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

附件2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建设情况报告

一、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下简称西湖湿地公园或西湖湿地)位于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云弄峰北麓右所镇境内,地处洱海源头,是洱源水源的重要源头,属澜沧江水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4″~100°4′56″,北纬25°59′43″~26°2′10″之间,总面积1354.07hm2,湖面海拔1967.8m,平均水深1.8m,最深达8.3m,是一断陷湖泊。湖心有大岛6个,零星岛屿88个(常年水位),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形成了森林—灌丛—农田—湖滨—沼泽—湖泊—岛屿—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重叠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滨—面山结构,包含了区域内景观多样性的所有范畴,构成了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烟渚渔村、岛屿水乡、地热温泉的特色景观构架,在我国较具代表性。

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西湖不仅是洱海的重要水源,而且与东湖隔河(弥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

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万吨,是开展泥炭沉积、湖泊演化、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环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环境维护和湿地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泥炭储量作为高原重要的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洱源西湖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根据西南林学院/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2009年开展的专项科学考察,调查记录到哺乳类动物共有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76种,其中水域鸟类39种;维管植物306种,其中,湿地植物115种。这些动植物中,野菱(Trapa ncise)、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2种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虎纹蛙(Rana rugulosa)、大壁虎(Gekko gecko),灰雁(Anser anser)、普通鵟(Buteo buteo)、大鵟(Butasur 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燕隼(Falconidae subbuteo)等8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鲤(Cyprinus 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 barbatu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 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5种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斑头雁(Anser bern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鸟类。洱源西湖湿地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极具观赏价值的珍稀鸟类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我国的最大种群分布地,还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此外,西湖出水道为特有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taliensis)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区。

西湖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了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人文景观,有着浓厚的历史、民俗、宗教等人文资源。岛内居住有4种民族,白族为主要民族,有着白节夫人忠贞不渝的美丽传说;农历六月二十五烧火把、妇女染指甲,农历七月初一放生,七月二十五西湖放湖灯等风俗;本主庙祭祀等宗教崇拜;南昭大理国历史;白族民居及其文化等。

二、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2009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洱源西湖湿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是以泥炭沼泽、高原天然湖泊及紫水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湿地公园。经过五年的建设,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从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和湿地公园服务功能逐步趋于完善。

(一)湿地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1.加强湿地执法工作。

一是加快法制建设。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湿地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洱源县根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的规定,于2014年2月出台了《关于落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的实施意见》,于2013年10月制定《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联

席会议制度》和《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定期巡回联合执法制度》。

二是加大湿地执法力度。为促进西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建成了两处管护站点共161m2,聘用了西湖湿地管护员5名,购置了湿地执法快艇和巡护小木船,加强日常巡护执法工作。此外,结合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西湖湿地执法工作组,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同,由当地人民政府牵头,县湿地管理局、县环保局、县旅游局、县农业局、县公检法等部门参加,联合组成工作班子,经过维期四个月的联合执法,严励查处了围湖造田、围塘养鱼、非法回填宅基地、违规建筑、采用非法措施捕鱼等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恢复了湿地面积,有效保护了西湖湿地资源,维护湿地治安,提高了社区群众知法、守法的意识。

2.实施完成了紫水鸡栖息地保护建设项目

项目区位于西湖重点保育区紫水鸡栖息地,主要目标是加强对紫水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项目共投资200万元,补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50亩,种植护岸植物1600株;投放鱼苗500公斤,完成有害物种清理30亩,聘请了两名管护员;建成西湖湿地公园标志碑一座,紫水鸡保育区边界界桩及围栏设施1500米,巡护栈道和门栏500m2,巡护监测用房兼管护点1个40m2,鸟类监测屋1个60m2,同时配置一套科鸟类科研监测设备。通过项目的实施,按照紫水鸡的生活习性改善了栖息地的生境条件,为紫水鸡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觅食、繁殖和隐蔽的栖息环境,加强了对紫水鸡及栖息地的保护、监测和管理。

3.外来物种防治工作

西湖湿地中最主要的外来物种是凤眼莲和福寿螺,防治工作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2010年凤眼莲大面积爆发,连行船都困难,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召集了县级各部门、社区企业、当地镇、村、组及社区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片落实责任打捞,控制住了凤眼莲的漫延。通过认真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为有效控制凤眼莲的生长漫延,防止再次爆发,专门在西湖社区聘请了6名凤眼莲打捞员,各人负责一个片区,实现“除早、除小、除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4.完善了湿地公园边界设施

为有效预防各种蚕食湿地的行为,有利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标明湿地公园边界,在规划的基础上,于社区耕地与湿地的交界地方增加了界桩数量,固定和明确了湿地公园的范围。

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

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解决西湖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科学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2014年5月底,在云南省林业厅湿地办、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编制了《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2014—2018年)》。《管理计划》为把西湖湿地建成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社区参与、旅游于一体,具有高原湿地明显特色的多功能、多效益,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湿地公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湿地生态恢复

1.湖滨及汇水面山植被保护恢复

在湖滨带保护上,一是加强了对湖滨芦苇、茭草、柳树等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尽量利用和发挥自然湿地过程的作用,提倡非干扰因开素和自然状态的植被重建过程,并选用本地种,采用人工促进措施构建湖滨带生物群落,形成湖滨带水陆生态交错的自然环境;二是对非法占用湖滨带和破坏湖滨沼泽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了搬迁和拆除,主要涉及西湖旅游公司的湖滨旅游栈道以及湖滨村社居民的一些违法构筑物,恢复了湖岸自然状态。

加强汇水面山植被保护与恢复。一是实施面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力度,改造林分质量。二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退出面山坡耕地300多亩,根据退耕地立地条件,种植了核桃、梅子等经济林木及云南松、车桑子等乔灌木树种。因面山岩石裸露,土层脊薄,土壤持水性能差,恢复植被非常不易,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五年前相比,面山植被覆盖率有明显的提高,改善了面山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和维护西湖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也提升了景观功能。

