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 王宏建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综上: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与道德对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五)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讲,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3)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1)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2)艺术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

(3)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1)哲学影响艺术。

(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1)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活动来反映客观世界。

(2)艺术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的。

(3)哲学主要是做用于的人们的理智,以理服人。

(4)艺术不但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作用于情感,以情感影响人。

(5)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

(6)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精神生活)

总结:作为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且,艺术同其他得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也具有一般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其产品即艺术作品,则也有一般物质产品相似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作为精神生产形态的艺术生产.无论是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还是从产品的消费来看,或者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与一般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第二层涵义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3)“艺术生产”只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部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它一方面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有着一般物质生产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

特殊性:

(1)“艺术生产”是和人的意识直接相联系的,而与物质的关系是间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是其审美属性,他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3)从生产过程来看,艺术创作不仅涉及一般的制作,更是一种创作,在其精神产品中传达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独特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

“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与区别:

1、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时不同的

2、从产品的消费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审美认识和审美感受的行为,它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和对生活的体验。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1)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目的。它所表现的,是主题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所以,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2)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将主体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该做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

1、所谓艺术史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而所谓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

2、从根源上看,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一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

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

3、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

(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

艺术与宗教“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

相同:

1、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2、都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

3、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不同:

1、真实性:艺术与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只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2、形象性:宗教和艺术虽有相似之处,但从本质讲,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

相同:

1、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2、都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

3、都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这一点是相同的,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不同:

1、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美。所以艺术的认识内容,则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的认识本质。

2、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

3、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的三大特性: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者的前面,即是说,它必须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

1、从创造过程来看,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凭感官无法直接把握的,同时又需要理性认识中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创造出一个艺术形象。

2、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感官上的快适,而且还作用于观众的理智,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得到理性的满足,得到美的享受。美感在本质上应该是感官的快事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

2、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表现着艺术家的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同是还必须具备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世纪。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所谓“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艺术的再现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地的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将他所认识的客观,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文字、语言、音律、节奏、线条、色彩、青铜、大理石等,充分传达和表现出来。

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还有另一层含义:即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

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用象征、寓意、夸张、变形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

识,直抒胸怀。

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挚与真诚。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

事实上,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观的体现,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任何艺术作品,其形象上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是他的个性的表现,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表现。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作。

1、首先,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

2、其次,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3、再者,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作。

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创作出来。它和一般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美的独特创作。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依据或根源,

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1、与现实美不同,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的美;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2、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作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懒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转移的。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社会是由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诸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基础。

所谓所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条件: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所谓“人化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他对美的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制约着对审美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发生美学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在不同关系中,和不同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1美的本质

1)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

美的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关系。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一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

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2)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

3) 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

一个事物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表现出本质地真理,以其具体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种现象、这种形式这种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突出、鲜明、生动,那它就是美,这就是美的本质。

2.美感的本质

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是当客观事物的美的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的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美感在本质上是意识感受和美的感动的统一,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1、从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来看,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在本质生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我们在承认和肯定艺是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前提下,说艺术史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是在强调艺术的社会本质的前提下强调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

2、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但应是为着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自我表现形式。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

5、创造性:艺术创作反映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独特性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抄袭模仿,一味重复以往作品不会产生新的优秀作品。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1)情感在艺术的审美特征中,,情感性尤(2)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

(3)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因素渗透于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审美欣赏的整个过程。(4)在审美活动中,在艺术创作中,情感与思想史交融的并非说艺术只是需要情感,就不需要思想。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第一节艺术的分类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1)原始状态艺术只有两种:造型艺术,歌舞艺术(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随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歌舞---歌词---文学----音乐---戏剧(戏曲)。

(3)近现代,艺术门类呈现加速综合,分化和创新的新趋势。摄影,电影等等。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一)经常使用的几种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

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

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听觉艺术,包括音乐、曲艺等

视听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想象艺术,主要是指文学,因为文学的想象内容是以书面或口头语言为媒介通过想象而呈现于头脑中的。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标准,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表演艺术,包括音乐、曲艺、戏剧、舞蹈和杂技等

语言艺术,包括文学的各种样式。

综合艺术,包括电影,电视剧等。

(二)其他分类

1)以艺术作品反映客观现实和表现主观情感意念为标准,分为两个类型:

1,、再现艺术,包括小说、戏剧、故事影片、电视剧、绘画与雕塑等

2、表现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抒情诗、建筑与园林等

2)以审美和使用功能为标准,分为两类:

