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折愈合过程

浅谈骨折愈合过程
浅谈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过程

1、肉芽组织修复期——骨折部血肿机化,毛细血管侵入,血肿逐渐演变成肉芽组织,此期需伤后2—3周完成。临床上骨折部位仍有肿、痛,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弹性的成角活动,X线有少量膜内骨化影。

2、骨痂形成期——骨外膜的膜内骨化及骨内膜的膜内骨化过程,骨折两端骨化部分逐渐接近并会合,同时骨折部位血肿,经肉芽组织过程形成软骨也开始骨化,此期为伤后6—10周。临床上骨折局部无水肿、无压痛、无异常活动。X线膜内骨化部分两端会合,软骨骨化也连成一体,骨痂呈梭形,但骨折线可见,此期已达临床愈合。

3、骨折愈合期——骨痂范围与密度逐渐增加。骨痂内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趋于规则。骨痂与骨质界线不清,骨折线消失。但髓腔被骨痂封闭。此期为伤后8—12周。临床上此期骨折愈合很牢固,患肢可以开始使用。

4、塑型期——骨结构按照力学原则重新改造,多余骨痂被吸收,髓腔可重新开放。骨折痕迹基本消失。一般需伤后1—2年。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已使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病,也是引起肢体残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骨折的病人往往重视复位的成功与否,医生往往注意固定是否稳定,而骨折治疗的第三个原则即功能训练则常常被忽视。当然复位和固定是肢体恢复功能的前提,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则是肢体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的保证。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万无一失的方法能够保证骨折一定愈合。骨折愈合不良分为三种情况,即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

骨折延迟愈合

延迟愈合亦称慢连接,是指骨折愈合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愈合过程延长。

?临床表现主要为骨折局部水肿、疼痛、压痛的持续存在。X 线片显示骨痂出现晚而稀少,骨折线仍清晰存在,长期不能连接,但骨折端无硬化或髓腔封闭现象。

骨折不愈合

骨折不愈合亦骨不连接,是指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时间,且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仍达不到骨性愈合,此时正常修复过程已完全停止,不能形成骨性连接。

?临床表现为患肢持续性疼痛、局部肿胀、压痛、不稳定、无力,并存在异常活动。X 线表现为:骨折端硬化,髓腔各自封闭,骨折间隙增大;增生性骨不连时骨痂异常增多,但骨折间隙中并无骨小梁通过,萎缩性骨不连时则骨痂缺乏、稀少。骨折长期不愈合时,内固定在长期应力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松动甚至断裂。

?治疗骨不连必须再次手术,切除硬化骨,打通骨髓腔,修复骨缺损,并重新进行确实可靠的内固定,必要时还需加用石膏外固定。某些病例也可通过直流电或电磁场、电压效应等进行治疗。

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畸形愈合是指愈合的位置未达到功能复位的要求,存在成角、旋转或重叠畸形,可由骨折复位不佳、固定不确切或过早拆除固定所致。对畸形较轻、功能影响不大者,可不予处理。对畸形明显、影响肢体功能者需行手法或手术矫正。

可见,一旦发生愈合不良,则应视具体情况作项相应的处理,创造条件把不良愈合转化为良好愈合。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康复治疗的目的

骨折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伤后肢体的功能,实现骨折临床治疗提供的功能恢复的可能性。针对骨折临床治疗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骨折康复大体上要达到以下这些目的:?改善疼痛、水肿、挛缩等症状。

?改善和维持局部以及全身的循环、代谢情况,促进受伤后局部血液、淋巴循环的恢复和再生。

?促进受伤关节、邻近关节,甚至健侧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和维持。

?肌肉功能(肌力、收缩速度、耐久力)的改善。

?训练和提高活动的持续时间和耐久力。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下肢筋脉栓塞、全身体力下降等。

?改善心理状态,建立对疾病恢复的信心。

?指导活动辅助装置的使用,如各种支具、假肢等。

肌肉萎缩、肌腱挛缩和骨质疏松等骨折病的发生;未经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为消除肿胀、控制疼痛、减少肌肉痉挛,应注意局部处理;在复位固定稳妥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功能训练,以早日完满地恢复功能。当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固定,不需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治疗并获得稳妥的内固定,不需要再用石膏等外固定措施时,一般在术后数天,手术疼痛有所缓解后,即应开始功能训练,手术的好处在于提供了早期锻炼的机会,避免骨折病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肢体功能的尽早恢复。也有一些骨折必须手术,但又不能获得足够稳固的内固定,术后仍需辅以外固定时,也应视具体情况尽早锻炼。可见,骨折康复治疗总的原则是在确保内外固定的同时,强调一个“早”字。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的运动来达到防治疾病, 促进身心功能和发展的治疗方法, 也称为体育疗法( 疗体) 。在骨科领域运动疗法常被用作功能锻炼的同义词,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骨折康复的基本疗法,其他康复的基本疗法,其他康复措施则起辅助及补充的作用。运动疗法是一种需要病人本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进行的治疗方法,因而是一种身心并重的疗法。在我国,古老的养生素早已将运动疗法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有许多渊源久远、行之有效的体操项目,如五禽戏、八段锦等,近代发展的更具医疗目的且影响甚广的有练功十八法等,传统武术中的很多项目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如太极拳等,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我国现代的运动疗法一方面按照西方医学思路构建了总体的学术框架,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传统养生和武术的精华,形成了我国现代运动疗法的特色。

运动疗法涉及到许多内容,运动疗法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肌肉作用的程度,将之分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

肌力:肌力与平时所说的力气是不同的,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力气的大小其实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对抗的阻力的大小,能够对抗的阻力越大,说明这个人的力气越大。

0 级:肌肉完全无收缩

1 级:肌肉稍有收缩,但关节无运动。

2 级:肌肉收缩可使关节活动,但只能使肢体在桌面上平移,而不能将之竖起来,即不能对抗引力。

3 级:能将肢体从桌面上竖起来,但稍加阻力就难以完成动作,即能抗引力,而不能对抗轻微的阻力。

4 级:可对抗引力和轻微的阻力。

5 级:肌肉收缩能够对抗强阻力,此为正常肌力。

?肌肉的收缩作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在肌肉收缩时肌的长度缩短,

从而产生关节的活动,但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此称为等张收缩。另一种是在肌肉收缩时肌力长度基本不变(肌肉收缩时肌腹稍缩短,但肌腱反而拉长,因此肌的总长度不变),但肌张力明显增高,此事无关节活动出现,称为等长收缩。在肌力功能恢复锻炼中,可以进行等张收缩练习和等长收缩练习,两者各有优缺点。等长练习动作简单,容易掌握,最常用的是在骨折后的石膏固定中进行锻炼;等张练习可在全关节的运动幅度内进行活动,病人可以看到肢体的活动,因而具有较好的心理学效果。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相互协调地进行两种锻炼,从而收到更为理想的锻炼效应。在肌力的锻炼中还

的时间限度的,如在超量恢复期内进行再次锻练可以明显提高效果。

被动运动

当肌力在3 级以下时,患肢已适宜进行活动,但尚不能随意进行,可惜助外力作被动运动。被动运动时肌肉没有主动的收缩,适用于各种原因的肢体关节功能障碍,能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恢复或维持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是骨折康复中最常见的康复措施之一。被动活动的外力可以是机械力,也可由医生或家属或病人的健肢帮助进行。活动方式既可以是单关节的,也可以是多关节的,既可以是单方向的,也可以是多方向的。

单关节的被动运动常可以借助机械来进行,称为连续被动活动,这是一项较新的关节功能康复技术。连续被动活动技术与20 世纪70 年代时由Salter 等人提出,80 年代初被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以后应用逐渐推广,在骨折的康复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被动活动时肢体要充分放松,并置于舒适自然的体位。单关节活动时,宜固定其附近近端的关节,否则会产生替代动作,消弱治疗效果。被动活动的动作应缓慢柔和有力,有一定的节律性,并逐步增大关节的活动范围。需避免冲击性动作或粗暴的牵扯,否则易于导致损伤。损伤可引起局部出血或渗出。

被动运动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恢复或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需要了解的是关节活动度也可分为两种:主动活动度即动态的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即静态的活动度。活动度的训练应在疼痛可以忍受的范围内进行,并循序渐进,以每日改善3 °? 5 °为宜,物理疗法之后进行效果较好。

主动运动

当肌力在2-3 级以上时,即应鼓励病人进行主动运动。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可以设计单关节、多关节、单方向、多方向以及不同体位的主动运动方式。主动运动能够有效地维持或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力以及改善全身功能。骨折康复中较常用的有增进关节活动的活动度练习;有牵伸挛缩肌群的牵伸练习和放松练习;有改善平衡、协调功能的平衡练习和协调练习;还有发展肌力的各种抗阻练习。

主动辅助运动

即助力运动,是介于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之间的锻炼方式,即使用技师或器具协助患肢进行肌肉收缩。这种方式是可以同时兼顾肌肉训练和关节活动的维持与增加,一般在2 级肌力时进行。最常用的助力运动是由健肢徒手或通过棍棒、绳索和滑轮装置等方式帮组患肢运动,许多骨折病人都曾经有过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式的经历。

