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发展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发展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发展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癌症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研究的金属抗癌药物已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

景。本文对当前的一些铂类及非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并且就降低铂类药物的毒性和抗药性提出了新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金属抗癌药物铂类药物非铂类药物设计策略

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与医药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发现,许多金属配合物如铂、锡和铜等金属元素的配合物具有潜在抗癌活性,并且不同配合物对不同形式的癌症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通过对其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设计合成高效、低毒的金属抗癌药物,可为临床上化疗法治疗癌症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金属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在癌症临床化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 铂类抗癌药物的应用研究

自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B Rosenberg和V Camp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以来,铂族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位居榜前,列第二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位的化疗方案占据化疗方案的70-80%。

1.1 第一代铂族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

顺铂(Cisplatin)是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分子式是cis—Pt[(NH3)C1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其结构式为:

顺铂作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它在l9世纪末就被合成出来,60年代Rosenberg和Van Camp发现它具有抗癌活性,于1978年首先在美国批准临床使用,并迅速成为治疗癌症的佼佼者(现在临床采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中,70—80%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位,是治疗癌症的首选药物之一)[1]。顺铂致力于治疗的癌症有卵巢癌、肺癌、宫颈癌、鼻咽癌、前列腺癌、恶性骨肿瘤、淋巴肉瘤等等。顺铂是第一个无机抗癌药物,它不但对癌症的治疗带来了一次革命,而且带动了一门新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但早期由于顺铂具有肾毒性、胃肠道反应、水溶性差、耳毒性以及交叉抗药等缺陷,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直到1976年通过水化或使用利尿剂的方法缓解其肾毒性以及通过服用5—HT,受体拮抗剂ondansetron来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才使顺铂应用逐渐广泛起来。

各国研究人员先后合成2000多种铂类配合物并进行筛选,研究发现:当配体被较大的有机基团取代时,顺式和反式铂的配合物都具有抗肿瘤活性。也就是在设计反式铂类抗癌配合物时,利用一些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来减少动力学活性。

1.2 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卡铂(Carboplatin)和奈达铂(Nedaplatin)

卡铂是1,1—环丁二羧酸二氨合铂(Ⅱ)的简称,是美国施贵宝公司、英国癌症研究所以及Johnson Matthey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分子式是Pt(NH3)2CBDCA。其结构式为:

卡铂与紫杉酵联用在治疗晚期头颈部癌、小细胞肺癌等方面的应用很有价值。卡铂具有:(1)化学稳定性好,溶解度比顺铂高16倍;(2)毒副作用低于

顺铂,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通过自身骨髓移植和采用克隆刺激因子可防止对骨髓的毒副作用;(3)作用机制与顺铂相同;(4)与非铂类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可以与多种抗癌药物联合使用[2]。

奈达铂(Nedaplatin)[顺式-乙醇酸-二氨合铂(Ⅱ)],是本盐野义制药公司开发的又一个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1995年在日本首次获准上市,用于治疗头颈部肿瘤、小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宫颈癌等。其毒性谱与顺铂不同,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所致的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80%,血液学毒性较顺铂高,肾毒性和胃肠道副反应有所降低[3]。

2 新型铂类抗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2.1 乐铂(Lobaplatin)

乐铂(Lobaplatin)全称是环丁烷乳酸盐二甲胺合铂(Ⅱ),其结构式为:

乐铂是由德国爱斯达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又一个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表明,该药的抗肿瘤效果与顺铂、卡铂的作用相当或者更好,毒性作用与卡铂相同,且与顺铂无交叉耐药。目前,正在进行乐铂加5—氟尿嘧啶联合治疗食道癌的临床实验,预计不久乐铂将获准上市[4]。

2.2 奥沙利铂(Oxaliplatin)

奥沙利铂(Oxaliplatin)是继顺铂和卡铂之后开发的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全称是草酸—(反式—L—1,2—环已二胺)合铂,是一个十分稳定的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为8mg/ml,介于顺铂与卡铂之间[4]。其结构式为:

奥沙利铂活性与顺铂相似。在一组小鼠白血病模型中,其抗肿瘤活性优于顺铂,对耐受顺铂的白血病模型L1210/DDP也表现出活性,呈现良好的研究前景。实验研究表明,奥沙利铂对大肠癌、卵巢癌以及乳腺癌等多种动物和人类肿瘤细胞株,包括对顺铂和卡铂耐药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由于奥沙利铂在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中有很好的效果,而结(直)肠癌为几大死亡率最高的癌种之一,所以奥沙利铂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3舒铂(Sunpla)

舒铂(Sunpla)cis-[(4R,5R)-4,5-双(氨甲基)-2-异丙基-1,3-二氧戊环](丙二酸)铂,与顺铂及卡铂相比,舒铂具有毒副作用小、抗肿瘤谱广、抗肿瘤作用强、水溶性好、不易产生耐受性等优点[4]。

3 其他金属抗癌药物

3.1 钌、铑类配合物

钌类配合物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抗肿瘤药物圈,是继铂之后最有希望成为活性高、毒性低的金属之一回。目前已有上百种钌的配合物被合成出来。

1987年Keppler合成了ICR,在体内的抗肿瘤试验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结果[5],如对P388白血病的最佳T/C值达1 94,对Walker256肉瘤的最佳T/C值达230。另外还对B16黑色素瘤、Scromal80腹水癌、Ehrlich腹水癌、MAC15A直肠癌以及鼠结肠癌都有很好的效果。

