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在古希腊哲人的教育思想中已有体现,正式的兴起则为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不断演进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其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兴起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其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特征,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西方一种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的重要教育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最初兴起于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也强烈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复活和借用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吸取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对中世纪的教育传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探求教育革新的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主张,形成和发展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各种新观点和新思想,是得益于教育才逐渐得到传播和实现的。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文艺复兴“这个词在习惯上首先是指文化方面的情况,如果愿意,还可以加上对人的教育和教育方式(方法)”。①

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经济前提。

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在欧洲,“在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得最早,农奴关系也瓦解得最早”②。十字军东侵之后,意大利城市排挤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的竞争,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城市商人积累大量货币资金,投入到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中去。手工业生产发达,分工日益精细,行会数目随之增加。大约从14世纪初叶起,就有商人直接组织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因此,到14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5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西班牙、英国、尼德兰等封建国家内部也迅速地发生发展起来,都先后产生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和从事中间剥削的商业、银行业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原始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又逐渐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使生产和经济领域日益呈现社会性、开放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得到蓬勃发展。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富裕得足以使人轻视物质而崇尚精神享受。财富

①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②转引自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65页。

是文明的基础,它使商人、银行家、教会、政府都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从事、支持古典文化研究。他们买下复兴古典文化所需的书稿,为知识分子阶层超脱物质羁绊、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提供了条件,热心支持并赞助新教育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例如,佛罗伦萨的梅迪齐家族(以经营毛织业起家,后成为欧洲最大的银行家之一)的代表人物科西莫(Cosimo,1389—1464),曼图亚的贡扎加家族的乔凡尼·佛朗西斯科(Francesco),爱拉拉埃斯特家族的尼可洛·埃斯特等人。因此,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而其孕育的更加开放的城市文化和世俗而进取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又为推动将其所积累的财富运用到教育文化等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

1.2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当代英国学者丹尼斯·哈伊在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一书中指出,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问题是应当把它同当时“出现新的政治和宪制思想原则联系起来考察”①。在这段历史时期,欧洲各国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社会在急剧变化,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人们群众的抗暴斗争不断出现。

当时尚处于封建时代的欧洲,一方面,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挠和压抑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阶级的壮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对封建专制日趋不满,关注所谓“共和和自由”,提出各种改革要求。于是,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的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革命的力量,联合农民,发起了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如1303年爆发的意大利的多里奇诺起义是西欧各国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先声。13到15世纪之间,几乎所有西欧城市都发生了行会反抗城市贵族的“行会革命”。斗争结果各不相同,但在手工业特别发达的城市中,行会经常取得胜利。如斯特拉斯堡经过1308年和1322年两次斗争,行会代表便占据市议会议员的半数。13世纪意大利的诸多城市,也通过斗争既防止独裁君主的统治,又使富有的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正是在这种新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下,一些先进人士对人及其教育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孕育和兴起了人文主义思想包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在宗教方面,在文艺复兴之前,基督教会作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将古代希腊罗马流传下来的世俗文化视为“异端”,通过宗教神学和教会文化宣扬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教会将教义的学习当作教育的核心内容,将使人具有纯真的宗教信仰视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但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和工商业贵族以及以他们为主的社会力量的壮大,这些势力与罗马天主教的矛盾日益加剧,于是在16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一系列宗教改革运动。这些宗教改革运动,反映的了正在成长壮大的新兴资产阶级希望摆脱封建主义的精神支柱——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和控制,希图建立一种能适应他们自己需要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组织的强烈愿望。而天主教会又成立了耶稣会从事反宗教改革运动。总之,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领域的复杂斗争,包括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神学的矛盾、民族国家与罗马教廷的冲突、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斗争,都不能不反映在教育领域,并促进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3人文主义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可以说,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而兴起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泛指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其主要表现是: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肯定人的价值、地位、能力,尤其是人的精神能力,反对绝对依赖和盲目信仰教会的教义和教规;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压抑和禁锢;提倡现实幸福,肯定现世生活的乐趣和享受,反对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发展教育,反对把肉体视为“灵魂的监狱”;提

①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4页。

倡知识与科学,尊崇理性,反对蒙昧与无知。这种新的社会思潮大大启发了人们的理性,第一次冲破了封建的、宗教的樊篱,解开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人文主义深入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许多人文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注意教育问题:政治活动家从新的政治需要提出新的教育纲领;思想家则从人文主义的一般要求推演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教育实践家则极力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建立新型教育机构,更新教育内容,采用新的教育方法。所有的人文主义者都一致批判旧的、由教会控制的学校,批判经院主义,反对培养神职人员的教育目标,主张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新人。

