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最早来华的宣教士---马礼逊牧师(1782-1834)

第一课 最早来华的宣教士---马礼逊牧师(1782-1834)

一、家世与童年
1782年1月5日生于贫穷农家,父亲是教会长老。十七岁决志献身于海外宣教,母亲去世后入神学院接受装备。

二、遥远而封闭的中国
1807年来华,历时七个多月,于9月7日抵达。

三、四面楚歌的日子
无论在澳门或广州,都无法享受平静安全的生活。

四、受聘于东印度公司
受聘的理由为:第一,可以安全居留;第二,有助于学习中文;第三,所得薪水可减轻差会的经济负担;第四,可以消除东印度公司对宣教士的仇视。

五、聪明的工头
从1807年到1834年,只回英国一次,不愧是一位「聪明的工头」(哥林多前书3:10)。墓碑上提及三大贡献:编印英华字典、创办英华书院、翻译中文圣经。
1834年8月1日病逝于广州,葬于澳门。

六、迎接2007年
来华两百周年,值得隆重纪念。
第二课 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1789-1855)

一、家世与童年
1789年生于广东省高明县三洲古劳村农家,十五岁到广州,受雇于马礼逊刻印圣经。

二、由米怜施洗、马礼逊按牧
1815年随米怜夫妇赴马六甲,1816年受洗。后带领妻子信主,建立中国第一个基督化家庭。1823年底,由马礼逊按立为第一位华人牧师。

三、文字事工
笔名「学善者」、「学善居士」等,尤以劝世良言一书最著名,对洪秀全影响甚大。

四、个人布道
例如循序渐进,带领广州旅店主人林先生信主。

五、考场事工
配合各县科举考试的日期,到考场外散发福音书刊,不辞辛劳,不惧危险。

六、医院事工
先后担任博济医院与惠爱医院的院牧,深受博驾医师与合信医师(马礼逊的女婿)赞许。

七、墓前植树
1930年参加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二届常会的代表们在梁发墓前植树,以示敬意。

第三课 一颗耀眼的宣教彗星---郭士立牧师(1803-1851)

一、从小说《海岭》谈起
已故日本基督徒女作家三浦绫子,在小说《海岭》中,提及三个遭遇船难的日本人,在澳门帮助郭士立将一部分的圣经译成日文。

二、勇敢的少年
1803年生于普鲁士,十二岁时投诗自荐于国王之前,得到国王的支助,得以入神学院接受造就,1827年由荷兰差会差派来东方宣教。

三、具有语言的恩赐
著作包括中文61种、英文9种、德文7种、荷文5种、日文2种、泰文1种。

四、多次沿海航行与宣教
以1831-1833年间的三次最为著名,有记录出版。

五、名声远播欧洲
马克斯在论文中也曾提及他。后来的伟大宣教士,如李文斯敦、戴德生,都深受他的影响。估计受他影响而建立的差会有十一个之多。


六、良
莠不齐的「福汉会」
雇用华人向同胞散发福音刊物,成员良莠不齐,瞒上欺下,令他失望难过。

七、香港参政留名
出任英国据港后的第一任民政长官,对香港开发颇有建树,1851年去世后,有一条「吉士笠街」纪念他。其第二任夫人,曾收养并教育多位盲女,堪称「中国盲人教育之母」。

第四课 华中宣教之父---杨格非牧师(1831-1912)

家世与童年
八个月丧母,十八岁丧父。十四岁就开始讲道,成为极受欢迎的少年讲员。

上海六年
1855年到上海,逐步向周围地区推进,屡次遇到危险。1860-1861年间,多次访问太平天国,与高层领袖晤谈,终于确定他们的误谬,放弃对他们的期望。

前进武汉
1861年起,以汉口为中心,将福音广传于湖北省。武汉三镇外,孝感地区是另一重点,杨格非曾在此遭受乡民攻击。

四川与湖南
这两省也是杨格非特别关心的目标。1868年他与伟烈亚力牧师一起往四川旅行,在成都几乎一病不起。1879-1904年间,前后十一次进入湖南传福音。

全面性的事工
除重视讲道外,在医疗、教育、译经、出版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也与许多中国信徒密切同工,应山县的罗朝龙牧师最为他所称道。

六、婚姻与家庭
1873年与1885年两度丧偶,晚年与女儿女婿同住,女婿也是同一差会的宣教士。1911年回英国养老,次年去世。在华五十七年,中间仅三次回英述职。

后人纪念
1931年纪念百岁冥诞,汉口兴建格非堂,今名荣光堂。1963年英国家乡Swansea辟建纪念花园,由市长与杨格非的外孙共同剪彩。
第五课 笃信基督的老将军---张学良(1901-2001)