2.清退渔塘和网箱养鱼

在湿地公园开展建设早期,通过政府说服动员并给予适当补偿,全面实施了退塘还湖工程,共清退湖周浅滩渔塘1200多亩;取缔了湖面所有的网箱养鱼设施,恢复了湖面面积和湿地自然景观,减少了水产养殖的污染。

3.实施完成西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建成了日处理700吨的西湖片区污水处理场1座、日处理60

吨的波中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1处及3.3公里的截污管网系统;建成户用小型”三格式”人畜粪便处理系统820座;在西湖社区建成太阳能中温沼气站一座,富余的养殖粪便由顺风有机肥厂加工处理,有机肥成品优先使用于西湖社区,并在价格上给予优惠;完善了社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及处置系统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制定完善了社区垃圾管理制度,增加了垃圾清运的濒次;利用生物治理措施,在充分考虑食物链及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人工放流增值渔业资源,按适当比例配置各鱼种,实行封湖禁渔措施,通过生物措施来协助水生植物管理工作,减少水生植物腐败导致的二次污染;采用人工疏挖的方式,共疏通出入湖水道约12公里,安排了专人负责水道的日常管理,保障水路畅通;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措施,在西湖周边农地实施生态有机水稻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削减了部分农业面源污染。

(三)科研监测

1.科研项目

为了科学的开展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针对紫水鸡及栖息地的保护和外来物种的控制,开展了两个科研项目,一是紫水鸡生境适应性研究,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掌握了紫水鸡的生活习性以及栖息地各类湿地植物配置和生物量比例对紫水鸡种群繁殖的影响,弄清栖息地生境状况与紫水鸡种群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西湖生态系统容纳紫水鸡种群数量作出预测。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将此项科研成果应用到紫水鸡保护工作中,在栖息地

按适当比例配置芦苇、茭草、莲等植物群系,圈养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凤眼莲供紫水鸡活动、觅食,让栖息地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紫水鸡。二是开展了福寿螺防控对策研究,经过对福寿螺危害性、产卵期、生命周期、活动规律的调查研究,发现福寿螺产卵、孵化与湿地水位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实践中可以在福寿螺产卵期前及产卵期后通过人为控制湿地水位,让卵团不能顺利孵化,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防除福寿螺的目的。西湖湿地公园将此项技术应用到福寿螺除治工作中,收到明显的效果。

2.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建成西湖湿地公园监测站一处,面积40m2,监测栈道300m,鸟类监测点1个,面积60m2。设置23个湿地植物监测点,7个鸟类观察点,50个水质监测采样点50个,配备了照相机、望远镜、手持GPS、电脑等监测设备。利用科研监测机构设备和技术的优势,与大理学院东喜马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在2014年监测基础上,大理学院提供了与中科院水生植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2009年以来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形成比较完备的2009年以来的西湖湿地生态系统本底资料。2014年以前的水质、水文、气象等监测资料通过购买监测机构服务来获取数据。通过对所有监测数据的认真整理、分析,对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进行评价,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西湖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进行生态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提出可行的湿地保护建议,形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科研监测报告。科研监测相关成果及资料已通过良好的建档制度归档,这些监测档案为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

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持。

(四)科普宣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湖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的矛盾与日俱增。洱源县在大力实施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同时,注重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措施,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1.加强宣教设施建设

建成了湿地科普宣教中心,总面积550平方米。制作了较为完善的标牌体系,标牌采用青石材制成,与西湖自然景观和地方白族特色相融合,内容包括科普、宣传、警示、指示等,做到“人到标牌到”,充分发挥其科普、导览等作用,同时也是公园内一道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结合“五五”和“六五”普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湿地保护,大力开展湿地保护“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在报纸、电视台开辟《湿地保护条例》宣传专栏,制作永久性宣传牌,发放宣传挂历、宣传册等4000余册。2015年3月,在全县九个乡镇和县级机关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普法考试,提高了公众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关注度和知晓率,增强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以点带

面,树牢保护意识,把每年1月作为“保护洱海—洁净·绿化家园”活动月,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确定为“保护西湖·洁净家园”活动周,组织全民参与河道疏挖、垃圾清运等义务行动,积极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湿地保护科普宣传活动,以宣传教育、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恢复的积极性,推进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保护建设和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

3.多形式组织活动

管理部门、环保组织、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了“大理州湿地保护管理培训会议”、“保护世界濒危物种湿地水鸟紫水鸡爱心行动启动仪式”、“公益摄影大赛启动仪式”,承办了以“发挥湿地功能应对极端天气”为主题的“湿地使者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提高了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湿地行栏目专题拍摄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和茈碧湖等重要湿地保护成效。

(五)合理利用及社区共管

1.开展生态旅游

西湖旅游产业以秀美环境、白族风情、温泉资源、稀有物种紫水鸡等为优势,以保护西湖湿地生态环境为前提,科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在建设各种基础服务设施时,坚持保持自然景观,突出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特征。始终坚持以自然景

观和白族民风民俗为特色,以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为依托,开发了大众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社区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打造独具魅力的白族风情生态旅游品牌。

西湖旅游公司主要开展大众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旅游,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制定了合理的游览观光线路,充分的展现了高原水乡风貌,体现了白族文化与生态景观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西湖特色。社区体验型旅游主要依托西湖“湖中有村、村中有湖”的天然画卷和白族水乡人家生活习俗等文化资源,在西湖六村七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经济产业。

2.推动社区共管

一是政府鼓励创业。政府在做好西湖保护的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开展乡村农家乐、生态农产品种植、生态养殖等生态创业活动,协调金融机构推出了“生态信贷”的金融产品,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二是社区持续发展。西湖旅游业的发展本着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社区参与和社区受益。在西湖旅游公司建设与运营的过程中,所聘用的工人、船工、保安、服务员等工作人员都是西湖当地居民,另外,在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管护员、湖面河道协管员、社区保洁员等工作岗位,充分的解决了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在西湖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西湖旅游公司在每年的收益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西湖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社区内制定了村规民约,实行农户“门前三包”(包环境卫生、包门前绿化、包公共秩序)责任制,开展“三清洁”(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

源)环境卫生整治,同时对任排污水、乱倒垃圾、围湖造田和偷猎野生动植物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增加了社区居民收入,推动了社区经济发展,促进了西湖环境保护,实现了企业收益、居民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多方共赢。