如此,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人的发展观、伦理价值观、知识观等,都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导向。正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导致西方教育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新。

1.4中世纪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孕育了一定的因素。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中世纪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其打下的基础,前者至少是为后者提供了部分因素。在中世纪,“古代的教育方法、观点和理论以不同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如果说古代世界已失去了它的生命力的话,那么在书里、在手抄本和学习教科书中仍然留下了它的回音”①。自11世纪以来,不仅古典世俗学科知识受到重视,其他各种知识也迅速地增长起来。中世纪后期大学与城市学校的兴起,演讲和口授技术的运用,都使文化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以大学为中心的学术复兴将中世纪的文化推向了全盛时代。中世纪大学还是许多国家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温床。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运动就是发端于牛津大学。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继承了一大批知识,这些知识使人文主义者们认识到了西方的古典传统确实来自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文化知识,“虽然经过许多变化和补充,但它仍是文艺复兴期间的教育的主脉”②,而且,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几乎都是中世纪大学所造就的有教养的知识分子。

2.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时的主要内容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其主要内容必然体现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的特征。并且它在目的,内容,方式等各方面都展示出了与以往中世纪教育完全不同的特点。

2.1主张促成人的良好发展,服务现实社会的教育目的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烈谴责基督教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和经院哲学沉湎于脱离现实的烦琐争论,强调关注人的自身,关注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意义和人应有的追求。他们呼唤:“我是人……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有权享受一切,使用一切。”③瓦拉也说:“和整个宇宙的生命相比较,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是更大的幸福。”④这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早期的人权思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人文主义教育家都极为重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个人的价值体现。而且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获得身心的良好发展。

人文主义者和人文主义教育家所强调的人的良好发展,蕴含着以下主义内容。首先,指人的本性得到完整的或全面的发展,其中包括在德行、智慧和身体甚至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指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这表现在:一,强调个人性格的独立发展;二是要求摆脱自己祖先和父母的束缚而形成个人的精神生活。再次,指个性的自由发展。在一

①E.加林著,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页。

②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98页。

③转引自陈小川编著:《文艺复兴史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④转引自索柯洛夫著,汤侠生译:《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些人文主义教育家看来,每个人都富有自我的独特个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自由教育乃是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和最高才能的教育”①。总之,在人文主义者的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既有独立的人格,又多才多艺,是富有理想和生命力的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和发展这样的人。因此他们主要关注一般教育,而不是生产专门的职业性人才。

然而,尽管重视人和人的发展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旋律,是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但它并没有忽视适应、服务现实的社会目的。许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要求教育与现实社会相联系,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为革新现实社会发挥其作用。如深信基督教的伊拉斯谟认为:“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教育。”②他希望通过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来使基督教人文主义化,从而能够建立一种朴素而又合乎理性的宗教,进而促进社会的革新。至于人文主义者卡斯底格朗和艾利奥特则明确主张要培养贤明的君主、朝臣,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他们认为治国安邦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造就具有美德和才能的统治人才。蒙田也主张将青年培养成实干型的国王最忠诚的臣民、最热情和勇敢的绅士。总之,“不论是意大利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家所有培养的公民还是意大利后期和北欧人文主义者所有培养的君主、侍臣,不论早期人文主义者所有培养的学者型人才,还是后期人文主义者所有培养的实干型人才,都是为革新现实社会服务”③。而且,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人文主义者这种主张教育应为革新现实社会服务的思想倾向愈益强烈。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即使那些主张教育既要促成人的良好发展,又要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主要是认为通过理想的教育便能培养出理想的人,进而便可使社会得到革新,他们并未科学地认识到教育和人以及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因而他们的教育理想实际上又存在一定的非现实性。

