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第5卷第10期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5.No.10 2007年10月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VELOP MENT OCT.2007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卢小珠,卢宁宁,邹继业,赵选忠

[摘要]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卢小珠,广西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卢宁宁,广西工学院管理学副教授;邹继业,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选忠,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728(200710-0056-05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技术革命的生命。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战略,许多城市都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准可以称为创新型城市?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理论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异,各个城市在制定目标时各有各的内容和标准。这不仅使将来是否实现创新型城市无从评价,而且使构建创新型城市成为

随意性很大的空间。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本文试图就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作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一、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即评价的内容,也就是从哪些方面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进入创新型社会。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

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目前创新型社会评价指标有两类:一类是对国家的评价,另一类是对区域的评价。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创新型社会的标准只有对国家的而没有对区域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有多种,但没有公认的。

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衡量标准比较简单,只有四条:(1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2研发投入占G DP 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3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4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总量的绝大多数。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主要依附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而发展的国家(如拉美的巴西、阿根廷,或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的国家(如中东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都称不上创新型国家。

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生产能力以及将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研究领域,评价指标及方法众多。由于区域的社会功能与能力不同于国家,因此,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标准不能简单地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由于城市创新能力实际也是区域创新能力问题,因此,本文认为,研究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问题。

如何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较难的课题。

65

因为评价的角度不同,选择的指标体系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由美国哈佛大学M?Porter教授和M I T的S?Stern教授联合研究的《创新指标》,对中国研究区域创新问题的学者有重要影响。该指标体系研究者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基础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其中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在研究开发中的人力资源、投资于研究开发的财力资源、对国际投资的开放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教育投资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支持创新集群相关的环境条件有:产业研究开发投资的强度;基础设施和产业集群两者联系、大学研究开发的水平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区域创新研究者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学者提出的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都可以找到痕迹。目前国内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如下几种类型:

(l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解为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成果(或产出等。如胡琴所作的《湖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科技进步技术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四大类共26个指标。鲁志国、刘志雄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创新》2004年第8期,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技术创新基础资源实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区域政策和管理水平、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等四大类共24个指标。

(2从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由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构成。如山东理工大学高厚礼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一文,将区域创新能力分为知识与技术生产能力、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能力、开放吸纳能力等三大类别共57个指标。王国贞所做的《河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知识生产能力、知识扩散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效益等五大类别,共31个指标。柳卸林、胡志坚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及其成因》将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为: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等五大类共23个指标。

(3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信息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能力。如郑伯红、彭际作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研究》(《邵阳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将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人力资源及潜力、科学技术资源及潜力、企业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与条件、区域管理水平等六大类共23个指标。罗守贵、甄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区域综合实力、教育资源与潜力、科学技术资源与潜力、企业创新能力、信息条件、区域政策与管理水平等六大类共52个指标。范柏乃等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6期,将创新能力分解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等五大类共20个指标。

当然,上述三种分类不是绝对的,三种之间又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关系。

笔者在研究广西柳州市创新能力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成果,而不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是:虽然目前已发表的区域创新评价指标有许多评价项目是必要的,如人文环境、政府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等,但从数据采集的角度看,有的学者提出的衡量指标是很难收集到数据的。如留住国内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力,国内购买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压力,产业群的普遍性和深度,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外技术依存度,对国际投资的开放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支持创新的相关环境条件等项目,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虽然有人用他们研究的指标体系对某些区域的创新能力作出过评价,但至今为止,发表这些成果的研究者们既没有就这些项目提供具体的衡量指标(如留住国内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力、国内购买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压力、产业群的普遍性和深度用什么指标来表示;也没有公布过他们评价这些城市的具体依据。因此,笔者也一直怀疑他们对这些城市评价结论的可靠性。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作理论探讨而是为了用于评价的。没有实用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没有完成的研究成果,难以量化的指标和难以收集到充分资料的指标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指标。为使评价指标更具有实用价值,笔者认为在区域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上,除了遵守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一般原则外,还应坚持下列原则:

75

(1必要性。即从科学性出发,该要的不能少,不该要的和可要可不要的坚决不要。

(2可量化性。即选取的指标一定是可量化的(可用数据表示的。

(3可收集性。即选取的评价指标尽量与国家现有的社会经济统计报表指标一致,既减少重复劳动,又避免采集不到足够的数据。

(4可比性。即选取的评价指标在不同区域之间和不同历史时期是可比的,以增加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总结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1无论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将创新能力指标分解为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还是从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将创新能力分解为知识生产(创造能力、知识传播

