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7.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7.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画出空间感、立体感》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岭南美术出版社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出空间感、立体感》一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一领域应适当淡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究表现方法,培养创造力。因此,本课通过了解明暗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增强他们的创作欲望,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理解“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经过反复思考,我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素描基本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三、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

1、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2、难点:素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初步临摹练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二是运用课件展示,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四、学情分析

这节课施教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其对物体的明暗与立体已有辨认能力。但学生一般处在以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本节课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机会。另外,学生对造型设计理念不是很清楚,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操作练习的模式。

五、教学方法:

以直观引导为主线,主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明暗的知识了解不多,更不知道明暗还可以有多种的表现方法。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以直观的感知为主线,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总结出明暗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直观的课件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自由的表现。这样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有效实现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己制作课件、绘制范图、出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六、学法指导:

以观察法、探究法、演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观察、实践,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一步步的学习、领悟、表现。这样,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探索欲,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

画出立体感与空间感

画出立体感与空间感 课时: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2、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与体验,理解透视现象及其基本特征。 2、学习运用斜线法、垂线法、明暗法、投影法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画面的空间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透视的基本方法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几何形体、教学图示等、范画作品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1 一幅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画。提问有无立体感。 展示2 两幅图片。1幅平面,1幅具有透视关系。 怎样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空间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在我们初步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以后,就会有办法了。 二、课堂内容10 ~15分钟 1、观察图片发现透视现象 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活中道路两旁的树木、渐渐远去的铁轨……都使人感觉越远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清楚远模糊的透视关系。 2、观察图片发现两种不同的透视方法 观察图片你发现2幅透视图有什么不同点? 透视可分为

有一个面与视线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没有一个面与视平线平行,有一条楞在前,有两个消失点——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3、观察图片分辨两种不同的透视 4、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来画出立体感和空间感呢? 教师引导,分析讲解透视绘画方法。 画透视辅助线,平行透视一个灭点,成角透视两个灭点。顶点画直线连接灭点。 5、了解“斜线法”、“垂线法”、“明暗法”、“投影法”等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三、绘画表现15~20分钟 以小组合作形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参考教材中两幅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可选择现代穿插、用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描绘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 四、评价,展示优秀作品5分钟 学生自评和小组评,看看自己或他人是否学会了、了解了透视的基本原理,画出了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教师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五、课堂小结2分钟 总结回顾学习重点,点评优缺点。 板书设计: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左: 透视现象: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实远虚。 透视方法:平行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右: 绘画方法:教师提问,教师总结,画图展示。

7.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画出空间感、立体感》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岭南美术出版社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出空间感、立体感》一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一领域应适当淡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究表现方法,培养创造力。因此,本课通过了解明暗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增强他们的创作欲望,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理解“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经过反复思考,我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素描基本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三、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 1、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2、难点:素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初步临摹练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二是运用课件展示,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四、学情分析

这节课施教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其对物体的明暗与立体已有辨认能力。但学生一般处在以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本节课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机会。另外,学生对造型设计理念不是很清楚,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操作练习的模式。 五、教学方法: 以直观引导为主线,主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明暗的知识了解不多,更不知道明暗还可以有多种的表现方法。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以直观的感知为主线,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总结出明暗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直观的课件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自由的表现。这样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有效实现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己制作课件、绘制范图、出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六、学法指导: 以观察法、探究法、演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观察、实践,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一步步的学习、领悟、表现。这样,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探索欲,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

