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统计案例》教案

高二数学《统计案例》教案
高二数学《统计案例》教案

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典型案例,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回归分析的步骤。

教学难点:求回归系数 a , b

教学方法:讲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新课:

1、回归分析的基本步骤:(1) 画出两个变量的散点图。(2) 求回归直线方程。

(3) 用回归直线方程进行预报。

2、举例:例1、题(略) 用小黑板给出。

解:(1) 作散点图,由于问题是根据身高预报体重,因此要求身高与体重的回归直线方程,取身高为自变量x 。体重为因变量 y ,作散点图(如图)

(2)列表求 ,?0.849?85.712x y

b

a ≈≈-

回归直线方程 y=0.849x-85.712

对于身高172cm 女大学生,由回归方程可以预报体重为y=0.849*172-85.712=60.316(kg) 预测身高为172cm 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为约60。316kg

问题:身高为172cm 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一定是60。316kg 吗?(留下一节课学习) 例2:(提示后做练习、作业)

研究某灌溉渠道水的流速y 与水深x 之间的关系,测得一组数据如下:

水深xm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流速ym/s

1.70 1.79 1.88 1.95

2.03 2.10 2.16 2.21

(1)求y 对x 的回归直线方程;

(2)预测水深为1。95m 时水的流速是多少?

解:(略)

三、小结

四、作业: 例2、 预习。

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会建立回归模型,进而学习相关指数(相关系数r 、总偏差平方

和、随机误差的效应即残差、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相关指

数R 2、残差分析)

2、会求上述的相关指数:

3、从实际问题发现已有知识不足,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勇于

求知的良好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各相关指数、建立回归模型的步骤。

教学难点:相关指数的计算、残差分析。

教学过程:

1、引入:从上节课的例1提出的问题引入线性回归模型:

Y=bx+a+e

解释变量x

预报变量y

随机误差 e

2、新课:(1) 相关指数: 相关系数 r (公式) , r>0 正相关. R<0 负相关

R 绝对值接近于1相关性强接 r 绝对值 近于0 相关性几乎无

()()

()()()()()()()()22

21

2

12???5?17i n

i i n

i y y

y y y y ---=--∑∑∑∑n

i 1i i i n

i 12总偏差平方和 : y

3残差 e

=y -y 4残差平方和 y 回归平方和 = 总偏差平方和 - 残差平方和

6回归效果的相关指数R 残差分析通过残差判断模型拟合效果判断原始数据是否存在可疑数据

3、用例1的数据算以上各相关指数。

4、用身高预报体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2、3、4、(课本8~9页)

5、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1、2、3、4、5、(课本第9页)

6、小结

7、作业:复习、预习例2。

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三课时)(第四课时)

一、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观测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回归模型

2、使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到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

回归模型。

3、初步体会不同模型拟合数据的效果。

二、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

归模型,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常用函数的图象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型建模,并通过比较相关指数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

三、教学基本流程:

回忆建立模型的基本步骤①例2 问题背景分析画散点图。②观察散点图,分析解释变量与预报变量更可能是什么函数关系。③学生讨论后建立自己的模型④引导学生探究如果不是线性回归模型如何估计参数。能否利用回归模型

通过探究体会有些不是线性的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模型⑤对数据进行变换后,对数据(新)建立线性模型⑥转化为原来的变量模型,并通过计算相关指数比较几个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⑦总结建模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⑧布置课后作业:习题1.1 1、

附例2的解答过程:

解:依题意,把温度作为解释变量x ,产卵个数y作为预报变量, 作散点图,由观察知两个变量不呈线性相关关系。但样本点分布在某一条指数函数y=c1e c2 x 周围.

