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节物理课

八年级第一节物理课
八年级第一节物理课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科学之旅

同学们,首先祝贺大家进入到八年级的学习生活,和七年级相比,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那么,物理是什么?

我们又要学些什么呢?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可用十六

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

(1)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

宇宙资源。

(2)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紧紧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

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

的纳米技术,是在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

(3)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相对的。

(4)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物理知识体系

有些同学可能要说,这些东西让我去学,肯定学不会,太难了,太难了。其实不然,你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这门课了,你还记得小学中学过的科学课吗?三年级学习的《玩跷跷板的启示?》,对应的是初中物理的杠杆原理;四年级学习的西红柿电池对应的是初中物理的电压;五年级学习的《声音的秘密》对应的是初中物理的声学,等等。换句话说,初中物理就是小学科学中部分知识的延续,高中、大学阶

段的物理又是初中物理的延续,层层推进,就像盖房子一样。物理学分为实验与理论两部分组成,小学阶段主要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开启科学的大门,让你们在快乐中充满对科学的好奇心,初中物理中会有更多的实验等着你们来做,我相信,你们不但会有快乐的好奇心,还会有想找到产生这种现象或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的欲望,所以,初中物理就是要通过实验的载体来学习一些物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同学们能更客观的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高中物理将继续学习更多的物理定律,物理原理。大学物理中有许多知识仍然是中学物理的延续与扩展,但深度却不同,它会借助高等数学来辅助,使我们能在理论上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宏观上的物理现象。

三、初中物理的具体内容

在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将会去学习机械运动、声、光、热的初步——物态变化、以及质量与密度。

八年级下学期将主要学习力学的知识。

九年级将学习电学以及磁的知识。这样的安排充分考虑了同学们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先观察几个有趣的实验,感受一下其中的奥妙。

1、透过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2、向倒置的漏斗里吹乒乓球,会怎么样?

3、向下捋朔料绳,会怎么样?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

看了这些实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除了觉得物理有趣之外,

是不是还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这些奥秘揭开之后,会被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科技领域。例如在牛顿知道了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向地面的奥秘后,人们才造成了人造卫星,正是有了人造卫星,才有了全球通的通讯可能。这就是科技的力量,物理的力量。所以我说,物理不仅有趣,还是非常有用的。

四、如何学习物理

那么,该如何学习,才能学好物理呢?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观察要用目的,不能盲目的观察,不然很多现象你都会“视而不见”比如,你每天吃的冰棍上冒地白气是向下的还是向上的?要学好物理,还要多动手,不能眼高手低,自己亲自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学物理要多动脑子,养成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理解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这一点和数学是相同的。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学物理的最大作用就是为了应用,通过前面举的例子,我们已经知道了物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有更多的体会。

五、为学好物理做准备

1、做好课堂笔记

要准备专门的物理课堂笔记本,把书中重点的内容定理等在书上

标记出来,并且记录到笔记本上。当堂理解、消化。不会的要及时问老师,做到课堂上不留尾巴。

2、认真完成导学案。

导学案会在学习新课的前一天发下来,导学案上的内容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非常简单等级,就是看看书就能会的,必答部分。第二等级“☆☆”,比较简单等级,就是在看书的基础上,理解了就能答上的,相信大家也是能独立完成的。第三等级“☆☆☆”,为中等难度等级,在看书的基础上,加上深刻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能作答的,希望大家能尽量完成。第四等级“☆☆☆☆”,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上缜密的思考过程能完成的,即使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难,也希望大家能认真的思考,并尽力找到答案,即使不能找到答案,也能想象完成这一问题的方法。即使并没有找到答案,能够找到大概的方法,或有自己的想法,也是非常大的收获。可以把你的思考过程写下来,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进行验证。

导学案作为每节新课钱的作业是必须完成的,完成后由课代表收上来,我会认真的批阅,看下大家的学习新课的情况。

另外如果如果遭遇特殊情况,导学案没有印出来的话,会给大家发电子稿,希望大家能标上序号,并将答案写在一张纸上交上来,并且更认真的完成作业。

导学案分为课前和课后两部分。课前部分需要大家在课前完成。课后部分需要在课上或课后完成。当然如有学的不错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前就将课后作业完成。

