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

姓名:王灿灿

系别:音乐学院

双学位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121012069

指导教师:韩洪波

2016年5月7日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 II 引言 (1)

一、杜甫的生平 (1)

(一)少年时期 (1)

2.游历时期(732——747) (1)

(二)长安落魄时期(747——756) (1)

(三)安史之乱与为官时期(757——759) (2)

(四)老年漂流时期(759——770) (2)

二、杜甫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望岳》与《石壕吏》为例 (2)

(一)以《望岳》为例 (2)

1.时代背景 (2)

2.分析《望岳》的思想感情 (2)

(二)以《石壕吏》为例 (3)

1.时代背景 (3)

2.分析《石壕吏》的思想感情 (3)

(三)杜甫先后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3)

三、杜甫的诗歌对后人带来的影响 (4)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致谢 (4)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

摘要

浅析唐朝从盛世到落魄的背景下杜甫的思想转变。

关键词

《石壕吏》;《望岳》;思想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Du Fu thought

In "Wang Yue" and "Li" as an example of this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ll hill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Du Fu, a childhood w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thought, but also because of social darkness and dissatisfaction of thought after the biggest difference, Du Fu's life has left many of the popular poetry," Wang Yue "and" Shihao officials "is the most prominent he thought two pieces from the Wangyue, it will be extremely temporary, a glance" daring heroism to the Shihao officials "for the runners of the cruel, old woman helpless, deeply saddened but helpless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both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prosperity to the abjection of Du Fu's thoughts change.

Key words

"Shihao official"; "Wang Y ue" ; thought

引言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享年58岁。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风格也从前期的浪漫主义的萌芽演变到最后达到了现实主义顶峰,杜甫的中年时期的作品多以写实为主,对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概括并加以描写。最能体现他带有浪漫主义,意气风发的作品是杜甫在游历途中经过泰山所作的《望岳》,而最能体现杜甫写实的作品为三吏三别,本文以《石壕吏》为例探究杜甫究竟经历了什么?跟随笔者的脚步,浅析下杜甫风格的转变以及原因。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种种矛盾。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生于唐玄宗在位时期,公元712年,号子美,河南巩义人,祖籍为襄阳。出生在一个严格遵从儒家思想并恪守官职的落魄家庭,父亲杜闲曾做过司马和县令,祖父则是武则天时期的诗坛领袖杜审言。杜甫经历了唐朝时期由盛到衰的全部过程。他经历了开元盛世的豪华,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由于他生活经历可以将杜甫的创作分成了四个阶段。

(一)少年时期

1.少年启蒙期

四岁启蒙,生长在儒学大亨的家庭,七岁开始写诗,多以写凤凰神兽为主,幼年观看的公孙大娘舞剑,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祖父杜审言在杜甫年幼时起了重要的榜样作用,加上杜甫本身的刻苦读书,在使他二十岁时便扬名天下。

2.游历时期(732——747)

杜甫的在二十岁后离开书斋的生活开始了行万里路的游学时期,游学长达十年之上,游历过程中经过吴、越、齐、赵,游历途中曾在洛阳应试,最后以落榜告终,但一时的失意并没有打击到杜甫的心情,之后又与洛阳遇到李白,盛唐时期的李杜二人的诗句中透露着浪漫色彩。这是“诗仙”与“诗圣”的初次见面并建立了深刻的友谊,后又遇到高适,因彼此的才华而心心相惜,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共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李白与杜甫与高适分别后,两人又同游齐州,后在东鲁短暂相见,而再次分别后,“诗仙”和“诗圣”便没有缘分再见,杜甫在这个时期仅留下20多首诗,其中以《望岳》最为出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可以看出在游历时期对待自然以及自身的洒脱,与意气风发。杜甫青年时期为入世所做的积极酝酿。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深情回忆:“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此,仇兆鳌注曰:“此叙少年自负,申言儒冠之事。”诗句展现于我们面前的正是一位踌躇满志的少年英才形象,这表现了青年杜甫准备入世的迫切心情。

(二)长安落魄时期(747——756)

