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速度的计算在小学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

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过程与方法

3、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读法和换算。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归纳总结-----加强巩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2.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汽车和飞机的运动快慢比较,引出速度的概念,得出公式、单位等。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通过例题的学习,知道速度公式的应用。通过运动的路线和速度两个标准对运动进行分类。

4.归纳总结

5.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写的是概念性的知识

七、作业布置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教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速度的计算在小学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

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过程与方法 3、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读法和换算。 四、说教学过程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第一篇:《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制定,对教法学法的灵活应用,再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基于以上几方面,我将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运动的快慢》是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节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下一节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速度是中学物理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速度的概念,不仅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为后续概念的学习方法起到引领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承前启后,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操。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速度单位的换算。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体验和感悟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将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用多媒体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并提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谁跑的快?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运动的快慢》。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感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后,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我校运动会百米赛跑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以得出:观众和裁判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裁判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是“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对问题的交流和讨论,进而分析归纳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应动快。 在此基础上我会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小聪和小明运动的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该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用路程除以时间,值越大,运动得越快。进一步明确同学们归纳的这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速度以及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学生要知道速度的物理定义以及公式,理解它的关键是要知道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等于速度,学生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它还与单位换算甚至与以后的加速运动都有关系,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目标分析 1、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目标分析: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就是指能理解速度的公式并且明白各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就是指能运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运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就是能辨别哪些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会计算某些运动的平均速度。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单位换算,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与以前的单位换算不同以往都是10的几次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从变式训练上让学生体会。关键是从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入手另外要把握好题目的难

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支持条件 在本课教学中可能用到的教学设备室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一: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二: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的成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知识点总结精讲-同步练习 - 答案解析

7.2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经历思考与讨论,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 2.能利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要点梳理】 要点一、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v=s/t,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 换算:1m/s=3.6km/h 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点诠释: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 无关。 要点三、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 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要点诠释: 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2.怎样比较运动快慢》学案(无答案)

7.2怎样比较运动快慢 学习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 3、能识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预习提纲: 1、你所在的班级谁跑得较快(两名)?现在要比较他俩谁跑得更快,怎么办? 2、简要拟定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 ; 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式:v= ;s= ;t= ; 匀速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的直线运动。 课堂学习: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活动1”谁游得快 讨论观众与裁判员各用了什么方法认定谁快? 2、通过计算比较课本图7-14中的汽车与飞机哪个快? 3.在上面的计算过程中我们让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中的哪一个相等了,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路程除以时间,即叫做速度。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1、速度的定义:。 ◆一种定义方法:这里用()与()的比值来定义(),表示了物体的运动();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来定义物理量。 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些物理量是用这种方法定义的。 3、速度单位:在SI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你还能写出怎样的速度单位(用符号表示),如。 4、结合书中单位换算,比较km/h与m/s哪个大? 1km/h= m/s, 1 m/s= km/h 完成以下换算: 54km/h= m/s;25m/s= km/h。 5、通过课本P45“例题”,明确物理计算题的解答格式和解题的规范性:写明公

