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一、课程现状分析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西方文化正以迅猛的态势向我们袭来,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相关联的是,曾经广受重视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正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其具体现状为:1.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北京大学温儒敏先生指出:“大学语文……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许多高校领导者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学生也不知道学习的作用与意义,更不知道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而以强调专业教学为借口,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缩小了开课范围、减少了开课时数,或者干脆取消了它。这一切就导致了大学语文地位的低下,呈现出日益“边缘化”的态势。

2.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队伍也日益“边缘化”。正是由于大学语文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自然越来越不受重视,存在着严重的缺位。教学大学语文的老师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最低,他人评价也最“矮”。优秀教师不愿意承担大学语文教学,年轻老师一旦成熟也纷纷“转岗”。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边缘化”,使他们在所有教师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3.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和教学队伍的日益“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首先,使教师们所教授的大学语文课程更加变成了弱势科目,教师对教材建设的兴趣大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探索和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没有动力,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越来越差。同时,学生学不到东西,对大学语文就越来越失掉了兴趣。

大学语文课程的这种尴尬现状,不仅存在于其他高等院校,在我们绵阳师范学院也或多或少存在。为此,我们人文基础教研室全体同志在教务处周明圣处长、文学与传播学院梁中杰副教授的指导下,在文学与传播学院的主要领导及杨栩生教授、李超教授、蒋志教授的支持下,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从现实出发,重建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承担起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责任,造就国人建设和谐世界的大国胸襟、大国风范。”这就是我们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自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满清帝国封闭的国门之后,一百多年来,我们几乎一直笼罩在民族虚无主义的阴影之中。一方面,西方列强从外部贬低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在寻求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失去了自信,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误区,从内部大肆摧残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处于深深的断裂之中。中华文化处于断裂的现实,需要我们抛弃门户之见,修补裂痕,正本清源,承续传统,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新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

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中华新文化。需要我们以此增强民族自信,树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强列之林。需要我们以此消除西方社会对中国经济成功、民族复兴所带来的和平崛起的疑虑,造就国人建设和谐世界的大国胸襟、大国风范。因此,我们提出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三、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内涵

(一)准确定位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历来是争议纷繁的话题。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首先就必须解决课程定位问题。

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是:大学语文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以对具体文章的字词句篇的分析为手段、以对文章中的中华思想文化信息的探索为核心,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人文性而又以人文性为主的基础学科。

早在1978年重新开设大学语文时,匡亚明等教育专家就指出了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一是具有“交流工具训练作用”,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三是“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四是“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四点之中,第一点强调了工具性,后面几点强调了人文性。工具性、人文性兼具而又以人文性为主是其鲜明的特色。教育专家们对大学语文的这几点认识,一直得到了大学语文学界的高度赞同,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这也正是我们准确定位大学语文的课程的基础。

我们认为,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识书、读写六项。听话、说话属于口语,识字、书写是书面语的阶梯,阅读、写作属于书面语。书面语包括白话和文言。传统的语文能力包括了工具性知识和思想文化信息两个层面。现在我们所重视的是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工具性知识,往往忽略了语言所蕴涵的思想文化信息,模糊了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中国人的“大学语文”如果不从语言所蕴涵的思想文化信息入手,把握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自然是不可能学好中国语言、具有真正的中国语文能力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自始至终把汉语文所蕴涵的思想文化信息与文字词汇语法等工具性知识融合在一起,确定在一个多维文化时空场之中,一个知识点,一篇文章,在这个时空场中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置,既便于学习过程中的比较,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结构的建立。而且,一千多年来这个多维时空场的结构基本保持了不变。这一多维时空场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思维结构基本一致,符合初学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学习,学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也就逐步建立起来了,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也就逐步把握了。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华民族汉唐以来又一次伟大的复兴中,而此时恰逢冷战结束,世界秩序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点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肩负起复兴中华,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使命。大学生们要承担这样的使命,就要求大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

因此,我们进一步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继续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把握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文化心理,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复归五四以前的传统,探索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为创造造

福于全人类的中华教育文明、建设和谐世界开辟道路。而这也正是我们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层次原因。

(二)选择经典的教学内容

与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课程定位相适应,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体现了“教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我们发现,中国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应当是“教育文明”。

教育文明,开始于先秦,两千多年来不断有所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是其他民族文化至今仍然没有的内容。至圣先师孔夫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法律是底线,但是,我们更应当用“德”和“礼”引人向善。先秦的许多典籍都有类似的思想。如《乐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冠义》:“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婚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等等。