抗阻运动与肌力增强训练

肌力恢复到4 级或5 级时,就需要进行增加肌力的训练,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抗阻运动。也就是在骨折处肌肉有一定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肌肉收缩的锻炼,负荷最常采用的是沙袋、哑铃等,也有用弹簧或者橡皮条等其他方式的,也有用橡皮泥作指力练习的。抗阻运动有很多不同的程式,如渐进抗阻练习、等速练习、慢速练习、快速负载练习、耐力练习等。

?肌肉适度疲劳对相应肌肉的较大强度收缩,重复一定次数或持续一段时间以引起适度疲劳,通过超量恢复原理使肌肉纤维增粗,肌力增强。

?训练间隔时间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以便使超量恢复得以巩固和积累,从而达到训练效果。

?注意避免两种情况训练过于频繁,间隔时间过短,易于导致肌肉损伤;而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则积累的效果消失,达不到超量恢复的效果。

?训练的肌肉置于预伸长体位常可提高训练效果,注意训练应该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即训练时不引起疼痛,训练后不应使原有的症状加重。

协调运动一个关节要产生有力、平稳、协调的运动,必须依赖于关节周围三组肌肉的协调运动,其中,顺着关节活动方向收缩的肌肉为主动肌,协同完成动作的肌肉称协同肌,与运动的相反方向收缩的肌肉称拮抗肌。对某一关节周围肌肉的训练必须包括此三组肌肉。

肌力训练的不同方式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后应维持5-7 秒,然后放松休息2-3 秒,如此循环锻炼5-10 次,收缩力量的大小可由病人自己控制,循环锻炼的次数应逐渐加多。

?等张收缩多为负重训练,如腿上绷上2 千克重量后练习屈膝、伸膝运动,练习负荷轻次数多时可训练肌肉的持久力,负荷重次数少时可促进肌肉体积的增长。

等速练习需要在特定的等速仪器上进行,在等速仪器设定运动的速度后,不管练习者用多大的力量,肢体运用的速度都不会超过这个预设的速度,多余的力量由仪器所提供的顺应性阻力来抵消,病人的主观用力只能使肌肉的张力增高。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和优点。是一种特殊的肌肉收缩形式。

肌力训练注意点

?在许可范围内运动。

?训练时应避免出现剧烈疼痛。

?功能锻炼后第二天不应出现全身性的疲劳疼痛。

?恰当的负荷量(次数、时间、速度、负重量)。

?掌握渐进性原则和个体性原则,应根据每个病人原有体质、年龄和骨折性质的不同开具不同的运动处方。

?应同时进行健侧肢体的锻炼,并进行协调性训练。

运动处方

在运动疗法的治疗中,常以处方的形式来确定运动的种类、方法、运动量、运动安排等,并提出在治疗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这就是运动处方。与任何别的医疗处方一样,运动处方必须以疾病诊断、分期、功能状态为依据,还必须参考病人的运动史。

运动处方内容首先应该选择与治疗目标密切相关,易于收效且病人乐于接受的运动种类和方法,通常在选定一种主要方法的同时,再配以数种不同形式与风格的运动项目,以丰富治疗内容,避免使病人感到单调、枯燥。处方的第二部分是在选定运动方法之后,要确定运动量,也就是指运动的强度、持续

个运动治疗的安排,一般将整个活动分三部分进行,即准备部分、训练部分和结束部分。

设定运动处方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病人明白处方的内容,了解医生的意图,从而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效果。

常用物理治疗方案

顾名思义,物理疗法就是指应用物理因素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内容包括应用天然或人工的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和机械等。常用的理疗方法有以下的这些种类。

温热疗法

是最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起到局部镇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伸长胶原纤维、解除痉挛等效果。比较表浅的温热疗法有红外线和温水裕等,热力能够到达深层的则有超短波、极超短波、超音波等。有可分为干热和湿热两类,湿热可以到达体部深层,干热比较表浅,热力参透力较弱。分别介绍各种温热疗法如下。

?温水40-42 ℃温水,浸泡15-20 分钟。这是最经济简单而且方便的方法,在家中就可以采用。这一温度的水对人体来说是很热很热的,已经有一点点烫了。在家庭中使用时,需要用较大一些的容器,如水桶之类,同时准备好一瓶热水,以便当温度下降,不那么烫的时间随时添加。

?热毛巾讲毛巾浸湿在50 ℃以上的热水中,取出后交替敷在伤处3-5分钟一次,共15-30 分钟。也可以用热水袋代替。两者都属于湿热疗法。

?蜡疗利用加热熔化的石蜡作为温热介质接触患处体表,将热能传至机体以治疗疾病。石蜡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导热系数极低,且没有热的对流,其温热作用可达较深部,可透入皮肤0.2-1 厘米,保持时间较长,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有利于血肿吸收和水肿消散。在石蜡逐渐冷却的过程中,其体积逐渐缩小,对机体产生柔和的机械压迫作用,进一步促进肿胀吸收。石蜡中含有的油质,还能润泽皮肤,软化挛缩的瘢痕和肌腱组织。

?热疗袋如坎离砂(铁屑+ 醋),用毛巾隔热后,温度可达75 ℃左右。属于干热疗法,但需注意避免烫伤。坎离砂在我国已有很久的流传应用历史,除热作用外,还有一定的药物作用效果,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泥土浴需是专门的泥土和加热设备,热力比较持久。

温热疗法的注意点:存在以下疾病的病人不适宜应用温热疗法:

①循环障碍;

②感觉障碍;

③意识障碍;

④出血倾向;

⑤乳儿、幼儿;

冷疗法

温热水和冷水浸浴是以往物理疗法的代理措施,冷水浸浴的直接作用是减轻疼痛、降低肌肉痉挛和血管收缩、抑制肢体肿胀。血管收缩后停止寒冷刺激可使表面血管扩张,从而增加局部血供,冷水浸浴的效果通常比热水浴持续时间长。

常用的冷疗方法有冰袋冷敷法、冰块按摩法、全身或局部浸浴法、喷射法、循环冷却法和灌注法等。其中,冰敷是最常用的冷疗方法,能够明显地减轻肢体的肿胀,常在肢体创伤及手术后72 小时之内应用。

冰敷的作用强化胶原纤维;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再出血;放松受创肢体的肌肉;局部麻醉、止痛;消炎、降低局部代谢率、改变组织的反应过程,减轻局部炎症所引起的红、肿、热、痛。冰敷可将肢体肿胀疼痛减至最低程度。

有些病人在创伤后的急性期自行使用一些热性的中成药或膏药去“把伤吊出来”,效果常常会适得其反。一般建议在受伤72 小时以内采用冷疗,72 小时以后再使用热性药物。冰块用纱布包裹后,于局部作同心圆式的轻轻按摩10-30 分钟,必须注意观察正常皮肤的感觉程度降低和末梢循环的状态。另外,还可直接在冰水中浸浴10-30 分钟。当疼痛强烈时,用二氧化碳喷雾剂作局部喷射,可获得即时止痛效果。

冷疗时必须注意,不同的个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不同,要防止冻伤。

水浴疗法

是指病人在水中运动锻炼,利用水浴的物理特性如温水、冷水、浮力、水压等流体力学来进行物理治疗,包括全身浸浴两种。

水浴疗法的优点

①身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影响,减轻其本身重要促进早期活动;

②温水中浸浴,可有镇痛、镇静、肌肉松弛的效果,并可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肉的柔软性;

③流体力学使不同力量的肌肉均匀恢复;

④减少穿着对活动得影响;

⑤病人能够明确地看到关节的活动,增加训练的信心。在水浴疗法中,全身浸入水中为全身浴,患肢浸入水中为部分浴。

另外还有涡流浴,而冷水浴泽属于寒冷疗法。还有一种温水和冷水交替使用的交替浴,温水采用水温38-40 ℃,冷水采用13-18 ℃,先用温水10 分钟,再用冷水1 分钟,以后采用温水4 分钟、冷水1 分钟交替治疗,能够明显消肿。在水中还可以进行各种经过设计的运动,如辅助运动、支托运动和抗阻运动等,在水中进行三角肌肌力训练的方法,也可以进行水中的步行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运动性和训练性水中治疗一般需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和保护。

水浴疗法的注意点

③以浮力作抗阻运动时,浮力随水位加深而增大;

④体表面积越大,或运动速度越快,越易于感觉流体力学的特性;

⑤全身浴时,能量和内分泌代谢与陆地运动时有差异;

⑥不同的运动种类和方式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35-26 ℃被称为无感觉温度,对生理影响最小;全身浴需38-40 ℃,部分浴应为40-42 ℃,游泳需24 ℃以上。

支具的使用

支具在骨折病人中有多种用途,正确使用可起到良好的作用,错误使用则会加重损伤。例如,使用腰围、护膝装置等,长期使用后腹肌、腰背肌、股四头肌等出现萎缩,稳定性反而降低,因此以短时间使用为好。从材料学上来说,支具材料的结构并不是说越坚固越好,而必须与其用途相适宜。

