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其中包括高考生、中职生与社会人员。

无论来自哪里,高职学生的专业阅读面及阅读能力相对较差,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矛盾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低下而导致的专业学习能力差与学生渴望在专业学习上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而无法实现。

高职学生将来都是要从事生产实践一线的人员,都应该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及再深造的技能型人才,我们所要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操作技能,更多的应该是要让他们学会用语文思维去思索所遇到的专业性问题,懂得专业与人生的关系,使其在对人生的思考中完善专业观念,在专业观念的完善中审视自我人生价值。

虽然相比较专业而言,语文的功用性为隐性,而专业技能为显性,但是在学生自我人生的完善中,这种隐性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永恒的,要比专业更能影响其一生的走向!优势三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调动高职语文教师教学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团队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有利于语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方向挖掘教学潜力。

大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不同,有的研究文学,其中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等;有的研究语言,其中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可以促使语文教师结合自身所学特长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鉴赏。

这里还是以作者所在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例。

如针对经管人文专业的学生,擅长文学方向的语文教师可以从文

学的角度对专业文章进行教学;对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文章或许涉及到难懂晦涩的语言文字,擅长语言文字方向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文章的阅读。

如给机电学院的学生讲解一篇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机械制造类的专业文章,相关的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研习,而对于文章中因古汉语问题涉及的阅读困难,语文教师则必须引导学生读懂全文。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必须遵循三位一体的原则,三位即上述三个教学内容模块,一体即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融专业文学作品、写作与言语交际训练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特征,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切实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素质基础。

在三个模块的教学中,专业文学作品习读为基础,写作与言语交际为提高,围绕专业文学作品进行专业写作,侧重提高学生动手写的技能;围绕专业文学作品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与评论,集辩论、演讲、交谈于一体,训练高职学生开口说的技能,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导、读、议、练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写作环节不仅仅只应局限在应用写作,而应包含基础写作,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专业文书的写作,后者侧重文学文体的写作,因为专业文学作品有很多本身既是属于文书,同时又属于文学文体,所以必须兼顾两种写作方为全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简单讲述刘勰《文心雕龙》里所涉及到的文体种类,既能让学生拓展写作视野,又可以结合专业文学作品对

古今同一种文体的演变进行辨别。

以上仅就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设计两方面论述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改革思路,改革的方面还有很多,如教材的编写与高职大语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始终站在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指导改革思路,全面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使大学语文课程成为年轻且具有活力的基础课程,体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思维模式认识专业知识,使高职学生树立终身正确的专业价值观,为努力实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做出文科工作者自身的贡献!作者吴杨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是一门对学生素质和文化水平提升都非常重要的课程。如今各大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使其变得愈发边缘化,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不仅有社会外界因素,同时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教学有着直接关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语文课程被重新提到了重要地位,因此,基于人文素养角度,重新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实施课程改革,是改变现状的必然要求。 标签:大学语文;教育现状;教学改革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与多元化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自身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变得越来越模糊,思想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逐渐显露出来。在学习期间,对于理工科更为重视,注重能够让自身迅速就业的实用性技能,人文素养急转直下。因此面对这样的状况,各大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现状,积极响应并落实素质教育,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处境,科学客观地认知其根本属性,并要充分结合人文素养,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深化教学改革。 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 在我国现代大学语文起源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当时的大学生汉语水平普遍低下。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功课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起到的作用更是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可是不断的压缩,不断的让专业课打头阵,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成为了冷门,它的教学地位也在日趋下降,有很多非专业人员来担任大学语文教学,教学模式很古板陳旧,缺乏吸引力,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随着网络用于的逐步普及以及各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更渲染我国高校学生的汉语水平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语文教学做出改革与创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 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2.1 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现阶段我国大学的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是其中之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缺少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语文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高校的语文课被设置为通识课或选修课,与专业课相比课时量过少,导致教师很难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既定的基础教学任务。这种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其次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准确。语文学科作为我国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

