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罗斯外交的特点及其走向

当前俄罗斯外交的特点及其走向
当前俄罗斯外交的特点及其走向

当前俄罗斯外交的特点及其走向

苗华寿

【内容提要】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创造复苏经济的国际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建立多极化世界为目标,采取灵活务实的风格,坚持全方位平衡外交,取得了明显成效。俄今后的外交走向将是:继续加强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加强与欧洲在各领域的合作,发展与美国在反恐、防扩散等方面的合作,开展与中、印、日等大国的外交对话与经济合作。

【关键词】俄罗斯;外交;特点;走向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研究所研究员、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05)-0032-06 在普京执政后的近六年时间里,俄罗斯的外交基本上是成功的。2004年3月的总统选举中,普京能以71.31%压倒多数选票蝉联总统与其外交上的成功不无关系。普京在连任后发表的第一次总统咨文中,重申了俄将继续实施已确定的战略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减少贫困,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和实现军队现代化。同时强调,俄外交应当更加活跃和务实,外交政策应当适应国家发展新阶段的目标,即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实现最重要的国家任务服务。并表示,俄外交的优先任务是加快独联体国家一体化进程,希望欧盟的扩大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经济和精神上能够拉近与俄的距离;俄将继续同美国以及中国、印度、日本等伙伴国加强政治和经济合作。[1]

一、当前俄罗斯外交的特点

普京执政初期,俄罗斯外交基本上延续了叶利钦后期,即普里马科夫任外长后的对外政策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大力推行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恢复俄世界大国地位和全球战略稳定为目标,积极推动多极化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欧亚并重、东西兼顾、平衡的全方位外交。但随着国际形势和俄内外环境的变化,俄外交进行了相应调整,并逐步形成了普京时期的独特内涵和风格,即以主动、灵活和务实为特点,以实现“富国强民”为战略目标,以为经济复苏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为首要任务,同时重视外交的平衡性。在“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俄外交政策都曾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基本方向没有改变。当前俄罗斯外交思想和外交战略原则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国家利益是俄对外政策的基础

普京执政后,把俄国家利益界定为“个人、社会和国家在经济、国内政治、社会、国际、信息、军事、边界和生态等方面的安全的综合和平衡的利益”,这些利益“在持续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保证”。[2]俄外长伊万诺夫说“,俄对外政策应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确保国家利益是俄对外关系的最高原则”,并强调这是俄在近几个世纪里得出的一个主要教训。

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坚持反对立场,竭力遏制北约东扩的步伐;在伊拉克问题上,俄竭力与美周旋;在对待美国等西方国家向独联体国家渗透问题上,包括在应对西方国家在独联体地区开展的“颜色革命”上,虽然俄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但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俄国家利益,俄同美国及西方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说明,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始终贯穿着俄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基本前提的实用主义的外交思想,并已经成为俄检验以往对外政策是否正确的一把“标尺”。

(二)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为经济复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普京执政后,一直把为俄的经济复苏和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并认为只有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俄才能恢复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地位。为此,普京不惜把俄定位为“二流国家”,并强调俄的核心任务是“强国富民”,而不是“恢复大国地位”。所以,俄把稳定周边,特别是独联体国家,作为其外交的首要任务。在对美关系上,俄放下以往“超级大国”的架子,不再追求与美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是更多地寻求与美的利益结合点。

(三)坚持欧亚并重、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平衡外交

普京执政后,推行欧亚并重、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平衡外交。但在外交实践中,根据俄地缘战略确定地区优先次序是:独联体—欧洲—美国—亚洲。《俄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对此作了较充分的表述:

一是加强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巩固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强调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独联体外交要“灵活务实”和“有效”。在安全上,俄罗斯把反恐作为与独联体双边和集体安全合作的优先方面。在经济上,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推动俄、白、哈、吉、塔五国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同时,积极倡导和推动独联体改革。

二是加强俄欧政治对话,积极促进俄欧经济融合。普京把发展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作为振兴俄罗斯的重要战略选择,积极融入欧洲,溶化与西欧的地缘外交。在政治和外交上,加强俄欧政治对话和战略伙伴关系,并利用俄与欧洲的地缘和文化联系,参加欧洲一体化,防止孤立在“统一”的欧洲之外。在安全上,加强俄同欧盟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扩大与欧盟的安全对话,支持欧盟建立独立防务的主张,加强与法、德、英、意等欧洲大国在安全上的双边合作,并逐步减少

这些国家对俄的防范心理。在经济上,加大与欧盟的合作力度,深化俄欧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三是积极改善俄美关系,寻求同美合作。普京执政后,俄对美政策构想更加务实。一方面,在双边关系上尽量“保持相互合作的积极势头”,避免俄美关系“出现不可逆转的恶化”。如对美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采取“克制”态度;2002年5月与美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另一方面,俄进一步加强了与独联体国家的多边和双边外交,努力维持俄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加强与中国、印度等国的战略合作,推动多极化,以平衡对美外交,改变战略上的劣势。同时,俄罗斯利用“9·11”时机大幅提升对美关系:在外交上,积极支持美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默认美向中亚国家和格鲁吉亚派驻军队,努力设立同北约组织进行磋商的机制。在经济上,积极开展对美能源外交,以稳定俄美政治关系,寻求美对俄加入WTO的支持和给予俄贸易最惠国待遇。但伊拉克战争却打破了这一“蜜月期”,使美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期,一直延续至今。

