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为以下对象提供实施指南:

a)应用DB37/T1013-2009的工业企业。

b)其他相关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DB37/TIOU-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3术语和定义

DB37/T1013-200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用能单位应将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壹部分,根据其规模、性质和能力等状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边界,边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应符合DB37/T1013-2009的要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通过以下活动进行:

a)体系策划

识别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贯彻执行情况;

评价能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确定能源基准、标杆;

识别评价能源因素;

制定能源方针、目标、指标;

确定能源管理职责,配备资源;

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

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

b)体系实施

对实体系范围内机员实施培训

执行体系文件,对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能源规划、设计、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分配、使用、回收利用等过程;

全过程监视和测量;

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实施应急预案。

c)体系检查和改进

实施内部审核;

实施管理评审;

识别节能潜力,确定改进措施,提供必要资源。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用能单位应通过建立适宜的文件,沟通意图、统壹行动,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系统阐述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全部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为评价体系有效性和适宜性提供评价标准和客观证据。

a)体系策划和文件编写应紧密结合,其中:

能源方针、目标。能源方针、目标是用能单位所追求的方向和目的。能源方针应表明用能单

位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向,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具有用能单位自身特点,且保持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能源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能源方针为能源目标的制定提供原则指导,而能源目标的完成情况为能源方针的实现提供评价证据。

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管理手册应阐述体系能源方针、目标、组织机构等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程序、过程进行描述,且且描述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定对过程进行控制的各项准则,是体系内容的纲要。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针对所识别的需控制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阐明过程中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关系,明确活动方法和评定准则,且作为执行、验证和评审能源管理活动的依据。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文件控制、信息和沟通、设施和设备、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评价和策划、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采购、过程监测、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等要素编制程序文件。

节能改进方案。节能改进方案是用能单位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在制定节能改进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状况、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同时,仍应制定对方案进行有效策划、运行、控制和验证的系列文件。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能源管理体系相关过程提出更详细的要求或操作方法。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关键性的过程和环节,宜制定作业指导书对其进行控制。

记录。记录用于证实活动的结果,表明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活动已实施,为能源统计和能源利用效率分析提供资料,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证据及能源管理绩效改进的依据。

b)在建立文件化的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体系所覆盖的所有文件应根据用能单位的变化和发展及时更新;

用能单位可根据自身规模、能源消耗类型、能源利用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复杂程气度、人力资源状况、能源管理需求、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等确定文件数量,且选择回合理适用的文件结构,建立书面或电子形式的文件;

制定程序文件时,文件的相关人员应参和文件的编制,且传递其对文件草案的反馈意见,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对意见的采纳和否作出最终判断;

.能源管理体系各层次文件在内容上能够互相引用,且且要做到结构合理、明确、协调有序;对文件使用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尤其对电子形式的文件及其修改权限加以控制;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可和其他管理文件整合。

4.2.2文件控制

用能单位应编制程序文件,明确控制内容、方法、场所、时间、人员及其职责,对管理用能单位内部及外来文件进行控制,确保所有岗位人员都能获得适宜的文件,使体系文件能够指导其工作。应对文件做如下控制:

a)文件控制方式应简单、实用

b〉文件发布前由授权人批准;文件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评审,由授权人组织进行,且保证其获取评审所需资料:文件实施过程中发现不适宜,应经授权人批准后,由文件编制人员对文件进行更改,授权人对更改后文件重新审批;

c)确保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对无效、作废的或暂时不用的文件做出相应标识,且从发放和使用场所及时收回,防止文件的误用;需要保留的作废文件,应做出适当标识

d)识别外来文件,控制其分发范围;

e)能源记录可采用文字或电子形式,要求清楚、完整、真实、准确、及时,使其具有可追追溯性;

f)对各类文件应做出标识(名称、编号等〉,且明确保存期限和保存方法〈地点、环境、方式等〉,且由授权人决定对其进行处置;

g)能源记录应能够被相关岗位人员明确理解、使用、统计和分析,以证实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符合体系要求和所取得的能源管理绩效。

5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管理承诺明确了最高管理者的领导责任和能源科学管理的要求,是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充分、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其关键是将承诺贯彻落实到体系实施中。为兑现对策划、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所作出的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开展以下工作:

a)通过召开会议、建立制度及发布文件等方式,要求全体员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b)组织制定、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

c)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持;

d)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条件组织人员进行管理评审;

e)以现有的企业文化为基础,构建、强化节能文化;

f)采用节能新技术和产品,优化能源结构。

5.2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能源方针,且审核、批准实施。能源方针应和本单位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运营管理方针相适应且确保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为用能单位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指导原则。能源方针所用语言应通俗易懂,易于单位内部沟通和员工理解。制定能源方针时应考虑的问题:

a)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b)用能单位的性质及活动、产品和服务范围、任务、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信念;

c〉相关方的要求及信息交流;

d)相关指导原则;

e)资源条件;

f)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g)和用能单位的其他方针相协调(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咎。

5.3职责和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为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a)任命能源管理负责人,授权其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且形成文件;

b)设立能源管理机构,应明确能源主管部门,规定其职责和权限,且形成文化;

c)明确各职责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且制定制度。

5.3.1能源管理负责人

能源管理负责人是由最高管理者任命,授权其负责组织且监督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高层管理人员。

a)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节能专业知识;

节能工作经验;

管理、沟通能力和节能意识;

技术职称,重点用能企业应具有中级以主职称。

b)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履行以下职责:

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及节能改进方案;

协助最高管理者提供且保证充分的资源;

组建和领导能源管理队伍;

监督和沟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

识别能源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确保其实施,且评价效果;

评估和改善能源管理绩效;·..

及时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体系的运行情况。

5.3.2信息和沟通

用能单位应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用以获取和交流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有关信息。

5.3.2.1内、外部信息交流的主要内容

a)内部信息交流:

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节能改进方案等;

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

识别评价出的能源因素及重要能源因素;

体系运行的监视和测量结果;

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

初始能源评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外部评价的结果;

各部门的职责;

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

不符合及纠正、预防措施。

b)外部信息交流

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管理目标;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更新;

府及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管理的要求、发布的各项政策等;

外部机构对于能源利用状况的反馈;

基准、标杆的相关信息;

成熟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

5.3.2.2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a)内部信息交流方式主要包括z会议、广播、公告、内部报刊、意见箱、网站、电子邮b)交流方式主要包括:正式的讨论、焦点问题的沟通对话对外开放日、专业技术交流、公开发行的刊物、新闻发布会、网站、电子邮件、广告、年度报告(表)、热线电话等。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1.1节能意识

用能单位应强化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可采取以下措施:

a)加强宣传教育

法律法规和上级对节能的要求;

节能形势、政策;

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

节约能源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

b)开展节能活动

节能知识竞赛;

