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Documentary Summary·
地黄研究进展*
Recent development of Radix rehmanniae
李 军Li Jun,张丽萍Zhang Liping,张振凌Zhang Zhenling
河南中医学院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地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
Key words:Radix rehmanniae;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preparation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84;R285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 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2-6839(2005)06-0079-05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
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常用中药之一。地
黄临床入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生地黄炭、熟地黄
炭等。地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后,其性味、功效亦发
生相应的改变。鲜地黄性寒、味甘苦,以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为主。鲜地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性
寒、味甘,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干地黄经蒸制后名熟
地黄,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功效由清转补,以滋
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1]。临床根据其不同的功效,分别用
于不同的病证。近年来对地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
方法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作一综述。
1 地黄化学成分研究
1.1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
地黄含有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成分[2~6],主要含有
梓醇,二氢梓醇,乙酰梓醇,益母草苷,桃叶珊瑚苷,单蜜力特
苷,蜜力特苷,Rehmaglutin A、B、C、D,Acteoside,地黄苦苷A、
B、C、D,Cerebroside及含氯的Glutinoside,胡萝卜苷,1-乙基
-β-D-半乳糖苷,Rehmalonoside A、B、C, Purpureaside C,
Glutinoside,Cistanoside A、F,Jionoside A2、B2、C、D、E,Jiogluto-
side A、B,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8-表番木鳖酸,乙酰梓醇
苷等。
1.2 糖、苷类
从地黄中已分离鉴定出了8种糖类:水苏糖、棉子糖、葡
萄糖、蔗糖、果糖、甘露三糖、毛蕊花糖及半乳糖[6]。鲜地黄
中水苏糖含量高于干地黄,而六碳糖、蔗糖及三糖含量低于
干地黄,干地黄中仅含少量还原糖,而熟地黄中含有大量还
原糖,其苷类的结构及含量有明显变化[7~8]。
从地黄愈伤组织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4种酚性
苷类:Acteoside、Forsythiaside、3,4-二羟基-β-苯基-O-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BA701A55
-22)
β-D-吡喃葡糖基-(1→3)-O-咖啡酸基-β-D-吡喃
葡糖苷及3,4-二羟基-β-苯基-(1→6)-4-O-咖啡酸
基-β-D-吡喃葡糖苷[4]。此外,从地黄鲜叶中还分离鉴定
了金圣草黄素、木樨草素及梓醇等。
1.3 氨基酸
倪慕云等报道[4],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水溶性游离氨基酸
总含量分别为:干地黄61. 533 mg/g;熟地黄加酒炖为
22.244 mg/g,不加酒炖为5.231 mg/g。干地黄中含15种游
离氨基酸,按含量多少依次为丙氨酸、谷氨酸

、缬氨酸、精氨
酸、门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丝氨酸、甘
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胱氨酸、赖氨酸。其水溶性游离氨
基酸的量与友田正司所报道基本一致。所含氨基酸的种类
与龚跃新等报道基本一致[10]。只是不存在甲硫氨酸与组氨
酸,但存在脯氨酸与胱氨酸。
1.4 微量元素
