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教案

14.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教案
14.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教案

14.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种传感器的应用特点。

2.了解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通过电磁波传输。

3.了解信息的处理和数字通信,信息记录等。

4.了解数字电视和因特网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感悟信息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研究带来的影响。了解信息的记录及相关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电视机呈现原理,雷达定位原理。

【教学难点】图形与电信号的转化原理。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为了有效地发射电磁波,需要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然后将调制后的电磁波发射出去,在接收电路中通过调谐和解调,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信号了。

人类认识电磁波到现在只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电磁波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节介绍无线电波的现代应用。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与信息的传递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传递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阅读、讨论。

生:语言的出现,文字的创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

师:电磁波的传输有何特点?

生:可以通过电缆、光缆进行有线传输,也可以无线传输。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越大。

2.电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电视的发射端需要什么仪器?

(2)电子枪的扫描路线是怎样的?

(3)在电视的接收端需要什么仪器?各起什么作用?

(4)你能说说调谐、检波的基本工作原理吗?

(5)显像管里的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的强弱受什么控制?它扫描的方式和步调与什么相同?

(6)摄像机在一秒钟内传送多少张画面?为什么在电视里我们看到的景象是连续的?

(7)你能说说伴音信号经过怎样的处理后被送到扬声器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投影幻灯片做总结。出示电视信号的形成、发射和接收示意图投影片。

电脑演示电子枪的扫描过程

通过阅读课本,观看演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电视信号的发射

在电视发射端,摄像镜头将被摄物体的像成在摄像管的屏上。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按一定规律偏转,对屏上的图像进行逐行扫描。通过光电转换器件把一幅图像按照各个部分的明暗情况,逐点地变为强弱不同的电流,完成光电转换,就形成图像信号,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通过发射机的天线发射出去。

(2)电视信号的接收

电视接收机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后,将视频信号与音频信号分开。视频信号通过显像管中的电子枪发射的受视频信号控制的电子束对荧光屏的扫描,将视频信号即电视信号转换为图像。音频信号通过扬声器转换成声音。

(3)摄像机与电视接收机中电子束扫描速率的关系

两种电器中电子束扫描的速率都相等。

3.雷达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雷达的作用是什么?

(2)雷达用的是哪个波段的无线电波,这段电波的性能是什么?

(3)雷达天线的作用是什么?

(4)雷达根据什么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包括距离和方向)?

(5)怎样从荧光屏上读出障碍物的距离?

(6)雷达有何应用?

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投影幻灯片做总结。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中的微波能直线传播,且能被物体反射的特点,通过测定微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来确定目标的距离,并结合微波的方向和仰角来确定目标的位置的。

4.移动电话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移动电话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因特网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因特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电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了解了移动电话、因特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现代通信已经将地球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年级物理全册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模式介绍: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设计思路说明: 1、复习旧课:白光由哪些色光组成?这些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吗? 2、激发学习动机:利用世人都观注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授新知识: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点侧柏的真实存在;然后通过水波、声波的类比,使其形象化。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递是否需要介质呢?通过真空罩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简单了解电磁波的家族与应用。 4、巩固运用:运用所学知识,找出家庭用电器中哪些会发出电磁波。 教材分析 电磁波是人现代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了解和认识电磁波是后面学习电磁波应用的基础。本节从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等方面对电磁波有初步的认识。电磁波的产生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相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产生电磁波。和水波相似,电磁波也有波长、频率、周期和波速等物理量。但和声波不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所以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约为3×108m/s,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