3、认真完成作业

本学期订的物理练习册将作为这个学期的作业。要认真完成相应的作业。

不管是导学案还是作业,都不得抄袭。每天的物理作业量不会超过1个小时,希望大家能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和借鉴。有同学说作业太多实在完不成,那么,如果是你自己写的,请在你的导学案上和练习册上做上标记“自己”,那么我会更加认真的检查你的作业,以便能更加了解你的学习情况。

4、建立物理学习群

六、总结:

有不懂的或是想问的,随时找我。最后,希望我们能在未来的一年里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争取物理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龙峰初级中学20 17 —20 17 学年度 第二学期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 课题:什么是力 授课人:陈泽伟 九年级物理科组 2019 年6 月1 日 什么是力?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2018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4.4《大气压强》word教案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的原则,进行这节课的设计.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情景,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教学效果较好。 2.渗透方法。注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这需要我们作老师适时的引导。 3.注重应用。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图: 大气 压强的

存在

五、本课亮点: 小实验取材于生活,简单易懂,环环相扣,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出迷,到猜谜,到解迷,学生们很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六、教学效果分析: 由于实验简单易懂,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大气压强的知识,并在课后反馈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怎样上好八年级第一节物理课

怎样上好八年级第一节物理课 要想上好一节物理课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树立学好物理学习的信心 信心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要通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开导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让学生对任课教师要充满信心,笔者是向学生这样介绍自己的,我当时学物理时,中学100分的试卷我从来没有低于95,高中150分的卷子我基本都在140分左右,在大学期间每次考试都是系里第一第二的,参加工作一直都在教物理,这十几年来,只要是我带过的学生,每次优生,年级前几名,均分最高的都是我带的班级,每年聘师班主任都争着聘我。笔者这样说并不是想炫耀自己,而是让学生知道,笔者不仅自己能把物理学好而且知道怎样教能把学生教好,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对笔者充分的信任,笔者完全有能力把他教好;(2)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物理是新开的科目,对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是一般情况下还是成绩好的学生能学好,为什么?因为学习好的学生①认真学;②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③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笔者的心目中没有好生后进生区别,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教大家学好物理的学习方法。 2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笔者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相互能成为平等关系,像朋友一样,无论每个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情感方面遇到问题或者是困惑,只要找到笔者,笔者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助大家。 3 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 新教材的编写者在“序言”中首先就安排了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笔者在带领学生完成这几个小实验之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但是好像还谈不上感兴趣,于是笔者又补充做了一个实验。摩擦酒杯:把一只高脚大酒杯放到水平桌面上,酒杯里装入适量的水,用肥皂水把手洗干净,食指蘸些清水,按到酒杯口边沿上,顺着同一个方面用力摩擦——意想不到的声音产生了,改变酒杯中的水量,产生的声音也随之改变。这个实验一做,学生的兴趣大增,不少人已经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这几个实验,使学生对物理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为了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兴趣,笔者又做了一个物理魔术。取出两只一样的空罐头瓶,“任取”其中一只对学生作简单介绍,再取出一大杯水,一张硬纸片,一只空塑料盆(水槽)。先把对学生介绍过的瓶子注满水,再用硬纸片盖紧瓶口,左手握紧瓶子,右手压着硬纸片,让瓶子倒过来。“同学们猜一猜,我右手移开,不再压着硬纸片,硬纸片会掉下来吗?瓶子里的水会流下来吗?”由于这个小实验不少学生在读小学时就做过,所以猜“硬纸片不会掉下,水不会流下”的比较多。笔者移开右手,果然如大多数学生所猜测的那样,硬纸片没有掉下来,瓶子中的水没有流下来。接着笔者又问“如果我再把硬纸片抽掉,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 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 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 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 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 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 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静电小实验 ②三原色陀螺 第二节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光的传播》教案