铃木章等报道[11],生地黄中的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按
含量多少排列顺序为:K>Mg>Ca>Fe>Mn>Zn>Cu。倪
慕云等报道[12],干地黄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K>Mg>Ca
>Na>Fe>Cu>Zn>Mn>Sr>Co>Pb。其中前4种含量大
于500 ppm。Mg、Na、K、Ca的含量与铃木章报道基本一致,
而Cu、Mn、Fe的含量差别较大。熟地黄中微量元素含量顺
序为:K>Ca>Mg>Na>Fe>Al>Cu>Zn>Mn>Sr>Cr>
Co>Pb。其中前4种含量大于500 ppm。加酒与不加酒炮
制的熟地黄,微量元素含量顺序基本一致,干地黄与熟地黄
中Mg、Ca的溶出率基本一致。但熟地黄中Sr、Mn的溶出率
略降低,而Cu稍升高,水炖较酒炖熟地黄中Zn、Al、Fe的溶
出率稍高。
此外从干地黄中还分离鉴定了系列脂肪酸、β-谷甾醇、
棕榈酸、丁二酸、S8环状化合物等[13]。
1.5 地黄在加工炮制过程中HPLC图谱的变化
温学森等研究了地黄在加工炮制过程中HPLC图谱的
变化认为,鲜地黄中有3种主要成分,分别为水苏糖、蔗糖和
梓醇,鲜地黄烘焙1 h后出现一个显著的单糖峰(推定为半
·79·
2005年11月第6期
No.6 Nov. 200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第20卷总第121期Vol.20 Serial No.121乳糖),生地黄中该峰更加显著,同时出现了棉子糖的色谱
峰。熟地黄中,果糖和葡萄糖的色谱峰十分显著。据此认为
地黄在烘焙阶段,鲜地黄中水苏糖发生了脱半乳糖反应,而
在炮制熟地黄时,由于蒸制又发生了脱果酸反应。认为地黄
加工炮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可能在于使水苏糖降解,减轻胀气
副作用[14]。
1.6 地黄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
据研究报道,测定生地黄与熟地黄的水浸出物、醇浸出
物的含量,结果是干地黄分别为91.79%,1.67%,而熟地黄
分别为102.43%,4.25%,熟地黄的水、醇浸出物的含量明显
增加[15]。干地黄含有环烯醚萜及环烯醚萜苷,而熟地黄几
乎没有[8]。熟地黄中含葡萄糖为8. 57%,而鲜地黄为
1.56%,说明在炮制过程中,部分多糖转化为单糖[16]。大盐
春治等报道,地黄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分解程度决定于苷
中所含糖的数目,其结合的糖越多,分解速度越慢。三糖苷
———地黄苷D(降血糖主要成分)几乎不分解,双糖苷———地
黄苷A、B及蜜力特苷较易分解,而单糖苷如益母草苷、桃叶
珊瑚苷、梓醇最易分解。鲜地黄、

干地黄及熟地黄中环烯醚
萜苷类的含量有显著差异,其分解情况亦有同样的趋势[5]。
生地黄中含有五种水溶性氨基酸而熟地黄中仅含微量水溶
性氨基酸,经测定干地黄水溶性氨基酸总量为61.533 mg/g,
而熟地黄仅为5.231 mg/g[10]。倪慕云等报道,熟地黄氨基
酸含量明显低于生地黄。酒炖熟地黄的氨基酸为
22.244 mg/g,不加酒炖为5.231 mg/g,由于黄酒中也含有氨
基酸,对酒炖熟地黄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会产生一定影
响。氨基酸因炮制而减少,特别是碱性氨基酸、赖氨酸及精
氨酸尤其显著[9]。熟地黄中氨基酸含量低,主要是由于糖类
生成的果糖或5-羟甲基糠醛与氨基酸类反应形成蛋白黑素
(melanoidin)之故[17]。生地黄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微量元素
的含量也有一定差异[12]。采用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分
别测定生地黄、酒制熟地黄中水苏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
的含量,结果是生地黄分别含29.46%,11.32%,4.15%,
3.26%,而酒制熟地黄分别含19.77%,7.59%,4.37%,
9.23%。即地黄蒸制后,水苏糖、半乳糖含量有所减少,而葡
萄糖、果糖的含量明显增加,总糖量未有明显变化[18]。研究
表明,地黄炮制成熟地黄后,5-羟甲基糠醛含量增加了20
倍左右,其含量在0.2%~0.3%之间[19]。
2 药理研究进展
2.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地黄为补益类中药,研究表明地黄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
有明显的影响。地黄的有效成分地黄多糖具有较强的免疫
增强作用,表现为地黄多糖体外在50 ngl-1~200 ngl-1浓度
范围内可明显促进L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体
内,10~40 mg·kg-1×8 d,ip能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增殖能
力;20 ng·g-1×8 d,ip可显著促进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
-2的分泌。由此表明,地黄多糖是地黄中促进免疫功能的
主要有效成分,其主要机理是影响T淋巴细胞功能[20~21]。
地黄低聚糖可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的(PFC)反应,提高环磷酰
