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判决过程要真慎之又慎

3)保民:与政权长治久安密切相关。特色: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对老弱孤幼的保护。

后世影响:如家仁学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四、孔子的社会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1 复礼与正名

1)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礼的功能,社会各阶层依名分与地位而享权力尽义务。恢复周礼中的仪文形势和应有的精神实质。

2)正名: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

2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根本的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

1)仁与礼的关系:把“仁”这一新精神贯注在“礼”的旧形式之中,纠偏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2)仁的社会学内涵:“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

“仁是在社会中的做人道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人”

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

“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

3 “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

1)养民与教民:

养民惠民的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

教化的手段:以身作则,以道诲人

2)德与行:

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

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

“为政以德”思想: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五、孟子的社会思想

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

1 性善论

1)人性善: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孟子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使人性所必然的,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

2)人何以有恶:善根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挂钩,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重视基本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视教育手段改变社会环境。

2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

1)仁政与王道:

解决社会危机,行仁政之王道原因:

施仁政、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行仁是得人之道,仁政是战胜之道。

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

人民久苦于虐政而期盼仁政。

2)推恩与保民

推恩之术: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保民:仁政的中心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顺民是以民情民意为本,安民是指百姓安居乐业,教民是仁政的重要环节。

3)制民之产:指的是要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养民惠民的措施:正经界——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裕民生——农副业生产,实现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

薄赋税——主张取民有制、以劳役赋税代替实物税收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

3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

1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

从社会交往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揭示更高级的社会分工关系。

2 “一治一乱”社会变迁理论

为仁政思想找历史哲学根据,五百年为一周期,神秘主义倾向,孟子对社会思想史的一大贡献,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六荀子的社会思想

荀子明况,字卿,进一步发挥了孔门的社会学,儒家社会思想的集大成者。

1 人性恶与人的社会化

1)人性恶:荀子的全部社会思想的基础

他断言的根本理由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互不相容。

“性”是指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孟子人性善:承认人性善与强调教化之间的矛盾。

荀子人性恶:人性本恶,需要社会立法规范来裁抑人性中恶的因素实现社会的善。

2)化性起伪:“伪”不是“伪饰”的“伪”,而是“人为”的“为”。“伪”是通过人的思虑与学习而成的,也可以认为是社会所造就的,指作为社会规范和制度的“礼仪”,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具有“礼仪”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具体方法:礼仪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

因为人能化性起伪,依然肯定性恶纸人可以为善。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共同点:解决社会人伦道德的根据问题。

不同点: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性善论是强调积极成就善,是哲学的立场。性恶论是消极防止恶,是社会学的立场。

2 “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

1)群与分:

“群”是指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自存。

荀子第一个揭示人能“群”社会属性的思想家,具有重大贡献。

“分”是对人群进行必要的角色定位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位臵。

“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

2)明分使群:“分”首先意味着职业的分工。

理由: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个人的力量有限。

“分”意味着角色的区别:

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分:(于孟子的“劳心”“劳力”一致

但是更体现由分工而定分的关系,即确立社会角色的区别,“别”。

“别”:等级的差别。荀子批评墨子的“兼爱”的学说是“慢等差”。荀子主张不同等级的人,地位不同,享受政治待遇不同,只有承认的等级合理性,才能各守本分,保证社会秩序。

人伦关系之“定分”。“辨”即区别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

实质:视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为一种人伦关系。

被当作社会正统的意识形态,表明了中国社会独有的伦理特性,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存在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废。

后世影响:开启了此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所谓纲常名教。

社会之所以为社会,“分”乃关键所在,只有“明分”才能“使群”。但是,需要靠“义”,即社会规范来加以保证。

3 “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1)隆礼:

礼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国家等级制度上,提倡尊君,荀子的等级划分重在角色不在个人,荀子之尊君,因为君子有着重要的职务,比孟子“世禄”的主张更进步。

礼:社会行为之规范、绳墨、规矩;仪文形式,指出其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文饰社会表现社会控制手段。

贡献:剥除礼仪中的神灵崇拜观念,强调仪式的人文与社会功能。

2)重法:

礼与法:

法:广义上的“法”指治理国家的整个制度,狭义上的“法”指法令条文,法生于礼,礼是法的纲领或指导原则。

以礼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此基础上加之以刑,人民就会觉得这是莫大耻辱。实行“赏”,就会觉得是莫大荣誉。法必须在教化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礼是法的基础,法是礼的补充。

礼,表现为一种教化功能,化民成俗;法,是一种强制色彩。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治人与治法:

法必依于人,即“君子”。以“治人”来行“治法”,把“法”“刑”纳入“礼治”范围内,“重法”是“礼治”的一个方面。

4 “王道”理想:

1)王道与霸道

孟子的观点:王道与霸道相互对立关系,主王道力斥霸道

荀子的观点:王道与霸道之间可以相互沟通。

实现王道必须做到:

内政上隆礼重法、尊贤使能、这是王道的基本特征。

国与国关系上实行“不敌而威”,反对暴力服从的“强道”。

兵是“仁义之兵”

致力于富国裕民之道,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爱民与裕民

民心向背是实现王道的关键。“富民”是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标志,王道的保证。

“裕民”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限制工商业。

发展农业的主张:增加农业生产者的人数;农时不可违;减轻赋税。

3)法后王

法三代圣王之法。荀子认为“法先王”与“法后王”并非截然对立,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法后王”为了更好的“法先王”。他批评孟子没有将先王与后王联系起来,只是照搬先王之法而没有与时代精神相适应。

六、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子极其关怀社会,最具有社会服务的思想家,批判现实社会,提出改革方案,走向儒家学术的对立面。

1 “兼相爱,交相别”的社会观

1)兼以易别

“兼”是平等,无差别的意思。“别”是区别和差别。

即以“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兼相爱”:社会理想就是要求取消一切阶级、等级以及强弱、贫富等等的区别,建立视人若己,爱无差等的社会。

2)交相利

“利”并不是指个人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全体的利益;还有“用”的含义,是否有利即是否有用,是否有利被赋予道德标准。

“交相利”是使大家相互都能得到利益。

“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兼相爱”是指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交相利”是具体实施的行动纲领。两者相辅相成。

3)非攻

战争的危害性:道德上不义;战争之不义表现为不利。

2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改革方案

1)发展生产: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一要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奖励劳作,以吃苦自任,提出社会分工原则,“各从事其所能”。

2)节用:崇尚节俭,提倡节用,这是实利主义的中心观念之一。即用其所当用的,而去其所不当用的,任何物质产品的消费,都必须对国家人民有直接的用处。

3)节葬:节用的一个方面,节约社会财物,反对铺张浪费。

4)非乐:并不是一般的反对音乐,实质是反对上层社会的奢侈淫逸。节用一说的延伸。

5)人口政策:提倡非攻,间接增加人口,主张早婚。

3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

1)社会组织的产生:规定“义”,即要一同天下之义。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组织,“刑政”“政长”

2)尚同与尚贤:“尚同”即“同于上”上同于天子,实现伤痛,从赏罚两个方面保证。

“尚贤”为政的根本,提出任人唯贤原则。

3)天志与明鬼:“天志”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顺从天的意志,要人们互爱互利。

“明鬼”是指鬼神是存在的,为恶不义的事,鬼神会“赏贤罚暴”

贡献:平等兼爱是人类最高的理想。非攻反战学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接受的,节用、节葬、非乐具有启发意义。

缺陷:平等无差别的爱在当时无法实现,以实用实利为标准,看不到礼乐文化的社会价值。

七、官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思想

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

1 法、礼并重的社会控制思想

1)尊君与任法

尊君:君之所尊在其位与势,而不在其才与德。

法:治理人们的标准,统一人们行为的规范。

法治思想:立法制令不可违背自然;立法要顺乎“人情”。

法令确立,要求令行禁止:赏罚必信;执法有赖法的稳定性;杜绝以私害法。

进步之处:“以法治国”不仅对臣民有限制作用,而且理论上对君主也有限制作用。不同于商、韩、法家思想。

2)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四维”是指礼、义、廉、耻,或者广义上的“礼”。

礼与法不同:不是政治与权力的关系,是依赖于宗法和血缘关系所确立的,上下尊卑的名分等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道德准则规范。

