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绘荣第二章 政治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论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初探 吴梓林 (湖南大学2013级建筑学院 S1304W1033) 前言 建筑的古代遗存是非常有限的,迄今发现保存的最早的中国木构建筑不过建于唐代,在此之前的建筑史料主要源于地下和古人的记录,但即使是相对完整保留下来的建筑遗存在百年之内不重修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岁月沧桑中其存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从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中还原历史的真相?如何超越感官的极限梦回远古? 让我们从建筑史研究中寻找答案。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方法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笔者尝试将中国建筑史的典型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考古学式研究、历史学式研究、图像学式研究及解释学式研究四种类型。 考古学式的研究 以土木材料的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很多突出的特殊性。其遗址与世界上很多的砖、石建筑体系不同,往往只保存夯土部件和少量残砖、断瓦、碎石之类,原来大量的木构岁造成的形体一般不复存在,几乎不存在像埃及、希腊、罗马上千年的古建筑遗存那样,尽管残破还任然伫立着列柱、梁、枋和墙体。中国的古建筑遗迹,基本上都是土中埋藏的一些土而已。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建筑考古的难度。在西方,建筑考古学的问题并不突出,而在中国,则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特殊考古学分支学科。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普通考古学为了获得古代器物,往往着重于古墓葬的发掘。随葬器物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实物史料,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文献所不能代替的,自然是非常宝贵的。而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墓葬的考古发掘,往往是因为它遗存的随葬品可以充实博物馆的陈列。这显然是片面的观点,因而被学界讥讽为“挖宝的思想”。基于挖宝的思想,当然对于很少伴生器物、而且也搬不到博物馆里去的建筑遗址,不会感到兴趣了。另外,不论是建筑还是聚落、城市的遗址,对于它们的认识和研究,需要很多普通考古学以外的专门知识,这也是一般田野发掘对遗址无意问津的原因。反映在发掘简报和报告中,对于建筑遗迹往往是一带而过,附图也是示意性的,很难作为研究的依据。这个问题,近年来已有明显的改善,对遗址的发掘和复原研究,日益被重视起来。遗址反映了古代人居环境,它所揭示的信息是墓葬不可能提供的。 对于建筑史学来说,建筑考古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物种和身体组织,研究遗骨的构造是重要的;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经济社会形态,研究劳动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依同理,要了解早已废毁了的古代建筑形制及其发展的历史,考察其遗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古代遗迹、遗物为对象的考古学,就成了建筑史学极为密切的毗邻学科,甚至可以说,二者的内容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1、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 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4.[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中译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5.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6 张尚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 7、韩震:《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 8、庄国雄等:《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 1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佘树声:《历史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田汝康、金重远编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3.张文杰等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4、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15.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1987年。16.[美]雷蒙德?格鲁:《比较历史研究概论》(中译本)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 年1期。 1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8.[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9.[波]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21.[莫]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22.[法]勒高夫:《新史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23.[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24.[美]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25.[美]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6.[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7.[英]卡?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28.[美]唐纳德?凯利:《多面的历史》(中译本)三联书店2003年。29.[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30.[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2.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33.蒋大椿:《史学方法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5.蒋大椿:《史学探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36.[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7.[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法] 迪拉里:《历史学家思想和方法》(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9.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0.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史学理论经典书目 [中文书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2.〔唐〕刘知几,《史通》 3.〔汉〕司马迁,《史记》 4.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二)(台北:三民,1998) 5.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一)(台北:三民,1993) 6.周佳荣,《中国史学名著概说》(台北:唐山,1989) 7.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一)(台北:三民,1973) 8.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二)(台北:三民,1973) 9.麦劲生,《近代史学与史学方法》(台北:五南,2000) 10.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台北:巨流,2000) 11.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与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99增订新版) 13.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15.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1998)

16.周梁楷等,《史学导论》(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5) 17.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台北:正中,1993) 18.姜义华,《史学概论》(台北:水牛,1992) 19.甲凯,《史学通论》(台北:台湾学生,1985) 20.王尔敏,《史学方法》(台北:东华书局,1977) 21.李家祺,《历史纂述的方法》(台北:台湾商务,1970) 22.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 2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2)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商务,1933) 25.李思纯译,《史学原论》(上海:商务,1968) 26.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7) 27.何炳松,《通史新义》(上海:商务,1928) 28.卫聚贤,《历史统计学》(上海:商务,1934) 29.李则纲,《史学通论》(上海:商务,1935) 30.杨鸿烈,《历史研究法》(长沙:商务,1939) 31.蔡尚思,《中国历史新研究法》(昆明:中华,1940) 32.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重庆:峨嵋,1942) 33.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台北:华世,1974) 34.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台北:独立,1945) 35.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自由,1958) 36.许冠三编译,《历史哲学与历史解释》(初版未详;台北有环宇刊 本)

