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至55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以及乘法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我们可以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是教学的重点。

【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设计时,主要分五步走: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创设常见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体会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帮助学生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学生获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两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学生感到亲切,用学生获得的信息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第二步:比较联系,初步感知。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这是教学的难点。首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体会等号两边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其次,要适度抽象算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所谓“适度”就是抽象时不要离开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所谓“抽象”就是要离开买衣服的具体数量关系,只从运算层面上看待这个现象。

第三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教师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进而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抽象并概括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符号表达乘法分配律,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构建新知。

第四步:应用规律,完善认知。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展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强化知识的阶段,又是吸收内化、整体建构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

第五步:小结反思,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自我小结,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可以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培养了学生自觉回顾、梳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并把所学生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语:小明的妈妈开了一家服装店,现在想去“新世纪”服装市场进一批货(边说边显示教材第54页购物情境图)。如果小明的妈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那么一共要付多少钱呢?

2、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尝试列式。

3、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方法。

4、指名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呢?估计学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1:先算买上衣和买裤子各用了多少钱。

65×5+45×5

=325+225

=550(元)

方法2: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钱。

(65+45)×5

=110×5

=550(元)

5、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试试看。

(65+45)×5= ×+×

6、那么小明的妈妈买8件短袖衫和8条裤子呢?

(1)学生列式解答、交流解法。

(2)板书用等号连接的算式。

(32+45)×8=32×8+45×8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导入,既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二、比较联系,初步感知

比较:以上两组等号两边的算式各有什么联系呢?

1、学生试着在小组里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说说两边算式的特点,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也便于让学生根据算式的特点写下面的算式。】

三、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1、上面等号两边的算式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呢?你能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加以验证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1)学生举例、计算。

(2)小组交流。

(3)指名汇报。

2、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能想出一道用符号表示的算式,把刚才所研究的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含在内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达这种算式。

(2)指名汇报。

学生的等式可能有:(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丙数+乙数×丙数;(○+□)×☆=○×☆+□×☆;(a+b)×c=a×c+b ×c……

3、引导学生解释上面用字母表示的算式。

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律,叫乘法分配律(同时出示课题)

4、请学生说一说乘法分配律等式左边与右边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举出具体的例子,再让学生用各种抽象符号表示这个等式,根据学生写的等式,再归纳概括出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让学生亲历“举例——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应用规律,完善认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75+x)×y=□○□○□○□

交流: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好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2、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直线连起来。

(28+16)×7 74×(20+1)

15×39+45×39 40×(50+90)

74×20+74 a×b+c

40×50+50×90 28×7+16×7

a×b+a×c 12×(45+55)

12×45×12×55 (15+45)×39

(1)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追问:为什么74×20+74 与74×(20+1)可以用直线连起来?为什么12×45×12×55与12×(45+55)不可以连接?a×b +a×c与a×b+c呢?

【设计意图:第2题由教材“想想做做”第2小题改编而来,这样的题型更具有思考性和综合性。我们可以发现:12×45×12×55与12×(45+55)、a ×b+a×c与a×b+c不可以用直线连接,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避免学生被特殊数据的假象所迷惑,产生思维定势。】

3、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如图)的周长,并说说他们之间的联系。

25米

1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谁说一说?

4、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264×8+36×8 (2)25×40+25×3

(264+36)×8 25×(40+3)

(3)125×81

125×80+125

5、再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4页主题图:买5条裤子比买5件夹克衫便宜多少钱呢?

(1)口头列式: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2)用等式建立两种方法的联系。

【设计意图:新知形成后,必须在反复应用中加以巩固。所以,巩固题的设计应形式多样,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里既有直接运用运算律的练习,又有发展性变式练习,逐步完善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为下一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孕伏。】

五、小结反思,拓展延伸

1、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你还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如:(1)买8本语文本,8本数学本,语文本每本9角,数学本每本7角,一共要付多少钱?