Alessio于1998年合成NAMFA,它是第1个进入临床的钌配合物[6]。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的癌学会进入I期临床试验,后又进入Ⅱ期临床实验。它对肺癌、MCa乳腺癌等的转移表现出特别的活性,但在杀死原发性肿瘤细胞方面的能力较差,在体外也不表现出活性。

KP1019是继NAMFA之后第2种进入临床试验的钉配合物[5],对原发性直肠癌和Lewis肺癌显示出突出的活性,对P388体系的最佳TIC值为160,对Stockholm腹水癌的最佳TIC值为250。现在正在进行I期临床试验,效果很好,有望进入下一期的临床实验。

到目前为止铑的配合物只对有限的几种肿瘤有抗癌活性。Mer-[RhCl3

(NH3)3]具有与顺铂相似的顺式氯配体,因而首先被用于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只对Sarcomal80有稳定抑制作用[7]。双核铑(Ⅱ)的羧酸盐配合物(12)对Sarcomal80艾氏腹水瘤、P388 leukemia等有强的抑制活性[8]。

3.2 金属茂和茂铁化合物

1980年,kopf等首次发现二氯二茂钛[(C6H5)2TiC12]的抗肿瘤活性。经过大量实验表明:金属茂类化合物有广泛的抗癌谱,其中以二氯二茂钛效果最好,而且它的毒副作用低。金属茂类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主要靶分子可能是核酸。单茂金属离子或金属裸离子进入体内后,主要积累到细胞内富有核酸的区域,在异核染色质区域浓度最高,为了研究金属茂类化合物作用的分子原理,Marks等利用CP2MoC12在接近生理pH条件的水溶液中通过NMR和ESR方法,证实了CP2Mo2+与DAMP的N—T及磷酸基上的氧原子履发生双齿配位[9]。

Kopf-Maier认为,茂钦二氛化物的毒性与顺铂根本不同,也不同于通常的有机细胞抑制剂的毒性。例如,由于顺铂引起肾损伤和削弱肾功能,故应用受到限制,而茂钦二氯化物似乎不引起这些效应。小鼠用茂钦二氯化物治疗4天后,一些肝酶的血清水平增高了,表明损伤了某些肝细胞,但损伤是暂时的。治疗8天后,酶恢复到原水平。与许多细胞抑制药不一样,茂钛二氯化物对骨髓的功能只有很小的影响[9]。

3.3 镓、钼配合物

1975年Adamson,R.H.等首次发现镓盐对沃科尔肉瘤、实验性肉瘤具有抗细胞增殖活性,接着对人体肿瘤进行了临床研究,显示出其具有特定的抗癌活性[10]在镓的化合物中,以硝酸镓的活性最好。目前,硝酸镓已经通过了两期临床试验,对淋巴腺癌和膀胱癌有很好的活性,对骨和软组织肉瘤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对黑色素瘤、转移性结肠直肠癌、头颈肿癌、前列腺癌、肾癌、卵巢癌和乳腺癌没有观察到有特殊的活性。三(8-羟基喹啉)镓(KP46)有很强的抗癌性能,该化合物虽口服使用比氯化镓的生物有效特性好,但毒副作用也比较高。研究表明镓(Ⅲ)盐抗癌作用的主导机理是在较宽的系统范围内镓盐具有充当化学上不能复位的铁(Ⅲ)的类似物的特性[6]。

1988年以来,Yamase等对(NH3Pri)6[Mo7O24]·3H2O(PM28)的抗肿瘤作用进行的深入研究发现,PM2对多种肿瘤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Meth2A、MM246,其抑制率达到80%以上[11]。Yamase等还用C1-代替[Mo7O24]6—和用K+ 代替NH4+,结果发现阴离子[Mo7O24]6—对抗肿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4 稀土配合物

稀土配合物以其独特的配位性质和对Ca 的拮抗作用,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最近刘颖梅等人利用维甲酸(一种抗癌药)和稀土Y、La、Nd、Sm、Eu、Gd、Er、Tm作用,合成了八种维甲酸稀土配合物[12]。研究表明,该类配合物对人膀胱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活性高于维甲酸。孔德源等人合成了氨基酸类Schif Base稀土配合物C34H32O8N2LnCInH2O。

4 金属抗癌药物设计的新策略

就铂类抗癌药物而言,毒性和抗药性是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化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13]。

(1)改变现有铂类药物的结构模式从而改变它们与DNA的作用方式。铂类药物主要以DNA为作用靶标,如果它们与DNA的结合方式发生改变,其药理学性质也许会随之改变。基于这一假设,人们合成了很多非经典铂类抗肿瘤化合物,如反式铂类配合、多核铂类配合物和单功能铂类化合物等。(2)改进铂类药物的给药途径或存在形态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或定点释放。铂类药物与肿瘤细胞DNA结合前一般要经历水解活化过程,水解产物与各种含氮或含硫生物分子反应会引起毒性。如果用适当方法增强铂类药物与肿瘤细胞作用的靶向性,就可能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3)研发非铂类金属抗癌药物,扩大金属化合物的类型和范围。(4)寻找DNA以外的非经典作用靶标,探索潜在的抗癌途径。金属化合物的抗癌机理还不完全清楚,除DNA以外,其它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酶等似乎也在抗癌机制中起作用,会成为新的金属药物作用靶点。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无机化学中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将是今后一个非常活跃的研

究领域。铂类抗癌药物在癌症化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临床表现与人们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非铂类金属抗癌药物还未进入临床使用,但是应用潜力已经初露端倪。因此,从长远目标来看,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方兴未艾,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郭建阳,郑念耿.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J].贵州大学学报,2003,

20:209~214.