《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

《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 当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随手翻了翻,没有吸引到我,感觉有点枯燥,《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当开始读后,发现印证了我的第一个感觉,很无聊,又有点看不懂。那时我正在看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没有太多的感触,就这样看着。后来在读书会时我也向老师提出了我的感想,老师说这一定不是书不好,一定是你还没看懂,还没明白这本书要告诉你什么,当你读懂时,就知道了这本书的魅力。 果然老师的话是对的,努力看下去,越看到后面越有感触,让我情不自禁又回过去细细地读了前部分。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在历史洪流中,史学方法是一门真实的学问,一定要在史学发展既久、史书大量盈积之后,才能出现。而写一部理想的史学方法,一定要有一个世界史学的基础,最低限度要兼通中西史学。要客观的看待各国、各民族的史学,不要存在偏见,要取其长而去其短。 什么是历史?记得刚进入历史系,老师就问过我们。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好简单的问题,历史就是·····突然有回答不上来,想了想就说是过去的就是历史。已经记不清当时老师给我们的对历史的定义。这本书中杜维运先生告诉我们历

史是由所谓”历史事件”及历史学家两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就成了《史学方法论》所关注的两个主要对象。 对历史事实的选择、考证和描述是有方法的,本书的前一部分就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史学家在治史要综合应用归纳方法、比较方法、综合方法和分析方法。要了解这些方法的利弊,合理利用,不能把其中一种认为有用,就当成是万能的。在史料的考证上要注意史料的不同分类和考证的方法。文史不分家。描述历史就离不开写作,但史学的写作与文学又不同,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历史文章的特性、风格及写作方法、注意点。 接下去作者比较了中西史学,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比较了中西的`史学。西方以欧洲史为其多数时候的唯一,并视为人类历史的核心,且常认为其它地方是没有历史的;中国近代史学虽不如西方澎礴,但在《史记》中就已知将历史推至历史学家所知的一切地域。何不算得是一种领先。史学的发展有赖历史学家的眼界、心胸的不断扩展。治史为信史实不易,许多时候也不是历史学家可以做得了主的。 最后介绍了史学家的素养、历史的境界。这让我记起在一次课堂上,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的历史并不是谁都可以教的,不懂历史的人以为历史很简单谁都可以教,只要看一下书就行。却不知道教历史是不简单的,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很高的素养,也是本书写的史德。 战争是曾经历史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史学家极其关注

从历史学的角度谈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从历史学的角度谈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揭示了隐藏在社会科学活动中的表征人类科学的最基本特性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现机制。运用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合理的科学思维,可以提高创造力。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在其研究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研究成果。此外,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历史学 社会科学在20 世纪获得迅速发展,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深刻影响,显示了它的科学价值,但是,从20 世纪70 年代起,以社会学为肇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场域内,出现了一场有关社会科学危机的大讨论,关于这场危机的探讨和争论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到目前为止,这场持续数年的讨论虽然尚未能得出结论,却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中大多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其实关于历史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在世界范围内曾有过很长时间的大争论,即使在当今世界还是持有多种观点,有人认为是种科学,有人历史学是门艺术。“我国史学界自确立马克思主义史学统治地位后,从未有人怀疑过历史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历史科学是同义语”①。因而我打算从历史科学性的角度谈谈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弄清楚它的含义。深层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才能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它的现实指导作用和意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要素: (一)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指唯物辩证法中所讲的矛盾。矛盾的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是指矛盾的斗争性。“像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生物界中的生存竞争,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无机界的排斥,思想理论领域不同意见的争论等等,这些自然社会、以及思维范围内相互排斥的趋向,所有的相互否定,都是矛盾斗争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②。 在历史学研究过程中,几个主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围绕矛盾分析法展开,具体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展开的。所以研究历史问题,必须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及现象,正确对待社会矛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统筹兼顾,一分为二,把握实质,抓住主流,把握大方向,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以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形式存在的。他认为物质总是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次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提出了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以实践为基 ①朱卫斌.历史学:科学还是艺术?[J].中山大学学报.1995(4) ②王广科.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J].政法论坛.145-146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一、政治相关知识简介 (一)词源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二)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填空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___社会时期。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3、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____________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4、直到______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 6、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__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 7、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____________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8、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____________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9、政治行为研究属于____________政治研究。 10、西方现代政治的学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__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________上层建筑和____________三大结构。 12、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指的是在政治科学____________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具体的工具性的、手段性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13、东方传统的政治学,以中国传统政治为代表,是一种____________的政治学。 14、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5、________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二、选择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 B 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2篇 历史学论文范文一:浅析心态史学方法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心态史学年鉴学派史学特征史学功能 论文摘要:心态史学既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又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新理论、新方法。自年鉴学派笃力耕耘以来,心态史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之评述有利于推动这一史学研究新视角的发展。本文拟从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研究特征、史学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心态史学概念的界定 “心态”一词出自英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即“人们、一个特定的人们集团等等”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然而,英语中的这个词只是哲学术语,在法语中,该词却很快被广泛运用起来。启蒙运动后,法语"态”一词具有了“心理状态”这一更为宽泛的内涵。本世纪初,由于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于是年鉴学派的各大史学家们便对心态史学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由于“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本身太广泛而又太模糊,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公认为权威的界定。在我国,关于“心态”