创伤后肢体肿胀的康复治疗

肢体肿胀原因

机体遭受创伤之后,全身或局部都会释放出许多炎症因子,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是,这些因子一方面刺激周围神经发布疼痛信号,另一方面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失调,造成过多的液体渗入组织间隙,最终导致肢体肿胀。肿胀若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最终影响创伤修复和愈合。四肢的严重肿胀如果使组织内的压力接近动脉血压时,就会影响血供,使肢体缺血,会造成肢体的严重残废。可见肿胀的及时正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RICE ”原则和主动训练是肢体肿胀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RICE ”是指预防和治疗肢体肿胀的4 项原则,即rest (休息)、ice (冰敷)、compression (加压包扎)、elevation (抬高患肢)。“RICE ”是由以上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

?休息创伤后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rest ,也就是休息,限制受创肢体的活动,以减少出血,减缓肢体肿胀、疼痛,防止损伤加重。这一点对于创伤后骨折的病人不成问题,因为一动就要痛。值得一提的倒是许多创伤后没有骨折的病人,大部分人以为没有骨折就没有事了,殊不知,没有骨折,但又有韧带损伤时,同样需要正确的处理,对于下肢负重关节来说尤其如此。明确有韧带损伤时,应该用石膏固定,严格止动3 周,等待损伤组织的愈合修复,否则会经常疼痛,并且经常容易再次扭伤,那就比较难于治疗了,这种情况最多见的就是踝关节的扭伤。

?冰敷ice 的字面意思是冰,也就是冰敷,其作用已如前述,可以有效地降低肢体肿胀疼痛的程度。使用时应尽量使冰袋温度维持在0 ℃,以免冻伤或起不到冰敷作用。每次冰敷15-30 分钟,可反复使用,至局部疼痛消失为止。

?加压包扎compression 就是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一方面可使损伤组织内部压力增加,促进小血管闭合,减少出血;另一方面可减少渗出,减轻肢体肿胀。将带弹性的织物(弹力绷带、护膝、护踝等)裹在损伤部位或用纱布直接加压包扎患肢。包扎有一定的技巧性,必须采用“面”加压技术,使整个患肢各处均匀受压,且松紧适度,过松达不到效果,过紧则会影响肢体的血供。另外,切忌形成条索状了。有时伤口出血凝结在敷料上,也会造成索带样压迫,必须及时更换。加压包扎后要注意观察远

?抬高患肢elevation 即抬高患肢,是消肿的一项重要措施。静脉回流受重力的影响,当然还与机体循环阻力有关。如果肢体位置低于心脏平面,则静脉回流就要克服循环阻力和重力的双重阻力,不利于肿胀的消除。所以应将患肢置于心脏平面以上,使重力转化为动力性因素,促进肿胀消除。

主动训练

包括受创肢体的肌力训练和适当的关节活动。创伤后制动、抬高患肢等措施会使四肢尤其是下肢的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循环淤滞,这些负面因素不利于肿胀的吸收。主动训练的肌肉收缩和肢体活动能够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从而促进消肿。当然,主动训练的重要性和好处远不止于此。

消肿的其他措施

还包括各种理疗方法。理疗可以增加血管壁的致密度,降低细胞膜的渗透性,减少进一步渗出,促进肿胀消除。理疗还可改善血液淋巴循环,增加对坏死组织、细菌、细胞残余物质的吸收,及时移除钾离子、组织胺、5- 羟色胺、各种水解酶和缓激肽等物质,起到消除肿胀的作用。

骨折康复治疗的分期与训练

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结果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长期的外固定制动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造成了两者之间在康复治疗中完全不同的病情需要。因此,在论及骨折康复治疗的分期问题时,就有必要将两者分开来讨论。当然,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种情况,即手术治疗而不能达到足够稳定的内固定,手术后仍需要石膏或夹板外固定。

非手术治疗的康复分期及训练

先来讨论在非手术外固定情况下治疗骨折时的康复治疗分期及其训练内容。这种情况下康复治疗的分期与骨折愈合的过程密切相关,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可将骨折康复分为三个时期,也即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伤后1-2 周。此期骨折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手法或牵引复位,并已实施了石膏等外固定措施,受伤局部肿胀正逐渐消退,骨折端血肿逐渐吸收。但是,肿胀和血肿吸收的过程也正是纤维瘢痕和粘连形成的过程;同时,肢体的消肿也会影响外固定的可靠性,容易导致骨折的再移位,需要及时更换外固定,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再次复位。

这一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骨折复位的前提下,通过康复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预防肌肉萎缩,减少或防止粘连和纤维化的形成。具体方式主要有抬高患肢、冰敷、骨折远端的向心性按摩和主动活动。主动活动是极其重要的康复治疗措施,一般可采用被固定区域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即肌肉收缩不会引起肢体的运动,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应固定不动。肌肉收缩应有节奏地缓慢进行,可从轻度收缩开始,无痛时逐渐增加用力程度,直至最大力量收缩,每次收缩持续数秒钟,然后放松,再重复训练,每小时可训练5-10 分钟。有些病人在刚开始锻炼时,难以掌握练习动作,可以先在健侧肢体进行试练,待熟练后在健侧的帮助下对患侧进行试练。主动活动的具体动作,根据骨折部

的舒缩和踝关节的跖屈背伸活动,髋和膝关节保持不动;脊柱屈曲型骨折,可进行头、双肘和两足五点支撑的过伸活动。中老年人关节挛缩倾向很大,更应特别加强主动活动。

?第二阶段伤后2 周至骨折临床愈合约至伤后2-3 个月。此期局部肿胀已经消退,疼痛消失,软组织的损伤已逐步趋于修复,骨折端日趋稳定,而外固定仍未拆除。

这一期康复目的首先是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效,其次是减轻肌肉的进一步萎缩,并增加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训练方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和未固定关节的伸屈活动外,还可在健肢或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步开始骨折局部上、下关节的石膏内活动,以及与骨折移位相反方向的活动,并可编制体操开始体育疗法。上肢骨折如全身情况许可,原则上不应卧床;下肢骨折必须卧床休息时,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并实施床上保健操,以防止全身性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也可用红外线或各种透热疗法促进消肿;用断续直流电或中频电流刺激预防肌萎缩等。

?第三阶段从骨折临床愈合到骨痂改造塑型完毕,一般从伤后2-3 个月到1 年以上。此期骨折端已稳定,能耐受一定的应力,外固定已拆除,患肢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进行更大范围的训练。训练目的是扩大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恢复肌力,增加肢体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最大程度恢复。训练方式以抗阻活动和加强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再加上肌力恢复训练,其中运动疗法是最重要的方法,辅以适当的理疗,也可装配之具、扶拐、手杖、轮椅等作为必要的功能替代。上肢骨折辅以力所能及的轻微工作;下肢骨折训练弃拐步行;屈曲型脊柱骨折可下床直立,双臂在腰部反抱,做挺胸伸腰活动。训练中所加阻力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损伤,以患者健肢供给阻力为佳,因易于掌握阻力大小,且简便易行。增大关节活动范围以主动活动为主,必要时可辅以适当的被动活动或关节动器。下面谈谈主要的练习内容:

关节活动度练习:恢复伤区关节的活动度通常是病人的首要要求。长骨干骨折经石膏固定邻近关节后,所导致的关节活动度障碍一般程度较轻,经过主动、助力及被动运动练习,可以逐步消除。关节内骨折经长期的石膏固定后会后遗较牢固的关节挛缩粘连,可做关节功能牵引,特别是加热牵引。关节活动度练习前做适当的热辽也可增强练习的效果。疗效进步不明显时需考虑改进治疗方法。练习至一定程度如出现进步停顿时,应根据实际功能恢复程度采取相应对策,如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无明显妨碍时,可结束康复疗程;如仍有明显影响,则应考虑施行关节松动术;然后术后早期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以防止再次粘连。有时可在麻醉下使用手法松动关节,但有很大的风险,一般需由有经验的医生施行,以防造成骨折。

肌力训练:当不伴有周围神经损伤或特别严重的肌肉损伤时,骨折伤时,骨折伤区的肌力常在3 级以上,并按渐进抗阻练习原则进行。等张、等速练习的运动幅度应随关节活动度的恢复而加大。受累的肌肉应按关节运动方向依次进行练习,致达到肌力与健侧相近或相等时为止。肌力的恢复为运动功能的恢复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亦恢复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关节继发退行性变,这对下肢负重关节尤为重要。

平衡及协调功能练习:多发骨折和复杂骨折长期固定后受累肌肉范围较广,老年人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本来就比较差,此时应特别强这方面的训练,以降低再次摔跤的可能性。运动员对平衡力和协调能力的康复要求很高,应给予重视,在练习上应慎重。