胺抑制小鼠和荷瘤小鼠的PFC数及增强荷瘤小鼠的淋巴细
胞增殖反应,提示地黄低聚糖可明显增强免疫抑制小鼠的体
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22]。另有研究表明,皮质酮肌肉注
射诱导的小鼠糖皮质激素过剩“阴虚”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
胞明显增强γ-干扰素诱导Ia抗原表达,生地黄能明显抑制
模型小鼠巨噬细胞Ia抗原的高水平表达,提示地黄具有一
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而抑制巨噬细胞表面Ia抗原表达水平,
降低其呈抗原能力,可能是生地黄作用机理之一[23]。另据
研究,地黄中单体活性成分地黄苷-D、地黄苷-A可使阴虚
模型小鼠体重明显增加、血浆cAMP含量明显降低;地黄苷
-A能明显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增强小鼠迟发性变态
反应,而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系数无明显影
响[24~25]。

2.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地黄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对心功能影响较
大。小剂量使血管收缩,大剂量使血管扩张[26]。据研究,酒
制地黄及熟地黄都有显著降压作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
下降。并对心率有一定影响,多表现为心率减慢。服用熟地
黄后心电图观察:对高血压引起的心肌劳损、左室高压及心
肌供血不足均有改善作用。酒制后的熟地黄对胆固醇和甘
油三酯均有增加作用,而不加酒的熟地黄对胆固醇有明显的
降低作用。认为酒制后的熟地黄对人体的血压、心率、胆固
醇及甘油三酯均有显著影响[27]。地黄可明显对抗L-甲状
腺素灌胃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抑制心、脑线粒体Ca2+、
Mg2+-ATP酶活性,从而保护心脑组织,避免ATP耗竭和
缺血损伤[24]。同时地黄煎剂可对抗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
鼠脑缺血,亦可明显抑制Ca2+、Mg2+-ATP酶活性升高,提
示地黄中可能含有钙拮抗活性物质[28~29]。对大鼠腹腔注射
怀地黄水提液,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对寒
冷(室温23℃)情况下的血压则有稳定作用,提示地黄对血压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30]。研究认为,怀地黄水提取物有显著
降压、镇静和抗炎作用,而乙醚、乙醇提取物无上述作用,水
提取物的酸性部分有降压、镇静作用,而中性、碱性部分作用
不明显,水提取物酸性部分主要含苷类、生物碱类及磷酸等
成分[31]。
2.3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是一种能自我更新,能向各造血
细胞系统分化,并使这些细胞维持在这一恒定水平的原始造
血细胞。地黄寡糖可促进快速老化模型p系小鼠骨髓粒系
巨噬系祖细胞,早期和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其脾细胞条
件液也可使造血祖细胞克隆集落数明显增加,地黄寡糖还可
使其基质细胞层上粒系巨噬系细胞集落的产率明显增多,提
示地黄寡糖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机体组织,特别是造血微
环境中的某些细胞,促进其分泌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而增强造
血祖细胞的增殖[32]。地黄多糖可明显促进正常小鼠骨髓造
血干细胞的增殖,对粒单系祖细胞和早、晚期红系祖细胞的
增殖和分化亦有明显促进作用[33]。怀地黄水煎液连续给血
·80·
2005年11月第6期
No.6 Nov. 200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地黄研究…Recent development… 李军…Li Jun… 第20卷总第121期Vol.20 Serial No.121虚小鼠灌服10 d,地黄可通过促进血虚小鼠骨髓造血干细
胞、祖细胞增殖分化,促进其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恢
复[34]。由此可见地黄寡糖和多糖对造血系统均具有刺激作
用,可促进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另外,鲜地黄汁或鲜
地黄煎

液及干地黄煎液给小鼠灌胃,均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阿
司匹林诱导的小鼠凝血时间延长,且鲜地黄汁的作用明显强
于干地黄,提示其具有止血作用[35]。近有研究表明,地黄中
单体活性成分地黄苷-D可明显增加血虚模型小鼠白细胞、
血小板、网织红细胞数和骨髓DNA含量及体重[24]。熟地黄
中5-羟甲基糖醛可增强大鼠红细胞变形性。
2.4 抗肿瘤作用
地黄中的重要成分地黄多糖b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参与维护机体稳定。地黄多糖b对正常及S180荷瘤小鼠T