[2] 商丹,张朝平.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现状[J].贵州大学学报,2005,22:69~74.

[3] 葛蔚颖,徐丽君.生物无机化学的形成、发展与医药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

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89,1:34~37.

[4] 刘伟平等.铂类抗癌药物展望,2005,26(1):47—52.

[5] 柴晓华等.金属药物研究新进展[J]化学试剂,2008,30(2):99—104.

[6] 刘杰,计亮年.金属钌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J].化学进

展,2004,1 6(6):969-973.

[7] Cleare M J,Coord.Chim.Rev.,1974,12:349—405.

[8] Pruchnik, Dus D J J.Inorg.Bioehem.61:55—61.

[9] Yang P,Guo M L.Coord.Chem,Rev.,1999,185—186.

[10] 王飞利,等.非铂类金属抗癌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化学研究与应用.2003,15(5):

612-615.

[11] 邓元等.含钼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抗癌抗肿瘤活性卟化学通报,2005,(7):

522—527.

[12] 韦捷敏,田华.王麟生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J].化学世界,2003,

(11)602-606.

[13]王晓勇,郭子建.金属抗癌药物设计的新策略和新趋势[J].化学进展,2009,

21:845~855.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常用抗癌中成药.

常用抗癌中成药 在中医书籍及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治疗肿瘤的单方、偏方、验方,这些方药大多都有其临床实践基础,但还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和观察验证。近年来,各地收集了许多该类处方,通过临床检验,筛选了一批确有成效的处方。把这些验方经过严格的制剂学、药理学、毒理学、药效学和临床验证,制成各种固定剂型、固定处方的中成药,既疗效确切,又便于服用。剂型有丸、散、膏、丹、片、胶囊,还有口服液、浓缩液和注射液等。根据不同功效,大体可分为扶正培本和祛邪抗癌两大类。为了方便应用,现分为扶正培本、祛邪抗癌、注射剂和外用药4类进行介绍,病人可参照使用。 1、扶正培本中成药 扶正培本主要用于正虚,临床上常用具有辅助正气,培植本元的药物治疗虚损不足,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强壮身体,缓解病情,延长生命,抑制癌瘤发展,甚至治愈的目的。 2、祛邪抗癌中成药 祛邪抗癌常用于以邪盛为主的病症,就是使用攻逐毒邪的药物以祛除病邪、控制癌症,以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祛除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痰祛湿、以毒攻毒等5大法则。这类药物有许多具有直接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有的则是通过调整体内环境而达到目的的。 3、注射剂 从抗肿瘤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注射液作静脉给药、肌肉注射给药,可以保证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药物亦可不受消化道酶类的破坏,以及胃肠吸收功能的影响。目前这类制剂正在日益增多,将显示中草药抗肿瘤治疗的新途径。 4、常用外用药

中医对于痈疽疮疡的外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对一些肿瘤除用手术割治法切除外,还有许多针对局部和全身的外治方法。外治药物不仅用于体表肿瘤的治疗,而大多数则用于缓解肿瘤疼痛、治疗局部溃疡、消除放疗和化疗药物外漏造成的局部损伤。