电疗法高频电流

频率超过100000 赫以上的电流被称为高频电流,与低、中频电流相比,高频电流对神经经济肉组织没有刺激作用,但是有明显的热效应,而且这种热效应的成因与水、泥、蜡的传导性热效应也有显著的不同,在热的深度、强度、稳定性、均匀性、选择性、可控性等方面,则要显著优于传倒性热效应。

另外,体内有金属内固定物、心脏起博器的患者采用电疗时必须严格控制适应证。

超声疗法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弹性振动波,与光波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医疗应用的超声频率一般为800-1000 千赫,声强多在3 瓦/ 平方厘米以下,一般对组织不产生损害。超声振动具有刺激组织细胞的功能、松解组织粘连,以及软化瘢痕,是比较常用的理疗方法。

光疗法

是指应用日光或人工光源进行治疗的方法,根据光的波长不同,可分为可见光、红外、紫外线和激光等多种治疗方法。与电疗相似的是,这些不同波长的光在临时应用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适应症和控制参数。以大家熟知的紫外线为例,它可分为A 、B 、C 三个波段。A 段波长为320-100 微米,能引起荧光反应,适于抗过敏、抗佝偻病;B 段波长为280-319 微米,能调节机体代谢,刺激组织再生和上皮的愈合;C 段波长为180-279 微米,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常用于消毒。

手术治疗后的康复分期及训练

由于内固定手术的广泛开展,骨折康复治疗分期的时间尺度已经与传统的观念有了实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能否进行的功能训练。笼统而言,手术能使功能训练的时间进度提早1-2 个月,这关键的一两个月时间极大地减少了骨折病的发生。

手术治疗骨折如能达到足够稳固的内固定,术后无需额外的外固定措施时,可以明显地加快康复的进程。

?一般在术后第1 周内进行第一阶段康复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并辅以其他的消肿措施。

?术后第2 周内进行第二阶段的不负重关节活动,由于没有外固定的限制,这种关节活动要求在数天内即接近于正常关节的活动范围。

?术后第3 周进入第三阶段康复,开始下肢的部分负重行走和上肢的应力动作训练,为早日重返社会生活做准备。不累及关节的四肢长干骨骨折基本上都能达到上述要求,能使病人在术后1 或2 个月的时间内重返工作岗位,并且一般不会出现领近关节的明显功能障碍。

有些骨折的情况,即使内固定足够稳固,也不允许肢体的早期负重。例如,关节内骨折、骨盆骨折和脊柱骨折,这些累及骨松质的骨折是无法通过手术内固定“立即”恢复其生物力性能的,必须等待骨折愈合后,才能开始肢体的负重和负荷动作。从康复的时间尺度上,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但是,手术治疗的意义不仅在于使骨折在解剖位置愈合,而且在于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所带来的一系列优势。手术后如能够不用石膏外固定,首先带来了护理上的方便。

缩练习和采用消肿措施。术后2-3 天即可开始连续被活动治疗,可获良好的效果;也有学者主张术后在麻醉尚未消退即开始24 小时持续的被动活动治疗,认为能够克服手术创伤所带来的被动活动疼痛。

第二阶段康复仍需2-3 个月,至骨折临床愈合为止,此期禁止患肢的负重和应力动作,康复的主要任务是在术后第2 周时使关节活动恢复到接近正常,并在以后的时间中维持这一活动度,同时进行肌肉的等长和等张练习,防止肌肉萎缩。

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后即进入第三阶段,显然,只要前两个阶段做得好,本阶段只需进行短期的负荷恢复训练即可重返社会生活。

骨折康复

治疗应因人而易因骨而易。同一部位同一类型相类似的骨折,经过了相似的治疗,也可能因患者的年龄、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程度、身体素质、经济能力的不同而需要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而康复计划的制定就需要对上述的这些康复原则和措施有熟练的掌握。

上肢骨折后的康复

肩部骨折

肩部骨折最多见者为锁骨骨折与肱骨近端骨折。锁骨骨折好发于青少年,常见的受伤机制是侧方跌倒时,手、肘或肩部先着地,暴力沿上肢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或横形骨折。在周围肌肉的牵拉作用下,骨折常常有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最常见于老年人摔倒后,以肩部或上肢着地致伤,可以造成各种类型的

幼儿锁骨青肢骨折或成人的无移位骨折可不作特殊治疗,常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悬吊,保持局部相对静止3-6 周即可。有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需手法复位后再用横形8 字绷带固定,并定期调整或更换8 字绷带,骨折通常于4-6 周后愈合。锁骨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即使仍有较大的分离移位,也能很快愈合。鲜见不愈合者,因而通常无需手术,但近年来手术治疗日趋增多,以尽可能缩短外固定的时间。锁骨外侧端的骨折若影响到肩锁关节的稳定性,则必须手术解剖复位内固定,否则会后遗局部的酸疼和上肢提物无力。肩胛骨骨折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以三角巾悬吊3-4 周即可。但当骨折累及到肩盂关节面时,则需做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也以三角巾悬吊3-4 周。

肱骨近端骨折可以表现为大结节撕脱骨折、简单的外科颈骨折以及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大结节撕脱后常向上方移位,一般需要在肩关节外展前屈位固定3-4 周,这是一个艰难的体位,患者常常不能完全平躺,只能采用半坡位睡觉。无移位和轻度嵌插移位的外科颈骨折一般以下三角巾悬吊即可,无需手术,效果良好。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常有大小结节的移位,且多伴有肱骨头的脱位,有时还会累及肱骨头关节面,因此常需手术治疗,术后三角巾悬吊3-4 周。高龄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或者骨质疏松严重,估计手术无法作有效内固定者,只要不伴有肱骨头的脱位,也可采用简单的三角巾悬吊治疗。

骨折经临床处理后应即日开始握拳、伸指、分合手指、腕屈伸环绕、前臂旋转、肘屈伸、耸肩和肩带后伸的主动练习,但锁骨骨折后禁忌做肩带前屈运动。每组每个动作可做3-6 次,每天练习数组,以后每天增加2 次到每个动作20 次左右。活动时幅度应尽量达做大范围,并逐渐增加用力程度。用悬吊带数天后疼痛减轻时,可做肩部在悬吊带内前后、左右摆动的主动或助力运动,即钟摆运动。还可在悬吊带内做主动肘屈伸及前臂旋转练习,以及腕部与手指的抗阻练习,肘关节的屈伸应在三角巾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时应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性固定,以免引起骨折处疼痛或骨折再移位。

?锁骨骨折平时站立时宜双手后叉于腰部,保持抬头挺胸体位;睡眠时宜仰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两肩之间稍加垫高,保持与站立时相似的体位。第2 周时增加手指握力练习,并做肩部外展、旋转的被运动或助力运动。第3 周时增加肘部屈伸与前臂内外旋的抗阻练习,仰卧位时,做头与双肘支撑的挺胸练习。内固定稳定者应尽早开始做肩带周围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

康复第三阶段骨折愈合、去除固定时即进入康复第三阶段。肩关节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关节,能够进行许多方向的活动,包括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水平屈曲、水平外展等,以及复合的上举动等。活动度训练时显然要照顾到所有这些方向,与肩部的多方向活动相匹配的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也可以分成相应的组群。

第三阶段康复的重点在于活动度与肌力的训练。8 字绷带去除后的第1 周内,仍需以三角悬吊保护。

第1-2 天,站立位,上身向患侧屈并稍前倾,用健脂托住患肢前臂,放松患肢肌肉使之自然下垂,做肩部的前后左右摆动,逐渐努力增大运动幅度,称为肩部的钟摆运动。

第3-4天,将上述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即依靠患肢肩带肌的力量活动,并开始在健肢的帮助下抬高患肢,做肩关节的活动范围的被动恢复。

其中,爬墙运动是一种简便易行且非常实用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练习时以身体的正面对墙壁或箱柜而立,相距15-30 厘米,在健肢的帮助下将患肢抬起,手掌扶牢墙面,四指交替墙面或柜格面向上爬行,达一定程度后,还可做压肩动作。

在去除固定的最初2 周内,避免肩带过分用力和过多的前屈运动。至第3 周以后再进行扩大肩带和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和肌力的练习。肱骨外科颈嵌插型骨折应适当推迟钟摆运动和爬墙运动的时间,外展型骨折患者禁忌做静力兴肩外展练习和爬行练习,内收型骨折患者禁忌做静力性肩内收练习。

肱骨干骨折

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以下1 厘米至肱骨髁上2 厘米之间的骨折,称肱骨干骨折,多见于成年人。上肢活动时肱骨干所受应力较大,且由于骨折运近端肌肉的牵拉作用,使骨折多有移位,手法复位后难于维持,且外固定比较困难,因而常需手术治疗。桡神经在肱骨中段部位紧贴肱骨后方走行,中段骨折时有可能将之嵌夹在骨折端内,手法复位比较危险,切开复位能在直视下看到桡神经,相对要安全很多,但有时仍然会出现神经的牵拉伤。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效果确切,术后常能早期活动。