淋巴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表明,地黄多糖(20 mg·kg-1d-1×
8 d,ip)可明显抑制小鼠肉瘤的生长,抑瘤率为46%,对小鼠
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H22肝癌亦有效,抑瘤率分别为
46%、55%和44%。深入研究表明,地黄多糖只有在体内用
药才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其
LTL样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还能相对改善因肿瘤生长
而导致的NK细胞衰退和IL-2分泌能力的减退效应,可有
效地阻止荷瘤小鼠CD4+/CD8+比值上升,使执行杀伤功能
的CD8+亚群处于优势,发挥其抑瘤生长作用[36]。低分子量
地黄多糖(20、40 mg·kg-1d-1×8 d,ip)可使小鼠Lewis肺癌
细胞内的c-fos基因表达明显增加,(c-myc)基因表达明显
减少,从而使肺癌细胞的增殖停滞或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
分化,产生抗肿瘤作用[22]。另外研究表明,低分子量地黄多
糖在体外(0.1~0.5 g/L)可使Lewis肺癌细胞p53基因表达
明显增加,而p53为抗癌基因,其表达产物的增多即意味着
癌细胞活性的丧失。这从基因水平找到了地黄多糖的抗癌
依据[37]。动物实验亦表明,低分子量地黄多糖(20、40 mg·
kg-1d-1×8 d,ip)对C57小鼠Lewis肺癌细胞内p53基因表
达增多,从而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增长[38]。
2.5 降血糖作用
地黄低聚糖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水
平,增加肝糖元含量,降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地黄
低聚糖对正常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但可部分预防葡萄糖及
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症。切断肾上腺素后,地黄低聚糖对
葡萄糖性高血糖的预防作用消失,提示地黄低聚糖不仅可以
调节实验性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亦可调节生理性高血糖状
态[39]。生地黄煎剂、浸剂或醇提取物能明显降低家兔正常
血糖和由肾上腺素、氯化铵引起的高血糖,怀地黄根茎的热
水提取物中乙醇沉淀组分,主要由果胶多糖组成,对正常和
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的高血糖均有降低作用[40]。地黄中的
地黄苷-D亦具有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趋势[24]。
2.6 抗衰老作用
Fe2+-半胱氨酸系统诱发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
TBA-荧光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生地水提取物和醇提
取物可不同程度的对抗肝微粒体

脂质过氧化,醇提取物的作
用强于水提取物[41]。检测小鼠脑组织中NOS、NO、SOD、
LPO,结果,熟地黄的氯仿及乙醇提取液均能明显提高D-
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小鼠脑组织中NOS和SOD活性,使
NO含量增加,LPO含量明显降低,从而发挥延缓衰老的作
用[42]。另有研究表明,怀地黄多糖可明显拮抗D-半乳糖
所致衰老模型小鼠胸腺及脾脏的萎缩,甚至使相关免疫指标
如胸腺皮质厚度和细胞数、脾小结及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
以至超过正常水平,提示怀地黄多糖可能是怀地黄补益抗衰
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拮抗衰老模型小鼠免疫器官的萎缩、增
强免疫的作用可能是其补益抗衰的机制之一[43]。
2.7 抗胃溃疡,保护胃粘膜作用
利用幽门结扎致使大鼠胃酸分泌增多及胃溃疡形成,干
地黄和熟地黄水煎液分别注入溃疡大鼠十二指肠内,二者均
可明显减少胃液量、总酸度及总酸排除量,且呈一定量效关
系,并能减少胃溃疡的发生率和溃疡数,溃疡抑制率干地黄
为69.6%,熟地黄为89.2%,熟地黄的抑酸作用强于干地
黄[44]。采用无水乙醇性胃粘膜损伤模型,观察干地黄提取
物A对幽门结扎大鼠胃酸分泌及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干地黄
提取物A可明显预防无水乙醇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损伤抑制
率为74.7%,用800 g/L辣椒煎剂预处理大鼠,提取物A胃
粘膜保护作用基本消失,损伤抑制率仅为7.2%,提示干地黄
提取物A胃粘膜保护作用可能与胃粘膜内辣椒辣素敏感神
经元有关[45]。
2.8 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
地黄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用生地黄水
