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六年级(2)班孙智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习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新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教师出示一堆煤,师:将这堆煤倒在地上,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在猜想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演示、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自己得到结论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符合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结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中,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1、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

2、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三、多层次设计练习题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准备不足的关系,学生参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面小,小组合作分工不太合理,使每个学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实验中去。这样少部份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点被动、遗憾进行学习,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虽然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合作意识还需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试验的默契还需加强。

《圆锥的体积》教学说课稿

六年级(2)班孙智

一、教材说明:《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习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三维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是:1、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协作的能力。

目标解析:

1、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

2、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3、通过练习,形成技能。

三、教法设计:

1、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复习有关圆柱体积知识后,教师出示一堆煤:将这堆煤倒在地上,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演示实验、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自己得到结论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符合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认知。

3、多层次设计练习题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情境题,发展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1、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动手操作与讨论,得出结论。2、观察对比、归纳总结出圆锥体积公式,并能复述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3、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加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设计说明:1、复习完成一组有关圆柱体积的计算;2、提出问题。3、就提出的问题,通过猜想、观察、动手操作、对比、归纳总结,得出圆锥体积公式。会用语言表述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4、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圆锥的体积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通过分小组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发展数学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前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学具,沙子。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猴子与小白兔换雪糕的故事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已知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猴子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小猴子拿着一个圆锥形(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 2、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小猴子贪婪的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小猴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小猴子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如果这时小白兔和小猴子换了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小白兔,小猴子手上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和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想全班同学汇报) 小白兔究竟跟小猴子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 你觉得用()个换才合理和你们组的同学讨论讨论,然后举手发言 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我们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老师手上现在也有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它们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课前准备好的圆柱体、圆锥体和沙子,我们小组来做实验,看看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关系是什么? 1、小组实验 3、小组汇报结果并统计 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倍 4、在等底等高的前提条件下,是不是所有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呢?老师这

5.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将新知识转化为原有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沙、米,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故事引入: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的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当人们都说他是天才的时候,他却谦虚的说:天才=99%的汗水和1%的灵感。孩子们,请记住这句话吧,你的未来一定会很出色的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爱迪生的一个小故事开始吧,有一天爱迪生让他的助手测量一个灯泡的体积,由于灯泡的形状很不规则,助手苦苦思考,还是没有答案,爱迪生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他将灯泡

里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量筒中(教师拿出圆柱体量筒作演示),就得出了灯泡的体积。你能说说爱迪生这样做的理由吗? 师:因为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板书) 2、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爱迪生帮他的助手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帮打谷场上的农民伯伯们一个忙(用多媒体显示一堆圆锥体的小麦堆)请大家算算这堆小麦的体积。看看谁是未来的爱迪生 生:利用爱迪生的方法,利用一个圆柱体或长方体大桶来装这堆谷子,就能求出这堆谷子的体积了。 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呢? 生:长×宽×高 师:非常棒,其实呀不管是爱迪生,还是未来的爱迪生某某都是运用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来解决新的问题,今天我们同样能不能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找到一种简单而又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呢? 板书:圆锥体积 二、讨论问题,提出方案 1、现在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找到手中圆锥的体积。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好。 各小组汇报: 把圆锥投入装了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中,求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

(完整版)六年级数学下册_圆锥的体积教案_苏教版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3.增强自主探究新知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学习价值,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索并生成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学资源】 课件,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形容器、装有水的大圆柱形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锥的特征有哪些?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 2.怎样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旧知识的复习能很好扫除学生学习障碍,铺平学生学习的道路。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关系。 1.设置情境:王师傅按要求要把一段圆柱形木料削成一 个最大的圆锥形零件。 想一想:削成的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2.猜想:原来这个圆柱的体积大约是圆锥的几倍或圆锥 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是圆锥形物体最常见的加工方法。把它引入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来

自于生活,同时还让学生朦胧意识到等底等高的条件可能与体积计算有一定联系,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验证猜想: 1.利用两个容器,思考运用什么策略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并操作验证。 2.交流并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3.质疑:结论科学吗?有没有什么缺漏? (1)引导学生看圆柱形水槽和圆锥形容器,它们的体积关系也是三倍吗? (2)思考并交流:为什么不是三倍的关系? (3)比较原来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结合王师傅削成的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想想该怎样完善这句话? (3)结论: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设计意图】小结时学生往往对结果感兴趣,而对条件限制忽略,造成结论的不科学性。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设置的矛盾冲突促使学生来个回头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 (三)总结提升。 1.根据研究结论,计算圆柱形木料的体积和圆锥形零件的体积。 2.比较两个计算式子,发现了什么? 3.总结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3 1×底面积×高 4.追思:公式中“底面积×高”计算的是什么?我们在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注意什么? 5.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15平方厘米,高8厘米。 (2)“练一练”第一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使用公式计算时容易将“1/3”忘记,其原因是未能深入理解公式的含义,本环节是通过对比、追思、强化,加深学生的记忆,使新知建构正确、牢固。 在“新知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时,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强了体验的力度,享受科学探究的成功的喜悦。 三、新知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发布者:景湲淇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第33~34页。 二、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还没有学,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至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圆锥的体积导学案.doc