术后3 天内疼痛反应比较明显,可以做手和腕部的主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上臂肌群在主动等长收缩,同时辅以消肿的RICE 原则。3 天以后疼痛反应减轻,即可在健肢的帮助下开始肩和肘关节的被动运动。在2-3 天内增加至全幅度活动度,术后一周可以开始上肢肌群的主动等张练习,有条件的可做等速练习,以及肩和肘关节的主动运动。3-4 周以后,除肌力仍稍弱外,整个患肢的功能即可接近于完全恢复。

在肱骨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中,主要涉及到肩和肘两个关节,肩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训练方法恰如前述。肘关节本身是一个单轴关节,仅能做屈曲和伸展两个动作,相应配置了屈肌群和伸肌群两组肌肉。但是,肘关节的固定必然会累及到前臂的旋转功能,而且在前臂的旋转动作中,选后的力量主要来自上臂屈肌群中的肱二头肌。因此,肱骨骨折后的康复内容必须包括前臂旋转功能的训练。

肘部骨折

肘关节的屈伸使人类的手能够远近自如地移动,这种杠杆作用对手功能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肘关节仅能围绕单一的轴做屈伸运动,但肘部骨折会影响到前臂的旋转功能,从而对手功能的发挥起到不利影响。常见的肘关节附近骨折包括肱骨髁上骨折、髁间骨折、内上髁骨折、外上髁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尺骨冠状骨折以及桡骨头骨折等。这些骨折以不稳定骨折与累及关节面者居多,大多数有手术指征,需要切开复位,而且术后一般仍需辅以石膏外固定,但肘关节上下关节面接触弧度大,吻合较紧密,在损伤后特别容易产生粘连、挛缩和骨性的活动度障碍。所以肘部创伤、骨折、脱位后的制动期应尽可能短,并要尽可能固定于功能位。

肱骨髁上骨折、简单的内上髁与外上髁骨折以及尺骨鹰嘴骨折采用AO 的加压钢板、拉力螺钉和张力带钢丝等技术作内固定后,常能重建骨折局部的稳定性,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可以早期活动。在术后3 天的疼痛期内,可做肘关节远近肌群的等长收缩,肩、腕和手指各关节的全幅度活动度被动与主动练习,在采用RICE 原则消肿的同时,也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术后3-7 天,即可增加轻柔的小幅度

关节活动度训练的最佳与最关键的时期,应争取在1 周内恢复至接近满幅度活动度活动的程度,同时还需要进行上臂与前臂各肌群的肌力训练,包括等张练习、抗阻练习与等速练习。肘关节活动度训练以主动练习为主。术后第3 周即可进入第三阶段康复,继续巩固与维持肘关节的活动度,进一步加强肌力训练。术后1 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

尺骨冠状突骨折和桡骨头骨折往往在术后仍需采用一定时间的石膏固定;无移位的肘部骨折则需1 个月左右的石膏固定;肱骨髁间骨折由于粉碎严重,手术目标首先是恢复肘关节的大致形状,术后常需4-6 周的石膏固定。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也需长时间的石膏固定。这些情况下的康复治疗与上述能够早期活动者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各阶段康复时间的延长,而且肘关节正常功能恢复的难度增大,总体效果不如早期活动者,骨折程度越严重,是石膏固定时间就越长,相应的最终结果也就越差。

康复第一阶段康复在骨折临床处理完成后即应开始,注意石膏内的上下肌群静力性等长练习,以及非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度训练,可做肩部的钟摆练习,肩带的主动上耸、下压活动,以及腕和手指的主动屈伸运动及抗阻练习。如有牢固的内固定,术后数天即开始连续被动活动治疗,可有效地保持关节功能。第2 周时可增加做肩部主动运动,逐渐达到肩、腕和手指各关节的全幅活动度活动,进一步加强肌力练习。第二阶段时可每天定时去除外固定,由健肢或医务人员托住肘部和前臂,小心地进行关节屈伸主动练习,是运动时患肢不承受重力负荷,练习后继续外固定。动作幅度与次数逐步增加,练习时切忌引起明显疼痛。肌力训练应增加等张收缩的内容。外固定去除后进入第三阶段康复,应系统地进行肘屈伸、前臂旋转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肌力练习。为矫治前臂及手指伸肌挛缩或粘连,应分别在握拳及伸指时做腕部充分屈伸的练习。

?桡骨头骨折桡骨头骨折时除影响肘的屈伸功能外,常造成前臂旋转功能的损害,应尽可能及早开始前臂旋转活动度练习。

肘部骨折的康复训练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依然是肘关节的屈伸,以及其上下肌群的肌力训练,包括前臂旋转肌群的训练,具体方法可参考肩部与肱骨干骨折时的相关图示。

浅谈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过程 1、肉芽组织修复期——骨折部血肿机化,毛细血管侵入,血肿逐渐演变成肉芽组织,此期需伤后2—3周完成。临床上骨折部位仍有肿、痛,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弹性的成角活动,X线有少量膜内骨化影。 2、骨痂形成期——骨外膜的膜内骨化及骨内膜的膜内骨化过程,骨折两端骨化部分逐渐接近并会合,同时骨折部位血肿,经肉芽组织过程形成软骨也开始骨化,此期为伤后6—10周。临床上骨折局部无水肿、无压痛、无异常活动。X线膜内骨化部分两端会合,软骨骨化也连成一体,骨痂呈梭形,但骨折线可见,此期已达临床愈合。 3、骨折愈合期——骨痂范围与密度逐渐增加。骨痂内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趋于规则。骨痂与骨质界线不清,骨折线消失。但髓腔被骨痂封闭。此期为伤后8—12周。临床上此期骨折愈合很牢固,患肢可以开始使用。 4、塑型期——骨结构按照力学原则重新改造,多余骨痂被吸收,髓腔可重新开放。骨折痕迹基本消失。一般需伤后1—2年。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已使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病,也是引起肢体残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骨折的病人往往重视复位的成功与否,医生往往注意固定是否稳定,而骨折治疗的第三个原则即功能训练则常常被忽视。当然复位和固定是肢体恢复功能的前提,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则是肢体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的保证。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万无一失的方法能够保证骨折一定愈合。骨折愈合不良分为三种情况,即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 骨折延迟愈合 延迟愈合亦称慢连接,是指骨折愈合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愈合过程延长。 ?临床表现主要为骨折局部水肿、疼痛、压痛的持续存在。X 线片显示骨痂出现晚而稀少,骨折线仍清晰存在,长期不能连接,但骨折端无硬化或髓腔封闭现象。

浅谈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本病属于中医“髀杵骨骨折”的范畴。 【诊断标准】 (一)外伤史 老年人遭受轻微的扭转暴力可发生骨折,多数是在走路时滑倒,身体扭转,臀部着地而发生。青壮年发生该骨折较少,多由车祸、高处下坠等强大暴力而引起。 (二)症状 髋部疼痛肿胀,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三)体症 1、畸形:患肢多有短缩、外旋畸形。 2、压痛和叩击并痛:大粗隆部有压痛,患肢纵轴叩击痛阳 性。 3、肿胀:局部肿胀及瘀斑。 4、功能障碍:骨折患者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四)辅助检查 X线: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辩证分型】 (一)中医分型 1、早期:髋部疼痛,肿胀明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 质红,苔薄白,脉涩,舌下络脉青紫。 2、中期:髋部疼痛有所减轻,但未消失,肿胀减退,活动 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后期: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 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 苔薄白,脉细弱。 (二)西医分型 AO分型 AO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其整体骨折分型系统中归为A类骨折。A1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两部分),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1、沿粗隆间线;2、通过大粗隆;3、通过小粗隆。A2型:经粗隆的粉碎骨折,内侧和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1、有一内侧骨折块;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3、在小粗隆下延伸超过1cm。A3型:反粗隆间骨折,外侧骨皮质也有破裂。1、斜形;2、横形;3、粉碎。AO 分型便于进行统计学分析。既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形态学描述,又可对于预后作出判断。同时在内固定物的选择方面也可出建议。

骨折愈合过程及标准

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期:骨折以后,骨膜、骨质和骨髓等组织损伤或断裂,同时损伤了骨骼周围的小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伤后4-5小时,骨折部位血液开始凝固,形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血肿的刺激使骨折部位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等再生,并从骨折两端同时向血肿内生长,犹如树根在土壤内生长一样。这些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吞噬细胞从各个方向侵入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并分裂繁殖,最后积血清除,形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再一步转华纤维组织,将两个骨折端连接在一起形成纤维愈合。这个过程叫血肿机化期,这一时期约2-3周完成。 (2)骨痂形成期:在骨的表面有一层骨膜,它对骨的再生和生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骨折后1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开始大量分裂增生,形成新生骨,并从骨折两端沿着血肿机化后变成纤维组织,最后两端连接一起,将纤维组织变成骨组织。这一阶段大约在骨折后1周开始,4-6周完成。此时断裂的骨头被新生骨组织连接在一起,虽不会移位,但仍不能持重,否则容易发生成角变形。 (3)骨性愈合期:骨痂内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骨折间隙的桥梁骨痂完全骨化,这就是愈合期。约在骨折后8-12周,X线片上显示骨折线消失,骨闸密度增加,髓腔为骨痂所充填,骨痂与皮质的界限已不清。此时骨折端之间已形成骨连接,外力作用时骨折部不再变形,故够负重活动。