教育文明的核心是道德、礼乐、教化,与宗教教义不同的是,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礼运》所言:“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文明不是宗教而具有宗教的作用,同时从内、外规范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教育文明超越各宗教,沟通世界各民族文化,统摄民主、科学等工具理性,是现代世界迫切需要的博爱和谐的人类共同的思想信仰。

体现了“教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一是反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对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诗词作品。二是这些作品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是最优秀的,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就应该以体现了“教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其教学内容。

(三)进行创新的教材建设

目前的种种大学语文教材,其改革的力度一般很少涉及基础理论的创新。文言与白话、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思想性与工具性等等,基本上沿袭着“五四”以来的观念。我们认为教材改革实践,必须从这些基础理论的突破开始。

我们认为,课堂内的语文是中华语文,文言文乃是中华语文的高级书面语,不能与拉丁文作不伦不类的类比。中华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培养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心理。基于这样的理念,又联系选择经典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进行创新建设。

依据创新建设的原则,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教材的结构设计为“明道”与“学文”两个部分。明道侧重于观念、思想,学文侧重于感性、情感,同时也可以对其注释作特殊处理。

1、明道

主要应筛选确定的“教育文明经典”,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学习的经典。具体而言,明道又可分为三个部分:总纲、分论和综论。

总纲,一篇文章——《大学》,提出目标以及实施的步骤。这作为全书的总纲领,分论和综论都必须围绕这一总纲展开的。

分论,可根据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就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大方面,选取经典作品作为主干。同时,为便于在比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适当选取一些观点相近或相反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全文或节选编入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综论,全文或节选《老子》、《庄子》、《论语》、《孟子》、《荀子》。就文章的观点来看,这五子书与分论某个主题中的主干文章之间的关系略有不同。但这五子书与分论中的主干文章一样,都是可以构成教育文明理论的基础性经典文献。就大的方面看,如果说孔孟荀与分论中的主干文章属于动力源、催化剂的话,那么老庄的文章,则是调节它们的阀门、枢纽。只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教育文明”理论才可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学文

主要应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认同中华文化,帮助学生建立语文阅读理解的思维结构,逐步形成阅读理解能力。学文可以分为天文、地理、人事三个部分。

学文,数十个主题分列天文、地理、人事之下。每个主题为一个单元,包括:题解、典故、诗文三个部分。题解,沿用历代名家解释,不再另外增加新解。典故,包括成语、故事等,凡有关的风俗习惯趣闻逸事可以尽量收入,长短不拘。诗文,包括诗、词、文、赋、诗话、词话等体裁。围绕主题,各类文章兼收并蓄。

3、无需自己注释

“明道”部分的“教育文明”经典在历史上有许多人做过注疏,历史上有名的注疏,其对这部经典阐释的本身,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所以,“明道”部分可以不加自注。

“学文”部分,由于诗文与题解、典故可以相证而解,因此也可以不再另加注解。

(四)整合院内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我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主要由文学与传播学院人文基础教研室的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四位讲师和两位助教承担,虽然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学位结构却是难达要求。要全面承担起改革后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在知识结构上还不是人人都具备。与此同时,我们的历史学、法学、人学、政治学、哲学、文学等领域,还有大量的博士和硕士、教授和副教授,他们在传统文化领域造诣颇深,个个堪称专家。

为此,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人文基础教研室的事,我们完全可以整合院内各方面的人才资源优势,形成一个优化的师资队伍来共同完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使命。

(五)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前列数项改革解决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教学内容和教材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师资问题,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为了充分发挥优化的师资队伍的优势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认为还应该实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认为应该实行专家的大班专题讲座和教师的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们计划每周教学3学时,每学期16周。其中单周由专家大班专题讲座,双周由人文基础教研室教师做小班辅导。所谓“大班”指一个系(学院)或者几个系(学院)的同年级

数个班的集合体,“小班”指自然班。专家的大班专题讲座和教师的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具体规划如下:

1、专家大班专题讲座安排:

第一次:总纲。主讲:卿小平(课程改革的提出者,改革教材的主编,人文基础教研室教师)

第二次:正心、修身。主讲:李超(哲学教授,人学专家)

第三次: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讲:周明圣(历史学博士、教授、教务处长,课程改革负责人)

第四次:综论部分。主讲:蒋志(历史学教授)

第五次:天文部分。主讲:梁中杰(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课程改革负责人)

第六次:地理部分。主讲:杨栩生(李白研究中主任,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

第七次:人事部分。主讲:张永强(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人文基础教研室教师)第八次:总结,评论和论文写作。主讲:李海涛(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人文基础教研室教师)