组建节能小组;

征集合理化建议;

能源报表统计分析,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等活动;

评选节能先进;

节能技术讲座等。

c)完善规章制度

节能目标责任制;

绩效考核制度;

再教育制度等。

6.1.2能力和培训

用能单位应对能源管理体系相关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和验证,保证其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

a)用能单位应当对预期的能力需求和现有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能力对岗位能力评价可考虑以下方面:

所需的学历要求;

有关的专业培训要求;

技术能力要求;

工作经历要求。

b)用能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人员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培训内容,可采取考试、考核、实际操作、证书的取得、业绩评定等方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验证.培训内容可包括:

节能意识培训;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运行和审核知识培训;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及体系文件培训;

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培训;

节能管理知识培训;

节能技术培训;

能源计量、统计等知识培训;

用能设备操作培训;

政府要求及其他要求的培训。

6.2设施和设备

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和运行状况对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配备、管理状况是能源利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和考核能源管理绩效的前提。用能单位应制定且实施相关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设施设备的购买、安装要求;

b)设施设备操作要求;

c)设施设备使用、维护要求;

d)设施设备检修、检定要求;

e)设施设备报废要求;

f)明确设施设备管理、使用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考核准则。

6.2.1基础设施.

用能单位应当提供实现能源管理和能源利用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和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建筑物、工作场所〈如办公场所,实现能源利用信息和数据即时在线采集、汇总、分析的设备安装空间等〉和相关设施〈如水、电、汽供应设施等〉P支持性服务设施(如:

运输设施、通讯设施设备等〉。对基础设备的管理可包括:

a)考虑因基础设施而引起的节能问题;

b)制定且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和运行验证的规章制度

6.2.2用能设施设备

用能单位应对用能设施设备的选购、安装、运行、维护和报废进行管理,制定管理措施,措施包括:

a)用能设施设备的选择和评价。在采购用能设施设备时要掌握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动向和规律,

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性能好、能效高、和用能系统匹配的设施设备;对已购人的用能设备,要及时做好安装、调试工作等,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节能评估、验收。

b)用能设施设备的合理使用。用能单位应建立设施设备台账,且根据各种用能设施设备的性能设置能效限定值和经济运行指标,合理安排运行负荷,制定用能设施设备使用规程和管理制度。

c)用能设施设备的检测和维修。对用能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制定对其维修及日常检查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巡检维修等。

d)用能设施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对用能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要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节能效益,结合自身资源做好用能设施设备技术改造的整体规划。用能设备的淘汰、更新、改造记录应载入设备档案。

6.2.3计量和监测装置

用能单位应严格执行GB17167的规定,同时考虑行业特点和自身能源管理的要求,配备和管理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保证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能源数据,且对数据的处理作出规定。措施包括:

a)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台账、能源计量器具档案、能源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或溯源图,制定具体的使用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

b〉设立专人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同时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建立和保存管理人员的技术档案等;

c〉按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保证所用计量器具状态完好,且在检定周期内。如发现汁量器具失准,应采取纠正措施;

d〉采用规范的表格,明确被测量和记录数据间的转换方式和关系,建立能源统计报表,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

e)有条件的用能单位可建立能源计量数据中心,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即时化、网络化管理。

6.3资金

用能单位应提供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的资金,包括确定资金需求、资金管理等活动。

应急和预防成本的分析;

不符合成本的分析;

节能改进方案成本的分析;

设施设备维护、检修及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

培训成本的分析;

监视和测量成本的分析;

办公费用成本的分析;

创新性持续改进工作成本的分析等。

b)资金管理

识别所有能源管理活动所需的资金,根据资金估算和进度计划进行预算编制;

依据资金管理制度,对能源管理体系所用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控制;

根据规定的时间间隔、数据收集和预测的频次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且采取纠正措施。

7过程策划

7.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用能单位在建立、实施和保持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时,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定和落实:

a)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收集和识别。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目的是选择适用的具体条款。收集的内容至少包括:

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行政法规,如《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地方性法规,如《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

政府及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的其他要求;

节能标准,如山东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地方标准。

b〉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传递和落实。确保对能源利用可能具有影响的工作人员熟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相关要求,且严格落实。

c)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监督和更新。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此外,仍要定期根据其获取的更新信息,及时进行调整。

7.2用能系统

用能单位在建立或优化用能系统时应进行合理用能评价。

a)评价人员应全面了解项目设计方案的意图、思路和内容,对以下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设计开发的项目及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省、市的节能政策要求;

用能系统新增能源获取的可行性和区域的承载能力;

生产工艺是否先进、合理,设施设备是否高效、节能;

系统之间、设施设备之间、系统和设施设备之间的配置是否优化合理;

对需要监控和监测的关键点和重要部位是否配备了计量和检测装置;

是否有利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

在系统设计时余热余压等余能是否再利用。

b)对新、改、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标准等要求进行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用能单位仍应对建立或优化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申请、批复、设备说明等资料按照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进行妥善建档保存,以备查用。

7.3识别、评价和策划

用能单位在策划用能系统的管理时,重点做好过程识别、能源因素识别和评价、过程控制策划等工作。

7.3.1能源利用过程的识别

识别人员应从能源管理和利用俩个方面进行全过程识别。特别是对于初次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用能单位应采用初始能源评审的方式,对用能系统进行全面诊断。

a)能源管理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是否制定能源方针,确定目标、指标,且评价其合理性;

机构配置是否完善,能力是否满足体系要求;

能源的生产、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使用、回收利用的制度是否科学规范,且严格执行;

评审能源计量及统计工作是否系统规范;

是否制定节能技术进步制度,且充分落实;

是否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更新。

b)能源利用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产品产量、消耗能源的数量及品质分析;

能源成本分析;

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分析、工序产品能耗指标分析;

重点耗能设备效率分析;

辅助、附属系统的能耗分析。

7.3.2能源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能源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是过程策划的基础工作,能源因素的识别是否全面、重要能源因素评价是否合理决定着过程策划的成败,需要管理者高度重视,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综合运用目前先进成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能源因素的识别和评价。能源因素识别工具可采用能源审计、物料平衡、能量平衡、能源检测、能效对标等。能源因素评价的方法可采用打分法、专家判断法、面谈法、过程观察法、是非判断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

a〉能源因素的识别

为了保证能源因素识别的全面、系统,评价人员可根据能源利用过程的识别结果从四下途径进行:

按能源消耗的种类和工艺流程进行识别。即:可从电、煤、油等能源消耗种类或工序、车间、生产线等工艺流程着手,分析哪些条件或原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分析结果进行逐条记录,且分类汇总。

按机构设置的部门职能进行识别。即:可从用能单位所涵盖部门的职能着手分析哪些条件或原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这些条件或原因进行逐条记录,且分类汇总。