(4)塑形期:骨折的愈合过程中和愈合中的一定时期内,都通过成骨和破骨过程进行塑形。最后在形态和结构上恢复或接近和恢复到和正常骨一样。至此,骨折愈合过程就完全结束了。 愈合标准: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提示:如果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没有变形,那么观察的第一天就是临床愈合日期。以上是临床的骨折愈合标准,但要确认骨折是否愈合,尽量不要自测,以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附:

浅析老年人骨折

浅析老年人骨折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代谢水平逐渐下降,组织再生能力差,骨质疏松明显,反应较慢,容易跌倒,骨折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病残的主要原因。老年人骨折后愈合慢、卧床时间长,极易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另外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需要医护人员采取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因此,分析老年人骨折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做好正确的临床护理,对于提咼老年人生 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I 一、老年人骨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老年人骨折的特点 老年人常见的骨折有桡骨远端(科雷氏)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胸及腰椎压缩性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等。老年人机体功能日益退化,组织再生能力差,骨折手术的重创会使病人长期卧床而引起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另外,疼痛刺激也可使心脑血管病加重。因此,做好临床对症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病人康复的关键措施。 2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原因分析 老年人骨折是以骨质疏松为基础的,骨质疏松是骨折的危险因素。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大概有四分之一患有骨质疏松病,造成骨的强 度降低,一旦其受各种低能量的冲击如:跌倒、汽车颠簸等即可引起骨折,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骨折。另外,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降低,肌肉的力量与柔软性也大不如从前,身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性都

在不断下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降低,平常生活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会由于重心不稳而导致扭伤、摔伤、跌倒等而发生骨折。 二、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骨骼,肌肉神经的正常功能,尽快地使骨折处复位,给予牢固有效地内固定或外固定,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人骨折必须全面考虑, 选择对全身影响小、安全性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骨折的治疗极力主张早期手术内固定,以减少老年人骨折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三、老年人骨折后的护理 1心理护理 老年人骨折后容易出现情绪不安、焦虑、烦躁、惊恐、易怒、情绪低落甚至抑郁、悲观、绝望等各种心理变化,对治疗缺少信心等不良心理反应。作为护理人员,应主动走近患者,针对性地做好患者思想疏导工作,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语言要亲切、体贴。谈病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多为患者介绍成功的案例,从而使患者能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予照顾,建立良好的护患氛围,可极大促进骨折愈合以达到早日康复。 2皮肤护理 骨折老人由于长期卧床,机体退行性改变加快,患者血液循环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有哪些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有哪些? 答: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①局部无压痛及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反常活动;③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外固定解除后上肢能向前平举lkg重量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哪些骨折一般不出现骨折之专有体征? 答: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无移位骨折。 试说开放性骨折的分度? 答:按软组织损伤程度分三度: 第一度:皮肤被自内向外的骨折端刺破。 第二度:皮肤被割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肉中等度损伤。 第三度: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骨折治疗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②固定:是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待其坚固愈合; ③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以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直等并发症。 ?复习要点 ?骨折定义 ?骨折的特有体征 ?复习要点 骨折愈合过程中,由软骨内化骨而分别形成何种骨痂: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 ?复习要点 骨折愈合过程中,由膜内化骨而分别形成何种骨痂:外骨痂和内骨痂。 ?复习要点 开放性骨折的清创原则:清除创面创口内异物、切除创面创口内坏死组织、保留游离的碎骨片。 ?复习要点 骨折晚期的局部并发症有: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 ?复习要点 骨折复位有几个标准:二个,解剖复位、功能复位。 ?复习要点 骨盆耻骨部骨折引起尿道破裂, 尾骨骨折引起直肠破裂,均为: ?A、开放性骨折 ?B、闭合性骨折 ?C、病理性骨折 ?D、嵌插性骨折 ?E、稳定性骨折 ?复习要点 外伤性骨折的形成原因中哪一项为不正确: ? A.直接暴力 ? B.间接暴力 ? C.积累性劳损

谈谈骨折愈合后期关节僵硬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6823227.html, 谈谈骨折愈合后期关节僵硬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 作者:常青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目的通过指导患者和家属做好后期康复治疗及家庭护理,以达到治愈骨折愈合后 并发的关节僵硬症。方法针对患者病情,采用中草药熏洗,配合手法按摩及适当功能锻炼, 并遵医嘱执行,减轻和治愈关节僵硬。结果经过大量患者临床使用,疗效较为满意,绝大部 分并发关节僵硬的患者病情得到很大改善甚至痊愈。结论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充分说明了中医 中药的优势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让患者和家属参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使骨折的治疗效果和后期康复更有保障。 关键词:骨折愈合并发关节僵硬;康复指导;家庭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guid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lat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family ca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ealing of fracture healing after joint stiffness. Methods For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 the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umigation,with massage and appropriate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to follow the doctor's advice, reduce and cure joint stiffness. Results After a larg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use, the effect is more satisfactory, the vast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joint stiffness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or cured. Conclusio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practice, the advantages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ree points of treatment, seven nurs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so tha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change passive acceptance for active participation, so that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post more protection. Key words:Fracture healing and joint stiffness;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Home nursing 目前,骨伤科在临床治疗骨折时,通常采用的治疗办法①非手术疗法;②手术疗法。患者在医院进行复位和固定之后,通常需要在家继续休养、康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下,患者在家没有医生和护士的照看,其护理和后期的康复就只能靠家属及患者自己了。因而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家庭护理及康复治疗,对于促进骨折的愈合、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尤其重要[1]。骨折愈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在骨科临床中非常多见,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达96%,关节附近的骨折愈合后遗留关节不同程度僵硬几乎达100%。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理疗加功能锻炼,虽然有效,但功能恢复似乎太慢,近年来,我院骨伤科采用中药熏洗[2],配 合手法按摩及适当功能锻炼,治疗了大量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浅谈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浅谈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为非常常见的一种关节周围骨折,主要发生在30岁和6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尤其是女性群体。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直接或者间接的暴力而引起,本文就其临床评估进行分析,并分别给出了有效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方式。 标签:肱骨近端;骨折;临床评估;手术;非手术 肱骨近端骨折占全部骨折的5%左右,主要由于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隶属于肩关节骨折。病发高峰期为:30周岁左右,这阶段骨折患者主要是由于高能量损伤而引起,并伴随有脏器损伤或其他骨折;另一个最易发生此类骨折的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特别是老年女性。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在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群体中总占了近70%,且近年来老年群体的发病率急速上升[1]。 1临床评估 1.1临床检查方面肱骨近端骨折常由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暴力而引起。直接的暴力因素主要由高速运动或交通事故的引起,这种暴力致伤而导致的骨折多伴有血管神经和其他骨折型损伤。间接的暴力因素主要为摔倒时手或者肘部着地,使暴力传至肱骨干而引起。按损伤能量来划分可分为高能量和低能量的损伤,对高能量的损伤患者而言,应该检查是否有无其他骨折、脏器损伤、神经性的血管损伤,甚至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医生共同会诊来确定诊断与治疗的方案。肱骨近端的骨折患者常伴有腋神经的损伤,且不能简单的仅对三角肌区是否有感觉,需要对三角肌肌力进行仔细检查,严重者还需采用神经肌电图进行检查。对低能量的损伤患者而言,应该重点检查并评估骨质疏松及相关内科疾病。骨质疏松状况可通过测量骨密度来鉴定,也可以对骨折处进行薄层CT检查,以了解患者肱骨头骨质状况。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时,对患者以往病史的了解很重要,如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能够对患者手术造成影响的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术中死亡。 1.2影像学检查肱骨近端的骨折最优检查方式之一便是X线检查,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骨折类型,高品质的X线片能够准确的了解患者的骨折特点。常规检查可选择肩关节创伤的系列片,有腋位、侧位和前后位的X线片。 对于肩关节的移位和骨折的评估而言,CT检查具有较大优势,在三维重建后能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在患者过于疼痛而不能进行常规检查时或者肱骨近端的三、四部分出现粉碎性骨折时应采取CT检查。但是MRI不是肱骨近端的骨折的常规检测与评估方法。 1.3骨折分型常用的临床骨折分型主要有Neer型、AO分型。Neer型的思想是将肱骨近端划分为肱骨干、小结节、大结节、肱骨头等四个部分,并将其骨折部位的骨折块数量来分型。骨折块是指移位大于1cm及成角大于45°的上述部位。一部分骨折定义为:肱骨近端骨折块成角小于45°或者移位小于1cm,且无论是