九年级物理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 苏科版

第二节电磁波及其传播 [设计意图] 本节由“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和“电磁波谱”三部份组成,内容抽象性较强,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不易理解。故开始用一些有形的“机械波”引导学生认识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波的特征物理量。建立频率与周期的关系,得出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式。 “了解电磁波”分二个部分: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和探究电磁波的特性。以开展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 “电磁波谱”的教学从阅读图表入手,重点了解各波段电磁波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波的基本特征,知道波能够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态、能量、以及信息。 ⑵了解振动的振幅、周期与频率,波长与波速的物理意义,知道它们是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知道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 ⑶了解电磁波的意义,体验电磁波的存在。了解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特性,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了解电磁屏蔽。 ⑷知道电磁波谱,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实验观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的基础上,归纳出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的存在;电磁屏蔽等现象。 ⑵阅读(或陈述)了解。对波的周期、频率,电磁波的意义及电磁波谱等物理知识采用阅读的方法获取。 ⑶图像意义分析。在学习波的特征的知识时,从对波形图的分析上入手,建立起振幅、波长等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发学生对波动现象的好奇心。引导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归纳现象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在学习麦克斯韦、赫兹对电磁波研究的贡献中,体会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电磁波在被广泛应用,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副作用——会产生电磁污染的现象引起关注。同时也是进行辩证法教育,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和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波”并知道电磁波的存在及其特性是本节的重点。 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的教学是本节的难点。 [教具和学具] 1.电动小汽车,线控电动小汽车,遥控电动小汽车各一辆。 2. 细麻绳一根,纵波演示仪一架。长橡筋绳(或用松紧带代替)若干根。 3. 大玻璃水槽一只,细竹竿一根。 4. 收音机一架,电池一节,电线一小段。 5. 电吹风一只,电视机一台。

《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设计1

课题名称: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本课题第一课时,本学期第10课时) 第一部分:核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教师的教学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学生的学习目标 (1)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电磁波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热爱科学、掌握科学的情感。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任务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三、检测工具 课堂同步练习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课 1.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些以前学习过的知识。 (1)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音在真空中不传播。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3)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音的传播是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4)声音的传播是靠什么? 声 你知道蝙蝠是瞎子吗? 那它是怎样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呢?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电视节目的影像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明确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3.预期效果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1.任务呈现 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看演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现场演示,或者播放课件辅助。 2.自主学习 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3.展示交流 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 任务二

2021鲁科版选修第1节《电磁波的产生》word教案

2021鲁科版选修第1节《电磁波的产生》 word教案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振荡产生的过程。 (2)了解赫兹实验及其意义。 (3)了解开放电路和实际发射电磁波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赫兹实验的过程与分析和阅读“资料活页”,体会解决问题,应抓住关键,并善于 类推和联想。 (2)通过“讨论与交流”,学会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说明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产生 教学难点:赫兹实验及应用所学知识说明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与交流法 (一)引入 学习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重要性。 无线电广播是利用电磁波传播的,电视广播也是利用电磁波传播的,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操纵以及宇宙飞船跟地面的通信联系差不多上利用电磁波。那么,电磁波是什么呢?它是如何样产生的,有些什么性质以及如何样利用它来传递各种信号呢?这一章就要研究这些问题。要了解电磁波,第一就要了解什么是电磁振荡,我们就从电磁振荡开始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实验:将电键K扳到1,给电容器充电,然后将电键扳到2,现在能够见到G表的指针来回摆动。 2、总结:能产生大小和方向都都作周期发生变化的电流叫振荡电流。能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振荡电路。其中最简单的振荡电路叫LC回路。 1 K 2 ε C L G 3、振荡电流是一种交变电流,是一种频率专门高的交变电流,它无法用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产生,只能是由振荡电路产生。 4、那么振荡电路中的交变电流有一些什么样的性质: (1)介绍振荡电路中交变电流的一些重要性质: — 乙丁

