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现状研究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美工区材料是指在美工区活动中让幼儿运用到的可操作的材料,包括绘画材料和手工材料。也是美工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是美工区活动过程中重要的表现媒介。
研究者发现某些幼儿园在美工区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班级美工区材料很丰富,但是幼儿在进行个别化学习的时候并不会自主去选择材料,只是会折纸或用蜡笔画画,大多材料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材料被限制住了,幼儿在进行创作时会失去兴趣。研究者认为美工区并没有在区域活动中起到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大班阶段的幼儿通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拥有了对美的欣赏和见解。教师如果合理投放美工材料,幼儿可以自主创作,实现对于美工区材料的有效利用,促进幼儿思维能力与动手创造能力。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对于美工区材料的投放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美工区材料是幼儿操作的载体,幼儿在自主操作和创作中学习。研究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并结合这些先前的理论和研究,找出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现状和问题,并且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可以给幼儿园老师当做参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1]美工区是孩子发挥创造的区域,美工区的材料又是重要的物质来源,它不仅可以使幼儿自主选择,又可以自由创作表达想法。而且大班年龄阶段绘画活动目标中指出幼儿要知道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表现不同效果的作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幼儿园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现状,通过对教师访谈和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表现的观察,美工区材料的种类、依据、更换率和来源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美工区材料投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提升教师材料投放的能力,激发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由表达情感,促进幼儿在美工区活动的发展。
1.2名词解释
1.2.1 区域活动:指幼儿在教师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区域活动开展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特定的“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在教师有目的的、计划创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自主操作,获取经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有四个特点:自由自选、自主交往和操作、叫时间截止到、个性化学习和发展。[2]
活动区的种类有很多,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常规区域、特色区域、主题区域。[2]常规区域通常是指那些在各个幼儿园都通行的,大家普

遍认同和开展的区域,如角色游戏区、阅读区、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益智区等。特色区域就是与别的幼儿园不同的、比较独特的区域。这种特色可以是地域特色,也可以是园本、班本特色的体现。主题区域即使主题目标、主题活动内容物化在区域材料当中,让幼儿在区域的自主活动中实现主体发展目标。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4]
1.2.2美工区活动:提供各种美术活动材料供幼儿进行创意活动的区域。美工区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活动内容的不同分为绘画区、立体塑造区、泥工区、纸工区、版画区、布艺区、编织区等。[2]
幼儿园美工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个别化学习的场所。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是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幼儿感知体验、情感表达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根据材料和活动内容的不同,美工区活动可分为绘画、手工、欣赏三大板块。[3]
幼儿园美术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愉悦幼儿身心,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学会用“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美工区环境创设注重的应是一种自由、丰富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专心投入创作活动,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
1.2.3材料投放: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幼儿的游戏材料。区域活动的材料泛指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中有目的的为幼儿提供各类物体和游戏素材。这些材料是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必备条件,材料的投放关系着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热情、能力的发展。华爱华界定为被用于幼儿游戏的一切物品,包括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制作的玩具,以及任何日常物品或自然材料。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3]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载体,也是进行区域活动的一部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材料,幼儿无法进行区域活动。活动材料投放的是否合理,会影响去与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2 文献综述
2.1 美工区活动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区域活动从美国引入中国,并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逐步兴起。最初它以美国的“开放教育”为基本理念,为幼儿创