第一节光的传播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及本节内容,本节课重难点确定为“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由于光线比较抽象,本节又是光学知识的第一节,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后续教学。因此,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在教学中首先设置了三个学生小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在透明的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径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本节课在教学中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通过亲历探究过程,使学生知道射击瞄准、整队看齐、激光测距、激光准直、日晷、手影游戏、皮影戏、日食月食、无影灯、小孔成像等的原理,从而可以判断日食、月食等的成因,加深了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节开始,学生进入光学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整队看齐、射击瞄准、日晷、手影、皮影戏、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无影灯等。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介质,知道光线,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 2.学生情况分析 首先,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不长,对物理知识有兴趣,学习物理有积极性。光在学生的认知中是一个具体而又模糊的存在,学生知道光但不知道光所具有的特性,所以学生很有兴趣去了解有关光的知识。第三,本节课都是生活中的实例,更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四,本节课的实例基本上是学生平时接触过、看到过、听说过的现象,对于这些知识,学生有的了解、有的了解不深,所以学生更加急于解惑。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及知识的掌握是水到渠成的。 3.教学方式 探究式、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

八年级物理力优质课比赛教案

优质课教案科目:物理内容:力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6号”发射时的影片和照片,提出问题:“神州6号”和火箭为 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 的飞天梦?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 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 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 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 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观察与思考 积极发言 列举例子 提出看法 积极思考

小结学生回顾并体会过程和方法,巩固知识和技能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6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 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4.课外小制作:用大号墨汁瓶和细玻管来演示微小形变。 学生思考并回 答 学生看图、提 问、回答 附件: 1.教师讲课使用的课件(ppt)

浅谈如何上好初二物理的第一节课

浅谈如何上好初二物理的第一节课 初二是物理学科开始学习的起始点,更是一个关键点,无论是我们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初二物理第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高中阶段文理分流的趋向。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上好第一节物理课特别重要。 一、幽默地引入物理学科 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自豪,想知道物理到底是学些什么呢?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由于社会上常有“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使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尤其女同学占多数.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同学们,大家拿出物理课本,不用打开书,谁能说一下,物理科要我们学些什么?”这时,那些傻乎乎的小家伙,不加思考就摇头示意不懂。我说,“太简单了,‘物理’吗?就是勿(无)理。叫我们什么都勿(不)理,什么都不用学吗!”当我说到这里时,学生几乎是爆笑,要等一会,我做了一个手势才能安静下来,这时我接着说:“既然‘什么都不用学’?那么开设这门学科学科有什么意义?在欧洲,“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则起源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现在,物理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同时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又息息相关。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世界固有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很明显,刚才老师的解解释是错误的!”“你们想知道物理学科,究竟到底是学些什么吗?那么,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下吧!”学生听到这里都已经迫不及待的翻开了物理书寻找答案去了。 二、充分发挥新教材中“科学之旅”的作用 教材的“科学之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对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北京课改版.docx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7-2018 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几个单位中是长度单位的是() A. 千克 B.摄氏度 C.千克每立方米 D.米 2.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3.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B.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 A.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 B.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C.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 D.寒冷的冬天,湖水结成冰 5.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5 kg B.一位中学生身高约为 1.6m C. 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kg D. 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00g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 A.丙是晶体,甲、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7.甲、乙两个实心球的质量之比为3∶1,体积之比为1∶ 3 ,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A. 1 ∶1 B. 2∶3 C. 1∶9 D. 9∶1 8.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吸热的是() 9.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一杯水分为两杯,每杯水的密度都为原来的一半 B. 铝的密度是 2.7 ×1033 ,表示体积 3 铝的质量是 33 kg/m1m 2.7 ×10 kg/m C. 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可能相同 D.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 10.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的是()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B.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D.下雨天,车窗玻璃内侧“起雾”,是汽化现象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淋浴用热水的温度约为85℃ 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可以蒸发 C. D. 从高压锅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13.一个实心金属球放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从杯中溢出10g 的水,若把这个金属球放入盛满煤油的杯子里( 煤油的密度是0.8 ×10 3kg/m3),溢出煤油的质量为()