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时杜甫在长安落魄时期,这一时期的杜甫,满怀希望想通过参加科举而出仕,但在不料考试却失败了。年仅四十的杜甫只能通过多次向唐玄宗献赋自荐,在自荐失败后,也和李白等人一样不得不走干谒之路,创作了大量的歌功颂德的诗歌,以求得他人的举荐,对象多是王公贵族,如西平郡王、汝阳王等。最后只得了以个看守兵器,库房钥匙的小官,近十年生活的磨砺使杜甫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然而杜甫在仕途上不仅未能“立登要路津”,反而历经波折。在遭受了两次科举失利的打击后,杜甫经历了一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经过一番奔波游走之后也仅仅只得到了河西尉的卑职。杜甫在《官定后戏赠》中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由于不愿任职,朝廷就改授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但这仍只是个负责管理兵甲器杖的低级官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又先后担任过左拾遗、华州司

空参军这样的官职,但同样是艰辛备尝。

(三)安史之乱与为官时期(757——759)

执政者的昏庸,不问朝事,奸臣当道以及节度使的权利日益渐大导致安史之乱全面爆发唐代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战乱使农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是一位自幼便受儒家思想的人,因困于长安有十年之久,看到了天子脚下的人民的生活,加重了当时诗人们的创作方向。《春望》则真切的写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伤害。和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杜甫在潼关失守后,去投奔唐肃宗的途中又被叛军擒住,后来逃出叛军手里,面见了肃宗北任命为左始遗,但又因谏言得罪了肃宗后别贬为华洲司功参军。在遍尝仕宦艰辛的过程中,杜甫也对早年的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乾元二年(759)所做的《立秋后题》中他说:“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由于从小便深受儒家“仁”的熏陶,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对人民的的生活的无奈。而在期间他有写了多篇讽刺官场腐朽的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等。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则是标志着他对长安以及官场的失望。在任职的过程中亲眼看到生活在生活底层的人们的惨状让他向屈原那样将忧国忧民,著名的作品有“三吏”“三别”则是杜甫从洛阳到华州的路途上的所见,以短短的几百个字便深刻的刻画出兵役对贫民的压迫,揭示了当时战乱对人民的伤害。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历史性。其中《石壕吏》给人触动较大。虽然曾被朝廷征召为官,但已经绝意仕进的杜甫再也没有在朝廷担任一官半职。在生命最后的十余年里,杜甫辗转漂泊于秦州、同谷、成都、夔州、湖南各地,流落终生。在成都期间,杜甫度过了一段相对安闲的生活,浣花溪畔、黄师塔前、丞相祠里都留下了他流连的身影,此期他的许多诗作颇有陶诗闲逸的风格。如《春日江村》:“农务村村急,溪流岸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昧生理,漂泊到如今。”

(四)老年漂流时期(759——770)

759年夏天,华州遭受天灾,《夏日叹》与《夏夜叹》的创作更能表达出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感情。同年秋,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在华州任职期间创作出大量诗篇,最后杜为节度使,举家搬迁带丰川县。

760春,严武再次回到蜀地,杜甫又重回草堂。杜甫被严武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给严武作参谋,但不久杜甫便离开了。在而后的五六年中杜甫的生活非常困苦。他经常用一些诗词来表现自己的困苦生活。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关于杜甫的忠君思想,宋代苏轼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的话后来被普遍接受,“一饭未尝忘君”遂成为杜甫忠君的盖棺论定。

二、杜甫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望岳》与《石壕吏》为例

(一)以《望岳》为例

1.时代背景

这首诗作于735年,唐朝的正处于鼎盛时期,文人墨客们都抱有雄心壮志报效朝廷。游历之风较为流行。《望岳》杜甫24岁时所作,这是杜甫第一次赴洛阳考试失败后,开始漫历时所作,由于父亲杜闲任官州司马一职,当时急于省亲,到了泰山脚下却没有游历泰山是杜甫的一个遗憾,所以作下此篇,这首诗是杜甫现存的诗篇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都没透露着当时杜甫那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2.分析《望岳》的思想感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就是泰山的别称,泰山,你是怎样的壮丽啊,横跨了齐国与魏国的两个国家的领土。“造化钟神秀,……决眦入归鸟”。汇聚了千种神奇的自然景色,山的南边和山的北边分割出了清晨与黄昏看着层层的云气翻腾

使人心胸坦荡,看着盘旋的飞鸟回到林中,使人心旷神怡,赞誉了泰山壮观秀美的气概以及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总有一天我会登上它(泰山)顶峰,可以一眼把附近的山脉一览无遗。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心理。表达出作者当时对美好事物的欢喜之情和初出社会那意气风发与年少轻狂之意。全文没有一个望字,却把整个泰山的整个宏伟的气概描绘出来。流露出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