2、教师小班辅导思路:

(1)回顾大班专题讲座的主要观点

(2)明确了解学习要解决的课前问题

(3)课堂朗读元典

(4)学习具体的经典篇章(中华经典、比较文章)

(5)总结以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采用这种模式教学,其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专家的特长、人文基础教师的特点均可全面展示,发挥出了人力资源的优势;第二,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第三,因有前两者,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规划

(一)前期准备

1、思想共识完成。在2005年的秋天,卿小平同志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想法。年底的教研室工作总结会上,卿小平同志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应邀与会的文学与传播学院资建民院长、梁中杰副教授发表了重要意见,李海涛教授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次会议在人文基础教研室基本达成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共识。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专家、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教授对我们的改革予以了及时的关注和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同时,教务处周明圣处长在了解我们的改革思路后,也给予了及时地鼓励、指导和支持,使“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成为了绵阳师范学院人上上下下的共识。

2、教学内容、教材准备就绪。从2005年12月到2007年4月,卿小平、朱昌林等同志完成了120多万字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该教材完全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以体现了教育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具有适合实行专家的大班专题讲座和教师的小班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完善的物质基础。

3、师资和开课准备已经展开。为了及时推开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人文基础教研室的全体同志作了大量的讲座和辅导的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5月,梁中杰副教授代表我们也与参与大讲座的专家教授取得了联系,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与同意。师资和开课准备

已经部分具备。

(二)后续规划

1、2007年6月中旬,正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改革方案”审批申请。

2、2007年6-8月,人文基础教研室全体老师和相关专家共同修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辅导资料和新的教案。

3、争取于2007-2008学年度上期在部分专业的专科新生班级展开试点,为全面铺开总结经验。

4、计划在2007-2008学年度下期在全院新生本专科专业中全面展开。

绵阳师范学院人基础教研室

二〇〇七年六月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是一门对学生素质和文化水平提升都非常重要的课程。如今各大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使其变得愈发边缘化,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不仅有社会外界因素,同时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教学有着直接关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语文课程被重新提到了重要地位,因此,基于人文素养角度,重新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实施课程改革,是改变现状的必然要求。 标签:大学语文;教育现状;教学改革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与多元化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自身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变得越来越模糊,思想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逐渐显露出来。在学习期间,对于理工科更为重视,注重能够让自身迅速就业的实用性技能,人文素养急转直下。因此面对这样的状况,各大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现状,积极响应并落实素质教育,重新审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处境,科学客观地认知其根本属性,并要充分结合人文素养,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深化教学改革。 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 在我国现代大学语文起源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当时的大学生汉语水平普遍低下。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功课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起到的作用更是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可是不断的压缩,不断的让专业课打头阵,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成为了冷门,它的教学地位也在日趋下降,有很多非专业人员来担任大学语文教学,教学模式很古板陳旧,缺乏吸引力,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随着网络用于的逐步普及以及各类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更渲染我国高校学生的汉语水平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语文教学做出改革与创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 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2.1 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现阶段我国大学的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是其中之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缺少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语文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高校的语文课被设置为通识课或选修课,与专业课相比课时量过少,导致教师很难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既定的基础教学任务。这种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其次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准确。语文学科作为我国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认真掌握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四个环节: 一、精心备课 积极投入“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流程,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1、教材资源。 2、生活资源。 3、网络资源。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预设和生成。 (四)精心设计课堂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语言训练环节,在“新”、“趣”、“实”上下功夫。 (五)勤于说课 二、理性授课 语文学习, 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 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我平时在操作过程中经常运用这四种策略: (一)扣读导悟, 读中见悟。 (二)实实在在地从语言文字入手。 (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教学模式 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1、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以上教学,是以生为本,立足于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立体式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其求知欲、表现欲,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重文本的拓展 三、精致作业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1、基础C层学生常布置书写生字、新词,及时布置字词复习类作业,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促进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适量布置语文常识类作业,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等”对于当天所学课文内容配套练习根据其能力圈划部分,鼓励完成。 2、基础B层学生,在巩固生字、新词的同时,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布置和课时相关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能按时完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十分必要。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大学实用语文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篇一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转眼间一个学期结束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加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实现了学期初制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特做总结如下: 一、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标"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在教学中,注重结合课文的思想性和典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先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的资料,同桌或小组合作试着自己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做学习的主人。 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受到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了解了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了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德育教育;培养了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意,并能正确书写;认识7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养成了积累语言的习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准确理解词语,含意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联系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把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正确处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预习要求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领会一些词语的意思,提高阅读的速度,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了作者观察事物方法和表达的方法。同时还养成了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说话有礼貌,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并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能试着修改自己习作。养成较好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在今后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为自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docx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大学语文涵盖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既包括汉语言、又涉及中国文化、汉字及各时期文学,所以首先要避免以偏概全的做法,使之成为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综合素质课程。 为此,可以把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模块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言语交际模块、应用写作模块,本文重点对专业文章习读模块进行探讨。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文学鉴赏环节持摒弃态度,致使该模块设置或全部删除,或残缺不全,处于尴尬境地。 本文作者认为此模块应改为专业文章习读。 专业文章实质来自于古今中外相关文学作品,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该类文章既是文学作品,同时又涉及专业知识,跨文学鉴赏与专业拓展两个领域,针对性更强。 依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要求,根据各院系专业特色选取古今中外相关专业文章进行鉴赏阅读,能使学生通过审美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从而受到专业熏陶,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如针对旅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该模块中,以古今中外地理、地质类的游记文章为鉴赏对象;针对医学与护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可以选取古今中外医学名家的经典文章进行专业鉴赏。 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除基础、思政、体育三个基础部门外,下设九个二级学院,其中主要以建筑类理工学院为主,另有一文科学院与一艺术类学院。