八年级第一节物理课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科学之旅 同学们,首先祝贺大家进入到八年级的学习生活,和七年级相比,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那么,物理是什么? 我们又要学些什么呢?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可用十六 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 (1)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 宇宙资源。 (2)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紧紧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 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 的纳米技术,是在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 (3)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相对的。 (4)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物理知识体系 有些同学可能要说,这些东西让我去学,肯定学不会,太难了,太难了。其实不然,你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这门课了,你还记得小学中学过的科学课吗?三年级学习的《玩跷跷板的启示?》,对应的是初中物理的杠杆原理;四年级学习的西红柿电池对应的是初中物理的电压;五年级学习的《声音的秘密》对应的是初中物理的声学,等等。换句话说,初中物理就是小学科学中部分知识的延续,高中、大学阶

段的物理又是初中物理的延续,层层推进,就像盖房子一样。物理学分为实验与理论两部分组成,小学阶段主要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开启科学的大门,让你们在快乐中充满对科学的好奇心,初中物理中会有更多的实验等着你们来做,我相信,你们不但会有快乐的好奇心,还会有想找到产生这种现象或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的欲望,所以,初中物理就是要通过实验的载体来学习一些物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同学们能更客观的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高中物理将继续学习更多的物理定律,物理原理。大学物理中有许多知识仍然是中学物理的延续与扩展,但深度却不同,它会借助高等数学来辅助,使我们能在理论上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宏观上的物理现象。 三、初中物理的具体内容 在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将会去学习机械运动、声、光、热的初步——物态变化、以及质量与密度。 八年级下学期将主要学习力学的知识。 九年级将学习电学以及磁的知识。这样的安排充分考虑了同学们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先观察几个有趣的实验,感受一下其中的奥妙。 1、透过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2、向倒置的漏斗里吹乒乓球,会怎么样? 3、向下捋朔料绳,会怎么样?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 看了这些实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除了觉得物理有趣之外,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北京课改版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北京课改版 一、单项选择题(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几个单位中是长度单位的是() A. 千克 B. 摄氏度 C. 千克每立方米 D. 米 2. 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3. 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A. 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B. 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C. 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 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4.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 A. 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 B. 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C. 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 D. 寒冷的冬天,湖水结成冰 5. 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 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5 kg B. 一位中学生身高约为1.6m C. 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kg D. 一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00g 6. 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象,由此图象可以判断() A. 丙是晶体,甲、乙是非晶体 B. 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 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 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7. 甲、乙两个实心球的质量之比为3∶1,体积之比为1∶ 3,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A. 1∶1 B. 2∶3 C. 1∶9 D. 9∶1 8.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吸热的是() 9. 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一杯水分为两杯,每杯水的密度都为原来的一半 B. 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表示体积1m3铝的质量是2.7×103kg/m3 C. 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可能相同 D.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 10. 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的是() 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B. 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D. 下雨天,车窗玻璃内侧“起雾”,是汽化现象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淋浴用热水的温度约为85℃ B.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可以蒸发 C. 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D. 从高压锅里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13. 一个实心金属球放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从杯中溢出10g的水,若把这个金属球放入盛满煤油的杯子里(煤油的密度是0.8×103kg/m3),溢出煤油的质量为()

北京课改版(新)八年级物理全册:7.6“内能”知识归纳练习题

北京课改版(新)八年级物理全册:7.6“内能”知识归纳练 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分子总是在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具有动能 B.当物体被举高时,其分子势能随之增加 C.当物体运动速度增大时,其分子动能随之增加 D.0℃以下时,物体分子既不具有动能也不具有势能 2.下列方法中,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B.用“搓手”的方法取暖C.用热水袋取暖 D.反复弯折铁丝使其发热 3.下列事件中,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搓手取暖 B.玩滑梯,臀部发热 C.放大镜聚光烤焦纸片 D.压缩空气引火 4.对图所示的四个实验现象的解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挤压两铅棒能使它们“粘”合在一起,主要是由于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B.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这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上瓶中的空气密度较大 D.快速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起来,是由于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温 度上升 5.《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6.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下图不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两手摩擦能发热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