(二)以《石壕吏》为例

1.时代背景

杜甫在任职左始遗期间曾多次像肃宗进言,但并没有得到肃宗的重用。公元758年,杜甫又因因房官之事得罪肃宗,被贬到华洲作司功参军。恰逢安史之乱最爆发时期,胜利在望的时候史思明又增援军,寡不敌众,又因唐朝将领的不合,导致战况迅速反转,耗费大量的物资、财力,以及大量的人员伤亡。战争人员的锐减使得当权者不得不加大服兵役的人数,《石壕吏》与《新婚别》前者以老人的形象来反映,后者则以新婚妻子为角度抒写。

2.分析《石壕吏》的思想感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短短二十个字,作者非常清楚的把时间、地点与情景描绘出来。晚上因为没有到可以住宿的客栈,投宿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小山村里,衙役趁着夜晚去山村里捉人,老翁爬墙逃跑,老妇人出门去敷衍衙役,两人配合井然有序,不难看出像这样的事情(夜半捉人)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可以从侧面看出军事战事的吃紧“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一何既有表达了衙役的千般丑态,也表达了当时老妇人那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呼”字直接表现出衙役们的凶恶嘴脸,直接表达了杜甫对衙役的厌恶心情。“啼”写出老妇人边哭边说又百般无奈的心情,三个儿子全部别抓到邺城去当兵去了,只有一个存活的捎来信说,两个儿子都战死在了沙场,只剩下了他自己一个。死了的已经什么也指望不上了,就怕那个存活在世上的不知什么时候也去了啊。杜甫以老妇人的口吻说出这些事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给人最直接的感官抨击,寥寥数字便把家中壮丁去向表清楚。以小家看大家,以个体看群体,可以看出当时普遍人民的情况由于战事的反战,唐朝军队处于弱势的军队,急需大力的补充人马,所以使得家中壮丁全部别抓只剩些老弱病残之人。杜甫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人们大众的关心之情,忽然家中传来啼哭声,衙役要进门搜查时,老妇人又表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现在确实再也没有一个男人了,只要一个尚在哺乳的孩子和他的母亲,因为孩子尚在襁褓中,所以孩子的母亲没有离去,但衣服破破烂烂,见不得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人虽然年迈,但是如果衙门里一定要抓人去服役的话,妇人自请前去,虽然打仗不能顶一个人,但是在后方行军和做饭还是可以的。因当时出官文说,抓的一人便有一人的赏钱,老妇人如此说也是怕衙役把儿媳抓走,所以自荐去服兵役。“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连夜跟你去河阳,还能赶上做早饭。连夜催促衙役离开是为了保护出入没有像样衣服的儿媳和尚在外面躲藏的老翁。“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渐渐地夜深了,慢慢的也没有了老妇与衙役们在说话了,大概真的把把老妇人给抓走了吧。只听到了淡淡的抽泣声音,天明赶路时只有老翁与我告别。这两句弥漫着淡淡的忧愁以及对老妇人的同情与对衙役的憎恨,却又是那样的无可奈何与挫败感。

本文是从人民的角度方面看待问题,由此可见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是实事求是的在写诗,所以杜甫的诗又称为史诗。

(三)杜甫先后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杜甫出生在一个家庭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初出茅庐的杜甫满心期待出仕谋生,洛阳的第一次想经过科考出仕失败后,坚强的杜甫并没有被这个事故所打倒,继续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游历生涯,期间遇见了许多的名人雅仕。虽然没有某得一官半职,但是心理是充足富有的。

而在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的途中写出了史诗中的经典《石壕吏》。这时的杜甫经历过十年在长安的困顿生活,已经将杜甫那意气风发的性格磨砺殆尽,剩下的只有对官场黑暗的失望,以及对当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农民的可怜心疼之情。杜甫的思想慢慢的也从当时的豪情壮志慢慢的变成了自足

于农民阶级忧国忧民的诗人,因为自幼所坚信的儒家思想,慢慢的也与道家的思想相融合。杜诗的沉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和诗人的遭遇有关,和诗人的心情有关,同诗人本身丰富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哲学眼光也是密切相关的。杜甫的艺术创作,能高屋建瓴,鸟瞰世界,对事物的分析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别人看不到的,他能看得到;别人能看到三分的,他能看到十分;别人将看到的一股脑儿说出来,他却引而不发,留给读者去玩味体悟。这样,诗歌的沉郁顿挫,就含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因而才显得特别深厚。