那么对于建筑类专业的二级学院,大学语文的专业文章习读模块,则应添加古今中外建筑名人所写建筑类文章,文体不限。 进行选材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信服务。 试想一个学习古建筑设计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了诸如《阿房宫赋》等建筑类文学作品之后,其专业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产生明显变化。 基于以上举例,我们确定专业文章习读模块的选材原则为依据各二级学院专业设置特色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从语文思维的角度认识专业文化价值。 以专业文章习读作为模块一的优势在于以下几点优势一能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促进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进一步融合,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而每个高职院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也大不相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性来设置适合自身院校与院系发展的专业文章。 优势二能极大地拓展学生专业阅读视野,促进其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其专业认同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来普高,一部分来自自主单招,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大学语文学期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学期学习总结 大学的同学们,大家学习了一学期的语文知识,知道如何总结? 大学语文学期学习总结1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如果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为了应试而不得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压力了。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一种享受的态度来的,在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想问题,没有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因为那些呆板的标准是为了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习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一是象征。 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学习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重要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

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自己还存在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为了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自己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什么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可以多读一些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方面把握的也会准一些。 总之,学习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层面,我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层面,我们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学期学习总结2 大学语文的课程转瞬就已宣告终结。心里真的有点遗憾,在我兴趣渐浓的时候,却不得不接受它已落幕的事实,在此我想先谈一下在这个课堂的所得以及由其引发的所感。 我必须提出自我批评,在课堂上我的积极性确实是不高的,处于“比上极其不足,比下亦不盈余”的尴尬地位。就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改革之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改革之探索 在当前日益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氛围下,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模式,受到了来自开放的网络环境、开放的学习理念以及开放的学习工具的严峻挑战。在当前这种网络开放性环境的大背景下,我们在讲授大学语文类课程时,就必须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形式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与探索。 标签: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母语教育是指以大学语文教育发展为龙头,多门汉语言课程共同发展的教育。在大学里,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讲,大学母语教育在狭义上可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以及大学写作课教学,在广义上是指一切能够提高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教育活动。可以说,大学语文类课程不仅仅传授语言和文学以及写作知识,而且它还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日益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下,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模式,受到了来自开放的网络环境、开放的学习理念以及开放的学习工具的严峻挑战。在当前这种网络开放性环境的大背景下,我们在讲授大学语文类课程时,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形式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相应的改革与探索。 一、当前大学语文类课程教学现状 然而,我国目前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如何呢?据2011年5月1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青少年汉语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和退化。在一个文化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的母语却正在被淡忘,这是一个悲哀。母语教育逐渐边缘化的现状导致我们的大学语文类课程在教学中处于较尴尬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语文类课程地位的边缘化。在公共课中大学语文类课程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程的权威性,也缺少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约束。教育政策的偏差导致了我们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忽视,最明显的就是规定学生英语不过关,大学就毕不了业,而对我们的母语却没有设置相应的要求门槛。所以,进了大学以后,大部分学生用绝大部分的时间来学习英语,而冷落了我们的母语学习。而今,类似《大学语文》与《大学写作》这样的母语教学课程,在一些大学的课程表中,似乎已经悄然淡出了。 2.大学语文类课程学习者的兴趣缺失。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的