瓮安县铜锣中学物理公开教案 班级:八(2)班教师:龙健 课题:第四节光的折射 教学三维目标: 1、初步领会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 感; 2、遵守科学知识,实事求是;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4、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偏折的规律; 5、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教学重点:1、什么是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3、光在折射过程中是可逆的。 教学难点:1、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2、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主要教法:观察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指导:1、通过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教师拿一瓶水、一个烧杯、一支筷子、(一支红光笔,一块半圆形的玻璃砖这两样放入口袋到时候给学生一个惊喜)进入教室。师:开始上课上课后,同学们请看看我的桌子有些什么?指着让学生看并大声的说出来。 生:一瓶水、一个烧杯、一支筷子。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演示实验,但我要请同学给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你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生:好! 师:取一根凳子放在讲台上,在凳子上放入一个空的烧杯,在空的烧杯里放入一支筷子,请一个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主举手回答) 生:A生说:“我看到了空的烧杯里放着一支直的筷子,这是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师:A生回答对了? 生:对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掌声鼓励! 师:现在我来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大家注意看了,我要让筷子在杯子里在水的作用,让你们看看它是怎么被“折断”的。慢慢的往杯子里倒水,并让同学们注意观察。 生:看到杯子里的筷子慢慢被“折断”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有些奇怪(回答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堂练习册答案2020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堂练习册答案2020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基础知识 1米。千米。分米。厘米。 毫米。纳米。2、1mm。0.68。3测量值。真实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书粗心。4A。5B。6D。7D。8D。9C。10D。 11B。水平提升12偏小。13A。14B。15A。探索研究 16测出课本中厚度相同的100张纸的厚度为d,d/10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17第一步,用细铜丝在铁钉上紧密缠绕n圈;第二步,将缠绕的细铜丝拉直,测 量它的长度L;第三步,根据公式D=L/nπ计算出铁钉的直径。第二 节运动的描述基础知识1运动。静止。2江岸。竹排。3船。江岸。 4位置。参照物。5A。6B。7B。8是相对于跑步机的跑道跑了2千米。 水平提升 9地球。24。10、静止、向北运动或向南运动(速度小于列 车的速度)。11C.探索研究12C。13(1)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以迅速 移动的背景作参照物。(2)能。第三节运动的快慢基础知识1、运动快慢。v=s/t。m/s。km/h。3.6。2B。3A。4C。5C。6D。7、4m/s 水 平提升 8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 的长短。9、3。15。10(1)从标志牌处到西大桥的流程为8km。(2)该路段车辆可行驶的速度为40km/h。12。 11C。探索研究12(1)大(2)匀速。13、(44*25m)/50s =22m/s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基础 知识 1、v=s/t。路程。时间。卷尺。停表2略。3(1)匀速。6。 (2)1.2。(3)小于。水平提升4(1)5min(2)72km/h。5、 80km/h。200km 。探索研究6(1)测出一盘蚊香的长度L; 测出长为 L1的蚊香燃烧时间t1;算出蚊香燃烧所用时间t 。 (2)t = Lt1/L1 第一章综合练习一、1、dm。cm。min。s。2、20。18。3、1.2米每秒。每秒通过1.2米的路程。4岸边。静止。5静止。后。后。6、1250。7、闪电。传播时间。停表。S=vt。8、白烟。 提升。12、29。二、9D。10C。11B。12B。13C。14C。15D。16A。17A。18B。19A。三、20、1mm。3.15。21、(1)0.6000。(2)20。(3)

八年级物理下册6.1《功》教案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6.1《功》教案北京课改版【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功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学习能量知识的基础,也是理解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关键。同时做功是人们从事劳动及使用工具和机械工作时的共性,所以,功的概念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功是本章知识的一个重点内容,功的概念既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事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知识的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功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学生有“建立力的概念”等概念课的学习经验,同时又有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简单机械等知识作为基础,从方法和知识两个方面,学生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相关知识,所以在研究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很难直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引出“功”的含义前,将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用“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帮助。学习功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为学习后面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但具有一定的概念课的学习经验。所以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学生身边常见的几个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归纳、寻找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成效时的共性,建立功的概念。再通过分析生活中更多,更丰富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做功的必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能判定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定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几种机械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学们》优质课教案_12

