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力的培养》

《论创造力的培养》
《论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教育学

班级:初教13

学号:1120313014033 姓名:张必然

论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

大多数对创造力的定义是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把创造力定义为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其中,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创造力的两个重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

创造力与许多因素有关,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同时,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又有以下一些特点:1、儿童的创造力更多带有幻想性的特点,而青少年的创造力更多地带有现实性,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思维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努力创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2、青少年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意见性;3、随着经验和智力的不断增长,跟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逐渐转变为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协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增强,思维的独创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基于以上对创造力的认识,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教学来进行,而且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创造力的训练。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创造力:(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二)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的特征;(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正因为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和训练来提高,我们才可以用一些方法和原则来进一步提高培养创造力的效率。在培养和训练创造力的时候,首先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氛围。创造力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培养良好的创造力,我们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念,给予学生学习和犯错的机会,同时要改变原有的评定标准,鼓励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求知欲的保持对创造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进行创造的内部动力,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驱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试图发现新问题,并尝试用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创设变化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激发创造力。3、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猜想去探索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的自豪感就会维持他们的兴趣,这种独创性也正是创造活动的本质。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易于开展,并且可以在许多领域开展,在游戏、办黑板报、制作模型等活动中都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发散思维的机会,丰富刺激环境,通过集体讨论和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来锻炼发散式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在我们的性格特征中,有些特质会影响到创造性,如独立、勤奋、自信、好进取、好探究等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就要有意去发展这些有利于创造性的个性。

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师,是创造性教育的实施者,从自身方面也要注意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征。托兰斯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应该是:(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予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结合起来。美国创造教育权威史密斯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1)准备好开发创造性的条件;(2)教学生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创造过程中;(3)不仅教给0学生事实和真理,而且教给学生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的同时,多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可以发现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特征大致包含以下共性:首先要尊重差异,从自身准备好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其次,要肯定学生观念的价值,引导学生将以前的知识运用到创造活动中;再次,要给予学生很多的学习机会,注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提供;最后,要改变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将

评价的因果联系起来。要从自身发挥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发挥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性格特征,还要通过合适的方法,才能更有效、明显地提高创造力。多数研究表明,创造能力可以通过教学得以提高,特别是当这种教学直接以创造力的提高为目标,而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时,提高的幅度最为明显。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有:(1)创设适宜的条件,激发创造需求。就是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创设变化的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需求。(2)发散式提问模式,发展流畅性思维。发散式提问,可以有多种回答方式,允许大量的替换性回答存在,很好地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为解决生活和科学活动中的难题提供更多途径,最终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培养。(3)摆脱习惯性思维,发展应变思维。人们经常无法把熟知的物品用作他用,就是“功能固着”现象,这影响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重新界定法、信息修改法和类目变动法来加以改变,这就可以促使我们探索事物、运动、联系的多种可能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单一,发展应变思维和独创思维。(4)调节认知行为,增进创造力。研究表明,梅钦鲍姆的认知行为调节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自我状态,从而提高其自我知觉和发散思维能力。

具体的创造力训练的方法和方案有:(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由奥斯本提出,原意是用暴风雨似的思潮以撞击问题,类似于我国的“集思广益”。其具体的作法是采用座谈会的形式组织人们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使他们相互启发,引起联想,产生尽可能多和价值尽可能大的设想和方案。(2)缺点列举法。对于某个事物存在的某个缺点产生不满,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只要把列举出来的缺点加以克服,那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通过缺点列举训练,可以逐步树立创新志向,甚至可以直接导致发明创造。(3)希望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案设计方法,就是把对某个事物的要求——“如果是这样就好了”之类的想法列举出来,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会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4)图形想象训练。让被试尽可能多地写出什么东西与某个图形的形状相像。(5)联想训练见到一事物形象、语词或动作而想起其他事物形象、语词或动作就叫联想,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训练活跃的联想能力,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展。(6)展开性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训练可从多个多个方面进行,材料、功能、结构、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关系等各方面均可作为“展开点”,进行具有集中性的灵活、新颖的展开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关于专门的创造力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造力训练,能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培养1