1、美的艺术,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审美功能为主的艺术,包括包括美术、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音乐、舞蹈、杂技、电影,电视剧、杂技等

2、实用美术,指以实用功能为主兼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和使用工艺美术等。

3)以艺术形象展示方式为标准,分为两个类型:

静态艺术,包括美术、摄影、建筑和园林等。

动态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电影,电视剧等。

第二节.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的特征: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永固性。

起主导作用的是造型性、静止性。(造型是美术的基本手段,也是它最主要的特征)

类型:

(1)、绘画、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

美术因为使用物质材料和技法不同,分为: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

(2)雕塑、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它的艺术形象具有立体性,是在三维空间展示出来的,并且有一定的重量;它不仅诉诸视觉而且是可以触摸的。

雕塑的题材,只适合于可以通过静态形体来表现的内容。

雕塑形象具有单纯性。易于表现最本质的东西。

雕塑还注重发挥材料的审美作用。

雕塑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实际深度的不同,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类型。

(3)书法、

书法史文字书写的艺术。

书法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具有艺术一般的共同性质。

书法的特征:抽象性、形与意的结合。

书法根据字体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

(4)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融合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性。实用性是其主要方面。工艺美术设计日常用品的许多方面,对美化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工艺美术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服饰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等。

(5)现代工业设计

现代工业设计的特点:把造型艺术与工业艺术相结合起来

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艺术种类,它把工业技术与美术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工业产品艺术化,创造出既具有先进技术性能又具有新颖美观形式的,能够同时瞒住人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的工业产品。

二、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视觉的一门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音乐的特征:一是、“声”即音响,二是、“情”即情感。

(1)音响艺术: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和调式、曲式、和声、复唱等要素构成。

旋律也称曲调,是音乐的最有表现力的因素。

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是组织音响的必要手段,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

旋律通常体现一定的调式特征。调式是乐曲中以一个音为中心而形成的音响体系,其他音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而且不间断回到这个中心,有一种凝聚感或循环感。

旋律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进行。曲式是音乐作品的结构方式,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

和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复调是几个和声部按照对位法则的结合。

(2)抒情艺术: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中体验到的情感。

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3)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音乐的类型:

按照使用工具不同分:声乐

器乐:管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

按体裁不同分:独奏、齐奏、重奏、交响曲、协奏曲、组曲和独唱、重唱、合唱、歌剧。

三、舞蹈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蹈的特征:动作性、抒情性、同音乐的密切联系。

1、动作性:

舞蹈具有一定的标准:

1)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2)必须有内涵。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与所扮演的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3)要讲究形式美。动作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

4)要你注重风格。如西班牙舞的风格特点是潇洒热烈。

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

1)舞蹈在抒情方面的长处和叙事方面的短处是同时的。

2)舞蹈中更多的是比较单纯的抒情性舞蹈,其中最为单纯的、完全不带情节的称为“情绪舞”。如《红绸舞》、芭蕾舞《天鹅之死》

3)舞蹈变现感情是全能的,既可以大到某种情绪范畴,也可以小到一个人内心的情绪波动过程。如《天鹅湖》、英国独幕芭蕾舞剧《丁香花园》、德国芭蕾舞剧《欧根*奥涅金》

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舞蹈总是要与音乐共生共存的,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

舞蹈之所以要与音乐结合的原因:

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首先节奏是它们结合的基础。其次是抒情性。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

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难以充分表达感情。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

舞蹈的类型:

从两个方面分:按体裁划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

按美学特征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等

独舞:也称单人舞即由一人表演的舞蹈。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的舞蹈中的片段

群舞:是人数不等的多人舞。

舞剧:是有戏剧情节的最大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世界。原文有两个涵义:一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另一个是指舞剧。

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以“圆”为基本形态,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

民间舞: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

现代舞: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美国舞蹈家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

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演员扮演具体人物、当众表演和展示故事情节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

戏剧四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综合性、剧场性)戏剧行动、戏剧冲突

1、戏剧行动:行动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戏剧的特定要求。

2、戏剧冲突;戏剧情节的特点是冲突。

戏剧冲突和戏剧行动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冲突要靠行动来体现,同时又为行动确定目的和发展方向。

戏剧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剧。戏曲除了具有戏剧饿基本要素和特征之外,还有形式手法的特殊性。戏剧表演的歌舞化,是戏曲艺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再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音乐剧是音乐、舞蹈与戏剧的结合。