令z=lny , a=lnc1, b=c2则z=bx+a

此时可用线性回归来拟合z=0.272x-3.843

因此红铃虫的产卵数对温度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

Y=e0.272x-3.843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习题课)(第五课时)

目标: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1、复习有关知识

2、典型例题:

例1:某班5名学生的数学和化学成绩如下表所示,对x与y进行回归分析,并预报某学生数学成绩为75分时,他的化学成绩。

A B C D E

数学x 88 76 73 66 63 化学y 78 65 71 64 61

例2:某医院用光电比色计检验尿汞时,得尿汞含量(mg/l) 与消光系数的结果

3. 练习:选择、填空用小黑板给出。(略)。

4. 小结。

5. 作业。

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2、会从列联表、柱形图、条形图直观判断吸烟与患癌有关。

3、了解随机变量K2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

2、了解随机变量K2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问题“吸烟是否与患肺癌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并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柱形图,和条形图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觉到吸烟和患肺癌可能会有关系。但这种结论能否推广到总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借助于统计理论来分析。

二、独立性检验就是检验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的一种统计方法:用字母表示吸烟与患肺癌的列联表:

不患肺癌 患肺癌 合计

不吸烟 a b a+b

吸烟 c d c+d

合计 a+c b+d a+b+c+d

样本容量 n=a+b+c+d

假设H 0 : 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则吸烟者中不患肺癌的的比例应该与不吸烟者中相应的比例差不多,即:

()()()()()()()220

a

c

a c d c a

b ad b

c a b c

d ad bc 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n a b c d ≈?+≈+?-≈++--=

++++=+++因此 : 越小, 说明吸烟与患肺癌之间关系越弱.

构造随机变量 其中

()

()278172148987491

6.635??≈???≥≈≥ 2020220202若H 成立,则K 应该很小. 把表中数据代入公式

9965777549-422099K =56.632在H 成立的情况下.统计学家估算出如下概率P K 0.01

即在H 成立的情况下,K 的值大于6.635的概率非常小.

如果K 6.635,就断定H 不成立,出错的可能性有多大?

出现K =56.632 6.635 的概率不超过1% .

因此,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

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独立性检验的步骤。

教学过程:一、1、复习 A 独立性检验 B ()()()()()2

2n ad bc k a b c d a c b d -=++++

2、独立性检验的思想(类似反证法)

二、新课:(一)独立性检验的步骤。

1、若要推断的论述为H1:“X与Y有关系”。可按如下步骤判断H1成立的可能性。A 通过三维柱形图和二维条形图,粗略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

B 可以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察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并能精确判断可靠程度。

1、由观测数据算K2,其值越大,说明“X与Y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2、由临界值表确定可靠程度。

(二)、举例:例1略。

补充例题:打鼾不仅影响别人休息,而且可能与患某种疾病有关,下表是一次调查所得的数据,试问:每一晚都打鼾与患心脏病有关吗?

患心脏病未患心脏病合计

每一晚都打鼾30 224 254 不打鼾24 1355 1379

合计54 1579 1633

解:略。

(三)小结。

(四)作业。P21 1、

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会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检验。

2、从实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

断自我完善,养成不断探求知识完善自我的良好态度。

教学重点:独立性检验的步骤。例2。

教学难点:对临界值的理解。

教学过程:1、复习独立性检验的步骤。

2、可信程度。

3、举例。例2。略。

补充例题:对196个接受心脏搭桥手术的病人和196个接受血管清障手术的病人进行3年跟踪研究,调查他们是否又发作过心脏病,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根据上述数据比较两种手术对病人又发作心脏病的影响有没有差别。

高二数学选修2-3教案

高二数学选修2-3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课时总第教案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②会利用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难点: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引入课题 先看下面的问题: ①从我们班上推选出两名同学担任班长,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②把我们的同学排成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运用有关排列、组合知识. 排列组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计数方法. 总的来说,就是研究按某一规则做某事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做法. 在运用排列、组合方法时,经常要用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这节课,我们从具体例子出发来学习这两个原理. 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1)提出问题 问题1.1: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阿拉伯数字给教室里的座位编号,总共能够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 问题1.2: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如果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 .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探究:你能说说以上两个问题的特征吗? (2)发现新知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m N += 种不同的方法. (3)知识应用 例1.在填写高考志愿表时,一名高中毕业生了解到,A,B 两所大学各有一些 自己感兴趣的强项专业,具体情况如下: A 大学 B 大学 生物学 数学 化学 会计学 医学 信息技术学 物理学 法学 工程学 如果这名同学只能选一个专业,那么他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分析:由于这名同学在 A , B 两所大学中只能选择一所,而且只能选择一个专 业,又由于两所大学没有共同的强项专业,因此符合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条 件.解:这名同学可以选择 A , B 两所大学中的一所.在 A 大学中有 5 种专业选择方法,在 B 大学中有 4 种专业选择方法.又由于没有一个强项专业是两所大学共有的,因此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 5+4=9(种). 变式:若还有C 大学,其中强项专业为:新闻学、金融学、人力资源学.那么,这名同学可能的专业选择共有多少种? 探究:如果完成一件事有三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3类方案中有3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不同方案,在每一类中都有若干种不同方法,那么应当如何计数呢? 一般归纳: 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 m m m N +???++=21 种不同的方法. 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完成一件事要分为若干类,各类的方法相互独立,各类中的各种方法也相对独立,用任何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单独完成这件事.