将识别的能源因素进行全面汇总,形成能源因素清单。

b)重要能源因素的评价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能源因素清单中所列的能源因素进行逐壹评价,评价出重要源因素,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以确定需要优先控制的重要能源因素。在评价重要能源因素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能源因素是否产生了能源浪费或出现了用能违规行为;

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频次及造成的影响;

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可从能源和原材料、人员、设施设备、控制方法等方面分析〉;

改变重要能源因素的技术难度;

采取措施减少能源影响所需资金。

7.3.3策划过程管理

a)过程控制及管理

·对能源消耗及能源利用效率有影响的每个过程单元和(或)环节进行有效策划,使能源利用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避免用能违规行为的发生,以保证能源方针、目标、指标的实现,达到预期能源管理绩效;能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各部门充分利用过程方法,针对不同类型能源需求,完善相应的工艺流程、工艺文件、工作说明、检验计划、控制计划等文件。在对用能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策划时,应针对每壹个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考虑各系统、过程、环节、能源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影响。

b)重要能源因素的控制及管理

应制定节能改进方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或能源利用较为薄弱的过程单元进行控制;

应选取重要能源因素明确进行优先控制,制定全面的节能改进方案,且在对比各种不同措施的节能效果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措施作为节能改进方案;

应将暂时无法采取控制措施的重要能源因素列入备选方案中,在时机及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c)过程控制的策划

用能单位对能源利用过程的管理控制进行策划时,其步骤为=

识别过程且确定该过程的目标;

确定过程输入,包括输入的具体内容;

确定过程输出,包括输出的具体内容;

分析且确定实现该过程需开展的活动、顺序和职责;

研究开展活动的最佳方法,形成文件;

分析、确定开展活动所需的资源,且进行配置;

执行文件化程序,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对实施过程的运行质量进行测量和监控;

测量过程输出,评价其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

将该过程的输出提供给和之相关的其他过程作为其输入。

7.3.4识别、评价和策划的持续改进

用能单位应按体系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用能系统进行识别、评价和策划。当下列三类情况中的某壹类或多类发生变化时,用能单位仍应及时追加识别、评价和策划:

新增、淘汰或更新重要耗能设备,而导致系统所消耗的能源品种、数量及结构发生变化;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

成熟的外部节能技术、工艺或经验方法适用于本单位。

7.4能源目标和指标

能源目标和指标是落实能源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依据。为此用能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对确定能源基准、能源标杆和制订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规定。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a〉在充分考虑目前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源利用流程的基础上,借鉴节能标准或者行业成熟的统计指标体系,剔出不可比因素后制订壹个完善的能源指标框架,其内容可包括:指标名称、单位、统计口径,必要时仍能够包括对总体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壹般来讲,能源指标的基本框架由目标性指标、过程性指标、条件性指标三部分组成:

目标性指标,如:节约能源量、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增加值能耗等;

过程性指标,如z单位产品能耗、工序产品能耗、耗能设备效率等;

条件性指标,如:人员培训合格率、持证上岗率、能源损耗率等。

b)用能单位可根据初始能源评审结果,考虑不可控因素的影影响将各项指标数值计算后填人指标框架中,形成基准。

c)可行时,用能单位可建立标杆,获取先进耗能企业的能耗指标,在获取标杆时应考虑在哪壹方面需要获取标杆以及怎样获取数据等因素,使标杆的获取更具有针对性和可用性。通过标杆和基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以及产生差距的原因,将消除差距的各项措施贯彻到能源管理体系中,指导能源目标、指标的;

d)用能单位在依据能源方针,根据已确定基翩翩数据,充分考虑自身能力的情况下,确定各项指标预计达到的数值,填入指标框架体系中,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能源目标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形成的目标指标体系应尽量细化和量化,利于测量,以保证对各层次绩效的考核。在建立能源目标、指标时能够采用以下俩种方式:

自下而上z用能单位应先寻找问题,查找能源因素,然后挖掘节能潜力,判断自身能够达到的程度,最后将确定达到的程度定为能源目标、指标;

自上而下:用能单位根据标杆数据、政府节能指标的要求以及相关方的建议,且结合自身的设施设备情况、工艺状况以及现行的管理状况,制定壹个可行的能源目标,根据各部门或过程的不同,将能源目标分解至各个层次。

e〉用能单位仍应采取定期考核和内部审核等方式对能源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发现不适合,应及时调整和更新。

8运行控制

8.1总则

用能单位应当对能源利用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且且对能源采购、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和余热余压等余能进行重点控制。

8.2控制要求

用能单位应根据策划的结果,对以下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且形成记录,以备查用。

a〉通过经验确定、专家评判、检验测试等手段,根据能源目标、指标确定各用能系统、过程和环节的经济运行区间及参数;且制定达到经济运行状态的操作规范或程序;

b)明确运行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信息的传递方式和手段,保证能源的协调调度和过程的优化匹配;

c)在控制过程中,为确保其经济运行,应对用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内容主要包括:对设备检查的项目,所用的仪器,检查的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要求等;

d)对于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影响较大的过程和环节,应当利用过程控制的方法,对其输入/输出以及过程内部运行的参数进行规定,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方式和方法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e)对因缺乏程序文件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和环节,应加以纠正,且制定相关文件进行控制。

8.3控制重点

8.3.1能源采购

用能单位应根据能源消耗的种类、数量和其他要求,编制形成程序文件对能源采购进行控制。a)确定使用能源的产地、种类、品质和数量;

b)从供方的供货能力等方面确定稳定的供方;

c)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所需能源的品质;

d)确立获取能源的渠道和采购的流程和方法;

e)在采购过程中准确计量能源的数量,且形成记录;

f)对采购的能源进行检验,以满足经济生产的要求,且形成记录;

g)定期对采购过程进行评价,以验证其有效性。

8.3.2节能改进方案

用能单位应对策划过程中评价的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进行分析辨识,根据现行的技术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制定节能改进方案的重要能源因素。且根据工艺技术、实施过程等要求,制定方案,方案内容可包括:

a〉针对重要能源因素和预计实现的节能效果;

b〉明确实施部门及其职责;

c)采用的技术方法、施工方法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d〉确定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e〉实施过程所分解的步骤,以及每个步骤所预计达到的效果;

f)实施完成后,对节能效果进行验证的方法或标准;

d)应对实施过程形成记录,如z实施进度完成情况、节能效果实现情况等。

8.3.3余热余压

用能单位应重点考虑余热余压等余能的利用,当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余热余压等余能时,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时,应按8.3.2制定节能改进方案进行控制。.