(二)、类型

从话剧着眼传统观点分:悲剧、喜剧、正剧三大类

在现代,戏剧分类也有单以题材为标准分: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等

根据演出形式分:剧场的戏剧、街头剧、广场剧等。

1、悲剧:悲剧起源于古希腊。它的思想内涵一般变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及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

(1)英雄悲剧。变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被缚的普罗米修斯》(2)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3)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俄狄普斯》

(4)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

2、喜剧: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戏剧必须具备的素质是给观众以快感,或具有可笑性。

戏剧类型:

(1)讽刺戏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比较具有政治色彩。《钦差大臣》

(2)幽默戏剧:人物所追求的目的可能是正当的,积极的,但是可笑的行为却与目的相去甚远。

(3)欢乐戏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感觉,具有乐观精神。

(4)正喜剧: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5)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是人不断开怀大笑。《费加罗的婚礼》

3、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灵活运用了喜剧、悲剧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正剧贴近现实。到十九世纪得到广泛迅速发展,取代悲剧、戏剧的地位而成为剧坛的主流。

五、摄影

摄影的特征和类型

6、主要艺术门类---电影和电视

电影和电视的特征和类型其重要。7、主要艺术门类---文学

文学的特征和类型

8、主要艺术门类---建筑与园林

建筑与园林的特征和类型

9、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吸收和借鉴,配合,结合

第三节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1..吸收与借鉴

2.配合

3.结合

二.艺术在分化和综合中发展

第三章艺术发展论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艺术发生学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的理论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1.游戏说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同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

1 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

2 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

3 游戏中强烈的感情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

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

1 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

2 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

3 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

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

2.巫术说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有顺势巫术,模拟巫术,接触巫术。

3.劳动说

原始社会音乐和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特别是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节奏

(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

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决定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和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从建筑,造型,装潢,舞蹈,音乐,诗歌的产生可以分析出来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1 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三百年前,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艺术品。

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第二阶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叫“准艺术”、“史前艺术”。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

工具和艺术都是人创造的,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

为什么我们说工具是艺术发生的上限?

第一、工具与艺术都是人创作的,艺术的创造是工具创造的逻辑发展。

第二、工具人类社会的起点,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

第四、工具促进技术的发展。

2 “准艺术”的发生

“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

3 “准艺术”的繁荣

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为了储存和加工粮食就产生了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的出现对于史前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真正的艺术产生的标志是实用价值下降、渗入等级观念、作为富人饰物或宗教祭器象征的玉器和青铜器艺术的繁荣和狞厉恐怖的艺术风格的产生

第二节.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1)“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1..需树立以一个评判标准2.只适合主要艺术种类。

(2)“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象征性----古典型----浪漫型。1.绝对观念,过于主观2.按此理论最后艺术灭亡

(3)“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奥地利艺术史家里格尔

(二)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人的本性是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唯心主义,错的)人的本性在一定限度内是变动的,它像

人的生命一样,经历童年、青年、壮年、老年这几个阶段,这也就决定了艺术经历了童年草创期、青壮年高峰期、老年衰落期这几个阶段。

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规律,就是艺术发展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关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者艺术的发展。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条规律包含着以下内容:

(1)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条件,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原因,经济甚至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一切艺术,哪怕是充满神奇幻想的神话,都是一定社会经济的产物。一切艺术,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不管是再现的还是表现的,不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还是反映自然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决定的。

(2)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生产关系中地位不同,有人占据着统治阶级的地位,有人出于被统治阶级的地位。因而必然有表现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也有表现被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经济决定了艺术的不同的性质。

(3)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4)经济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是无疑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艺术繁荣与经济高涨,并不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绝对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包含差别的关系,这就是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原理。

(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经济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经济不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动力。影响艺术发展的还有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政治在艺术发展中的左右有两种错误:

(1)认为“政治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决定艺术”。首先,从理论分析上说,把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政治,也就是归结为思想关系,从而否定“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误入历史唯心主义。其次,从实践检验来看,政治不能决定艺术。(2)认为“政治不是艺术发展的任何动力,政治与艺术无关”。错误是:不管艺术家本人的主管意愿如何,“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要求艺术为自己服务,用物质的、精

神的力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政治影响艺术,艺术也影响政治。当然两种影响的力量是不平衡的。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1、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直接的,因为在上层建筑内部政治与艺术的联系是直接的,艺术像晴雨表一样灵敏地对政治做出反映;