江苏省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期中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不需要写岀解答过程,请把答案直 接填写在题纸相应位置上,) 1.直线x+y=0的倾斜角为.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AD1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3.已知A(﹣1,﹣3),B(5,3),则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写成标准方程) 4.直线l经过点(1,1),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反,则直线l的方程是. 5.若直线l1:(m+3)x+4y+3m﹣5=0与l2:2x+(m+5)y﹣8=0平行,则m的值为.6.经过圆x2+2x+y2=0的圆心C,且与直线x+y=0垂直的直线方程是. 7.圆(x﹣2)2+(y﹣3)2=1关于直线x+y﹣1=0对称的圆的方程是. 8.正三棱锥P﹣ABC中,若底面边长为a,则该正三棱锥的高为.9.已知m,n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β,α∥β,则m∥α;②若m∥β,α∥β,则m∥α; ③若m⊥α,β⊥α,m∥n,则n∥β;④若m⊥α,n⊥β,α∥β,则m∥n.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请将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10.设点A(﹣2,3),B(3,2)若直线ax+y+2=0与线段AB有公共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11.有一根高为3π,底面半径为1的圆柱形铁管,用一段铁丝在铁管上缠绕2圈,并使铁丝的两个端点落在圆柱的同一母线的两端,则铁丝的最短长度为(结果用π表示). 12.已知P是直线3x+4y+8=0上的动点,PA,PB是圆x2+y2﹣2x+2y+1=0的两条切线,A,B 为切点,C是圆心,那么四边形PACB面积的最小值为. 13.△ABC的一个顶点是A(3,﹣1),∠B,∠C的平分线分别是x=0,y=x,则直线BC的方程是. 14.已知定点M(0,2),N(﹣2,0),直线l:kx﹣y﹣3k+2=0(k为常数),对l上任意一点P,都有∠MPN为锐角,则k的取值范围是.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2016年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教学设计 2016年10月 正弦定理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出自新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更是初中“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同时也是处理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实际问题导入,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触碰解斜三角形的思维困惑点,自然生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熟悉的解直角三角形顺利过渡到即将要面对的解任意三角形,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第二,带着疑问,在探究得到直角三角形边角量化关系的基础上,以此作为启发点,首先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边角量化关实验验证。其次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得到正弦定理,以解直角三角形为知识基础,验证和证明,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第三,解决引例,首尾呼应,并学以致用。 正弦定理其实是把“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几何关系的解析化。从三角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三角函数其实就是有关三角形、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渗透了学科发展中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嬗变。这其实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这三个层次:探索发现——推导证明——实际应用。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在本章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根据课程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观察、实验、验证、猜想、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

高中文科数学教案第一章

重点:集合计算、指数对数性质、二次函数、分段函数 第一章 知识梳理 1.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子集 B A? (或 )A B? A中的任一元素都 属于B (1)A?A (2)A ?? (3)若B A?且B C ?,则A C ? (4)若B A?且B A ?,则A B = A(B) 或 B A 真子集 A ≠ ?B (或 B ≠ ?A) B A?,且B中至 少有一元素不属于 A (1)A ≠ ??(A为非空子集) (2)若A B ≠ ?且B C ≠ ?,则A C ≠ ?B A 集合相等 A B = A中的任一元素都 属于B,B中的任 一元素都属于A (1)A?B (2)B?A A(B) 1.2集合的基本运算 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交集A B {|, x x A ∈且 } x B ∈ (1)A A A = (2)A?=? (3)A B A ? A B B ? B A 并集A B {|, x x A ∈或 } x B ∈ (1)A A A = (2)A A ?= (3)A B A ? A B B ? B A 补集 U A {|,} x x U x A ∈? 且 1() U A A=? 2() U A A U = 1.3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 1.3.1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 U U U A B A B = ()()() U U U A B A B =

