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测的基因同源性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测的基因同源性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测的基因同源性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测的基因同源性分析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医院感染监测的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感染途径和传播途径,以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防止医院感染或者暴发流行,因此对微生物鉴定和菌株同源性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传统的细菌鉴定和同源性分析技术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医院感染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从型、亚型、株,甚至分子水平上去认识细菌变得愈来愈重要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在细菌感染诊断中的渗透和广泛应用,使得细菌鉴定、耐药基因的检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变得更加准确、简洁和快速。细菌DNA同源性分析技术如脉冲场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反应、DNA探针杂交以及序列分析等方法是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分析细菌的主要手段,它在鉴定细菌感染的爆发、确定院内交叉感染、感染病原菌之间的基因同源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常用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的机理和过程做简要综述。

一、质粒分型(Plasmid profile assay):

1、原理:

质粒是可移动的染色体外元件,可以自发丢失或者被宿主稳定地获得,因此流行病学上相关的分离菌株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质粒图谱。把质粒提取出来,进行常规的琼脂糖电泳分析,就可以知道分离菌株携带质粒的大小和数目。

2、实验过程:a.质粒抽提;b.0.8%琼脂糖电泳;c.EB染色、凝胶成像。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步骤比较简单,对实验仪器要求不高。

b.在评价那些从局限的时间和地点(如一个医院中的急性爆发)分离出来的菌株非常有效。

缺点:

a.实验结果的重复性不好。

b.分辨力不高。

二、染色体DNA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析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ssay REA)

1、原理: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A)在特异的核酸识别序列切割DNA,DNA被消化后,所得到的限制性片段的数目和大小是由酶的识别位点和DNA的组成共同决定的。在传统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析中,人们用含有相对多的限制性位点的内切核酸酶消化细菌的DNA,这样就会得到成百上千条长度在0.5-50Kb范围内的DNA 片段。恒定的电场琼脂糖电泳,可以根据分子质量的大小将这些DNA片段分开,然后通过EB染色并在紫外灯下观察其图谱。同一种的不同分离菌株的DNA序列的变异可造成限制性位点数目和分布的变化,所以可以导致其REA图谱出现差异。

2、实验流程:a.染色体DNA抽提;b.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主要是Hind III);

c.0.7%琼脂糖电泳;

d.EB

染色、凝胶成像。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实验流程简单。

b.所有的菌株都可以这个方法来分型。

缺点:

a.REA图谱包括成百上千条带,一些条带可能不能检测到,一些条带可能会重叠。

b.REA图谱分析复杂。

c.分辨力不高。

三、染色体DNA的脉冲场凝胶电泳

(Pulsed-Field Gel Eelectrophoresis PFGE)

1、原理:

用识别位点相对多的酶进行REA的一个重要的局限性,是分析那些大量的、重叠的、分辨力较差的限制性酶切片段构成的图谱相当困难。如果用限制性位点相对少的酶消化细菌的基因组,那么就可以得到数量相当少但更大的限制性片段,这样在电泳中,穿过琼脂糖的电场作周期性的改变,就可以产生一个有5-20条清晰的分辨较好的图谱。

2、实验流程:a.染色体DNA抽提;b.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主要是XbaI);

c.凝胶电泳(脉冲场;

d.EB染色、凝胶成像;

e.软件分析。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PFGE方法的分辨力和可重复性都很高,

b.PFGE方法是肠球菌,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基因分型的金标准。

缺点:

a.必须使所有的酶和缓冲液都能浸透凝胶块,准备合适的DNA样品需要延长培育时间。近来也有报道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可以用相当短的时间来进行PFGE分析。

b.需要昂贵的专业设备。

四、核糖体分型(Ribotyping)

1、原理:

核糖体操纵子包括编码16SrRNA和25SrRNA以及一种或多种RNA的核苷酸序列。核糖体序列高度保守,针对

大肠杆菌rRNA制备的探针,或者是克隆的核糖体操纵子,可与许多细菌的染色体核糖体操纵子杂交,细菌的基因

组中通常有多个核糖体基因,分别存在于不同长度的酶切片段中,因此核糖体分型可以得到类似指纹的结果,因此

是可以分型的。

2、实验流程:a.碱性磷酸酶脱去E.coli rRNA末端磷酸;b.[γ-32P]ATP末端标记上述E.coli rRNA;c.抽提DN

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主要是Hind III);d.凝胶电泳、转膜;e.用标好的rRNA探针进行souther印记、放

射性自显影。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核糖体序列高度保守,用大肠杆菌rRNA制备的探针

能对所有的细菌进行分型。

缺点:

a.分辨力中等。

b.流行病学上无关的菌株,有可能有相同的核糖体型图谱。

c.需要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成本很高。

d.实验步骤繁琐。

五、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的核酸杂交分析1、原理:

DNA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形成的特定DNA片段的大小。因此凡是可以引起酶切位点变异的突变如点突变(新

产生和去除酶切位点)和一段DNA的重新组织(如插入和缺失造成酶切位点间的长度发生变化)等均可导致RFLP

的产生。

2、实验流程:a.裂解细菌,抽提基因组DNA、pvuII酶消化;b.凝胶电泳、转膜;

c.过氧化物酶标记过的IS110探

针杂交、X-ray胶片显影;d.软件分析。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能对所有携带与探针同源基因的菌株进行分型。

b.实验的重复性很高。

缺点:

a.样品用量大、纯度要求高。

b.探针设计的难度大。

c.RFLP分析技术步骤繁琐,工作量大,成本较高。

六、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PCR)

1、原理:

由于整个基因组存在众多反向重复序列,单一引物与反向重复序列结合。使重复序列之间的区域得以扩增。引物结合位点DNA序列的改变以及两扩增位点之间DNA碱基的缺失、插入或臵换均可导致扩增片段数目和长度的差异,经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通过EB染色以检测DNA片段的多态性。2、实验流程:a.抽提DNA; b.合成引物,c1.普通PCR,d1.琼脂糖电泳,e1.凝胶成像;c2.PCR with[α-35