8.4过程监测

用能单位应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测量,以满足日常运行控制的需要,且根据监测的结果判断体系运行的情况:

a〉利用能源计量、检测等工具对各用能系统、过程和环节的运行参数进行日常性的监测,且

将监测结果和标准或者规定进行对比,以确定其是否在规定状态下运行;

b〉利用能源统访等工具,汇总、分析用能数据,判断能源、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以及节能改进方案是否符合预定安排;

C〉利用巡检、不定期的抽查等方式对执行文件的符合性进行检查;

d)如果能源目标、指标出现未完成的现象,则应进行分析和纠正;

e〉监测过程应形成记录,且采用能量平衡、能效对标等工具进行分析,为挖掘节能潜力提供依据。

8.5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用能单位应识别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中的不符合,且针对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a〉用能单位应根据过程监测、内部审核过程的结果,识别不符合;

b)针对识别的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

c)在实施过程中应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d〉采用专家诊断、头脑风暴等方法,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制定预防措施;

e)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进行记录,且定期评审其有效性;

f)用能单位可识别判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且制定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情况对能源的浪费,且在发生紧急情况之后或定期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

9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全面的检查方式,目的是评价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和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a〉实施内部审核应满足下列要求:

审核前应进行策划,明确审核的范围、确定审核人员及能力要求;

编写审核计划,明确审核目的、准则、各部门具体审核时间及人员安排等内容,且制定相应表格;

审核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

审核结论应经过评审,且形成报告;

对发现的不符合应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且进行效果验证。

b〉验证的方法

体系性符合验证。体系性符合即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能否满足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政府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对比、评价。

实施性符合验证。实施性符合即体系文件的运行情况能否满足体系文件的要求。用能单位可将收集到的信息〈生产昧、生产能耗报表)或现场控制活动的观察和操作规程、相关体系文件的规定对照、评价。

效果性符合验证。效果性符合即体系的运行效果能否实现能源管理体系预先规定的要求。效果性验证是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重点,包括能源目标、指标和节能改进方案的实现程度,如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产品综合能耗、产值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用能单位通过采用节能检测、能源审计、能量平衡、统计分析等工具,通过对监视测量、生产消耗统计数据的汇总,依据综合能耗计算分析、节能量计算分析、用能设备测试等方法对内部审核进行验证、评价。

10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主持管理评审工作,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以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每12个月至少壹次,壹般在壹次完整的内部审核后进行。管理评审过程要记录,结果要形成评审报告。管理评审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a)制订计划,明确开展管理评审的时间、目的、内容、参加人员,对管理评审输入信息的有关部门提出资料准备等要求;

b)组织实施管理评审,记录评审过程;

c)编制评审报告,内容包括: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持续改进措施等;d)对提出的改进措施及时实施,且进行效果验证;

e)当发生以下重大变化时可临时追加管理评审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

能源管理体系人员发生重大变化;

经政府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发生变化;

企业组织机构、能源结构等其他发生变化。

(能源化工行业)化工工程师

(能源化工行业)化工工 程师

化工工程师公共基础考试科目和主要内容 1.数学(考题比例20%) 1.1空间解析几何向量代数、直线、平面、柱面、旋转曲面、二次曲面和空间曲线等方面知识。 1.2微分学极限、连续、导数、微分、偏导数、全微分、导数和微分的应用等方面知识,掌握基本公式,熟悉基本计算方法。 1.3积分学不定积分、定积分、广义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平面曲线积分、积分应用等方面知识,掌握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 1.4无穷级数数项级数、幂级数、泰勒级数和傅立叶级数等方面的知识。 1.5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方程、壹阶线性方程、可降阶方程及常系数线性方程等方面的知识。 1.6概率和数理统计概率论部分,随机事件和概率、古典概率、壹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等方面的知识。数理统计部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及壹元回归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热力学(考题比例9%) 2.1气体状态参量、平衡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力和温度的统计解释。 2.2功、热量和内能。 2.3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理想气体内能、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2.4热力学第壹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的应用、气体的摩尔热容、焓。 2.5热力学过程、循环过程。 2.6热机效率。 2.7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熵。 3.普通化学(考题比例14%) 3.1物质结构和物质状态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原子和离子的电子结构式、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概念、离子键特征、共价键特征及类型。分子结构式、杂化轨道及分子空间构型、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力和氢键。分压定律及计算。液体蒸气压、沸点、汽化热。晶体类型和物质性质的关系。 3.2溶液溶液的浓度及计算。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及计算、渗透压概念。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电离常数及计算、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水的离子积及pH、盐类水解平衡及溶液的酸碱性。多相离子平衡及溶液的酸碱性、溶度积常数、溶解度概念及计算。 3.3周期律周期表结构:周期和族、原子结构和周期表关系。元素性质及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 3.4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及计算、反应热概念、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浓度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活化能及催化剂概念。化学平衡特征及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计算,压力熵和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3.5氧化仍原和电化学氧化剂和仍原剂、氧化仍原反应方程式写法及配平。原电池组成及符号、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及电极电势的应用、电解和金属腐蚀。 3.6有机化学有机物特点、分类及命名、官能团及分子结构式。有机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加成、取代、消去、缩合、氧化、加聚和缩聚。典型的有机物的分子式、性质及用途:甲烷、乙烷、苯、甲苯、乙醇、酚、乙醛、乙酸乙酯、乙胺、苯胺、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酸酯类、工程塑料(ABS)、橡胶、尼龙66。 4.工程力学(考题比例15%) 4.1理论力学 4.1.1静力学平衡、刚体、力、约束、静力学公理、受力分析、力对点之矩、力对轴之矩、力偶理论、力系的简化、主矢、主矩、力系的平衡、物体系统(含平面静定桁架)的平衡、滑动摩擦、摩擦角、自锁、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重心。4.1.2运动学点的运动方程、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刚体的平动、刚体的定轴转动、转动方程、角速度和加速度、刚体内任意壹点的速度和加速度。4.1.3动力学动力学基本定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动量、冲量、动量定律。动量守恒的条件、质心、质心运动定理、质心运动守恒的条件。动量矩、动量矩定律、动量矩守恒的条件、刚体的定轴转动微分方程、转动惯量、回转半径、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律、功、动能、势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惯性力、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达朗伯原理、单自由度系统线性振动的微分方程、振动周期、频率和振幅、约束、自由度、广义坐标、虚位移、理想约束、虚位移原理。

(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为以下对象提供实施指南: a)应用DB37/T1013-2009的工业企业。 b)其他相关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DB37/TIOU-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3术语和定义 DB37/T1013-200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用能单位应将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壹部分,根据其规模、性质和能力等状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边界,边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应符合DB37/T1013-2009的要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通过以下活动进行: a)体系策划 识别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贯彻执行情况; 评价能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确定能源基准、标杆; 识别评价能源因素; 制定能源方针、目标、指标; 确定能源管理职责,配备资源; 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 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 b)体系实施 对实体系范围内机员实施培训 执行体系文件,对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能源规划、设计、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分配、使用、回收利用等过程; 全过程监视和测量; 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实施应急预案。 c)体系检查和改进 实施内部审核; 实施管理评审; 识别节能潜力,确定改进措施,提供必要资源。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用能单位应通过建立适宜的文件,沟通意图、统壹行动,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系统阐述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全部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为评价体系有效性和适宜性提供评价标准和客观证据。 a)体系策划和文件编写应紧密结合,其中: 能源方针、目标。能源方针、目标是用能单位所追求的方向和目的。能源方针应表明用能单