(扩散能力,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能力,或者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解为信息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能力或者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人力资源及潜力、科学技术资源及潜力、企业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与条件、区域管理水平等,大家使用的评价指标都有部分共同之处(说明有共识。共识度最高的指标,应该是衡量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指标。(2无论从哪种角度出发,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成果这三项都是公认的评价内容,而创新基础(包括综合经济实力、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与条件、区域管理水平等、创新投入(包括研发投入、教育经费等最后都可以分解为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知识生产(创造能力、知识传播(扩散能力,知识的应用与

表1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

人才资源人才总量

从业人员总数与产业分布、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及行业分布、研发人员总数及

行业分布、技能型人才总数、技师与高级技师人数、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每

万人中工程技术人员数

人才质量

与结构

受教育

情况

人均受教育年限、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制造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每

10万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研发

人员学历结构、技术工人学历结构

专业技

术水平

研发人员技术职称结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制造业工程技术人

员职称结构、技术工人等级结构

物质基础国民收入G DP总量、人均G DP

研发投入

研发投资总额、R&D投入占G DP的比重、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企业研究开发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部R&D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

经费拨款、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地方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例、地方财政资金

在全部R&D中的比重

教育投入

教育投资总额、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投资

占G DP的比重

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数、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

创新成果

发明发明专利授权数、实用专利授权数、新型专利授权数

获奖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数、获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数及占本省的比例高新产业高新企业数、高新企业工业总产值、高新企业销售收入、高新企业利税新产品工业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率、工业新产品销售利润

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85

转化能力都离不开这两项内容,如果我们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来罗列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必定会出现重复开列指标。创新的成果(如发明专利、新产品产值率等,就是创新产出,这是没有争议的,如果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个大类将更为简洁明了。

在对现有的评价指标进行归纳之后,再按必要性、可量化性、可收集性、可比性进行筛选,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进行整理,我们将区域创新能力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其中人才资源包含人才总量和人才质量两项二级指标和18个观测点;物质基础包括4项二级指标和16个观测点;创新成果包括5项二级指标和14个观测点(见表1。

二、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创新型社会除了公认的几条衡量创新型国家的简单标准外,没有评价区域是否进入创新型社会的具体标准。虽然关于区域创新力评价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我们看到的只是评价项目(或者说评价内容,还没有看到评价标准(即数量指标。那些用自己研制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的研究成果,只公布了各地区创新能力的排位情况(相对地位,既没有公布他们的评价依据(数量指标,也没有说明定性情况(哪些区域进入了创新型社会。因此,我们很难利用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某一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

根据评价数据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排位是有价值的,它可以使我们了解各区域的相对地位。更何况创新型社会的标准也会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指标。但是,只有排位而没有绝对指标也是不行的,因为没有绝对指标我们就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达到目标(哪怕是阶段性的,没有努力的方向。因此,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还必须确定各项指标应达到的标准。

在缺少对创新型城市衡量标准共识的情况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只能以先进城市作为参照系,以先进城市目前的标准作为达标的标准。因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先进城市总是赶超的目标。由于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每个城市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能在所有指标上都领先,因此,以先进城市为标准应该是一组先进的城市达到的标准,而不是某个城市达到的标准。

2006年我们在研究柳州市人才创新能力以及对柳州市政府要实现的创新型社会目标进行评价时,收集了国内在创新方面比较先进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的相

关数据,以这三个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指标为参考,得出了我国未来5年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如下(见表2:

表2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表

指标单位北京上海深圳取值

人才资源人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514.514.515从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12每万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人180015001650 25岁以上人口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1515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者占专业技

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比例

%6565以上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万人168

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中的比例%6565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从业人员

中比例

%2525每万人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人80以上8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型从业人员的比例%2525

95

续表

指标单位北京上海深圳取值

物质基础研

年研发投资总额亿元200

R&D投入占G DP的比重%62.83.62年人均研发经费元22002200市财政科技经费拨款亿元20

政府科技经费占R&D投入的比例%1010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44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当地R&D的比重%50以上7070万人R&D全时当量人?年4545教

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 DP的比重%4以上4以上4以上4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100100100100高中阶段入学率%10090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4545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万人70以上60以上15以上

从业人员培训参与率%70以上80以上80以上

创新成果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件15001500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件200200国际科技论文年收集数篇25000

技术

进步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65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 DP的比