S]dATP,d2.尿素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e2.干胶X-ray显影。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分辨力高。

缺点:

a.可重复性差。

b.图谱很难解释。

c.实验步骤繁琐,过程中需要用到同位素。

七、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PCR)

1、原理:

由于不同物种的基因组DNA大小不同,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产生分子量大小不同的限制性片段。使用特定的双链接头与酶切

DNA片段连接作为扩增反应的模板,用含有选择性碱基的引物对模板DNA进行扩增,选择性碱基的种类、数目和顺序决定了扩增片段的特殊性,只有那些限制性位点侧翼的核苷酸与引物的选择性碱基相匹配的限制性片段才可被扩增。扩增产物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然后根据凝胶上

DNA指纹的

有无来检出多态性。

2、实验流程:a.裂解细菌,抽提基因组DNA;b.限制性内切酶消化;c.PCR扩增;

d.毛细管电泳;

e.用ABI-310Genetic Analyzer分析电泳结果。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分辨力高。

缺点:

a.引物需要同位素标记。

b.对样品DNA质量要求严格。

c.实验中需要用到毛细管电泳,一般实验室不具备此仪器。

八、重复片段PCR(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rep-PCR)

1、原理:

rep-PCR所使用的引物是以短的基因外重复序列为基础的。肠杆菌科成员、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中,都有这些序列,一般说来,这种序列在细菌染色体上有许多位点。当两个序列的距离足够近时,那么位点之间的DNA片段将被有效的复制。因为重复序列的数目和位点变化很大,所以不同菌株扩增产生重复片段的大小和数目也就相应的不同。

2、实验流程:a.抽提基因组DNA; b.合成rep引物、PCR;c.1.5%琼脂糖电泳;

d.软件分析结果。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有较好的重复性。

b.实验步骤比较简单。

缺点:

a.中等的分辨力。

b.该方法的结果分析是基于

Dendron software(Solltech,Inc.,Oakdale,Calif.)软件分析,一般实验室很少有此软件。

九、核苷酸序列分析(Nucleotide sequence determination)

1、原理:

在细菌界中,核糖体的某些学列高度保守,人们可以设计几乎从任何细菌都可以扩增到核糖体序列的引物。通过测定扩增产物以及分析核糖体操纵子相对变化的区域,就可以确定感染性微生物的类型。

2、实验流程:a.细菌基因组DNA抽提;b.PCR扩增;c.PCR产物测序;d.测序结果与GeneBank序列比对,得出鉴

定结果。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实验步骤比较简单,结果容易分析。

b.对一些难于分型的菌株也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缺点:

a.代测菌株必须有足够的差异序列以保证切实有效。

b.目前还不清楚单一位点的测序能否提供可靠的鉴定结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分子技术应用到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研究中,为流行病学调查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支持。然而,医院感染病原菌存在广泛而迅速的变异,这些变异使得菌株的基因同源性分析资料的解释变得错综复杂。在任何一种分析系统中,一个单一遗传事件(如单个代谢酶的变化或者一条电泳条带的变化)组成的改变,不足以得出两个菌株代表不同菌株的结论,也就是说它们不一定在流行病学上无关。因此,多种分子分析技术的联用,已成为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微生物诊断的趋势。

脉冲场凝胶电泳

1984年,Schwartz和Centor发明了交变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 lectrophoresis,PFGE)技术,与常规的直流单向电场凝胶电泳不同,这项技术采用定时改变电场方向的交变电源,每次电流方向改变后持续1s到5min左右,然后再改变电流方向,反复循环,所以称之为脉冲式交变电场。

一、PFGE的基本原理

脉冲电泳分离DNA大分子的介质是琼脂糖,大于20kb的线性DNA双链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的网孔中的泳动,就像蛇行似的寻找弯曲蜿蜒的孔隙。普通的单方

向恒定电场给DNA分子的泳动动力方向确定且不发生变化,所以严重影响凝胶电泳分离大分子量DNA片段的效果。

PFGE施加在凝胶上至少有两个电场方向,时间与电流大小也交替改变,使得DNA分子能够不断地调整泳动方向,以适应凝胶中不规则的孔隙变化,达到分离大分子线性DNA的目的,最大分辨率为5000kb大小的线性DNA分子。在交变脉冲电场中,大分子量线性DNA改变泳动方向所需时间比小分子线性DNA要长,因为前者变形能力低于后者。当某一线性DNA在脉冲场中改变形状调整方向进行迁移所需的时间大于脉冲场脉冲维持时间时,该DNA的迁移速度将减为最低。线性分子改变形状和泳动方向所需时间与其分子量大致成正比,PFGE也是基于不同D NA分子量的差异作为分离不同DNA分子的依据。当DNA分子变形转向所需时间与脉冲时间较接近时,迁移率与DNA分子量成反比。根据被分离DNA分子的范围选择适当的脉冲时间,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变形转向泳动,不同大小的DNA就被分离。DNA分子的净迁移方向与普通电泳一样,垂直于样品孔。

影响PFGE分辨率的因素包括几方面:两个脉冲场的均一性;两个脉冲场的脉冲时间以及它们之间的比率;两个脉冲场的强度和方向。为了增强PFGE对大小差异较大的DNA样品的分辨率,可采用交变脉冲梯度电场,即在电泳过程中,先用较短的交变脉冲时间使较小的DNA分子分离,然后用较长的交变脉冲时间分离较大的DNA分子。