GBT23331-2012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及GBT29456-2012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国家标准解读

GB/T 23331-2012 & GB/T 29456-2012: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s on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及GB/T29456-2012《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国家标准解读 By Wang Geng 王 赓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t h e e n e r g y 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E n M S) standards comes from the worldwide concern on energy problems. The increasing conf licts between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related restrictions have wakened and strengthened people’s awareness over energy dilemma. In the management of energy, it gradually comes to us t hat energ y-sav i ng tech nolog ies and equipment are just part of the solution which requires other inputs at the practice level, for example, sum mar 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best practice on energy management, popularization of behavioral energy-saving practice. 1. Background of the EnM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EnMS construction becomes more crucial to utilize systematical management tool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Some forward-looking organizations even build up professional teams to apply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technologies to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in a planned manner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is had led the birth of the systematic energy management concept, and also pushed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in many countries. 2. Signifi cance of the EnMS standard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macro energy policies, the energy management work in China despite the present achievements is still far from establishing an organic integrity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and measures due to the absence of whole-process monitoring in addition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check and improvement. The systematic thought and approach in energy management is practically needed to intensify the energy management,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in various organizations. Therefore, the EnMS standards construction helps to provide a scienti? c and feasible path for standardized energy management with the following notable signi? cance: ?Favorabl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energy regulations, policies, standards and other requir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EnMS standards will effectively combine the enterpris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with the national energy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such as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consumption limits, measurement and monitoring standards, to create an integral system of standardized and reasonable energy management to achieve the organizational goal for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Favorable for the landi ng of organiz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 work. Traditional approaches were more focused on the issues of “who” and “what” in energy management, while “how” and “to what extent” were more dependent on the experience and the will of the executive team. The EnMS standards are designed to provide a set Dissection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15587-1995

GB/T 15587-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施能源管理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2 引用标准 GB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 3484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 12723 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定额编制通则 3 能源管理系统 为实施能源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系统,包括完善组织结构,落实管理职责,配备计量器具,制定和执行有关文件,开展各项管理活动。该系统应能保证安全稳定供应生产所需能源,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情况,予以纠正,并不断挖掘节能潜力。 3.1 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 3.1.1 企业领导应根据本企业总的经营方针和目标,执行国家能源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确定能源管理方针。 3.1.2 应根据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制定能源管理目标。能源管理目标一般以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量确定,并可分别制定年度目标和长远目标。 3.1.3 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应以书面文件颁发,使企业所有有关人员明确,并贯彻执行。 3.2 能源管理的主要环节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管理好以下环节: a. 能源输入; b. 能源转换; c. 能源分配和传输; d. 能源使用(消耗); e.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f. 节能技术进步。 3.3 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 3.3.1 为实现能源管理目标,企业领导应负责建立、保持和完善能源管理系统,确定能源主管部门,配备具有相应技能和资格的人员,承担能源管理和技术工作,明确规定其职权范围和领导关系。 3.3.2 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应系统地分析本企业能源管理各主要环节及其各项活动过程,分层次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人员和岗位。 3.3.3 企业各有关部门和人员,按照能源主管部门的协调安排,完成各项具体能源管理工作。 3.3.4 在分配落实能源管理职责的同时,要授予履行该职责所必要的权限。 3.4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满足管理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制定和实施有关文件,对计量器具的购置、安装、维护和定期检定实行管理,保证其准确可靠。 3.5 文件 3.5.1 为了规范和协调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应有系统地制定各种文件,严格贯彻执行。能源管理所需文件包括:管理文件、技术文件和记录。 3.5.2管理文件 3.5.2.1 管理文件是对能源管理活动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联系方法、原始记录要求等所作的规定。如: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及各种规定等。

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概述 能源管理系统简单的说就是把生产企业的能源消耗如:水、气(汽)、风、电的使用过程数据,监测、记录、分析、指导。实时监控企业各种能源的详细使用情况,为节能降耗提供直观科学的依据,为企业查找能耗弱点,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运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使能源使用合理,控制浪费,达到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再创造效益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对每条生产线、每个工作班组以及主要耗能设备进行实时考核,杜绝浪费,并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优化工艺,以降低单位能耗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为企业生产管理、计量管理、节能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概念。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是我们对节 能减排、节能降耗实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唐山天辰电器有限公司愿为我们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环境,实现节能环保,恢复保持绿色生态作出贡献。 第一卷能源管理系统的组成 第二卷建立能源管理系统的意义 第三卷能源管理系统方案 第四卷能源管控系统界面案例 行业应用案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功能、方案 第一卷能源管理系统的组成 系统组成:服务器主机,以太网或者局域网连通的通讯网络,无线传输部分,有线传输部分和能源管理软件,各计量点(流量计、液位计、温度、压力等),电表等部分。 硬件组成: 1、各个采集点的终端表(带 485 通讯的流量计、电表等)。 2、采集和传输数据的集成箱。 3、可以通讯的有线网络。 4、上位机主机。 软件组成: 1、终端表的通讯协议。 2、采集有线网络数据的接口程序。 3、采集无线网络的抄表软件。 4、适用的数据库。 5、分析和显示数据的能源管理软件。 界面显示: 1、各个点的数据累计值和即时问询。 2、通过运算得到的能耗值。 3、具备导入导出功能,筛选和存储。