常用抗肿瘤药物大全

.抗肿瘤药物大全 15.1.烷化剂 苯丙氨酸氮芥L~Phenylalanine Mustard (D) 【别名】美法仑,爱克兰。Melphalan,Alkeran。【医保】乙 【应用】能进入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和一切增生迅速的组织如骨髓、淋巴组织的细胞核分裂,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慢性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骨肉瘤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8~10mg/m2,每日1次,连用4~6日,每隔6周重复1次。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规格】片剂:2mgx25片/瓶,¥¥¥。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D) 【别名】环磷氮芥。ENDOxAN,CTx。【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被活化,释放出氮芥基,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亦通过杀伤多种免疫细胞而抑制抗体形成,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迟发性超敏反应。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晚期肺癌、晚期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骨肉瘤及睾丸肿瘤。 【用法用量】口服:50~100mg/次,2~3次/日,1疗程总量10~15g。静注:联盒用药1次500mg/m2,每周1次,连用2次,3~4周为1疗程。 【副作用】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等。 【注意事项】(1)盒用巴比妥或皮质激素、别嘌醇等肝药酶诱导剂时需注意。(2)肾功能异常慎用。(3)本品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应用时应多喝茶水。 【规格】粉针剂:0.2g/瓶,¥。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 (D) 【别名】匹服平。Isofamide,Iphosphamide。【医保】乙 【应用】环磷酰胺同分异构体,对造血系统毒性较环磷酰胺低。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子宫癌、食管癌。 【用法用量】静滴:常用剂量每次1.2~2.0g/m2,每日1次,连续5日,每3~4周重复1次。 【副作用】同环磷酰胺。 【注意事项】(1)对本品过敏、严重骨髓抑制、肾功能不良、双侧输尿管阻塞者禁用。(2)注意骨髓、肝、肾功能改变情况。(3)本品应与泌尿系统保护剂美司那(见19.解毒药)盒用。 【规格】粉针剂:1.0g/瓶,¥¥¥¥。 甲环亚硝脲MeCCNU 【别名】司莫司丁。Semustine。【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其氯乙基部分使DNA链断裂,RNA及蛋白质受到烷化发挥抗肿瘤作用。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脑瘤、肺癌。 【用法用量】口服:单用100~200mg/m2,每6~8周给药1次,亦可36mg/m2 ,1次/周,6周为1疗程。盒用其他药物可75~150mg/m2 ,1次/6周或30mg/m2,1次/周,连给6周。 【副作用】迟发性骨髓抑制,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亦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和口腔炎、脱发、肝损等。 【规格】胶囊剂:50mgx5粒/瓶,¥¥¥。 尼莫司汀NIMUSTINE 【别名】丁禾青。【医保】乙 【应用】脑肿瘤、消化道癌(胃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白血病等。 【用法用量】通常,本剂按每5mg溶于注射用水1ml的比例溶解下述剂量,供静脉或动脉给药。1.以盐酸尼莫司汀计,按体重给药,1次给2~3mg/kg,其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2. 以盐酸尼莫司汀计,将1次量2mg/kg,隔1周给药,2~3次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 【副作用】 1.重大不良反应:(1)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有时出现出血倾向、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等,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周围血象检查,若发现异常应作适当处理。(2)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偶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2.其他不良反应:(1)过敏症:有时出现皮疹,若出现此类过敏症状,应停药。(2)肝脏:有时出现AST、ALT等上升。(3)肾脏:有时出现BUN上升、蛋白尿。(4)消化道: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呕吐,有时出现口内炎、腹泻等。(5)其他:有时出现全身乏力感、发热、头痛、眩晕、痉挛、脱发、低蛋白血症。禁忌:(1)骨髓功能患者禁用;(2)对本品有严重过敏症既往史患者。 【注意事项】 1.下列患者慎用:(1)肝功能损害患者。(2)合并感染患者。(3)水痘患者。2.会引起迟缓性骨髓功能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临床检验(血液检查\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等),充分观察患者状态。若发现异常应作减量或停药等适当处理。另外,长期用药会加重不良反应呈迁延性推移,因此应慎重给药。3.应充分注意感染症及出血倾向的出现及恶化。4.小儿用药应慎重,尤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5.小儿及育龄患者用药时,应考虑对性腺的影响。给药途径:不得用于皮下或肌肉注射。7.本品与其他药物配伍有时会发生变化,故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盒使用。8.本品溶解后应迅速使用,因遇光易分解,水溶液不稳定。9.静脉内给药时,若药液漏于管外,会引起注射部位硬结及坏死,故应慎重给药以免药液漏于管外。 【规格】粉针剂:25mg/瓶,¥¥¥¥¥。 15.2.抗代谢药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x)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发展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癌症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研究的金属抗癌药物已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 景。本文对当前的一些铂类及非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并且就降低铂类药物的毒性和抗药性提出了新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金属抗癌药物铂类药物非铂类药物设计策略 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与医药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发现,许多金属配合物如铂、锡和铜等金属元素的配合物具有潜在抗癌活性,并且不同配合物对不同形式的癌症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通过对其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设计合成高效、低毒的金属抗癌药物,可为临床上化疗法治疗癌症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金属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在癌症临床化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 铂类抗癌药物的应用研究 自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B Rosenberg和V Camp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以来,铂族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位居榜前,列第二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位的化疗方案占据化疗方案的70-80%。 1.1 第一代铂族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 顺铂(Cisplatin)是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分子式是cis—Pt[(NH3)C1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其结构式为:

顺铂作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它在l9世纪末就被合成出来,60年代Rosenberg和Van Camp发现它具有抗癌活性,于1978年首先在美国批准临床使用,并迅速成为治疗癌症的佼佼者(现在临床采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中,70—80%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位,是治疗癌症的首选药物之一)[1]。顺铂致力于治疗的癌症有卵巢癌、肺癌、宫颈癌、鼻咽癌、前列腺癌、恶性骨肿瘤、淋巴肉瘤等等。顺铂是第一个无机抗癌药物,它不但对癌症的治疗带来了一次革命,而且带动了一门新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但早期由于顺铂具有肾毒性、胃肠道反应、水溶性差、耳毒性以及交叉抗药等缺陷,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直到1976年通过水化或使用利尿剂的方法缓解其肾毒性以及通过服用5—HT,受体拮抗剂ondansetron来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才使顺铂应用逐渐广泛起来。 各国研究人员先后合成2000多种铂类配合物并进行筛选,研究发现:当配体被较大的有机基团取代时,顺式和反式铂的配合物都具有抗肿瘤活性。也就是在设计反式铂类抗癌配合物时,利用一些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来减少动力学活性。 1.2 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卡铂(Carboplatin)和奈达铂(Nedaplatin) 卡铂是1,1—环丁二羧酸二氨合铂(Ⅱ)的简称,是美国施贵宝公司、英国癌症研究所以及Johnson Matthey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分子式是Pt(NH3)2CBDCA。其结构式为: 卡铂与紫杉酵联用在治疗晚期头颈部癌、小细胞肺癌等方面的应用很有价值。卡铂具有:(1)化学稳定性好,溶解度比顺铂高16倍;(2)毒副作用低于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最新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试题(附答案)