(六)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稳步推进、社区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持续开展,洱源县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不断提升和完善西湖管护服务等基础设施设备。

1.推进项目管护设施建设

一是完成了中央资金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建成了野生鸟类保护监测点(主要针对紫水鸡),修建了管护房、巡护栈道、监测屋等基础设施,购置了管护监测设备,聘请了专门管护人员,采取封闭式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活动对紫水鸡的干扰,有效地保护了世界最美水鸟紫水鸡及其栖息环境。二是实施了云南洱源西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建成了794平方米的湿地科研业务用房和550平方米的湿地宣教中心,在西湖边界设置了界桩、界碑,在重点保育区周边修建了围栏,明确界限范围,实施重点管理,提升了湿地管护的能力和水平。

2.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西湖旅游公司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码头、文化广场、管理和后勤保障系统、餐饮购物设施、消防、给排水、停车场、厕所、垃圾桶等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档次,提升了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3.完善村落环保设施

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人口达4000多人,正常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量非常大,为解决村落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在村庄内设置了垃圾桶、垃圾池、卫生厕所等环保设施,垃圾由右所镇垃圾车统一清运处理,极大限度的减轻了西湖污染负荷,改善了西湖生态环境。

(七)机构管理能力建设

1.管理机构建设

在洱源县林业局加挂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局(洱办发〔2010〕85号);成立了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洱编办〔2013〕6号),为洱源县林业局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湿地保护管理局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定事业编制6名,人员全部到位,机构人员涉及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环境科学、经济与城乡区划规划等专业;为加强对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保护管理工作,成立了洱源县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洱编办〔2015〕8号),人员由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兼任,制定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相关规章制度,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

2.管护能力建设

一是硬件设施配备。为进一步推进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工作,加强管护设施建设,配备了日常办公设施和望远镜、照相机、手持GPS等必要的监测设备;购置了执法巡护快艇和打捞用船,提升了湿地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队伍能力建设。在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聘请了5名管护人员,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和

规章制度,负责对西湖的日常巡护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对于机构人员的业务能力方面,安排职工轮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湿地保护管理培训、会议,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开展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

三、建设成效

经过以上建设工程及各项措施的实施,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主要是:

(一)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主体水质从五年前的Ⅳ类提升到Ⅲ类水平;野生动植物及其它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物种及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外来物种得到有效控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越来越稳定,功能逐步趋于完善。

(二)公园边界设施齐全,管理范围清晰,土地权属明确;成立了西湖湿地公园专门的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机构人员岗位、专业素养、业务技能适应西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及保护管理设施满足西湖保护管理的要求。

(三)湿地科研监测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促进西湖湿地保护和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科研监测成果对湿地保护管理的辅助作用已经显现。

(四)科普宣教工作有效开展,西湖环境教育基地逐步打造成形,在当地已经起到很好的宣教效果,并且宣教效果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逐步辐射到周边省州地区。

(五)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在保护优先下的湿地生态旅游迅

速发展,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旅游自主创业,找到适合的替代生计,收入增加。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在西湖湿地公园试点保护建设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较好地发挥了湿地应有的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治理难度大。湖中密集居住一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930户共4355人,保护治理难度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与实际需求缺口较大。三是湿地合得利用符合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原则,但方式较为单一,对社区就业和创收的促进还不够,影响了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有效发挥。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项目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实施好《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的建设内容,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西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尊重自然规律,尽量利用自然湿地过程的作用,辅之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加强保护管理,继续改善和提升水质,构建西湖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

(二)完善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设施设备,加强与国际国内科研团队的合作,认真开展科研监测工作,提升湿地公

园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引进科研人才,提升管理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

(四)加强对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商的合作和监管,推进湿地公园建设,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打造世界旅游知名品牌。

(五)积极探索湿地合理利用,优先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发挥湿地的产出和服务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以湿养湿的”运营管理。同时加强与湿地公园社区居民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促进共同管理、共同发展,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更好地促进社区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农户、公司、生态环境多方共赢。

项目建设情况汇报材料(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项目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项目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项目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XX年我区列入徐州市重大项目共11个(含前期推进项目1个),计划总投资96.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6.6亿元,1-7月份实际完成投资16.3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45%,11个项目中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2个项目近期可开工建设,1个项目待海关总署审批后即可开工,1个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 3个项目正在积极协调土地指标,整体进展情况良好。 一、项目具体进展情况 徐州东方热电有限公司燃气发电项目:计划总投资6.4亿元,建设t130燃机6台,配28t/h余热锅炉6台、6000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2台、90吨燃气锅炉配套15mw发电机组,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4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目前三台美国大力神t130燃气轮机主机及3台余热锅炉已安装完成,燃气轮机辅助设备正在安装,预计8月份投产。 徐州市龙山水泥厂二期扩建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扩建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及9兆瓦余热发电、100万吨粉磨站,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亿元,已完成投资4亿元。目前,土建基本完成,预热器安装已安装第五六层。设备开始大范围安装,预计10月底建成试产。。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二线及余热发电项目:计划总投资11.4亿元,建设日产万吨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及18mw余热发电,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4亿元,已完成投资4.5亿元。目前,水泥旋窑基建完成90%,设备安装完成80%。 潘安湖湿地公园:计划总投资9.8亿元,对现有湖面整理,整合分散湖面,形成湖岛、绿堤、花巷、水上森林等丰富的湿地生态公园, 第2 页共2 页

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汇报

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汇报 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11年12月成功申报试点、2013年5月成立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机构进行试点建设工作、2016年8月获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2017纳入长江湿地网络成员单位。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19.03平方公里,园内有水域面积14.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0.3平方公里、山坡岗地、洲滩涂0.18平方公里。涉及湖区周边4个乡镇21个村(场)98个自然村落,居民近2万人。是以保护饮用水源为主兼顾湿地科普宣教为主的郊野湿地公园,目前管理处有工作人员23人。成立以来,湿地公园在国家、省市林业局及红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做了大量抢救性保护湿地的工作,主要汇报如下: 一、从高设标,规划先行。 高标准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充实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录入,已纳入国家重点项目库管理项目3个先后聘请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湖北林业勘察设计院、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高起点编制《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管理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红安县金沙湖水源治理与保护项目可研报告》《湖北金沙“金沙碧波”湿地生态旅游规划》等多项规划,多次邀请国家、省湿地保护中心领导、专家,来实地考察指导,规