平面与立体空间-平面构成

平面与立体空间-平面构成 作业要求创造一个新的基本形利用新的基本形作9个超基本形草图20个规格A4或8开.分割构成法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渐变分割数理分割自由分割等形分割分割后的几个形象均为单位相等面积相等。分割构成法.分割构成法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渐变分割数理分割自由分割等量分割分割后的几个形象在面积、形状上均为相同但在位置排列上相互转化使造型富于变化让人得到均衡的安定感。分割构成法.分割构成法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渐变分割数理分割自由分割渐变分割是指分割线与分割线之间的距离按数列递增或递减形成垂直、水平或斜向或波纹和漩涡等形状来分割成新的形象出现速度感和量感的变化。分割构成法.分割构成法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渐变分割数理分割自由分割数理分割按照一定的数列因素、模数因素进行形的分割的造形手法。分割构成法13579111等差数列数列相隔的差级是相同的数字。例、3、5、7、9数列中间相隔均是2 即类推其差级数字。2等比数列数列中每个数均乘上相同的数字。例、10、20、40、80数列每个数据是乘以2获得。5102040803费波纳齐数列AAB长度ABC长度BCD 长度CDE长度分割构成法4模数分割模数的单位形正方形黄金矩形叠席矩形三角形等。强调分割形的内在数理结构关系。5自创数列把多约不同数列关系的分割形组合在同一作品中自主调节其相互间的面积关系、组织关系使其形成新的组合效果。.分割构成法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渐变分割数理分割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的、自由分割的方法不拘泥于任何规则排除数理

的生硬与单调避免距离对称的规范性造型要素均有方向、长度、大小等不同形状的变化让人在自由状态中感受到精练、锐利的美感。分割构成法作业要求完成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渐变分割、数理分割等差、等比、费波纳齐、模数、自创、自由分割各一张。规格8 X 8CM如下图概念用相同的基本单元形不同的数量不 同的组合方式构成独立形态的方法。.群化组合构成法组合方式、对称群化组合2、错位群化组合3、方向变化群化组合4、重复群化组合5、渐变群化组合6、特异群化组合7、重叠法群化组合8、连接法群化组合9、分离法群化组合10、发射群化组合1重复构成 相同的单位形重复出现的构成方法。特点整齐、规则、条理。提示要注意重复形的正形与负形的关系。可以在设计正负形均是相同的单位形的作业练习中。提高对正负形作用的认识。2渐变构成形态或骨格按照一定的数列关系规则变动的构成手法。特点具有韵律感、节奏感与运动感。提示利用斜线、波状线、透视线渐变可以构成运动感韵律感的图形。渐变的聚散关系、疏密关系要拉大距离才能显出集中扩散的律动效果。3发射构成形象围绕中心扩展的构成手法。特点有较强的放射性、刺激感、动态感。提示①离心式从中心往外扩散。②向心式向中心迫近。③渐层式层层环绕中心。群化组合构成法重复群化组合构成法渐变群化组合构成法发射群化组合构成法作业要求完成群化组合构成六张镜像与对称、重复、错位、渐变、发射、特异、。规格A4或8开概念依照一定的视觉平衡关系自由地进行形的分割的造型方法构成具有均衡

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岭南版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2、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3、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 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透视的基本方法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课前准备: 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绘画工具、范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怎样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空间关系呢?在我们初步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以后,就会有办法了。 生活中道路两旁的树木、渐渐远去的铁轨……都使人感觉越远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二、欣赏,体验 欣赏画家的静物画,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 1.摸一摸香蕉、石榴或柚子的实物水果,感受实物的质感和体积,再结合《番石榴》作品赏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引导学生用纸做透视框,时间体验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加深透视的基本原理。 了解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帮助理解物体的立体感。 3.利用多媒体观看道路两旁的树木、电线杆和渐渐远去的马路,以及成角的高楼,从实

景中,感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了解“斜线法”、“垂线法”、“明暗法”、“投影法”等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4.欣赏同龄人作品,学生发表见解。 三、表现 以小组合作形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参考教材中两幅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可选择现代穿插、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用成角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老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四、评价,延伸 学生自评和小组评,看看自己或他人是否学会了、了解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划出了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课后反思: 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部分学生还要加强训练。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本课用二个课时,在这里我将说说我的第一课时的构思设计,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教材分析: 画出《立体感、宽间感》是岭南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十册第七课,它属于写实与抽象的世界的学习领域,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单元通过重点绘画语言----透视、质感、线条与色彩的学习,了解运用这些语言进行写实与抽象绘画创作的过程与方法。每课有绘画练习,可能操作性强。重点是强调了有关透视、质感、线条与色彩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用写实或抽象手法创作一幅简单的画面。在前面的第二单元中,主要是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为主题,基本上是简单方法表现出自己喜欢作品,在造型上打下良好基础,不要求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但为学习以后透视、质感、线条与色彩做好了准备。 通过这一个课时,学生可以把前后关系能体现出来,可以运用简单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出物体。可以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一般方法。本课学习任务是以学生平时在生活中收集的各种喜欢的物品与同学共同欣赏、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绘画的价值、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进入艺术学习的起点,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未知领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和乐于体验、自主探究意识,并希望在过程中体会到愉悦与成功感。他们已初步具备了有选择地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基本有了分类、整理自己物品的意识与行为能力,学生对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原理有体验,但要在画面中表现出来,有相当困难。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认识生活,从身边的很平常的事物中去发现美、发现它的价值、学生对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原理有体验,但要在画面中表现出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