大学语文论文——品味鲁迅

2012-2013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姓名:陈洪冰专业及班级:电气自动化1217班学号:12401710745 任课教师:陈祥谦成绩: 品味鲁迅 ——之《孔乙己》 【摘要】: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杉,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就是鲁迅。 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名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群;虽有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 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而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一篇从中学学习到的课文—《孔乙己》一直让我为之心灵的震动与回味。 【正文】 一、《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孔乙己》是《呐喊》的第二篇,写于“五四”前夕,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末经革新的古国里。《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二、解读《孔乙己》 1、孔乙己的形象分析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风格: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 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 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 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 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二/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长恨歌艺术特色p149;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改革之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改革之探索 在当前日益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氛围下,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模式,受到了来自开放的网络环境、开放的学习理念以及开放的学习工具的严峻挑战。在当前这种网络开放性环境的大背景下,我们在讲授大学语文类课程时,就必须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形式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与探索。 标签: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母语教育是指以大学语文教育发展为龙头,多门汉语言课程共同发展的教育。在大学里,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讲,大学母语教育在狭义上可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以及大学写作课教学,在广义上是指一切能够提高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教育活动。可以说,大学语文类课程不仅仅传授语言和文学以及写作知识,而且它还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日益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下,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模式,受到了来自开放的网络环境、开放的学习理念以及开放的学习工具的严峻挑战。在当前这种网络开放性环境的大背景下,我们在讲授大学语文类课程时,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形式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相应的改革与探索。 一、当前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现状 然而,我国目前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如何呢?据2011年5月1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青少年汉语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和退化。在一个文化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的母语却正在被淡忘,这是一个悲哀。母语教育逐渐边缘化的现状导致我们的大学语文类课程在教学中处于较尴尬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语文类课程地位的边缘化。在公共课中大学语文类课程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程的权威性,也缺少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约束。教育政策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忽视,最明显的就是规定学生英语不过关,大学就毕不了业,而对我们的母语却没有设置相应的要求门槛。所以,进了大学以后,大部分学生用绝大部分的时间来学习英语,而冷落了我们的母语学习。而今,类似《大学语文》与《大学写作》这样的母语教学课程,在一些大学的课程表中,似乎已经悄然淡出了。 2.大学语文类课程学习者的兴趣缺失。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的

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体会

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体会 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一直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这种教法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学生学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教学效果一般。 标签:中职语文;改革;体会 一、课改必须改教材 职中的文化课要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及就业服务。目前,职校的各类语文教材大多以语文知识传授为主,通用性强,可是教材往往太固守于学科本身,专注的是文化本身,与专业的衔接不够紧密。而职校涉及的专业往往五花八门,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又很大,学科跨度也很大,知识共性小,要想让一套通用的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为专业成长及就业服务,实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此外,现行教材大多十几年来一成不变,与学生的需求严重脱节,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中职生很难对其产生学习兴趣,更难将其学好。所以,教材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观念必须改变 长期以来,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着“重专轻文”的思想。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其语文学习基础就可想而知。他们普遍认为,上职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语文学好学不好无所谓。学生的这种轻“文”重“专”的思想,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他们只强调了“职业”的特点,却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即在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本领的同时,必须达到相当水平的文化程度,二者本是互为制约又相互依托的。职校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还要大方、会灵活应答;自己开店办厂首先要向工商部门写一份营业申请书;与人生意合作还得会拟定合同;当餐饮服务员要能听清客人的要求;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只要生活中进行着听、说、读、写,生活就离不开语文。所以,语文可使职校学生走向社会更好地交际、交流。 三、必须关注学生未来 (一)突出书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职中生的语文功底往往都不好,特别是书写,大多错别字连篇又潦草至极。这不仅影响表达效果,也有损自身形象,甚至有碍于日后被选拔、被任用。所以,从职中生入学之日起,就要加强写字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我们要认真教给学生写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各种笔画、结构和书写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规范汉字的习惯,平时让学生多临摹字帖。把字写好是

大学语文期末论文

大学语文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指导老师:赵刚 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 班级:制药132班 学号:5801313091 姓名:张慧