划范围由最初的19.03平方公里,扩展到了68.5平方公里,从而使金沙湖湿地公园周边空间布局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保护、建设和利用规划体系。 二、恪守生态之责守护蓝天碧水 湿地公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土有责,铁腕整治,不仅提前完成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守护辖区蓝天碧水,而且正本清源,清退影响环境各类污染源,编制系列规划、方案,划“红线”标“底线”,加速建立“制度矩阵”,构建起湖区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湿地公园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重点在“划、拆、建、立”四个字上下功夫。 1、划。一是按照新的技术标准,重新编制了金沙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调整方案;二是参与编制了饮用水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三是编制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 2、拆。一是拆除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办公楼、厂(库)房及住房13400余平方米;二是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拆除湖区养鱼拦汊筑坝147个,退鱼还湖面积2300多亩;三是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拆除畜禽养殖145处,栏舍面积4.68万平方米,处理存栏猪6429多头、家禽62369只;三是核实了71.6m以下居民住户实际情况,取缔了大水面养殖承包经营合同,实行人放天养。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情况汇报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情况汇报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鄱阳湖东岸、鄱阳县境内,规划面积362.85平方公里,于2008年规划,当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建设试点,2009年开始建设,20xx年9月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正式授牌的12家国家级湿地公园之一。景区先后荣获“江西省先进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基地”、“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自然学校”、“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重点建设湿地公园”、“全球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由来、发展现状、发展构想、下一步工作思路等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建设由来 鄱阳县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平台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基于鄱阳湖世界级旅游资源。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跨鄱阳、余干、南昌、新建、进贤、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共青城和永修等县市。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每年鄱阳湖流入长江

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旅游资源丰富,是九省通衢的天然大湖、源远流长的人文大湖、绚丽多姿的风景大湖、天人合一的生命大湖,生态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品牌价值十分优越。 1、品牌资源。鄱阳湖是个世界顶级品牌,它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重要生态区、世界生命湖泊网唯一中国会员,亚洲最大的湿地,在全球生态湖泊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加上鄱阳湖与鄱阳县同名,使鄱阳发展鄱阳湖旅游更具品牌优势。 2、生态资源。鄱阳湖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湖泊。洪水时节,水位高涨,湖面宽阔;枯水时节,水落滩出,湖水似槽。丰水季、枯水季水位落差约7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地理特征,使鄱阳湖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各种各样的生物自由竞长,和谐栖息,是万类向往的绿色家园,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母亲”。 鄱阳湖生物种类丰富。拥有大面积的草丛沼泽、浅水植物湿地和106种底栖动物,形成了鱼类和鸟类的天然食物。拥有鱼类140种,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7%;鄱阳湖是全球白鹤、东方白鹳主要越冬地和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每到冬季,大雁、天鹅、白鹤翩然而至,已知鸟类310种,被称为“珍禽王国”、“候鸟乐园”。

xx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xx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 篇一:xx大型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建议书 xx大型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建议书 目录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3一、项目名称................................................. (3) xxxxxx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 (3)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4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4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第三章建设条件及建设地址................................................. ........................7第一节 建设条件................................................. ............................................7第二节用地面积的确定................................................. ............................11第三节场址选择................................................. .........................................11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14第一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4第二节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15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方案.................................................

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年修订版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录 1 总论 (6) 1.1 项目概况 (6)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 (6)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7) 1.3.1某某社会经济概况 (7) 1.3.2 某某北岸湖滨带存在问题分析 (7) (1)生态破坏严重 (7) (2)湖滨污染严重 (8) (3)面源污染严重 (8) 1.3.3某某湿地恢复与建设的意义 (8) (3)项目的建设是北岸片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 1.3.4项目分析(SWOT) (10) 1.4.1本项目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3) 1.4.2本项目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应用效果 (14) 1.4.3湖滨湿地的研究进展 (15) 1.4.4 生态湿地的恢复技术 (17) 1.4.5 人工湿地的研究现状 (18) 1.4.6本项目湿地公园定位 (20) 1.5责任单位介绍: (21) 1.6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2) 1.7计划目标 (22) 1.7.1总体目标:项目计划投资60508.73万元,建设2340亩城市湿地公园。 . 22 1.7.2 工程目标 (23) 1.7.3 工程建设目标 (23) 1.7.4 出水水质目标 (23)

2项目概况 (23) 2.1地理(或地块)位臵介绍 (23) 2.2 某某概况 (24) 2.2.1 某某自然概况 (24) 2.2.2 某某社会经济概况 (25) 2.2.3 某某水污染概况 (25) 2.2.4 某某湖滨区概况 (26) 2.3 项目区现状 (27) 2.3.1 自然及经济概况 (27) 2.3.2 项目区水环境概况 (27) 2.3.3 项目区防浪堤状况 (28) 2.4建设规模与目标 (29) 2.5周围环境与设施 (29) 2.6 本项目与其它工程的关系 (29) 2.6.1 与城市污水处理厂间的关系 (29) 2.6.2 与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关系 (30) 2.6.3 与内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关系 (30) 3项目开发内容及指标 (31) 3.1工程建设目标 (31) 3.2工程设计规模 (31) 3.3湿地公园水质净化区项目的工艺路线 (31) 3.4湿地方案设计 (32) 3.5拟采用湿地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 (34) 3.6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比较方案 (34) 3.7湿地公园游赏区 (37) 3.8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区 (37) 4湿地公园生态规划 (38)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2012.8)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鄱阳湖东岸,鄱阳县境内,规划面积3628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116.1公顷。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自2008年被批准试点规划建设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成为江西生态资源保护示范和江西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新生力军。2011年,公园接待游客62.3万人次,增长108%;2011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全国首批、江西省唯一获得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公园还荣获“江西先进旅游景区”、“江西省十大新旅游景区”称号。2012年1—7月,接待游客76.59万人次,增长96.8%。现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源特点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资源特色以鄱阳湖生态资源为主要特色,她浓缩了鄱阳湖所有精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特点体现为: (一)湿地面积最大。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湿地,世界六大湿地之一,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鄱阳湖湿地的典型代表,不仅拥有大鄱阳湖独特的湿地资源,公园内还包括被誉为“鄱阳湖明珠”的珠湖,又称小鄱阳湖,与大鄱阳湖一堤相隔,面积6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湖泊湿地,并长期保持一类水质标准,在鄱阳湖地区独一无二。