浅析老年人骨折的原因与促进骨折愈合的措施

浅析老年人骨折的原因与促进骨折愈合的措施 发表时间:2015-09-09T10:51:17.1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黄日成1 张立柱1 李海军2 [导读] 1. 吉林省长白县八道沟镇中心卫生院;2. 吉林省通化县人民医院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将成为一个更为严肃的社会问题。 黄日成1 张立柱1 李海军2 (1. 吉林省长白县八道沟镇中心卫生院 134407;2. 吉林省通化县人民医院 134100)【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0175-01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问题将成为一个更为严肃的社会问题。而骨折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巨大威胁,临床上就诊的老年骨折病人有所增加,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而且骨折并发症更加重老年患者的病情,影响预后。分析骨折原因可以明确看到老年人的骨折特点等,通过针对骨折病因进行有效预防措施,对减少该病的发生以及预防骨 折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 老年骨骼生理特点: 成年人骨骸定型以后,组成骨骸的各种成分仍然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各种钙盐的比例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老年人骨头中的无机物相对增多,并且碳酸钙大大增加,而磷酸钙却相应减少,具有弹性的有机物所占的成分逐渐降低,所以,他们的骨头变硬变脆,容易骨折。老年人由于代谢改变,多数都有骨质疏松迹象,一旦受外伤,脊柱、股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很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骨折后,由于自身体质原因使得手术治疗手段受到制约,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笔者将临床工作老年人骨折常见原因以及骨折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对预防老年人骨折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2 老年人骨折的原因: 2.1. 骨质疏松: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钙质的不断流失,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其是中老年人突发骨折首位原因。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分享加大的全身性疾病;与衰老有关(骨质疏松系指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但其成分、比例无明显改变,即骨的有机和无机成分均等减少。有机质生成正常,但无机矿物盐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与各种骨代谢有关的激素分泌、无机元素储备、分布,乃至各组织、器官的反应能力出现重大变化,骨代谢特点发生改变,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引发老年骨损伤、影响治疗、愈合、预防的最主要因素。骨质疏松由人体骨含钙量直接反映。骨中钙质含量历经增长、稳定、减少有3 个阶段: ①出生至30 岁左右,是骨质的快速生长期,其中15 岁之前增长尤为迅速;② 30 ~ 45岁骨量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③ 45 岁以后骨量开始减少;④绝经后骨量快速丢失;⑤ 70 岁以上妇女骨丢失可达40% ~ 50%,轻微外力即可导致脊柱、髋部骨折发生。 2.2. 精神心理卫生问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人生活质量差,功能要求低。在自身生理、心理、社会中担当的角色,都有其固有的特点。显著特征是心理“衰老”,生理功能减退,合并的疾病较多,对外界反应能力低下,保护性反射减慢,发生外伤的机会明显增多,所以老年人骨折十分常见。老年骨折内科伴发病和手术并发症会造成心理恐惧。 2.3 外伤:随着中老年的身体各项机能下降,会使肌肉的力量、柔韧性大幅下降,导致身体平衡性、协调性不稳,在运动、活动、行走、坐立时,对外界反应迟钝稍有不慎便重心不稳,造成外伤导致骨折的发生。常见因跌倒、昏厥、视力问题、外周血管问题、力弱、平衡、关节问题、装鞋不当、使用助行器不当、服用镇痛和安眠药、环境变化、发生意外导致骨折。 2.4 肿瘤病理性骨折患肿瘤的老年人或者骨转移的患者可以发生自发性病理骨折。 3、促进老年人骨折愈合的措施: 3.1、加强护理措施,中老年骨折后长期卧床,若护理不精心,还要造成其他疾病的发生。如:肌肉萎缩、皮肤弹性差、褥疮、肺部呼吸不畅对骨折愈合很不利,因此要勤翻身,观察受压皮肤情况;受压部位垫防压气垫,并合理用50% 红花酒精按摩帮助患者适当活动。 3.2、掌握老年人骨折治疗原则,老年人一旦发生多发伤,病情危重,需要及时抢救。早期是抢救生命,中期是防治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是矫正和治疗各种后遗症和畸形。急救、复位、固定、功能训练是骨折治疗的四项基本原则。倡导用各种支架或轻便的石膏固定,移位的骨折复位越好、固定越稳定,才可保证无痛的进行功能锻炼。 3.3. 合理的营养: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吃易消化、清淡、粗纤维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③沿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④持续3 天无大便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用缓泻剂或人工排便。合理营养可保障人体良好的营养状态可促进骨折愈合,避免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即经济条件、偏食、牙齿问题、吞咽不畅、胃肠道功能障碍。 3.4. 适当的心理辅导,积极参加康复训练:确定没有内、外科疾病、没有抑郁、没有营养不良都要鼓励他们参与康复训练。强调骨折邻近关节早期的功能活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早恢复体力,促进骨折愈合。 3.5. 骨质疏松的调理:增加钙质的摄入,主动或者被动运动可使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环加快,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对肌肉有刺激作用,可减慢或阻止骨质疏松的进展。 3.6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病人正确对待患病的现实, 协调失衡的心理. 正确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等, 针对骨折的康复进行积极有效沟通,鼓励患者建立信心对早期愈合有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人发生骨折严重影响今后的生命质量,不良的并发症给老年患者加重病情,临床上我们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预防骨质疏松,避免骨折发生,对发生骨折的老年患者,积极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康复训练对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老年人骨折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医患共同参与,尽早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浅谈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整体护理体会

浅谈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整体护理体会 随着生活条件及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居民的预期寿命极大地得到提高,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达1/1000左右,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等其他系统性疾病,整体护理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综合考虑。我院骨伤科护理组于2009~2014年对5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实施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现将整体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21例,女,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股骨颈骨折26例;车祸伤7例,自己跌倒43例,其他伤8例;空心螺钉内固定11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15例,近端股骨锁定钢板内固定23例,PFN近端股骨髓内钉9例,并存的内科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肺心病,前列腺增生症,肝肾功能不全等。 1.2方法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近端股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PFN近端股骨髓内钉治疗。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及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 2护理 2.1专科护理 2.1.1体位及翻身与手术室常规交接患者后,取平卧位,全麻患者需要去枕平卧并把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低血压等呕吐引起窒息,清醒后再取舒适体位。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丁字鞋。术后患肢抬高20~25°,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患肢受压,尤其是腘窝要避免受压,避免过度屈髋。有条件者可以让患者卧气垫床。双下肢活动受限时的体位护理,该类患者体位护理比较困难,患者配合艰难,最易发生褥疮,骨突处可垫海棉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我们采用移动患者身体重心及配合躯干托起法,做法是备一长枕(1m),将枕理为坡形,后把患者一侧略抬高,将坡形低的一侧放在大腿根部、臀部、躯干的一侧,坡枕高的一侧向外,使患者身体重心向对侧偏移,同样方法1~2h后换至对侧,一个回合后需2人分别站在患者的两侧,将患者躯干部托起,以臀部离开床面为度,使骶尾部及背部解除压迫并通风透气片刻,这样周而复始即可达到预防褥疮的目的。单侧下肢活动受限的护理方法是在患肢制动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屈曲健侧膝关节,以健侧下肢足底及双侧上臂的手掌或肘部为支点,支撑起下段躯干,使臀部离开床面,护理人员酌情给与协助,每1~2h1次,并对骶尾部及受压处进行按摩,此法简便易行。

骨折愈合的标准及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标准及愈合过程 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的骨科疾病,骨折的愈合是一个“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骨折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炎症反应期、修复期和缩型期三个阶段。骨折的分期只是将整个愈合过程的组织学特征做了几种的反映,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三个分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骨折的愈合标准也是比较严格的,包括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掌握这些标准有利于确定外固定的时间、练功计划和辨证用药。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 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提示:如果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没有变形,那么观察的第一天就是临床愈合日期。以上是临床的骨折愈合标准,但要确认骨折是否愈合,尽量不要自测,以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附: 成人常见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参考表 骨折愈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 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 “cyst”)。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