二、PFGE分类

(一)正交交变电场凝胶电泳

正交交变电场凝胶电泳(orthogonal fieldalternatinggelelectrophoresi s,OFAGE),两交变电场的电流方向相互垂直。

(二)反转电场凝胶电泳

反转电场凝胶电泳(field inversion gelelectrophoresis,FIGE),交变电场均一并且是180’反向的。

三、PFGE的电泳条件

凝胶中琼脂糖的浓度一般为o.8%~1.5%,常用1%。电泳缓冲液为0.5 XTBE,也可用TAE缓冲液。在OFAGE中对于20cm×20cm的凝胶,选择330V以上的电压,在0.5XTBE中的电流为100—200mA,以达到IOV/cm的电压。在FIG E中,一般选择140V的电压,0.5XTBE中的电流为50~60mA,电压一般为7V /cm。通常情况下,电泳宜在5~15℃的低温条件下进行;电泳缓冲液应在两极槽之间循环;而且低电压能产生较整齐的条带;交变电场的交叉角度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电泳后DNA样品染色,采用0.5ug/mlEB浸泡30~45min,紫外灯下观察拍照。

四、PFGE技术的应用

(一)分离原核生物的染色体。

(二)人类染色体内切酶物理图谱分析,并将大片段DNA分子直接克隆,是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定工程中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探测细胞染色体上百万碱基对以上的基因组DNA的缺失。

(四)适于单向电场电泳难以分辨的DNA物理图谱的制作。

临床微生物检测的基因同源性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测的基因同源性分析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医院感染监测的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感染途径和传播途径,以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防止医院感染或者暴发流行,因此对微生物鉴定和菌株同源性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传统的细菌鉴定和同源性分析技术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医院感染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从型、亚型、株,甚至分子水平上去认识细菌变得愈来愈重要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在细菌感染诊断中的渗透和广泛应用,使得细菌鉴定、耐药基因的检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变得更加准确、简洁和快速。细菌DNA同源性分析技术如脉冲场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反应、DNA探针杂交以及序列分析等方法是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分析细菌的主要手段,它在鉴定细菌感染的爆发、确定院内交叉感染、感染病原菌之间的基因同源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常用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的机理和过程做简要综述。 一、质粒分型(Plasmid profile assay): 1、原理: 质粒是可移动的染色体外元件,可以自发丢失或者被宿主稳定地获得,因此流行病学上相关的分离菌株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质粒图谱。把质粒提取出来,进行常规的琼脂糖电泳分析,就可以知道分离菌株携带质粒的大小和数目。 2、实验过程:a.质粒抽提;b.0.8%琼脂糖电泳;c.EB染色、凝胶成像。 3、实验方法的评价: 优势: a.步骤比较简单,对实验仪器要求不高。 b.在评价那些从局限的时间和地点(如一个医院中的急性爆发)分离出来的菌株非常有效。 缺点: a.实验结果的重复性不好。 b.分辨力不高。 二、染色体DNA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析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ssay REA) 1、原理: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A)在特异的核酸识别序列切割DNA,DNA被消化后,所得到的限制性片段的数目和大小是由酶的识别位点和DNA的组成共同决定的。在传统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析中,人们用含有相对多的限制性位点的内切核酸酶消化细菌的DNA,这样就会得到成百上千条长度在0.5-50Kb范围内的DNA 片段。恒定的电场琼脂糖电泳,可以根据分子质量的大小将这些DNA片段分开,然后通过EB染色并在紫外灯下观察其图谱。同一种的不同分离菌株的DNA序列的变异可造成限制性位点数目和分布的变化,所以可以导致其REA图谱出现差异。 2、实验流程:a.染色体DNA抽提;b.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主要是Hind III); c.0.7%琼脂糖电泳; d.EB 染色、凝胶成像。

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从食品安全与卫生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方法中的核酸探针检测法、基因芯片检测法、PCR技术检测法的检测原理及优缺点、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分子生物学 随着世界食品开发、生产、销售的迅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和建立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以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测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其关键是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微生物。传统的检测方法准确性、灵敏性均较高,但有涉及的实验较多、操作繁琐、效率低等缺点。近年来,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自动化研究进展声速,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和血清学等方面及其它们的结合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分子生物学方法中的核酸探针检测法、基因芯片检测法和PCR技术检测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 随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化学的飞速发展,对微生物的鉴定已不再局限于对它的外部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等一般检验上,而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众多检测技术中,核酸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以其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新产物,已逐步应用于信源性病原菌的检测。 1 核酸探针法 细胞核酸DNA 和RNA 是唯一一类可以传递遗传信息的大分子,而每一种病原体都有独特的核酸片段,核酸探针是带有将已知核苷酸DNA或RNA片段用同位素或其它方法标记的基因特异片段,它主要利用碱基配对原理,使互补的2条核酸单链形成双链。 根据核酸探针中核苷酸成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DNA探针或RNA探针;根据选用基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探针能同微生物中全部DNA分子中的一部分发生反应,它对某些菌属、菌种、菌株有特异性,另一种探针只能限制性同微生物中某一基因组DNA发生杂交反应,它对某种微生物中的一种菌株或仅对微生物中某一菌属有特异性。 美国GENE-TRAK公司研制出了脱氧核糖核酸杂交筛选比色法,主要利用特异的基因探针对沙门菌、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rRNA进行检测。检测步骤如下:先设计出与细菌rRNA互补的基因探针,待检样经过增菌培养后,溶解细菌并加入带有标记的探针进行液相杂交:如果待检样中存在靶细菌rRNA、荧光素标记的检测探针和多聚脱氧腺嘌呤核苷酸末端捕获将与目标rRNA序列杂交;此后,把包被多聚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固相载体测杆插入杂交溶液中,利用多聚脱氧腺嘌呤核苷酸与多聚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间的碱基配对将杂交核酸捕获于固体载体中,并将固相载体真培养于过氧化酶-抗荧光素接合剂中,使探针上的荧光素与结合剂结合;最后,将固相载体置于酶底物-色原溶液中,使过氧化酶与底物反应,在450nm处测量吸光度值,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靶细菌。 总的来说,核酸探针技术是一种理想的快速检测技术,它最大优势是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兼备组织化学染色的可见性和定位性,主要用于食品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每检测一种菌就需要制备一种探针,而且目前尚未建立所有菌种的探针;要达到检测量还要对样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养;对毒素污染的食品有时因样品中不含产毒菌而无法检测出,所以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是将各种寡核苷酸点样于芯片表面,微生物样品DNA经PCR扩增制备荧光标记探针,然后再与芯片上寡核苷酸点杂交,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某些特定微生物。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及细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 6.菌落 二、填空题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 择、、有直接关系。 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 的和.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 次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 有、和。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 于培养基或培养基。 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 有、和三大类。 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和。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11 孙秀梅 病毒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安徽农业大学 综述性论文 病毒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Homology Comparison of Viruses Gene 研究生:孙秀梅 学号:11720717 指导教师:潘玲副教授 专业名称:基础兽医学 所在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2011年11月