性 质 函数的 单调性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当x .1.< .x .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 y=f(X) y x o x x 2 f(x ) f(x ) 2 11 (1)利用定义 (2)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 (3)利用函数图象(在某个区间图 象下降为减) (4)利用复合函数 1.3.2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 质 定义 图象 判定方法 函数的 奇偶性 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 . (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偶函数... . (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②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在0x =处有定义,则(0)0f =. ③奇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 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 函数名称 指数函数 定义 函数(0x y a a =>且1)a ≠叫做指数函数

数学高二-选修2教案 函数的极值

第二课时 3.1.2函数的极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极大值、极小值的概念. 2.能够运用判别极大值、极小值的方法来求函数的极值. 3.掌握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重点 极大、极小值的概念和判别方法,以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教学难点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及求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对极大、极小值概念的理解,可以结合图象进行说明.并且要说明函数的极值是就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小区间而言的. 从图象观察得出,判别极大、极小值的方法.判断极值点的关键是这点两侧的导数异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0'=C ;1)'(-=n n nx x ;x x cos )'(sin =;;x x sin )'(cos -=; x x 1)'(ln = e x x a a log 1 )'(log = ;x x e e =)'(; a a a x x ln )'(= 2.法则1 )()()]()([' ' ' x v x u x v x u ±=± 法则2 [()()]'()()()'()u x v x u x v x u x v x '=+, [()]'()Cu x Cu x '= 法则3 ' 2 '' (0)u u v uv v v v -??=≠ ??? 3.复合函数的导数: x u x u y y '''?= (理科) 4. 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设函数y=f(x) 在某个区间内有导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么函数y=f(x) 在为这个区间内的增函数;如果在这个区间内/ y <0,那

江苏省2019年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5分,共计60分) 1.(5分)在△ABC中,已知A=60°,a=4,b=4,则∠B的度数是()A.135°B.45°C.75°D.45°或135° 2.(5分)若△ABC的三个内角A,B,C满足sinA:sinB:sinC=5:12:13,则△ABC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 3.(5分)已知等比数列{a n}满足a2=4,a6=64,则a4=() A.﹣16 B.16 C.±16 D.32 4.(5分)已知等差数列{a n}中,a5+a9=2,则S13=() A.11 B.12 C.13 D.14 5.(5分)若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A.|a|>﹣b B.C.D. 6.(5分)等差数列{a n}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 A.130 B.170 C.210 D.260 7.(5分)设变量x,y满足,则2x+3y的最大值为() A.20 B.35 C.45 D.55 8.(5分)设集合A={x|x﹣2>0},B={x|x2﹣2x>0},则“x∈A”是“x∈B”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5分)命题“?x∈R,x3﹣x2+1≤0”的否定是() A.不存在x∈R,x3﹣x2+1≤0 B.?x0∈R,x03﹣x02+1≥0 C.?x0∈R,x03﹣x02+1>0 D.?x∈R,x3﹣x2+1>0 10.(5分)椭圆上的一点M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2,N是MF1的中点,则ON为()

高二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Word版)