一词的解释,主要被收集在一些辞典条目中,如《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指心理状态,内心世界活动的状态”。史学界对于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借用年鉴学派的一些看法。可见,由于心态史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至使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飘忽模糊。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可的一种概念可总结为:心态史是研究一定时代群体心理表现和大众意识 状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史学分支。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心态史学研究的特征 心态史的问世是年鉴派新历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年鉴派历史观的核心是“总体历史”,这一总体性最初是通过社会史和经济社会史实现的。于是心态史家们一开始便注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一定时代群体心理和大众意识的状态,注重从各种社会因素与社会存在出发研究个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注重从历史文献和遗迹而不是任何模式出发去重建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精神生活,注重用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问题等。这种研究的史学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心态在历史运动中的“中介”地位和反作用 社会心态在历史运动中扮演着“中介”角色,这种中介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社会角度讲即:社会环境—人—社会运动; 二是从个体角度讲即:社会意识—心态—行为。前者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显示心态受社会环境影响发生变化,其中“社会环境”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后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李连江教授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有句名言:有能力者,研究科学;无能力者,侈谈方法。这句刻薄话不足以动摇方法论家的自信,但能让对方法论期望太高的学子冷静。 政治学有方法,方法有教材。可惜有些教材失于故作高深。少数方法论家喜欢以稀粥冒充参汤,设立人力不能及的高标准。诚恳的学者,著述遵循常规,多论通途,少议歧路。结果,总结经验,常变成只谈有用的成功经验,舍弃更有用的失败经验。从学的方面看,只懂方法论的字面意义,顶多学会纸上谈兵。要体会深层意义,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要学会做研究,唯一途径是实做研究。 照逻辑顺序(请注意:不是时间顺序),研究包括六个环节:选题、材料、文献、分析、写作、发表。依次讨论,最后发点感慨,算结语。 选题。政治学与医学有可比之处。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夺命的,如癌症;有伤痛的,如关节炎;有烦人的,如粉刺。政治学的主要对象是损害普通人权益的政治制度、行为、文化和价值观。研究中国政治,不妨先想想公认的重大问题,如黄炎培与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讨论过的历史周期率。选题时,先决定是否关心这些问题。确定了选题方向,再参照正反两面标准。正面,最低标准是决策者是否重视,最高标准是老百姓是否关心。反面,选题须过哂笑关,不能让同行窃笑,不能让研究对象嘲笑。一个问题,人人能说几句,个个言之成理,最好回避;只有专家敢说几句,其言未必成理,才可能成为课题。 材料。材料是自己独有的经验内核,可以是新事实、新数据,也可以是旧数据的新组合、新处理。有经验内核,研究才有根。获取经验内核,常用三种方法,各有注意事项。访谈,须端正态度:是学生请教,不是“微服私访” ;有备而来,期待惊奇;存疑不质疑,追问不挑衅;不指望获得“标准答案”,更不越俎代庖;用具体问题开头,多问“当时怎样”、“后来怎样”,少问“是不是”、“对不对”。整理访谈时,小心鉴别基本实情、疑似实情、策略应答、诚实谎言、选择性记忆、事后合理化。尽信访谈,则不如不做访谈。问卷调查,应参考现成问卷,尽量少照搬;问题和表述最好来自访谈;抽样、操作要严守程序;好样本与好问卷不能兼顾,宁可牺牲好样本。看文字材料,专注纪实。遇到翔实调查,特别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不妨像品文言或啃外语一样精读。 文献。要运用文献,而不是综述文献。学者的天职是创新,整理文