四是在亚洲积极开展重点和多元的平衡外交。中国仍是重点,因为中俄关系的发展对推动世界多极化,平衡俄对美外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为两国关系在新世纪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02年至2005年两国国家元首通过多次会晤又进一步确定:不仅继续加强两国的定期会晤机制,经常就重大的双边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不断提高政治和军事领域的互信水平,还要不断加强和巩固两国外交、国防、执法、经济和科技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协作,以及加强两国地区间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同时也应看到,中俄在军售、能源和科技合作等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不少的矛盾与分歧。普京亚洲多元外交中的另一重点是印度和日本,俄与印度的关系发展得更为顺利一些。而俄日关系的发展并不理想,两国民间因战争造成的创伤以及二战遗留

下的领土之争,已成为俄日两国关系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一问题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

(四)主张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新秩序

俄罗斯认为,多极的国际体系将为俄外交提供更多的回旋余地。俄反对美国开发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谋求单极优势;支持和主张联合国发挥新作用,扩大欧安组织的作用;同时,采用传统的地缘政治做法,力求建立俄中印联盟来平衡美国的压力。近年来的外交实践使俄意识到,多极化的主张在两个方面遇到了挑战:一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任何力量中心都不可能拥有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力量,俄所企望的力量相互制衡的设想一时难以实现;二是,俄推行多极化的外交会引起美的反感。因此,俄在不放弃多极化的旗号的同时,对多极化的立场作了适当调整,更强调未来的世界秩序是“多层次的、快速变化的”,多极化并不是追求20世纪的那种大国力量平衡,而是指各国要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一再强调,单方应对目前世界所面临的威胁是不可能的,未来的国际秩序应该建立在解决世界问题的集体机制上。

(五)坚持主动、灵活和务实的外交风格

主动、灵活和务实是当前俄外交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主动出击是普京执政初期外交上较为突出的一种表现,目的是想改变俄在外交上步步退让、被动不利的局面,也是实现《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的重要一步。普京执政的第一年就出访了十几个国家,其中多数是独联体国家,还积极构建俄中印战略联盟以平衡美国的单边主义的行为。主动外交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在反对美开发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把美修改或废除《反导条约》与俄批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挂钩。普京还出访欧洲,力陈维护《反导条约》对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性,提出俄、欧盟和北约共同开发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议。

灵活战略的表现是,俄与美于2000年12月16日签署了《导弹发射通知谅解备忘录》,两国同意建立导弹发射通知机制,在计划发射导弹之前的24小时内提供给对方基本信息。在俄美战略武器谈判问题上,俄与美2002年5月24

日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的条约,宣布两国正在建立新型战略关系,从而使俄在计划进一步生产和发展自己的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

务实是俄当前外交另一特点,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尤为突出。实用主义的对外方针,既是由俄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决定的,也是俄国力衰落后不得不作出的现实选择。俄非常清楚,为了实现其经济复苏和现代化这一最根本和迫切的任务,只靠内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西方的资本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俄在全球范围内决不能与美国一争高下。

二、对俄今后外交走向的展望

普京在2005年4月25日国情咨文中指出,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俄罗斯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保证国家统一,加强国家权力机构,加深社会对当局的信任和建立保证内部安全的有效机制,从而为俄罗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俄罗斯外交将会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确保俄罗斯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便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为保证经济的更快发展,西方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援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俄依然要搞好同美国和欧盟的关系,妥协与合作的策略仍将延续下去;三是随着俄经济逐渐融入国际市场,能源、科技、军售等将会越来越多地成为俄贯彻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四是随着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俄为力保其在独联体势力范围内的利益,同西方的外交冲突增多将不可避免。今后俄的外交走向将是:

(一)继续加强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确保俄在该地区的主导作用

独联体地区仍将是俄优先考虑的利益范围,俄将全力保持其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并借此建立起对美国、北约以及欧盟的制衡机制。

格鲁吉亚的“天鹅绒革命”和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使俄罗斯进一步认识到,美国和西方对独联体国家的渗透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独联体国家内部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俄既无法阻止美国等西方国家向独联体国家的渗透,也无法阻止独联体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向西方国家靠拢。但是,俄仍可以通过努力扩大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和作用,削弱美国和西方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延缓独联体国家的演变进程。同时,俄认为美仍需俄来维持独联体地区的稳定,俄也可凭借其在独联体国家的重要影响来增强与美的对话地位,寻求和扩大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从而改善俄美关系,为俄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今后俄对独联体政策可能是:1.恰当地对待和疏导独联体各国民主和改革的进程,力争这些国家能维持或建立一个对俄有利的政权。俄从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事件中已经看到独联体国家内部所发性的政治变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关键是俄如何应对和疏导这种变革,而不是一味地阻止这种变革。

2.充分利用独联体国家之间业已建立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组织加强相互关系,力保俄在独联体地区的军事存在,充分发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作用,在安全领域加强对独联体各国的影响,以增强独联体国家在军事安全领域对俄的依赖,同时,减弱俄面临的安全威胁。

3.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对中亚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民主化”渗透不断加强的态势下,俄将会更多地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并利用中国在中亚国家的影响,加强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合作,使该组织经济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而密切俄同各成员国的合作关系,增强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4.随着美国及西方国家对独联体经济渗透的加强,以及俄国力不断增强和俄国内工业和金融集团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俄将加强对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渗透,以巩固俄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对俄能源供应依赖很大,俄将会充分利用能源手段,继续加强对这些国家的制约。同时,俄将力争主导中亚地区的石油开发和输出,保证俄实业界得到里海的石油资源。此外,俄罗斯还将通过国有工业和金融集团及听命于政府的私人公司,在能源、电力、交通等方面对独联体国家进行资本渗透,控制独联体国家骨干行业和重要生产领域,从而增强俄对独联体国家经济的影响。