(完整版)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上个星期我们听了关于肖川教授<<有效教学策略>>的演讲报告,我的感触很是深刻,现将心得体会做一小结。 一、谈理解。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无效还是负效?它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即“立足课堂教学抓效果”。实施有效教学,有效备课是基础和前提,有效课堂教学是重点,有效课后反思是创新。而上好每一堂课又是基础,在一堂课中导入这一阶段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地中提炼出语文教学素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而且使学生能够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炼事物本质的能力。 (3)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上课导入如果总是“猜年龄”,学生就会感觉“厌”了。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教学资料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浅谈对大学语文课的认识和建议 外国语学外院2014级一班林青霞 大学语文对大学生素质培养至关重要,积极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综合性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改进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合格人才,是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摆在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语文没有引起学生及学校的足够重视。现如今,就业市场形式不容乐观,大多企业在招聘时只注重计算机和英语水平,然而对语文水平及语言能力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大学生在严重的就业压力面前觉得,与其把时间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不如多花点时间来学习计算机和英语这些与他们将来的生计有着更密切,直接关系的课程。与此同时,学校在残酷的就业竞争面前,为了就业率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投入力度。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造成“重外语,轻母语”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1)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大学语文在需要给大学生补充基础知识的时候就当作公共基础 课;在倡导推广素质教育的时候有当作一门素质教育的 课程;在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步进行时,它又是

大学语文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不能明确,它的尴尬地 位和边缘化的状态就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本身暴漏出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作用的发 挥。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 兴趣和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模式 陈旧,教材鱼龙混杂。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让我们 深刻感受到了这门课的成危机的到来。 二·深入教学改革是改善大学语文现状的根本 1·关键是要明确课程定位和建立制度保障 我们要把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作为基础课在制度上“法”定下来,只有得到制度的保障,实施素质教育这句口号,浮于表而和“走过场”。除此之外,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就会使得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容易改变,也会削弱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大学语文并非中学语文的延续,需要开辟一套新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操守,更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而大学语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凸显其人文性,把大学语文当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才能把它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根本是要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本身的问题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化难为易,它能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具体有以下方;1、化抽象为形象;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比喻使语言形象化,通过图像的直观;2、化理论为实践;它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经验性;3、化未知为已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为基础的,新知识可以在;4、化复杂为简单;教师要教简单的语文,要简单的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化难为易,它能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具体有以下方法: 1、化抽象为形象。 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比喻使语言形象化,通过图像的直观性把课文所描写的景色所阐述的道理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还可以通过表演、演示、操作等动作使之形象化。 2、化理论为实践。 它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经验性。教师要将语文学习回归于生活中,在使用、应用中学习语文,积累经验、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感悟理解。 3、化未知为已知。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为基础的,新知识可以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要么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所以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

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4、化复杂为简单。 教师要教简单的语文,要简单的教语文。而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做简单,要做到:教学目标要简要,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过程要简洁,教学方式要简练,作业要简化。 二、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化浅为深 怎样化浅为深呢? 1、由结论到过程。 让学生学深学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展示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到知识的获得过程。 2、由知识到问题。 教师应把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并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研讨,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当然,问题要设计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挑战性、有新颖性,使其能够有效引领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3、由已知到未知。 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从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让学生处在陌生、未知的状态,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一、思维工作方面 我始终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局势。始终以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尺度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令,争夺以自己的实际举动来践行一名党员的诺言。 二、教研组工作方面 三、教学工作方面 四、遵照纪律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导教学工作的同时,严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轨制。处置好学校工作与上学深造的关联。不管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尊重领导、团结同事,能准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节约节俭、不辞辛苦、对人真挚、酷爱学生、人际关系协调融洽,处处以一名国民先生的请求来标准本人的言行,绝不松散地造就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上小结,如有不妥,敬请引导共事批驳斧正。 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下面我对本学期的个人教学工作进行以下总结: 一、教学工作 (一)在教学工作当中,我主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相互协作精神 在上机练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引导优胜帮助一般学生,一般学生协助优生。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使学生之间地关系更加和谐,便于学习的交流与促进。