病毒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的应用 摘要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分析和比较基因序列的能力。这种趋势对病毒学的影响很深远,产生了一门叫做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学科,是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的复制、表达和调控,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病毒分子生物学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病毒的感染、致病的分子本质,为病毒引起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大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类药物的研制和发展。 DNA序列分析是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基本技术。无论从病毒基因中筛选的特定基因或经PCR法扩增的基因,最终均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可藉以了解基因的精细结构,获得其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比较病毒基因的同源性,进而分析基因的序列对形态功能等各生物学方面的影响。 目前采用的测序技术和策略存在着许多难以逾越的瓶颈问题。以鸟枪法为主的随机测序方法为例,由于并行化程度大大提高,可以较快地对一个基因组完成测序,因此目前被大部分基因组测序中心所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DNA测序技术无疑将日臻完善,这一便捷精确的方法将成为人们解决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对本文就病毒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这一方面的状况进行下综述。 关键词毒基因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 我们今天所讲的基因同源性是指不同的DNA分子由于进化上的原因,其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同来源而具有的某些共性,表现在相应的位点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核苷酸残基。基因序列分析是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基本技术。无论从病毒基因中筛选的特定基因或经PCR法扩增的基因,最终均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可藉以了解基因的精细结构,获得其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比较病毒基因的同源性,进而分析基因的序列对形态功能等各生物学方面的影响。随着基因大规模自动测序的迅猛发展,序列数据爆炸性积累,以及生物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对基因和蛋白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储存、分析、模拟和分析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病毒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及分析都有很大的帮助。 1.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进程 1.1.病毒的发展简史 关于病毒早在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描述了一位司祭人员的病状是典型的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这可能是对病毒学的最早记载[1,2]。病毒学也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1953年开始,人们沿着“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组核酸—非结构蛋白”的路线研究病毒的侵染、致病、复制、遗传、变异的生化及分子机理,从而对最简单的生物本质有所了解[3]。 不得不提的是,20世纪的下半叶是发现病毒的黄金时代,1957年,马动脉炎病毒和导致牛病毒性腹泻的病毒(一种瘟病毒)被发现;1963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发现了乙型肝炎病

土壤微生物测定指标的分析方法和适用范围

土壤微生物监测常规测定指标的分析方法和适用范围

其他方法: 一、土壤DNA提取和纯化: 方案1,参考(1, 2) 1.称取样品土样5g, 加入灭菌的石英砂,液氮研磨;

不要液氮研磨,这样子对DNA伤害很大,几乎全部片段化了。可以加上PBS洗涤下土壤,一是能够去除些杂质,二是能够使得土壤处于悬浮状态,然后可以在涡旋仪上剧烈涡旋2-3min,使得土壤颗粒破碎。然后12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 2.加入1 3.5mL的DNA提取Buffer,100微升20mg/mL蛋白酶K,37℃225rpm摇30min-2h 3.加入700微升20%SDS,65℃水浴2h,间隔15min颠倒摇匀数次; 4.6000rpm室温离心15min,收集中间液相层;向沉淀中加入3mLDNA提取液,300微升20%SDS,65℃水浴30min,同上离心,收集中间液相层,合并;重复一次;可考虑再 增加抽提一次。或者用5mL而不是3mL。最后实在装不下了可以分在两个50mL离心管里面离心。 5.向收集的液相层中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抽提一次,8000rpm离心10min,收集上部液相层; 6.第5步收集液相层中加入0.1倍体积的乙酸钠,0.6倍体积的异丙醇,4℃过夜沉淀; 这个千万不要4度过夜啊,四度过夜你会发现很多的絮状悬浮物,我之前犯过类似错误,这个是SDS和高浓度的盐在低温条件下析出来了。室温放置1-2h就好。 7.过夜沉淀物120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向沉淀中加入10mL冷乙醇洗涤,12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12000rpm离心30sec,移液枪析出残留液体; 8.室温自然干燥沉淀,干燥后向沉淀中加入400微升TE溶解。 方案2: 购买DNA提取试剂盒,如SoilMaster DNA Extraction Kit (Epicenter) 或UltraClean Soil DNA Isolation Kit (MO BIO) 二、DNA定量和质量检测: 提取后的DNA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浓度和纯度检测。DNA纯度以OD260/ OD280比值来反映。当OD60 /OD80比值<1.8时,说明样品存在蛋白质或酚等杂质,可采用平衡酚/氯仿/异戊醇再抽提除去蛋白质或用乙醚抽提去除残留酚,再用无水乙醇沉淀,TE悬浮后再测定。当OD60/OD280比值>2.0,说明样品存在RNA污染,可以用RNA酶处理样品去处RNA 。和定量,应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大小及完整度。 三、土壤宏基因组测序 将质检合格的土壤DNA随机打断,加接头序列构建测序文库,利用Roche 454或Illumina Hiseq系统进行测序反应。 四、生物信息分析: 1.原始数据整理、过滤及质量评估: 应用中科院青能所自主开发的质量控制软件QC-Chain进行原始测序数据的质量控制,去除低质量碱基和read,并进行污染序列的监控(3)。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概述