三、杜甫的诗歌对后人带来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前后期的特征鲜明,前期的放荡不羁,与后期忧国忧民与民请命相比,风格多变但又能够运用自如,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变化。文字提炼准明精确如《石壕吏》,中了了数字就把衙役的丑恶嘴脸表现了我们的面前。所立的题目大胆直接。抨击中心里的不满以及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扫了当时文坛那为了阿谀奉承的风气。现实主义的写法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况,为后人研究唐朝由盛到衰,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情提供了有力的真实写照。对后世现代主义的诗歌有着承前启下的作用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包括了待人处事这一块,一生的瓢波不定,但他始终保持着仁爱之心,在与民交往之中没有所谓的儒士的气节。与民交往中多是怜爱与亲近就连二十世纪的一个美国的现代诗人有说“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杜甫在诗歌类型上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格式。艺术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摆脱了乐府古体的束缚,创立了不少新的乐府诗体。

结语

本文通过对《望岳》与《石壕吏》形象的写出了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动荡对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影响,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唐到晚唐,由盛到衰的过程,所以杜甫的诗全面纪录了社会动荡下社会与人民的生活,杜甫的博大精深,闳阔陈雄,“诗圣”之誉当之无愧。杜诗的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为历代诗家所推崇。正是在“沉郁顿挫”的风格导向下,杜甫穷尽毕生精力呕心沥血留给人间、留给后世一篇篇光辉灿烂的好诗。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其特色为:深厚为沉郁之根本;悲愤慷慨,郁结于中;淋漓畅快,笔饱墨酣。杜甫诗歌的文化底蕴,值得后人去剖析解读,给我国研究唐代文明留下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赵晶晶.《论杜甫的文化思想及意义》.[J]山西大学2006年

[2] 张梦.《暮投石壕村》[J].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6年6月

[3] 周智文运用比较法赏析《春望》与《望岳》[J].2014年3期

[4] 陈啸.《从杜甫的经历看其诗歌艺术的现实主义体现》[J].大江周刊.2013年6月

[5] 杨凡.《杜甫诗学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致谢

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韩洪波。由于我在写论文期间,给予了我很细心地指导,并且还

给我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意见。她那严谨的作风和别出心裁的思路令人赞叹不已。我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总之,由于大家的的鼓励和帮助,包括同学和朋友,我的论文才能够顺利完成。最后,感谢培育我的母校,再次对论文老师说声:“老师,您辛苦了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 姓名:王灿灿 系别:音乐学院 双学位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121012069 指导教师:韩洪波 2016年5月7日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 II 引言 (1) 一、杜甫的生平 (1) (一)少年时期 (1) 2.游历时期(732——747) (1) (二)长安落魄时期(747——756) (1) (三)安史之乱与为官时期(757——759) (2) (四)老年漂流时期(759——770) (2) 二、杜甫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望岳》与《石壕吏》为例 (2) (一)以《望岳》为例 (2) 1.时代背景 (2) 2.分析《望岳》的思想感情 (2) (二)以《石壕吏》为例 (3) 1.时代背景 (3) 2.分析《石壕吏》的思想感情 (3) (三)杜甫先后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3) 三、杜甫的诗歌对后人带来的影响 (4) 结语 (4) 参考文献 (4) 致谢 (4)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编号2015010329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I206.2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作者姓名 指导老师XXX 教授 所在院系中文系 专业名称 完成时间2015年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浅析杜甫的入仕情怀 (指导教师,XXX 教授)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中国黄石435002) 摘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人、有的事如昙花一现,很快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人、有的事却不可磨灭,经得起历史的洗礼。杜 甫就是后面的一类人,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作品被称为 “诗史”,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本文主要是从 杜甫的人生轨迹和他的作品反映出的内容出发,研究杜甫的入仕情 怀。 关键词:杜甫;奉儒守官;儒家思想;入仕途径;济世救民 中图分类号:I206.2 The Reasons Why Du Fu Officer (Tutor:XXX) (CollegeofArts& Science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The wheel of history rolls on,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such as a flash inthe pan, and soon disappear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Some people, some things, but indelible, can withstand the baptism of history. Du fu is behind the kind of person, he is a great poet, he left work called "poetic history", the study of him and his works have been never to stop.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du fu's life trajectory and his works reflects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on du fu earners. Keywords:Du Fu;Shou Feng Ru Officer;The Confucian thought;In his way;Salvation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师宗县彩云镇明德小学张家发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 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 1

