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的分解教案

20以内的分解教案

【篇一:《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唐浩瑛(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2的内容。

教材简析:

十几减8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初步掌握“破

十法”,在计算时能够理解运用。本课是上节课的一次练习和延伸,

也是学生学习对掌握方法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教学时,根据学

生思考角度不同,尊重学生的想法。既提倡算法多样化,还要引导

学生在众多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去尝试解决实际

问题,在掌握新知规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减法,用“想加算减法”等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做铺垫。本课时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一些

有规律算式的整理和分析,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

程中,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探究学习十

几减8的多种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能利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独立思考,自我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在十几减8的多种方法中选择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并且在多种题型中,能够较熟练计算出来。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学具:圆片或小棒。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破十法”,加强“想加算减法”这两种常用计算

方法和算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知孕伏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看图列算式。

8

=1515-8=( )

(二)填一填。

8+()=138+()=168+()=14()+8=11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为新

课做好铺垫,并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条件。】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

教师:这是游园会的上大熊猫在卖风车,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

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板书出:一共有12个风车,小朋友要买8个。还剩几个?

三、自主探究,内化算法

(一)列出算式,大胆猜测

教师:要求“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2-8=比较算式,引入课题并板书。

教师追问:你觉得会剩下几个风车?

课件出示12个风车图:

(二)动手操作验证结果

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教师观察巡视。

(三)过程表征内化算理

课件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摆一摆:“破十法”。把12分成2和10,10去掉8个,剩下2个与2

合起来是4个。“平十法连减”。从12(圆片)小棒先去掉2个再去

掉6个,还剩46根,根据学生操作过程,教师列出算式,把8分成

2和6,12-2-6=4。

想一想:想加算减法。要计算12-8=□,可以这样想,我知道

“8+□=12,根据进位加法,8+4=12,那么4就是12-8的差,所以

还剩4个”。

数一数:数出来的方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用小棒(圆片)摆出

12根,拿走8个,还剩4个。

思考过程课件逐步演示,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分解各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对旧知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回忆,和复习题2的练习对结果进行猜测,再通过学具操作、过程归纳、算式演示,逐一将思考过程表征出来,体会算法多样化。】

(四)直观演示,重点理解“想加算减法”和熟练掌握“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

1.借助操作,分析“想加算减法”思考过程

因为8+4=12,所以12-8=4,如图:

2.演示“破十法”思考过程

(1)摆出12个风车,分成左边10个,右边2个。

插入图片,课件出示

(2)把左边10个中圈出8个,还剩2个,如上左图。

(3)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出整个过程。

(4)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师板书,如上右图。【设计意图:借助操作,诱发学生思考,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语言表征、符号体现、直观演示,来深入体会“破十法”的算理过程,体现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圈一圈,算一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2.计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主练习,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思考过程。

3.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

10-8= 13-8= 16-8=

11-8= 14-8= 17-8=

12-8= 15-8= 18-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小结:引导学生从算法上比较:如果用“破十法”计算,都是先算10-8=2,十几减8,就再算2加几;如果用“想加算减法”计算,被减数增加几(或减少几),减数不变,差也随着增加几(或减少几)。

结合算式中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这样变化规律,纯数字概念对一年级来说较抽象难以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3个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两种常用方法,其中第3题以题组的形式出现,便于学生比较,感悟方法的本质,发现计算的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五、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你觉得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8的比较熟练?

【篇二:20以内加法教案】

20以内的加法(一)

一.课程分析:

本课是学习10加几和十几加几。学习10加几时,通过让学生摆小

棒知道:10表示一个十、也就是十个一,几表示几个一,十个一和

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个一,是十几;学习十几加几时,先让学生试

着计算并交流,说出自己的算法。教学重点:学会10加几、十几

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利用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的特性,自己总结出自己的算法。

三.设计思路:

1. 以摆小棒的形式来为接下来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给学生一个过

渡的空间。

同时帮助学生对加法算式的理解。

2.将故事导入数学,使数学不再枯燥,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巩固练习20以内的加法。

四.学习目标:

1. 经历动手操作、自主尝试学习10加几和十几加几计算方法的过程。

2. 学会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 积极参与操作活动,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摆一摆。

1.请小朋友数出20根小棒,并按要求摆小棒,先摆出一捆(10根)再任意摆出

几根。每个小朋友摆的都不一样,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摆

了几根。

2.请小朋友根据自己所摆小棒的根数列出一个加法算式,然后互相

交流。

例:1个十和2个一,是12。

列式:10+2=12

3.教师任意说出一个数,请小朋友用小棒摆出来。

(二)探究新知,攻坚克难

1.导向性信息1:出示情景图(参见教材),一共有多少块表?