(一)、概述 食用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而导致的疾病,称作食源性疾病。导致这类疾病的微生物叫食源性致病菌。随着人们居住和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抗生素的滥用,人类对病菌的抵抗能力却在不断下降,食源性疾病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对食品中致病菌的监测和检验也就越显示其重要性,常规的检验大多依靠培养目标微生物的方法来确定食品是否受到此微生物的污染,这些方法需要一定的培养时间,少则2~3天,多至数周,才能确定。而现行有效的一些快速检测方法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检测时间提高微生物检出率并可用于微生物计数、早期诊断、鉴定等方面,以做到快速、简便、准确。快速方法包括了微生物学、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和血清学等领域。 (二)、常见、常用的快速、简便的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如下: 1、活细胞计数的改进方法 (1)、旋转平皿计数方法 (2)、疏水性栅格滤膜法(HGMF)或等格法(isogrid method) (3)、血膜系统(Pertrifilm) (4)、酶底物技术(ColiComplete) (5)、直接外荧光滤过技术(DEFT) (6)、“即用胶”系统(SimPlate) 2、用于估计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阻抗法 (2)、A TP生物发光技术 3、其他方法 (1)、微量量热法 (2)、接触酶测定仪 (3)、放射测定法 (三)、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筛检方法 1、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法 2、免疫学方法 3、分子生物学方法 4、自动传导法 (四)、大肠杆菌O157:H7快速检测方法 大肠杆菌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自1982年在美国被分离并命名以来,陆续发现本菌与轻度腹泻、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出血性肠炎、婴儿猝死综合症等多种人类病症密切相关,是食源性疾病的一种重要致病菌。E.coli O157:H7属于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鞭毛。近年来作为食品卫生及流行病学的研究热点,E.coli O157:H7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利用其生化特征、免疫原性建立的方法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多方面对E.coli O157:H7进行检测。 1、E.coli O157:H7鉴别培养基及显色培养基 2、免疫学检测方法 3、分子生物学方法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普通串状排列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该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空气、水、土壤、饲料和一些物品上,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之一,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是其肠毒引起的,目前已确认的肠毒素至少有A,B,C1,C2,C3,D,E和F8个型。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发的中毒爆发事件,近年来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2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3. 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4. 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2.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可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mm等分为100格每格长0.01mm(即 10μm)。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的大小,而是用于矫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 3.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有等分为50小格 和100小格两种。测量时,需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显微镜或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大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4.球菌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杆菌则用宽和长的范围来表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直径约为0.8μm, 枯草芽孢杆菌大小为0.7~0.8×2~3μm。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本次试验中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少 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以及Hawksley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盖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0.02mm3,而且盖玻片和载波片之间的距离只有0.02mm,因此可用油浸物镜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除了用这些计菌器外,还有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涂片面积与视野面积之比的估算法,此法一般用于牛乳的细菌学检查。)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操作简单。但此法的缺点是所测得的结果通常是死菌体和活菌体的总和。目前已有一些方法可以克服这一缺点,如结合活菌染色微室培养(短时间)以及加细胞分裂抑制剂等方法来达到只计数活菌体的目的。本实验以血球计数板为例进行显微镜直接计数。 2.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该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 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较宽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

DNA序列比对同源性分析图解BLAST

1、进入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012225336.html,/BLAST/ 2、点击Search for short, nearly exact matches 3、在search栏中输入引物系列: 注:文献报道ABCG2的引物为5’-CTGAGATCCTGAGCCTTTGG-3’; 5’-TGCCCATCACAACATCATCT-3’ (1)输入方法可先输入上游引物,进行blast程序,同样方法在进行下游引物的blast程序。 这种方法叫繁琐,而且在结果分析特异性时要看能与上游引物的匹配的系列,还要看与下游引物匹配的系列——之后看两者的交叉。

(2)简便的做法是同时输入上下游引物:有以下两种方法。输入上下游引物系列都从5’——3’。 A、输入上游引物空格输入下游引物 B、输入上游引物回车输入下游引物 4、在options for advanced blasting中: select from 栏通过菜单选择Homo sapiens Expect后面的数字改为10

5、在format中: select from 栏通过菜单选择Homo sapiens Expect后面的数字填上0 10

6、点击网页中最下面的“BLAST!” 7、出现新的网页,点击Format!

8、等待若干秒之后,出现results of BLAST的网页。该网页用三种形式来显示blast的结果。(1)图形格式: 图中①代表这些序列与上游引物匹配、并与下游引物互补的得分值都位于40~50分 图中②代表这些序列与上游引物匹配的得分值位于40~50分,而与下游引物不互补 图中③代表这些序列与下游引物互补的得分值小于40分,而与上游引物不匹配 通过点击相应的bar可以得到匹配情况的详细信息。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同源性分析标准操作规程