(能源化工行业)常用化工原料

(能源化工行业)常用化工 原料

硫酸镍 化学式及产品介绍 化学式为NiSO4 硫酸镍分为有无水物、六水物和七水物三种。商品多为六水物,有α-型和β-型俩种变体,前者为蓝色四方结晶,后者为绿色单斜结晶。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易溶于醇和氨水。 二、作用和用途 硫酸镍主要用于电镀工业,是电镀镍和化学镍的主要镍盐,也是金属镍离子的来源,能在电镀过程中,离解镍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无机工业用作生产其他镍盐如硫酸镍铵、氧化镍、碳酸镍等的主要原料。另外,仍可用于生产镍镉电池等。 包装和贮存 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和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氯化镍 化学式及产品介绍 化学式为NiCl2别名:氯化亚镍 氯化镍的性状为绿色结晶性粉末。在潮湿空气中易潮解,受热脱水,在真空中升华,能很快吸收氨。溶于乙醇、水和氢氧化铵,其水溶液呈酸性,pH约4。 二、作用和用途 氯化镍主要用作电镀和催化剂,由镍和硫硝混酸反应得到。 三、包装和贮存 密封阴凉干燥保存。 氨基磺酸镍 化学式及产品介绍 化学式为Ni(NH2SO3)2.4H2O 氨基磺酸镍的性状呈绿色结晶,易溶于水、液氨、乙醇,微溶于丙酮。水溶液呈酸性,有吸湿性,潮湿空气中很快潮解。干燥空气中缓慢风化,受热时会失去四个分子水,温度高于110时开始分解且形成碱式盐,继续加热生成棕黑色的三氧化二镍和绿色的氧化亚镍的混合物。 二、作用和用途 氨基磺酸镍是壹种优良的电镀主盐,因其内应力低、电镀速度快、溶解度大、无污染等,而成为近年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壹种电镀主盐。已广泛应用于冶金、镍网、电子、汽车、航天、兵器、造币、无线电、彩色铝合金等行业。 三、包装和贮存 贮存于通风、干燥的库房中。包装必须完整密封,注意防潮。运输过程中要防雨淋和日光曝晒。消泡剂 分子式及产品介绍 破泡剂·抑泡剂·脱泡剂总称为消泡剂。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泡沫,需要添加消泡剂。消泡剂的种类很多,有机硅氧烷、聚醚、硅和醚接枝、含胺、亚胺和酰胺类的,具有消泡速度快,抑泡能力强的特性。 二、作用和用途 消泡剂广泛应用于线路板、工业清洗、清除胶乳、纺织上浆、食品发酵、生物医药、涂料、石油化工、造纸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泡沫。 三、包装和贮存 密封,放置在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 氢氧化钠 化学式及产品介绍

公司能源管理体系新版办法

XG/ENMS-1-01-2013 A/0 XX省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能源治理体系手册

2013年8月10日公布 2013年8月10日实施

目录 0.1XX能源治理体系手册修订履历 (1) 0.2XX能源治理体系手册颁布令 (2) 0.3XX能源治理体系方针公布令 (3) 0.4 任命书 (4) 0.5XX能源治理体系目标 (5) 0.6企业简介 (6) 1.范围 (8) 1.1能源治理体系覆盖范围 (8) 1.2地理位置:XX省XX市XX厂区。 (8) 1.3覆盖的部门和单位 (8) 2.引用文件 (9) 3.术语和定义 (10) 4.能源治理体系 (15) 4.1 总要求 (15) 4.2 治理职责 (15) 4.3 能源方针 (17) 4.4 策划 (17) 4.5 实施与运行 (22)

4.6 检查 (30) 4.7 治理评审 (34) 附录1 能源治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37) 附录2 XX能源治理体系治理职责和权限 (38) 附录3 XX能源治理体系程序文件目录 (43) 附录4 XX能源治理体系运行模式图 (44) 附录5 XX能源策划流程图 (45) 附录6 XX能源治理体系职责分配表 (46)

0.1XX能源治理体系手册修订履历

本手册依照《能源治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编制,旨在运用先进的治理思想,建立和实施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能源治理体系,不断降低企业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爱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的目标。 本手册于2013年8月10日起实施,要求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员认真执行。 为确保本手册有效贯彻落实,授权各单位行政正职为治理执行者。 总裁: 2013年8月10日

能源化工产业

银川市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汇编 银川市科学技术局 二O一一年九月 能源化工产业 一、共性技术需求 1、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2、高盐废水和生化处理后的污泥处理与无害化利用技术; 3、脱硫废液处理与无害化利用技术; 4、煤气中的硫化氢处理与副产品利用技术(每方米达到20毫克以下); 5、煤炭地下深层气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6、风能利用技术:导风墙、风道、涡轮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7、薄膜太阳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8、锅炉、煅烧炉、燃气炉热能回收技术。 二、个性技术需求: 1、汽油加氢工艺与催化剂国产化技术; 2、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技术; 3、化纤中间体合成技术 4、PX、PTA的生产技术与环保技术。 5、GSP干煤粉气化技术的消化吸收(主要解决合成气带灰与洗涤水带灰渣问题); 6、MTP技术的消化与吸收(主要解决进一步提高丙烯

收率问题与MTP催化剂的国产化研究应用问题); 7、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国内与国外的技术比选; 8、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国内与国外的技术比选; 9、煤制天然气项目国内与国外的技术比选; 10、高硫焦炭的脱硫技术; 11、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去除技术; 12、焦炉废气余热利用技术; 13、炼焦、焦炉煤气及煤焦油深加工产品技术。 14、电石下游产品链的开发; 15、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 装备制造产业 一、共性技术需求 1、三轴以上机床数控系统,国外限制进口,国内尚无解决方案,希望有较高可靠性,与国外产品相当,价格适中的国产系统配套。 2、机床数控系统现从国外进口,希望能够自主研发实现国产化,有较高可靠性,与国外产品相当,降低系统配套价格。 3、三维实体设计软件的应用推广。目前普遍应用SolidWorks软件,但在装备制造业普及率不高,软件的二次开发难度较大。 二、个性技术需求 1、数控机床研发 (1)机床防撞技术;

化工企业节能源管理办法正式版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化工企业节能源管理办法 正式版

化工企业节能源管理办法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降本减费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节约型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总部机关各部门、集团公司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所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能源,是指原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焦炭、煤气、热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第四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强管理、强化全员节能意识,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完善节能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集团公司中长期和年度节能目标,确保企业持续高效发展。 第五条基本原则 (一)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效率为本,突出节能工作的战略地位。

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模板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指南 1范围 本标准为以下对象提供实施指南: a)应用DB37/T1013-2009的工业企业。 b)其他相关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DB37/T IOU-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3术语和定义 DB37/T1013-200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用能单位应将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根据其规模、性质和能力等状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边界,边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应符合 DB37/T1013-2009的要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通过以下活动进行: a)体系策划 识别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贯彻执行情况;?评价能源利用和管理现状;?确定能源基准、标杆;?识别评价能源因素;?制定能源方针、目标、指标;?确定能源管理职责,配备资源;?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体系实施b 对实体系范围内机员实施培训?执行体系文件,对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能源规划、设计、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分配、使用、回收利用等过程;全过程监视和测量;?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实施应急预案。?c)体系检查与改进 实施内部审核;?实施管理评审;?识别节能潜力,确定改进措施,提供必要资源。?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用能单位应通过建立适宜的文件,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系统阐述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全部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为评价体系有效性和适宜性提供评价标准和客观证据。a)体系策划与文件编写应紧密结合,其中: 能源方针、目标。能源方针、目标是用能单位所追求的方向和目的。能?源方针应表明用能单位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向,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具有用能单位自身特点,并保持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能源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能源方针为能源目标的制定提供原则指导,而能源目标的完成情况为