2.2主张以古典人文学科为基础和向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拓展的教育内容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强调学习古典文化,特别是由古代语言和有关古典著作构成的人文学科。古代语言首先是指拉丁语,后来加上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他们认为,学习古代语言的重要性,不仅是适应当时上层社会相当普遍使用拉丁语的需要,而更为重要的是,便于人们更好理解和领会古典作品中的本意,以便复活和弘扬其中的人文内涵。古典著作主要是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法学以及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著作。按当时人文主义教育家的说法,在古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古典著作,有助于人文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助于睿智和美德的培养。如在蒙田看来,一切最有益的哲学论文,都可以作为范例,成为人类行为的试金石,成为使行为正直的规则。古代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史学著作被人文主义教育家列为必读的书籍。艾利奥特断言:“没有任何其他科学的研究能与历史研究带来的用途和乐趣向媲美。”④古代文学被人文主义教育家认为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著作。他们认为那些神话、故事、戏剧等典籍,都充满了赞颂人的力量,激励人们追求光明和幸福,促进人们奋勇探索的思想,理应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而古代流传下来的“七艺”中的文法、修辞和辩证法也被列入重要学习科目中,受到相当的重视。他们主张将这些学科的学习与古典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认为语法和修辞不仅能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典作品,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纠正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神学所强加的扭曲,重新赋予其人文精神。

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力学、地理学和几何学等学科都纳入了教育内容中,扩充了人们的认识活动领域,促进了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但是,总体来说,自然科学的教育在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中的地位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从客观上考察,独立的

①转引自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第176页。

②转引自李明德著,《西方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22页。

③张斌贤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页。

④斯金纳著,段胜武译:《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页。

自然科学还未完全形成,还不足以构成教学内容,而古希腊罗马的著作中,自然科学的遗产也相对缺少;从文艺复兴运动本身来看,当时的人文主义教育以资产阶级统治上层为服务对象,科学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中的应用还不显著,因而他们所关心的不在于促进生产,而在于谋求在思想和政治上与封建地主阶级相抗衡,既关注治人之学而不是治物之学;另外,宗教与科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也是其重要的因素。但到了文艺复兴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变化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的新成就,人文主义教育家也逐渐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自然科学知识教学已明显占有重要地位。

2.3主张运用适合儿童本性,能引发儿童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的教育方法观。

在儿童和学生教育方面,针对中世纪教育和教学方法上压抑个性,注重体罚学生,强调死记硬背等弊端,人文主义教育家基于教育应促进学生良好发展这一理念,提出一系列革新教育教学方法的观点和意见。首先,他们认为,教育和教育工作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法则和特点,即尊重儿童自然天性,顺应儿童发展顺序,考虑儿童个体差异,同时注意儿童心理特征。其次,强烈反对用强迫的或严酷的方法施教,主张尊重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兴趣,使教学成为愉快的过程。他们认为人都具有自然赋予的能动性,在儿童的教育中应放手运用这种能看性,并通过训练促进这种能动性的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然后运用和促进这种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让儿童机械背诵,不求甚解的教学方法,也是在“毁掉卓越高贵的天资,浪费青年的大好时光”。①教师应该运用启发诱导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求知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教学成为“一个国王在消遣”似的过程。再次,他们重视在实际活动中学习,主张运用通过感官经验进入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提出学生应当到商店、工厂等实际场所中去,以取得知识学习的感性基础,获得一种感官经验。然后从感觉中想象,由想象到理解,再由个别事实到一般事实。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地方,亦有其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无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的涌动方向及影响。

3.1以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就其核心来说,就在于这种教育思想是以人文主义作为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于人文主义的框架之中。人文主义教育家大多以当时强调发现人、尊重人、解放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文精神,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种人文主义的感召、推动和导向下,他们强烈地关注人及其地位和价值,热情地探索人的发展和教育,认真设想和提出各种教育观念和教育主张,力图改革旧教育,推向人文主义教育,从而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并使这种教育思潮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要义。

3.2以回归、复兴古典文化为手段,古为今用,托古改制。

“文艺复兴”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或“复兴”。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二是指人类精神的觉醒,反抗中世纪的精神桎梏,追求人的个性的圆满发展。为摆脱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文化枷锁和思想禁锢,资产阶级的先驱们竭力求助于和广泛利用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果。这是因为他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宝库中,发现了许多与封建神学相抗衡的积极因素。就是说,古希腊、罗马对世俗文化以及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正好与中世纪神学教育的枯燥的教条主义和冷酷的禁欲主义形成强烈的对照。因此,人

①转引自李明德著,《西方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文主义教育家们积极回归到古典文化中,不仅深入研究和吸取古代希腊的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有关教育思想,还从罗马的西塞罗、昆体良和普鲁塔克等人的教育主张中得到丰富的启迪,甚至直接引用他们的言论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乎所有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从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中获取了他们提出和建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和智慧。例如,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弗吉里奥(P.P.Vergerio,1349-1420)吸取了众多古希腊教育家所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译“博雅教育”、“文雅教育”)的思想因素,继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教育……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①的观点,认为博雅教育“是一种符合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和最高才能的教育。”②