科学之旅(序言) 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怎样学好物理。 关键:能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的尖端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透镜、实验鼓、水槽等。 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 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 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2、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身边的物理现象 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海边拾贝导入物理学!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浮在水槽中的乒乓球”“悬浮在水槽中的小瓶子”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并引出图片4、5。 (2)、“手按着嗓子说——我爱我的祖国”“鼓面上跳动的乒乓球”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学生实验观察“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 (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 (《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 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 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 人类造福的。 四、STS: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五、小结: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六、作业: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探究物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公开课教案 机械效率

班级;姓名:组别: 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及关系。 2.机械效率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过程: 1.知识复习: 1.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的作用, 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W=FS 单位:J 2.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到碰到“效率”这个词,例如学习,如果你总共花了10小时,其中6小时是在学习,而4小时在干其他的事,总时间是,起作用的时间是,浪费的时间是,你的学习效率应该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用机械帮助我们完成工作的时候,也会涉及到效率问题,我们称之为机械效率。要研究机械效率,就要先研究机械做功的情况。 3.新课教学 思考:为了达到目的,人们通常要借助于机械来完成某些任务,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功都是有用的吗? 例1:一个人用水桶从井里打水,都对谁做了功?对谁做的功是我们的目的,是有用的?对谁做的是没有用的功? 回答:对水做了功,对桶做了功。对水做功是我们的目的,是有用的功,对桶做功不是我们的目的,对我们而言是没有用的功,但为了打水又不得不对桶做功。 在这里我们引出三个概念 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也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用 W有用 额外功:对人们没用的,又不得不做的功。用W额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用W总 例2:若桶掉在水中,把装满水的桶捞起来,目的是什么?则有用功又是什么?额外功又是什么? 找同学回答。 教师补充:目的是把桶捞上来,对桶做的功为有用功,对水做的功为额外功。 例3:P85页,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阅读5分钟回答问题) (1)如图12.3-1甲,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匀速)地提升0.1m,拉力所做功应该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得功。 (2)如图12.3-1乙,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匀速)地提升到相同(0.1m)的高度,此时,拉力小于(大于、小于或等于)钩码的重力,拉力所做的功大于(大于、小于或等于)图甲拉力所做得功。 原因:除了做有用功,还要做一部分额外功。 结论:使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节质量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3.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小烧杯、大烧杯、钢尺、钢钉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看桌子上的三个烧杯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烧杯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甲)?再看钢尺、钢钉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物体含有这种材料多(如图乙)?

又如书和练习本都是由纸组成的,它们所含有的纸的多少一样吗?可见,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在物理学上如何表示这种区别呢?能精确测量吗?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质量 交流讨论学生对上面“问题导入”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以下认识: (1)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2)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块木板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块木板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归纳总结(1)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拓展教学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体,

北京市2018-2019【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宝坻区黑狼口中学理化组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学科:物理授课教师:刘宝军刘树辉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田柳一中李凤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 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八年级物理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节温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 3.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

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 1.温度计 [师]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 [生甲]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 [生乙]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 [生丙]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 [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现在我们看挂图和投影,来认识它们,(投影片课本图4.13,挂图温度计的构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 [生甲]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 [生乙]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 [生丙]温度计上符号为C [生乙]甲图的量程是-20 ℃—110 ℃,最高温度是110 ℃.最低温度是-20 ℃,分度值1 ℃. [生戊]乙图的量程是35 ℃—42 ℃,最高温度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0.1 ℃. [生己]丙图的量程是-30 ℃—50 ℃,最高温度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1 ℃. [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所测液体温度能否超过量程? [想想议议] [生甲]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生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生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生丁]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 ℃,最低温度是-30 ℃,分度值是1 ℃,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生戊]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 ℃,最低温度是35 ℃,分度值是0.1 ℃,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生己]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 ℃,最低温度为-2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