编写时间 3.20 执行时间 3 .29 主备人王政华执教者王政华1 课题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共 1 课时 第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与原 理;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空间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与体验,理解透视现象及其基本特征;学会运用“斜 线法”“垂线法”“投影法”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情感与态度 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 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重 点 运用透视原理的基础知识,手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画面的空间感。 难 点 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教 学 策 略 自主、探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阅读 相关资料了解透视的相关知识。 学具:通过询 问交流、网络 搜索、图示查 找等方式,搜 集身边有关透 视的资料。 培养学生 主动学习 的意识和 习惯。

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1让学生手摸香蕉、石榴或柚子等水果。结合《番石榴》作品欣赏。3板书课题:(略)学生动手感 受水果,欣 赏作品。 让学生 在比较 中感受 画面的 立体感 和空间 感。

课堂发展 1观察与发现:引导学生用纸做透视框;利用挂图 或视频观看路两边的树木;观察作品。2尝试与探索: 结合教材范画,了解“斜线法”“垂线法”“投影法” 等。3自主表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抓住学生表现 的兴趣点。 学生通过实践 认识透视的基 本原理;从实 景中感受近大 远小的透视现 象;以小组合 作或自主尝试 的形式,通过 绘画表现物体 的立体感、空 间感。 1实践体 验平行或 成角透视 的基本特 征。2尝试 用不同的 方法描绘 某一物体 或景物,提 升思维能 力和创新 精神。3在 学习中培 养学生关 注自然和 热爱生活 的良好价 值观。

空间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

空间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许云峰 教学背景 本课为以立体几何的截面图为核心,让学生借助《几何画板》的实际模拟和探索功能进行学习,由学生自我探究,进行知识迁移,通过类比,自己去尝试并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在学生出现困难时进行指导,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和发散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整合几何体的截面情况,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2.能力目标: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和类比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空间几何体的截面图的作法;空间旋转体的截面作法。 难点:空间几何图形的交点的作法;由极限思想作出空间旋转体的截面图的作法。 教学策略与教法设计 策略: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逐层展开,分步进行研究(需学生进行探索和分析),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际操作,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 教法 1.演示法:把制作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把握,并从中获得启发,从而解决问题。这同时也给学生制作作品提供了模板,让学生明白作品需达到的要求。 2.谈话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合作学习,集思广益。 3.成果展示法:将学生制作的作品有选择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每个小组推荐1~2个进行演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认同,从而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 4.讨论法:就学生探索所得成果,各小组可自由提问,或者师生共同评价,最后总结成整体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先期准备 在《几何画板》中建立立体几何的图形工具包,方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准确的立体几何图形,以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避免在作图上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同时可以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作出形象的立体几何直观图。 教学目标提出 探究空间几何图形上过任意三点的截面 1.分三个小组对多面体进行协作探究:第一小组:柱体;第二小组:锥体;第三小组:台体。主要探究任意三点的位置和截面的形状。 2.探究圆锥的截面。 分组探究,层层推进,把问题推向纵深 通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并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可以分类,故我们采取分组进行自我探索,相互协作,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老师作为主导者,主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向指引,而学习的过程主要靠学生自我完成。 学生进行分组协助学习。 每小组的探索活动都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以最简单的图形出发,即三棱柱、三棱锥、三棱台研究任意三点的位置的取法。 随后作出过三点的截面(作法依据:公理及其推论),并拖动三点,观察截面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结论,并进行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统一观点。