(先说一说在盒子里面有多少块,盒外有多少块,再提出问题,请

小朋友试算。)列出算式:12+3=□。

2.导向性信息2:小朋友互相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并给予鼓励,然后教师加以总结、教授。)

导向性信息3:同学们,今天小猴子的水果店开张了,你看,小猴

子把香甜的桃子摆出来了(出示挂图或课件)。可是小猴子遇到难

题了,它上午卖出了13个,下午卖出了5个,一共卖出了多少个呀?板书:上午下午

13 5

请小朋友来帮帮它!(学生根据题意列式,算出答案,并说说是怎

么算的。)

(三)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1.练一练:1、2、3题

2.完成日作业

六.课后反思:

20以内的加法(二)

9加几(一)

一.课程分析:

本节内容要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

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渗透“凑十”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9加几的

计算。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9加几的计算。

教学难点:渗透“凑十”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

主探索的学习活动,渗透“凑十”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

1. 导入情景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进位加法有更深的理解。

3. 渗透凑10的方法。

四.学习目标:

1. 结合问题情境,经历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9加几计算的

过程,渗透“凑十”的方法。

2. 会进行简单的9加几的计算。

3. 对情景图中的事物有好奇心,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流程:

(一)口算接龙,激情引入

9+()=10 9+()=10 10+3=()

9+1+4=9+1+5= 9+1+6=

(二)探究新知,攻坚克难

导向性信息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

教师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算式一一列出,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提

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鹅?请小朋友列式。9+3=□。

导向性信息2:提示小朋友用雪花片摆一摆,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并告诉大家是怎样算的。师生互相交流,看看那种算法最好,重点

讲解数数法和凑10法。

算一算:

1.鱼缸有金鱼9条,又买来6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问题提出

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2.出示挂图,先让学生试着算,再交流,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学具

辅助计算。

3. 9+1+3= 9+1+5=

9+1+8= 9+1+7 =

9+1+6= 9+1+4=

9+1+9= 9+1+0 =

9+1+2 = 9+1+1=

(三)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1.练一练1、2、3题。

2.完成日作业。

六.课后反思:

20以内的加法(三)9加几(二)

一.课程分析:

本课学习9加几,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作为主要学习活动,在学生交流多种算法时,提出“和5凑十”的方法,让学生在个性化

学习和交流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感知“凑十”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个性化学习和交流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三.设计思路:

1.复习数的分解与组成,为学习和理解“凑十”法作了一个铺垫。

2. 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凑十”法的掌握。

3. 加强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四.学习目标:

1. 结合问题情境,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凑十”的方法。

2. 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

3. 在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流程:

(一)凑十对口令游戏,激情引入

1和()凑成10 2和()凑成10 3和()凑成10

4和()凑成10 5和()凑成10

(二)探究新知,攻坚克难

【篇三: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2的组成、分解】

2的组成、分解

主要教学领域:科学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初步理解组成、分解的含义,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的多种分解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分解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2的分解和组合,认识分合符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的多种分解方法。

2、激发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兴趣。

重点分析:

初步学习2的分解和组合,理解分解组成的含义。难点分析:

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的多种分解方法。活动准备:苹果两个、果盘两个、雪花片、小木棒、小积木等小型操作材料。活动过程:

1、讲解示范:把两个苹果分到二个果盘里,提问:2可以分成几和几?再把两个果盘中的苹果放到一起,提问:

1和1和起来是几?用数字表示算式并讲解算式:2—整体数、∧—

分解号、∨—合成号、1 1 —部分数。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分合式:

2 1 1

∧∨

1 1 2

读作: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来是2。

2、自身体验:幼儿自由结合2人一组,按老师的口令进行分合练习,如老师说:2可以分成1和1,两人迅速分开,老师说:1和1合起

来是2,两人便迅速拉手站在一起。

3、请幼儿自由尝试:充分利用积木、操作雪花片、小木棒,等进行

组成分解组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他们发现数的组成方式。

4、用拍手对歌进行巩固。

拍手对教师:小朋友,我问你,2可以分成几和几?幼儿:某老师,我告诉你,2可以分成1和1。活动反思:

先让幼儿自己体验分雪花片,2可以分成1和1,1和1和起来是2。请面的掌握较好,幼儿对加法、减法都以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学的

比较快。但到书写的部分,因为幼儿刚开始接触拿笔书写,书写能

力稍弱,以后需多加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