(二)湿地品牌最靓。中国五湖之首——鄱阳湖,是鄱阳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发展生态旅游的享之不尽的靓丽品牌。鄱阳湖因鄱阳县而得名,“湖与县同名”的品牌优势和鄱阳湖良好的生态资源全汇聚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浓缩了鄱阳湖所有的精华,是鄱阳湖旅游的典型代表,她的建设是探寻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 (三)湿地景观最美。她拥有多姿的“水”,丰水季,烟波浩渺;枯水季,小河淼淼。有鲜美的“鱼”,天然鱼类有118种,可渔水面141万亩,鱼肥味鲜,让人流连忘返。有诗意的“草”,这里是江南属地最诗意、最壮阔、最柔媚的大草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有温柔的“荻”,“荻花纷飞胜似雪”。有珍贵的“鸟”,是“白鹤的天堂,天鹅的故乡”。 (四)湿地文化最浓。公园内“湖文化”特色十分突出,开湖、禁湖、祭湖是鄱阳人的捕鱼习俗,渔歌、渔鼓、渔舞、渔号形成了鄱阳原生态的渔俗文化。鄱阳曾是“帆樯四达,商贾辐辏”的吴楚间一大都会,是徽饶古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独具鄱阳湖特色的商贾文化。公园内还有“中华八大遗民圣地”之首的鄱阳湖瓦屑坝移民文化。有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美、秀、娇、甜”的赣剧饶河调戏曲文化。鄱阳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戏剧之乡”。有长沙王吴芮、晋太尉陶侃、羁金15年洪皓、《容斋随笔》作者洪迈、开乐词长调先河的姜夔、忧乐民生的范仲淹等留下的历史人文。

关于XX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考察报告

关于XX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考察报告为借鉴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我县湿地公园建设,我们重点考察参观了广州海珠、杭州西溪、常熟沙家浜三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组分别与接待单位就国家湿地公园的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座谈,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概况 (一)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的南段,占地1100公顷,分为海珠湖、湿地一期、湿地二期三个部分,建设前为海珠公园,xx年3月广州市政府耗资约50亿元采用“只征不转”方式从农民手中将万亩果园及周边土地征收,开始保护湿地,xx年9月湿地一期1000亩建设完成,建设投资约2亿元,xx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共投入建设资金约6亿元,xx年9月完成国家湿地公园专家组的验收。海珠湿地公园建设投资全部为政府投资,建成后海珠湖实行开放,湿地部分实行收费门票参观,每天限流3000人。现由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湿地办)运营管理。区湿地办为海珠区政府工作部门,编制32人,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并组织实施湿地范围内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等职责。区湿地办内设综合科、规划建设科、经营管理科;下属三个事业单位:海珠湿地维护中心、海珠湿地科研宣传中心、海珠湿地运营中心。现湿地公园年均运行维护费用约1.2亿元,由海珠区财政预算解决,公园年运营收入约5000万元,按收支两条线交区财政。

(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公园总面积为11.64平方公里,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总投资88.4亿元,分三期建设, xx年8月一期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xx年5月1日建成开放,二期建设xx年5月启动,xx年10月建成开放,三期工程xx年1月详规批复,xx年5月建成开园。共拆迁2600户,安置18000余人。由全资国有公司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运营,自三期建成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000多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收入2.75亿元,年均维护费用约1.7亿元,其收益主要体现在周边土地增值,据评估报告显示,西溪湿地对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贡献最大,达到46.61%。西溪是公认的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市场化建设运营,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最成功的案例,获得多项荣誉。 (三)江苏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常熟市南隅,规划占地面积414公顷,属于太湖沼泽型湖网地区的永久性淡水沼泽地。在获批国家湿地公园前已是5A级旅游景区,xx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xx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公园隶属于江苏省常熟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该管委会为常熟市人府的派出机构,正科级建制,编制9人,与沙家浜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管委会内设机构2办3科:党政办公室、规划建设科、旅游科、经济和社会事业科、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下设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沙家

上海湿地公园实习报告

上海湿地公园实习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上海湿地公园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这次实习是我们有关生态景观规划的一次实践。让我们有机会将课堂上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强化拓展,从而更好的认知有关湿地公园的相关规划措施。 我们第一天去了有“城市中心的肺”尊称的梦清园,第二天去了鸟儿的天堂——东滩湿地公园还有国家地质公园——西沙湿地公园,第三天我们去了坐落了世博园区的历史文化的后滩公园。在实例中体会和深入理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生态规划理念在湿地公园中的体现与运动。通过实习对城市绿地和郊外湿地有一个实地探索的认识,使的自身有关湿地生态景观规划方面的知识得到一定的充实和提高。 二:实习时间: 本次实习从2015年4月13日开始,4月17号结束,历时五天。 三:实习地点: 梦清园、东滩湿地公园、西沙湿地公园、后滩公园 四:实习心得 在这几个湿地公园的实习中,我认识到一些当前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并了解了湿地公园的建设意义。 湿地公园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

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可以从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的概念上看出,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的结合非常紧密。湿地公园的设计,建造,运行,中间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景观理理念。可 以说湿地公园式生态景观理念的体现于实际的运用。 我们从上海的这几个湿地公园可以归纳出当代湿地公园建设的几个优点: a.湿地资源保护与城市绿地多样性建设的契合 这可以从上海梦清园看出,苏州河梦清园占地约,位于上海市中心区苏州河老虎爪湾段南岸的半岛地块。对于上海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每块地都显得十分珍贵,城市建设其周边区域“两湾一宅”被市民视为城市死角,并成为环境恶化,水体黑臭,沿岸混乱,建筑破旧的区域。2003年在市政改造项目中, 梦清园的建设为此处的滨水社区增加了一块可呼吸的绿肺,缓解了因人口密集而带来的压迫。一方面,过度围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资源逐步消失退化,另一方