同源性分析标准操作规程 持有部门:检验科 制定部门:丰都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执行时间: 2013年11月1日 一、同源性分析的应用 包括感染暴发的判断,感染病原菌的确定及感染源的寻找。 二、基本方法 1.细菌的表型特征分型技术(如血清型、耐药表型等)。 2.基因分型技术(如.PFGE、Rep—PCR、AFLP等)。 三、操作步骤 (一)表型分型(血清型、耐药表型) 1.标本孵育:从患者感染部位采集标本,并接种于相应培养基(培养瓶)中孵育。 2.分离菌种:分离病原菌(细菌或真菌),并鉴定细菌(真菌)种类。 3.血清分型:如可能则对同种细菌进行血清分型,如军团菌等。 4.药敏试验:根据细菌(真菌)种类选择药敏卡(纸片),进行药敏试验。 5.结果分析:分析血清型和药敏谱,如结果相同或药敏相差不大则提示有同源性。 (二)基因分型(PFGE) 1.菌栓制备:将细菌悬液与2%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混合,制备菌栓。 2.细菌消化:分别用含溶菌酶和(或)蛋白酶K的裂解液对菌栓进行消化。 3.洗涤菌栓:可用无菌水反复清洗或PMSF中和多余的蛋白酶K。 4.酶切:按照各种不同限制性内切酶的说明进行酶切。 5.制胶:用PF(讵电泳凝胶模具制备:PF(逼级琼脂糖凝胶。 6.电泳:根据不同细菌酶切片段的大小选择适当的脉冲参数,进行电泳。 7.凝胶成像:胶块染色后在凝胶成像仪下成像。 8.结果分析:根据Tenover等制定的标准对凝胶图像进行分析,判断菌株之间的同源性。 四、注意事项 1.不同的分型方法,在分型能力、重复性、分辨能力、操作和成本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2.表型分型方法的分辨能力普遍比基因分型方法低,但简便、快速,适用于对感染暴发的初筛。

化妆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化妆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4-0666-01 [关键词]化妆品;微生物;检测中国保健> 2009年第14期 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黏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化妆品成分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水分等,极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容易导致化妆品腐败变质,直接造成人体皮肤感染或者微生物通过使用者的手直接或间接进入消化道,引起肠道传染病。为了解市场销售的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对各化妆品销售商抽检和送检的392份化妆品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市场化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商随机抽检和部分送检样品共392份。其中清洁类:清洁霜、面膜、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洗面奶、洗手液,共147份(37.5 0%);护肤类:各种润肤膏、霜、蜜、香脂及添加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生物括性体等各种营养霜,共150份(38.27%);美容修饰类:胭脂、香粉、唇膏、眼部用化妆品、指甲油、香水、化妆水、煽油、摩丝、喷发胶,共62份(15.82%);特殊用途类:育发、染发、烫发、脱毛、除臭、祛斑、防晒,共33份(8.42%)。 1.2检测项目: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1.3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按《化妆品卫生规范》卫法监发(2007)进行。6项指标中的任何1项超出卫生标准即为不合格产品。 2结果 本次共检测392份化妆品,合格产品379份,总合格率为96.68%。各类化妆品合格率分别为:清洁类95.92%,护肤类96.67%,美容修饰类98.39%,特殊用途类96.97%。在被检测的392份样品中,检出菌落总数超标8份,超标率为2.04%,超标样品主要分布在清洁类和特殊用途类。霉菌和酵母菌超标10份,超标率为2.55%,超标样品分布基本与菌落总数超标样品一致。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 3讨论 不同种类化妆品检测结果显示:清洁类和特殊用途类育发类合格率最低,菌落超标与原材料消毒不彻底有关。原因是此类化妆品水分含量高,易于细菌生长繁殖;该类化妆品配料中添加了各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中草药和各种维生素等,为细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另外这类化妆品大多数为中性、弱碱性或弱酸性,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其他类化妆品不适于微生物生长,有的甚至有抑菌作用,故不易检出。

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意义

自动化微生物检测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04年10月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二级以上的医院检验科必须开展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敏测定。 二、自动微生物检测仪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病的病原菌种类多,致病性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所发生的变化,给感染性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对微生物检验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微生物检测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和无(或低)传染性者。其病原可为有毒力的病原菌和无(或低)毒的条件致病菌。近3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可引起正常菌群失调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加上因年龄因素(新生儿和老年人),其他疾病(糖尿病、肿瘤、爱滋病等)和免疫抑制应用等所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致平时对正常宿主不致病的常居菌引起的内源性、无传染性感染日益增多。近年来临床上由感染病标本分离的细菌约60~70%为革兰阳性菌,尤其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沙雷菌、肠杆菌属和不动杆菌等多见;革兰阳性菌中多为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真菌感染则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这些资料的获得均得益于的近年来使用微生物自动化设备的结果。为今后我们加强对条件致病菌、耐药性细菌的研究,监测临床感染优势菌的组成和变迁的规律及趋向,以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由于同一种病原体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表现为不同作用或引起不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为肠道正常菌,若在尿路感染病人尿中发现则为病原菌),以及同一疾病可由多种病原体所致(如烧伤病人的创面感染往往为复数菌所致),特别是现代临床感染原体的特点,增加了病原学检验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微生物自动化设备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能做到及时全面分析检验结果,提高检验质量及正确解释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及时作出恰当的处理。 3、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 现在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株数的迅速上升,尤其广谱及超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加控制的使用,造成抗药突变株的大量出现。经验用药因此而失败率增高;某些重症感染,如脑脓肿、败血症、腹腔脓肿等,可因抗菌药物剂量治疗造成药物中毒。因此临床细菌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所分离病原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其意义: ⑴药敏试验可以对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预测,查出耐药,减少治疗错误,