提取液给小鼠腹腔注射(1.5、3 g/kg)40 min后观察到小鼠
自主活动次数明显下降。实验还显示,同样给药剂量,生地
黄水提取液与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已比妥钠及硫喷妥钠有协
同催眠作用,同时可拮抗安钠咖对小鼠的兴奋作用,但不能
对抗硝酸士的宁和戊四氮所致的惊厥作用。这说明生地黄
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且作用的部位可能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
激动系统及大脑皮层[46]。
2.9 其他
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采用SD系雄性小鼠静脉注射
嘌呤霉素氨基核苷制成肾病模型。治疗组从造模前用地黄
水提取液(10%)灌胃给药(1 ml/200 g),每日1次,连续14
d,结果可明显降低小鼠尿蛋白的排泄,能改善肾小球上皮细
胞足突融合等病理变化,从而改善肾功能[47]。
保护垂体-肾上腺皮轴功能和形态:药理实验显示,同
时用生地黄(3 g/kg)与地塞米松(0.05 mg/kg)给家兔灌胃,
能对抗单用地塞米松引起的皮质酮浓度的下降,且水平有显
著的提高,病理观察亦表明,两药联合使用对兔的垂体和肾
上腺皮质形态学无明显改变。可见生地黄能够减轻糖皮质
激素对兔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功能和形态的影响[48]。
纠正甲亢:药理实验表明,甲亢型阴虚大鼠模型血浆三
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而甲状腺素(T4)
浓度则明显偏低,应用地黄后,大鼠血浆中T3、T4浓度均明
显改善,即T3浓度降低、T4浓度升高、并趋于正常。说明地
·81·
2005年11月第6期
No.6 Nov. 200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地黄研究…Recent development… 李军…Li Jun… 第20卷总第121期Vol.20 Serial No.121黄不仅能改善阴虚症状、还能调节异常的甲状腺激素状
态[49]。
3 炮制工艺研究
李统育等采用立体烘干法加工制备的干地黄,与传统的
土焙法、平面烘干法进行对比,出干率提高2%,梓醇含量提
高3倍[50]。熟地黄工艺研究方面,李庆华以还原糖和水解
糖的含量为指标,对国内不同生产单位生产的十二种熟地进
行比较,拟定了熟地黄新工艺:取每块20 g~40 g的生地黄
100 kg,用水润透,以3磅~4磅热压蒸10 h,闷一夜,取出干
燥[16]。胡成俊等对笼蒸法的热压法所制熟地黄蒸煮液的比
重、干膏重、PH值、折光率、薄层层析行为及紫外光谱进行比
较,结果表明,二种方法炮制的熟地黄质量一样,但后者较前
者省时、省料,前者仍需12 h~24 h,后者仅需4 h,因此,认
为热压法优于笼蒸法[51]。邢安之报道:采用高压蒸制法制
备熟地黄,具有生产周期短、燃料消耗少、节约时间、污染少、
效率高等优点。“热压”对药物穿透力强,受热快。加压蒸制
4 h,药材质量能达到传统的“黑如漆、亮如油、甜如饴”的传
统质量标准[52]。任钧国报道将生地黄切厚片,加黄酒拌匀,
置高压锅内,保持温度115℃,压力6.865×104Pa 1 h,取出
堆闷12 h,此法炮制的熟地黄外观与药典法没有多大差
异[53]。华伟义等对地黄的炮制终点“黑如漆、甘如饴”的控
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以传统炮制的熟地黄作“标准熟地”,用
薄层扫描法分析在炮制过程中的一些成分变化。所得图谱
表明,在蒸制过程中生地黄的特征峰逐渐消失,到达炮制终
点时基本消失,而熟地黄的特征峰在蒸制过程中产生并逐渐
增高,到炮制终点时峰高不再增加。因此认为,熟地黄炮制
终点的传统鉴别经验,可用薄层扫描图谱加以说明[54]。
4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地黄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工
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从鲜
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等中分离鉴定了几十种成分。其中环
烯醚萜及其苷类,地黄苷A、D,地黄寡糖,多糖类等显示出多
种生理活性。研究表明,地黄对免疫、血液、心脑血管、内分
泌、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地黄由于加
工炮制方法的不同,其

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亦发生了
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是地黄不同炮制品具有不同药理作用
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开展地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89-294.
[2]黄泰康.常用中药成份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1994.794.
[3]北川勋,西村正,古林安见子,等.怀庆地黄根茎成分[J].药学杂
志,1971,91(5):593.