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汇报

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自2010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以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坚持国家林业局倡导的“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遵照南京大学编制的《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当年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经各有关单位与园区的共同努力,立足于园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初步打造了一个集湿地保护、湿地旅游与湿地科普宣教的湿地公园。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1 湿地生态系统状况 无锡梁鸿湿地公园位于无锡市鸿山镇东部的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内,距无锡市区22 km,苏州市区23 km。临近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以及无锡硕放机场,交通十分便捷。我园依傍伯渎河,东邻漕湖、鹅真荡,西望太湖,南傍望虞河。 梁鸿湿地属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整个太湖流域的河网密度为 3.24 km/km2,河流总长120,000 km,梁鸿湿地区内河流总长10.167 km,河网密度达4.4 km/km2,河流湿地是区内典型的湿地类型;区内湿地类型还包括,由低洼地和废弃的鱼塘经自然演替形成草本沼泽湿地。 总体上湿地公园内涵盖了三大类的湿地,即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库塘与稻田),占总类型的3/5;包括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共5 个小类。 1.1河流湿地 无锡新区属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区内河网纵横交错,规划区域内河流湿地分布在两条横贯的河流(东新桥港、九曲河),以及各分支河流的周围,大部

分河道都保持着原始风貌,立地条件异质性较高,形成了空间结构复杂、植被组成丰富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水生植被类型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为主,并有少量人工种植的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在河流滩地低水位和浅水区常见芦苇、蒲草、菰、席草等挺水植物和野菱、莲等浮水植物及金鱼藻、眼子菜、苦草等沉水植物;滨岸带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较高,基本形成乔灌草的复合群落,常见杨树、柳树、水杉等土著耐湿树种。随着一年四季河床水位的自然涨落,在岸滩湿地上还广泛生长着水蓼、旱苗蓼、荭草、水花生、水齿苋、三白草、合萌、水芹、水竹叶草、凤眼莲、雨久花、石龙尾、慈姑、牛毛毡、水车前、鸭舌草、荸荠等湿生物种。河流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主要是个体很小的各种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合成的食物几乎全部被浮游动物所消费,周转速度很快。河流生态系统的大型消费者,除了草食性浮游动物外,还包括其他食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这些水生动物处于食物链(网)的不同环节,分布在水体的各个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 湿地分布图 1.2 沼泽湿地 区内的天然湿地,除了河流湿地外,还有少量零散分布的草本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规划区东侧,靠近伯渎港的区域。现有的沼泽湿地几乎都由低洼塘地演

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 总论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XX市XX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建设 责任单位:XX 项目地点: 项目投资:9874.53万元 实施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 XX湿地作为陆地与湖泊水体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XX湿地既是湖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也是湖泊自净作用有效的区域,同时也是控制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屏障。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都将XX生态带工程建设作为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的重要建设工程项目。《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构筑包括环湖截污、环湖道路、污水处理工程和XX生态带建设在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是未来滇池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容。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各方面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在滇池流域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增加和污染负荷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滇池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目前实施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和保护模式面临着众

多的矛盾冲突,迫切需要探索环湖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快滇池治理的进程,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使滇池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3.1滇池社会经济概况 XX市主城区是滇池流域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全省全市经济、文化、商贸活动的中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调查统计,流域总人口308.4万人(包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根据2000年XX市土地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滇池流域土地总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12175公顷,占总面积的72.66%;建设用地34200公顷,占11.71%;未利用地45625公顷,占15.63%。 1.3.2 滇池北岸XX带存在问题分析 XX带湿地是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的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质,改善入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滇池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 对XX带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等使XX带湿地发生严重的退化,最终导致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

红树林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汇报材料

红树林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汇报材料 按照区委办下发的《关于重新印发<海陵区重大项目工作组一览表>》的文件通知,神前湾红树林湿地公园项目于2013年11月15日被列为区重点项目。根据2013年10月31日海陵岛试验区下发的《区管委主任办公会议纪要》第三条“听取红树林湿地公园项目规划情况汇报”的指示,由海陵区旅游文体局为该项目业主单位,统一负责该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目前,全区红树林面积覆盖率最大片区为神前湾浅海滩涂红树林,现有红树林220亩,近期补种150亩。其特性是消浪护堤,促淤保滩。神前湾红树林北靠灵猴山,南依兰章联围,东至神前村,西临灵谷港、灵谷庙。神前湾红树林片区地理位臵优越,无论在生态保护还是旅游开发,都是一个天然的合适地点。为进一步增强我区的原生态旅游功能,营造舒适、美观、安全、原生态的旅游氛围,丰富旅游项目和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从而提升海陵岛的整体形象,推动我区旅游经济、生态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区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神前湾红树林湿地公园项目进展比较顺利。根据会议的安排和部署,现将此项目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进展情况

该项目委托广州地理研究所作总体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面积6.0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规划概念方案成果、建筑方案及景观方案至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该规划已于11月12日在区管委4楼会议室召开神前湾红树林湿地公园专家评审会,专家组就该概念性规划出具专业意见,该规划在专家们讨论后一致通过评审;在概念性规划出台并通过评审后,我局已紧锣密鼓地开展其他相关工作。 立项材料准备方面:目前已完成地形图测绘、规划设计方案、土质勘探报告、施工图纸、工程造价、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项目节能评估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造价送审将在近两天完成。 停车场租地建设方面:目前已完成土地面积登记、村民租地意向登记确认、租地丈量、租金发放及青苗收割等工作。设计公司已出具停车场的施工设计方案。后续施工队将在近段时间进场施工,对停车场租用地进行适当土方回填平整土地。 栈道景观平台建设方面:设计公司已出具栈道景观平台施工设计方案,施工方已进场按照施工方案疏通红树林进水渠道,近段时间将进行木栈道建设。 二、存在问题 目前,此项目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经费紧张。该项目因为海上工作量大,技术