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21分) 1、关于化疗药物的用药顺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先用多柔比星后用紫杉醇 B 先用亚叶酸钙后用氟尿嘧啶 C先用培美曲赛后用顺铂 D先用甲氨蝶呤后用氟尿嘧啶 2、只能用5%葡萄糖做溶媒的化疗药是() A 吉西他滨 B 奈达铂 C 依托泊苷 D奥沙利铂 3、经临床长期应用证实安全、不良反应轻微、用药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的普通药物,在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 ) A 一般使用抗肿瘤药物 B 限制使用抗肿瘤药物 C 特殊使用抗肿瘤药物 D 以上都不是 4、以下关于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发应说法错误的是() A长春新碱和奥沙利铂易引起手足麻木等周围神经损害 B 多柔比星等蒽环类药物易引起心脏毒性 C平阳霉素和博来霉素易引起肺纤维化 D 卡铂比顺铂引起胃肠道反应的几率更大,更严重。 5、抗肿瘤药物进入体内的最主要途径是() A. 经口摄入 B.直接接触 C. 经呼吸道吸入 D. 经皮肤吸收 6、异环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需预防性使用的特效解毒剂是 ( ) A氟尿嘧啶 B美司那 C 美法仑 D美司坦 7、不能加入含有电解质的水溶液的药物是() A 吉西他滨 B 奈达铂 C 依托泊苷 D 水溶性维生素 二、多项选择(每题4分,共12分) 1、抗肿瘤药物分哪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A 一般使用 B 限制使用 C 特殊使用 D 随意使用 E 经验使用 2、属于我院“限制使用”类别抗肿瘤药物的有 ( ) A. 比卡鲁胺 B. 长春瑞滨 C. 戈舍瑞林 D. 卡培他滨 3、抗肿瘤药物使用时,需依据业内公认的临床诊疗指南、规范或专家共识的有() A 抗肿瘤药物品种 B 抗肿瘤药物给药途径 C 抗肿瘤药物给药时间和治疗疗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和发展

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 陆志红罗伯特·巴.·戴安修 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药理与毒理学系、临床药理学部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种化疗或辅助抗癌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虽然一些儿童的癌症或成人皮肤肿瘤有治愈或长期缓解的可能,但大多数死亡率很高而又很常见的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肺癌等仍缺乏有效的抗癌药物。近年来,各国都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突破。本章就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药物的筛选与评价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特点作一综述,以帮助读者对这一领域的进展有所了解。 第一节抗癌药物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抗癌药物研究的依据是人们对癌症生物学的理解。早期人们对于癌症的了解限于细胞水平,所以大多数药物的发展着眼于细胞分裂分化和免疫等环节。近年来,肿瘤生物学的进展非常迅速,人们对癌症的了解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比如癌基因的发现,细胞凋亡学说的形成,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等为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下简述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细胞分裂 自50年代,人们认为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快,并应用这一概念发展了一系列的抗癌药物用于干扰或阻止细胞的分裂。主要包括破坏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以及蛋白