重视礼治的作用,重视以礼化民成俗,家族与社会的教育功能。

3)法、礼并重

不同于商鞅、韩非绝对专制主义,也不同于儒家的德礼之治。是折中于法治、礼治之间。

建立法治,手段离不开礼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顺民、富民、济民

1)得人与顺民:

“得人”是争得人心的拥护。

管子的“顺民”与儒家的民本主义的区别:

儒家民本主义——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尊君仅为养民之手段而非政治目的。

管子的“顺民”乃“牧民”之术,即统治方术而已。满足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最大限度执行法令。

2)富民:为政之本,首在富民

原因:趋利避害乃民之常性;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民富则国强,民贫则国弱。

富民根本办法:重农抑商,振兴农业;消极节用。

特色:主张均富,反对贫富悬殊。富民为了更好的治民。

3)济民: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思想。济贫振困,匡急扶弱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社会组织思想

1)四民分居定业:“四民”是指士、农、工、商。反对四阶层人互相混杂的状况,提出“四民分居定业”,提倡各阶层人聚族而居,从事本阶层活动。

2)乡治问题:治理国家的基础与前提,居民乡里组织与军队编制相结合。

八、韩非的社会思想

1)韩非子的社会变迁思想:上古、中古、近古、当今

经济、人口是决定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重发展:经济因素决定社会变迁;人口学说(人口与社会财物的关系)

2)“计算社会”论

荀子:“人性恶”但“化性起伪”

韩非子:人性恶不需要改造也不能改造,“计算之心相待”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

主张“以法治国”,以严刑警之,以信赏诱之。

缺点:过于极端,失真。

3“法、术、势”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

1)法:“以法为本”,行法比行仁对人民本身更有力。

极端之处:完全取消道德教化作用,将道德划出政治领域。

法律面前平等,要赏罚并重。

2)术:“循名责实”根据官职来考课其政绩;阴谋与权术来与御臣与防奸。

目的:实现对臣下的有效控制、维护君主之权势。

3)势:尊君——尊崇其权利与地位

“势”是治理国家的前提、重要手段。君子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力。4)法、术、势三者的关系:

法和术必须相结合;势与法、术也应结合起来。

韩非子主张:君主在以势立威的同时,应以术防奸。法、术、势三者有机结合,以君势为体,以法术为用,才能实现有效控制。

十、黄老无为思想

主要内容:

1)放任政策:废除严峻的法律,主张少用刑。

2)与民休息:恢复民力、达到安抚百姓之作用。

3)躬修节俭:朝廷必需品节俭,达到无为而治。

作用:巩固封建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十一、贾谊的社会思想

反秦道而为之,施仁术,行“先王之道”

民心向背为天下治安的关键,提倡大有位的社会政治思想。

1 贾谊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

1)削藩与中央集权:地方权力过大,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将各诸侯国化大为小,权力分散。

2)怀柔政策:“和平政策”

3)移风易俗:风俗——天下治安的关键。风俗的败坏——无长幼尊卑之序;骄奢越制。

2 贾谊社会思想主要内容

1)民无不为本:为政者要尊重民意,要以百姓之意见选贤任能;要以礼仪来教化百姓,而不是用法律约束百姓。

2)刑不上大夫:维护君王之地位,建立新的稳固的社会秩序,礼敬大臣的实质尊君。选贤任能的实质是为百姓树立好形象。这点与现代官僚政治的根本不同之处。

3)以德为教:

阐扬文教:提倡以儒家仁义礼法治理百姓。

成就君德:以礼乐文化教育太子,教育百姓.