浅谈舒适型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

浅谈舒适型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0-09T11:11:00.4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6期作者:姚玉[导读] 结论:相对于常规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舒适型护理,更能促进关节恢复,减少并发症。 七台河市中医医院 1546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辅助舒适型护理对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外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骨折所导致具体情况给予相应舒适护理。采用Harris功能表评价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分析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1)。观察组优良率为91.11%,对照组为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05,P<0.05)。观察组6例(13.33%)发生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例(3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75,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舒适型护理,更能促进关节恢复,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舒适型护理;股骨颈骨折;骨折愈合术;并发症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fort care on fracture healing and complication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Methods:90 cases of postoperative femoral neck fractur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rresponding comfort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Harris function tab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ostoperative hip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t 1,3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Harris score of the hip joi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P<0.01).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1.1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3.33%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2=3.905,P<0.0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6 cases(13.33%)had complications,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15 cases(33.33%)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2=3.975,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routine nursing,comfortable nursing care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can promote joint recovery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keyword] comfort care;femoral neck fracture;fracture healing;complications 老年股骨颈骨折是临床骨科多发病,约占全部骨折发病患者中占3.58%[1];伴随我国老龄化日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日渐增多。受到老年身体功能低下以及骨质脆性增高等情况的影响,骨折愈合难度较大,易产生股骨头坏死等;因此,如何提高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的骨折愈合,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促进关节恢复以及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当前临床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难题[2]。 近年发现,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术后选取适当的护理模式和措施对疾病的恢复和预后起到重要作用[3]。舒适护理从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及精神方面出发,使患者在疾病疗程中处于最舒适状态[4]。研究发现,舒适护理用于临床骨科治疗取得较大进展,能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5]。本研究在常规骨科术后护理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措施,观察其对患者骨折愈合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舒适护理理论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骨外科收治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为股骨颈骨折且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5例,对照组采取骨科手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措施。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2~85岁,平均(74.2±8.5)岁;左侧26例,右侧19例;Garden Ⅲ型27例,Ⅳ型1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1~82岁,平均(73.1±8.1)岁;左侧23例,右侧22例;Garden Ⅲ型25例,Ⅳ型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参照《实用骨科学》符合老年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者[6];(2)Garden分型Ⅲ~Ⅳ型者;(3)年龄≥60岁;(4)一侧股骨颈骨折;(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2)手术禁忌证者;(3)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1)监测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发生异常及时采取相关措施;(2)采取低流量吸氧;(3)保持床铺卫生,时常给患者翻身;(4)定时检查手术创面是否存在渗液、渗血[7]。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骨折所导致具体情况给予相应舒适护理,具有包括以下内容。 1.3. 2.1 心理舒适老年患者经历手术应激后,焦虑、恐惧心理强;护士应及时通报手术情况,并随时保持良好的态度、娴熟的技术,使其感到处于严密可靠的监护,消除患者的负向心理;允许家人陪护,鼓励成功病友的分享,以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提高心理应对能力;护士耐心倾听,妥善解决,适当触摸,使得患者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 1.3. 2.2 环境舒适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和舒适,窗帘、地面、床单位均为浅绿色;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每天通风两次;保持温度在25~28 ℃,湿度在45%~65%;病房内每日行紫外线消毒;避免强光、噪音、气味等外界不良刺激;设置床挡及遮挡屏风,使换药、更衣等患者隐私得以尊重;护士行夜间操作时应轻柔,必要时开地灯和床头灯,注意不影响他人;尽可能安排护理操作集中完成,以减少对患者打扰的次数。 1.3. 2.3 卧位舒适术后去枕平卧,防呕吐;6 h后取中立位,患肢保持外展30°,下垫软枕抬高5~10 cm,维持膝、髋关节屈曲15°,以缓解肌肉张力,减轻关节压力,防止下肢水肿。

骨折愈合过程及愈合时间表)

骨折愈合过程及愈合时间表 常见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参考表 骨折愈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 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 “cyst”)。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为骨陷窝内的骨细胞消失而变为空穴。如果骨坏死范围不大,可被破骨细胞吸收,有时死骨可脱落、游离而形成死骨片。 (二)纤维性骨痂形成 大约在骨折后的2~3天,从骨内膜及骨外膜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侵入血肿,血肿开始机化。这些纤维母细胞实质上多数是软骨母细胞及骨母细胞的前身。上述增生的组织逐渐弥合,填充并桥接了骨折的断端,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provisional callus)肉眼上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经1周左右,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部分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而少见于骨髓内骨痂区,

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从组织学及生理学的变化来分,可分三期: 1.血肿机化期: 也称为炎症期.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破裂出 血,在骨折部形成血肿,血肿于伤后6-8小时开始凝结成血块.坏死物的刺激可引起局部创伤性炎症反应,局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能吞噬坏死细胞和残渣,还出现破骨细胞,对段端坏死部分进行吸收,为骨折修复创造条件,来自骨膜外、骨髓和周围软组织的新生血管周围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进入血肿内,以松散的纤维蛋白和破碎的胶原纤维为支架,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随血肿内红细胞被破坏,纤维蛋白渗出,血肿被逐渐被机化,演变为血管纤维性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成熟的Ⅰ型胶原纤丝,少数为Ⅱ型.胶原纤维包围骨折断端形成纤维性骨痂,初步将骨折断端连在一起.此过程在骨折后约2-3周完成.胶原纤丝还可发生钙盐沉积,最终形成骨组织. 在炎症阶段,前列腺素释放明显增加.前列腺素是重要炎症介质,也是强有力骨吸收刺激剂.前列腺素还能刺激血管及成骨细胞增殖.前列腺素的合成通过两种方法可进行抑制,其一是皮质类固醇,可从磷脂的储存中抑制脂肪酸前体的释放;另一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可抑制脂肪酸前体酶转变为活性酶. 2. 原始骨痂形成期也称为软骨痂期。在临床上相当于出现纤维或软骨组织 愈合的时间,组织学上以毛细血管长入骨痂和出现软骨母细胞为特征.骨折间隙细胞和血管均增多.在骨折后早期,邻近骨折端的骨外膜开始增厚,生发层的成骨细胞增殖,随新生血管伸入,在骨膜下出现膜内化骨.在骨膜掀起部分,由于生发层离开骨表面,虽然间质细胞增殖较快,但新生血管生长较慢,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在髓腔内膜侧也产生新骨.在骨折断端之间,由血肿机化形成的纤维组织大部分转变成软骨.软骨细胞经过增殖、肥大、变性坏死和钙化机制蜕变,以后由骨膜及髓腔内的大量毛细血管和成骨细胞侵入,在钙化软骨的的残基上沉积新骨,即软骨内骨化.在骨折修复早期,还可出现纤维软骨性骨痂,含大量成纤维细胞和一部分软骨细胞,这种骨痂一旦获得较好的血供,也可逐渐转化为骨性骨痂. 成纤维细胞为钙化机制所包围,其命运可通过两种方式演变:(1)成纤维细胞蜕变、死亡、破裂、消失,其遗留空隙为钙化机制充填,形成骨组织.(2)钙球及钙化胶原纤维形成骨陷窝,其内成纤维细胞不退变,演变为骨细胞.它与由成骨细胞转化的骨细胞有所不同,其胞核呈不规则椭圆形和长方形,少有溶酶体;多单独存在,以纤丝分隔,可两个或多个位于一个陷窝内. 通过上述不同骨化过程,包绕于骨折外侧的来自骨膜的的膜内骨化和部分软骨内骨化的新生骨形成外骨痂,它可分为三层:贴近骨干的是由成骨细胞产生的骨性骨痂,远离表面的是由成软骨细胞产生的软骨性骨痂,最外层则是由骨膜生发层增殖的骨祖细胞.在髓腔内来自骨内膜的膜内骨化和软骨内骨化的新生骨形成内骨痂.随着血肿的机化,原来沿血肿外围的纤维组织经软骨而骨化,从骨折断端近、远侧相互接近而会合,并与内、外骨痂相连,形成桥梁骨痂,说明原始骨痂已完全形成.断端重复微动对软骨痂形成是重要力学刺激,软骨痂期历时6-10周,临床上肿胀及疼痛明显减轻,断端活动消失.软骨痂将为硬骨痂提供力学支架,此期为活跃细胞分裂和代谢过程.多细胞性组织超过新生血管供应的氧. 骨痂改造塑形期也称硬骨痂期. 软骨痂进一步骨化转变为初级松质骨和

骨折的愈合时间是多久完整版

骨折的愈合时间是多久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骨折的愈合时间是多久 -部分内容参考兰州蜀草中医院官网常见的骨折愈合时间有以下几种: 成人常见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参考值:锁骨骨折4-6周、肱骨外科颈骨折4-6周、肱骨干骨折4-8周、肱骨髁上骨折4-6周、桡骨远端骨折4-6周、股骨颈骨折12-24周、股骨转子间(粗隆间)骨折8-12周、股骨干骨折8-12周、髌骨骨折4-6周、胫腓骨骨折8-10周、内、外及后踝部骨折4-6周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扣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重物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1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两项功能的测定必须慎重(尽量不要自测),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当然一般在治疗好后,患者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康复锻炼。那么具体的康复锻炼是怎么样的。 骨折康复锻炼:医护人员应为骨折病人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全身情况、骨折愈合的进度,功能锻炼后的反应等各项指标,不断进行修订锻炼计划。骨折早期:(炎症反应期,骨折1~2周)特点:局部疼痛,肿胀,骨折不稳,并发的软组织损伤需要修复。 锻炼方式:主要是做肌肉的等长收缩,以恢复肢体的原有生理功能为中心,24~48 小时。上肢:用力握拳,充分伸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下肢:骨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肌肉的力量,行走负重。躯干:背阔肌的力量、肌双下肢的力量。下面看下具体骨折中期以及后期的特点吧。 骨折中期:(伤后3~6周)特点:炎症消失反应,骨痂形成,骨折端已较稳定。锻炼方式:继续肌肉收缩锻炼,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活动,由被动到主动,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力量。 骨折后期:(骨折临床愈合)特点:骨折部无压痛,肌纵向叩痛,无异常活动,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X线显示骨折部骨膜粘合。锻炼方式: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