5.针对美国和西方对独联体国家进行“民主”和文化渗透,俄将通过扩大文化交流,以及在独联体国家增设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等手段,宣传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对独联体国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使俄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起到地区性主导型文化的作用,为俄在该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继续加强与欧盟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北约、欧盟新一轮东扩的完成进一步挤压了俄的战略和军事空间,为维护俄的国家利益,俄将继续加强同欧洲在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合作。俄今后对欧盟外交的趋势是:

1.加强与欧盟在政治领域里的合作,继续保持与德、法的亲密关系。欧洲是俄外交政策中仅次于独联体的重点,俄、欧在战略上和地缘政治方面都需要相互借重和合作。对于俄来说,2004年5月的欧盟东扩对俄的利益虽有影响,但与北约东扩不同。而俄为了对付美的压力,不能不借助欧盟。因此,俄对欧盟2004年的东扩表示欢迎,并说俄将会不遗余力地推动俄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但在同欧洲的接近中,俄仍将保有一定的底线,不会同欧洲结成联盟。普京已明确表示,俄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加入欧盟,政治上也不会“融入欧洲”。

2.继续加强同欧盟的经济合作关系,促进俄欧经济融合。从经济角度看,欧盟扩大对俄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俄对欧盟新成员国的出口关税降低到4%,这些国家对俄产品的一些限制将被取消,它们将按照欧盟标准与俄进行贸易;不利的是,新成员国也将对俄采取反倾销措施,提高对俄产品的科技标准要求,俄在引进外资方面也会遇到新的困难,俄与其“飞地”加里宁格勒之间的货物转运也将出现问题。面对新挑战,俄必须积极谋求加入世贸组织,以应对欧盟扩大对俄的挑战。

3.加强与欧盟在技术领域的合作。长期以来,俄一直希望成为向欧洲输出高科技产品的重要伙伴。输出产品包括核电站设备、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火箭发动机、发射商务运载火箭和卫星、生物材料及航海设备等。未来俄将以航空和航天技术作为打开俄欧技术合作的突破口。按照俄欧航天部门的合作构想,今后将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建造俄“联盟”运载火箭的发射装置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利用俄“联盟运载火箭向世界航天市场提供发射服务,包括发射俄目前正在研制的载人飞船———“快速帆布船”等。[4]

(三)积极发展与美在反恐、防扩散和能源领域的合作

继续拓展对美外交的发展是俄今后对美关系的总体方针。尽管俄美在传统安全和战略利益上存在根本分歧,美俄遏制与反遏制的态势也未减弱,但从发展俄经济、维护俄国际地位的角度出发,俄对美仍将采取“建设性”的态度,积极谋求加强与美在反恐、防扩散和能源领域的合作。但在同美发展关系的同时,俄仍会坚持一定的界限,即在涉及独联体和俄的军事潜力,以及在巴尔干地区、阿拉伯世界、以色列等问题上将捍卫自己的利益。俄未来对美政策走向将是:

1.积极开展对美能源合作。尽管美国因尤科斯事件降低了与俄进行能源合作的热情,但俄仍对俄美能源合作的前景持乐观态度。2005年2月24日,普京在

与美国总统布什于布拉迪斯拉发会晤时所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明确表示,两国将继续开展能源领域合作方面的讨论,将为两国企业创造税收及法律法规透明的合作环境,支持俄罗斯的输油管道系统的开发,为增加俄原油及天然气出口(包括向美国市场的出口)创造前提条件。

2.积极开展与美在反恐、防扩散等问题上的合作。俄认为,俄美在反恐问题上的相互信赖程度较高,其中伊朗问题是影响俄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这一问题上不采取恰当的对策和配合态度,形势会朝着对俄不利的方向发展。俄美两国元首在布拉迪斯拉发签署的一份文件中指出,恐怖分子使用自制爆炸装置从事破坏活动的威胁在进一步加大。文件批示两国专家交换这方面的情报,并要求专家们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移动式地对空导弹系统的控制,防止这一武器落入恐怖分子手中。俄美总统还联合声言,俄美在防止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及核材料方面负有特别的责任,强调俄美准备同盟国一道在全世界范围内加深合作,以进一步加强核安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美准备扩大在对核领域意外事件做出反应方面的合作。双方决定成立联合工作组专门负责核安全领域合作,两国将于2008年对这方面的工作做出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做出规划。俄美还表示,将联合阻止朝鲜和伊朗的核武器开发计划。

3.以两手应对北约的进逼。2004年4月,北约完成新一轮东扩后已直抵俄的大门口,直接胁迫到俄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入约使加里宁格勒州被北约的波兰和立陶宛所紧紧围困;而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入约,使北约完成了从黑海方向对俄的包围。为此,俄一方面力促北约早日从军事—政治组织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另一方面,俄通过加强同法德等国的协调与合作,力促欧洲发展自己独立的防务力量,以牵制北约,从而制衡美国。俄强调,在应对世界面临的新威胁和新挑战方面,俄欧双方应采取共同行动相互协作,尤其应加强在反恐、防扩散和缉毒等方面的合作。