企业能源体系管理准则

企业能源体系管理准则 本标准旨在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规范能源管理行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任何类型与规模的工业企业均可使用本标准,其他类型的用能单位可参考使用。本标准对使用对象统一表述为" 用能单位气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选择。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用能单位中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通过该标准的实施,用能单位能够:建立节能遵法贯标机制,主动获取并自觉落实节能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其他要求;建立全过程的能源管理控制机制,促进能量系统优化匹配,能源管理活动规范有效、不断改进;建立节能技术进步机制,主动收集、识别并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节能管理方法和节能先进技术,实现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建立节能文化建设机制,使全体员工节能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制度不断积淀完善,节能行为不断规范。 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和PDCA 管理模式贯穿于本标准,把握贯彻好这些思路和方法,对用能单位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所谓过程方法是指利用资源并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可直接形成下一过程的输入。为使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必须系统地识别能源利用中众多的相互影响、联系的过程,策划、实施管理控制活动。管理的系统方法是指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评价,把相互作用的一组管理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策划并配置资源进行管理,形成协调联动的有效运行机制。PDCA管理模式是指将管理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策划(Plan)、实施〈Do )、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 n),内容是:围绕能源方针,建立能源目标、 指标和所需的过程;对策划的结果予以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采 取措施,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其运行模式如图I所示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doc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即:领导决策与准备——范围界定——初始能源评价——体系策划——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1、领导决策与准备 (1)管理者的承诺 国家对能源管理工作越来重视,各省市已将节能减排的任务分配到了重点用能单位,面对繁重的节能任务,很多重点用能单位的最高管理者亲自负责节能减排工作,这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利的。但节约能源这一责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仅仅靠方针目标是不够的,管理者的承诺对于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始于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包括贯彻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将能源方针目标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进行管理评审和配备适宜资源。并由最高管理者明确本企业导入能源管理体系的意图和应用范围。 (2)任命管理者代表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本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一个管理者代表来负责体系的管理工作,管理者代表有如下职责:确保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协助最高管理者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故管理者代表应是企业中具有相当级别的管理者,建议由分管副总经理(副厂长)担任。

(3)提供资源 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机构或班子来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其初期的任务是进行初始能源评审,以及建立体系后的日常工作。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以管理者代表为首的能源管理委员会,或节能小组。 最高管理者还需要为体系的建立和保持提供其他资源,如时间、办公条件、信息、资金、人力等,特别应保证充分的资金来用于管理方案的实施。 2、范围界定 对于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而言,其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因此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宜是一个覆盖企业的所有过程、产品和服务,并涉及组织职责和权限、现场区域、地理边界等要素的集合,通常应根据企业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1)企业的活动范围 企业的活动范围即企业的活动领域,包括与企业的产品实现和服务提供有关的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如办公场所和办公车辆)、产品和服务实现活动(电气运行、维修车间、公用工程)和生活活动(职工食堂、浴室等)等。 (2) 企业的管理权限范围 管理权限范围即已确定的企业的职责和权限界限,包括承担企业活动职能并处于一定区域的企业单元,如各职能部门、岗位以及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如项目工程部等。通常该权限范围还应符合法律法规中已明确界定其责任的许可范围。当企业的体系范围所覆盖的活动与其他企业存在管理上的接口时,如集团公司与下属矿厂存在管理接口的项目时,必要时,应明确组织职责的输入与输出的界限。

(能源化工行业)化工论文

(能源化工行业)化工论文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顶岗实习的岗位技术工作报告 制粒的基本操作规程 姓名:李东阳 学号:1204080237 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煤化方向) 班级:30802班 指导老师:邸青 第壹章实习单位简介 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X公司是壹家集科研开发、药品制造、医药商贸于壹体的综合型医药企业。X公司现有职工1000余人,其前身为河北(冀衡集团)华威制药有限X 公司,2009年X公司被认定为衡水市重点发展企业;在2009年河北省重点行业排头兵企业名单的医药制造业中,得菲尔位列第七,成功跻身省药企八强。2010年4月22日起,葵花药业集团正式在X公司控股,原华威得菲尔药业有限X公司正式更名为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X公司。 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X公司始终秉承“心系健康、宽广未来”的企业理念,坚持诚信为本和“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绩效”的发展原则。在八年的发展历程中,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X公司生产及销售范围囊括了颗粒剂、片剂、硬胶囊剂、糖浆剂等共计十壹个剂型,二百壹十多个品种,且以颗粒剂生产为企业竞争优势,是全国最大的颗粒剂生产基地。X公司拥有胃舒宁颗粒和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俩个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 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项目之壹的衡水市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始建于2007年11月份,占地面积220余亩,工程投资总额近3.6亿元,是目前衡水市经济开发区内正在建设中的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衡水市经济开发区内唯壹壹家制药企业。新的产业园区工程共分五期:I 期工程主要为化药制剂项目,II期工程主要为宿舍办公楼及头孢车间;III期工程主要为中药现代化项目,IV期工程为现代医药物流项目,V期工程主要为注射剂项目。已完工的I期工程正式开始生产后,年生产能力可达普通颗粒剂15亿袋,普通片剂30亿片,普通胶囊10.4亿粒,青霉素类颗粒剂4.0亿袋、胶囊剂8亿粒;II期工程建成达产后,预计年生产能力达头孢菌素类颗粒剂5.8亿袋、胶囊剂6.8亿粒;III期工程建成达产后,预计年生产能力达中药颗粒剂年产10亿袋,中药片剂10亿片,中药胶囊7亿粒;IV期工程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达10亿元;V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年生产能力达大输液0.6亿瓶袋,小水针1.5亿瓶。建成达产后的整个医药产业园区必将助力X公司发展更上壹层楼。 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X公司这个年轻的药业品牌将继续秉承“心系健康、宽广未来”的企业理念,不断开拓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拓展市场空间,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为衡水市经济快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壹节岗位要求 1鞋柜的鞋要摆放整齐,鞋柜紧张时要俩人共用,不得将鞋放在地上. 2穿好工作服,戴好帽子,将头发塞到帽子内.不得配戴饰物 3按各设备操作规程严格要求 4操作必须检查个设备内有无异物 5搅拌时不允许将其他异物带入混合机 6清场要彻底不能有上批或上品种遗留物,避免污染、交叉污染和混批混药。 7制好的颗粒要干透均匀色泽壹致无色点

化工企业节能管理制度--

烟台??新材料有限公司 烟台**新材料有限公司 节能管理制度

????年 月 说明 ???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上级政府指出,必须改变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现状,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化工行业是国务院指出节能减排工作的八大重点行业之一。 本管理制度是对原有节能管理责任制、能源计量、能源统计管理、用煤管理等几项制度的汇编,自 ???年 月份起,在公司全面推行,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

目录 目录 ??????????????????????????????????????????? 一、总 则 ??????????????????????????????????????? 二、节能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 ???????????????????????????????? 三、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 四、能源统计制度 ???????????????????????????????????? ? 五、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制度 ???????????????????????????????? ? 六、公司合理用煤、节约用煤管理制度 ?????????????????????????? ? 七、公司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管理制度 ?????????????????????????? ? 八、公司合理用气、节约用气管理制度 ?????????????????????????? ? 九、非生产用能管理制度 ????????????????????????????????? ? 十、节能技改管理 ???????????????????????????????????? ?十一、培训工作 ?????????????????????????????????????? ?十二、节能奖惩制度 ??????????????????????????????????? ?