3.3具有浓重的宗教性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整个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样,倡导理性和睿智而反对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歌颂现实人生而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却不反对宗教和教会,而是仍然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文主义教育家一般并不将人文主义与宗教相对立。相反,有些人文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类有两个终极目的:一是在来世得救,享受天国的幸福;二是追求积极的人生,实现今世的幸福。基于这种立论,他们希望将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相协调,使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和基督教人文主义化,使世俗性教育与人文主义化的宗教性教育结合起来。第二,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认为,应将宗教教人为善、虔敬上帝等道德观点与教会的腐败和压抑人性的教规教义区别开来。他们认为,从道德观点上看,人文主义化的基督教仍不失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伊拉斯谟甚至提出:教育就是要使人人做“真正的基督徒”。第三,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主张开设宗教课程。如拉伯雷在提出的广泛的教育内容中,仍然主张将“跪在上帝面前”接受宗教教育为必修课目,要求受教育者“应该侍奉上帝、热爱上帝、敬畏上帝”。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存在宗教性,主要是由于当时宗教在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心目中仍有强大的影响力,大多数人文主义者都具有真正的宗教感情;并且在文艺复兴时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他们基本上认为,崇尚古典思想同对基督教的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仰是可以结合的,至少是可以互相容纳的。

3.4具有了一定的关注现世的世俗性

事实上,“文艺复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只有在城市环境中才可能产生。”③城市是世俗生活的发源地,孕育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朝气蓬勃的文化精神和追求现世享乐的生活方式。他们热情地讴歌人的快乐的世俗生活,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顺应人的自然本能而快乐地生活。也因此,文艺复兴也成了“一段关心人超过关心神的时期”④。14世纪末,佛罗伦萨的市民代表执政时谈到:“由于对宗教的信仰、对上帝的敬畏心情都已消失殆尽,因而人们无论起誓或作什么许诺,早已成为空话,只是在对自己还有利的时候才遵守;起誓或许诺只不过是为了进行欺诈而采取的手段……”⑤这种世俗性反映到教育领域,一是出现了实用世俗教育: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算术、商业记簿、民法等科目的发达和受人们普遍重视。二是从人文主义教育来看,就教育目的而言,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除了培养人的智力外,也需要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就教育内容上看,课程设置注重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全面发展,学科范围扩大。其中体现在智育方面是开始注重算术、会计等实用科目;体育的作用也重新受到重视;在德育方面是要求培养现实社会生活

①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

②转引自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76页。

③刘明翰主编,王庭之,刘耀春著,《欧洲文艺复兴史·城市与社会生活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导论第10页。

④周采编著,《外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⑤转引自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所需要坚强、勇敢、克制、乐观、热爱自由、追求平等、人道主义和合理的享乐等世俗道德。虽然他们仍然注意宗教品质的培养,但却希望以更富有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教育学生。这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唤醒并充分发展人的潜能,培养博学多才、经世致用的全才,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充满了浓厚的世俗精神。

3.5贵族性和等级性使其影响范围有限,缺乏普通的实践性。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以统治者和贵族等上层子弟为主要关注的教育对象。他们所热衷探讨的是如何将上层子弟教育和培养成为统治者,包括君主、王侯、朝臣、绅士和学者等。基于他们对当时作为近代欧洲国家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发展起来的政治态度的基本态度,基于他们与当时统治阶层的密切关系,尽管他们企望他们所培养的统治者不同于中世纪的统治者,而是具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的“新人”,但是他们的思想深处却依然与君主政权以及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由于他们自己本身属于资产阶级上层的人物,大多依附于比较开明的当权者进行改革实验,受到有钱有势的家族的奖励和支持人文主义的主教们的赞助,因此他们的关注对象和内容受到了极大的局限,无法超越贵族式精英教育的模式。也因此而与广大的劳动群众并无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实践的改革影响并不普遍,欧洲广大地区的教育面貌并无根本的转变,仍然是经院主义和神学宗教教育占统治地位。

3.6 其影响超越于文艺复兴的时代范围。

正如某些学者所说“文艺复兴时代过去了,但文艺复兴所孕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并未随之消亡,不仅没有消亡,而且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岁月里被不断地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只是这一传统的源头和开端。”①人文主义作为西方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它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传承和演进,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教育领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演进都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和深刻影响。其某些基本观念和理想,成为了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在教育基本价值观,儿童教育观,学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则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初步的实践基础。“从根本上说,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乃是西方近现代教育的开端,或者说是西方近现代教育的先声。”②