但在关键问题上,俄并不放弃维护自己的权益,明确要求北约保证不在新成员国境内部署核武器,不部署大量军事技术装备,不常驻大批武装力量,其数量不应超出实际防御需要。双方应立即启动并批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等。

[5]

4.重点发展核突防能力,力争与美保持“不对称战略平衡”。普京认为,俄军事力量越强,与美平等合作就“越自信”。俄正加紧研制和开发新型的具有更强大“末端机动能力”的弹道导弹。按普京的说法,这些武器系统是超音速的,能改变轨道和高度,基本无懈可击,任何国家的防御系统都难以防御。[6]与此同时,俄罗斯加紧建立国家“空天防御”系统,以确保其核力量安全。

(四)继续开展与中、印、日等大国的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

1.进一步巩固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是继续巩固中俄政治关系,不断提高政治互信度。二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内,摒弃旧观念,加强同中国的合作,利用中国平衡美国,减轻俄在北约、独联体、中亚等方面所受到的压力。三是加强与中国的军事、军工合作和协调,适度地扩大对中国的武器销售,力求保住中国这一大市场。四是加强俄中能源合作。俄将会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俄中能源合作,占有中国石油市场一定份额,并为实现向中国大量出口天然气和电力作出积极的努力。但在未来俄中具体能源合作上,俄仍会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出发,全盘考虑,以获取最大利益。五是充分利用2006年中国的“俄罗斯年”和2007年俄罗斯的“中国年”为两国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增添新的活力,[7]进一步扩大双边的人文合作与社会交往,为推动和巩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更加广泛的民间基础。

2.进一步深化俄印战略伙伴关系。俄加强同印在军工、能源和经贸领域的合作是出于其自身的需要,并努力营造俄印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今后,俄印关系

总的走向:一是俄会在核能、热电和水电以及油田勘探和开发等方面加强同印度的合作。二是俄印两国将从武器的纯买卖关系转变成联合生产的合作关系。三是两国将要加强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交流,争取今后两年之内双方贸易额达到50亿美元。

3.力求通过首脑会晤推动俄日政治经济关系向前发展。从目前看,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仍将是俄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普京最近明确表示,俄不准备与日就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主权问题举行任何谈判。同时也强调,愿意与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邻国解决有争议的问题。[8]面对日益深化的日美同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一方面仍会重视对日关系的发展,特别是愿意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和油气合作;但另一方面,随着俄罗斯经济逐渐复苏,俄在对日关系上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国家利益。当前,日本国内右翼保守势力占据优势,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难以解决,因而俄日之间的经济合作,包括油气合作不会有大的进展。

注:

[1]2004年5月26日20:54新华网。

[2]普京谈俄罗斯外交任务,〈俄〉《国际生活》2001年第二期。

[3]解读普京2005年国情咨文,中国网,2005年4月27日。

[4]俄欧航天合作迈出历史性步伐,新华网2005年1月20日。

[5]北约步步紧逼,俄罗斯加强三军建设,《信息时势》2004年4月11日。

[6]《环球时报》2005年9月28日第4版。

[7]《人民日报》2005年7月4日第1版《中俄联合公报》。

[8]美联社莫斯科2005年9月27日电。

(本文完稿于2005年9月28日)

《和平与发展》2005年第4期

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论文题目: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及特点 内容摘要:普京领导的普京政府外交以大国定位为核心,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创造复苏经济的国际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建立多极化世界为目标,采取灵活务实的风格,坚持全方位平衡外交,为俄罗斯的发展带来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最近在新闻上可能都可以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关于天然气的谈判,其中普京总统的一句话被大家所熟知“在谈判中被中国喝了不少血,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谈判者。”可见,中国与俄罗斯将会有长期的合作。中国人对于普京总统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是他的粉丝,而他在本国的人气也非常高,在连任两届俄罗斯总统后,又任总理,并在2012年再次当选总统,而俄罗斯总统的任期已是六年。在普京当政的这么多年里,俄罗斯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他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之路。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俄罗斯经济已濒临崩溃,所以,俄罗斯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俄罗斯的稳步发展、经济的振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利推行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以及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1]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普京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 奉行与国家实力和需要相适应的外交政策, 突出外交为发展国家经济服务的目的, 强调外交为内政服务。正如普里马科夫后来总结的那样:“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 俄罗斯奉行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捍卫国家利益。”[2]