对应的电流图像: 对应电容器所带的电量: (2)电路分析: 甲图:电场能达到最大,磁场能为零,电路感应电流i=0 甲→乙:电场能↓,磁场能↑,电路中电流i↑,电路中电场能向磁场能转化,叫放电过程。 乙图:磁场能达到最大,电场能为零,电路中电流I达到最大。 乙→丙:电场能↑,磁场能↓,电路中电流i↓,电路中电场能向磁场能转化,叫充电过程。 丙图:电场能达到最大(与甲图的电场反向),磁场能为零,电路中电流为零。 丙→丁:电场能↓,磁场能↑,电路中电流i↑,电路中电场能向磁场能转化,叫放电过程。 丁图:磁场能达到最大,电场能为零,回路中电流达到最大(方向与原方向相反),丁→戊:电场能↑,磁场能↓,电路中电流i↓,电路中电场能向磁场能转化,叫充电过程。 戊与甲是重合的,从而振荡电路完成了一个周期。 综述: 第一、充电完毕(充电开始):电场能达到最大,磁场能为零,回路中感应电流i=0。 第二、放电完毕(放电开始):电场能为零,磁场能达到最大,回路中感应电流达到最大。 第三、充电过程:电场能在增加,磁场能在减小,回路中电流在减小,电容器上电量在增加。从能量看:磁场能在向电场能转化。 第四、放电过程:电场能在减少,磁场能在增加,回路中电流在增加,电容器上的电量在减少。从能量看:电场能在向磁场能转化。 归纳:在振荡电路中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中,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通过线圈的电流,以及跟电流和电荷相联系的磁场和电场都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现象叫电磁振荡。 例题1、在LC振荡电路中,某时刻若磁场B正在增加,则电容器处于(放)电状态, 电场能正在(减小)磁场能正在(增加)能量转变状态为(电场能正在向磁场能转化)电容器上板带(正)电。 B a b C 例题2、在LC的回路中,电流i——t的关系如图所示,①若规定逆时针方向为电流的正方向,说明t0时刻电路中能量变化情形,及电场能、磁场能、充放电等情形。②下列分析情形正确的是:(D) A、t1时刻电路的磁场能正在减小。 B、t1→t2时刻电路中的电量正在不断减少。 C、t2→t3时刻电容器正在充电。 D、t4时刻电容中的电场能最大。 i t 0 t1t0t2t3t4

人教九年级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电磁波的产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2.电磁波的传播知道电磁波怎么传播,了解描述电磁波的物理量,以及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3.电磁波的家族和应用知道电磁的波谱,了解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 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从疑问中导入课题电磁波 探究点一电磁波是怎么样产生的 活动1: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实验1: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 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实验2: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 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活动2:看完以上两个实验,那么思考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请看看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探究点二电磁波是怎么样传播的 活动1: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

14.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教案

14.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种传感器的应用特点。 2.了解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通过电磁波传输。 3.了解信息的处理和数字通信,信息记录等。 4.了解数字电视和因特网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感悟信息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研究带来的影响。了解信息的记录及相关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电视机呈现原理,雷达定位原理。 【教学难点】图形与电信号的转化原理。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为了有效地发射电磁波,需要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然后将调制后的电磁波发射出去,在接收电路中通过调谐和解调,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信号了。 人类认识电磁波到现在只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电磁波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节介绍无线电波的现代应用。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与信息的传递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传递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阅读、讨论。 生:语言的出现,文字的创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 师:电磁波的传输有何特点? 生:可以通过电缆、光缆进行有线传输,也可以无线传输。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越大。 2.电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电视的发射端需要什么仪器? (2)电子枪的扫描路线是怎样的?

(3)在电视的接收端需要什么仪器?各起什么作用? (4)你能说说调谐、检波的基本工作原理吗? (5)显像管里的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的强弱受什么控制?它扫描的方式和步调与什么相同? (6)摄像机在一秒钟内传送多少张画面?为什么在电视里我们看到的景象是连续的? (7)你能说说伴音信号经过怎样的处理后被送到扬声器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投影幻灯片做总结。出示电视信号的形成、发射和接收示意图投影片。 电脑演示电子枪的扫描过程 通过阅读课本,观看演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电视信号的发射 在电视发射端,摄像镜头将被摄物体的像成在摄像管的屏上。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按一定规律偏转,对屏上的图像进行逐行扫描。通过光电转换器件把一幅图像按照各个部分的明暗情况,逐点地变为强弱不同的电流,完成光电转换,就形成图像信号,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通过发射机的天线发射出去。 (2)电视信号的接收 电视接收机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后,将视频信号与音频信号分开。视频信号通过显像管中的电子枪发射的受视频信号控制的电子束对荧光屏的扫描,将视频信号即电视信号转换为图像。音频信号通过扬声器转换成声音。 (3)摄像机与电视接收机中电子束扫描速率的关系 两种电器中电子束扫描的速率都相等。 3.雷达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电磁波及其传播 (教案)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张玉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电磁波及其传播》是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17章第二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由“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和“电磁波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了解电磁波”又由“活动17.2 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和“活动17.3探究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组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在每部分内容呈现的时候,都采取学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探究从而获得新知。 本节课在教学顺序安排上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开始用对讲机引入课题,然后直接让学生感受电磁波的存在和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从而过渡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的教学,最后从问题“电磁波究竟是什么”进入波的基本特征和电磁波谱的教学。物理新课程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设计了“高压线会产生电磁污染,是真的吗?”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二)学情分析 虽然电磁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毕竟它看不见、摸不着,非常 的抽象,所以学生还是很难理解的。本节课通过学生直观的体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设计实验并自己去验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波的基本特征”,所以需要在教师实验演示、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的辅助引导下,让学生理解波能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状态,从而了解几个物理量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波的基本特征,知道波能够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态。 (2)了解振动的振幅、周期与频率,波长与波速的物理意义,知道它们是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 (3)了解电磁波的意义,体验电磁波的存在。了解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特