我们从文化探源的角度,通过了解西方教育思想文化兴起的特点,了解部分西方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以新的角度加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加强人文教育是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向,而我国教育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妨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弊端。因此,探索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及其发展,对完善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教育现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索柯洛夫著,汤侠生译:《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陈小川编著:《文艺复兴史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腾大春:《外国教育史·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斯金纳著,段胜武译:《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①转引自李明德著,《西方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②转引自李明德著,《西方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张斌贤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E.加林著,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王挺之,徐波,刘耀春:《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伍德勤,贾艳红,袁强:《中外教育简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年版

李明德:《西方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刘明翰,陈明莉:《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庭之,刘耀春:《欧洲文艺复兴史·城市与社会生活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采:《外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人文主义教育

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 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从此人类从中世纪进入了近代历史。在这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运动中,资产阶级用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用新的文化取代了封建的旧文化。 二、人文主义定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在思想上要求摆脱神学思想对人的限制,人文主义应运而生。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就把他们的要求归结为“人文主义”,主要是指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新兴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是世俗性的东西,因而人文主义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世俗化”的运动。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宗教信条是违反人性的,应反对。与其祈祷“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如追求人生;与其消极生活,不如积极奋斗。他们主张文学艺术要反映人”的真情实感,科学技术要增进“人”的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智慧。总之,他们是要用 “人权”代替“神权”,用以“人”为本位来代替以“神”为本位。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到了16世纪已传遍西欧各地。人文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一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强调个性自由。二是,人文主义思想强调现实生活的意义,倡导积极人生,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生活和世俗享乐。三是,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三、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以及科学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后来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西方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在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的同时,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在古希腊哲人的教育思想中已有体现,正式的兴起则为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不断演进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其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兴起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其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特征,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西方一种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的重要教育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最初兴起于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也强烈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复活和借用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吸取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对中世纪的教育传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探求教育革新的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主张,形成和发展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各种新观点和新思想,是得益于教育才逐渐得到传播和实现的。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文艺复兴“这个词在习惯上首先是指文化方面的情况,如果愿意,还可以加上对人的教育和教育方式(方法)”。① 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经济前提。 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在欧洲,“在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得最早,农奴关系也瓦解得最早”②。十字军东侵之后,意大利城市排挤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的竞争,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城市商人积累大量货币资金,投入到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中去。手工业生产发达,分工日益精细,行会数目随之增加。大约从14世纪初叶起,就有商人直接组织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因此,到14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5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西班牙、英国、尼德兰等封建国家内部也迅速地发生发展起来,都先后产生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和从事中间剥削的商业、银行业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原始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又逐渐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使生产和经济领域日益呈现社会性、开放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得到蓬勃发展。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富裕得足以使人轻视物质而崇尚精神享受。财富 ①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②转引自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65页。

第二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1、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千百年来人本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诉求。其内涵比以往任何人本主义思想更丰富、更深刻、更科学。 2、简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以人为本,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历史弥新的重要思想,是人类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和珍惜的精华之一。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智者学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18世纪,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19世纪20年代,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个性的解放,宣扬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在我国古代,以人为本首先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来的,以儒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在人类文教历史上开创了最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 3、西方有哪些人本主义学者,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1)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式拉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被马克思誉为“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的伊壁鸠鲁提出了一种“个人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 4、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答: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与他”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物看待,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主动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对象,需要外在得导引和灌注知识,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答:(1)在教学目标中突出以人为本。(2)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3)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4)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为学生提供宽松、友爱、理解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6、简述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1)真诚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注;(3)同理心。 7、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师生交往有哪些特点? 答:(1)多向性。(2)主动性。(3)发散性。(4)多样性。(5)怀疑性。(6)综合性 第三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答:创始人,皮尔士;推广者,詹姆斯;集大成者,杜威。 2.实用主义教育的本质官包括哪些内容? 答: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本质观可以归纳为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

关于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影响论文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