如何塑造画面的空间感

素描静物写生作品 素描静物写生的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利用明暗关系,表现出写生对象的光感、质感、量感、空间感等特点,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表现技法,积累更多的绘画经验。其中,空间感的表现是素描静物写生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空间感”指三度空间中反映出的相对深度,具体到素描静物写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物体本身的体积感(立体感)和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感。 物体本身体积感(立体感)的表现 俄国美术教育家契斯恰可夫说过“任何立体的形都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透视变形的平面组成。”形与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描绘静物的立体感离不开物体表面的形,离不开形的透视关系。透视根据物体和视点的角度关系,可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写生时要注意区分具体的透视角度。 透视变化的规律是近大远小,即构成物体的面都向远方消失。圆形透视变形后是一种椭圆形,方形透视变形后是一种向消失点倾斜的四边形。其他形状的面都可以分解或是概括成以上两种基本形状,准确的透视关系可以加强物体本身的纵深感。 物体由于受到光的照射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层次,这种明暗关系可归纳为五种基本调子,即亮部、中间层次、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由此可知,在对物体本身体积感的塑造中,这五种调子的基本关系表达越明确则物体的体面转折关系交待越清楚,从而物体本身的体积感就越强。这就要求在写生时,首先要确定光源的方向,再分清物体大的明暗面。 反光和投影属于暗面位置,中间层次则属于亮部范围,每一种基本调子中还要有黑白灰的变化。物体亮部刻画时,黑白色阶宜清晰肯定,出现“实”的感觉。暗部刻画时,黑白色阶宜过渡自然,出现“虚”的感觉。明确的黑白调子,可以加强物体本身的结实感。 在对物体本身体积感的塑造中,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考虑到物体本身前后的空间关系。例如:罐口前面的边缘和后面的边缘的空间感处理,穿插体前面部分和后面部分的距离感的处理。这时要做到前实后虚,前面对比强后面对比弱。再具体可以参考物体与物体间距离感的表现方法。 物体与物体间距离感的表现 一组静物中,不同位置上的物体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挡作用,会出现清晰度和形状上的不同变化,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空气透视。

岭南版小学五年级美术第7课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详案

第7课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培红小学陈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 图,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与体验,理解透视现象 及其基本特征,学习运用“斜线法”“垂直法”“近大远小”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好生活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透视现象的基础知识,手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画面的空间感。 难点:理解平行透视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道具、PPT课件(带PPT翻页笔)、手工板书

学生准备:铅笔、黑色勾线笔、A4纸、各种各样水性笔、彩铅、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拿出之前准备的客厅道具。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带着大家玩一个游戏,叫做“老师贴,你来猜”好不好? 生:好。 师:这是陈老师家的客厅,现在一起看看给它添加了什么电器,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猜出来。(画平面电视) 生:电视。 师:陈老师现在把它改变,加上斜线和竖线后的电视看起来怎样?(加上斜线和垂线) 生:变得立体了。 师:很好,其他同学同不同意? 生:同意 生:好,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么样把物体画出立体感,今天的课题是《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贴上板书《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遍“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真棒!

(二)教学过程。 1.由长方形变长方体。(斜线法) 师:首先,要想画出物体的立体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斜线法。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是什么型? 生:长方形 师:老师要把它变为长方体,可以给它加上斜线,它就变得有立体感了。这种在平面图形上加入斜线变立体图形的方法叫“斜线法”,可以把长方形变得有立体感。 2.由椭圆变圆柱体。(垂线法) 师:接着,我们看一下陈老师这里的一个椭圆形,我要把它变成圆柱体,应该怎样画线?(老师开始加上垂线画椭圆)生:画竖线。 师:我们平时叫竖线,这里叫垂线,用垂线画出物体立体感的方法叫做“垂线法”。下面更复杂的它也能把它画出来。(出示一组图片,绘画成立体的过程) 学习了“斜线法”和“垂线法”以后,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上把刚才老师家客厅的空调画出立体感、空间感,谁来挑战一下?请举手!好的,你上来,其他同学一起看看他画的对不对。(请一位学生上黑板画一画) 师:他画的有没有立体感? 生:有 师:我们掌声表扬一下他。(发动全班一起拍手)刚才这位