高中物理 第14章 电磁波 4、5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电磁波谱学业分层测评 新人教版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电磁波谱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古代也采用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如利用火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利用声音传递信号的鼓等,关于声音与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机械波 B.声音是电磁波 C.光是电磁波 D.光是机械波 E.声音和光都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解析】声音必须在介质中传播,是机械波;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是电磁波.【答案】ACE 2.关于雷达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23570146】 A.雷达所用无线电波的波长比短波还短 B.雷达只有连续发射无线电波,才能发现目标 C.雷达的显示屏上可以直接读出障碍物的距离 D.雷达在能见度低的黑夜将无法使用 E.雷达的使用与黑夜和白天无关 【解析】雷达一般采用直线性好、反射性强的微波,不是连续发射无线电波,每次发射的时间及两次发射的时间间隔都有一定要求,障碍物的距离等情况都由显示屏显示出来.【答案】ACE 3.关于红外线的作用与来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B.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热作用 C.红外线具有很强的荧光作用 D.红外线的显著作用是化学作用 E.红外线容易穿透云雾 【解析】荧光作用和化学作用都是紫外线的重要特性,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长,绕过障碍物能力强,易穿透云雾. 【答案】ABE 4.如图14-4-4所示为收音机接收电磁波的电路,由线圈L1与可变电容器C1组成,它相当于一个LC振荡电路,当各个无线电台发射的电磁波都通过磁棒后,会在L1中不同程度地产生感应电流(振荡电流),当可变电容调至某一值(选台)使其振荡频率恰好与武汉人民广播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1章+信息的传递+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案+新人教版

《电磁波的海洋》 课题§21~2 电磁波的海洋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展现,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结论”的过程。由于物理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在课堂上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补充材料来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同时开展调查研究和讨论展示进行学习。本节课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本节课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里,收音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但电磁波是什么?学生往往感到迷惑,它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这一节所讲的知识大部分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但学生又无法用视觉、触觉去认识,因此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实验演示,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等特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材分析 本节为初中物理九年级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学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虽然学生对信息传递的工具较为熟悉,但对信息传递的技术却知之甚少,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电磁波有初步了解,为学生学习无线电知识做好铺垫,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思想。相比之下,在概念的引入上比较直截了当,教材更注重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教学知识与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选修3-4)4.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教案

电磁波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种传感器的应用特点。 2.了解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通过电磁波传输。 3.了解信息的处理和数字通信,信息记录等。 4.了解数字电视和因特网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感悟信息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研究带来的影响。了解信息的记录及相关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电视机呈现原理,雷达定位原理。 ★教学难点 图形与电信号的转化原理。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用具: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为了有效地发射电磁波,需要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然后将调制后的电磁波发射出去,在接收电路中通过调谐和解调,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信号了。 人类认识电磁波到现在只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电磁波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节介绍无线电波的现代应用。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与信息的传递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2页有关内容,谈一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传递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阅读、讨论。 生:语言的出现,文字的创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 师:电磁波的传输有何特点? 生:可以通过电缆、光缆进行有线传输,也可以无线传输。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越大。 2.电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在电视的发射端需要什么仪器? (2)电子枪的扫描路线是怎样的? (3)在电视的接收端需要什么仪器?各起什么作用? (4)你能说说调谐、检波的基本工作原理吗? (5)显像管里的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的强弱受什么控制?它扫描的方式和步调与什么相同?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3.2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教案