可以看出,与以往的俄罗斯外交相比,普京政府的外交极具风格和特色。学术界对此也多有关注和研究,从大家的总结来看,普京政府的外交有这样的特点:1.鲜明的俄罗斯大国定位2.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3.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4.“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的外交关。 大国的定位是普京外交的核心理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普京外交的“灵魂”所在,俄罗斯外交的其他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它。而国际定位实际上是俄外交方向的定位,它关系到俄在国际上将走什么道路、扮演什么角色、选择什么目标。所以对俄罗斯定位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早在上任伊始,普京就曾明确指出:“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在冷战后特定的政治语境下,俄选择大国定位就意味着它在国际体系中的独立角色和独立的对外政策,而非大国定位则意味着依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结构,采取“搭便车”的对外战略。从普京对待西方国家的态度和在反恐方面的动作等都可体现这一定位。从2005年开始,俄外交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就是这一年,俄推出了“主权民主”概念,拒绝在意识形态上盲目追随西方;宣称将按照自己的原则构筑国际关系;在独联体地区推行新的政策;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坚定支持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抗争;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努力推进亚太外交,等等。俄罗斯提高了“嗓门”,开始与西方特别是美国不仅在外交上、而且在军事上正面交锋。至此,俄罗斯已经以大国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 多极化一直是普京政府的主张,尤其是在“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借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又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之下,一意孤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至此,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普京选择了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放弃与美国全球对峙,构建周边“稳定弧”;坚持多极化目标,反对美国单极企图。2007年3月,俄罗斯外交部发布了由俄最权威的官方和学术研究机构联合撰写的《俄罗斯外交概述》,宣称“单极世界的神话在伊拉克已经彻底破产”,建立多极世界结构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正在成熟。可见,坚持世界格局多极化贯穿普京外交的始终,是普京外交的重要理念及重要特征之一。 俄罗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境内蕴藏着世界上1/ 3 的天然气和1/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08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八章俄罗斯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济集团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2、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答案:C 3、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90年12月 B、1991年8 C、1991年12月 D、1992年2月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路线是()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 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 答案:C 6、俄罗斯与欧盟主要国家发展关系中倡导的是:( ) A、一致抗美 B、逐渐取消北约 C、共建大欧洲 D、领导欧洲 答案:C 7、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D 8、“八一九事件”爆发的直接动因是() A、车臣武装叛乱分子的分裂活动。 B、签署新联盟条约 C、波罗的海三国宣告独立 D、总统大选 答案:C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 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10、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多数东欧中亚国家开始经济转型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 A、渐进式转型方式 B、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 C、混合式转型方式 D、全面私有化的形式 答案:B 11、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答案:B 12、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答案:A 13、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B 14、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新态势

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新态势 宋魁 一俄罗斯调整能源战略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能源是世界经济的血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经济走势的战略问题。增进能源安全,加强能源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预防危机和制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在2l世纪世界能源形势的大背景下,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调整其能源政策,以确保自身能源安全,提升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在俄罗斯领导人看来,能源生产可以让俄罗斯与工业化的西方融为一体,还可以作为俄对美外交的一张王牌,以实现其成为美国一个重要伙伴的目标。俄罗斯领导人也希望通过调整与西方关系复兴俄能源工业,以支撑其社会经济转型。能源已成为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国际能源合作将使俄罗斯摆脱危机走上振兴之路。能源对于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保障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俄罗斯以石油天然气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出口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深重。白1997年8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俄罗斯亦未能幸免。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亚洲一些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减少,使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跌。这对以能源部门作为支柱产业、其出口占俄出口2/3并为俄主要外汇来源的俄罗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同时又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等有利因素,近几年俄石汕工业发展迅速。

九一一事件后,俄美能源合作关系的迅速发展、伊拉克战争背后的能源因素和石油管道路线之争都表明了能源对新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影响。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俄罗斯只有积极调整能源战略,使之适应国际环境,才能获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二)国内背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经济而言,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均下降50%以上,生产投资逐年减少,外债、内债交织在一起,使俄罗斯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对此,俄总统普京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俄目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整个90年代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其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l/5。”长期以来,俄欧洲部分一直都是俄罗斯东部地区能源的主要输出地。苏联解体后,东部地区经济陷入危机,由于各种原材料的开采量下降以及运费上涨等原因,造成东部资源输出量减少,严重制约了欧洲部分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恢复,欧洲部分资源曰益枯竭,其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东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因此,现阶段俄罗斯对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为迫切。当前,俄罗斯正处于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中,出于经济和国家安全上的考虑,大力开发东音6地区的能源资源是一项明智之举,也是摆脱经济困境的捷径。 能源是俄罗斯的优势资源。俄罗斯拥有世界石油资源的13%,天然气资源的45%,煤炭资源的23%。不过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俄罗斯工业也经历了—个从衰退到复苏的痛苦过程。1991~2000年这10年间,石油产量从4.6亿吨下降到3.23亿吨,开采能力下降了2.82亿吨,钻探规模减少了2/3。几年前实现民营化之后,俄罗斯石油工业才重现生机。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陈生洛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_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_刘军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 刘 军 【内容提要】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兴起同步发展。因此,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无不打上全球化的烙印。由于对全球化的认知不同因而使对外政策的形成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关键词】 俄罗斯 全球化 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刘军,197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上海 200062)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化浪潮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从而也影响着各国内政外交的发展。苏联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来外交政策的形成也无不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对全球化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一种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叶利钦时期是从一种幼稚型的亲美主义转向反全球化,那么,普京则是一种务实型的全球主义。 一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幻想型的全球主义是指不切实际地将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关系的改革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联系起来,幻想通过全球化作为媒介来实现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政策的根本变革。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忽视了本国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实际与全球化内在要求之间的距离,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甚至单方面牺牲国家利益来试图求得通向全球化的渠道,因而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超越客观环境的目标,其结果是国家本身被吞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戈尔巴乔夫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与对外政策新思维的产生说到底是全球化影响的产物。从经济方面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包括相互依存论与世界市场论。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封闭隔绝是不利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苏联经济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与国际经济组织如西方七国集团建立制度性的联系。他说:“在当代相互依存的世界,一个闭关锁国、思想封闭,与全球发展隔绝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1在推进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大力呼吁要走出自给自足,参与国际分工。他还提出世界市场是苏联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并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苏联经济融入世界市场o。 融入全球经济需要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制度性的联系。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实践就是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始建立制度性的联系。1991年6月5日,戈尔巴乔夫在奥斯陆诺贝尔获奖演讲上提出,为了解决苏联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有必要 1 o同上,第1046~1057页。 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等译:《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第720页。