高二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江苏省高二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江苏省高二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 (共14题;共14分) 1. (1分)某校有学生4500人,其中高三学生1500人.为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该校学生中抽取一个300人的样本,则样本中高三学生的人数为________ 2. (1分) (2015高三上·连云期末) 若随机安排甲乙丙三人在3天节日中值班,每人值班1天,则甲与丙都不在第一天的概率为________. 3. (1分) (2015高二下·临漳期中) 设复数z= ,则 =________. 4. (1分) (2017高二下·海淀期中) 已知平面向量 =(x1 , y1), =(x2 , y2),那么? =x1x2+y1y2;空间向量 =(x1 , y1 , z1), =(x2 , y2 . z2),那么? =x1x2+y1y2+z1z2 .由此推广到n维向量: =(a1 , a2 ,…,an), =(b1 , b2 ,…,bn),那么? =________. 5. (1分) (2016高一下·大同期末) 如图,要在山坡上A、B两处测量与地面垂直的铁塔CD的高,由A、B 两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分别为60°和45°,AB长为40m,斜坡与水平面成30°角,则铁塔CD的高为________ m. 6. (1分) (2017高一下·扬州期末) 已知α,β,γ是三个平面,m,n是两条直线,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如果m⊥α,m?β,那么α⊥β; ②如果m⊥n,m⊥α,那么n∥α; ③如果α⊥β,m∥α,那么m⊥β; ④如果α∥β,α∩γ=m,β∩γ=n,那么m∥n. 其中正确的命题有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高中数学《排列与排列数公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A版《数学选修2-3》第一章第2节的第一节课,排列是一类特殊而重要的计数问题,教科书从简化运算的角度提出了排列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实例概括而得出排列的概念,应用分步计数原理得出排列数公式,对于排列,有两个想法贯穿始终,一是根据一类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寻找简便的计数方法,就像乘法作为加法的简便运算一样;二是注意应用两个计数原理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理解排列的概念是应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的前提,对具体的排列问题的分析又为排列数公式提供了基础。排列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分布计数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同时,排列数公式又是推导组合数公式的主要依据。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只是对排列和排列数公式的初步认识,在后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教学难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的概念有一定的抽象性,本节课结合教科书的编排,采取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来建构概念的理解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典型事例,从中归纳出共同特征,再进一步概括出本质特征,得出排列的定义,再跟进10个具体事例多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多次强调一个排列的特点,n个不同的元素,取出m个元素,元素的顺序,奠定学生对排列定义的理解基础,为后面组合概念的提出埋下伏笔。同时通过有规律的展示分步计数原理得到的一长串排列数,为后面水到渠成得到排列数公式作好铺垫,排列数公式的简单应用体现了排列简化步骤的优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学习排列的必要。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几个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出排列的概念,并能运用排列的判断具体的的计数问题是否为排列问题;能利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能简化分步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排列数符号及其公式的产生过程中体现简化的思想。学生学习后能够对排列或非排列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分析原因,能够简单应用排列数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的得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与计数有关的问题时主动联系排列相关知识的能力,体会排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各种事情现象、本质的分析,得出一般的规律,通过由简到繁的着色问题、由繁到简的数学符号的引入过程体会丰富的数学文化.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个计数原理已很好的掌握,但凡计数的问题能够往分类或分步的方向进行思考,学生的层次决定了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大量的生活中诸如设置密码、车牌号、排队、参加活动、接力赛...与计数问题有关的经验,对数学中归纳化归、有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比较敏感,但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排列概念的得到,要独立将颜色、数字、人抽象为元素,对着色的方案抽象出顺序有一定的困难,需在独立思考加协作讨论的基础上再由老师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实际生活有机的融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丰富多元,避免单调枯燥。

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教案 1.1.1 正弦定理 1.1.2 余弦定理 1.角度问题 1.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章末归纳提升 1.2应用举例距离和高度问题 1.1.1 正弦定理 高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总第课时)主备人:时间:年月日