第二节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电磁场的理论; (2)了解电磁波的产生,掌握电磁波的传播公式及接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赫兹实验的过程与分析和阅读“资料活页”,体会解决问题,应抓住关键,并 善于类推和联想。 (2)通过“讨论与交流”,学会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电磁波有效发射的条件,调制的含义及调制方式。 2.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及其应用。 3.无线电波接收原理。 教学难点: 1.无线电波调制的含义和方式的区别。 2.“电谐振”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与交流法 (一)引入 1、一个变化的磁场中放一个闭合线圈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研究了这种现象,认为若电路闭合就会有感应电流;若电路不闭合,则会产生感应电场;这个电场驱使导体中电子的运动,从而产生了感应电流。 2、分析: ①恒定的电场周围无磁场,恒定的磁场周围无电场。 ②均匀变化的电场周围产生恒定的磁场,均匀变化的磁场周围产生恒定的电场。 ③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周围存在同周期的磁场,周期性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同周期的电 场。 (二)新课教学 1、无线电波:无线电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叫做无线电波。无线电波的波长从几毫米到几十千米。通常根据波长或频率把无线电波分成几个波段——长波、中波、中 短波、短波、微波。 2.无线电波的发射:如图所示。 ①调制:使电磁波随各种信号而改变 ②调幅和调频 3.无线电波的接收 ①电谐振:当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跟接收到的电磁波的频率相同时,接收电 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这种现象叫做电谐振。 ②调谐:使接收电路产生电谐振的过程。调谐电路如图所示。通过改变电容 器电容来改变调谐电路的频率。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二、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 重、难点: 1、电磁波的产生。 2、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 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进行新课: 1、电磁波的产生:

演示:课本80页试验 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 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 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 c=3×108m/s 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 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 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 1MHz=1000kHz=1000000Hz 它们的关系: c=λf 3、电磁波的分类: 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阅读“科学世界” 录像……电磁波的海洋 3、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大多数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2、部分内容可以加入少量课外知识,但注意不要太多, 太深,否则会起反效果。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电磁波谱优质教案

课题:14.4、5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电磁波谱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信号和电信号的转换过程; (2)了解电视信号的录制、发射和接收过程; (3)了解雷达的定位原理。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的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电磁波在信息社会的作用。 教学难点:电磁波在信息社会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四节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电磁波谱 1、电视和雷达 (1)电视 电视的历史: 1927年,美国人研制出最早的电视机。1928年,美国通用公司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 1925年,美国开始试验发射一些电视图像,不仅小,而且模糊不清。1927年,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一家老资格的无线电台开始每周三次进行试验性广播。1939年,全国广播公司在纽约市试验广播。 美国最早的电视机,荧光屏是圆形的,只有5-9英寸大,差

不多要坐在电视机跟前才能看清。但是,电视很快以惊人的速度冲进了美国人的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视的发展一度陷入停顿。1947年美国家庭中约有1.4万台电视机,1949年达到近100万台。1955年,将近3000万台,1960年,达6000万台,于1951年问世的彩色电视机以及大屏幕电视机也进入美国人家庭。目前美国约有l.2l亿台电视机,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有一台电视机)。 中国最早的电视诞生在1958年3月17日。 这天晚上,我国电视广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后改为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研制的中国第一台电视接收机实地接收试验成功。 这台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如今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我国在1958年以前还没有电视广播,国内不能生产电视机。1957年4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厂领导立即组织试制小组,黄仕机同志主持设计。当年,试制组多数成员只有20岁上下,他们对电视这门综合电、磁、声、光的新技术极其生疏,没有见过电视机,参考资料也很少,通过对资料、国外样机、样件的研究,他们根据当时国内元器件生产能力和工艺加工水平,制定了“电视接收和调频接收两用、通道和扫描分开供电、采用国产电子管器件”的电视机设计方案。 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电视机生产的空