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从7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长达10年的“壮游”,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并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了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浪漫主义的色彩。 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是杜甫创作思想的转型时期,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这才确立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安史之乱剧烈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和人民共同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曾备任命为左拾遗,却屡次遭贬斥,但也因而获得深入人民的生活机会,他一方面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 2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 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巨星陨落了,赏析杜甫的诗歌,犹如在品尝一杯充满枯涩的老酒,里面总是渗透着诗人的忧愁和凄苦,但是最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作为一代儒者,在他以及他的诗歌当中更多的表现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闪耀着灿烂的?仁政??民本?光芒。 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入世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可见古代儒家思想的主流是积极的,是进取的,儒家知识分子也是刚健入世的。他们注重现实功利,寄希望于社会实践,并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也从某种程度上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刚强柔韧的民族精神。自公元618年李唐政权建立以来,经过太宗,武后等的励精图治,到了开元年间幅员辽阔,国力强盛,中外交流频繁,强大而具有恢弘气度的盛世景象,也使一些青年才俊们在时代的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而青年时代的杜甫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积极有为,企图在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的青年知识者,因此在他的身上以及诗歌当中也表现出了那种意气风发,充满阳刚的进取精神。比如他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历来都被誉为五岳之首,而杜甫面对着雄伟葱郁的泰山,他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伟大,表达了对它的仰慕,再描述了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杜甫积极入世,刚健有为,胸怀大志的集中体现,所以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再如《房兵曹胡马》中写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歌通过先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形象吗?最后用?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来包含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进

浅谈杜甫沉郁顿挫风格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 《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 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 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 这里姑且分而述之。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又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 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蜀相》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的爱国诗

杜甫的爱国诗 杜甫的爱国诗杜甫的爱国诗(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 摘要: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 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他不仅为其祖先“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更为其世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而自豪。虽说了家世代“未坠素业”,暗地里却在担心快坠了。那么怎样才能继承“素业”呢?这可以从他所说“奉儒守官”中找到答案。奉儒是实,但他父亲杜闲只做到兖州司马、奉天令之类的小官,当然比不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实惠,所谓“守官”实际上已经很无奈了!但却又“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毕竟还吃一口皇粮,算不得贫穷人家。所以,早年的日子过得很惬意。他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听歌饮酒、检书看剑,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把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同时准备出仕。在这期间,他应试两次,均未及第,但并没有穷困的感受。因为这期间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和游历,做出仕的准备,但毕竟有过失败,心里颇有牢骚、抑闷。但他在长期的游历中,接触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山河,不仅感觉生活充实,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有《望岳》一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流露诗人对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创建一番惊人事业。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节 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中年寄寓

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②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载(755),就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杜甫途经骊山,唐玄宗正携杨贵妃在华清宫吃喝享乐,杜甫心忧玄宗昏庸,大权旁落,用诗歌讽刺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诗人听说皇宫内的金盘宝器,都已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而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和人民严重对立,唐朝已处于岌岌可危、行将倾覆的边缘。很快,安史叛军的鼙鼓也在渔阳敲响。所以千载以后重读这些诗歌,我们不能不佩服杜甫敏锐的洞察力。正是由于诗人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才能及时觉察到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隐患。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 风格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这里姑且分而述之。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

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又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点出武侯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其间妙笔天成的一个“寻”字,使得一问一答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的印象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然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的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庙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又孤寂伤怀而返。这就形成了一种