式、代入单位运算等。 马上练习: 1、你认为哪个同学的说法正确? 甲:通过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乙: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 丙:运动时间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25m的路程,那么它3s内通过的路程是() A.15m B.5m C.10m D.75m 3、一辆行使速度为75km/h的汽车与一列行使速度为28m/s的火车,到底谁更快呢? 例题讲解: 1、已知小明家距离学校600m远,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用了200s,求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已知: 求: 解: 答: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活动3”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课本图7-18) (1)通过计算可知,图(a)中的汽车做运动,图(b)中的汽车做运动。 (2)你能计算图(b)中的小汽车在第一个10s、第二个10s和前30s的速度吗? 机械运动的分类: (1)按运动路径分可分为①和 (2)直线运动按速度大小是否变化分可分为和 2、平均速度 (1)定义: (2)公式:v=s/t 3、信息浏览 读表了解以下几个速度(方便今后计算):步行人的速度大致为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是步行时的倍,光和无线电波在真空中的速度是m/s。 巩固练习: 1、体育考试中,甲、乙两个同学跑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则()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 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 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 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 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 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 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 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1.2《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案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篇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多种,(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a)物理学中采取了上述的第 3 方法 (b)观看百米赛跑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了上述第 1 种方法 (c)在百米赛跑中裁判员采取计时的方法, 认为到达终点计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了上述的第 2 种方法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在_单位时间物体运动的路程_____________ 叫做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______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 __km/h______等 3、在下列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数据或单位 50m/s= 180 Km/h= 5000 cm/s;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5___m/s____; 自行车的速度大约为14__km/h_____; 4 、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右表所示,则获得第一名的是__乙___ 同学,速度是__8_____m/s,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采用的方法是_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位换算: 16 m/s = 57.6 km/h 72km/h= 20 m/s 5m/s = __18___km/h 15m/s=___54______km/h 25m/s=_____90____km/h 36km/h=_____10____ m/s

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则经过4s后,物体运动的 速度是18 km/h,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50 m。 7. 一辆汽车行驶在合肥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始终指在如图9-18(a)所示的位置。汽车由如图9-18(b)中所示的位置A处行驶到B处,需要多少 时间? 已知:汽车的速度v=100km/h,A地到B地之间的距离s=120km-40km=80km 求: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的时间 解:由v=s/t可得 答: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48min。 提高篇 1、一辆小车作直线运动,全程36米,前一半路程需用6秒,后一半路程需用8秒,那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的速度是 3 米/秒,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2.25 米/秒,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57 米/秒 2、一小汽车做直线运动,在10s内通过150m路程,如果继续前进10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 物体在后10s内通过的路程可能大于150m B. 物体在后10s内的平均速度一定大于15m/s C. 物体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一定是15m/s D. 物体在20s内的平均速度不可能等于15m/s 3、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走过的路程之比是5:1,那么在相同的路程中,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5 ,如果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4:3,那么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1 。 4、一条小船在平静河水中行驶速度是2m/s,若小船以该速度在流速为1m/s的河水中顺

八年级物理下册7.2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考点手册(新版)粤教沪版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 1.特点 (1)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即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 (3)在任意一段时间内和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4)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和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都是一条直线。 2.计算 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可以分别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s =vt 、t =s v 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变速直线运动 精练版P29 1.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实际生活中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 2.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知道了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大体上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 3.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在公式v =s t 中,s 和t 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 一定是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 一定是通过路程s 所用的时间。 4.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或一段路程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而速度是指某一时刻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是对某一段时间而言,速度是对某一个时刻而言。 温馨提示:在s -t 图像中,如果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直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的是速度的大小,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大;如果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v -t 图像中,如果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则说明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例1 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 -t 图像,由图像可知( )

八年级物理下册《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一、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 一.教材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先给出速度的定义,讲解其物理意义,再通过做题反复训练以达到掌握的目的。但在物理课本中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获得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总结出速度的概念,这样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做起题来得心应手。这个探究相对来说比较难,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及自学式相结合。这样效果会更好。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新课程带给全体师生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简单计算。 难点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速度单位的换算及s-t图象的应用。 四.实验器材: 投影仪、图片、小车、小球等。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六.教学策略: 通过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的分析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教学中速度的换算以及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有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 七.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学案 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学案 粤教沪版 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计算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难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预习案课前探究 (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2速度的定义;3速度的单位;4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叫匀速直线运动。 2、叫变速直线运动。自主学习质疑交流15分钟一:探究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问题思考:(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观众是用什