大学生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培养 姓名:邱祖忠班次:公路工程1101学号;201105100117 【摘要】社会的发展致使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责无旁贷。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从解决努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构建两个角度来开展,从这两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培养的对策和优化措施,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解决能力创造力培养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扩充知识容量:学习重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一问题解决中,在不同知识背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专家与新手首先存在知识容量上有差异,知识容量方面的差异决定着在解决学科问题。背景知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只有背景知识和经历才能跟好的理解问题,确定解决方向。背景知识的容量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的效率。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中应注重知识的积累,不仅仅要积累与本领域相关的知识,还要善于学习积累其他领域的知识。(2)优化知识的组织结构:知识容量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知识堆积的越多,就越能成为问题的解决专家,我们应该注重优化知识的组织形式。 (3)转换思路,善于策略:能深刻理解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而要提高理解能力,首先要善于使用一些策略来帮助自己理解。 (4)多加练习,熟练技能:问题解决需要一定的技能,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多加练习,总结经验专家对基本精力技能,这使的他们在问题解决时,能集中精力完成高水平思维方面任务,从而节约了时间。因此,多加练习,总结经验,熟练技能对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5)提高自我监控品质:研究表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专家不新手标出高的水平的自我监控。他们有更强的计划能力,更有频繁地检查问题解答过程,且检查更有效率。 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出类拔萃、思维敏捷、勇于创造的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2) 创造力思维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种不依常规,寻求多变,从多方面去思考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三个特性》 (3)创造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统一:分析思维是严格遵守逻辑规律。 (4)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的发挥:像自我实现一样,创造性也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而要实现这种创造性的潜能,我们就不要一味地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文化艺术在创造性培养中的价值。应该自己学习好每一门课程都有助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会使我们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更具有创造性。

《论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教育学 班级:初教13 学号:1120313014033 姓名:张必然

论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 大多数对创造力的定义是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把创造力定义为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其中,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创造力的两个重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 创造力与许多因素有关,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同时,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又有以下一些特点:1、儿童的创造力更多带有幻想性的特点,而青少年的创造力更多地带有现实性,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思维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努力创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2、青少年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意见性;3、随着经验和智力的不断增长,跟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逐渐转变为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协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增强,思维的独创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基于以上对创造力的认识,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可以通过教学来进行,而且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创造力的训练。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创造力:(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二)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的特征;(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正因为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和训练来提高,我们才可以用一些方法和原则来进一步提高培养创造力的效率。在培养和训练创造力的时候,首先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氛围。创造力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培养良好的创造力,我们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念,给予学生学习和犯错的机会,同时要改变原有的评定标准,鼓励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求知欲的保持对创造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进行创造的内部动力,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驱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试图发现新问题,并尝试用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创设变化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激发创造力。3、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猜想去探索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的自豪感就会维持他们的兴趣,这种独创性也正是创造活动的本质。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易于开展,并且可以在许多领域开展,在游戏、办黑板报、制作模型等活动中都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发散思维的机会,丰富刺激环境,通过集体讨论和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来锻炼发散式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在我们的性格特征中,有些特质会影响到创造性,如独立、勤奋、自信、好进取、好探究等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就要有意去发展这些有利于创造性的个性。 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师,是创造性教育的实施者,从自身方面也要注意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征。托兰斯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应该是:(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予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结合起来。美国创造教育权威史密斯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1)准备好开发创造性的条件;(2)教学生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创造过程中;(3)不仅教给0学生事实和真理,而且教给学生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的同时,多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可以发现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特征大致包含以下共性:首先要尊重差异,从自身准备好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其次,要肯定学生观念的价值,引导学生将以前的知识运用到创造活动中;再次,要给予学生很多的学习机会,注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提供;最后,要改变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将

浅析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浅析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实际调查主要对大学生对创造力的看法和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进行浅析,以及对调查者的高校创造力培养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 一.创造力 (一)含义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同时也有同名书籍《创造力》。[1] (二)创造力的属性 创造力人人皆有,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指出的那样: “创造力是人类生命本身的属性,对尚未形成稳定的创造力外在表现的人来说,它只不过是还处于一种潜在状态罢了”。[2]美国心理学家瑞普也认为