(2)小汽车和货车从两地相向而行,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说学习体会,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举例说明,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数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传统教学理念下,十分重视对数学性质、定律的传授,及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使用,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根据这一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分配率并熟练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 本学期学校来了4位新教师,总务处需要为老师购买办公桌椅,了解到的价格情况:办公桌第张100元,每把椅子40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总务处算一算,为新教师购买办公桌椅一共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100+40)×4100×4+40×4 =140×4=400+160 =560(元)=560(元) 3、表扬学生用两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式子。” 二、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比赛(分男女两组): 65×17+35×17(65+35)×17 28×42+62×42(28+62)×42 40×25+4×25(40+4)×25 做后讨论,感到计算结果相同,但计算的简便有所不同。 2、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 (62+38)×88 62×88+38×88 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让学生经历两轮的竞赛,探讨取胜之法,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应用的可逆性的表象。】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案内容: 一、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习题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耳机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8+2)×7= 10×5+5×5=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学生先自己做上传自己想法,连麦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 )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减)(40+8)×25 125×(8+80)36×(100+50)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运算 类型一:(连加运算,把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827+15+85 119+81+259 368+29+32

355+260+140+245135+39+65+11 126+54+74+46 类型二:(连减运算,把后两个减数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最后求差) 645-180-245 702-54-46 600-137-63 472-163-37 654-199-111 890-132-268 类型三:(连乘运算,把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积)25×14×4 125×19×8250×13×4 28×4×25 13×125×3×850×60×5×4 类型四:(连除运算,把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积,最后求商) 280÷8÷5 100÷25÷44600÷25÷4 7300÷25÷4 8100÷4÷75720÷16÷5 类型五:(连乘运算,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积,其中一个数能与另外一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数) 20×55 44×25 88×125 125×32×25125×25×649×72×125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测试题 姓名考号分数 一、判断题。(10分) 1、27+33+67=27+100 () 2、125×16=125×8×2 () 3、134-75+25=134-(75+25)()

教学案例:乘法分配律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7+73)×840×9+40×114×(10+2)10×6+10×42.用简易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25×63×4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1250+125)×8(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新授: 1、出示算式:(18+7)×6=18×6+7×6= (1)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2)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20×15+20×9=480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62+12)×3=__×__+__×__教师:为了简易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易,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易。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 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是,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 徐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就如朱乐平老师所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6、(a+b)×c = a×c + b×c 三、本单元简便计算归类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125×(8+80)36×(100+50) 24×(2+10)86×(1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把公因数提取出来)36×34+36×66 75×23+25×23 28×18-8×28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25×41 56×101 52×102 125×81 类型四:(提示: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29×9942×98 25×3985×98 125×7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成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99×99+99 56+56×99 125×81-125 75×101-75 91×31-91 四、各类型简便计算练习题 (1)67+42+33+58 (2)258-26-74 (3)125×16 (4)50×(2×4)×25 (5)7×8×3×125 (6)26×103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结合律练习题 1.我会填 (1) axb=_____x_____ (2) (axb)xc=ax(_____x_____) (3) 35x______=46x_______ (4) 45x5x4=45x(______x_____) (5) 125x32x25=(125x______)x(_____x_______) (6) 400x______x8=400x(15x8) 2.简算 33x15x2 25x7x4x3 25x50x8 25x125x16 4x(25x9) 16x25x125 38x5x4 25x23x8 125x88 3.龙口菜市场进了56箱鸡蛋,每箱25千克,每千克鸡蛋8元,这些鸡蛋一共可卖多少钱?

4. 有8个书架,每个书架都有7层,每层可放125 本书,这些书架一共可放多少本书?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75×41 76×101 62×102 105×8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36×99 58×9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完整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

激发兴趣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 姓名:郑国梅 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于庄子小学 职称:小学高级 案例主题: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执教乘法分配律 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改中也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各地区也有自己的课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界人士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益,即能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这一年来我也在积极的找寻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反思。认为不断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策略的之一。现以四年级下学期乘法分配律为例进行分析。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中的难点。在理解和应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3+4)×6 3 ×6+4 ×6 20×(5+13) 20×5+5 × 13 (13+7)×4 13×4+7 (8 × 6)× 2 8 ×2+6 ×2 (同学们把8个算式都摆在桌面上,很快就把它们按照数据分成了5组,心急的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臂,以为大功告成。但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于是小组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1:我们组发现有3组相等的算式: (3+4)×6=3 ×6+4×6