湿地公园2018年上半年总结

湿地公园2018年上半年总结 一、基本情况 二、自查情况 (一)总规执行情况及分区管理。 鉴于按照机构精简、管理方便的原则,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单位常熟市南湖荡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具体承担常熟南湖湿地公园的经营管理,公司目前配置4个部门,共15名员工。分别为综合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收发文件、上报工程进度、撰写汇报材料、信息传递、资金申报、材料归档及后勤保障工作;规划建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根据规划方案,提出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委托编标、委托工程设计、组织施工及工程管理及工程验收工作;公共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南湖湿地区域的绿化管护、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安全生产工作;财务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心区各乡镇地表资产的评估拆迁补偿协调、土地的流转及使用及公司形成资产资源的经营管理。 (三)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 南湖湿地公园配套建设有湿地监测站一处,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由市农委负责管理,主要负责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对湿地公园范围内水质、土壤、空气进行定点、定期取样检测,同时建立了监测档案,根据水质的监测情况有针对性地补植了水生植被。 (四)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情况 1、6月16日,在南湖湿地公园成立了常熟市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成立当天即开展了鸟类教学活动。

2、3月12日,举办了植树节活动,50多位中小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种植树苗80多株。 3、4月10日,组织了南湖水域环保行动。南湖湖面宽广,水质优良,为保护南湖水面环境组织了河岸清洁志愿服务活动。 4、4月14日,常熟市第六届市民徒步赏花大会在南湖举行,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的5000多人参加了活动,用自己的脚步来践行生态文明的健康生活。 5、“6.5”世界环境日,与常熟发电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宣传活动,此次“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环湖骑行活动也为提升绿色环保出行理念做出了行动。 6、承办了常熟市自主创业者联谊会第三届运动会,此次活动目的为点燃自主创业者激情,希望能在奔跑中感悟如何成就人生。 7、5月11日,组织了常熟市党员湿地科普宣教活动,80多位社会各界党员参观了南湖湿地、常熟湿地科普馆,进一步了解了湿地。 湿地公园植被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不存在引进外来物种、破坏生物多样性等行为,湿地内不存在饲养动物、放飞表演、动物表演等项目。近几年湿地恢复及保护各方面工作卓有成效,湖面由原来的1.11平方公里恢复至目前的1.75平方公里。水质由原先的地表五类水恢复到目前的地表三类标准。通过塑造季节性洲滩、浅滩、草滩、芦苇湿地及滨水林地,结合湿地植被恢复,吸引了众多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底栖动物,提高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根据能量塔原理

最新湿地公园建设调研发言材料

一、ⅩⅩ湿地公园旅游事业基本情况 1、景区概况 市旅游局以ⅩⅩ湿地公园为基础,成功创建沅江水城AAA级景区。沅江五湖生态水城景区的区域范围,包括城区五湖和五湖公园,以及周围的景星寺、博物馆、太阳鸟游艇俱乐部、古樟群、德群庄园等城区景点景观,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4.4平方公里。景区是一个以园林化景观、开敞式格局、景观与文化深度融合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主要景观特色是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湖城一体;景区将要开发的的核心旅游产品是五湖水上游船系列项目。景区已于2014年完成3A级旅游景区的申创工作。 2、下一步工作思路 在现有3A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推动太阳鸟游艇俱乐部项目建设,并以此项目为依托,建成沅江水城景区旅游接待中心,开发后江湖游艇娱乐运动项目和五湖环城游项目,将沅江水城打造成洞庭湖旅游圈的核心项目和全国水上游乐品牌。创建工作从今年启动,争取于2017年创建4A景区。 3、前景目标 一是建成洞庭湖旅游目的地。水城4A景区创建之后,凭借其独特的五湖景观和充满时尚情调,动感刺激的水上娱乐项目,成为洞庭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水上现代创意娱

乐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水上旅游的名片、内湖旅游的样板,与张家界形成游山玩水组合游。 二是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水城景区的开发和4A 创建,对我市旅游产业具有铺垫作用和撬动意义。创建之后,每年可吸引100万—500万人次的游客,在沅江形成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进而吸引投资商大举开发南洞庭湖湿地、赤山岛等旅游景区景点。 三是提升沅江水城整体价值。通过创建景区,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聚集城市人气,拉动相关产业,带动沅江水城土地、房产等资源资产升值,经济景气度提高。 二、湿地公园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和所做的工作 1、创建高等级景区的外部条件基本成熟 在湖南省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产业布局规划中,已将我市列入了环洞庭湖旅游圈的重要板块,我市迅速创建一个高等级景区,是洞庭湖旅游总体开发的重要环节和迫切需要。去年益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也将发展重心由安化桃江线调整为以南洞庭湖为核心。正在修建和规划的环洞庭湖交通路网,完全可以解决今后高等级景区的游客进入问题。创建沅江水城4A景区的外部条件已基本成熟。 2、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 《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水城旅游产业的布局和功能分区画出了基本蓝图;《南洞庭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南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中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海域。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是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目前国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湿地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国家林业局的定义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的湿地往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大多数经过长时期的人为干预,因而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正因为如此,国际湿地组织和世界各国专家都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文化的利用。而湿地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水栖息地的保护。2002 年的主题是水生命.2005 年的主题是湿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以此来增加文化涵.可以弥补湿地自然景观相对单调的缺憾。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之首.分别高出农业和生态用地很多倍。2003 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并要重视对湿地合理的利用。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四个鼓励,第一即是鼓励在自然特性的生态下建立湿地公园.第二鼓励在湿地规划区采取有利措施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三鼓励在典型的地理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分解

附件2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建设情况报告 一、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下简称西湖湿地公园或西湖湿地)位于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云弄峰北麓右所镇境内,地处洱海源头,是洱源水源的重要源头,属澜沧江水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4″~100°4′56″,北纬25°59′43″~26°2′10″之间,总面积1354.07hm2,湖面海拔1967.8m,平均水深1.8m,最深达8.3m,是一断陷湖泊。湖心有大岛6个,零星岛屿88个(常年水位),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形成了森林—灌丛—农田—湖滨—沼泽—湖泊—岛屿—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重叠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滨—面山结构,包含了区域内景观多样性的所有范畴,构成了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烟渚渔村、岛屿水乡、地热温泉的特色景观构架,在我国较具代表性。 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西湖不仅是洱海的重要水源,而且与东湖隔河(弥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