【问题导思】 正弦定理 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B 与∠C 的正弦值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sin A =a c ,sin B =b c , ∴ a sin A =b sin B =c . 又∵sin C =sin 90°=1,∴a sin A =b sin B =c sin C . 2.对于锐角三角形中,问题1中的关系是否成立? 【提示】 成立. 3.钝角三角形中呢? 【提示】 成立. 1.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sin A = b sin B =c sin C . 2.三角形中的元素与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元素 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2)解三角形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对应学生用书第3页)知识运用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A =60°,sin B =1 2 ,a =3,求三角形中其他边与角的大小. 【思路探究】 (1)由sin B =1 2能解出∠B 的大小吗?∠B 唯一吗? (2)能用正弦定理求出边b 吗? (3)怎样求其他边与角的大小? 【自主解答】 ∵sin B =1 2, ∴B =30°或150°,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优秀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2-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日期: 1.1.1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2019江苏省高二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上)期中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不需要写岀解答过程,请把答案直 接填写在题纸相应位置上,) 1.直线x+y+3=0的倾斜角为.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AD1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3.已知A(﹣1,﹣3),B(5,3),则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写成标准方程) 4.直线l经过点(1,1),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反,则直线l的方程是. 5.若直线l1:(m+3)x+4y+3m﹣5=0与l2:2x+(m+5)y﹣8=0平行,则m的值为.6.经过圆x2+2x+y2=0的圆心C,且与直线x+y=0垂直的直线方程是. 7.圆(x﹣2)2+(y﹣3)2=1关于直线x+y﹣1=0对称的圆的方程是. 8.正三棱锥P﹣ABC中,若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2a,则该正三棱锥的高为.9.已知m,n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β,α∥β,则m∥α;②若m∥β,α∥β,则m∥α; ③若m⊥α,β⊥α,m∥n,则n∥β;④若m⊥α,n⊥β,α∥β,则m∥n.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请将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10.设点A(﹣2,3),B(3,2)若直线ax+y+2=0与线段AB有公共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11.有一根高为3π,底面半径为1的圆柱形铁管,用一段铁丝在铁管上缠绕2圈,并使铁丝的两个端点落在圆柱的同一母线的两端,则铁丝的最短长度为(结果用π表示). 12.已知P是直线3x+4y+8=0上的动点,PA,PB是圆x2+y2﹣2x+2y+1=0的两条切线,A,B 为切点,C是圆心,那么四边形PACB面积的最小值为. 13.△ABC的一个顶点是A(3,﹣1),∠B,∠C的平分线分别是x=0,y=x,则直线BC的方程是. 14.已知定点M(0,2),N(﹣2,0),直线l:kx﹣y﹣3k+2=0(k为常数),对l上任意一点P,都有∠MPN为锐角,则k的取值范围是.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

第一章解三角形 章节总体设计 (一)要求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

高二数学选修11全套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 2 )2 ( =-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

江苏省扬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试题 高 二 数 学 2019.01 (全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试号等信息填写在答卷规定的地方. 2.试题答案均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答在其它地方无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1. 命题“(0, )2 x π ?∈,sin 1x <”的否定是 ▲ . 2. 已知直线l 过点()()11 20A ,B ,、,则直线l 的斜率为 ▲ . 3. 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10S t =+(位移单位:m ;时间单位:s ),则该质点在3t =时 的瞬时速度为 ▲ /m s . 4. 课题组进行城市空气质量调查,按地域把24个城市分成甲、乙、丙三组,对应的城市数分别为4128、、, 若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6个城市,则丙组中应抽取的城市数为 ▲ 个. 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8y x =的准线方程为 ▲ . 6. 执行如图所示的伪代码,若输出的y 的值为10,则输入的x 的值 是 ▲ . 7.若R a ∈,则“3a =-”是“直线1l :10ax y +-=与2l :()1240a x ay +++=垂直”的 ▲ 条件.(注:在“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充分不必要”、“ 必要不充分”中选填一个) 8. 函数()332f x x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 9. 已知椭圆()22 2210x y a b a b +=>>左焦点为F 1,左准线为l ,若过F 1且垂直于x 轴的弦的 长等于点F 1到l 的距离,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 10. 有一个质地均匀的正四面体木块4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将此木块在水平桌面上 抛两次,则两次看不到... 的数字都大于2的概率为 ▲ . 1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双曲线 22 11 x y m m -=+的一个焦点为()30,,则双曲线的

