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名词解释)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名词解释)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名词解释)

1.肾单位(nephron) 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致密斑(macula densa)是髓袢升支粗段远端部的一小块由特殊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它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

3.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 ) 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

4.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球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

5.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6.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约为19%。

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glomerular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8.重吸收(reabsorption) 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

9.肾小管的分泌(tubuler secre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

10.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 将开始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160~180mg/100ml)。

11.低渗尿( hypotonic urine) 终尿的渗透浓度如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低渗尿。表示尿被稀释。

12.高渗尿(hypertonic urine) 如果机体缺水,终尿的渗透浓度将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

13.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14.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15.水利尿(water diuresis) 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

尿。

16.肾素(renin):肾素是肾脏球旁器中的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使之生成血管紧张素Ⅰ。

17.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肾脏排钠、排水。

18.清除率(clearance, C) 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

完整word版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2+内流.增加了CaD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B.0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D.4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名词解释)

1.肾单位(nephron) 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致密斑(macula densa)是髓袢升支粗段远端部的一小块由特殊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它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 3.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 ) 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 4.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球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 5.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6.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约为19%。 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glomerular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8.重吸收(reabsorption) 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 9.肾小管的分泌(tubuler secre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 10.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 将开始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160~180mg/100ml)。 11.低渗尿( hypotonic urine) 终尿的渗透浓度如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低渗尿。表示尿被稀释。 12.高渗尿(hypertonic urine) 如果机体缺水,终尿的渗透浓度将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 13.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14.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15.水利尿(water diuresis) 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记在前面的话: 教研室新编名解共180个,期末考出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是生理考试必得之分。因为我是在期末考当天早上才拿出来名解并作简单记忆的,深感时间不足,故特意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望大家在平日里或期末考前较长时间内就能做好准备。此处所有的解释基本上源于课本和郭老师编著的《生理学课堂笔记及自测题》,并有本人的稍稍改动以及少数创新。因时间匆忙,定有错误,请学弟学妹们不断更新修改并加以补充。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8)班 程长 第一章·绪论 1.稳态(homeostasis) 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及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也指机体所有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 指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间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的分泌方式。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有“滞后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6.前馈(feed-forward)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到达前已接受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快速且具有预见性,但可能引起失误。)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7.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8.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填空题 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①、②、③和④。其中重要的排泄途径是⑤。 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①,此外还具有②功能。 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①,由②和③两部分组成。 4.肾小球滤过膜由①、②和③ 3层结构组成。 5.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①肾单位,由②细胞、③细胞和④组成。 6.肾血流量适应泌尿机能主要靠①调节,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②调节和③调节。 7.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① mmHg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 ②调节的结果。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①______,生成原尿,②和③,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①、②和③的代数和。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①、②和③。 11.当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①,肾血浆流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③,以致肾小球滤过率④。 12.原尿中大部分溶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① ,水的调节性重吸收部位在②和③。 13.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①和②的调节。 14.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①、②和③的作用。 15.肾小管分泌一个H+,可以重吸收一个①和一个②。 16.酸中毒时,肾小管分泌H+①______,H+-Na+交换②______ ,K+-Na+交换③,因而血钾④____。碱中毒时则发生⑤的变化过程。 17.若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的渗透压,这种尿称为①尿;若低于血浆的渗透压,则这种尿称为②尿。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均发生严重障碍时,无论饮水多少,将排出③尿。 18.肾外髓高渗主要是由①形成的,内髓高渗是由②和③共同形成的;髓襻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④是形成髓质高渗的动力。 19.肾小管髓襻通过①作用形成髓质高渗;直小血管通过②作用维持髓质高渗;内髓集合管在③的介导下利用髓质高渗,对尿液进行浓缩或稀释。 2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① _,它的分泌受②和③的调节。 2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①和②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突胞浆运送到③储存并释放入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④和⑤对⑥的通透性,使尿量⑦。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⑧和⑨。 22.测定血浆清除率不仅可以了解①的功能,还可以测定②,③和推测肾小管的④功能。 2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①,高级中枢通过阴部神经影响尿道②的活动而控制排尿。 24.腹下神经兴奋时,引起逼尿肌①_______,尿道内括约肌②_______,从而有利于尿的储存;盆神经兴奋时,则使逼尿肌③,尿道内括约肌④,有利于尿的排放。二、选择题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第二章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 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 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 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在时间上,它相当于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在此期,Na+通道处于部分复活,部分失活的状态。因此要引起细胞的兴奋,就需要更强的刺激 10.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当连续刺激间隔时间很短,前一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过程尚未结束,后一刺激落在其舒张期而引起新的收缩 12.钠泵(sodium pomp):钠-钾泵(Na+-K+-ATP酶)本质 1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14.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等于阈值的刺激 15.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16.三联体(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指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 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 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 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 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等于每搏出量乘以心率 外周阻力:体循环总的血流阻力 收缩压: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有效滤过压:促进滤过的力量和促进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生理学习题库——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A1型题〕 1 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A 致密斑 B 系膜细胞 C 间质细胞 D 颗粒细胞 E 感受器细胞 2 肾脏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 肾血管血压变化 B 肾血流NaCl含量变化 C 肾小管内压变化 D 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 E 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3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肾小球 B 肾小体 C 肾小管 D 集合管 E 肾单位 4 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A 血流量小 B 血流分布均匀 C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D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E 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 5 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 带负电的小分子 B 带正电的小分子 C 电中性的小分子 D 带正电的大分子 E 带负电的大分子 6 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 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C 血浆胶体渗透压 D 囊内压 E 全身动脉压 7 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 自身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负反馈调节 D 正反馈调节 E 前馈调节 8 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A 肾交感神经兴奋 B 注射大量肾上腺素 C 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 注射抗利尿激素 9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是由于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 B 肾内压下降 C 血浆胶渗压增高 D 肾血浆流量增多 E 囊内液胶渗压下降 10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 A 平均动脉压降低 B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C 囊内压升高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E 肾血浆流量降低 11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 A 一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 B 一个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C 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D 两肾生成的终尿量 E 一个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12 滤过分数指下列哪一项的比值 A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13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 肾血浆流量增大 C 血浆蛋白浓度增高 D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 E 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14 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 A 基侧膜上的Na+ 泵 B 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 C 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 D 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 E 管腔膜上的生电性转运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作者 : 李春凌单位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目录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六节 清除率 第七节 尿的排放