首先,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看谁操作快完成任务最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其次,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内容衔接,抓住重点。因此在课后要及时总结课堂上的不足,以便能及时更正。只有不断反思,才有不断进步。 二、学校的其它工作 除此之外,我还担任了学校“校讯通”平台数据的维护和管理,以及通过“灵武教育信息网”发布学校简讯等事项。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 任务。 三、考勤方面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 些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学校职工会议上,校长说:“姚、纪、杨, 你们三个人的水平在全市来说是最差的,不能干就卷起铺盖走人。”这句话令我一直记忆犹新和深受刺激。同时也否定了我们这一学期 的工作业绩。当然,我承认我们的水平是有限的,但是不等于我们 没有干工作。说实在的,“网络管理”是一项艰巨,也是一件让人 头疼的工作。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进步了。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 师生的支持,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使我们的工作有所 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 缺点,开拓前进。

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摘要]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既要适应教学任务的整体转向,又不能丢掉本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优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军事题材,教学环节应灵活多样,教学时间应合理分配;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任职教育内容方法改革 任职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突出能力培养、优先满足岗位任职需要,是初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的根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任职教育应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而这与大学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长期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是相冲突的。如何处理好任职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目的,是摆在教员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作为单一学科,不能过多地强调自我的特殊性,而应该主动融入、积极应对,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存在边缘化的危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向军事技能和体能倾斜得比较明显,基础学科的教学相对较弱。其次,学员文化基础与文学修养的参差不齐。任职教育的教学对象都是接受过高等(或中等)教育的学员,他们要么具有较为丰富的任职经历,军政素质非常出色,要么就是理工科的高材生,但文学的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并不是他们的强项。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裹足不前,必须适应目前任职教育的形势。作为语文教员,我们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大学语文教学在任职教育的环境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真正实现“提高学员文化素养、完善优化学员知识结构和培养学员岗位语言应用技能”这一教学目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和整体设计,形成立足现实的“三个接轨”教学理念:第一,与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接轨,将规格档次定位为国民教育中等偏上;第二,与军队院校教育体系接轨,在教学的整体结构上,突出强化学科中与军事相关的内容,在基本理论的阐述中,注重以军事方面的实例作为支撑点;第三,与部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类型接轨,注重教学内容在部队工作中的实用性。 为保证任职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关键。全军统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这就要求有条件的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既然是为军队培养合格人才,那么,作品选编的内容就要突出军事题材。写作部分的编著也要充分考虑到学员部队工作中的实用性,突出军队实用文体的内容分量。 (二)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灵活多样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把课堂讲解与应用写作有机衔接。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文学知识的传授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上。而任职教育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则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以通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为基础,突出常用语文知识技能的教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保靖县教科所周水静 一、问题提出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改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听过许多常态课之后,我们发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 不少问题:如教学目标虚化,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 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过程繁琐,花里胡哨,刻意追求热闹,训练不扎实,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评价用语单一,缺乏启发性等。我们认为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太高的主因。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我州地处偏远山区,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十分陈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 难题。因此,如何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通过探寻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实施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 而我州此类课题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目前我州正大力推进新课改工作,我县各学校正在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因此,做好这项研究有利于学校,有利于教师,更有利于学生。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二、理论依据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需要教师人性化的态度,教师要以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的宗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 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据此,本人确立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实施程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 习。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2)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的最优化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一所学校、一个班级 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有效教学。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 定和分析。所以说,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学迈向最优化理想境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三、研究意义 研究本课题,探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既能解决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又能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实施策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高效教 学,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亿鳔简。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提高。 3、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策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 五、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1)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 (2)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1 / 3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王喜春 一、课题研究背景 首先,从现代社会及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来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而现代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还学生学习的真正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培养良才”。 其次,从理论依据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就已十分重视少年儿童们的能力的培养。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纵观全球教育改革的走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突破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以,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获得的。现代化社会,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堂

活动的中心,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所以,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反馈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还可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

学习大学语文的感想

? ? ? 学习大学语文的感想 中华文化是一个浑然大圆,圆心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中文乃其半径,中文有多长,半径就有多长,圆就画得多大。但就合时顺势而言,中文不但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也是与时并进的高速公路,不但厚载了累积的文化,也能扩大应变的功能。 ——余光中一个人的语文程度,照理在中学时代就应该奠定下基础,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至少升大学之后应加以不足。所以《大学语文》一科非常重要。 学习了大学语文,我的收获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慨。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学习了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不仅是诗文,在戏曲中也常常洋溢着乐观精神,与西方古代悲剧中主人公在命运面前的无力相比,我国戏曲中的善良人民哪怕死去,也会化仙变神,惩治邪恶,伸张正义。读着这样的作品,我们怎会不受感染和熏陶呢?又怎么会不昂扬进取,追求崇高的生命价值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诗人们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