一、早年受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
1923年11月香港大光报刊载张少帅支持设立常春青年会的演说词,他说:「若没有基督教三个字,青年会绝不能会这样有力量,个人也绝不能因他得利益。」

二、软禁期间勤慕道
张学良因「西安事变」遭软禁,到台湾后开始慕道,历时多年完成美南浸信会的神学函授课程。于1964年受洗,经常参加凯歌堂的主日敬拜。

三、亲访吴勇长老查验神迹
据吴勇长老回忆录说,张学良事先并未约定就突然到他住处访问,为要听他亲口讲述当年癌症得蒙医治的见证。

四、神秘译者「曾显华」
香港于1970年出版《相逢于髑髅地》一书时,只说译者「曾显华」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及至1989年再版时,谜底才揭晓,原来「曾显华」就是张学良,他从曾约农、董显光、周联华三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以感念这三位在信仰与学识上指导过他的老师。

五、晚年言必称基督
1993年移居夏威夷,固定在夏威夷华

人第一教会聚会,每次在重大场合,面对亲
朋好友与媒体记者,总是高举基督,劝人信主,这才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基督将军」。


第六课 中国内地会之父---戴德生(1832-1905)

家世与童年
父母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从小就将长子德生奉献给主。因体弱多病,较晚上学,但十分好学,自修许多学业。在母亲与妹妹的迫切代祷下,于十七岁时真正经历重生。

信心的操练
来华前就重视信心的操练,尤其在金钱方面,单单仰望天父的供给。藉祷告提醒医生发薪水,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不但是内地会之父,更是信心差会之父,可溯及这些早年的操练。

创立中国内地会
1854.年抵华后,在上海附近布道,时值清军与太平军内战,局势混乱而危险。1860年带妻小回国,1865年6月25日在英国海边祷告,求主差遣二十四名甘心而能干的工人到中国去,这就是中国内地会的源起。

内忧外患的考验
1868年发生扬州教案,多位教士受伤,引发中英间的紧张关系,也使内地会在英国饱受批评。1870年德生在一年中,一连失去六岁的儿子、新生的婴儿与亲爱的妻子,忧伤而不绝望。

五、不断扩张的信心与事工
戴德生相信,「照神的方法做神的工作,就必得到神的供应。」从向神求十八个工人,到求七十人、一百人,每次都实现,甚至超过。1885年「剑桥七杰」来华,更轰动英国,并将内地会的声望推向高峰。

六、代代相传
从戴德生以来,戴家每一代都有人献身中国的福音事工,第二代如戴存仁与戴存义兄弟,第三代如戴永冕,第四代如戴绍曾,第五代如戴继宗,真是戴戴(代代)相传。

第七课 戴家班与海家班

一、戴家班
1.戴德生(1832-1905)
参阅前课。
2.戴存仁(1861-1950)
戴德生长子,在华64年(1881-1945),烟台内地会子弟学校的教师,晚年曾被日军关在集中营中。
3.戴存义(1862-1946)
戴德生的次子,医疗宣教士,在河南等地行医,曾为袁世凯的母亲治病。1922年在云南为土匪绑架,被扣留一个多月才获释。妻子金乐婷(1862-1949)也出身于宣教世家,具写作恩赐,着有戴德生、席胜魔等人的传记。
5.戴永冕(1894-1978)
戴存仁之子,在华50年(1917-1967),先在河南、陜西等内地服事,后在台湾创立圣光神学院。
6.戴绍曾(1929- )
戴永冕之子,生在河南开封,少年时被关在山东潍县的日军集中营里三年半。1955年前往台湾,历任圣光神学院及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
7.戴继宗(1959- )
戴绍曾之子,生长在台湾,现也献身于华人福音事工。娶台湾小姐为妻,这也是戴家班首次与华人通婚。

二、海家班
1.海便雅悯(1829-

1911)
是戴德生的妹夫,富正义感,为反对
英国在华的鸦片贸易,成立社团,编印书刊,致死不懈。担任内地会在英国总部的总干事,运筹帷幄,功不可没。十个子女中,有一半到中国宣教。
2.海恩波(1866-1937)
海便雅悯的次子,在华宣教九年,后接掌内地会的文字事工,写成许多激励人心的宣教士传记。
3.海恒博(1911-1994)
海便雅悯的孙子,海恩波的侄儿,医疗宣教士,向四川大凉山的彝族传福音。退休后全力着史,花了十几年功夫,完成七大册堪称最完备的戴德生传记。
第八课 秀才牧师---席胜魔(1835-1896)

一、落魄的秀才
原名席子直,山西省平阳府临汾县人,读书世家,因病吸烟,欲罢不能。

二、赈灾与征文
1876-1879年华北发生大旱灾,山西尤其严重。英国宣教士李修善来晋放赈,
又悬赏征文,题目有六:真道之源、正心、祈祷、赏善罚恶、偶像、大烟。席子直囊括了前三名,并因而在李修善带领下悔改归主。