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主要的人文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批评。 本世纪以来, 人们主要从生态角度反思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与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批评: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现代文明史上对科学技术的“生态异化”———人和自然的对抗和分离, 最早 进行揭露和批评的思想家,如何协调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关系构成了他们思想发展中 的一个主题。 其次, 我们来看一下存在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对立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 这是存在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在存在主义的后期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转向和生态的转向是交织在一 起的, 这不仅开拓了科学学和生态学这两个新领域, 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生态化。 最后, 我们来看一下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由于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因此, 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也成为号称“社会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 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在生态问题上较为重要的社会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以上关于科学技术的三种形式的生态批评, 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 结论似乎也大相竟庭,但他们的批评揭示了由于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 用所造成的资源储备下降、环境遭受破坏和文化上的异化等问题。他们呼吁开发利用新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将科学技术置于人的控制之下等意见, 也是相当中肯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所以产生负作用, 一 个根本原因就是迷失了科学技术发展本来应有的目标, 丧失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上出现了偏差。正是在这种反思中, 人们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观念。 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二者是辩证的关系。 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是没有目标的, 没有意义的, 只有人文关怀才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目标, 有了意义。我们必须坚决拒绝那种只要科学技术发展, 只要物质财富, 而丧失人文关怀,不顾人类命运的错误倾向。同时, 我们又看到, 有些人在 反思和批判科学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时,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反对科学主义为名, 把科学技术本身当成灾难的根源, 并且提出了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张。这种主张和理论同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也有少数人在盲目地附和国外的这种论调。这种倾向是有害的。对此, 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必须明确地划清主张在科学发展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盲目地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界限。 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不是一回事, 二者有可能出现脱节现象, 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 而且二者之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甚至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所以, 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知单纯发展科技而“忘记”了人文关怀的倾向, 又要反对那种假借人文关怀的名义而否认科技发展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倾向。

新课标下中职语文教学方式转变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语文教学方式转变初探 发表时间:2011-01-12T16:30:20.247Z 来源:《学园》2010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张莉[导读] 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质疑就有了较大的提高。张莉江苏省淮安市建筑工程学校 【摘要】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职校课程改革。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变讲析课为诵读课;变教师介绍为学生收集讲解;变教师设问为学生质疑;变教师归纳为学生总结。 【关键词】教学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163-0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教法和学法,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变讲析课为诵读课 几千年来,语文教育不就是通过诵读来上课的吗?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多的是语文教师的分析之声,少的是学生的吟诵之声。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多给时间让学生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情感。 二变教师介绍为学生收集讲解 教师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时,往往习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需要选择内容,将其介绍给学生,这样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感觉。学生只能按老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内容,丧失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介绍相关背景,解说朱自清的“不平静”,不少教师往往按照思维定势,让学生去回忆1927 年中国的历史背景,自然将朱自清的“不平静”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认为朱自清这样的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惧,看不到出路,因而“不平静”,学生就只能接受这种观点。但笔者教学《荷塘月色》时,并没有对朱自清的“不平静”妄下断语,而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而做出判断。有的学生发现朱自清的“不平静”在于他为一个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感到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产生了“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无法实现“做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于是,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另外,还有学生认为,自称“我是扬州人”的朱自清的“不平静”还源于他的思乡情绪,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便是佐证。 三变教师设问为学生质疑 古代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会设计疑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问是不是变被动为主动呢?要让学生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会提问题。起初,笔者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只是将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搬出来,或是提一些大而空的问题,诸如“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质疑就有了较大的提高。 比如,笔者教学《世界最美的坟墓》时,有的学生提出:(1)托尔斯泰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地方安葬自己?(2)这种朴素与他的人格有怎样的联系?这几个问题是课文里没有的,答案也很难从课文中找到,可以看出提出问题的学生经过了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亦有一定的深度。笔者就引导他们查找有关托尔斯泰生平和思想的资料。他们发现,托尔斯泰作为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却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阶段不满。他在《忏悔录》中强烈地谴责自己所属的贵族阶段的糜烂生活,放弃了“伯爵”头衔,拒绝当陪审官,自己按照农民的方式生活,穿粗布衣,树皮鞋,努力从事体力劳动,他还帮助孤苦无助的农妇耕地。他的晚年陷入极端苦闷之中,其平民化思想与贵族家庭的生活经常发生矛盾。1910 年,82 岁的他为了摆脱贵族生活而弃家出走,不幸中途得病,于8月7 日在一个小车站逝世。了解到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让灵魂获得幸福,他也告诉人们: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在这里,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归纳,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起了点拨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四变教师归纳为学生总结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即让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可以采取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大声议论的形式,也可以请一位学生总结,大家推敲。笔者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并试着让他们归纳总结(课堂中可以自由发问、讨论)。学生参照课文后面的练习提示,重点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两段的用词特点及修辞手法的丰富内涵作了分析、归纳。(1)用词:“羞涩”“袅娜”的情趣,“泻”“洗”“笼”“浮”营造出的意境;(2)修辞手法:几个比喻的理解,如“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通感的理解,如“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学生自己的赏析、揣摩,加上教师的点拨,进一步领悟了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从而培养其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余文林、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教学资料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外国语学外院2014级一班林青霞 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至关重要,积极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综合性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改进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合格人才,是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摆在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语文没有引起学生及学校的足够重视。现如今,就业市场形式不容乐观,大多企业在招聘时只注重计算机和英语水平,然而对语文水平及语言能力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大学生在严重的就业压力面前觉得,与其把时间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不如多花点时间来学习计算机和英语这些与他们将来的生计有着更密切,直接关系的课程。与此同时,学校在残酷的就业竞争面前,为了就业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投入力度。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造成“重外语,轻母语”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1)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大学语文在需要给大学生补充基础知识的时候就当作公共基础 课;在倡导推广素质教育的时候有当作一门素质教育的 课程;在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步进行时,它又是