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浅谈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俄罗斯---一个从在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继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近一个世界的国家之路走得艰难而险阻。今天的俄罗斯早已不同于以前的苏联政府,可是却又和苏联政府的行径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高度交叉的今天,俄罗斯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路程?作为苏联盟友,俄罗斯邻国的中国,又应该从俄罗斯的历程中吸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国家的发展所经历的必然是很多的,光是外交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对其加以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

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七点: 1.俄罗斯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大幅战略收缩(如从越南、古巴撤出军事基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寻求与西方的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发展务实外交,重视经济外交和商业利益,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2.俄罗斯的外交传统是先欧后亚,先西后东,即便偶尔面向东方,也是心向西方,同时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3.俄现在是以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影响周边,特别是欧亚地区。 4.俄罗斯致力于改变前苏联在人们心目中霸道、好战、不讲道理、比较民族利己主义的形象。 5.俄罗斯逐渐形成“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 6.俄罗斯与南部穆斯林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等等),关系是相对平和、友好的。 7.从“梅普组合”到“普梅组合”,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相对可预测性,不会发生所谓的“橙绿色革命”。 从上面所列出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俄罗斯现在所考虑的主要是从经济上发展国家,并且由拉拢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好与各穆斯林国家关系。虽然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先西后东,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斯诺登时间的升级,以及乌克兰事件的爆发,其越来越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对西欧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使得美国公然呼吁让俄罗斯退出G8,并且威胁若俄罗斯不采取措施制止乌克兰事件更大的升级,派兵到乌克兰维和,将对其进行制裁。而普京似乎对美国的威胁并不感冒,一直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反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采取拉拢措施。从上面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出,俄罗斯地界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乌克兰比邻,而且俄罗斯与中国等国家的能源交易一直在进行着。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俄罗斯似乎意识到,对其目前局势而言,亚洲现在是比欧美更加的可靠。可是,为什么俄罗斯敢对公然跟像美国一样的大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一外交政策 (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 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 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苏攻美守) 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 (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 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俄罗斯能源出口现状潜力与发展趋势

俄罗斯能源出口现状、潜力与发展趋势 谢颖 2013-1-9 21:47:45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2期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 燃料能源工业近几年来一直是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俄惟一能持续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部门。能源工业作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拉动作用。通过扩大能源出口不仅可以拉动俄经济增长,也为俄经济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的全面实施,能源出口在保证国家收支平衡,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方面仍将继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俄罗斯;能源出口;现状;潜力;前景 [中图分类号] F13/17.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8-0961(2006)02-0028-04\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大国,拥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35%,石油储量的12%,煤炭储量的16%。燃料能源产业是俄罗斯出口所依重的根本行业,其出口份额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55%,这也证明俄燃料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俄罗斯每年依靠能源出口,既为国家财政赚取了大笔的外汇收入,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又为稳定国际市场的能源价格和保证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保证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俄罗斯能源出口现状 (一)能源出口呈现增长态势

2000—2004年,俄罗斯燃料能源出口量不断增加。2000年俄出口石油1.45亿吨、石油产品6 187.5万吨、天然气1 938.5亿立方米,煤4 498.9万吨。2001年,俄石油出口量为1.621亿吨。2002年俄石油出口比2001年增长13.8%,出口量超过1.845亿吨,排名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出口同比增长3%;煤出口量为4 720万吨,同比增长13.7%。2003年俄石油出口2.098亿吨,同比增长12%;出口金额达到363亿美元,同比增长26%。2004年俄石油出口量达2.344亿吨,同比增长13.3%。 2000—2004年,俄罗斯燃料能源对独联体及独联体以外国家出口量不断增加。其中,2003年俄向独联体以外国家供油1.752亿吨,向独联体国家供油超过3 459万吨;2004年俄对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1.822亿吨,增长17.5%,对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4 027.6万吨。 (二)能源出口成为俄罗斯经济复兴的动力源泉 2000—2004年,在俄罗斯的外贸进出口结构中,石油和能源占50%以上。进入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加之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卢布大幅贬值,俄贸易顺差迅速增长。2000年俄能源净出口额增加,约占GDP总额的20%。2001年,俄燃料能源出口额在GDP中所占比重为20.2%,出口额为520亿美元,占俄出口总收入的54%以上。2002年,俄燃料能源部门产值在俄罗斯GDP中所占比重为25.5%,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燃料能源产品占54.4%,高于上年水平。2003年,俄能源出口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40%以上,在GDP中所占比重为13%,占俄出口总额的55%,为740亿美元。2004年俄能源产品出口额增长了36.6%,达到1 035.92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增长49.8%,达582.56亿美元。2000—2004年,俄罗斯GDP累计增长了30%,年均增长率约为7%,如果不考虑能源因素,则只能增长4%。