质代谢的药物。比如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Topoisomerase Inhibitors)以及抗生素类(Antibiotics)。通过对细胞周期的仔细研究,现在我们知道肿瘤细胞并不比正常细胞分裂得快,只是在任何时间都有较高比例的肿瘤细胞处于分裂期。 二、细胞增殖周期调控中国医药资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12401141.html, 因为肿瘤细胞失去了正常细胞的控制机制,在癌组织中的细胞更倾向处于细胞分裂期。根据这一理论,许多抗癌药物作用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如抑制DNA合成的抗代谢药物(Antimetabolites)和抑制微小管有丝分裂形成的微小管蛋白结合剂(Tubulin—Binding Atents)就是根据此概念发展而来的。 三、肿瘤抗原 研究表明某些癌症组织在免疫学上不同于正常细胞,癌症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是“异物”,或者是去分化的细胞,且可能存在特异的肿瘤抗原,这一发现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根据这一概念,人们试图用各种特异及非特异的方法,提高人体对肿瘤的免疫功能。比如用细胞毒性免疫细胞、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Cytokins)以及核受体结合剂(VitaminD3 、Retinoids)等治疗癌症。 四、癌基因及其活化 80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在某些肿瘤细胞中,一些癌基因被激活。若能抑制癌基因的激活,应可治疗癌症。例如研究发现ras癌基因蛋白的激活需要farnesyl蛋白转移酶的存在,因此farnesyl蛋白转移酶抑制剂被发展成为抗癌药物。另外,许多人类肿瘤,如膀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前言 自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 Rosenberg B .和Camp V 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 以来,铂类 金属抗癌药物的合成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 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 寸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 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 位居榜前, 列第 2 位。另据统 计, 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 疗方案的 70%— 80%。 顺铂和卡铂所获得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各国学者去研究更好、 更有效的新药。 在过去的 25年里有几千个新的铂族化合物进入筛选, 其中的 28个化合物进 入临床研究,有 4 个化合物已获得批准进入市场,还有 2—3 个化合物将获得生产批文。展 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几十年来增长迅速。 1996 年顺铂和卡铂已进入全世界销售 额领先的十大 抗肿瘤药物之中,分别列第 8 应和第 5 位。 1999 年卡铂又进入全球最畅销的 前 150 个非处方药行列中,列第 66 位。其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展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 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物质的发现过程 事情发生在 1965年。 一天, 在美国密执根大学的实验室里, 卢森堡博士和同事一起正在 做一个关 于电场对细菌影响的实验。他们选用大肠义氏杆菌 (Eshefichia Co1i ) 作为研究对 象。首先把它们放入一种“ C'介质的培养液中 (此培养液由NHCI2g / L , NaHPWg /L , KHP@3g /L , NaCl3g /L’MgCbO . 01g /L , Na^SOO . 026g /L 组成,鼓入压缩空气,然后在 培养室中放入两个半圆柱形的惰性金属铂电极,电极接上演串可以 改变的交流电源。 实验开始了。当频率为1000周/秒的交流电加在电极两端,通 发生了怪事: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疯狂地伸长, 然为正常细菌的 300倍,然而细菌的个数却没有增加。用生物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茵体并 没有发生分裂, 它们的繁殖被抑制了, 但细菌的生长却没有被阻止。 这意味着茵体产生了病 态。 这个意外的发现, 大大激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是什么因素促使菌体 变形生长呢?在以 往的细菌培养研究中, 也曾观察到一些物理因素, 例如紫外辐射, 度的改变, 都会影响菌体的生长。他们分别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 未得到类似的结果。 会不会是电场对细菌的生长施加了影响呢?然而, 不鼓 入空气,仅仅通入氯气和氦气,电场也不能显示其威风,即需要氧化性气氛。 这里,使 人们意识到并非物理因素, 而是化学因素, 并且是由氧气参与的电化学过程, 使菌体产生异 常生长。显然, 产生了氧化性的电解产物。用 KI- 淀粉试剂检验电解后的培养液,呈现淀粉 碘分子络合物的典型蓝色, 这也证实了这种电解产物的存在, 而通电前的培养液却不能使该 试剂变色。 那么,这种抗菌性的氧化产物是什么呢?他们企图从电解液中捡定出诸如 S 2042-等可 能的氧化性分子或离子,但都末检出。反过来,他们向培养液中加入 氮的氧化物等,试图 激起大肠杆菌的异常生长,但是奇迹并没有发生。 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 ?不!人们知道大自然的真面目总是深藏在一层层面纱后面的。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系 021131097 魏永懿 50周/秒 -100000 周/秒 2安培的电流两小时后, 茵体成丝状。 它的长度竟 培养液渗透压温度或者酸 一个个实验都做了, 但并 实验结果表明, 如果 ClO 、H 202,、 CIO -、H 202和

常用抗肿瘤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常用抗肿瘤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一,环磷酰胺(CTX),主要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 1,本品可致出血性膀胱炎,应大量补充液体;预防水中毒,可用速尿。 2,痛风病史,泌尿结石病人,曾化疗或放射治疗的病人慎用。如用别嘌醇,病人骨髓抑制将加重。 3,CTX必须经肝微粒酶催化激活故强的松,苯巴比妥增强其疗效,而氯枚素则减弱。 4,本品配成溶液2~3小时稳定,最好现配现用。 二,异环磷酰胺(IFO),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肿瘤,睾丸肿瘤,恶性淋巴瘤及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肺癌等 1,尿毒性出血性膀胱炎,可用大量水化排尿或并用美司钠。 2,中枢神经毒性如感觉迟钝,唤醒困难用药后2小时可发生,停药后3天可自行消失,与中枢抑制药如抗组胺药,麻醉药、并用要小心。 3,易造成静脉炎。 4,代谢性酸中毒。 5,增强降血糖药物,和抗凝血物效果。 6,用IFO之前若使用DDP则其毒性加重。 7,静滴时总浓度应≤4%。 三,甲氨蝶呤(MTX),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绒毛膜癌,头颈部癌,膀胱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 1,与VP-16合用时发生间质性肺炎概率增加。 2,大剂量应用,由于本品代谢物沉积于肾小管出现高尿酸性肾病,可出现血尿,或尿毒症。 3,可增加抗凝血作用。 4,与磺胺,水杨酸盐,四环素,氯枚素和苯妥英钠合用,因蛋白竟争,引起MTX血药浓度增高,毒性反应增加。 5,与5-FU同用,先用本品,4~6 h后再用5-FU。 6,与门冬酰胺酶合用,先用本品24h或10d后再用门冬酰胺酶。 7,用本品24h或10min后再用阿糖胞苷,可增加本品活性。 8,用本品大剂量,应准备CF,充分补液,并碱化尿液。 9,MTX毒性取决于高浓度药物所维持时间,1次大剂量常可耐受,而中等剂量持久反可致死,48h持续用药其反应常不可逆。滴注时间不宜超过6h。 四,5-FU,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癌,膀胱癌,皮肤癌,头颈部癌 1,白细胞第一次用药后14日左右达下降至最低点,3~4周恢复。 2,长期应用有神经系统毒性,不可鞘内注射。 3,可引起动脉栓塞或血栓,栓塞性静脉炎。 4,偶有心脏毒性,发生率1.7%。 5,先用MTX,再用可增加疗效,CF可增加本品疗效。