大学语文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不能明确,它的尴尬地 位和边缘化的状态就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本身暴漏出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作用的发 挥。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 兴趣和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模式 陈旧,教材鱼龙混杂。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让我们 深刻感受到了这门课的成危机的到来。 二·深入教学改革是改善大学语文现状的根本 1·关键是要明确课程定位和建立制度保障 我们要把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作为基础课在制度上“法”定下来,只有得到制度的保障,实施素质教育这句口号,浮于表而和“走过场”。除此之外,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就会使得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容易改变,也会削弱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大学语文并非中学语文的延续,需要开辟一套新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操守,更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而大学语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凸显其人文性,把大学语文当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才能把它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根本是要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本身的问题

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摘要]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既要适应教学任务的整体转向,又不能丢掉本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优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军事题材,教学环节应灵活多样,教学时间应合理分配;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任职教育内容方法改革 任职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突出能力培养、优先满足岗位任职需要,是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的根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任职教育应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而这与大学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长期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是相冲突的。如何处理好任职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目的,是摆在教员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作为单一学科,不能过多地强调自我的特殊性,而应该主动融入、积极应对,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存在边缘化的危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向军事技能和体能倾斜得比较明显,基础学科的教学相对较弱。其次,学员文化基础与文学修养的参差不齐。任职教育的教学对象都是接受过高等(或中等)教育的学员,他们要么具有较为丰富的任职经历,军政素质非常出色,要么就是理工科的高材生,但文学的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并不是他们的强项。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裹足不前,必须适应目前任职教育的形势。作为语文教员,我们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大学语文教学在任职教育的环境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真正实现“提高学员文化素养、完善优化学员知识结构和培养学员岗位语言应用技能”这一教学目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和整体设计,形成立足现实的“三个接轨”教学理念:第一,与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接轨,将规格档次定位为国民教育中等偏上;第二,与军队院校教育体系接轨,在教学的整体结构上,突出强化学科中与军事相关的内容,在基本理论的阐述中,注重以军事方面的实例作为支撑点;第三,与部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类型接轨,注重教学内容在部队工作中的实用性。 为保证任职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键。全军统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这就要求有条件的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既然是为军队培养合格人才,那么,作品选编的内容就要突出军事题材。写作部分的编著也要充分考虑到学员部队工作中的实用性,突出军队实用文体的内容分量。 (二)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灵活多样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把课堂讲解与应用写作有机衔接。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文学知识的传授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上。而任职教育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则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以通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为基础,突出常用语文知识技能的教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实践研究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24T15:10:19.610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8期作者:陈丽娟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水涨船高,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重大责任无疑是落在了职业学校教育的肩膀上,而作为重要基础的语文教育,现今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本文通过阐述中职语文传统教学的缺陷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而深入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和方法,得出了中职语文教学若是依旧保持忽略能力和实践的过时思想,将无法跟上中职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刚需以及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脚步的结论,于是提出了基于 盐城技师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教育毫无疑问是推动人类改善自身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而以应用和实践为目标和核心思想的中职教育直接承担着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优秀劳动者给社会的重任,在过去过分注重知识而忽视应用的趋势下,中职语文教育往往忽视了要为社会培养出怎样的劳动者这一核心之问,导致在现代中职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地位处于被边缘化以及职能不清晰甚至被许多人认为可有可无的堪忧现状。