例%3535

说明:由于这三个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实现创新型社会开列的项目不一,我们前面所列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很多项目在这三个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没有,因此,上述指标与前面所列指标不完全一致,但最主要的都有了。

由于城市文化基础不同、功能定位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各城市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达到上述所有的标准。在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会有所长,也有所短,不一定要在每个指标上都达到上述的水平才能称之为创新型城市。但是,上述指标是决定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达到不同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城市有不同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选取了上述标准。

依据上述标准对各地区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对各地区创新能力进行排位和定性分析;各地区依据上述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也可以知道自己离创新型城市有多远。

[责任编辑:石上流]

06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欢迎阅读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

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

发展的专项规划。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有16 , 1.84到 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开展状况。当前,我国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通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一等奖(10项)-1-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烟台发展研究(烟台市创新型

一等奖(10项)-1-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烟台发展研究(烟台市创新型

烟台市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结果 一等奖(10项) 1. 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烟台发展研究(烟台市创新型城市研究课题组) 2. Almost periodic random sequences in probability(依概率意义随机概周期序列)(山东工商学院韩玉良) 3. 两元指纹向量聚类问题的复杂性与改进启发式算法(山东工商学院刘培强等) 4. 以酯基和胺基为端基的聚酰胺-胺超支化聚合物功能化的硅胶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其对金属离子的结合性能(鲁东大学曲荣君等) 5.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控制研究(山东工商学院李中东等) 6. 凋亡仰制基因survivin特异性shRNA诱导喉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烟台毓璜顶医院陈秀梅等) 7. 中国汉族人脂联素基因+45G15(T/G)及+276(G/T)多态性与囊卵巢综合特相关性研究(烟台毓璜顶医院张宁) 8. 低分子肝素使用时机对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和DVT发生率的影响(烟台山医院马卫华等) 9. HPLC法测定复方甘草酸苷胶囊中三组分的含量(烟台职业学院杜萍) 10. 基于时空尺度及利益关系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山东工商学院王广成等) 二等奖(21项) 1. 烟台公路建设与管理论文集(课题)(烟台公路学会于基明等) 2. Spectral radius of graphs with given matching number(给定匹配数的图的邻接谱)(山东工商学院冯立华) 3. Some separation axioms in I-fuzzy topolgical spaces(I-模糊拓扑空间中的分离公理)(山东工商学院李宏艳等) 4. Agrilnfo: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a call centre in China(山东工商学院高文等) 5. Application of LMS200 Laser Examintion in Intellectualization Longitics Transporting(LMS200激光检测在智能物流搬运中的应用)(山东工商学院隋金雪等) 6. 海水在膜吸收法脱硫工艺中的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孙雪雁) 7. 香花槐根段快繁技术研究(烟台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孙太元等) 8. 蓬莱海市蜃楼形成的气象因素季节分布及征兆(蓬莱阁管理处朱龙)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最新)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建设健康城市是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卫生城市的升级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X版)》《X市X区健康城市建设规划(X-X年)》要求,结合街道实际,现制定X年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健康X”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政府主导、共建共享,问题导向、创新发展,属地管理、市区联动,城乡统筹、典型示范,打造特色、分步推进”的原则,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宗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幸福的新X。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健康宣传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全方位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文明素质,建设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X,实现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 各社区(村组)要按照《X市X区健康城市建设规划(X-X年)》

指标要求(市上新调整),结合自身职责任务,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X年在认真落实各项指标任务的同时,侧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浓厚的健康城市建设舆论氛围 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努力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热情,形成市区联动、全民参与、城乡同步的工作格局,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一是社区(村组)要建立快速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快速、准确宣传报道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二是各社区(村组)要按照“属地管理”责任,以营造健康文化为重点,充分利用辖区单位、小区、公共场所的宣传橱窗、墙报、电子屏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全周期、高频率的宣传健康城市建设,让健康理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三是各社区(村组)要以活动为载体,紧扣健康城市重点工作,围绕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五个方面的内容,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强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宣传进机关(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村镇、进家庭等活动,让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工作家喻户晓,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深入人心,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街道上下迅速掀起健康社区和健康村建设工作热潮,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二)抓好“健康细胞”建设 按照市健康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X市健康细胞建设标准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第5卷第10期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5.No.10 2007年10月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VELOP MENT OCT.2007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卢小珠,卢宁宁,邹继业,赵选忠 [摘要]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卢小珠,广西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卢宁宁,广西工学院管理学副教授;邹继业,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选忠,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728(200710-0056-05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技术革命的生命。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战略,许多城市都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准可以称为创新型城市?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理论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异,各个城市在制定目标时各有各的内容和标准。这不仅使将来是否实现创新型城市无从评价,而且使构建创新型城市成为