举思维、移风俗、正人心:阐扬礼乐文化,提出以德教民。

礼,是社会活动基本原则。建立在等级尊卑之上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十二、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1 性情与王教:“性”是善的。“情”是人欲,恶的。

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

性:与生俱来的气质。善:得之于后天的美德。

性之成为善是要通过教化的。

2 《春秋》决狱:把儒家传统社会伦理观念运用于司法审判中。 尊君:通过法律维护王权

亲属相隐:法制的破坏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的是世道人心的维系

原心定罪:春秋决狱精神所在,根据犯罪动机定罪。

3 天人感应与儒家对君权的限制

“天人感应”将自然现象与人事联系起来,人的某种行为往往会有某种自然现象与治响应。

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不合法革其命。

政权受命于天,而非受命于人。

以灾异来遣告人君,达到限制君权目的。

十三、贞观统治集团的社会思想

1 民如水,君如舟

1)国依于民:亲民、重民、休民、养民。

“君”的利益与百姓人民的利益一致。

2)载舟覆舟:人民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

3)从民所欲:民众作乱是君主没有善养民众的结果,帝王人君应屈己之所欲而伸民之所欲。

2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1)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不拘一格,惟才是举,是人才选拔第一原则。

2)开科取士,广揽俊彦:“制举”“自举”

3)重视对官吏的考核

十四、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1 “假物为用”“争而不已”的社会变迁理论

人性为恶,强调人的因素,重视人在社会演化,历史变迁中的客观作用。

2 封建与郡县:郡县制优于封建制;政权与君权应收归中央政府,利于国家的统一;兵权,官员任免权收归中央。

3吏为民役,惟民之极:关注重视民生。

“吏为民役”官吏应为民服务,而不是役使百姓,百姓人民与官僚统治者是主人与仆人,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

亮点:从社会存在价值的角度,强调君主要“系于人”,对官民关系的分析,提出“吏为民役”民本问题上“礼”与“势”的差异和矛盾。

十五、李觏的社会思想

1 对立的探讨:“礼本论”礼是基于人的本性的一种需求。

辅之以刑政,利是治世的根本大法,一切伦理需求都归为礼。

2 周礼致太平:

1)节约必须解决之问题:裁减军备,强兵;裁减冗吏;富国、富民的办法也是节俭。

2)开源的措施:务本抑末,“末”是商业,打击商人,劝导百姓务本;均田。

3)强兵:“乡军”用军队的编制把农民组织起来,祭祀之礼与习武结合起来。

3 平土均田:实行周之井田制。

十六、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 变法与法先王:法先王之意,不必拘泥于具体做法。

2 熙宁新法:

1)青苗法 2)保甲法 3)免役法 4)市易法

3 兴学校与改科举

教之以道——要求生员必须在学校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养之以道——养身、养心、裁之以法。

取之以道——官僚来源为学校、地方之荐举。

任之以道——德才之高下任之以官

罢除以诗赋及明经诸科取士,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十七、顾炎武的社会思想

1 天下与国家:

“国”:一家一姓的王朝,“天下”为普天下的全体人民所共有。

“亡天下”意味着社会整个的解体,表现为维持社会存在的伦常纲纪的沦丧,表现为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灭绝,乃至表现为整个民族文化的灭亡。

2 封建与郡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问题。寓封建与郡县,各取优点。

进步:“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精神,从现实社会的弊病中阐发。

3 乡治与总法:重视社会最基层的乡村组织,提倡宗法制度。 宗族自治是地方自治的起点。

强宗大族是社会安定的保障。

4 风俗与人心:社会问题,整顿风俗人心入手,由教化纲纪入手。

教化纲纪,是一个人基本道德法则。“礼、义、廉、耻”