九年级的上册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doc

九年级上册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备课是很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 2、说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 3、简述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磁波的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养成主动学习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 【教学准备】 手机(两部)、收音机、真空罩、抽气机、导线、电池、锉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事件概况: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一架马航波音777-200客机在起飞后2小时与苏邦空中交通管制台失去联系。机上共有239人,载有154名中国乘客。 空中客机怎么会与地面失去联系呢?空中客机靠什么与地面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利用世人都观注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们平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电视节目的影像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提出问题】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演示实验】体验感受电磁波的存在 在打开的收音机的附近,让电池的负极与一根锉良好接触,正极连接一根导线,拿着导线头,让它们与锉接触,并在锉面上滑动。 问题:为什么旁边的收音机会发出"喀喀"声? 电磁波的产生:当导体或电路中的某处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周围空间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电磁波。 图片介绍: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468米,发射广播和电视信号

九年级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九年级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电磁波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热爱科学、掌握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电磁波; ●教学难点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微机、收音机、无线寻呼机、真空罩、干电池;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声音在真空中不传播)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3×105 km/s) 3;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4;声音的传播是靠什么? 〔声音的传播是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师]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 [生甲]是电线传送的; [生乙]我们没有看到收音机、电视机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所以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信号的; [生丙]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师]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板书]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师]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生甲]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生乙]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师]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看演示; [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生甲]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 [生乙]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师]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板书]

第四节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最新教案)

第四节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种传感器的应用特点。 2、了解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通过电磁波传输。 3、了解信息的处理和数字通信,信息记录等。 4、了解数字电视和因特网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感悟信息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研究带来的影响。了解信息的记录及相关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电视机成像原理,雷达定位原理。 教学难点: 图形与电信号的转化原理。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用具: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过程,为了有效地发射电磁波,需要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然后将调制后的电磁波发射出去,在接收电路中通过调谐和解调,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信号了。 人类认识电磁波到现在只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电磁波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节介绍无线电波在现代生产和科技上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1、电磁波与信息的传递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谈一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传

递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语言的出现,文字的创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 教师:电磁波的传输有何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电缆、光缆进行有线传输,也可以无线传输。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越大。 2、电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在电视的发射端需要什么仪器? (2)电子枪的扫描路线是怎样的? (3)在电视的接收端需要什么仪器?各起什么作用? (4)你能说说调谐、检波的基本工作原理吗? (5)显像管里的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的强弱受什么控制?它扫描的方式和步调与什么相同? (6)摄像机在一秒钟内传送多少张画面?为什么在电视里我们看到的景象是连续的? (7)你能说说伴音信号经过怎样的处理后被送到扬声器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投影幻灯片做总结。出示电视信号的形成、发射和接收示意图投影片。 电脑演示电子枪的扫描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电磁波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感受电磁波对科技和生活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电磁波产生、传播、应用。 三、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条件。 四、教学器材:干电池、收音机、导线、手机等。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有线电话是如何将声音传到远方的? 电话传播声音是将声音信号通过话筒转换成电流信号,通过电话线把电流信号传到对方的听筒中,再在听筒中把电流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 (二)引入新课 当你打开收音机、听到的是电磁波传来的声音;当你打开电视机,听到的看到的是电磁波传来的声音和图象;移动电话也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磁波。 (三)进行新课 1、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尽管你对电磁波已经十分熟悉,但是你知道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吗? 演示实验一: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 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正极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 实验结果:收音机扬声器里发出“喀喀”声。说明产生了电磁波。 实验结论: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电磁波。 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 水波木棍的上下振动产生水波