圆锥的体积导学案 东仁堡小学“2+2”高效课堂数学导学案(b版)年级:六年级编号: 04 课题:《圆锥的体积》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时段:家庭学习时间:20分钟) 1、复习圆锥的特点及圆锥的高。 2、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做习题练习册第10 页3题 3、自学课本第10页内容。【课堂导学】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索与发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二、导学过程:策略流程自学研读内容学法时间合作交流内容 学法时间展示反馈内容方式时间点拨整理知识生成规 律总结复习旧知,做好铺垫(预设时间:9分钟)拿出预习本,再自查做题情况,看有没有补充的。小组交换检查预习的作业。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全班小结:圆锥是有一个曲面和一个圆形组成;圆锥的高是圆锥的顶点到地面的距离。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创设情境,引发猜想(预设时间:10分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来,圆锥的体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同桌交换交流自己的想法,心得。小组代表1:圆锥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小组代表2:不同意第一组结论,因为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小组代表3:用等地等高的圆柱型容器和圆锥型容器做盛装实验就可得出圆锥体计算

公式小结:圆锥体体积等于与它等地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是v= 1/3sh。引用新知,巩固所学(预设时间:14分钟)布置习题:做练习册第11页1题2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全班集体订正。小结:同学们都能熟练运用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在以后计算中要注意不要忘记乘以三分之一。巩固练习,拓展深化(预设时间:7分钟)布置习题:做习题教材第页“试一试” 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完成习题。指名班演,集体订正。引导小结:计算时除不要漏掉乘1/3外,还要注意,能约分的要先约分。三、板书设计圆锥的体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 =1/3×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1/3sh【达标训练】 1 .填空(1)、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已知圆锥的体积是 18 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2)、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已知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程春涛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圆锥体积》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下《圆锥体积》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下《圆锥体积》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Sh 2、完成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学习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三、达标测评: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②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塑料板一块、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指名学生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教师:片中的吊灯、轮船、跳伞运动员、潜水艇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端的砝码挂在同一侧,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2圆锥第2课时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人教版.doc

第2课时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计算圆锥体积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法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各一个,水(或沙子)。

节 一、引入新课。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柱的其中一个底 面缩到圆心时,这时它就变成了和原来的圆 柱等底等高的圆锥。此时,圆柱的体积到底 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圆 锥的体积) 学生倾听老师谈话,进 入新课学习。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 柱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圆锥的 体积是( 4 )立方分米。 2.用15个同样的圆锥铝坯,可 以铸造成( 5 )个与它等底等高 的圆柱体铝坯。 3.把一个体积为24cm3的圆柱 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答案:24×(1- 1 3 )=16(cm3) 答:削去部分的体积是160cm3。 4.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体 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 是6cm2,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 厘米? 6×3=18(平方厘米) 答:圆锥的底面积是18平方 厘米。 5.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 是25.12米,高3米,如果每立方 米沙重1.7吨,用一辆载重5吨的 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答案:25.12÷3.14÷2=4(米) 3.14×42×3× 1 3 ×1.7÷5≈ 18(次) 答:18次可以运完。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探究圆锥体积公式:(教学例2) (1)把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套在透明的 圆柱里,猜一猜,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样 的关系? (2)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 关系 ①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桶水,还有等底 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的容 器。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 据的收集整理。(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a.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b.各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c.观察并根据汇报结果,说说你的发 现。 ②进一步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 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师用PPT演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装水实验一次。 1.(1)猜想等底等高 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 关系。 (2)实验探究 ①生说实验方法 ②学生观察分析得出: 当圆柱、圆锥等底等高时, 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 的水。 ③组内讨论并尝试总 结实验结果。 2.(1)读题,分析题 意。 (2)生讨论:先利用 直径求出半径,再用 S=πr2,求底面积。 (3)生解答例3。 (4)全班汇报,订正 结果。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教学内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法学法】 试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底等高圆柱圆锥各16个,盆子4个(装有适量的水或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激情 这里有一堆沙子,它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试验探究、合作学习(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探究一:(分组试验)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1、猜想:猜想它们的底、高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请拿出圆柱、圆锥进行试验,试验后记住结果; 3、汇报试验结论(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4、教师介绍数学专用名词:等底等高 探究二:(分组试验)研讨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大胆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2、试验验证猜想:每组分工合作(一人记录数据,三人拿圆锥 装满水或沙倒入圆柱内),通过试验,你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边试验边记录试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每组的试验) 3、小组汇报试验结论(注意汇报出试验步骤和结论)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学案:8.3.2 圆柱、圆锥、圆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8.3.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习目标 1.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球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球的体积的计算公式。 基础梳理 1. 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 (r是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 (r是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 (r分别是上、下底面半径,l是母线长)。 2. 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公式: (r是底面半径,h是高), (r是底面半径,h是高)。 (r分别是上、下底面半径,h是高)。 3.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随堂训练 1.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以其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侧面积是() A.4πB.3πC.2πD.π 2.如果轴截面为正方形的圆柱的侧面积是4π,那么圆柱的体积等于() A.πB.2πC.4πD.8π 3.如图,一个底面半径为2的圆柱被一平面所截,截得的几何体的最短和最长母线长分别为2和3,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5πB.6πC.20πD.10π 4.体积为52的圆台,一个底面积是另一个底面积的9倍,那么截得这个圆台的圆锥的体积