2、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又是重大的,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既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的混合体。在阶级社会,宗教与艺术虽然在分道扬镳的短暂时刻,更多地是相互渗透、共存共荣。

以致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的就是宗教。

1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之所以否定艺术,因为宗教与艺术确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方面:

(1)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扭曲的反映;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2)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3)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

(4)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净化人的心灵。

(5)宗教相信自己创造的神的存在;艺术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2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这是宗教影响艺术的另一个方面,因为宗教与艺术确实有很多共同点

(1)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的反映。

(2)都蕴含了感情与幻想的成分。

(3)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4)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表现在:

(1)宗教为艺术破除教义的束缚从而得到发展。

(2)为艺术提供题材。

(3)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道德与艺术既不是绝对对立,也不是完全的同一的,它们既有本质的区别,又相互影响,道德和宗教一样,同时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或阻力。

道德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反对两种错误:

(1)认为道德与艺术是绝对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与恶,艺术的评价标准是美与丑,这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

(2)道德与艺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道德与艺术既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他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道德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或阻力。

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的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对艺术的发展起另外一种作用。

(五)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艺术与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它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好形式。第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

第三,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以情感人,通过情感的感染英系那个人的行动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哲学以理服人,通过方法论影响社会生活。

哲学如何影响艺术的发展:

(1)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2)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首先,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的方法。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创作方法来自艺术思想,艺术创作方法就是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艺术从根本上说,又来自哲学思想,艺术思想就是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运用于艺术领域就会产生艺术是社会生活反映的艺术思想,这种艺术思想运用于艺术领域就会产生“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的艺术思想,这种艺术思想必然产生西方形形色色的艺术创作方法。创作方法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其次,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最后,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联系与融合。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

(1)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1)是由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2)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3)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艺术遗产的原则: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

怎样区分艺术遗产的精华与糟粕:

(1)要把统治者的艺术与被统治者的艺术区分开来。在阶级社会中,有两个对立的阶级;反映在艺术中,就有两种艺术,一种是反对的艺术,它反映统治阶级反动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糟粕;另一种是进步的艺术,它反映被统治阶级进步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精华。

(2)要把某一具体艺术作品中之精华与糟粕区分开来。

要坚持继承艺术遗产的批判原则,即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要反对“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两种错误。“肯定一切”即全盘继承,表现为复古主义。“否定一切”即简单抛弃,表现为虚无主义。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有两种:

(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继承。

(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艺术的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

现代派艺术认为原始艺术的价值在于:

首先,原始艺术稚拙简朴的形式。

其次,原始艺术丰富大胆的想象。

再次,原始艺术单纯直率的内心表露。

最后,原始艺术的混沌性。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艺术的任务是反映生活。生活是发展的,因此,反映生活的艺术也是发展的。这是艺术革新的客观必然性。

(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了艺术。(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要所决定的。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总是求新、求异、求变,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决定了艺术革新的必要性。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虽有共同点,但必然具有独特性。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独特的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独特性决定了艺术革新的必然性。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第一,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艺术内容的革新即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这是艺术作品革新的主导方面。艺术内容来自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与审美评价。

艺术概论 王宏建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试重点

1、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82) 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2、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82) 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3、联系实例,解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互相吸取、配合与结合的现象。(140)答: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本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这是它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也是它们能够联系的因素,艺术门类联系与结合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①吸收与借鉴;②配合;③结合。 在艺术领域里,各种门类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到一起,首先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例如不少改变的电影、电视剧,利用文学将其改编;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并不是直接利用他种艺术的题材内容或因素,而知识从他种艺术所创造的境界或形式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示。(汲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新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这并不会改变其各自的性质,在这种配合之下,各种艺术的地位一般不是平等的,而有主次之分。(配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的独立价值。这种结合的方式不能理解为几种不同的艺术类型的想加,而是几种艺术要素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性的艺术品种。(结合)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 [艺术学]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 1.召唤结构在意识鉴赏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艺术作品的情节,由哪几部分组成, 情节是叙事性艺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有机连接与组合,是生活中矛盾斗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所以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在一些大型作品中,有的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序幕是故事发生前对故事的因由、背景、人物关系或作者意图作简要交代。开端是故事发生的起点,矛盾冲突的开始,一般以主要人物的出场为标志。发展是矛盾冲突的逐渐激化,是故事的演化进程,它是情节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高潮是矛盾冲突的白热化,故事发展到顶点,原有的平衡再难 以维系下去。结局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故事的收场。尾声是故事结束后对人物事件发展的补充交代,或给读者、观众留下回味深思的余韵。,