重点难点 熟悉了解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决定和影响 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重吸收的有限性;肾单位不同部分(近端、髓袢、远端)的重吸收和分泌;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原理;直小血管的作用;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滤过膜及其通透性;肾小管重吸收特征和方式;逆流交换与逆流倍增作用; 血浆清除率的意义 肾脏的结构及功能概要;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膀胱容量和 膀胱内压的关系;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的排尿异常)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1. 肾单位 (nephron) (一)肾脏的功能单位-肾单位 一、肾的功能解剖 人体每个肾脏有100万个肾单位,不能再生,40岁以 后,功能性肾单位每10年大约减少10% 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近曲小管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肾小体 肾小管 远曲小管 髓袢近端小管 远端小管 肾单位 肾单位示意图

2. 集合管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相连接。集合管不在肾单位内。8~10个皮质集合管→髓质集合管→大的集合管→经肾乳头→肾盂 每个肾脏大约有250个很大的集合管, 每个大的集合管收集大约4000个肾单位来的尿液3.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数量多(85%~90%)少(10%~15%) 体积较小较大 髓袢长度短长 动脉口径A入:A出=2:1A入:A出=1:1 出球小动脉 形成小血管管周毛细血管管周毛细血管+直小血管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的区别

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生理学名词解释 (3)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保持膜内高钾

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6.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8.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

完整版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计 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 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 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 ?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 CeT 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 -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B. C. D.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C.纤溶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 血型为 A.A 型 C. O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 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静 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组织激活物 D. 抗凝血酶 B 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 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B.B D.AB

生理学名词解释 重要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 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 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 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 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 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 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 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兴奋性:P4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是一切生物体所具有的另一基本特征,能使生物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阈强度:P23作用于细胞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Feedback(反馈):P9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正反馈:P9 P187反馈信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其原方向活动。是机体极少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破坏稳态。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P9 P187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维持机体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P7体内的液体的总称。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为细胞内液;存在细胞外的为细胞外液。 内环境:P7又称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第二章 终板电位:P25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N2-乙酰胆碱门控通道受体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构想发生改变,导致通道开放,结果引起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但Na+的内流远大于K+的外流,因而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 原发性主动转运:P14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 阈电位:P23能使细胞膜达到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数值。该数值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电化学驱动力:由电位差引起的电驱动力与由浓度差引起的化学驱动力的代数和。 微终板电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 motor unit(运动单位):P195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preload(前负荷):P29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了收缩前的初长度。Depolarization(去极化)P20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减小。 Repolarization(复极化):P21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修订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计30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 180mmH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 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ca+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B. 组织激活物 C. 纤溶酶 D. 抗凝血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B 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 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 型为 A. A 型 B.B 型 C.0型 D.AB

8.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肢端肥大症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 室性期前收缩时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很长 D. 窦房结的一次节律兴奋落在室性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 12.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