%,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

全国物流公司排名

全国物流公司排名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名单 名次单位名注册地址 1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北京 2 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3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 4 黑龙江省华宇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 5 广东邮政物流配送服务有限公司广州 6 中海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上海 7 安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上海 8 大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北京 9 天津大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 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北京 11 上海锦海捷亚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上海 12 中外运裕利集团有限公司厦门 13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4 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5 天津振华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16 中铁特货运输有限公司北京 17 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上海 18 青岛海尔物流有限公司青岛 19 青岛交运集团青岛 20 深圳市腾邦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深圳

21 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北京 22 南方物流有限公司广州 23 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24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 25 深圳千亦禾供应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 26 广州海元物流有限公司广州 27 上海巴士悦信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8 中国集装箱控股集团公司北京 29 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 30 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 31 北京太平洋物流有限公司北京 32 中铁联合物流有限公司北京 33 上海惠尔物流有限公司上海 34 安得物流有限公司佛山 35 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深圳 36 上海佳加物流有限公司上海 37 河南路港综合运输有限公司郑州 38 山东佳怡物流有限公司济南 39 北京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北京 40 中国物流公司北京 41 重庆太平物流有限公司重庆 42 南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南通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禅让制 【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现代物流中心的系统化建设

现代物流中心的系统化建设 一、现代物流体系的评价 (一)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状况 现代物流系统决不是单一因素或少数几个要素所能构成,更不是在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物流设备、仓库和货车可以决定,相反,它要求一系列子系统为之配合,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产生效应,在效能集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这些子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物流中心络。即将工厂、仓库、集货、配送、加工等多种作业环节和机能有机在一起的中心,可以说它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效能的物质基础。今天对物流中心的理解已不仅仅将其定位于物流作业的场所,而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枢纽和经营战略具体体现的形式。具体讲,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物流中心络(即建成什么样的物流中心,如何进行物流中心的布局等问题),并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即物流中心的层次和机能分工)加以完善是经营战略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和整个战略的设想来把握。 2.物流系统的运营主体。从现代物流供应链发展的状况看,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组织物流活动的主体既有单个主体(即由单一承担),又有复数主体(即由多个共同承担),在后一种状况下,往往有一个发挥着主导者或核心作用,而这种地位的形成是由该对其他的影响力和指导程度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这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对其他的物流管理和经营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其核心地位才能被认同和接受。 3.物流体系的组织方式。从历史的角度看,物流体系的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生产到消费完全由自己来组织;二是通过委托的形式来组织物流活动。前者的好处在于能够完全控制整个物流活动,发挥对物流管理的支配权,但它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各对物流管理的高度重视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往往因为封闭性造成实际物流运营成本过高,降低了物流体系的效率,同时容易产生之间的物流管理冲突,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来物流共同化成为物流体系的重要组织方式。但是,应该看到,共同物流的发展在给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发挥物流对各参与的指导作用,以及有效地对共同物流进行管理,避免因为共同化物流阻碍了经营战略的实现(即信息的泄露等问题)。 4.物流信息系统。确切地讲,物流信息系统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中是不

中国现代物流管理的起源与理解

中国现代物流管理的起源与理解 根据英国皇家物流协会的定义,所谓的物流就是对从资源供应开始到 消费点结束的货物实际流动的管理。 而在中国,目前各地都纷纷兴起物流热,为了更进一步阐述中国现代 物流管理的起源,在本文进行撰写的过程中,首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进行描述。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期,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产 品都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而所有制造企业都把经营的重心放在了生 产领域,不断地扩大产能,不断地提高劳动效率就能够销售更多的产品, 每一样产品的推出都能够马上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当时,民用商品正 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阶段和成长阶段,在高额毛利的基础上,销售量 的上升意味着利润大幅度增加,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在当时有人提出物流 整合的观点,其观点被接受的程度一定非常的低,这主要是基于整个市场 利润和销售额的高增长,总额相对较低的物流成本与之就相比显得微不足 道了,如果在当时,要求 甙巡糠值木 旁谖锪鞴芾砩鲜遣幌质档模
辉?>80 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初期,个别大众化的商品已经开始步入成熟 期,在当时,自行车、缝纫机等家庭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已经开始走向低 谷,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电产品则受到消费群体的追 捧,同时,中外合资品牌的崛起填补了国内多个民用领域的空白,整个消