浅析杜甫的爱国思想

浅析杜甫的爱国思想 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杜甫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也表现在多个方面。不论是早期的远大抱负,还是后来的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人民、关心时局、关注国运,杜甫都用自己勤奋不辍的笔尖,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画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关键词:杜甫爱国思想 从古到今,有很多人对杜甫的各个方面都有过研究,其中,也有对杜甫的爱国思想进行比较准确的研究的。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对其爱国思想研究的比较到位的有程广让和张敏两位。 一、程广让对杜甫爱国思想的研究 程广让提到,杜甫拳拳的报国之心。他说,杜甫的政治理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模式的核心便是德政,即以德治国。杜甫生活的年代中,虽然开元年间维持了国家的旺盛局面,但是天宝以来他心中理想的社会形态却荡然无存。可是,杜甫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之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青年时期的杜甫,满怀着信心,憧憬着未来,并不懈地为之而努力着。24岁时的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这时,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他漫游期到洛阳应举不第。36岁时入长安再次应举,仍是名落孙山。可他还是不死心,如同“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大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再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左拾遗。从漫游时的应举,到困顿长安十年的应举;从献赋做官,到做左拾遗,他生命的二十多年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可始终没有感受到大唐的土地上留给自己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一腔拳拳报国之心无有施展的天地,真让人遗憾。 杜甫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人民,贯穿了他生命的全部。杜甫是写山水田园的老手,他继承了王维、孟浩然写山水田园的优良传统,而代之以浓浓个人情感的山水田园诗,彰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乱,这次战乱,使强大的唐王朝至此由盛而转衰,社会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灾难。杜甫目睹和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有感而发。至德二年二月,困居长安的杜甫,面对明媚的春光,花香鸟语,触景伤怀,感伤国破家亡,欣然命笔,绝世的佳作《春望》应运而生,“感时花溅泪,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永丰二中松根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结构和外结构,涉及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安史之乱”爆发,给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为他的国家和人民痛心!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并沉重记录了这一社会灾难。 “三吏”,“三别”是一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乱真实情况的乐府诗。史载,乾元二年,唐军九节度使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由于肃宗对郭子仪统兵心怀疑虑,未设统一指挥,致使邺城之战以唐兵大败结束,“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留守圆,震等军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但真实情况不止与此。事实上。由于邺城兵败,唐军兵力锐减,必须迫速补充兵员,于是,肃宗朝便开始了毫无节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处抓丁提人,无论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处,便成征调对象,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扰民害民现象十分严重。此时的诗人,正由回华州住所,耳闻目睹了邺城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因而以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反映了残酷的现实。这组诗或写官吏喧呼点征中男(《新安吏》)、或写妇人深夜被抓(《石壕吏》)、或写新婚男子被抓(《新婚别》)、或写老者投林从军又无奈又激昂的情怀(《垂老别》)、或写二次被征入伍的士卒可别的悲凉身世(《无家别》),全方位地反映了战争的灾难,朴实而悲痛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

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1009189.html, 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作者:李文韬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6期 摘要:《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对历代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至汉代,开始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渐渐成为统治者的文化工具;至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巨擎,同时,杜甫又恪守儒家规范,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型诗人。因此,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歌总集《诗经》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从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分析了《诗经》对杜甫诗歌的影响,以期探寻杜诗对诗经的接受。 关键词:诗经;杜诗;影响 一、《诗经》对杜甫诗学思想的影响 杜甫在诗歌理论中的建树,并没有以一本理论书籍面世,而是以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写作。杜甫《戏为六绝句》,开论诗绝句之端,在他的论诗诗当中,分别用六首七绝来阐述其文学特别是诗歌理念。在这些诗作当中,杜甫的主要文学观点即为“取清新”和“亲风雅”。这里讲到的“清新”,更多的是从其诗歌的字句出发,要求清新,主要与齐梁时期的繁冗相区别,而体裁上则更加注重向《诗三百》中的风雅靠齐。这种文学上的复古,与之前讲到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有很大的不同。从字词到体裁上都要求有一个变革。这种变革有偏向先秦复古也有自己的创新,复古是向以《诗三百》为代表的典籍学习其内容,创新则又有其自己的特色。 杜甫用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创作,这本来就是一个创新。从他的那六首论诗诗中,可以看到杜甫对前辈诗人的看法,对于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属于杜甫自己的见解。从内容上看,杜甫赞美庾信的晚年文章以及对初唐四杰的欣赏,倾向于清词丽句的赞同,向《诗经》中的风雅内容亲近,而《诗经》中的国风有很多是来自民间,反映下层劳动者劳作的辛苦以及对统治上层讽刺规劝的。大小《雅》有来自民间也有来自贵族的创作,有对统治者的讽谏也有对上层的赞扬,这两部分是杜甫认同的,在他的诗歌中不仅仅用理论提出来而且在实践创作中也有很多体现。三吏三别的写作,反应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楚,表现了对战争的痛诉以及对统治者的疏于管理国家造成这种场面的规刺。 二、《诗经》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艺术手法上的继承 《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指赋比兴。纵观杜甫诗歌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应用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从赋比兴三种手法相较而言,比兴应用的要比赋多。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有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的,很多是比兴在一起运用。如作于天宝十三载的《秋雨叹》就用了比兴的手法,