由于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高于历史上任何时候,传统的中职语文教育模式早已无法跟上当前时代的新形势。因此,现阶段比任何时候更迫 切要求我们推陈出新,在能力本位这一旗帜下强调语文教学与实践应用的交互配合,围绕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能力改革语文职教体系,以根据每个中职生不同的优缺点和情况制定的行为化教学模式,将学生培养成拥有合格职业水平能力的劳动者。 1.中职语文教育现状 中职院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也具有专业性特征,语文科目也是如此。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教师针对不同质素的学生群体应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但受到思维上的局限。[1]当前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不断改革,使得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迎合当前的国家企业要求和职教形势。现如今中职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妨碍其履行教育职责的弊端主要有以下三点。 1.1语文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地位不断被边缘化 一般而言,学习动力决定了一个学生能走多远,学习意愿强的中职生无疑是会在专业课上下功夫,然而对于包括语文在内的公共基础课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学习动力,毕竟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需求的,这类人文素养教育在他们心中无法和处于核心主线地位的职业教育相比。 1.2现阶段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没有准确定位 如今中国的中职语文教育缺乏应有的应用性和科学性,没有形成最适合中职语文教育的自己的道路,而是延用以往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甚至是模仿本科语文课堂的教学。这样的中职语文教育根本不符合中职培养的人才目标,严重偏离了实用性和应用性,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希望来学校获得未来工作和个人发展所需的资本和能力的,他们渴望的是可以满足以后就业需求点的知识,这就造成了有限的教学收获和教学目标之间形成了强烈反 差。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在教学资源投人和团队建设中往往起关键性作用,语文教育的脱离实践和定位不清晰导致在学校教学资源中陷入占比越来越少的窘境。 2.能力本位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如何直面中职教育的大众化、实践性,构建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思路,必须在现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即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现如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是提出"能力本位论"的思路进行教学,这种由西方发达国家引人的教育理念在注重培养人文素质的同时,开发对人力资源的培养。拥有明确目标并与实践相结合的强针对性一直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独特特点,根据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反复地调整、整改教学大纲和方案,这种实时性和可塑性使得中职教学在教育大改革的浪潮下依旧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可以很好地适应突发变化难以预测的市场需求。因此,根据职业工作岗位的需求,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以不可阻挡之势出现在教育领域上。能 力本位思想原本流行于西方,当确信这种思想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在培养髙素质专门劳动人才确实可行后,被我国教育学者引入并不断付诸实践,很快得到了许多实践成果和教学收获。 3.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3.1改进的方向按岗位需求改革 在新课改形式下,高职语文必须克难攻坚,了解需求,以用人企业对劳动者的市场需要为标准,融入具备职业特点、能力、道德、素质等等的教学方式,以此构建出能力本位的实践型创新教育体系,拓展培养能力的模块化基础教学。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首先了 解专业对应的社会上的职位所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然后解读分析,再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大纲。个体的专业能力是个体职业能力结构的独特存在,通过对社会上企业所关注的中职语文能够带给劳动者的目标能力和素养,将知识储备和技能能力划分为中职语文教育 基于能力本位的两大分类。这两大类别代表着既互不相同又融会贯通的两类教学要求,知识储备的关注点在于个体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而技能能力则更多地注重于具体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前者,中职语文教育应该实施人文素养教学,培养学生作为人的自觉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帮助其改良知识框架,更要对职业教育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训练、逻辑训练,以改善可能会由于以往教育偏差所带来的副作用并给予改正,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的外延即是语文,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内心。由此,中职语文教学应融入有关于具体职业的更多特点、道德要求、发展需求,为中职学生走上职业技术岗位铺上一条康庄大道。 3.2改进的落实具体课程改革 首先,语文基础模块。中职语文教育要重视基本的听说读写以及表达能力,只有将语文基破打扎实了才有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应以学生所需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互动以及讲述议论的实践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起自觉学习的优良习惯,使学生能够无 误地使用口语文字来描述对艺术人文的感悟。第二,阅读与鉴赏模块。中职语文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教学活动的方式,或是聘请专业教师开展讲座,将优秀作品为学生细细分析打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的习惯,让他们关注自己的人生和对人性与自然的思

大学语文论文(关于李白)