抗癌药物分类

1.传统抗肿瘤药物 抗恶性肿瘤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嘌呤药:即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如巯嘌呤、硫鸟嘌呤、喷司他丁等。 ?抗嘧啶药:主要靠抑制嘧啶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瘤作用,如:氟尿嘧啶。 ?抗叶酸药: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甲氨蝶呤。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羟基脲。 ?DNA多聚酶抑制剂,如阿糖胞苷。 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烷化剂、丝裂霉素、顺铂、丙卡巴肼等可与DNA交叉联结;博莱霉素靠产生自由基破坏DNA结构。 嵌入DNA中干扰转录DNA的药物,如放线菌素类、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门冬酰胺酶、紫杉醇、秋水仙碱、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新型抗肿瘤药物 传统抗肿瘤药物都是通过影响DNA 合成和细胞有丝分裂而发挥作用的,这些肿瘤药物的作用比较强,但缺乏选择性,毒副作用也比较大。人们希望能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高度选择地打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组织。 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有关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始走向靶向合理药物设计的研究途径,产生了一些新的高选择性药物。 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靶向药物。从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的角度看,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把药物定向地输入到肿瘤发生的部位,如临床上已采用的介入治疗,这是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疗,亦称为被动靶向治疗。 第二个层次:利用肿瘤细胞摄取或代谢等生物学上的特点,将药物定位到要杀伤的肿瘤细胞上,即细胞靶向,它带有主动定向的性质。 如利用瘤细胞抗原性质的差异,制备单克隆抗体与毒素、核素或抗癌物的偶联物,定向地积聚在肿瘤细胞上,进行杀伤,效果较好。 第三个层次:分子靶向,利用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融合、吞饮及代谢上的不同特性,将抗癌药定位到靶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使其死亡。 血管抑制剂药物的发展。肿瘤生长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癌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血管生长是必要的条件。新的血管生成涉及到多种环节,例如在血管内皮基底膜降解时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重建新生血管及形成新的基底膜时有许多生长调节因子参与,包括纤维生成因子(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抗癌药物

抗癌药物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5071109116 武杰一、抗癌药物发展历史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十,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肿瘤的不同认识水平诞生了不同水平的治疗方法,早在几百年前,不发达的医学科学不能对当时肿瘤的有解释时,中草药是治疗肿瘤的主要药物。 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发现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分裂的时候多,于是研究了对生长过程中的细胞有破坏作用的化学药物,该药物沿用至今,即化疗。可是正常细胞虽然分裂的时候少一些,但总要分裂的,于是化疗也会杀死大量的正常细胞,这成为化学药物的必然困境。包括激素药物、栓塞类药物,都具有与化学药物相似的问题。 在西方化学药物研究举步不前的时候,中国开始研究中成药物治疗肿瘤,当时认为肿瘤是毒,所以采用中医中的“以毒攻毒”法,用斑蝥、蟾酥、蜈蚣、全蝎等的提取物制成了大量的抗癌中药。 80年代,证明癌并非毒,而是自身细胞变化产生的,可是具体变化还不清楚,在当时中医药的提取和制药技术不成熟,研究的抗癌药物治疗率非常低,所以为此就出现了用于增强肿瘤病人抵抗力的保健品,保健品使用的是灵芝、雪莲、人参、冬虫夏草、硒蛋白等。当然保健品对肿瘤细胞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90年代是我国药品发展的重要时期,肿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发现癌细胞内的很多蛋白和酶远远多于正常蛋白,如甲胎蛋白、端粒酶、微管蛋白、金属蛋白酶、Caspase 蛋白等。于是开始研究能控制或破坏这些蛋白的药物,这也是当前中药中比较普遍的抗癌药物。由于蛋白和酶的增加是由基因变异产生的,药物破坏了部分蛋白,基因还可以促进细胞继续合成蛋白来补充,于是这类药物在治疗肿瘤过程中表现不明显。 2000年后,临床中出现了针对个别基因的治疗药物。目前的医学研究确定癌细胞是很多个基因一同变异的,恢复个别基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单基因治疗的药物有效率较低,通常所说的基因疗法都是指单基因治疗,是基因治疗肿瘤中最不成熟的治疗手段。 二、抗癌药物现状 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抗肿瘤药大约有200种,其中以各种癌症治疗为主要适应证的品种在100种左右。大部分的药学文献常按药物性质和来源将抗肿瘤药物分为以下九大类:烷化剂,如氮芥类、乙撑亚胺类、甲磺酸酯及多元醇类、亚硝基脲类;抗代谢药,如嘧啶拮抗物、嘌呤拮抗物、叶酸拮抗物;抗肿瘤抗生素;植物类抗肿瘤药(或称来自天然药物的抗肿瘤药);激素类;金属铂类;其它抗肿瘤药;辅助抗肿瘤类药;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类)。前7种的临床适应证较集中在抗肿瘤治疗上,后两种适应证较多,在治疗其它疾病中也广泛采用。 2003年5月出版的《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第十九章共收载了抗肿瘤药6大类74种

关于抗癌药物研究发展相关-论文

论文设计 题目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

摘要 Abstract 前 言 ?????????????????? 4 1、 概 述 ?????????????????? 5 2、 癌症的病因 3、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不良发应 ???? 6-8 3.1 、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 ????????? 6-7 3.2 、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 ???????????? 8 4、抗癌药 ( Anticancer drugs ) ???????????? 8-9 5、其他抗癌药物 ???????????????? 9-10 6、 基因工程药物 ???????????????? 10 7、 纳米技术的应用 ??????????????? 11 8、 抗癌的辅助药物 ??????????????? 12 9、 结语 ???????????????????? 12 参考文献 ????????????????????? 12-14目录 5-6