俄罗斯的大国外交及国际地位和作用

俄罗斯的大国外交及国际地位和作用 刘桂玲 近年来,俄罗斯把推行大国外交、确立有影响的“力量中心之一”地位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作为跨世纪外交战略的核心。今秋,莫斯科将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9月和10月,中俄、俄美及俄日首脑将先后聚首俄罗斯。这意味着随着国力的逐步复兴,俄大国外交会更加凸显,将对世界和地区力量结构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大大削弱,已不具备与美抗衡的力量。但美国仍把俄罗斯作为潜在对手,并欲趁其衰弱之机,构筑在军事上遏制俄罗斯的地缘防线,达到防俄、弱俄,最终把俄融入西方体系的目的。俄罗斯外交在经历了对美和西方抱有幻想及期望值过高时期后,进行了战略调整,1996年普里马科夫接任俄外长后,开始把推行大国外交和确立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最佳战略位置作为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最近两年俄罗斯大国外交比较活跃。 (一)倡导多极世界,积极发挥多极中一极的特殊作用,以争取与美国的“平等地位”。 (1)推动多极世界。俄罗斯通过对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判断,认为世界形势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后,俄日欧中各大力量及一些地区和次区域联合体的经济、政治地 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国际政治中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有的国家企图建立单方面依靠军事力量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国际关系体制,试图以此来影响世界新体制形成的速度和方向”。俄在国际领域的总体方针是确立在多极世界中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力量中心之一”的地位,不希望由一国来决定世界秩序,坚决反对一家说了算的单极世界。叶利钦多次指出单极世界会重蹈冷战履辙,多极化世界不需要“领导国家”和“被领导国家”。今年5月,叶在俄外交部讲话时再次强调,无论是现在还是21世纪,世界都不允许一个国家发号施令。 (2)提出“大欧洲”设想,密切与欧洲关系,与美国争影响。北约东扩战略的启动对俄国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俄担心波、捷、匈三国加入北约后,波罗的海三国和独联体其它国家都可能成为北约扩大的目标。为此,俄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问题,坚持强硬态度,提出如吸收三国加入北约,俄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北约的态度。同时,俄又采取迂迥战术,加强对欧外交力度。首先,提出建立“大欧洲”设想,欲利用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通过改善与欧洲大国关系,以提高其在欧洲的地位,并逐渐排挤美对欧洲的影响。其次,积极改善与欧盟关系。继1994年与欧盟签署“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后,1995年又被接纳为欧洲委员会正式成员,与欧洲国家关系普遍有所改善:俄法两国决定核武器不再瞄准对方;俄 7

俄罗斯能源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俄罗斯能源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曹英伟、王涛 当今世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储量、生产、出口和过境的能源大国,自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就把能源出口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俄石油即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所谓国际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态势。俄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国际石油供求紧张,油价不断飙升。当前,“梅普组合”正积极利用对俄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想尽办法使俄罗斯在石油供求关系、运输体系、定价机制和天然气贸易等方面对国际能源格局施加影响,借此提高俄在国际经济政治大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能源格局的基本状况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其中石油占能源消费的40%。世界石油版图经历了从“墨西哥湾时代”到“波斯湾时代”的变换。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打出第一口油井到20世纪中期,世界石油版图被称为“墨西哥湾时代”。这个时期美国和委内瑞拉是石油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美国在“墨西哥湾时代”对石油的控制,促进和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霸主地位。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标志着世界能源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东,世界能源版图的波斯湾时代开始了。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世界石油市场基本处于消费国主导时期,石油的产量和价格由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公司操纵;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成立,标志着国际石油公司和石油产出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大公司对石油的控制权

第七章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世界当代史)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其外交战略 莫斯科公国 伊凡三世自称沙皇 伊凡四世 改革,接受西方文明 领土扩张,北方战争 查理十二 叶卡特琳娜女皇 十月革命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再生 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 198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七大。 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方面,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个体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对改革和当今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标志着“新思维”理论正式出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新思维”的内涵 (一)活跃人的因素,建设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 不活跃人的因素,即不考虑人、劳动集体、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集团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

依靠他们,不把他们吸引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就不可能改变国内的环境。 (二)完善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只有通过始终如一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我们才可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觉的纪律。只有通过民主和依靠民主,改革本身才有可能。 (三)扩大公开性 应该对人民说真话,不要害怕自己的人民,公开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公开性和具备社会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党制下搞政治多元化。 (四)重新认识苏联与世界的关系 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新的安全观:不再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别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不再牺牲别国的安全,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决权。 “新思维”的内涵:改变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国家关系上,强调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放弃冷战政策,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再干涉东欧事务。 政局失控导致政治体制“根本改革” 罢工浪潮此起彼伏 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 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选。 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 ——罗?麦德韦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 “8?19”事变及其后果 1991年8月19日,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告苏联人民书》: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幻灯片41 1991年8月19日中午,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 “8?19”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 8月20-21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 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 31日,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场把核武器控制器交给了叶利钦。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俄罗斯原油现状及未来趋势

俄罗斯是世界第八大石油资源国,截至2013年底,其石油探明储量达到127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013年,俄罗斯原油产量为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3%。2013年其原油出口创汇1725亿美元,是俄罗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2/3的财政收入来自其油气企业的税款。随着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以及国际油价急剧下滑,俄罗斯的原油生产和出口将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石油收入减少是卢布对美元汇率降低41%的重要影响因素,也使国际上普遍看空俄罗斯经济。 一、俄罗斯原油生产和出口情况 1. 2013年俄原油生产与出口情况 (1)原油生产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2013年俄罗斯原油产量为亿吨,仅比沙特阿拉伯少约1000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3%。俄罗斯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其中陆上石油资源占%,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占61%)、伏尔加—乌拉尔(占16%)、东西伯利亚—远东(占%)等地区;海上石油资源占%,主要分布在北极海、鄂霍次克海和里海等陆架油气区。 俄罗斯国内的石油生产企业有数十家,其中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卢克石油公司(Lukoil)、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Surgutneftegas)、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Gazpromneft)是前四大原油生产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收购TNK-BP后,在俄国内原油生产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2013年的38%,也使得四大原油生产企业的产量合计达到俄罗斯总产量的73%(见下图)。 (2)出口情况 俄罗斯是全球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原油出口国,每年出口规模在亿吨左右,约占国内原油总产量的50%(见下图)。自2008年以来,由于欧洲原油消费量下降,俄罗斯调整了原油和成品油税费(提高原油相关税费,降低成品油税费),推动俄罗斯国内原油加工量提升,导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持续下降。2013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约为亿吨,占国内总产量的44%。