创造力本质上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表现,从这层意义上讲,人人皆有创造力。每一个正常人都应具有的潜在能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创造力都是天赋,只是个体之间的创造力水平的价值不同而已。 二.大学生创造力的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对创造,发明和创造力的看法 在星问卷上的一份关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调查问卷”[3]当中可以得出大学生对于创造、发明和创造力的看法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绝大部分被调查着都对创造,发明和创造力的概念还是有所了解的,比如被调查着被问到“创造能力是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只有65.12%被调查者认为是,而0.93%被调查者认为不是;当被问到“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时有75.62%被调查者选择“是”、21.3%被调查者认为“基本是”、只有2.78%被调查者是“不确定”的,由此可见,绝大备份被调查者对这些概念还是有积极正确的看法的。 大部分大学生还认为创造与他们的距离并不远,与他们息息相关。调查者被问到“创造力为科学家、发明家等卓越人士特有的天赋能力”时只有9.57%认为是的,被问到“发明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时,有70.99%选择“不是”,而只有 2.47%被调查者认为“是”,有80.45%被调查者喜欢联想,头脑中不时有新想法涌现,由数据可以说明绝大部分分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创造的。 (二)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案例出处】兼职经历 【关键词】创新创造力发展发散性思维培养 【案例内容】一次,我让学生画一幅命题画《漆黑的夜》,当听到了这个题目后,多数孩子坐在那里不画,或者说是不知道该画什么,只有个别孩子画了出来,但是他们的作品没有一点创意,见此情景,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近几年来学生创造力的逐步散失,已成铮铮的现实。 【案例分析】 一、分析: 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我国传统的教育事实上将人的大脑作为"知识仓库",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机械问答,问题设计深度不够或过于具体化,只能让学生受到低思维的训练,而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实效,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创新的中国应试教育使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对过程无暇或者无意理会。因此很多时候就会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不得不对孩子进行束缚式的教学,并要求他们进行强迫性的学习,这样长期以来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二、问题解决的方法 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其次,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清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这两种不同思维类型之间的区别,并使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情景中运用适宜的思维类型。 2、培养创造性人格。学校需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中。从而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同时,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极为关键。首先,家长要破除传统“家长制”的不良作风,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其次,家长要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长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论,同时在创造发展方面尽力为儿童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有效发挥孩子的创造才能方法想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有没有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下面这些方法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能极大地开启孩子的创造力,而且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灵活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体系的实用方案。No.1 欢迎来到“为什么”时代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No.2 张开想象的双翼这个训练通常也会被称作“异想天开”。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No.3 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下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尽可能发挥这种能力。No.4 质疑:真

如何培养和发挥创造力

如何培养和发挥创造力 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于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讲到:“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可见,创造力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甚至是国家和社会,都是不断发展的源泉。但是,现实中的很多因素都限制,甚至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其中有四大因素扼杀创造力:1、思维标准化:指人的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规范化与模型化,追求的是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但很容易导致人思想僵化;2、功能固着化:指个人将某种对象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固有不变的,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表现;3、知识无活力化:指个人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学生在智力上不是越来越发展,而是越来越压抑,终而使人学非所用,学用脱离,最后变得越学越蠢;4、知识传授权威化:指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扼杀创造力后果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并使它发挥到实处。下面,我将从学校教师、企业、个人自身三个方面去理解如何培养和发挥创造力。 一、学校教师 (一)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创造意识,使学生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形成的教学环境 创造欲望的形成是受所处环境的刺激。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它将学生与特定的问题连接起来,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促成学生从普通的思维意识向创造意识转变。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探索愿望,使学生明确探索目的,促成创造意识。 2、利用创造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热情和欲望是对创造成果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创造成果对学生创造意识激励的潜在动力,要充分觉悟到只有教师合理利用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3、让学生了解创造的意义 只有明白了重要性,人才会去重视。如果学生没有对创造能力的意义的正确理解和理性价值态度,那么学生就不会形成积极和正确的创造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认识、领悟创造的价值意义,感受创造的魅力。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观