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 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 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 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 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 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 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 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 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5见代人文主义^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特质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5891845.html, 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特质解析 作者:白向良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2期 摘要: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本质上体现了人之天性的解放,在中 世纪神学盛行的当时社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本文通过探讨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系统分析了人文主义学者代表作以及蕴含的人文主义特征、思想,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特征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欧洲一次重要的思想运动,该运动提出了“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注重对人的价值和思想的探究,对当时的封建神学、教会学和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实现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在文艺复兴中,一大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家脱颖而出,包括“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卡丘)、“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其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和阐述。[1] 一、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 1.世纪正处于基督教教会统治时期,基督教成为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封建等级制度,将上帝视为绝对的、不可侵犯的权威。在教会制度严苛的管制下,整个社会缺乏活力,文学艺术毫无生气,科学技术多年没有发展。而在中世纪的后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促使人们重新开始审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的社会价值;加之当时欧洲黑死病蔓延,加剧了人们对封建教会思想的质疑,一些早期的文学艺术家通过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的作品、学术著作进行整理和注释,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目标,倡导人文主义运动。至此,文艺复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并迅速在整个欧洲各国范围内形成一股潮流,最终发展成一项思想运动。 二、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特质分析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其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原有社会思想的决裂和对抗。与当时的封建教会思想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价值”、“人的作用”,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这些作品的表达具有多层次性,不仅有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理性的崇高赞美,也有引导人们勇于冲破内心的羁绊、勇敢的表达内心的欲望和感情的主题,更有对封建教会的虚伪、扼杀人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对于不同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精神。[2] 1.人文主义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反思 首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其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人性”,人本主义学说是文艺复兴中所有文学艺术学者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概括。对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文艺复兴运动也对欧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人文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进行了新的教育理论探索。下面分别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位。 (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 维多里诺(Vittorino de Feltre 1378-1446)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18岁入巴都亚大学,获得文科学位,又研究数学。学业结束后,在巴都亚教文学、数学达20年之久。嗣后又到威尼斯进修希腊文,并在那里办了一所学校。几年后,便开始了创建孟都亚宫廷学校的生涯。维多里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教书、办学,与师生相处极为友好。他刻苦锻炼、严格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卓越的骑手、舞蹈家和剑术师,为了使身体能抗拒严冬酷暑的侵袭,他冬夏穿着同样的衣服,冬天也只拖着一双凉鞋,因此平常很少生病。维多里诺还善于用理智控制激情、情欲,一生保持童贞。 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有: 其一,建立人文主义学校,为儿童创建快乐优美的学习环境。孟都亚宫廷学校的校园幽美,其建筑物恢宏瑰丽,维多里诺命名学校为“快乐之家”,学校获得了巨大声誉。远近富豪贵绅子弟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德意志前来就学者,除贵族子弟外,尚有穷苦但颇具天分的学生。最盛时,学生多达七十多人。教育贫苦学生是他的理想,为了使他们能够毕业,维多里诺让这些学生在他家里食宿。 其二,注重和谐发展,设置广泛学科。孟都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继承古希腊的“和谐教育”的传统,把身体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不同的,嗜好也迥然相异。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跟随自然的教导,课程包括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其中除文学外,还包括历史和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体育。 其三,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维多里诺很重视学生的户外活动,除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自然环境中散步、游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骑术、剑术、角力、跳舞、赛跑、跳高、踢球等。他还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运用游戏、练习、参观等方法,并采用直观教具。在毕业时,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 其四,重视道德教育。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没有宗教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他把宗教教育的课程仍列为必修课,坚持读奥古斯丁的著作,每天做早祷,每月去教堂做一次忏悔,严格遵守斋期。体罚废除了,但不放任自流,学生做错了或违犯规矩,要受到惩罚。 (二)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9-1536)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教士家庭。幼年曾在兄弟会办的学校里读书。1492年投身宗教界,当了一名教士。1493年他去巴黎大学学习神学,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对希腊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伊拉斯谟曾去过欧洲许多国家,访学并从事写作,并结识了莫尔等一批人文主义者。1509年以后,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1511年),他论及教育问题的著作还有:《论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论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 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孙海波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 “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可以证实的,其价值具有永恒性。而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哲学、宗教和一些人文科学,往往是通过纯粹的思辩、主观推理而得出结论。与科学知识相比,这些知识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是登不上知识的高雅殿堂的。 “科学主义”的教育主张直接导源于其思想基础。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它主张教育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其存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单纯地培养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各技术领域的专家。这体现了“科学主义”重社会、轻个人,重物质、轻精神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内容上,提供以自然科学知识、技能学习为主的科学教育,在学校课程开设方面重理轻文。 二、“人文主义”及其与“科学主义”的融合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1思想内容方面:人文主义文学家用美学和艺术的方式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 2艺术特征: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文学形式丰富多彩。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具有民族风格。采用本国地方语言、吸取民间语言等。 a.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出现最早的地方,但丁的作品已经预示人文主义的倾向。14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弗兰西斯克?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一生主要致力于古典著作研究和文学创作。