是( ) A .54 B .54π C .58 D .58π 5.若球的过球心的圆面的周长是C ,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 .C 24π B . C 22π C .C 2 π D .2πC 2 6.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处的三条棱长分别是3,3,6,这个长方体它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 .12π B . 18π C .36π D . 6π 7.若将气球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它的体积增大到原来的( ) A .2倍 B .4倍 C .8倍 D .16倍 8.已知圆锥SO 的高为4,体积为4π,则底面半径r =________. 9.已知一个圆台的正视图如图所示,若其侧面积为35π,则a 的值为____. 10.已知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半圆,且面积为S ,则圆锥的底面面积是________. 11.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其表面积为________. 12.一个正方体的八个顶点都在体积为43 π的球面上,则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______. 13.(1)已知球的直径为2,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圆柱里装满沙子,倒入与他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次正好倒完。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圆锥的体积1》导学案

圆锥的体积1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活动单 导学案 调整与改进 【活动方案】 活动一:提出猜想巧验证 下面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 等。 1.估计一下:上图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 2.动手操作:用课前住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空容器,先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水,再小心地倒入圆柱形容器里,看几次正好倒满? 3.交流各组实验结果。 4. 想一想: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 有什么关系? 5.因为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 圆锥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 活动二:运用方法巧解题 1.完成数学书第30页“试一试”。 1. 完成数学书第30页 “练一练”。 2. 组内校对答案,互相批阅。 一、复习铺垫、强化转化思想。 1.圆柱体的体积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圆柱------(转化)------长方体 2.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3.同学们觉得把圆锥体转化成什么比较好呢? 圆锥------(转化)------圆柱 二、正确选择、训练直觉思维。 1、教师拿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圆柱体和圆锥 体容器展示给学生。提问: (1)同学们打算如何转化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 (2)如果让你在这么多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中选择两个来探究,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 三、大胆猜想、培养想象能力 在确定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 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猜想:等第等高的 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说明想法。 四、实际操作、探究掌握新知。 1.学生分组,探究等第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结果。 学生的实验结果如下: (1) 用领取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柱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课题: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圆锥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求圆柱的体积及 圆锥的认识之后,学习的又一个求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内容, 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解决“空间与图形”问题的内容。 教科书中通过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里到沙土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在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 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从而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安排了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内容,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先呈现了“类比猜想”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来提出猜想,但“底面积×高”计算的是圆柱的体积,所以学生会想到圆锥体积可能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一,学生可能进一步猜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 教材中呈现了用做实验来“验证说明”的方法,即用一个空心圆锥装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

满来验证,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创造条 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实验,亲身体验,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 学生分析: 通过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作业或测试中,计算圆锥体积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忘了乘三分之一。圆锥的体积公式 是“底面积×高÷3”,如果我要问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我相信全班的学生都会回答,并且准确无误,但是在具体算 圆锥的体积时候,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忘记“除以3”。这是 为什么呢?答案是:没有注意到是圆锥,以为求的是圆柱。知道是圆锥,但在写的时候,就只记得底面积乘高了。是不是学生在运用公式的时候,就和记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差距呢?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圆锥的体积 公式,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 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以及很好的操作性;让学生有通过汇报、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也训练语言的表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 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4.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资源: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一套,一些沙或米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板书相

应的计算公式。)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呢?(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4.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研究比较简单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例5。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2)让学生猜想:图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 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导学案

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8课时 圆锥的体积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能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夏天,小狐狸与小白兔都在大树伯伯那里买了一支雪糕,小狐狸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形状如下图),这时小狐狸要与小 白兔交换雪糕,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跟小狐狸换吗?为什么? 。 二、自主探究 1.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1)猜一猜:我们知道可以把一个圆柱通过切、削,转化成一个圆锥,那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 ) (2)合作探究。 利用你们手中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圆锥形容器和沙子等学具,用倒沙子的方法来试一试,你会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小组的同学交流! 我的发现: 圆柱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 )倍 等底等高 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 (3)你会用字母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V 圆锥=( )V 圆柱=( )sh 我的收获: 。 我的困惑: 。 2.练一练。 把你的理由写在下面的横 线上,并和你的同桌交流!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还要注意什么?

课 外 拓 展 三、课堂达标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3 1。 ( ) (2)圆柱的体积大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 ( ) (3)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他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 ) (4)圆柱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 ) 综合: 2.一个近似圆锥形状的野营帐篷,底面半径为3米,高为2.5米。 (1)帐篷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帐篷里面的空间有多大? 3.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5平方米,高2米。用这堆沙铺在长400米、宽3米 的路面上,能铺多厚? 四、拓展练习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68立方厘米,已知它的高是24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 学习方法指导: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作者:————————————————————————————————日期: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