培养空间立体感

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 摘要基本几何体是最基本的形体,任何复杂的组合体都是由若干个基本几何体组成的。此时我们把画好组合体的关键就放在先画好基本几何体上。CAD的制作一方面可以拓宽对于初学者的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软件的学习技术。实习车间有很多现成的零件,我们一边观察零件的形状,一边了解它的用途 机械制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用合理的视图表达出物体复杂的外部形态和尺寸,并且将其内部结构展示出来。制图一直强调培养作图者细心、耐心地学习态度以及严谨地工作作风。 其实机械制图的入门并不难,但是相对来说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制图的规范都是国家标准规定,不可以人为擅自进行改动。这就需要初学者认真按照规定来做。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就是关于物体的投影规律的这一部分内容。虽然仅仅是简单的三句话: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但是里面蕴藏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理解。基本几何体这一章的开始,就真正拉开了初学者们的差距。基本几何体是点线面内容的进一步扩充,更是前面多章内容的重组,涉及的物体开始逐渐抽象化。对初学者来说:虽

然对于这个物体的外观形状能有大体的认识,但是真正涉及到具体面上的具体点的投影,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问题。甚至有个别同学紧张到求基本几何体的第三面投影都会有问题。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归根到底是因为空间立体感不强。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弥补这些不足,如何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高效的课堂45分钟?这些正是我们教学者教学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我觉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着改进。 1 充分利用身边现成的物品制作模型,帮助学生完成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模型一直是老师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模型是直观的形体,比起存在于人脑的抽象的事物,它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由轴测图画三视图时,观察者的思维很难立刻发生转变。通常来说图形越复杂,思维需要转变过渡的时间也会相应越长,并且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容易在细节上出问题。基本几何体是最基本的形体,任何复杂的组合体都是由若干个基本几何体组成的。此时我们把画好组合体的关键就放在先画好基本几何体上。 在我们学校的陈列室现存放了不少组合体的模型,平时允许学生自主去那里参观。课余时间我会指导我的学生一边观察周围具体的事物和现成的教学模型,一边用废弃的牛奶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透视的基本方法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课前准备: 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 绘画工具 范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怎样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空间关系呢?在我们初步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以后,就会有办法了。 生活中道路两旁的树木、渐渐远去的铁轨……都使人感觉越远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二、欣赏,体验 欣赏画家的静物画,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 1.摸一摸香蕉、石榴或柚子的实物水果,感受实物的质感和体积,再结合《番石榴》作品赏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引导学生用纸做透视框,时间体验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加深透视的基本原理。 了解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帮助理解物体的立体感。 3.利用多媒体观看道路两旁的树木、电线杆和渐渐远去的马路,以及成角的