高中数学《排列与排列数公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docx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A 版《数学选修 2-3》第一章第 2 节的第一节课,排列是一类特殊而重 要的计数问题,教科书从简化运算的角度提出了排列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实例概括而得出 排列的概念,应用分步计数原理得出排列数公式,对于排列,有两个想法贯穿始终,一是根 据一类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寻找简便的计数方法,就像乘法作为加法的简便运算一样;二是注意应用两个计数原理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理解排列的概念是应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的前提,对具体的排列问题的分析又为排列数公式提供了基础。排列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分布计 数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同时,排列数公式又是推导组合数公式的主要依据。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只是对排列和排列数公式的初步认识,在后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教学难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的概念有一定的抽象性,本节课结合教科书的编排,采取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来建构概念的 理解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典型事例,从中归纳出共同特征,再进一步概括出本质特 征,得出排列的定义,再跟进10 个具体事例多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多次强调一个排 列的特点, n 个不同的元素,取出 m个元素,元素的顺序,奠定学生对排列定义的理解基础, 为后面组合概念的提出埋下伏笔。同时通过有规律的展示分步计数原理得到的一长串排列数,为 后面水到渠成得到排列数公式作好铺垫,排列数公式的简单应用体现了排列简化步骤的优点,让 学生直观感受学习排列的必要。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几个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出排列的概念,并能运用排列的判断具体的的计数问题 是否为排列问题;能利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能简化分步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步 骤。在排列数符号及其公式的产生过程中体现简化的思想。学生学习后能够对排列或非排列问题 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分析原因,能够简单应用排列数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的得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 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与计数有关的问题时主动联系排列相关知识的能力,体会排列知识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各种事情现象、本质的分析,得出一般的规律,通过由简到繁的 着色问题、由繁到简的数学符号的引入过程体会丰富的数学文化.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个计数原理已很好的掌握,但凡计数的问题能够往分类或分步的方向进行思考,学生的层次决定了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大量的生活中诸如设置 密码、车牌号、排队、参加活动、接力赛...与计数问题有关的经验,对数学中归纳化归、 有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比较敏感,但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排列概念的得到,要独立将颜 色、数字、人抽象为元素,对着色的方案抽象出顺序有一定的困难,需在独立思考加协作讨 论的基础上再由老师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实际生活有机的融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丰富多元,避免单调枯燥。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数学 Word版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 2020.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调研序列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调研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复数11i i -+(其中i 是虛数单位)的实部是 A.1 B.-1 C.-2 D.0 2.如果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s =2t 3(位移单位:米;时间单位:秒),则该质点在t =3秒时的瞬时速度为( )米/秒。 A.6 B.18 C.54 D.81 3.(x -1x )10的展开式中x 4的系数是 A.-210 B.-120 C.120 D.210 4.导数公式“()()() 2f x g x g x ??=????”中分子应为 A.f(x)g'(x)-f'(x)g(x) B.f'(x)g(x)-f(x)g'(x) C.f(x)g(x)-f"(x)g'(x) D.f'(x)g'(x)-f(x)g(x) 5.平面截球得到半径是3的圆面,球心到这个平面的距离是4,则该球的表面积是 A.100π C.20π D.5003 π 6.5个人站成一排,甲、乙两人中间恰有1人的排法共有 种。 A.24 B.36 C.48 D.72 7.已知282828x x C C -=,则x 的值为 A.6 B.8 C.12 D.8或12 8.若a =ln 22,b =ln 33,c =ln 55 ,则a ,b ,c 的大小关系为

2019-2020年高二数学数学归纳法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 (2)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和其本质的科学性 (3)初步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 (4)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恒等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归纳法的引入,说明归纳法的两难处境,引出数学归纳法原理,使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辨证关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解决 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学会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想方法,能用总结、归纳、演绎类比探求新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探索中挫折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美”,激发学习 热情,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初 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尤其是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和恒等变换的运 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有效性; (2)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利用和代数恒等变换。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解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原理、激起兴趣 问题情境一: 问题(1)大球中有5个小球,如何验证它们都是绿色的? (课件演示) 问题(2):若a n=(n2- 5n+5)2,则a n=(n2-5n+5)2=1 问题(3):若-1+3= 2 -1+3-5= -3 -1+3-5+7= 4 -1+3-5+7-9=-5 可猜想: -1+3-5+…+(-1)n(2n-1)=(-1)n n吗 问题情境二:投影:数学家费马运用不完全归纳得出费马猜想的事例。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课题: §1.1.1正弦定理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 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b a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A c B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75B =,40a =cm ,解三角形。 例2.在?ABC 中,已知20=a cm ,202b =cm ,045A =,解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