3×(17+5)=3×17+3×5, 20×(5+13)=20×5+5×13 生2:我们不同意,20×(5+13)≠20×5+5×13 生3:说得对,我们计算过了,确实不相等。 生4:应该20×5+20×13才等于20×(5+13) 生5:也可以把括号里的5与括号外的20交换位置,5×(20+13)=20×5+5×13 生6:我们还发现如果把13×4+7改为13×4+7×4,就与(13+7)×4相等;把(8×6)×2改为(8+6)×2与8 ×2+6 ×2相等。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发现的规律,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 电脑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 (学生踊跃举手,老师指名回答)生:(80+20)×4=80×4+20×4 演示:数字“4”翻着跟头,分别去乘80与20,然后相加。 出示:6×(10+20),谁是它的好朋友? 生:6×(10+20)=6×10+6×20 演示:数字“6”翻着跟头,分别去乘10与20,然后相加。 分别出示:(6+3)×a ,(32+40)×▲ (学生热情高涨,几乎站起来举手) 齐答:(6+3)×a=6×a+3×a (32+40)×▲=32×▲+40×▲ 师: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怎样概括呢? 生:(a+b)×c=a×c+b×c 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形式,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 分别出示:35×8+65×8 9×12+9×282 学生回答后,老师电脑演示:两个相同的因数8从算式中落下来并且合二为一,得到(35+65)×8;两个相同的因数9从算式中落下来并且合二为一,得到9×(12+282)。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ax( b +c) =ax b+a Xc.......... 正着用,过程取名“展开” 将括号外边的数a,分别与括号里边的两个数b和c都相乘,再相加。先算乘法(能凑整)再算加法。 aX b+a X c = a X( b +c ) ... 倒着用,过程取名“提取” 将两个乘法算式中相同的因数a提取,再将剩下的两个数 b和c相加。先算小括号里的(能凑整)再算乘法。 乘法分配律的重要特征是:计算时是两级运算,乘法和加 (减)法同时存在。如果是连乘,只能用交换、结合律。 类型一:常规算法“展开”(注意:一定要用括号外的数分 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或相减)如: 2.5X( 4+8) =2.5 X 4+2.5 X 8 (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展开” =10+20 =30 练习题: (40+ 8)X2 .5 12. 5X( 0.8+80 ) 2.5 X( 4-0.4 ) 2. 4X( 0.2 + 0.5 ) 8. 6X( 1000 — 2) 1. 5X( 40- 8)

类型二:1、常规算法“提取” (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 次)如: 4.5X 68+4.5 X 32 =4.5 X( 68+32)……(4.5只写一次)“提取” =4.5 X 100 =450 (注意,看准哪个数是每个乘法算式里都有的,就把这个数提 取) 36 X3.4 + 36X6.6 75X 2.3 + 25X 2.3 63X4.3 + 5. 7X 63 9.3 X 0.6 + 9.3 X 0.4 3.25 X 11.3 - 3.25 X1.3 2.8 X1 .8 - 0. 8X 2.8 (扩展成3个乘法算式,同样的方法提取相同的因数,剩下 的数相加减) 3.25 X 11 +3.25 X 84+3.25 X 5 2.8 X 5.8 - 0. 8X 2.8+2.8 X 5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5页第2个小红点 27页第4-6 数学新课堂第1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试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综合应用,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发展新知。【时间大约5分钟】 1.过渡语: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总结: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 2.看谁做得快 (1)4×(25+20)=4×+4× (2)(56+35)×2=56×+35×

(3)36×4+36×6=×(+) (4)45×72+72×55=(+72 (5)27×40+270×96 (6)(100+2)×25 质疑:根据我们练习时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仔细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①题目有时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既(a+b)·c(左边),有时是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积的和既a·c+b·c(右边)。说明:左边、右边是为了好叙述。 ②做题时向另一种形式转化。 引导:乘法分配律可以相互转化。a·c+b·c=(a+b)·c 3.质疑:此种情况应用乘法分配律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总结:乘法分配律既可以左边算式转化成右边算式,也可以右边算式转化成左边算式(从右边算式转化成左边算式时,前提条件是必须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设计意图:在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许多不明朗的地方,因此让学生体验一次严密的自我探究的感悟过程很有必要,以便为学生的可持续研究扫清障碍。】 4.过渡语:刚才哪一题做起来最麻烦?(第五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怎样利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时间大约20分钟】 1.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买102件短袖衫需付多少钱?)列出算式:32×102 探究要求: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乘法分配律_人教新课标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P26的例7。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

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教材分析: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和详细讲解答案

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712- 1 5 )×60 ( 1 6 + 8 9 )×18 ( 5 6 - 5 9 )× 18 5 ( 1 10 + 1 5 )×5 ( 8 9 + 4 27 )×27 90×( 2 18 + 7 30 ) ( 3 5 + 2 25 )×25 1 6 ×(12+23 ) ( 15 24 - 3 8 )× 6 15 24×( 7 24 + 5 6 + 3 4 )

(48+ 8 3 )× 1 24 ( 7 20 - 1 5 )×20 ( 5 6 - 5 9 )×18 ( 1 5 + 3 7 )×35 4 17 ×( 3 4 + 17 2 ) 48×( 11 24 + 1 6 + 5 12 ) 22 27 × 3 4 + 5 27 × 3 4 6 13 × 7 5 - 6 13 × 2 5 7 12 ×6 + 5 12 ×6 3 3 8 × 7 11 + 4 11 ×3 3 8