高楼,从实景中,感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了解“斜线法”、“垂线法”、“明暗法”、“投影法”等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4.欣赏同龄人作品,学生发表见解。 三、表现 以小组合作形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参考教材中两幅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可选择现代穿插、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用成角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老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四、评价,延伸 学生自评和小组评,看看自己或他人是否学会了、了解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划出了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教学反思: 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部分学生还要加强训练。 表现物体表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观察不同物体的表面特征,学习运用不同的线条与色彩表现各种物体的表面特征。 2.通过欣赏、体验与尝试,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表现生活,用于创造美好生活得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来表现物体表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平滑、粗糙、流畅、生涩、轻快、厚重、柔和、硬朗等不同线条来表现物体的表面特征。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不同表面特征的物品,如实物、图片资料、画、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观察感受自己熟悉的金属、玻璃、毛皮、塑料等物品。 说说他们的表面特征。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刘小龙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教案 刘小龙 一、学情分析:在第九册教材上就有一单元的内容是初步了解透视知识并运用透视知识 画出楼房和桥梁的立体感。学生能够认识透视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能画出立体感,少部分学生能较准确的画出透视效果。数学课上学生也学习了一些关于立方体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对立方体和透视是非常熟悉的。这次再学画立体感空间感学生会觉得很容易,我如果直接讲透视原理学生应该是没兴趣听的,所以我设计是先画后学再画的流程。二、教材分析:教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画家的画理解透视的基本特征,二是 学习平行和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三是其它的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第一部分是学生能够理解的,第三个部分学生也是可以看教材学会,这一课的难点就是深入地掌握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原理。 三、教学重点: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画面的空间感。 四、教学难点:掌握并能运用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原理。 五、学习目标:学习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原理并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六、教学过程: 1、师:展示两个正方体,1号是数学书中的正方体,2号是美术中的带有透视 感的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哪个立体感更强? 生:观察并说说不一样以及用举手的形式选哪个立体感更强。 师:同学们有疑惑很好,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7课去寻找答案,先自行阅读教材然后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记得按书上的方法用用老师发的透视框。 生:阅读教材,讨论,使用道具感受透视变化。 意图:通过数学课中的正方体和有透视变化的正方体对比,让学生产生疑惑,弄不清楚应该画成什么样,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尝试去解决疑惑。 2、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感觉2号正方体感觉立体感更强? 生:因为近的看起来大,远的看起来小。 师:说的非常好,可能有同学还不明白,接下来请看这张照片(我在三楼走廊拍的一张走廊照片,通过用红线画走廊的两边线和顶线到最远处让学生发现走廊变得越来越窄,用绿线画出两边的柱子由近到远变得越来越矮)。 生:观看学生熟悉的走廊照片,感受强烈的透视感。 师:这种透视现象叫什么透视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平行透视(学生通过看教材能知道是平行透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叫平行透视)师:平等透视就是一个事物的正面对着我们,用正方体来说就是我们能够看到两个面三条平行线,所以才叫平行透视。比如同学们前面的课桌,只要是摆整齐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桌面和抽屉组成的长方体就是一个平行透视。 生:听解释,看课桌。 师:出示一个起钉器的盒子照片(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什么透视,是怎样判断的? 生:成角透视,还是说不出判断的理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它就是一个成角透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你只要发现一个事物是一由一个角面对你的,那就是成角透视。比如放在你桌面右上角的美术本就是有一个角对着你,那就是成角透视。 生:听解释,看书本。 意图: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用透视框做实验,让一部分同学先发现透视的规

立体构成的空间形态

立体构成的空间形态 构成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传导。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格罗皮乌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口号下,努力寻求和探索新的造型方法和理念,对点、线、面、体等抽象艺术元素进行大量的研究,在抽象的形、色、质的造型方法上花了很大的力气,他们在教学当中的这种研究与创新为现代构成教学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立体构成作为传统基础课程,基本上是遵循创始人阿尔伯斯的教学理论, 即不考虑任何其它材料,通过纸来研究立体的造型和空间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在不断的更新,对立体构成的教学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能对设计的观念有所扩展和深入,提高对美的认识,用一种空间地、视觉地综合思想去看待设计,创造更美的视觉环境。 在构成教学当中,立体构成可以说是对平面、色彩与空间的综合理解。研究的方向是追求有关形态的所有可能性,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上加强造型观念培养,从诸多方面进行形态要素的分解、组合等视觉综合训练,从而加强他们对形态的全面理解和意识升华。作为形态这个研究的主体,我们除了对造型结构的把握外,还应重点在构成造型的材质和空间环境的互动上加强训练。本文将重点在空间这方面进行讨论。 一、形态存在于空间中 现代的立体构成教育不单纯局限在一个物体本身,而是在描述一个环境与物体的关系,所谓的环境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即包括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每一件作品都应在造型存在与环境对话中给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就像一件雕塑作品或建筑一样,它们的存在都应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它的美也因空间的自然状态或人为的雕琢而变的更加灿烂。当今,人类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在设计方面向往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这种形式在设计中被广泛推崇,例如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充分利用地形、水体等自然环境,依山傍水,造型独特,做到了建筑主体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建筑形态不是刻意强加于环境,而是自然成长于环境,是形态与空间环境相互依存的一个典范。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和审美思想的基本精神,这正是体现了一种和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即“意”和“境”的高度统一,这样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在立体构成教学当中应该强调的完整性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构思方案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的环境因素,它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什么方式来使主体形态更加完整和耐人寻味。可能是通过灯光明度和色彩的变化来加强它的空间感,或许环境与主题形态的反差形成对比加强了它的独特性,或许是投影和形态主体的大小、方向变化加强了它的表达,等等这一切都会发生相应的视觉反应,这样一种感受是空间的、全面的。因此,在立体构成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知识外,还有一个较大的作业,既在展厅给每个学生分割一块空间,或自己根据想法选择满意的位置来进行方案的构思和创作,这样在创作前就给了学生一个空间的概念,并始终伴随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另外,在命题时,给学生一个较宽泛的题目,比如像生命、梦等题材,运用所讲的知识和自己的观念从草图到最终定稿制作。采取以三人为一组的原则完成,这样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扩展和提高。 从专业角度来讲,空间并不被认为是设计的元素,但它对于理解设计的概念是如此重要,所以应该把它作为我们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来考虑。在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中,空间被认为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空白空间的设计就如同聚会上的饶舌者一样令人厌烦。因此,在立体构成中的空间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颜色基础知识-色立体空间简介