摘要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种化疗或辅助抗癌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虽然一些儿童的癌症或成人皮肤肿瘤有治愈或长期缓解的可能,但大多数死亡率很高而又很常见的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肺癌等仍缺乏有效的抗癌药物。近年来,各国都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突破。本文的主要内容有抗癌中西药的研究对比,抗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发应,其他抗癌药物等,还有纳米技术的应用和抗癌的辅助药物。 关键词:抗癌药物;研究发展;中西药对比;其他抗癌药物;辅助用药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

铂类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在目前研究中的新型抗癌药物当中,金属配合物类抗癌药物已成为重要 的一类。金属类抗癌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近些年来,新的 高效、低毒、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化合物不断被合成出来。其中有铂类抗癌药物 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介绍了这类金属配合物在抗癌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关键词:抗癌药物,金属配合物,药物分类,作用机理 1. 引言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顽固病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曾披露的癌症发展趋势表明,预计2015年发达国家癌症死亡人数将为300万人,发展中国家为600万人,全年预计死亡人数达900万人。专家预计癌症将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目前,化疗和放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是其毒副作用比较大,于是寻求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一直是人们不懈努力,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自20世纪60年代顺铂被研究具有抗癌活性以来[1],金属配合物的药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辟了金属配合物抗癌药物研究的新领域。随着人们对金属配合物的药理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新的高效、低毒、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配合物不断被合成出来,该领域的研究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就,成为目前和今后的研究热点,在这类配合物当中,铂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最为广泛。本文介绍了铂类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在抗癌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2. 铂类抗癌药物 铂族金属包括铂、钯、铑、铱、锇、钌六种元素。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被喻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1967年,美国科学家Rosenberg[1]首次观察到铂类化合物能抑制细胞生长,从此开展了此类构型独特的抗肿瘤药物治疗肿瘤细胞的实验。第一代铂族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于1978年上市。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卡铂(Carboplatin)于1986年上市。第三代铂族抗癌药物奥沙利铂(Oxaliplatin)于1996年在法国上市。随着人们对铂类药物的抗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了解,铂族金属药物成为当前最为活跃的抗癌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之一[2]。 2.2 顺式构型的铂类抗癌药物 2.2.1 第一代铂类抗癌药物—顺铂 顺铂(Cisplatin)是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分子式是cis-Pt[(NH3)2Cl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其结构式为: 顺铂是最经典的无机配合物,1965年美国生理学家Rosenberg等在研究电磁场作用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时偶然发现其抗癌作用,Rosenberg意识到了潜在的科学意义。目前它已成为治疗癌症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其特点是:抗癌作用强,抗癌活性高,与其他抗癌药物缺乏交叉耐药性,有利于临床的联合用药。它致力于治疗的癌症有卵巢癌、肺癌、宫颈癌、鼻咽癌、前列腺癌、恶性骨肿瘤、淋巴肉瘤等等[3]铂是第一个无机抗癌药物,它不但对癌症的治疗带来了一次革命,而且带动了一门新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的形成和发展。当然顺铂也有缺点,临床上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使用顺铂后引起的恶心呕吐。顺铂虽

常用抗肿瘤药物配置方法一览表(2)

常用抗肿瘤药物配置方法一览表(2) 序名称储藏溶解溶解后稀释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3长春地辛遮光,0.9% NaCI6h内使用5%GS 或0.9%NaCI只可静脉注射(缓慢)及静滴(6~12小时),不能肌注、皮下及鞘内注射。 (西艾克,2~10C500~1000ml静注时如果外漏,立即停止用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1%普鲁卡因局部VDS) 封闭,温湿敷或冷敷。 24长春瑞宾遮光,5% GS 或0.9% 5%GS 或0.9%NaCI24 h内室温下储存。 (诺维本,2~8C NaCI125ml,浓度为可静注(6~10分钟内)或静滴(15~20分钟内);给药后用至少75~125ml NVB) 浓度为0.5~2.0 mg/ml0.9%NS、GNS、GS、林格氏液等冲洗:禁止鞘内注射。 1.5~3.0mg /ml静注时如果外漏,立即停止给药并在另一静脉重新开始将剩下的药品注射 完毕。 不可使用碱性药物稀释本品,以免产生沉淀。 25羟基喜树碱遮光0.9 %NaCl可静注(缓慢)、肝动脉给药、动脉滴注、膀胱灌注。 (HCPT)本品不宜用GS等酸性药液溶解。 26伊立替康遮光40mg/2ml12h室温5%GS 或0.9%NaCI静滴(30~90分钟内完成)。 (开普拓)24h冷藏250ml 27拓扑替康遮光1mg/ml注射用5%GS 或0.9%NaCI24h内室温下储存,静滴(不少于30分钟)。 (和美新)水 28足叶乙甙遮光注射用水、0.9%静滴(不少于30分钟):不宜胸腔、腹腔注射或鞘内注射,不能肌注,静 (依托泊苷,NaCI,浓度为滴时注意不能外漏。 VP-16) 10~20mg/L (在与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卡氮芥有协冋作用。 5%GS中不稳定) 29替尼泊苷50mg/5ml0.9 % NaCI静滴(1.5~2小时),不能静注。 (鬼臼噻吩浓度为0.5~1mg/ml5%GS稀释后容易产生沉淀,有沉淀不能使用。 苷,卫萌,与肝素配伍禁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