临床检验仪器第十章临床微生物检测仪器习题

第十章临床微生物检测仪器 一、名词解释 1.自动血培养检测和分析系统:主要由培养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培养系统包括培养基、恒温装置和震荡培养装置。检测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对血培养实施连续、无损伤瓶外监测。通过自动监测培养基中的混浊度、pH 值、代谢终产物CO2 的浓度、荧光标记底物或代谢产物等的变化,定性地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2.检测导电性和电压的血培养系统:血培养基中因含有不同电解质而具有一定导电性。微生物在生长代谢的过程中可产生质子、电子和各种带电荷的原子团 (例如在液体培养基内CO2 转变成CO3- ) ,通过电极检测培养基的导电性或电压 可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 3.应用测压原理的血培养系统:许多细菌生长过程中,常伴有吸收或产生气体现象,如很多需氧菌在胰酶消化大豆肉汤中生长时,由于消耗培养瓶中的氧气而首先表现为吸收气体。而厌氧菌生长时最初均无吸收气体现象,仅表现为产生气体(主要为 CO2),因此可利用培养瓶内压力的改变检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4.采用光电检测原理的血培养系统: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终代谢产 物C O2,引起培养基p H 值及氧化还原电位改变。利用光电比色检测血培养瓶中某 些代谢产物量的改变,可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 5.BacT/Alert自动血培养系统:系统在每个培养瓶底部装置一带含水指示剂的CO2 感受器,当培养瓶内有微生物生长时,其释放出的CO2 可渗透至感受器, 并与感受器指示剂上饱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游离氢离子使pH 值降低,感 受器上的指示剂由绿变黄。感受器上方的光发射二极管每 10min 发一次光投 射到感受器上,再由一光电探测器测量其产生的反射光。反射光强度传送至 微机后,会自动连续记忆并绘成生长曲线图,由微机分析判断阴性或阳性, 以此确定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6.Bactec9000自动血培养系统:系统利用荧光法作为检测手段,其C O2 感受器上含有荧光物质。当培养瓶中有微生物存在时,产生的C O 可与感受器中的水发生反应 产生H + ,使pH 值降低,酸性环境促使感受器释放出荧光物质。从光发射二极管发射 的光激发荧光感受器而产生荧光。光电比色检测仪每10min 直接对荧光强度进行检测,此荧光强度随C O2 的产生量增多而增强。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后,生长监测系 统根据荧光的线性增加或荧光产量的增加等特有标准,分析细菌的生长情况,最终判断阳性或阴性。 7.Vital血培养系统:系统采用同源荧光技术来监测微生物的生长。与培养基结合

某一位业内人士对基因检测的看法(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某一位业内人士对基因检测相关认识 人体和几乎所有生命体(某些RNA病毒和朊病毒除外)每一个细胞里面都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DNA,好比是一本完整的蓝图+施工手册。从受精卵开始,生命体就从这套手册选择不同的章节搭建不同功能的细胞,并让它们执行相应的功能。每个人的这套手册都略有不同(大多数就是前述的SNP),这些不同之处定义了人种、皮肤头发眼睛颜色等所有性状,也定义了对疾病的敏感性。上述三个公司代表的基因健康咨询产业,说白了就是试图找到一些与疾病相关的SNP位点,检测它们的状态,然后计算出一个概率,最后交到被检测者的手里。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原理上面:首先什么样的SNP位点是真的与疾病相关的?其次它的相关性到底有多少? 前一个问题基本是靠大规模的关联性分析,其实是个统计学的概念。打个最极端的比方,找一千个身高2米的小明,再找一千个1米4的小明,假定他们的人种、营养这些背景都一致,然后找一个SNP位点(假定这个位点有A、B两种状态),在这两千人里面看一看有多少人在这个位点上是A,多少人是B,如果1000个高个子在这个位点上都是A,而1000个矮个子都是B,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肯定地说这个位点与身高的相关性非常强,一个婴儿刚生出来,就检查到他这个位点是A状态,那他长大后就有很大的几率长成高个子。 但这是非常理想非常极端的假设,实际上只有很少量单基因疾病(比如某种先天性耳聋)有这样斩钉截铁的结论,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都是几百种基因相互纠结、再加上环境因素累加影响,再加上时间因素,才会表现出最后的差异。所以现在的人类遗传学里面,其实大家都是在尽可能地加大统计的人群,尽可能地寻找人种和背景条件一致的人群,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研究的统计力和概率的有效性。即使如此,不同的研究小组之间出来的结论也往往千差万别,而且由于他们选取的统计人群样本是不太会互相共享的,这种结论也就很少有条件由其他小

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

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方法:选 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共计80例传染性疾病患者作为 观察对象,利用电脑分组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 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和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了临床微 生物检验与监测后,整体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且轻度、中度、重 度感染的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广泛 应用微生物检验与监测能够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对 于保障临床治疗安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 治疗;检测;监测;恢复;有效率;价值医院感染一直以来都是医院内部管理 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医院获得性感染会进一步阻碍患者的疾病恢复,延长 患者的病程,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更是需要引起充分的注意。随着 侵入性治疗工作的大量应用和抗生素的滥用,医院感染问题日益严峻,也对医院 的治疗管理水平产生了不良影响[1]。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是保障临床治疗安全、减少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其应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次研究通过选取到我院就诊 的共计80例传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在医 院感染中的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 到2019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共计80例传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利 用电脑分组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男 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1-76岁之间,平均年龄(53.42±2.14)岁;实验组 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2-77岁之间,平均年龄(53.22±2.26)岁。纳入 标准:本次研究经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转院、死亡患者;妊娠期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对比研究(p>0.05)。 1.2 方 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监测:使 用同一批次生产的ATBG-5试纸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测定,并利用ID32E试纸对 细菌进行试验,通过TDR-200C对以上两种试纸的进行检测[2],检测完成之后使 用超广谱对结果进行初步筛选,最后使用K-B法进行结果确认,当检测结果显示 患者出现感染,立即给予头孢他啶进行确认,如果患者的抑菌环的直径增大小于 五毫米,那么这位患者将会被确定为感染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统计数据中,患 者出现感染后立刻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和治疗,保障患者的疾病预后[3]。 1.3 观 察指标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患 者人数+一般有效患者人数)/总患者人数×100%)和感染发生率(发生率=轻度、中度、重度感染患者人数/总患者人数×100%)得出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 究统计所得所有相关数据均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 检验计算,计量资料行卡方检验,当P<0.05的时候,差异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对比由表1可见,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了临床 微生物检验与监测后给予了积极的对症治疗后,整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如果发生 感染,这是医院本身存在的病菌和患者机体异常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4]。主观上 来说和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和治疗水平高低有密切的关联,可能是由于医院的消 杀工作不彻底或者医护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从客观上来讲,医院本身收治了大