检阅李白的诗歌,我发觉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李白的诗歌,可谓包罗万象,内容很广,然而就连他写妻子儿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诗,也不过几十首,这些诗和李白写月亮简直不可比拟。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一生之中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路难行》)。遭白眼、受委屈,人世间竟是如此不愉快,那么什么地方最纯洁高尚呢?月亮,只有月亮了,似乎只有月亮,才能使他得到解脱,以后人们传说他去捉月亮决非偶然,不正是他追求理想去了吗? 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七零一年),主要活动于玄肃两朝。玄宗前期,即开元年间,由于开国百年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因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开元盛世”的背景后面仍然滋生着种种矛盾,所以到了玄宗后期,即天宝年间,社会的腐朽与日俱增,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唐王朝的黄金时代转瞬即去。李白正处于这样一个盛衰更替的历史时期。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风流倜傥,豪放不羁,爱好剑术,崇尚游侠,二十五岁前便饱览了家乡蜀中的名山大川,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写了一首有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二十八字,却为峨眉山月留下一幅极为珍贵的艺术写照:挂在峨眉山上的半轮明月,倒影在平羌江中。夜深人静之际,李白启程远行,送行的即已归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眷恋之情不能自己。他在这首小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但是不露痕迹,不厌其重,反而显得天然浑成,随分自佳,含情缥缈,因而“古今目为绝唱”(王世懋《共圃撷余》) 李白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常以管子、晏子、孔明、谢安等古代政治家自况,因而始终不愿通过科举入仕,但是一生都在渴望“由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巚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出蜀漫游了十六年。在这期间,他为创造条件,实现宏大抱负,辗转各地,用各种方式同各种人交往,他曾为经济所困厄,曾遭到一些地方官吏迫害,曾受到腐儒的讪笑,有时他也感到苦闷和彷徨,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挫伤他的政治热情。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 ,唐玄宗为炫耀他的“开元盛世”,诏令荐举文辞秀逸之士。其时,李白正和道士吴筠隐居于浙江的曹娥江上游的剡中。吴筠首先受到玄宗的征召,由于他的直接推荐,更由于贺知章的间接支持,加之李白早已名动京师,因而唐玄宗也派人召李白入京。但是,当时的唐玄宗已由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变成了骄奢淫逸的享乐天子。唐玄宗赏识李白的绝世才华,召其进京,只是想利用李白的诗章,歌颂升平,增加宫廷生活的乐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前往长安前,曾洋洋自得地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到了长安,著名诗人贺知章一见李白就说:“此天上谪仙人也。”(《旧唐书·李白传》)踌躇满志的李白,误以为前程灿烂的政治生涯拉开了帷幕,从此可以大展身手,实现他的抱负。然而,现实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他只是供奉翰林,隔三差五为唐玄宗献上华美词章。君主高兴时,亲自为他调羹,以示宠爱。宠爱不是敬重,李白不过是唐玄宗的高级玩物。看出自

文学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论文

文学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论文 一、文学边缘化探析 当今文坛,文学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标志是:文学阅读人数锐减,文学期刊举步维艰,文学经典遭遇恶意调侃,文学研究浮躁庸俗。曾经作为“武器”“轻骑兵”“代言人”在中国现代社会历次变革运动中风光无限的文学,何至于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的边缘化是命该如此,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正常现象,因为过去把文学的地位抬得太高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科学技术必须优先发展,以往被不适当地拔高了的文学艺术向后站一站、边缘一点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话,文学边缘化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就外部原因来说主要有两点。第一,市场经济的商品消费导致文学边缘化。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物体都可以变成商品,物物交换刺激着人们的消费观,使物质追求压倒精神追求成为社会观念的主流,文学也被商品化,成为消费产品。这样,文学传播不再是传统深度式的文化思想交流,而是现代快餐式的文化产品流通,缺少了思想内蕴和艺术性的理性审视,光凭感性的流行色彩来消费文学,文学被异化为商品代名词的同时,也加速了自身危机。怪不得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边缘化’实质是文学性的危机,即:在市场化与消费主义的策动下,虽然文学的某种形式与名义仍然存在,但其‘文学性’已经在整体性的娱乐化中被消解或转化了。”第二,视像化时代的图像霸权导致文学边缘化。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手段的结合,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字阅读的“读图时代”。首先是摄影技术的发明,出现了光学图像,接着是电视的发明,出现了电子图像,最后是微型电脑的发明,出现了数码图像。尤其是数码图像,其制作能力之强,复制数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清晰程度之高,互动性之深入,改变了人们以往认知世界和欣赏文学的传统模式。据统计,现代读者在业余时间里大都是看画报、看电视、看网络视频,这些精心制作的图像借助它们的视觉优势使人们在感官上赏心悦目,迷醉其中,很少有人费神费脑阅读文学作品,那些自觉捍卫“文字魅力”的人显得“物以稀为贵”。就文学内部原因来说,文学自身的非功利审美性导致文学边缘化;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在于非功利性,与其他意志形态的区别在于审美性。文学创作和欣赏其实是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