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2、小组归纳:观众采用的方法是比较谁跑在前面,即“在内看物体运动距离的长短来比较快慢的”;裁判员采用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即“物体通过的距离,看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 3、小试牛刀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小组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总结:在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得情况下,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二: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 1、学生阅读课本第44页的速度及其计算公式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在相同的路程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速度越大。(2)速度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式:v=。(3)速度的单位,根据速度公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就等于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读作,符号或,在实际生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重点:说出什么是速度,会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记住速度公式,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预习导学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观察甲、乙两图并思考: 我们如何比较图中三人运动的快慢? 甲图是通过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乙图是通过来比较运动的快慢。2.2012年8月5日伦敦奥运会100米决赛中,博尔特以9秒63获得冠军;小明家距离学校5 km,他骑电动车从家到学校用了10分钟;怎样比较博尔特和小明运动的快慢呢?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3.物理学中,把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用公式表示是。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作速度的单位,其符号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为1 m/s=km/h。

4.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50 m跑项目中,成绩是7 s。求:小明在体育考试中的速度是多少?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6.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的曲直可以把运动分为运动和运动;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运动和运动;物理学中把 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何时刻、任何路程内的速度都是的。,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合作探究 1.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实验器材:一根皮尺,四只秒表。 (2)实验步骤 A.在操场上测出40 m的路程,每隔10 m作一记号; B.造出4名记时员分别站在10 m、20 m、30 m、40 m处; C.每组中选出男、女选手各一名; D.男、女选手分别跑完40 m路程。 4名记时员分别记录男、女选手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间并填入下表中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知道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4.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 设疑:如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 学生猜想,教师点评:猜想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用什么来探究验证?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多媒体展示:游泳池中,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得快?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 教师讲解:(1)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例如:在1min内,骑自行车可通过200m,汽车可通过1000m,在相等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长,它的运动比自行车快。 (2)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例如:百米赛跑时,11.25s的成绩比11.45s的成绩快。

学生看图分析:教材P43图7-13(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内,中间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 教师归纳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运动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快。 教师提问:如果两个物体各自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如教材P43图7-14所示。 教师讲解: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只要将路程和时间相除,算出各自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了。 探究点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作速度。 学生练习:写出速度的数学表达式。若用字母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写出速度的字母表达式。 教师讲解:(1)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s是在时间t内所通过的路程,t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2)计算公式:v=s t。 (3)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 (4)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例如汽车1s通过10m记作“10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 学生练习:15m/s=________km/h;1km/h=________m/s 例题讲解:一辆汽车经高速公路从合肥开往南京,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始终指在100km/h 的位置。合肥到南京为160km,需要多少时间? 已知:汽车的速度v=100km/h,两地之间的距离s=160km 求:汽车从合肥到南京需要的时间 解:由v=s t可得 t=s v= 160km 100km/h=1.6h=96min 答:汽车从合肥到南京需要96min 学生练习:P45例题 探究点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看图:看教材P46图7-16、7-17,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师讲解: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例如,火车在出站时速度逐渐增大,进站时速度逐渐减小。 活动1:让学生观察教材P46图7-18(a)、(b),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两车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如自动扶梯的上下。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如教材P47图7-20小球竖直下落的频闪照片。

八年级物理下册 7.2《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⑷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原本比较“熟悉”的速度,会有新的、更加透彻的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启迪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了解一些运动物体大致的速度值,学会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是上一节机械运动知识的延伸,后面两节描述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也要用到这些知识。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活动1”,引导学生从两幅情景图中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为建立速度的概念提供方法上的准备。然后教材利用图7-13提出问题:如果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等,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学生讨论、深思。此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得到了速度的定义方法。于是教材接下来一气呵成,顺次介绍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和计算。本节教材的最后是机械运动的分类,运用速度的知识,研究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教学难点: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学生对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都不习惯,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提优训练: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第2课时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考点1匀速直线运动 1.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小亮认为这辆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你(选填“同意”或“不同意”)小亮的观点,理由是。 2.如图所示是一物块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是 0.02 s,从照片可以看出来,该物块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物块从1位置运动到3位置的速度是m/s。 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一起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向行驶的照片,则(选填“甲”或“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到达750 m处所用时间相差s。 4.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正在进站的火车 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C.站在商场内正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 (1)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都相同。 考点2变速直线运动 5.(2021攀枝花)一辆小汽车于20:45驶入一高速公路某区间测速路段的起点,并于当日 21:15驶出终点,全程40 km,则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为h,平均速度为km/h。