[4]吴寿金,徐实枚,李雅臣,等.怀庆地黄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
药,1984,15(7):6-8.
[5]大盐春治,松本宪亲,佐伯任志.地黄的梓醇、二氢梓醇及地黄甙
的定量分析[J].日本生药学杂志,1981,35(4):291.
[6]Tomoda M, koto S, Onuma M. Water-soluble constituents of
Rehmanniae Radix.I. Carbohydrate and acid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f.
Hueichingensis[J].Chem Pharm Bull,1971,19(7):1455.
[7]刘中煜.生地黄与熟地黄含单糖量比较[J].中药通报,1984,9
(1):17-18.
[8]罗宽.炮制加工对人参、附子、地黄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杂志,
1986,3(4):37-38.
[9]倪慕云,边宝林,姜莉.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比较
[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3):21-22.
[10]龚跃新.十味补益药中游离的氨基酸分析[J].中草药,1987,18
(11):37.
[11]铃木章.生药中金属的溶出[J].生药学杂志(日),1982,36(8):
192.
[12]倪慕云,边宝林.地黄及其炮制品微量元素的分析比较[J].中药
通报,1988,13(4):210-211.
[13]倪慕云,边宝林,王宏生.干地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
志,1992,17(5):297-298.
[14]温学森,杨世林,马小军,等.地黄在加工炮制过程中HPLC图谱
的变化[J].中草药,2004,35(2),153-156.
[15]冯宝麟.古今中药炮制初探[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168.
[16]李庆华.熟地黄炮制工艺初探[J].中成药研究,1980,3(3):29-
30.
[17]川口义夫.地黄的炮制及所含成分的变化[J].国外医学·中医中
药分册,1984,6(5):44.
[18]边宝林,王宏洁,王宏生.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总糖及几种主要糖
的含量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469-471.
[19]刘美丽,白玫,白荣枝,等.熟地黄中5-羟甲基糠醛的提取分离
及含量测定[J].中草药,1995,26(1):13-14.
[20]陈力真,冯杏婉,顾国民,等.地黄免疫抑瘤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
与药理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8):502.
[21]陈力真,冯杏婉,周金黄,等.地黄多糖b的免疫抑瘤作用及其机
理[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3,7(2):153-156.
[22]汤建芳,茹祥斌,顾国明,等.地黄低聚糖对小鼠免疫和造血功能
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5):19-21.
[23]马健,樊巧玲,木村正康.生地黄对“阴虚”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
胞Ia抗原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14(2):22-24.
[24]于震,王军,李更生,等.地黄苷D滋阴补血和降血糖作用的实验
研究[J].辽宁

中医杂志,2001,28(4):240-241.
[25]王军,于震,李更生,等.地黄苷A对“阴虚”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
的药理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20-22.
[26]阿部博子.地黄及八味地黄丸的药效药理[J].国外医学·中医中
药分册,1992,14(2):18.
[27]豫北医学专科学校中药研究室,河南中医研究所.炮制熟地黄时
加酒与不加酒的比较[J].药学通报,1982,17(2):50-53.
[28]陈丁丁,戴德哉,章涛,等.地黄煎剂消除L-甲状腺素诱发的大
鼠心肌肥厚并抑制其升高的心脑线粒体Ca2+、Mg2+-ATP酶活力
[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23(4):27-28.
[29]陈丁丁,戴德哉,章涛,等.地黄煎剂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缺
血大鼠脑Ca2+、Mg2+-ATP酶活力升高[J].中药药理与临床,
·82·
2005年11月第6期
No.6 Nov. 200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地黄研究…Recent development… 李军…Li Jun… 第20卷总第121期Vol.20 Serial No.1211996,12(5):22-24.
[30]刘鹤香,曹中亮,常东明,等.怀地黄的降压镇静抗炎作用及有效
部分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8,15(3):219-221.
[31]常吉梅,刘秀玉,常吉辉.地黄对血压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药研究,1998,9(5):416-417.
[32]刘福君,赵修南,汤建芳,等.地黄寡糖对SAMP8小鼠造血祖细
胞增殖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8,12(2):127-
130.
[33]刘福君,程军平,赵修南,等.地黄多糖对正常小鼠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及外周血象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12(2):12-
14.