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万吨,是开展泥炭沉积、湖泊演化、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环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环境维护和湿地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泥炭储量作为高原重要的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洱源西湖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根据西南林学院/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2009年开展的专项科学考察,调查记录到哺乳类动物共有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76种,其中水域鸟类39种;维管植物306种,其中,湿地植物115种。这些动植物中,野菱(Trapa ncise)、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2种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虎纹蛙(Rana rugulosa)、大壁虎(Gekko gecko),灰雁(Anser anser)、普通鵟(Buteo buteo)、大鵟(Butasur 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燕隼(Falconidae subbuteo)等8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鲤(Cyprinus 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 barbatu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 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5种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斑头雁(Anser bern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鸟类。洱源西湖湿地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极具观赏价值的珍稀鸟类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我国的最大种群分布地,还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此外,西湖出水道为特有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方案两篇

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方案两篇 篇一: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方案 一、XX湿地公园的范围 XX湿地公园位于XX新区、XX上游,包括XX、XX、XX、XX以及XX江、XX河、XX河等水系湿地,向南整合XX新区XX片区水域,向北囊括XX水库、XX水库、XX水库和XX水库,往东拓展至高新区XX上游,往西北沿外环高速路两侧300m 绿化带。XX、XX江、XX河、XX河自北向南注入蜿蜒而过的XX,XX水库、XX水库、XX点缀其中,总面积约2万亩,超出XX“中国水城”规划水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二、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XX湿地公园近期建设主要包括XX、XX、XX江、XX河、XX河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XX—XX连通运河等项目,内容涉及河道整治、生态恢复、雨污管网、生态补水、景观工程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 目前XX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建设已进入后期阶段,XX公园河道主体工程及生态恢复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核心区全面达到“湖清、岸绿、水畅、景美”的“中国水城”建设要求。公园景观面貌焕然一新,行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修复,配套项目逐步建设,成为市民观赏游玩的一大生态景观园区。XX—XX连通运河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桥梁灯光亮化和景观绿化提升方案已通过规划审批。XX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期景观工程、XX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XX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XX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

目正有序开展。 三、XX湿地公园建设目标 建设XX湿地公园有利于提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XX现代宜居城市品质,加快推动区域性国际城市和XX“首善之区”建设,是还景于民的为民公益项目。通过XX湿地公园建设,使环XX水系成为畅通的行洪道,使XX湿地公园成为以生态环境良好、物种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配套设施完善的人文公园,使公园成为融湿地保护、生态教育、休闲旅游、环保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全区乃至全国一流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成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中国绿城”、“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水城”的最佳展示窗口。 四、XX湿地公园的建设主体及组织结构图 XX湿地的建设与管理统一在XX新区管委会的指导下,由XX投资建设发展公司作为建设平台,湿地公园建成后,采取分段分步的方式移交给其子公司湿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 湿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四库”、“三湖”、“两河”、“两江”、“一岭”,下设1个湿地公园管理机构,1个水库森林管理机构、1个河道管理机构及1个旅游开发管理机构(暂定)。 五、XX湿地公园建设时序 XX湿地的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移交的模式。 建设时序如下: 一期:20XX年—20XX年,以XX、XX为重点,向东西两侧用地拓展。完成XX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二期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文化要素提升。建成XX湿地公园核心区,争创国家4A级甚至5A级旅游胜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情况汇报》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情况汇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鄱阳湖东岸、鄱阳县境内,规划面积362.85平方公里,于xx年规划,当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建设试点,xx年开始建设,xx年9月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正式授牌的12家国家级湿地公园之一。景区先后荣获“江西省先进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基地”、“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自然学校”、“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重点建设湿地公园”、“全球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由来、发展现状、发展构想、下一步工作思路等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建设由来 鄱阳县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平台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基于鄱阳湖世界级旅游资源。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跨鄱阳、余干、南昌、新建、进贤、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共青城和永修等县市。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每年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旅游资源丰富,是九省通衢的天然大湖、源远流长的人文大湖、绚丽多姿的风景大湖、天人合一的生命大湖,生态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品牌价值十分优越。

1、品牌资源。鄱阳湖是个世界顶级品牌,它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重要生态区、世界生命湖泊网唯一中国会员,亚洲最大的湿地,在全球生态湖泊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加上鄱阳湖与鄱阳县同名,使鄱阳发展鄱阳湖旅游更具品牌优势。 2、生态资源。鄱阳湖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湖泊。洪水时节,水位高涨,湖面宽阔;枯水时节,水落滩出,湖水似槽。丰水季、枯水季水位落差约7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地理特征,使鄱阳湖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各种各样的生物自由竞长,和谐栖息,是万类向往的绿色家园,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母亲”。 鄱阳湖生物种类丰富。拥有大面积的草丛沼泽、浅水植物湿地和106种底栖动物,形成了鱼类和鸟类的天然食物。拥有鱼类140种,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7%;鄱阳湖是全球白鹤、东方白鹳主要越冬地和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每到冬季,大雁、天鹅、白鹤翩然而至,已知鸟类310种,被称为“珍禽王国”、“候鸟乐园”。 鄱阳湖的水被誉为“一湖清水”,特别是我县珠湖,水质达到可直接饮用水标准。该湖是1975年为了抵御洪水灾害,在鄱阳湖白沙洲区域人工挑起了一条长约16公里的珠湖联圩形成的,圩内珠湖面积约6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水深6—10米。珠湖这“一湖清水”是我县发展鄱阳湖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资源。 3、文化资源。鄱阳湖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就鄱阳而言,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渔俗文化。鄱阳人长期以湖为生,开湖、禁湖、祭湖是湖区渔民的捕鱼习俗,由此形成的渔歌、渔鼓、渔舞、渔号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