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能源外交”就是指国家保障能源安全、开发能源资源和促进能源经济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家部门依据能源外交政策进行的具体外交活动。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基础。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之一。虽然俄罗斯的国际能源活动起步较晚,但由于其重视能源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多方的能源外交,现今的俄罗斯能源外交已经成为保障国民经济的基石。 一、能源外交的基础 1.资源特点 俄罗斯的能源资源总量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少数的具有重大能源开发潜力的国家。其已经成为除欧佩克组织以外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最具有发言权的国家。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都处于世界前列。根据俄权威专家的数据,2004年,俄石油储量约440亿吨,探明储量99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7亿万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1570亿吨,分别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32%和17.3%。雄厚的能源基础资源搭配上自身完善的能源工业基础让俄罗斯享有“能源超级大国”的美誉。 俄罗斯是世界的油气大国,其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源出口一直占据俄罗斯GDP和外汇收入的40%左右。苏联解体的波动,使俄罗斯的油气生产和出口经历了一个从收缩到逐步恢复增长的过程。从1991年到1993年俄罗斯的石油年产量由4.62亿吨降为3.17亿吨,1996年更是降到了3.01亿吨,降幅近30%;天然气产量也由5998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只是比石油产量的降幅小。此时,油气出口量也按照5%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93年底开始,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开始增长,1994年增长8%,1995年增长18%。直到2000年,俄罗斯政府对石油天然气工业进行了私有化调整才克服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与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接轨。至2004年,俄罗斯连续三年的能源出口增长率都达到了18%,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能源出口国。

俄罗斯大国外交的崛起

俄罗斯大国外交的崛起 【标题注释】【作者】于海滨 【作者简介】【译者】【分类号】D7 【分类名】国际政治 【原文出处】当代世界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7 【原刊页号】20~22 【复印期号】200610 【关键词】【内容提要】【英文标题】【英文关键】【英文摘要】【摘要题】战略与外交 【编者按】【正文】 俄罗斯作为昔日大国,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和政局的稳定,对其外交战略也不断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今年以来,从俄乌天然气大战、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邀请哈马斯访俄到普京出访被美称为“邪恶”国家的阿尔及利亚,俄在外交上接二连三地做出了令美、西欧及全世界震惊的举动,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正在告别过去,大国外交正在崛起。 新表现:外交从被动挨打转向主动出击 俄罗斯具有十分深厚的外交理论与外交传统。历史上,无论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二世,还是前苏联时期斯大林,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俄罗斯作为民族国家强有力的大国外交风范,为俄罗斯本身赢得了国家利益,也对世界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今天,普京执政领导下的俄罗斯国家在继承俄罗斯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时,除了借鉴沿袭历史上治国强国的理念,同时也更多地继承和发展着俄罗斯大国外交思想的宝贵历史精神遗产。俄罗斯从独立至今,国家经历了“由破到乱”,“由乱到治”,到目前的“由治到兴”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与其相适应,俄外交也经历了同样的变化轨迹,在不同历史阶段起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键作用。但是,在考察其外交演变的历程、规律和特点时,也如同对待国内政治一样,应采取历史和现实的方法,辩证客观地评价其得失,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其本质和实质。俄罗斯外交的演变与国家发展历程基本保持了一致性,主要经历了“外交守势”、“守中有攻”到“攻守兼备、以攻为守”的路径。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外交表现较为出色,其主要内容是:对美关系上处于被动局面,与美战略妥协幻想破灭;对独联体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加强对“传统势力范围”的掌控力度;加强对华关系,牵制对美关系;敢于大胆触及美国利益,抛出新的中东、非洲政策,与美国进行较量。面对美单边主义的步步紧逼,俄对几年来的外交战略进行了反思。 (1)对美示好反遭冷遇。当美“9·11”事件发生之后,俄主动向美示好,一时间,俄成了美最亲密的伙伴。然而,当俄境内发生别斯兰恐怖事件后,却遭到美国的无端指责。美在人权和恐怖分子问题上赤裸裸的双重标准激起俄的愤怒。 (2)对美退让反招来美对俄内政的粗暴干涉。为配合美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俄同意美进驻其传统势力范围中亚,希望换来俄美关系的改善,但事实完全相反。美驻军永久化,削弱俄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推行美式民主,制造“颜色革命”。今年2月,在慕尼黑召开的第42届国际安全会议上俄遭到了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及格鲁吉亚等国对俄内外政策、车臣问题等进行的全面攻击。出席会议的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对此进行了有力反击。 去年以来,普京对美关于俄“民主倒退”和“自由丧失”的指责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强调民主和自由“必须顾及俄罗斯历史”,“从本国的地缘政治和国情出发”,在建立民主问题上,“俄遵从的不是外国伙伴的态度,而是本国的法律”。 (3)美加紧对俄及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围攻。一段时期以来,俄罗斯仍对美国抱有幻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