2020高中物理第十四章电磁波第3节、第4节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

第3节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第4节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1.知道有效地发射电磁波的两个条件。 2.了解调制、调幅、调频、调谐、解调、电谐振在电磁波发射、接收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初步了解电视、雷达、移动电话的应用和原理,初步了解因特网的应用和作用. 一、电磁波的发射 1.要有效地发射电磁波,振荡电路必须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要有错误!足够高的振荡频率,频率越高,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越大。第二,应采用错误!开放电路,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必须分散到足够大的空间。 2.开放电路:实际的开放电路,线圈的一端用导线与大地相连,这条导线叫做错误!地线,线圈的另一端高高地架在空中,叫做错误!天线。 3.无线电技术:使电磁波随各种信号而改变的技术叫做错误!调制.调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调幅,使高频电磁波的错误!振幅随信号的强弱而改变;另一种叫调频,使高频电磁波的错误!频率随信号的强弱而改变. 二、电磁波的接收 1.接收原理:电磁波能使错误!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所以导体可用来接收电磁波,这个导体就是接收错误!天线. 2.电谐振:当接收电路的错误!固有频率跟接收到的电磁波的错误!频率相等时,接收电路里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这种现象叫做电谐振. 3.调谐:使电路中产生□,05电谐振的过程叫做调谐。 4.解调:使声音或图像信号从接收到的错误!高频电流中还原出来,这个过程是调制的逆过程,叫做解调. 5.无线电波:波长大于错误!1 mm(频率低于300 GHz)的电磁波称做无线电波。并按波长分成若干个波段,像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等.每个段所用的设备和技术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用途。

三、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1.电视:能传递活动的图像。在电视的发射端,把景物的光信号转换成错误!电信号的过程叫摄像.在电视接收端,将电信号还原成图像的过程由电视机的错误!显像管完成,电视的应用很广泛,发展也很快。 2.雷达:雷达是用无线电波来测定物体位置的设备,利用的是电磁波遇到障碍物发生错误!反射的性质,波长越短,传播的直线性越好。 3.移动电话 (1)功能 每一部移动电话都是一个错误!无线电台,它将用户的声音转变为高频电信号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相当于一台错误!收音机,捕捉空中的错误!电磁波使用户接收到通话对方送来的信息。 (2)特点 ①体积错误!很小,发射功率错误!不大; ②它的天线很错误!简单,灵敏度错误!不高。因此,它与其他用户的通话要靠较大的无线电台的转接。 4.因特网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错误!听音乐、错误!看电影、错误!聊天、错误!购物、从事金融活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种资料,进行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甚至可以为身处世界各地的人召开电视会议等。 判一判 (1)制作天线必须用导体。( ) (2)只有接收电路发生电谐振时,接收电路中才有振荡电流.() (3)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 (4)不同波段无线电波的传播特点不同,但用途是相同的.() 提示:(1)√(2)×(3)√(4)× 想一想 (1)开放电路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在LC振荡电路中减小电容器的极板面积,增大极板间距,使电容器变成两条长的直线,一条

苏科初中物理九下《17.2电磁波及其传播》word教案 (1)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波的基本特征以及波长、频率与波速之间的关系。 2、了解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特征,了解电磁屏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电磁波的存在,并了解电磁屏蔽 2、了解电磁波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有力武器。 2、了解电磁波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电磁波的特征以及波速、频率和波长的关系,电磁屏蔽;通过探究实验,学习机械波的相关名词,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电磁波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大到控制宇宙飞船(神州七号),小到电动玩具车的遥控。那么,你了解电磁波吗? 探究活动1:水波 用滴管把水滴入水果盘中制造水波,并观察水波。 探究活动2: 绳波学生用绳制造出波,并观察 波除了可以传递运动形态外,还可以传递什么? 学生分组自学:振幅、周期、频率、波长、波速。 1.振幅:(A)表示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米(m) 2.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秒(s)

3.频率:(f)波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4.导出周与频率的关系式: 5.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单位:米(m) 6.波速:(v)波传播的速度。单位:米/秒(m/s) 波速的公式:v=λ/ T 或v =λf 7.电磁波: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 8.电磁波谱: 例题: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波长为 5.71m,频率为52.5MHz.试求电磁波的传播速度(1MHz=106Hz)。 小结回顾 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二节 1、2、3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教师演示实验为辅,所以时间上不太好控制,而且由于波的概念,初三的学生是第一次深入接触,所以掌握下来需要一定的时间。 即时间有些紧张,有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