6.学校到小明家有一条长1000 m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 m/s的速度走了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t,休息了200 s;然后,他以5 m/s的速度跑回家,则时间t为s,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m/s。 7.汽车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时,若驾驶员发现前方80 m处有障碍物,采取制动后,汽车在7.2 s内行驶了64 m刚好停在障碍物前,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8 s,则制动前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m/s,从驾驶员看到障碍物到汽车停止的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m/s。 (1)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一般不同; (2)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对应的时间之比。 考点3速度的图像问题 8.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用s、v和t分别表示汽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像中反映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填序号)。 9.是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地出发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断:乙物体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速度是m/s;甲、乙两物体在第s相遇。

2021年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课后训练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第1课时)

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第1课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知识要点基础练 知识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如图是短跑比赛的情景,下列两图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常用到的方法,其中图a的方法是;图b的方法是。 知识点2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2.请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8 km/h=m/s; (2)12 m/s=km/h。 3.某高铁列车以300 km/h的恒定速度行驶,以地面为参照物,列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经过0.5 h列车行驶的路程为km。 4.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大 B.所用的时间越少,物体的速度越大 C.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长 D.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其速度越大 5.两辆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6∶5,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C ) A.9∶8 B.8∶9

C.9∶10 D.10∶9 综合能力提升练 6.一列火车过桥的速度为72 km/h,已知火车长200 m,大桥长600 m,则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为s。 7.(安徽中考)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短0.5 s,这有助于后方车辆驾驶员及时作出反应。假设后方车辆以36 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在0.5 s的时间内,后方车辆前行的距离为m。 8.甲、乙、丙三人在平直的公路上,向北骑自行车,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甲、乙、丙三人的骑行速度大小关系是(选填“v甲v乙>v丙”或“v甲=v乙=v丙”);这时的风向是(选填“南风”或“北风”)。 9.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于2019年12月26日开通运营,西南起自幸福坝站,东北止于相城站,全长37.2 km,其北端采用高架敷设,高架线路长4.23 km,其余均为地下线,地下线长32.97 km,平均站间距为1.15 km,途经肥西县、经开区、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最高设计时速为80 km/h。该线路若采取站台不停靠且以最高时速运行一次,从起点到终点共需min。 10.野兔在草地上以15 m/s的速度向前方80 m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00 m处以40 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以秃鹰为参照物,野兔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秃鹰至少飞行m才能追上野兔。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 教案

7.1 怎样描述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过程与方法 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情分析: 学生在脑海里的“运动”,大都是相对与地面的运动,而相对于“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不是很清楚。 教材分析: 本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大多是从生活中现象入手,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对运动知识进行了拓展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几组运动的图片,教师朗诵章首语,引出本节课题 《怎样描述运动》。

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风云变幻,川流不息,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下面我们一起感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探索 1、用多媒体出示两组图片,一组为自然界中的自然运动:火山喷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另一组为动物的运动和磁悬浮列车的运动。这些物质的发展变化都叫做运动,在诸多运动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出示图片:学生思考男孩和女孩的话谁对谁错,为什么?由此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3、学生讨论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得出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 4、观察飞机在空中加油的动画,说出两架加油的飞机,以其中一架为参照物,另一架的运动情况。以云层为参照物,飞机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呢?并说出飞机的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进行? 5、播放法国飞行员抓子弹的动画,说一说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随手抓住子弹? 6、结合动画谈一谈两个蜗牛的说法为什么不一致? 7、总结以上结论可以得出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8、结合图片说出老虎运动了吗?观光电梯里的人又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 9、谈一谈生活中相对运动的例子。 10、请同学们为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场面做导演。 11、介绍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三、课堂练习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2、关于参照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作参照物 B、运动的物体不能作参照物 C、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太阳系中只能说“地球绕太阳运动”,而不能说“太阳绕地球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