[34]袁媛,侯士良,连天顺,等.怀地黄补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
中药杂志,1992,17(6):366-368.
[35]梁爱华,薛宝云,王金华,等.鲜地黄与干地黄止血和免疫作用比
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1):663-666.
[36]魏小龙,茹祥斌,刘福君,等.低分子量地黄多糖对癌基因表达的
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8,12(2):159.
[37]魏小龙,茹祥斌.低分子量地黄多糖体外对Lewis肺癌细胞p53
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14(3):245-248.
[38]魏小龙,茹祥斌.低分子量地黄多糖体外对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J].中国药理学报,1997,18(5):471-474.
[39]张汝学,顾国明,张永祥,等.地黄低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与高血
糖大鼠糖代谢的调节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12(1):14-
17.
[40]木方正,渡边利明,永井胜辛,等.怀庆地黄根茎的多糖部分的降
血糖作用及对正常小鼠肝脏糖代谢的影响[J].药学杂志(日本),
1992,112(6):393-400.
[41]裘月,杜冠华,屈志炜,等.常用补益中药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比较
[J].中国药学杂志,1996,31(2):83-86.
[42]张鹏霞,曲凤玉,欧芹,等.熟地提取液对衰老模型小鼠脑组织
NOS、NO、SOD和LPO的影响中国[J].老年学杂志,1999,19(3):
174-175.
[43]苗明三.(怀)地黄多糖对衰老模

型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J].河
南中医,1999,19(3):30.
[44]李林,王竹玉.地黄的抑制胃酸分泌和抗溃疡作用[J].河南中医
学院学报,1996,6(2):49-51.
[45]叶美红,王竹玉,李林,等.辣椒素敏感神经元介导地黄提取物A
的胃粘膜保护作用[J].广东医学,2000,21(1):14-15.
[46]吴尚魁,常东明,刘春霞.怀地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效应
[J].中国药理学会通讯,1995,12(3):9.
[47]章永红.地黄对小鼠实验性肾病模型的作用[J].河南中医,
1999,19(2):27-28.
[48]查良伦,沈自尹,张晓峰,等.生地对家兔糖皮质激素受抑模型的
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2):95-97.
[49]侯士良,盛经纬.怀庆熟地黄滋阴作用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
志,1992,17(5):301-303.
[50]李统育,于百功.地黄立体烘干方法[J].中药材,1989,12(10):
27-29.
[51]胡成俊,贡瑞生.熟地黄炮制方法的改进[J].山东医药,1985,25
(1):8.
[52]邢安之,黄茂华.熟地黄的高压蒸制法[J].中药材,1985,8(4):
37.
[53]任钧国.熟地黄炮制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1996,18(2):52.
[54]华伟义,于丽云.熟地黄炮制终点控制[J].中草药,1986,17(9):
8-9.
编辑:韦大文
收稿日期:2005-06-12
作者简介:李军(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
中药的科研与教学工作。//Add:450008河南省郑州市金水
路1号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述评
Summ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 on Insulin Resistance of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肖燕倩Xiao Yanqian,郭美珠Guo Meizhu,杨智新Yang Zhixin
上海市宝山区中医院Shanghai municipal, baoshan district hospital of TCM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益气健脾;滋肾清热;化痰燥湿;活血化瘀
Key words:diabetes; insulin resistance; supplementing qi and tonifying blood; nourishing kidney and clearing heat; resolving phlegm
and drying damp; activating blood and removing stasis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587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 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2-6839(2005)06-0083-03
胰岛素抵抗(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对胰岛
素生物效应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
床表现,此研究已成为当今的医学热点,由最初的糖尿病领
域扩展到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更广阔的领域,但无疑,
2型糖尿病是IR最具相关性疾病。Haffner等[1]采用改良
FSIGT微小模型法测定4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
感指数,结果提示,IR者占92%。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IR
的研究近几年有长足的进展,现将有关成果作一述评。
1 2型糖尿病IR的中医病机及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极为复杂,IR为其显著的病理特征
之一,贯穿于病程始终。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证范畴,其
·83·
2005年11月第6期
No.6 Nov. 2005 河南中医学院学

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第20卷总第121期Vol.20 Serial No.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