顾炎武主张,通过严守个人的道德来改变社会内习,另一方面主张以社会力量来推崇名节,鼓励清议。

如果一个社会连起码的公正舆论与批评都消失殆尽的话,也就到了天下危忙的时候了。

中国服装史讲义

《中国服装史》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装制度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三节:女子深衣、襦裙下佩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三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四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衤两衤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八章:民国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三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九章:20世纪后半叶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装 第三节:女装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人类早期服装 一、概述: 旧石器时代 据考古,四百万年以前,云南元谋县已有人类生存,继后有陕西兰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已自制骨针、项饰)、以及内蒙古河套人等创造早期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一万年左右,种植、用火、定居、饲养、制陶、缝衣,原始纺织业开始和发展(大约六千年前出现纺织品),基本确立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上衣下裳形制。(如甘肃辛店彩陶纹饰,可见贯头衫样式) 二、关于服装起源的诸学说: 生体保护说气候适应说 (个体、生理)身体保护说 人体装饰说护符说 (社会、心理)象征说 审美说 吸引异性说 羞耻说 第二节先秦服饰 一、概述: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分为西周(都设陕西丰镐)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东周(定都河南洛邑)春秋770年B.C.~476年B.C. 战国475年B.C.~221年B.C. 二、冠服制度: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绣绘十二章纹饰。 十二章纹内容及寓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稚鸟)取其文丽; 宗彝(祭祀用器皿)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向上;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头)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三、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的常服和礼服: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其形制为: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胡服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衣身紧窄。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社会学学生必读本书

社会学学生必读本书

————————————————————————————————作者:————————————————————————————————日期: ?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一批):?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H"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C"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R"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二批):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4.《心灵、自我与社会》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26.《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 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 28.《论传统》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 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上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译林出版社? 海人民出版社 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 36.《社会的构成》安东尼.吉登斯三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联书店 37.《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是1999年04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梅。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史,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 华梅同志编著的《中国服装史》,运用了大量古代服装资料,系统地揭示出我国历代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从艺术出发,从美学出发,分析了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把握服饰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从服饰艺术中看到了一个美的世界”。 本书特别注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附有插图1036幅,内容丰富,史料确凿。看看古代服装的大胆前卫,再看看今天人们着装色调与款式上的保守单调,阅读者必然会感慨万千。 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3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第4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5节小结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3节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3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4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柄裆 第5节小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2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3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4节军事服装 第5节小结 第五章宋辽金元暇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第4节小结 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4节小结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 第4节太平天国服装 第5节小结 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3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4节小结 第九章20世纪前半叶少数民族服装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 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 (1)朝鲜族服装 (2)满族服装 (3)鄂伦春族服装 (4)迭斡尔族服装 (5)鄂温克族服装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 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 子的“逍遥” 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 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三)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关键在于把“亲亲”的家族伦理准则推广到社会,运用于政治,从而成为全社会的结构准则,因此成为宗法社会。 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2012-02-19 12:34:07| 分类:社会学| 标签:社会学|字号大中小订阅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一批)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H·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C·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R·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二批)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圣才出品】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15.1 复习笔记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简介 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颚(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 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

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 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 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十法界又都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细分为百法界。 ②百法界 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即“相”(表相)、“性”(性质)、“体”(质体)、“力”(力量)、“业”(作业)、“因”(根据)、“缘”(条件)、“果”(结果)、“应对”(报应)、“本末究竟”(总体),于是又可以分为千法界了。 ③千法界 千法界中之每一界又各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有生命的世界)、国土世间(众生所依的生存基地)、五蕴世间(构成各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于是又可细分为“三千法界”。

社会学阅读参考经典书目100本

社会学经典书目一百本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24.《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 26.《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 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 28.《论传统》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 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译林出版社 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 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社会学经典读物

社会学经典读物 第一批: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 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特纳华夏出版社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8.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 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二批: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24.《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26.《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28.《论传统》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译林出版社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 韦伯三联书店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36.《社会的构成》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37.《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安东 尼.吉登斯三联书店38.《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迪尔凯姆(涂尔干)华夏出版社39.《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华夏(中央编译)出版社40. 《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尼尔.丁.斯梅尔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三批: 41.《道德教育》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42.《共同体与社会》费迪南. 滕尼斯商务印书馆43.《社会分工论》爱弥尔.涂尔干三联书店4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45.《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46.《货币哲学》格奥尔.西美尔华夏出版社 47.《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华夏出版社48.《知识社会学问题》马克斯. 舍勒华夏出版社49.《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50.《普通社会学纲要》V.帕累托三联书店51.《保守主义》卡尔.曼海姆译林出版社52.《原始分类》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53.《价值的颠覆》马克斯.舍勒三联书店54.《资本主义的未来》马克斯. 舍勒三联书店55.《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卡尔.曼海姆三联书店 56.《文明的进程》第一、二卷诺贝特.利亚斯三联书店57.《不平等和异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8、理9、命;赏罚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分) 2、“明分使群” 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5分) 3、“生人之意” 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2分)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 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4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3分) 2、简述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有: (1)人性中皆有“善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都是人心所固有的。(3分) (2)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认为人心向善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独具的高贵的一面,所以人应该努力向善,不可自暴自弃。(3分)(3)按照孟子的观点,个体的人之间确有善恶之分,但若从人文历史演进的大趋势来看,自然是趋向善的。(2分) 3、韩非是如何看待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本质的? 韩非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是恶的。但是他又与荀子不同、荀子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段,韩非则对此不感兴趣。在韩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来,正因为人性是人性的原样,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上。(3分)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的。韩非看来,普天之下,都是为自己的利欲而奔波的人,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利自为”作为基础的。可以说,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5分) 4、韩愈排斥佛、道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社会学必读书目