工业企业节能解决方案

工业企业节能解决方案 1.概述 1.1.建设背景 据相关数据统计,工业用电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工业企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大户,其中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九大重点耗能行业,其用电占整个工业用电的60%以上,但单位能耗平均却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40%。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大多数企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多数企业都面临着利润下滑的处境,对此,只能从加强市场开拓以及强化成本控制两方面着手。而在工业企业的各项成本中,电费已成为紧随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之后的最大的成本,特别是在某些高耗能企业中,电费已成为最主要的成本。对大多数工业企业而言,电费也是未被企业控制的最后一项成本,许多企业由于管理、工艺、技术等各方面原因,用电利用效率普遍偏低,节能潜力巨大,因此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来降低电费支出、提高利润空间势在必行。 同时,在企业里能效使用与供电系统及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管理、维护、检修密不可分,而大部分企业只从保障设备能正常运行角度对电能进行管理,没有从使用效率、生产成本和设备使用寿命等角度,对电能进行精益管理,比如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不健全,能源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明确等。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电能利用及电能质量管理手段,企业面临不知道电能主要消耗在什么地方、电能质量有没有被污染以及污染程度有多大、找不出电能浪费的漏洞在哪里、不清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哪些、怎么样改善等问题。针对目前工业企业这一现状,北京华电方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方胜”)设计并研发出能效管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首先帮助企业管理部门了解自身的用能构成,减少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浪费,增加对企业的能源管理能力;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企业的各个用能系统进行分析,如车间、重点能耗设备等,挖掘节能潜力;平台提供专家意见,以实际数据为依据,结合多年节能行业的项目经验,指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做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最终达到少投资,多回报,为企业省钱节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2.建设目标1)为企业提供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一站式服务; 2)掌握能耗状况:掌握能源消耗的数量与构成、分布与流向; 3)了解用能水平:了解能源利用损失情况、设备效率、能源利用率、综合能耗; 4)找出能耗问题:找出管理、设备运行中的能源浪费问题; 5)明确节能方向:改进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节能方案; 6)实施技术改造:实施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7)核算节能效果:核算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带来的节能量和经济效益; 8)加强安全管理:加强用能安全管理,及时发现企业用能安全问题。 1.3.设计原则1)标准化原则:严格贯彻国家有关的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实现系统的标

(能源化工行业)化工名词解释

(能源化工行业)化工名词 解释

化工名词解释 1.成品: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经过多个工序的处理,最后壹个工序所得到的产品。 4 [/ \" c6 U" m( ?2.半成品:当原料在经过多个工序的处理过程中,其任意壹个中间工序所得到的产品。 ! r; _; b% ?& s- g2 W3.副产品:生产过程中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 " Z/ W9 Y3 S4 U4.选择性:催化剂选择性是生成目的产物所消耗原料量和转化的原料量的百分比。 5.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原料量和投入反应器的原料量的百分比。 6.产率:生成目的产物所消耗的原料量和参加化学反应的原料量的百分比。 7.收率:生成目的产物所消耗的原料量和和投入反应器的原料量的百分比。 % Z, e. C" w9 A+ g9 b# P0 |/ x8.活性:催化剂活性是指催化剂改变反应速度的能力。 9.空时得率=目的产品量/催化剂容积(或质量)x时间。 10.生产能力:在采用先进的技术定额和完善的劳动组织等情况下,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最大可能性。泵的生产能力以m3/h表示。11.生产强度:设备的单位容积或单位面积(或底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得到的产物量。提高生产强度,能够在同壹设备中取得更多的产品。常表示为产物kg/(m3.h)。 \5 l; v% |, |/ b9 ?12.消耗定额: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料量。消耗定额=原料量/产品量。13.饱和蒸汽压:在壹定温度下,气液达到平衡时,液面上的蒸汽称为饱和蒸汽,饱和蒸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 ( `; W0 j/ v5 M9 H; R0 r14.饱和状态:处于动态平衡的汽、液共存的状态叫饱和状态。 15.饱和温度:在饱和状态时,液体和蒸汽的温度相同,这个温度称为饱和温度; 16.饱和压力:液体和蒸汽的压力也相同,该压力称为饱和压力。 17.饱和蒸汽:饱和状态下的水称为饱和水,饱和状态下的蒸汽称为饱和蒸汽. : C' q$ N9 ^$ D$ ~( p18.动态平衡:壹定压力下汽水共存的密封容器内,液体和蒸汽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有的跑出液面,有的返回液面,当从水中逸出的分子数目等于因相互碰撞而返回水中的分子数时,这种状态称为动态平衡. 8 V7 O+ j: O4 J19.质量事故:是指产品或半成品不符合国家或企业规定的质量标准,基建工程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原材料因保管、包装不良而变质等。 20.溶解度:通常把壹定温度、压力下,物质在壹定量的溶液中,达到溶解平衡所溶解的溶质的量叫做溶解度。 * X i! d/ J5 u2 A. T' w' o3 ?& v21、蒸发:是指在物体表面发生的液体汽化过程。 22、有效能:有效能表示物流或体系从某个状态变化到和环境相平衡的状态时,所能输出的最大功或所需输入的最小功. * Y" X7 u4 }0 e% ?23、精馏:把液体混合物进行多次部分汽化,同时把产生的蒸汽多次部分冷凝,使混合物分出所要求组份的过程。 24、蒸馏:蒸馏是把完全互溶而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开的壹种物理过程。 25、沸点:当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外压相等时,液体就沸腾,其温度叫做该液体的沸点. 26、扬程:泵赋于流体的外加能量称为泵的扬程. 27、牛顿第壹定律: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对它的作用,那么这个物体将保持其静止或均速直线运动状态。 ' Z7 t' l2 i0 c ?* U! Z4 h+ j28、转化率是指理论原料用量和实际原料用量的比值。 1 c( L- h& k 2 p+ ]# A29、升华:固体表面直接气化的现象。 0 U y8 u' B! E/ c& P/ ~) Q* D3 T30、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 ]: L9 S; F; V; M7 C4 T6 l) t31、比表面积:单位重量的液体所占有的表面面积称为比表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