费市场依然呈现出向上的趋势,那个时候的企业经营者主要的精力均放在 产品销售、市场开拓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部分城市开始出现了货 运车场,而大部分新兴制造业的产成品物流开始采取从以往的自行经营转 向粗放型的外包;在 90 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价格战 成为了几乎所有制造企业主流的竞争策略,为此,降低成本逐渐受到了重 视,但是,企业经营者对成本控制的关注点集中在生产和采购领域,毕竟 这两个部分构成了产品制造成本的大头,并且,企业对市场的掌控力度不 断加强,销售渠道呈现出向终端覆盖的趋势,与此同时,学术界和企业界 掀起了集中资源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企业界逐步形成非主营业务 外包的经营思路,物流业务外包成为一种潮流,但依然属于一种粗放型的 经营;90 年代末期至今,互联网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经营观念造成了强大 的冲击,物流作为电子商务实现的载体受到极大的重视,现代物流理论得 到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物流整合所创造的竞争力和价值,具备领 先物流理念和卓越运作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受到了制造企业的青睐…… 从上述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历程分析,现代物流在制造企业中兴起的 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压力,根据国外的实践结果表明, 通过物流的整合,可以使物流总成本降低 23%,供货时间缩短 75,产品 的可获得性提升 9,库存水平下降 23 种种的因素标明,中国物流热的兴起 并不是偶然性的结果,是当整体经济迈向买方市场、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 熟期、衰退期的阶段时,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就成为了企业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此,物流也就成为了外界所说的第三方利润源了。 当然,如果从中国物流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得不提到在上世纪八十年

第九章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第九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一名词解释 1.配送中心 2.现代配送中心 3.供应型配送中心 4.销售型配送中心 5.集货 6.集货中心 7.集配中心 8.公共型配送中心 9.自有配送中心 10.综合配送中心 11.专业配送中心 12.城市配送中心 13.区域配送中心 14.配送中心的总体设计 二填空题 1.建立集货中心的目的是使原来分散的、规格质量混杂的不容易进行批量运输和销售的货物,经过集货中心处理,形成__,从而实现__的物流运作. 2.一般来说,集货中心主要设置在__区域,在该区域,生产规模一般较__,但每一个生产点的产量都__. 3.集货中心要有效的完成自身的职能,应具有以下主要设施:一是要具有__;二是要具有__. 4.一般来说,公共配送中心主要建立在__城市. 5.现代配送中心主要由__系统、__系统、__系统和__系统构成.其中,__系统是整个配送中心系统的核心. 6.按照物流作业的性质,配送中心主要机械装备包括__等. 7.从总体上来说,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__的物流中心的布局,二是__的物流中心的布局. 8.社会物流中心的设置规模要与该区域__相匹配.企业物流中心的布局要与__相匹配. 9.__是开展现代物流和进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保证物流中心能否达到预定目标的核心,__直接决定和影响物流中心设置的规模、方向和服务水平.10.在进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物流中心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__人员、__人员、__人员、__人员. 11.物流中心的物流战略一般包括__、__以及__等.物流战略具有__性、__性、__性和__性等主要特征. 12.物流中心的营销目标体系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五大指标. 13.单一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方法主要有__法和__法. 14.建立物流中心的途径主要有__、__、__和__四种. 15.LD-CED模式的核心集中表现为六个字:__、__、_ 三、单选题 1、构成现代配送中心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三个,不包括______。 A供应链理论 B分流理论 C 交易费用理论 D 效益被反理论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20XX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XX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XX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与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与物流成本研

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竞争力研究,工贸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 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先秦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国秦朝以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世袭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萌芽、雏形时期。其基本特点有: 1、行政制度的特点: 第一,各部门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也不很分明。如商代的"多尹"、"御事"等政务官,其具体分工还不清晰,看不出谁是主要长官。尤其司法部门,虽夏有大理或士,商周有司寇,但执行审判和刑罚的事务并不是全归这些部门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得到改变,逐步形成"官府各象其事",并且实行文武分职。 第二,政权系统和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从甲骨文中看到,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人物都冠以其族名。商为王宗室贵族和一些异姓贵族的"共政"。周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大小贵族自然就是政府各级官员,国家机构无异是宗族的扩大。到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关系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宗法对君主的约束力也不断被削弱。 第三,"臣仆用事"。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小臣",本身属于为王家服役的人员,却经常受王委派,分管某一项政务,逐步演变成为国家行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西周时期有外廷政务官(负责军事、行政、司法等)、内廷事务官(主要是近侍,权限日渐扩大)。春秋以后的官僚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官僚是以国王的巨仆身份参与治理,对国王负责。 第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度,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要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这与后来的皇权是有差异的。 2、其他方面的特点: 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度;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西周监察职能的官员开始出现;此外,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早期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如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也是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雏形和萌芽,它为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