学生阅读书目(通读部分): 如果没有理解社会学是什么,就从这几本开始: 1、《完全图解社会学:认识社会第一课》欧阳叔平编著南海出版公司,2008. 2、《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美】艾伦.G.约翰逊著,喻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3、《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如果有了基本了解,从以下开始: 1.《西方社会思想史》侯钧生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乔治.瑞泽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谢立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4.《当代社会学理论》刘少杰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 5.龙冠海,张承汉:《社会思想史》,三民书局,1979年版。 6.特纳,毕福勒,鲍尔斯: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9. 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西方社会学经典命题》文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周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14.《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15.《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17.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共同体与社会》费迪南〃滕尼斯商务印书馆 20.《后现代社会理论》乔治〃瑞泽尔华夏出版社 21.《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弗朗西斯·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2.,[美]约翰.巴克勒等,霍文利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Yu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4.,李中泽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4. 25., George Ritzer, Douglas J. Goodman,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6.《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 27.《资本主义的未来》马克斯·舍勒三联书店 28.《文明的进程》第一、二卷诺贝特·埃利亚斯三联书店 29.《交往行动理论》第一、二卷哈贝马斯重庆出版社 30.《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W·I·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译林出版社 31.《精英的兴衰》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上海人民出版社 32.《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 33.《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卡尔·曼海姆三联书店 34.《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 35.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6.布赖恩·特纳著:《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7.齐尔格特·鲍曼著:《通过社会学去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单选20 1.<易。系辞下>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记载,说明了当时可能较典型的服式是( A )。 A上衣下裳制B冕服制度C深衣制D 女着男装 2.中国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D) A常服B公服C背子D冕服 3.下图所绘制的是何人(C) A秦始皇B司马炎C朱元璋D 忽必烈 4.皇帝冕冠中冕旒可为(C)冕旒 A九B七C十二D 五 5.皇帝冕冠中共用珠(B)颗. A 204 B 288 C 120 D164 6. (D)属于十二章纹之一。

A.麒麟 B.梅花鹿 C.鼎 D.星辰 7. 冕綖尺寸多为长( A ) A、一尺六寸 B、一尺五寸 C、一尺四寸 D、一尺三寸 8.方形领、圆形袖、下摆不开衩,“续衽沟边”是(C)的特点 A冕服B 玄端C深衣D 胡服 9 深衣水平的下摆线表明(B) A 做人要正直 B 处事要公平 C 要尊祖承古 D 要遵守规矩 10秦汉时期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 B )' b+ t4 x9 |3 a& v A、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后221年止 B、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止 C、公元前222年到公元222止 D、都不是( 11.(C)铠甲一般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筩状的甲身。 A 纸甲B裲裆铠C筩袖铠D明光铠 12.至少在(A)年前就有了质量较好的丝织物 A 4700 B 3000 C2500 D1800 13.(C)被誉为“织中之圣”。 A 蚕丝B丝麻C缂丝D 网衣 14服装按照用途分( D ), |4 t3 D# K3 o$ E3 O A、工作服、 B、居家服 C、运动服 D、都是 15.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A)时期的繁荣兴旺景象。 A北宋B唐C明D清 16.下图那种是元代女子首服“顾姑冠”。(C)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 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 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 孟人性论的比较 4. 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 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 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 7. 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 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 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 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 容 11. 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 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②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③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㈡影响:①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②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③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孔子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