他搜集、抄录古典著作,率先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研究、阐释。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有意大利语抒情诗集《歌集》和拉丁语叙事诗《阿非利加》、散文《秘密》等。 《阿非利加》写于1338年,讲述古代罗马统帅西庇阿战胜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的事迹。长诗歌颂罗马的伟大业绩,流露出对古罗马的景仰之情。《阿非利加》使彼特拉克的名声传遍意大利,获得罗马“桂冠诗人”的荣誉。《秘密》是一部忏悔录式的作品,写于1342年,后又作了修改加工。作者在作品中虚构与圣奥古斯丁对话,就宗教、伦理、人生等问题展开讨论,倾诉宗教思想与生活欲望的矛盾在他内心造成的忧虑和痛苦。 《歌集》是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据说在1327年,彼特拉克遇到一位法国骑士的妻子劳拉,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于1330—1374年间写了300多首抒情诗表达自己的爱慕与思恋,遂辑成《歌集》。《歌集》分为“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两部分,抒发诗人爱的幸福与失恋的痛苦。彼特拉克内心充满矛盾,他无法克制对劳拉的强烈感情,同时又因自己的爱情产生一种负罪感,心灵无法安宁。《歌集》是中世纪以来对世俗爱情进行正面歌咏的优秀抒情作品。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和但丁、彼特拉克被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薄伽丘做过商人,担任过佛罗伦萨城邦政府的财政和外交职务,主要兴趣在于文学创作和古典文化的研究。 薄伽丘的作品较多,有小说、叙事诗、十四行诗、论文等。他青年时期创作的小说《菲洛柯洛》史诗《苔塞伊达》等没有脱离骑士文学的窠臼。长篇小说《菲亚美达》开始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摹写人的爱情心理。 《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用托斯卡尼语写成。作品写1348年佛罗伦萨发生大瘟疫,10个青年逃到乡间躲避,他们在乡下住了10天,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总共100个故事,所以称为《十日谈》。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育的人文主义常常是以批判主流教育的姿态出现,它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 (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 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维多里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教书、办学,与师生相处极为友好。 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有: 其一,建立人文主义学校,为儿童创建快乐优美的学习环境。孟都亚宫廷学校的校园幽美,其建筑物恢宏瑰丽,维多里诺命名学校为“快乐之家”,学校获得了巨大声誉。远近富豪贵绅子弟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德意志前来就学者,除贵族子弟外,尚有穷苦但颇具天分的学生。最盛时,学生多达七十多人。教育贫苦学生是他的理想,为了使他们能够毕业,维多里诺让这些学生在他家里食宿。 其二,注重和谐发展,设置广泛学科。孟都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继承古希腊的“和谐教育”的传统,把身体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不同的,嗜好也迥然相异。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跟随自然的教导,课程包括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其中除文学外,还包括历史和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体育。 其三,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维多里诺很重视学生的户外活动,除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自然环境中散步、游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骑术、剑术、角力、跳舞、赛跑、跳高、踢球等。他还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运用游戏、练习、参观等方法,并采用直观教具。在毕业时,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 其四,重视道德教育。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没有宗教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他把宗教教育的课程仍列为必修课,坚持读奥古斯丁的著作,每天做早祷,每月去教堂做一次忏悔,严格遵守斋期。体罚废除了,但不放任自流,学生做错了或违犯规矩,要受到惩罚。 其五,文艺复兴是欧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恩格斯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 (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 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4.自由心理气氛 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 代表人物 马斯洛 层次需要理论 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 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 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 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断实现,同时也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奉献毕生的圣坛。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重视工具性则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存在;重视人文性则忽视了科学对于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作用。我国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改革,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 什么是人文主义教育?所谓人文主义教育,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人本身就富有个性。其目标就是培养学习知识、能力与人格、思想价值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其途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能力,通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进而将自由平等博爱融入心田。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且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古希腊的雅典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经济繁荣,且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雅典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要求把他们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既美且善的人”,即“雅典的合格公民”。雅典还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人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所谓人多方面和谐发展,在希腊时代,主要指一个人在智、美、德、体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塑造。 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是对希腊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成为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雄辩家应具备有广博的学识、独特的修辞修养、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等,其教育内容有修辞、文法、历史、文学等诸多文雅学科,被称之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然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尚处于原始混沌的状态, 人文主义教育集中体现在以人文学科训练、培养全面的人。”[1]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成形 人文主义最为明确地提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袁锐锷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事文化活动时所研究的对象,是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以人和自然为中心的世俗文化;二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提倡“人”或“人道精神”。[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尊重儿童,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全知全能、身心或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同时,还强调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教学方法,用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艺复兴前后经历了近三百年,虽然这其中的人文主义仍然存有很大的局限性,可它作为当时思想的主流,广泛渗透到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引导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方向。 3.启蒙时期至20世纪初,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遭遇挑战 培根的“归纳法”把科学的理念引进了教育,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生产力的飞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也越来越需要科学技术,教育就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使其培养的人符合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欧洲的教育由原来的贵族垄断,逐渐向平民开放,教学的内容开始重视实科知识,接近生活实际。唯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人文主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为资产阶级创造更多财富的培训工人和职员,教育体现出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把人异化成没有精神和情感的“机器”。“人”在这一时期的意义是理性的,是逻辑学、符号学概念上的人,教育所追求的是高效,而不是学生的成长。 4.20世纪下半叶,“非理性人文主义”的诞生 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非理性人文主义”是针对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泛滥,使人失去了自由,从而变成机器的奴隶而提出的,它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观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