造相对开放且独立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主动操作和探究。[3]
美工区活动是一种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极好形式,既为幼儿提供了大胆探索与实践的空间,又通过提供幼儿可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使幼儿获得巨大的乐趣和满足。
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基础。美工区活动中让幼儿运用到的可操作的材料包括绘画材料和手工材料。也是美工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是美工区活动过程中重要的表现媒介。美工区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是幼儿顺利开展美工活动,开发创造潜能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影响美工活动的成效和幼儿的发展。
2.2 美工区材料投放的重要性
福禄贝尔认为:“人本身就具有天赋的力量,幼儿园教育就是通过组织种活动使幼儿内在的力量得以发展。”他重视儿童“自我活动”的意义,认为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带给儿童自由和快乐,这与现今幼儿园中所开展的美工区的目标大致相同。他为儿童自创了一套玩具,取名为“恩物”。“恩物”的创造满足了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获得生活经验的需求,幼儿通过“恩物”的使用,使自己的身体、感觉、情感和智力都得到发展福禄贝尔为幼儿游戏活动所设计的“恩物”,可以说是区域活动物质材的前身,给后来的活动区物质材料设计和投放带来了很大的灵感。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建构认知结构才能获得知识。而构建认知结构需要幼儿对材料进行操作。”他认为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两种经验,一种感性经验,如:软、硬、冷、热,另一种是理性经验,是幼儿通过对物质材料的操作来达成动作的协调。这两种经验都要通过幼儿对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因此,材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对幼儿活动有很大影响。
2.3 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依据
教师在对美工区材料予以投放的过程中,要把目标作为基础,依照计划来投放美工区的材料。
梁海雪中阐述了投放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美工区材料的策略。即:一、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材料;二、材料的投放要体现目标性和探索性;三、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安全性和艺术性;四、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层次性和动态性。[16]
胡玥在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支持的研究中指出美术区域中教师主要会依据“与活动内容相关、孩子感兴趣的且还要考虑孩子能不能用起来,也就是相关技能有没有。”来投放材料。 [11]能够看到材料投放的首要思

考方面来自于活动自身。思考因素“孩子能否使用”,此因素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角度一是儿童是否具有应用材料的能力;角度二是材料是否利于儿童操作。老师一般会充分思考儿童是否具有应用材料有关的美术能力,不过关于材料的可操作性,因为老师无法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并且对孩子应用材料的流程不甚关心,导致不少美工区的材料不适合儿童的操作。
葛春晖在其文章中提出,区域活动中投放的物质材料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材料应具趣味性;2、材料应具可操作性;3、材料应具差异性;4、材料应具探究性[12]。教师在对材料进行投放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与当月教学主题相关。同时要多投放半成品的材料,供幼儿操作。
2.4 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内容
2.4.1美工区材料的种类
幼儿美术活动材料选择的“随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不固守陈规,不刻意选择,能随遇而用; 另一方面是指“随孩子之心”,即站在幼儿的角度看材料,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胆选择。目前,在美工区中的材料比较模式化,有水粉颜料、水彩笔、蜡笔等上色工具,也有打印纸、宣纸、刮画纸等纸。但是自然材料较少,如石头、木头、树枝等,这些来自于大自然,也是幼儿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并喜欢的材料。[8]
Laura H. Chapman指出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以后,需要提供给幼儿的线画材料有大的和小的蜡笔、铅笔(HB)、水性记号笔、大号粉笔;需要提供的颜料有蛋彩颜料和广告颜料,并且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长,不断丰富材料的提供。[9]
边霞等认为,绘画类材料是适合幼儿操作的包括纸、笔等绘画工具材料和各种手工材料。通常的作画工具有蜡笔、油画棒、水彩笔、彩色粉笔、铅笔、排笔、毛笔、水粉笔、彩色铅笔等,还有手或者手指、刻刀、各色印章、棉签、刮刀或木签、竹签等笔的替代物。作画用的平面即画面材料,除了常用的复印纸、新闻纸外,还可以有铅画纸、水彩纸、彩色纸或卡纸、宣纸、吹塑纸等,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报纸、白布、平整的墙面、地面,甚至蛋壳、光滑的石头等自然物的表面。 此外,还有用来作画的颜料或调料等,也是美工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手工活动的材料包括手工工具和材料。操作材料可分为点状材料、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块状材料几类。点状材料,主要有种子、沙子、石子、珠子、纽扣、 果核等;线状材料主要有绳子、棉线、毛线、橡皮筋、电线、树枝等;面状材料 主要有纸、布、树叶、花瓣、平面玻璃、铁片、羽毛、木板等;块状材料主要有蔬菜、水果,各种材质的盒子、瓶罐、泥块、石块、面团、