生物信息学分析

4、生物信息学分析 通过核苷酸序列数据库和基因序列同源性在线分析途径初步对Rv2029c基因进行分类整理。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野生株与核苷酸序列数据库KEGG GENES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的匹配率为100%,以下对基因的分析按照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的数据库信息进行,即完全匹配的1020bp长度序列(本次提取基因中包含上下游引物等序列,较长,1346bp)。 4.1基本信息 表1 基因基本信息 4.2基因组信息 表2 基因组信息

5、PLN02341(PfkB型碳水化合物激酶家族蛋白),位点208-294 6、PTZ0029(核糖激酶),位点205-301 药物靶点1、同源基因没有药物靶点 2、非同源但序列相似基因没有药物靶点 图3 蛋白结构域 4.3蛋白表达 4.3.1 二级结构分析 预测结果显示,PfkB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β转角占46.61%,α螺旋占33.63%,β折叠占19.76%。转角结构和螺旋结构构成了结核分枝杆菌PfkB蛋白二级结构的骨架。

图4 蛋白二级结构 4.3.2 跨膜区分析 Tuberculist跨膜蛋白预测结果表明:蛋白长度339aa,预测跨膜蛋白数0。 图5 蛋白跨膜区分析 4.3.3 信号肽预测 Predict Protein分析表明PfkB蛋白氨基酸残基没有信号肽,由此推断此蛋白不包含信号肽,不是分泌型蛋白质。

图6 蛋白信号肽预测 4.3.4 疏水性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蛋白最大疏水指数为2.411,最小疏水指数为-2.372。

图7 蛋白疏水性分析 4.3.5 DNA同源性分析 表3 基因同源性分析 菌株序列覆盖 率 E值一致性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ain Beijing-like, complete genome 100% 0.0 100% Mycobacterium bovis subsp. bovis AF2122/97 complete genome 100% 0.0 100%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18b genome 100% 0.0 100%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37RvSiena, complete genome 100% 0.0 100%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tr. Kurono DNA, complete genome 100% 0.0 100%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49-02 complete 100% 0.0 100%

小麦TaeEF1β基因的克隆、同源性及表达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ActaAgriculturaeZhejiangensis?2019?31(1):98-103http://www.zjnyxb.cn陈炫?张天烨?羊健?等.小麦TaeEF1β基因的克隆二同源性及表达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9?31(1):98-103. DOI:10 3969/j.issn.1004 ̄1524 2019 01 13 收稿日期:2018 ̄03 ̄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0160)?国家农业产业体系(CARS ̄3 ̄1)?国家小麦转基因专项(2016ZX08002001) 作者简介:陈炫(1992 )?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E ̄mail:vivianccx@163.com?通信作者?陈剑平?E ̄mail:jpchen2001@126.com小麦TaeEF1β基因的克隆二同源性及表达分析 陈一炫1?张天烨1?羊一健2?张恒木2?陈剑平2?? (1.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3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 摘一要:真核翻译延伸因子(eukaryotictranslationelongationfactor?eEFs)是一种重要的多功能调控蛋白?eEF1β是eEF1的组成部分?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RT ̄PCR扩增克隆小麦(TriticumaestivumL.)的eEF1β基因?并命名为TaeEF1β?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TaeEF1β具有高度保守性?且其保守结构域位于137~226aa处?qRT ̄PCR结果表明?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wheatmosaicvi ̄rus?CWMV)侵染小麦植株后?可以诱导TaeEF1β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表达?另外?本文也进一步分析了TaeEF1β基因在小麦根二茎二叶的表达水平和CWMV侵染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 关键词:真核翻译延伸因子?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同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435 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 ̄1524(2019)01 ̄0098 ̄06Genecloning?homologyandexpressionanalysisofTaeEF1βinTriticumaestivumL.CHENXuan1?ZHANGTianye1?YANGJian2?ZHANGHengmu2?CHENJianping2?? (1.CollegeofForestryandBiotechnology?ZhejiangA&FUniversity?Hangzhou311300?China?2.InstituteofVirolo ̄gyandBiotechnology?Zhejia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Hangzhou310021?China) Abstract:Eukaryotictranslationelongationfactor(eEFs)isanimportantmultifunctionalprotein.eEF1βwassub ̄unitoftheeukaryotictranslationelongationfactor ̄1(eEFs ̄1)complexandplayedanimportantroleinproteinbio ̄synthesis.TheeEF1βgenewasobtainedbycloningwithRT ̄PCRfromwheatandnamedasTaeEF1β.TheaminoacidsequencesofTaeEF1βwerehighlyconservedandtheconserveddomainwaslocatedin137 ̄226aa.TheresultsofqRT ̄PCRshowedthatTaeEF1βwereup ̄regulatedintheCWMV ̄infectedplants.Inthisstudy?theexpressionofTaeEF1βinthestems?leavesandrootsofwheatanddifferentstagesofCWMVinfectionwasalsodetectedbyqRT ̄PCR.Keywords:eukaryotictranslationelongationfactor?Chinesewheatmosaicvirus?homologyanalysis 一一真核翻译延伸因子(eukaryotictranslatione ̄longationfactor?eEFs)最早作为一个对噬菌体Qβ 的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RNApolymerase?RdRp)活性具有重要作用的辅助因子被发现并鉴定[1]?在真核细胞中包括3类延伸因子?分别为eEF1α(eukaryotictranslationelongationfactor1α)二eEF1β和eEF2[2]?EF1β在真核生物中的结构比在细菌中更复杂?该蛋白由EF1β ̄alpha二EF1β ̄gamma和EF1β ̄beta三个亚基组成?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eEF1β主要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