三、福音戒毒事工
席子直归主后,戒毒成功,改名胜魔。从此以福音戒毒为使命,广设「天招局」,自制戒烟丸,颇为有效。

四、中外同工留佳话
1886年受任内地会牧师,负责平阳、洪洞、大宁三地教会。与「剑桥七杰」之一的何斯德同工十年,互敬互重,留下中外同工的美好典范。

五、赋诗证道有新意
写了六、七十首证道诗词,配上曲调,可以琅琅上口,帮助信徒灵命成长。例如「献身之歌」的部分歌词为:
主你要赐活水,我愿作筒瓮;
主你要警民众,我愿作金钟;
主你要除狼害,我愿作刀枪;
主你要照黑夜,我愿作银灯;
主你要降天军,我愿作令旗;
主你要书文字,我愿作翰毫。

第九课 台湾的女婿---马偕牧师(1844-1901)

家世与童年
其父母由苏格兰移民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村,因此马偕虽是加拿大人,却保有浓厚的苏格兰风格。佐拉村地灵人杰,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马偕也是其一。童年时,受到来华宣教士宾惠廉的影响,羡慕成为海外宣教士。

没齿难忘
接受完备的神学教育后,马偕于1871年来华,并于1872年3月9日在台湾北部的淡水登陆。从此以淡水为基地,在台湾北部宣教,建立许多教会。他以为人拔牙与治病为布道的预工,近三十年中约拔下二万多颗牙齿,真教台湾人「没齿难忘」。

艋舺教案
艋舺是台湾北部最繁荣却也最排外的地区,1877年马偕在此设堂遭遇激烈反对,引发中外交涉。后来马偕却成为艋舺人心目中的大善人,以大轿、舞狮、乐队等排场,欢送他回国述职。

教育事工
马偕家

乡亲友出钱,1882在淡水设立「牛津学堂」,成为台湾北部神学教育、女子教育、现代化教育的发源地。马偕本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教师典范,有教无类、善于教导、全人教育、至死忠心。

台湾女婿
马偕于1878年与台湾女子张聪明结婚,成为台湾的女婿,这种异国婚姻在十九世纪并不多见。他的俩个女儿后来也都嫁给台湾人,可见完全没有种族歧视的心态。

至今名满台湾
马偕纪念医院是目前台湾最著名的医院之一,马偕史迹成为淡水观光重要景点,2001年马偕逝世一百周年,各界有多项纪念活动。其「宁愿烧尽,不愿锈坏」的人生理想与宣教精神,仍不时为人称道。
第十课 灵力充沛的宣教士---古约翰牧师(1859-1936)

一、马偕的影响
与马偕同为加拿大安大略省人,有一次听到马偕报导台湾的事工,决定献身海外宣教,1888年由加拿大长老教会差往中国豫北地区。

二、突破语言的障碍
古约翰努力学习当地语言,进步不大,民众常表示听不懂,令他十分沮丧。某一天在讲道中忽然通畅起来,从此突破语言的障碍。事后得知,当时在加拿大神学院就读的学弟们正在为他祷告,因而有此神迹出现。

三、开放家庭式布道法
古约翰夫妇将新落成的住宅开放,欢迎民众进来参观,古夫人负责介绍屋内的设备与日用品,古牧师就趁机传讲福音。1899年秋季的参观人数,男士有1835人,女士有500人。对于重视隐私的西方人而言,这种布道方式的代价可谓不小。

四、庚子年大逃亡
庚子年(1900)豫北义和团也追杀洋人,古约翰夫妇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逃亡,历时二十多天才安扺武汉。途中经历许多苦难,古约翰的脖子被刀砍伤,几乎丧命。

五、东北大复兴
1908年开始古约翰在东北各地传讲教会复兴的信息,结果带来影响深远的东北大复兴。晚年他的驻地由豫北转到东北,以四平街为中心,也为东北教会留下丰富的属灵遗产。

六、军中福音事工
1919-1923年间应冯玉祥之邀,时常向冯属下的官兵布道,为至少四千名以上的官兵施洗。

七、灵力充沛的秘诀
四十多年的宣教生涯中,古约翰经历各种苦难,疾病缠身、晚年失明、十一个子女中有五个夭折、居无定所、刀剑迫害等等,但他的灵力始终充沛。「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撒迦利亚书4章6节)这就是他保持灵力充沛的秘诀。

PAGE


PAGE 1
空中神学院讲义
课程:Y201教会历史人物系列I 1-10讲

Sotaonline.2003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

ster.]***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