论述古希腊神话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崛起所起的作用

论述古希腊神话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崛起所 起的作用 古希腊神话诞生于远古时代,流传数年,具有永久的美丽,它的影响渗透到世界文化的各个层面。人文主义精神是古希腊神话的本质特征,它随着古希腊神话的流传而扩散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它解放了人的思想,摆脱了巫术文化的原始思维,确立了理性的思想方式,使人类获得了精神觉醒,使之出现了理性,从而对后世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斗争的思想体系,它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这种思想中的人文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古希腊人曾以天赋的理性和人文精神著称,正是这个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系统完善、最魅力多姿、最有人情味、最具审美价值的神话体系——希腊神话。神话是原始人思想与生活的反映,是原始信仰的产物。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也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平现象的义愤。 一、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古希腊神话以其神所具有的人性、深刻的哲理性以及希腊式的浪漫而散发着永久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自希腊神话的突出特征,即人文主义精神。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这种土壤中产生的古希腊神话,通过对诸神和英雄的描绘,流露出鲜明的个人意识,展现了人的个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处处散发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人文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中诸神身上透露出来的人文价值。古希腊神话最大的基本特点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赋予神以人形人性,甚至人的社会关系。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即拥有和普通人类一样的外形和性格。神之所以能被尊称为神,是因为他们拥有比人更加健美的肉体。他们同样具有人类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神的性格是高度的人格化,具备人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十分显著。神灵之所以胜过我们,只因为他们可以长生不死且具有神力,除此以外,他们和我们一样吃喝、争斗,具备所有的欲望与肉体所有的性能。这种古希腊神话中拟人化诸神形象渐渐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范本与原型,而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也成为作家创作灵感之源泉。

欧洲文艺复兴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苏科电子1211yuexin 摘要: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扬人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向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提出了挑战。它突破了中世纪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从而在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科学精神;理性 一、简单介绍下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至归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标志着人类从中世纪迈进了近代历史。在这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在古典文化的启迪下,用以人为核心的崭新的意识形态反对以神为中心的腐意识形态,用新的文化取代了以天主教神学为主导的封建旧文化,用对主客观世界及其联系的直接体验和深层思考打破了蒙昧主义的桎梏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恩格斯写道:“这是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 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复兴”——再生,重新获得新的生机,也就是说西方文明到了文艺复兴这个时期获得了一个新的生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通常说的西方文明的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接着发展到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什么的复兴,什么的重新获得新的生机?文艺复兴这个时期,一批学者开始搜集整理古希腊的文献(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一些哲学家的重要著作)和一些重要的文化思想遗产进行新的整理、注释,因为这个工作,我们称作“文艺复兴”。实质是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复兴倡导了一种人文主义运动。 二,欧洲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 ①经济:首先兴起于意大利,因为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一些城市,在14世纪已经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雏形的手工业,随着资本主义日趋繁荣,商人队伍的日益壮大,他们逐渐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②文化:早先诺曼人攻克希腊港口城市萨洛尼卡卖了许多书给意大利人,意大利人购得的古希腊手稿数以万计。后来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时候,侵略者与意大利人进行手稿交易。因此威尼斯商船从拜占庭返航时候带回许多的古籍和抄本。拜占庭灭亡以后,更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流入到意大利。 ③宗教: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强调神权至上,宣扬人们要禁欲赎罪。它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的。人们只有通过禁欲和教会圣礼才能赎罪。它让人们追求来世而不是现世。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