色立体空间简介 1.1.“L、a、b”的定义 在1950s-1960s期间Hunter Lab 建立了颜色空间,用L a b三维坐标表示“L”代表物体的明亮度:0-100表示从黑色到白色 “a”代表物体的红绿色:正值表示红色,负值表示绿色 “b”代表物体的黄蓝色:正值表示黄色,负值表示蓝色 1.2.建立“L a b”颜色空间的意义 “L a b”颜色空间形成统一了颜色、颜色描述语言和操作规范。“L a b”颜色空间是当前最通用的测量物体颜色的空间之一,广泛应用于所有领域。用L a b就可以表示任何实物样品的反射色或者透射色。不像RGB和CMYK色彩空间,Lab颜色被设计来接近人类视觉,它致力于感知均匀性,它的 L 分量密切匹配人类亮度感知。 2.1“L”“C”“h”的定义

图中“HUE”为色调用“h”表示,“CHROMA”为色度用“C”表示。“L”代表明度,“C”为色度,即色彩饱和程度,“h”为色调,即色彩的总体倾向。“L”“C”“h”为颜色的三要素。 2.2.建立“L”“C”“h”的意义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明度不仅决定物体照明程度,而且决定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彩度、鲜度)通常是指色彩的鲜艳度。从科学的角度看,一种颜色的鲜艳度取决于这一色相发射光的单一程度。 色调的特征决定于光源的光谱组成以及有色物体表面反射的各波长辐射的比值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是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很多情况下我们一般使用(L a b)颜色空间来描述颜色,但是在某些场合下,如亮度、饱和度不变,但是色调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使用L c h来描述颜色。比如葡萄干颜色的分类,测量蜂蜜颜色的变化等等。

培养学生的立体感的一些方法

培养学生的立体感的一些方法 以前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没有立体感,看立体图,怎么看都像平面图,想象不出立体图形的模样,因此,画不出立体图形,因而很难正确解决问题。另一些学生能看成立体,可找不到辅助线,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如果用向量来做的话,好一些,但学生计算能力差,有粗心,总是算错,能学好的比较少而且有的女孩学的很认真,可还是达不到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及教学实际,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对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是十分有益的。 1、加强几何概念的教学 教师的语言要直观、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产生联想。例如“平面”是一个原始的概念,无法下定义,只能举实例给出“平面”的形象。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无限延展的,让学生体会到平面的延展性往往很难。有的学生总会误认为桌面、镜面等就是数学中的平面,把生活中的平面与几何中的平面混为一谈。教师可以先从“直线”的概念讲起,提出类似“直线有端点吗?你能否画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直线是没有端点的,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直到死为止,也画不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画不出完整的直线那么我们怎么表示直线呢?只能用直线上的一段来表示,决不能认为直线就是这么长,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趁学生的兴趣正浓,教师可紧接着指出:“平面”的概念也是如此,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无限延展的,它很平,没有厚薄、没有边界。而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玻璃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只是数学里“平面”的一部分。既然平面是无限的,它也无法画出来,只能用有限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表示。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平面概念延展性的理解与记忆。 2、善用模型及利用计算机演示几何图形 恰当地运用模型,是顺利地进入立方体几何之门的有用钥匙,是培养空间想象力的前提。 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立体几何教具,还可以用学生现有的桌面、书本、手掌(代表平面);笔、手指(代表直线);还有打开的书本(可代表二面角)、教室的墙角(可代表相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或三个平面)、粉笔盒(正方体)等等。善用这些现成的模型,可以使许多问题变得比较直观,容易解决。 如:“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分别垂直,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