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

浅论杜甫诗歌与爱国思想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诗歌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一、爱国思想的形成 杜甫的诗歌,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他深受孟子“仁爱”思想,屈原等爱国诗人的影响,熔铸杜甫爱国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仁爱”思想的影响 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屈原爱国“魂”的再现 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现实些,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时,《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用铿锵的音调,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白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届汉语言文学李庆河 【内容提要】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由于他的忧伤和痛苦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取得深刻的联系,因此在他的诗中,真实地反映着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大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而被称为“诗史”。 【关键词】杜甫诗歌反映现实思想内容 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浅析杜甫《登高》的抒情模式.docx

古典诗词中,悲与秋有着天然的联系,每当看到秋日里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景象时,古代诗人们借以清秋的意象传达所感的人生的愁烦、生命的忧患,这就是“悲秋”作品。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在对前人悲秋意识的继承上,又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把悲秋的模式和意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沉痛悲凉,为杜诗中的上等佳作,杨伦称赞此诗“杜诗七言律第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赞其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一、情景交融 古典诗词中的抒情大多使用此种手法,《登高》一诗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诗通过秋江景色的描写,倾诉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后四句因景而感慨,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实写秋景,用“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六种意象,写尽秋江之景。诗人登高看到此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哀的基调。深秋重阳,年迈体衰的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感受着猎猎秋风的劲吹,孤独无依之感顿生。一“哀”字写进了诗人愁苦、悲哀的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虚写秋景,由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扩展到辽远天地,由空间而至渺远的时间。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们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此联,才点出一个“秋”字,这就自然的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秋天不一定可悲,但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深深地融入了秋景中,使“悲秋”变得沉痛。“悲秋”点明本诗抒情的主核,一联14字,含八种悲意“万里是一悲远,悲秋是二悲凉;做客是三悲离,常是四悲久,百年是五悲老;多病是六悲身,独是七悲孤,登台是八悲思、怨和愤”。八种悲意层层递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贫病潦倒,末路穷途的人生悲剧结局。这把颈联的内容补充的更加具体、深入。一悲:久居他乡,则艰苦备尝;二悲:艰苦自然愁多;三悲:多愁催人老;四悲:艰苦、愁思、衰老多病,使得诗人心灰意冷,更加贫病潦倒;五悲,也是最能点睛之悲: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酒,更加增添了愁烦。 诗人在处理此诗的情景关系时,景物的描写注意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情感的表达层递推进而又浑融包裹,情与景相互包含又相互增色,情由景生,景为情

论杜甫诗的现实意义888

论杜甫诗的现实意义 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史”。他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集大成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因此,探讨他诗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本论文以叙事诗为主来阐明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第一,善于对现实主义做典型的艺术概括。第二,寓主观于客观。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个性化。第四,采用俗语。第五,细节描写。杜甫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手法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他的爱国思想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真可谓是“光照千古,泽被万代”。而他的集大式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后世之人取之不尽的一个艺术宝库,滋润灌溉了无数的诗人作家。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影响是永远可垂范于后世的。 关键词:爱国爱民憎恨罪恶典型俗语议论为诗寓情于物 综述 研究杜甫诗现实意义风格,颇费一番脑筋。一遍遍读其诗,心灵震撼无以言表。不禁佩服起诗人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而处于冷静头脑的能力。于是,也收拾一下自己的震撼,让其在笔下细细流来。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史”。他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集大成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因此,探讨他诗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首诗的艺术性是诗人所非常重视的。他对于一首诗的要求非常严格。即所谓“毫发无遗憾”。因此,他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 而在众多的艺术手法中,从大的方面来说,取得最大成就的是现实主义。这与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他的诗大多取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加之作者本人的性格深沉,思想深邃、感情真挚又饱经忧患,发之为心声的最好办法便是采用现实主义。因此,善于用典型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作出典型的艺术概括,就是杜甫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杜甫的叙事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在他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就更少。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的最为突出,最为充分。因此,我以叙事诗为主来阐明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 第一、善于对现实主义做典型的艺术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