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篇一: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西宁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根据科技 部《关于同意青海省西宁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函》 (国 科函字[20xx]82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科发体[20xx]155 号)、《关于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专家咨询意见的函》(国科体函[20xx]7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西宁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涅源、涅中三县及建设中的海湖新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是一个由汉、藏、蒙、回、撒拉、土族等3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青藏局原唯一人口超白万的中心城市。 西宁地处“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路,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结合

部,是古代东西交往的必经之路。市区平均海拔2275 米,平均气温摄氏度,年均降水虽425毫米,冬暖夏凉,是 名符其实的“中国夏都”。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西宁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产业重镇,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为主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铝锭、特钢、铁合金、数控机床、明胶、藏药、藏毯、特色农畜广品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孚有一定声誉。有色金属、冶金、医药、建材、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和优势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轻金属、硅材料和中藏药为重点的新型产业群正在崛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已在全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带 动作用,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20xx 年,西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521元。西宁市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奠定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坚实基础。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xx 年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西宁的意见》明确要求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doc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 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 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 据悉,到2016 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共性、关 键性标准涵盖的主要标准领域主要包括:数据与服务融合平台、主数据、数据挖掘分析、跨 系统信息交互、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维等促进系统、数据与服务融合等。 国内目前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组织包括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林透露,目前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包括《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 6 项。 《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 了智慧城市的SOA 应用参考模型及智慧城市建设中SOA 标准的综合应用建议,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运行和维护。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 市的技术参考模型、基本技术原则 6 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 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是指导和综合应用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服务实现标准的依 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1 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对象、范围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其中评价指标中包括技术原则和要求以及设计与使用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 及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评价,是指导智慧城市具体技术、服务实现的标准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2 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 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与评价。本标准是评估后续智慧城市具体应用与 服务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 3 部分:建设管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 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标准中建设管理内容主要指城市建设中的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 理运营理念,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协同化、智慧化,提供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目前相关资料较少,应该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数据资源集中和共享,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制定。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