纸杯等。[10]
以上研究都是教师对幼儿园美工区材料的选择,体现了材料投放的重要性。材料要适合幼儿发展水平,品种丰富多样,也可以来源于大自然。
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这样虽能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可操作的材料,幼儿之间发生纠纷的机会也会相对减少,但这只是表面优势,在实际操作中, 材料投放得过多反而会让幼儿无从下手,也不易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容易形成“多则滥,滥则泛”的现象。适当的材料不充裕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华爱华教授就提到:“活动区材料是否丰富,并不是依靠数量多少进行衡量的,应当依据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增减 [7]
2.4.2 美工区材料的来源
教师投放的物质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幼儿园,幼儿园会在学期初统一购买物质材料,分发给各个班级。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教师自己进行收集制作。家长提供物质材料虽然也占了一部分,但是往往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提供的,没有主动为幼儿园提供材料的意识。在物质材料来源这一方面,社区做的极其不充足,没有为幼儿园提供所需的物质材料。[21]
2.5 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实施
2.5.1美工区材料的更换率
教师根据材料的特性、设计原则,有目的的投放是以幼儿的材料,但是在区域活动开展时,材料投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调整因为幼儿发展的水平的变化、幼儿产生新的需求、幼儿兴趣点的改变、材料设计中的不足、新主题的产生,而变化。[3]
调整的策略有三种,一是随机性个别调整,二是季节性局部调整,三是阶段性分批调整。这三种方法不仅仅是平行运行的,更多的时候是交叉运行的。[14]每学期开始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整体发展变化,采用阶段性分批调整的方式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时学期开始,也常常是季节交替阶段,教师采用季节性局部调整方式投放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个别幼儿,随机性地个别调整材料。教师通过用着三种方式,不仅满足幼儿发展水平,同时也丰富完善区域材料。
2.5.2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时机
教师投放物质材料的时机,关系到整个区域活动的质量和幼儿区域活动的水平。美工区材料的投放要讲究时机,投放美工区材料的时机主要是指教师在什么时候给幼儿提供材料。美工区材料投放可以是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活动进行中。[21]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投放材料是为了让幼儿更多时间操作、探索材料。在活动时投放材料是为了扩展幼儿的活动内容。
2.5.3 教师指导发起的主体
教师指导发起的主体是指在美工区活动中,指导发起的主体是由教师发起,还是幼儿发起的。[18]发起指导的

主体可以是教师,即教师通过观察美工区情况,了解幼儿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帮助;也可以是幼儿,即幼儿在美工区活动时遇到困难或疑问,主动请求教师帮助。
2.6 美工区材料投放的困惑以及存在的问题
张美玲(2016)在主题背景下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美工区材料投放及其运用的实践研究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对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情 况影响着幼儿对美工区材料的运用。其次,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对美工 区材料的运用,反映出教师在材料投放上是否合理。最后,幼儿在个别化学习 活动中,对美工区材料的有效运用,体现在材料使用种类的多样和频率的增高, 作品完成度的提尚、同伴之间关系的和谐方面。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通过对美工区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教师在投放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美工区材料种类单一,美工区材料更换率低,部分美工区材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美工区材料数量不充足等。[19]
王茜(2014)指出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少关注到幼儿的构思和计划性;在幼儿使用材料时,教师因为各种因素会限定幼儿使用某几种材料;幼儿在不会使用材料时较少自己探索,会请求教师帮助,显得不够主动和积极。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控制较多,这样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会受到限制,幼儿无法自己决定活动的内容、该做什么、怎么完成作品等等。[20]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市普陀区某所幼儿园作为观察样本的采集地。《幼儿园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现状研究》访谈主要研究对象是:一所幼儿园三个大班带班教师共6位(有效访谈回收6位)。时间取样观察法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三个大班幼儿共计90名幼儿,主要观察目前幼儿园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现状。
表3.1 教师样本构成情况
人数(人) 百分比(%)
学历 本科 5 83.33%
专科 1 16.67%
合计 6 100.0%
专业 学前教育 4 66.67%
非学前教育 2 33.33%
合计 6 100.0%
职称 幼儿园高级教师 1 16.67%
幼儿园一级教师 2 33.33%
幼儿园二级教师 2 33.33%
小学高级教师 0 0%
小学一级教师 0 0%
小学二级教师 0 0%
无职称 1 16.67%
合计 6 100.0%
由表3.1的数据可以得出,教师在学历上,本科毕业的教师占83.33%,专科毕业的教师为16.67%,4名教师为学前教育专业,2名教师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教师职称的分布情况为将近有83.33%的教师获得幼儿园教师职称,有16.67%的教师暂无职称。
3.2 研究工具
3.2.1观察表
本研究的观察工具参考曹姣的(2017)[19]的文章,主要方法是事件取样观察法,非参与式观察法。从材料类别、材料的内容、材料的更换率、教师指导的程度、幼儿的遵守情况等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