4 7 × 6 13 + 3 7 × 6 13 16 5 × 7 13 - 3 5 × 7 13 2 3 ×7+ 2 3 ×5 21× 3 7 + 4 7 ×21 63 100 ×101 6 77 ×78 5 27 ×28 37× 3 35 34× 34 35 6 13 ×12 4 4 5 ×10 25 3 8 ×8

3 4 5 ×25 ( 1 5 + 3 7 )×7×5 ( 7 12 - 1 5 )×5×12 ( 5 6 - 5 9 )×6×18 7 10 ×101- 7 10 12× 6 13 + 6 13 9 5 ×19+ 9 5 23× 3 4 + 3 4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减)(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运算 类型一:(连加运算,把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827+15+85 119+81+259 368+29+32 355+260+140+245135+39+65+11 126+54+74+46 类型二:(连减运算,把后两个减数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最后求差) 645-180-245 702-54-46 600-137-63 472-163-37 654-199-111 890-132-268 类型三:(连乘运算,把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积)25×14×4 125×19×8250×13×4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资料讲解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 算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三、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 率,看下面例题: 例7.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2)46×(35+56) 例8.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乘法分配律计算50道精练题(优质习题)

乘法分配律归类练习50题 (可直接打印) 一、乘法分配律基本题型。 64×64+36×64 117×3+117×7 35×(100+1) 17×43-43×7 5×(40-4)(30-2)×15 66×93+93×34 (100+2)×32 24×(5+10)36×(100+50)26×(100-2)(2+10)×24 二、当因数与整十、整百数接近时,可以转化为分配律进行简化运算。99×31 42×98 39×99 25×39 75×101 125×79

103×56 199×99 75×98 三、把单独的加数或者减数看作它本身×1的形式,再利用乘法分配律。 56+56×99 125×81-125 116×21-116 99×99+99 65×31-65 77×101-77 101×26-26 201×27-27 83+99×83 四、题中出现25或125时,想办法利用25×4=100,125×8=1000来使计算简便。 (40+8)×25 (60+4)×25 125×(80+8)28×125 25×24 125×81

五、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的因数 16×98+32 21×48+84×13 43×126-86×13 68×57-34×14 321×46-92×27-67×46 35×28+70 六、乘法分配律变式题。 45×68+68×56-68 99×99+99×98+99×3 35×72+72+64×72 48×38+54×38-38×2 43×129+25×129+32×129 83×49+56×49-39×49 15×98+25×2 25×17+78×92+175

(完整版)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习题

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c=a×c+b×c (a×b)×c=a×(b×c) a×b=b×a (a+b)+c=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 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 46+50×27 79×25+22×25—25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2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15 + 2 ×15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8 + 70 35 ×38× 39+38 25 (80+8)×32×(200+3)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4= 57+140×4 1、 (57+140))(28 +19×42 2、42×(28+19)=42×)(、(25×4)×8=25 ×8 + 4 ×8 3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五、选择题:)c (c+b×1、(a+b)×c=a× C. 乘法分配律 B. 乘法结合律 A. 乘 法交换律)2= (2、(32+25)×2 2+25× C. 32×2 32+25× B. 32×25×2 A.) c= ( 、a×c+b×3c b×C. a× B. a+b×c A.(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3 类型一: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P54-P55《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堂课在课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复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以及结合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运算定律能改变运算的顺序。再通过出示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用两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情景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比较等方式,来说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点,从而让学生初步归纳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字母表达式,把乘法分配律从现实的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来。接着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感悟到乘法分配律的作用——通过改变计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教学实录片断一) 一、复习: 1、口答 你能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吗?用字母怎么表示?学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吗? 2、口算 326 +512 +174 37+(63+639) 6×25×4 125×5×8×2 6×30+4×30 44×25 965-321-279 5×26×20 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评析:虽然在复习铺垫阶段,只用了8道题目,并且是让学生通过口答的方式进行的。但这8题却全面的复习了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师很好的抓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之后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用口答的方式,即节约了时间,而且学生在口答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回忆起,运算定律能改变运算的顺序,使计算简便,但结果是不变的。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就达到了温故且有所提升的目的。学生前续的知识对引入新知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这8题是不能小看的,它为下面的引新阶段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实录片断二)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一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三、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率,看下面例题: 例7.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2)46×(35+56) 例8.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例9.简便计算:(1)48×1001 (2)57×999 (3)539×236+405×236+236×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