创新型城市是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单元。创新型城市是在特定的城市行政区划空间范围内,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为创新主体,以创新主体通过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共享所形成的以邻近性和社会根植性为特征的具有自组功能的创新系统为创新载体,以创新行为的普遍化、规模化和常态化为特征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城市的新分类、新性质,是以自主创新的角度考察的城市类别。创新型城市是通过将新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人城市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城市内经济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城市竞争优势,促进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1]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个别重要城市的优先发展来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推动整个国家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创新型城市探索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和城市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 1、创新型城市建设背景 创新型城市理念和目标的提出,是在新世纪全球竞争加剧,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背景下,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现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特别要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支撑引领功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模式的转变,加速形成国家、区域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中国,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国家税收出自城市,90%以上的大学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创新型城市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下兴起的城市战略发展思路。具体来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规定了未来十五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其核心是自主创新,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在此前提下,国内许多城市响应国家政策,纷纷提出各自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表。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在内的国内至少有2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目标,因此,创新型城市在国内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2、国内实践回顾 从国内看,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寻求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和谐社会等是激活创新型城市研究与建设的直接原因。2003年,上海市提出到2010年形成城市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机制,使上海成为国家和国际知名的创新中心。2004年11月,合肥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5年,北京市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2008年6月12日,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此后,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在内的国内众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目标。 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同意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城市申报的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方案,支持这16个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发改委要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要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健全创新体系、聚集创新资源、突出效益效率、着眼引领示范,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若干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此次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6个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城市颇具代表性,综合考虑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影响、基础创新能力、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和城市区位优势等因素,选择的城市都各有特色,有较强的示范意义。一是东部沿海开放的经济发达城市如广州、杭州、青岛、大连、烟台和厦门,二是长江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无锡和南京,三是长沙、合肥、郑州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四是成都、西安等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五是沈阳、济南等老工业基地。 在国内较早确立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的是深圳。随后合肥、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五个国家主要科技中心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很快进入准备和实施阶段。从基础条件上看,这六个中心城市各具特色,但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智力资源,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完善。从发展目标来看,六个城市都提出了以创新型城市为中长期发展目标,但其定位各有不同。深圳更加强调这一战略的主导性和“国家级”、“率先”两个概念,并十分突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及人才、产业、知识产权与支持系统的作用。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探索为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可以概括为:坚持制度创新和集群式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和培育自主创新的城市文化[3];北京则更加强调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注重自身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天津立足本地实际,更加强调基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上海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提出在知识竞争力方面进入世界级大都市的行列;南京将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个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科技对产业的引领显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特色;合肥则主要围绕国家级高校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建设国际著名科学城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从任务上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六个城市均提出整合现有资源、培育创新能力的核心任务。从主要政策走向上看,六个城市都提出了吸引人才、营造环境、扶持企业、集聚资源、开展合作等。除了上述六个城市,后来又有武汉、西安、沈阳、温州、宁波、青岛、杭州、无锡等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与措施。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尚在探索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1、深圳模式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培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城市的集成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经过多年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努力,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较好的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培育了一支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4]2010年7月,深圳公布《深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有七项具体目标,即①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②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③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④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或超过20件;⑤有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人才成为重要的城市资源,城市成为各类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的高地;⑦创新机制灵活,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文化多元交融。 2、上海模式 提升城市“知识竞争力”,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上海是通过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来推动城市创新,其经验主要体现在:推动自主创新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推动自主创新具有强烈的应用导向、推动自主创新具有突出的国家目标。 3、大连模式 整合创新资源,以增强城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等创新资源,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5] 4、合肥模式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 蒋晓岚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 230051 【摘 要】创新型城市探索促进了区域经济理论和城市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内至少有2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尚在探索之中,回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程,总结创新型城市建设几种模式和基本经验。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主体模式 (下转第38页)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思路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思路 2013年健康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以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商贸名城为目标,改善城市卫生,营造健康环境、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改变生活方式、提升行政管理能力,保障公共安全、理顺创建工作机制,深化创建活动,继续推进“五大工程”,扎实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为我市加快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两区六城”建设再添新动力。 一、进一步改善市域环境卫生。着重开展四大环境卫生整治力争八个方面的突破。重点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开展以登革热防控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开展以保障四大展会为重点的重大节庆环境整治、开展以节能低碳为重点的综合整治等四项整治行动,力争在“四边三化”面貌、污水排放、尾气排放、固废处理、菜市场和路边摊点、小区毁绿种植农作物、建筑工地、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等八个方面得到突破。 二、进一步提升市民健康素养。着重开展五项活动着力改善四方面的不良现象。重点开展4月和9月两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市镇村三级健康大讲堂、全民健身节、健康促进宣传周活动和群众性创建活动等四项活动。纠正车窗抛撒垃圾现象,纠正油、盐、烟、酒的不良生活嗜好,改善全民运动的现状,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继续深化健康细胞和无烟单位的创建活动、深化卫生先进单位和卫生村的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单位和文明村的创建活动,推进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深

化。 三、进一步改善社会公共秩序。加强六方面检查整治提升六方面的社会秩序。一是加大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食品市场秩序;二是加大安全生产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企业运营秩序;三是加大交通环境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道路交通秩序;四是加大非法行医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医疗市场秩序;五是加大非法出版物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健康文化市场秩序;六是加大十小行业整治的力度,着力营造市民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从各种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入手,协同有关部门,加强联合整治,合力共建优美、整洁、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 四、进一步改善创建工作的运行机制。一是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机制。对接全市“网格化”的网格模式,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合理划分责任区块,实行定人、定岗、定责,抓具体,促深入。确保创建工作全方位、全覆盖、精细化管理,不漏管不失控,不留空档不留盲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解决创建活动中“面积宽、基础薄、人员少、经费缺”的问题,促进创建工作由“粗放被动型”向“主动、精细、长效”转变。二是进一步调整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估办法。根据全国爱卫会及省爱卫会的工作部署,适时调整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并根据新的指标体系重新建设健康城市评估办法,树立绩效评估意识,建立实地检查、听取汇报、模拟评估等工作机制。三是精简和完善健康细胞建设评估体系和办法。进一步做好建设健康细胞的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