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

学 生管理工作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2月上 总第130期 有人称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国际间将引发一场大的竞争,而这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富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从1995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2007年10月十七大的召开,要求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无不显示出国家对创造能力的重视、对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求。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20~25岁之间,正处在一生中创造力最佳的时期。尽管他们的创造力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创造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对影响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概念界定 关于创造,《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韦氏英文大辞典解释为:“赋予存在,即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 关于创造力,目前心理学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 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创造力具有多元特征,创造力并非那些伟人们所独有,而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心理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二、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成因分析1.学生的自身因素是其创造力缺乏的内因 目前,我国大学生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造力还是偏低的。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狭窄,学科之间缺乏整合,不善于迁移相关学科的知识;思维方式单一,考虑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缺乏自信,害怕失败,怀有从众心理,盲目追从权威;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不敢冒险的心理和我国现行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得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听话”的习惯,不敢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缺乏应有的创造力。 2.专业、课程结构狭窄,人文教育受到冷落是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语),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造力的主要来源。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专业知识面狭窄。大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选修课太少,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创造力的发挥。此外,创造力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追求物质利益,致使科学技术受到重视,人文教育受到冷落。 3.教师创造力不高、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是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直接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e)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表明教师的创造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目前高校师资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师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许多高校的师资主要来自本校毕业生计划选留,少量来自毕业生按计划分配,其他高校的人才很少进入高校师资队伍,这就造成某些高校教师思维方式比较类似,难以擦出思维的火花。此外,由于受赫尔巴特教学观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大多采用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绝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创造教育是怎么回事,更谈不上系统学过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对创造理论、创造方法生疏;对创造性思维和训练、创造力开发、创造教育实施等知识贫乏,他们往往倾向于喜欢高智商的学生而不是高创造力的学生。所以,教师的创造力是制约大学生创造力的直接原因。 4.校园文化缺乏创造精神是制约大学生创造力的潜在因素校园文化是一个育人的特殊环境,它直接影响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成长,是高校教育机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总体呈现以下特点:文体类活动多,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少;少数人的活动多,而真正群体参与的活动少;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真正参与到活动中的人寥 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及对策 孙瑶君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创造能力和综合国力,进而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因此,本文从大学生自身、专业、教师、社会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以此引起学术界对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深思。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缺乏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孙瑶君(1982-),女,山东泰安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造教育。(甘肃 兰州 730000)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创造力概念、创造过程和结构;了解创造研究的历史进程、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会对创造力进行测量,创造力的培养。 2、技能与能力: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进一步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能够初步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测验研究。 【重点难点】 1、创造过程、结构以及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1、创造性思维测验 【教学时数】理论讲授:3学时 实验与实践: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造力概述 一、创造与创造力 (一)创造 第一,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第二,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第三,创造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结果。 (二)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有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创造过程与创造力结构 (一)创造过程 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二)创造力的结构 1.创造力的静态结构 2.创造力的动态结构 三、创造力研究的历史进程 1.第一阶段(1870-1907年) 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为国际上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的科学文献。 2.第二阶段(1908-1930年) 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力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和研究 3.第三阶段(1931-1949年 心理学家们开始从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来探索创造力的形成。 4.第四阶段(1950-1970年) 这一阶段是创造发明研究取得真正的实质性突破和迅速发展阶段。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的极大轰动。 5.第五阶段(1971年至今) 这一阶段在量和质方面都有大进展。 第二节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基础 二、年龄和性别 三、知识和智力 (一)知识 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一种是张力观,认为知识和创造力的关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姓名:陈鑫媛 学号:2010411203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陈鑫媛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2010411203) 摘要: 创造力人人都有,尤其孩子。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许多理论与实践表明: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1]因此,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而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由还给儿童,儿童须先有自由方能创造。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培养影响因素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自于自身潜能的发挥,而潜能的核心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现有研究表明,儿童阶段的创造潜能的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异常重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 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一)独立的人格: 美国创造学家吉尔福特曾指出,创造性思维中独特性(对于某一问题产生与众不同的观念的能力)是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2]儿童要有独立自主精神,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见、认识及观点,自信而不盲从,自尊而不骄狂,尊重但不轻信他人,勇于向常规挑战,勇于并善于怀疑权威,不满足已有的结论,能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待寻常的事物。 (二)坚定的意志: 从创造的含义中可看出,“创造”意味着创造一种过去没有的东西,,这正揭示了创造的本质。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对“旧东西”的“破坏”,“旧”既包含来自自身狭隘的思维定势的“旧”,也包含对固有信息的认知,期间必然会有坎坷、阻碍以及艰辛,这需要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坚持既定的目标,百折不饶。[3] (三)强烈的求知欲:

浅谈大学生创造力

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现状和培养方法 内容概要: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研究, 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本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在高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讨论,以论述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创造力是一种运用已知信息重新组合新系统的统摄与联结的能力, 包含着认知方面(和个性方面的心理因素,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认识、情感、意志过程的各种特性和个性特征达到最高水平的表现。但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忽视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限制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 重课堂讲授,但缺少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重知识的传授,,却轻视能力的培养:重注入式的教学,但忽视轻启发式的教学等等。加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研究, 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对大学生培养创造力的探索是极具研究意义和必要性的。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普遍创造意识不强、创造性思维欠缺、创造信心不足。许多大学生只想着为自己就业做准备,对自身创造力缺乏正确的认知,思想被完全禁锢住,处事方式上缺乏灵活性,为人处事喜欢随大流,缺乏创造激情,潜在的创造力也就难以激发出来。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此外大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也有创新毅力不坚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等问题。 二.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既要考虑外部因素,也要考虑内部因素。 1.营造更适合创造力培养的环境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因此,学校应当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理解事物的学生,提高师生对于那些用不同于传统方式来观察和思考的学生的容忍精神,建立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此外,作为最直接与学生接触的老师,自身也应当具有创造力,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就没有创造力的学生。 除了人的正确引导,还应改造校园环境,无论是改善班级沉闷的气氛,还是组织各类活动,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对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有积极的积极的影响。 2.转变大学生对轻视创造力的观念 近年来,有关关部门和社会有机构为促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举办了各种活动。调查表明,这些活动大多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但调查也表明,尽管大多数被调查大学生知道这些活动,但真正参加过的大学生的比率很低。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思维,不仅只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论培养创造力方面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论培养创造力方面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摘要:美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呢?①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意识和精神的培养;②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技能;③要在 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和存留儿童的创造性;④要在教学中破除以临摹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造力;美术教学;创造精神 人才的本质是创造。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美术课以其独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方面显着与 其它学科。这一点已经被现代教育所证实了的,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要调动一切手法,为学生思路的展开,潜能的挖掘提供契机,在美术课 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美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应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我根据自己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1.要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培养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意识和精神在现在的学生中并不是人人都认识到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课题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是绘画中“同形不同法、同形不同格、同物不同形、同物不同色”等造型要素方面,还是从中外美术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各种题材、流派、风格、技法的革新中,指出“创造”那种“画龙点睛”般的作用,并通过迁移联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创造”在整个人生当中所具有 的价值。 2.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技能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与潜质,而要使每个学生都 能“人尽其才”就必须要给潜在的创造力提供“闪烁”的机会和条件。否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创造力和达到什么层次,也难以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许多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题,根据学生的生活范围、基本能力、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大脑积累和想像的设计例题与媒体,激发每个学生对过去知识、技能的运用,使学生在主题创作、设计、欣赏习作等创造性作业中,在“求新”、“求异”、“求美”的原则下, 充分展示每个人自身“别开生面”、“不同凡响”的创造才能。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表达来体现对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的认识、理解与责任感。 3.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和存留儿童的创造性

浅谈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知识经济时代,正是通过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方向来决定成败,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与核心。 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在简单介绍了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阻碍我国大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因素,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教育两方面入手,探讨了我们应如何培养和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1.1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新欲望和热情的驱动下,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解答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够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1.2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作为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与其它思维相比具有以下几点显著特征: (1)、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 在思维的结论上, 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开拓出新的创造的天地。 (2)、求异性 由于创造性思维的立足点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倘若没有新意, 也就谈不上是创造性思维。因此, 创造性思维就其思维的性质来看, 它本质上是一种求异思维。这一特征贯穿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始终。这种求异性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求同中之异, 即不满足于某些已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结论, 而是勇于打破常规惯例, 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求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独辟蹊径,提出一些使人意想不到的崭新的有价值的见解。 二是求独到之异, 即不满足于众人正在研究的已知领域, 更注重去探求人类认识的未知天地,力图开创人类认识的新领域。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谈到师承关系时说过: “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这实质上是一句饱含创造哲理的名言。求异思维正是创造生命力的体现, 它是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摇篮, 是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的生长点。

创造力的重要性

创造力的重要性 姓名: 班级: 学号:

创造力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所有发明创造的前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保持生命力的基础。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这是我一直以来认同的真理,在课堂上看了老师放的国外有关创造力的讲座后,我更加明确了创造力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才是创造力呢?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创造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运用一切自身掌握的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 创造力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只有新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新的产品才有市场。人有了创造力才会有进步,但凡成就非凡的人,他的一生一定会充满创新。 在别人看来,中国人似乎根本不懂得创新。其实,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人看常用的技术都是被西方人发明的:家里所有的家电,包括电话、电视、电脑、空调、冰箱、洗衣机;外面所有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地铁、飞机;到最现代的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原子能,等等。因此,在国内和国外,大多数人认为发明是西方人来做,中国人是来低价生产或者模仿。 确实,在近代的中国,由于各种技术的落后,中国人发明创造的东西真的是少之又少。但这并不不代表中国人没有创造性,不说古代的种种引领世界的发明,现代我们也有在农业、航天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教育中对于创造力的重视确实不够。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却都被各种管制各种约束扼杀。但是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的孩子将来是注定没有出息的。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所以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也有着执着的成分,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也有创造力的成分。经验是前人们经过亲身实践总结的瑰宝,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经验之谈,我们不能要求下一代老是走我们的老路。 那在现代的教育中,有应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呢?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所以现代教育中,应该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能力。我们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就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孩子的思维往往比成人的思维更丰富更大胆,家长和老师们应该尽量的加以保护、鼓励和推动,而不是限制,让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它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孩子也就能摆脱平庸,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必须从小开始,孩子自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在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对周围世界去追求和探索的愿望。家长应

创造力培养十大建议

■创造力培养十大建议 练习儿童式提问: 就是练习像孩子那样提问。相比而言,儿童对什么都好奇,提问不惧权威、不受束缚。成人往往顾忌太多,自我限制。一天夜里,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一点都不受教。但父亲回到家中仔细一想,又觉得儿子并没说错,因为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而在中文当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由此说来,月亮确实是一盏灯! 练习儿童式想象: 就是要有想象力。孩子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创造力的巅峰状态,即兴奋点——完全投入所产生的乐趣与创造的顶点。孔子周游列国时,在燕国见到一位名叫项橐的小儿,项橐问孔子:“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问孔子:“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难开花。”项橐听后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闻后感慨地说:“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在人们的眼中,儿童远比成人想象力丰富、联想力强。 练习儿童式判断: 就是要多运用直觉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的思维没有标准化,没有定势,往往容易出新。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巨象,当曹操手下的人没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时,7岁的曹冲提议:先把这头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待它站稳后,在船舷齐水的地方画上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去。之后,再把一筐一筐的石头抬到船上,一直到船舷吃水的地方与刚才画的那条线平齐为止。这样,只要称出那一筐一筐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练习儿童式感受: 就是要学习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不断发现,不断尝试。儿童具备专注与自身所做,浑然忘我的能力,而这对大人来讲,太难了,而且,在儿童的世界里,最基本的线索是自己尝试,不断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创新的良好土壤。

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结课论文

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结课论文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创新正日益突现出其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希望的我们,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迫在眉睫了。 但是作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同于已经走入社会的人们,我们的创新能力有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能力人格 正文: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知识更新换代的加快,创新正日益突现出其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希望的我们,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迫在眉睫了。 但是作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同于已经走入社会的人们,我们的创新能力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做出都是建立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一个人就不可能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多数人表现出对现状不满,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干脆就虚度时光,对自己缺乏行动的自信心,缺乏创新精神。 第二,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我们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我们的思维方式常常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我们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和突破。 第三,缺乏创新兴趣、创新毅力。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是个体行动的巨大动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虽然我们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往往见异思迁、放弃追求,半途而废。 针对这些特点,我也想出了几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首先当然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导向系统。如果人形成了创新意识,就会对现实不满就不愿受旧的经验模式,条条框框的束缚,就会产生对“既定观念的怀疑意识,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传统理论的突破意识”;就会对新事

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创造力培养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论文创造力培养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创 造力的培养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很多教师却因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都比较重视技能训练和学生的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以下我就少儿美术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其次,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作出否定评价。要积极的对儿童的作品做出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作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

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再次,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作。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美术作品中呈现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充分发挥其想像,对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使其创造力得以诱发和培养。由于儿童的控制力弱,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喜欢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象世界,有着天生的探索欲,我们应启发他们,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高尔基说过:“一个艺术家在其艺术加工的各种手段中,想象力是重要的环节,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技术中最本质的技术。”培养儿童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使儿童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极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观察是重要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直接认识和理解,再描绘想象,建立起明晰的知觉形象。对物体的质感,形状构造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造型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儿童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