史学概论-庞卓恒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庞卓恒版-部分名词解释汇编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最大的“失”就在于这些史学家消极地放弃了他们主观上企图放弃、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放弃的这种对“过去”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结果反而放弃了对本应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争取。 6.实证主义史学: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分析,关注历史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当作一个客观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证主义史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7.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斯宾塞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他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在其《天演论》中,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 8.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9.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正史亦都是断代史,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10.世界史,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11.国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关史书。 12.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13.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 14.目录学:目是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目录有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之分。群书目录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目录学就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15.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16.校勘:又称校订,更通俗的说法叫校对。是指用古书的原本或定本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比较文字篇章的异同,订正其错误。即主要看其文字是否有脱、衍、讹、倒等情况。古代又称校勘为“校雠”。 17.辨伪学: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就会遇到有一部分古文献存在问题,或书名古而内容不甚古,或书与作者不一致等,因之产生了“辨伪学”。辨伪,即辨别古书的真伪。 18.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庞卓恒版)》名词解释汇编 2006/5/17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 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 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 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 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 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最大的“失”就在于这些史学家消极地放弃了他们主观上企图放弃、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放弃的这种对“过去”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结果反而放弃了对本应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争取。 6.实证主义史学: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分析,关注历史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 在联系,把历史当作一个客观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的规律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证主义史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 7.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 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斯宾塞这种观点无可厚非。然而,他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社会学,就未免有些牵强;至于他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完全混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差异。与斯宾塞同时代的赫胥黎,在其《天演论》中,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 8.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9.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正史亦都是断 代史,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10.世界史,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11.国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 史,如,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关史书。 12.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如,非 洲史、拉丁美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政治学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1.政治学: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科学,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工具性,价值中立。 3.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 4.传统主义政治学:(体现价值)规范研究、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 5.行为主义:把政治现实中可以实际观察的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作为研究重点,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研究模式是把自然科学研究中通用的逻辑与原则,移植到政治学究领域中来所形成的特定的研究目的、对象、方式的总和。 7.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8.事实:是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 9、价值:是人们对于事实的一种态度。 10.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11.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

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按规则是利益最大化。 12、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13.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14.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15.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16.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因某种优势而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是一种能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要求他人服从。 17.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它既指的是模式化的并具有特征的社会行为,又指的是社会参与者所假定的角色与认同,最后还包含着角色表演者所遵循的行为期待。 18、集团: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指多个公司在业务、流通、生产等等方面联系紧密,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司(或者企业)联盟。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复习提纲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复习提纲 1、政治科学与传统政治学在方法论上有何区别?行为主义政治学运动对传统政治学转向 政治科学起到什么作用? 2、建构纯粹经验理论可能吗?为什么? 3、政治研究范式与意识形态的联系。 4、通则或理论是对政治现实的简化,这种简化有何意义? 5、试比较下列四组概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 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6、政治学研究方法中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对个体在政治活动中作用的理解有何不同? 7、概念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内涵。 8、命题、通则、假设、定律的含义和联系。 9、荒谬的通则和虚假的通则有何不同? 10、一个科学通则必须满足的三个要求。 11、用归纳法检验假设可靠吗?为什么? 12、政治科学研究也能用实验方法吗? 13、政治学研究中模型的含义,根据模型的抽象程度可以把模型分成哪几类? 14、模型的两大功能。 15、理论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6、解释的完整性。 17、模型与理论的关系。 18、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三种流派的特点。 19、人格理论的两大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 20、政治心理的结构和作用。 2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22、理性选择分析方法的特点。 23、奥尔森集团行动分析的逻辑。 24、博弈论的核心,博弈的基本分类。 25、精英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26、角色分析方法的评价。 27、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28、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评价。 29、小团体分析方法的主要观点。 30、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发展和演变。 31、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的核心特征。 3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思想。 33、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分析模式和阿尔蒙德政治系统分析模式异同。 34、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的评价。 35、政治沟通分析方法的评价。 36、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 37、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的基本内容。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篇。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1.历史人类学:从历史学的领域出发,研究和回答人类学提出的问题,历史学和人类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2.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兰克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重视政治史研究,过分强调少数英雄个人的行为,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 1社会形态:是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属于经济关系范畴,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这样理解基础上,可以把社会形态看作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 2历史学本体论: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观点或理论,核心是社会历史观。(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1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2计量史学方法: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 3历史主义原则:历史主义是运用历史方法研究人类历史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二、列举 1.各种历史观 天命史观、循环论史观、进化史观、英雄史观、神学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 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3.历史学的渊源因素 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