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 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 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为了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确保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要求。为将这一要求具体落实细化,形成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派员参加,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在市统计局、科技局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指导配合下,对“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参照系(本文仅限于治安安全)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南京市“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和框架。一、关于“全国最安全城市”的概念对一个城市而言,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而城市安全,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招商资源。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正是为了营造城市安全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参照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结合维护城市安全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概念应由三个基本概念组成: 1、城市所谓城市,《辞海》中规范的解释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对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2、安全关于安全,就其本质而言,即: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人们最关心的看,莫过于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安全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安全,应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一切因素;而狭义上的安全,主要指治安方面的安全。因本调研主要集中于政法、综治工作“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目标、任务,故将此安全限定为治安安全,以便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3、安全城市安全城市,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没有危险,市民不受威胁,生产、生活不出事故,群众普遍有安全感的城市。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的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利益关系的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矛盾冲撞,许多新的犯罪诱因不断产生,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上升将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只要保障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控制力控制住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破坏力,且破坏力的幅度控制在社会和群众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那么城市社会治安就是平稳的、安全的,即为安全城市。这是目前国际、国内犯罪学研究的共识。 4、全国最安全城市根据我国城市规模、行政等级的不同,城市间的可比差距加大。为科学、客观地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含本市)作为参照城市,即:在全国同等城市(副省级市)中,治安安全最好的城市就是“全国最安全城市”。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最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文中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基本设想,系以统计学和统计分析实践中常用的五级量表为依据,将15个副省级城市的测评情况分为5个档次,凡综合评价为第一档次的,即为“全国最安全城市”。二、关于“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全国最安全城市”和对“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国最安全城市”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们对“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评价或者说怎样才是“全国最安全城市”,则属于主观认识的范畴。所谓对“全国最安全城市”进行科学评价,就是要对评价范围进行科学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科学确定,对评价方法进行科学选择,这就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设立“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目前,世界各国对“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评价尚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警方登记的刑事案件数量作为衡量是否安全的主要指标,如日本主要依据警方报告的案件数,台湾地区主要依据暴力案件和盗窃案件的升幅,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依据报警案件数等等。以刑事案件立案数作为评价是否安全的主要指标,这虽然是世界通行做法,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安全评价的研究成果,如英国警务专家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七项评价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刘玲玲1刘洁2刘晓静3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 065000)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16) 摘要:本文在分析创新型城市内涵基础上,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对目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指出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 F299. 22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ies Liu ling-ling, Liu jie Liu xiaojing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065000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innovative city. Representative of domestic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ity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y is review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innovativ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view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杨冬梅、赵黎明[1]等人定义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 1刘玲玲(1977-),女,河北,汉,北京城市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问题,电话:E-mail:,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教三楼A302,邮编:100083 2刘洁(1979-),女,河北,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城市发展 3刘晓静(1977-)女,河北,汉,河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社会保障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说明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 (一)基础条件 城市基础条件状况是城市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创新产生的必备条件。从全球来看,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大人口规模。城市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均GDP、每万人拥有的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和城市环境三个二级指标。 (二)创新投入 创新资源的投入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创新投入主要包括创新人员的投入和创新资金的投入。创新投入指标由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四个具体指标构成。 (三)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用来反映创新的成果。创新绩效指标由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 的比重和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四)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环境指标由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以及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情况等六个方面构成。 二、指标体系框架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城市环境(%) 创新投入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3.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 创新绩效1.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2.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的比重(%) 5.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篇) 创新环境1.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 2.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 4.科学技术普及 5.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 6.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 三、数据来源 创新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试点城市(区)的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二是各试点城市(区)上报的数据;三是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相关统计数据。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戚涌

一、创新型城市概述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生产力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与创造的发展史,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城市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而且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和内生动力。国际上许多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熊彼特(J.A.Schumpeter)系统地研究了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长波理论和创新理论,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较为完整的理论解释。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变化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技术的变化以创新形式出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经济要借助科技起飞,只有当技术发明应用于实践时,经济飞跃才能实现。城市发展是一个创新的运动过程,同样呈现长波理论所描述的周期性特征,导致经济发展周期的技术变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创新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1]。 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先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和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城市形态[2]。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的度量标准为:技术对外依存度不超过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超过70%,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超过70%,R&D投入占GDP总量的比例超过3%,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4%。除了上述硬性标准外,创新型城市还应该有良好的创新制度和政策,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创新型企业,产生良好的产业集聚,能够有效配置城市的创新资源,倡导先进的创新文化,重视区域与国际合作,是区域经济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中心城市。 创新型城市建设应该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产业结构和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以及地理特点,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与优势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城市创新体系,成为自主创新的示范引领区。如我国北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影响,上海市的产业、科技、金融和国际影响,深圳市的经济体制、市场环境、地理位置和外贸优势等都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戚湧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立足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概述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度量标准,介绍了国际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现状和成功经验,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06)11-0012-04 收稿日期:2006-08-03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软科学课题(C0600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SJD630011) 第一作者简介:戚湧(1970-),男,江苏泰州人,博士,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和产业经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