3.试比较艺术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典型与意境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酌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 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4.简述表现发生说。 表现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与交流的需要,故此说又称“情感表现说”或“心灵表现说”。这种说法曾受到西方许多文艺家和心理学家的拥戴。如托尔斯泰主张“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厨川白村把文艺看做“苦闷的象征”等。影响较大的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

王宏建《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正式提出的。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使人认识美育。 2、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3、建筑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4、现代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产品设计,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用品到汽车、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特点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2、环境设计,指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3、视觉设计,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 5、造型艺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6、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是: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采用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二、在构图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7、摄影艺术: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再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8、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9、交响乐:是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是音乐艺术的精髓,是音乐创作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包含四个独立乐章的器乐套曲。 10、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 11、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2、悲剧:是戏剧种类一种,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 13、电影艺术: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想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做“第七艺术”。 14、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包含三层含义: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二、从艺术层面上

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

【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依据或根源, 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1、与现实美不同,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的美;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2、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作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懒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转移的。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社会是由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诸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基础。 所谓所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条件: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所谓“人化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他对美的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制约着对审美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 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发生美学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在不同关系中,和不同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1美的本质 1)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 美的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关系。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一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 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2)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 3) 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

王宏建艺术概论全本摘要

艺术概论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第三章艺术发展论 第四章艺术创作论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 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绪论 1.《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 《艺术概论》学科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艺术概论》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 艺术理论研究对象 概括的说: 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的说: 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

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提示各种艺术现象 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 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 畴问题 2.学习目地与研究方法 目地: 对艺术创作实践起指导作用 方法: 马克思哲学方法去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 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坚持现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要此基 上,注意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艺术理论遗产和思想成果。 历史上几类主要研究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 客观唯心义的方法 旧唯物主义的方法 形式主义的方法

艺术本质论 1.艺术本质的定义 本质: 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艺术本质: 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内部联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别从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全面把握艺术的本质 2.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创作主体是人,创造艺术品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人类社会,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 2.1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 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等制度,包括相应的机构及其措施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哲学、宗教、艺术。甚至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与答案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 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23 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 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 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

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什么]P38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反映什么样的]P40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什么方式] P41 5.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P44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P46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P46 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P51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全部

21.艺术批评同艺术鉴赏有何联系和不同?两者的联系在于;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广义的艺术接受。艺术鉴赏构成着艺术批评的基础, 艺术批评 是对艺术鉴赏审美感受的条理化和提炼、升华。任何脱离了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都必然是空 洞的。两者的不同在于,(1)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艺术鉴赏则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2)艺术批评主要是调动理性, 对艺太现象进行严密的分析、研究、推理、思考,艺术鉴赏则主要是依靠直觉、感知、体验、想像、 情感等审美心理要素,丰富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拓展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3)艺术批评要求客观,排除个 人芝恶,艺术鉴常则允许接受者的主观偏爱。(4)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作出科学的评判,艺术鉴赏的 目的则是生成审美效应,获得审美感受。(5)此外,艺术批评的对象比较广泛,以艺术作品为主, 同时还包括其他艺术现象,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鉴赏实践、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艺术运动等。艺术鉴赏的对象则比较单一,就是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 22.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直接,它往往关系到艺术的广衰成败。政治 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在艺术与经济之间是最重要的中介。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 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 ,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倾向,对政治 施加影响。 23.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建筑艺术除了实用性同审美性相统一这个主要特征外,一般还具有三大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建筑的美主要从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建筑的造型本身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形状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所以 有人把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 (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 建筑艺术虽以个体形式出现,但它同周围环境实际上是分不开的。而它同环境的谐调往往体现出人的意志,品格,成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在所有艺术中,建筑艺术最具有稳定性、长久性,一旦建成往往可以保存千年(如埃及的金字塔、我国的长城)。建筑又以它那巨大的体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分外引人注目。正因此,建筑不但要注重自身的完美,还需注意它同周围环境谐调,,构成一种建筑群体的整体美。 (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艺术概论》王宏建课后题

《艺术概论》王宏建课后题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23 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什么]P38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反映什么样的]P40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什么方式] P41 5.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P44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P46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P46 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P51 6.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1)艺术的形象性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即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②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64、67 (2)艺术形象的真实性①此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②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P69、70、71 (3)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P73 (4)关系:形象性是高于生活的形象,真实性是生活中存在的形象,典型性是从这二者中提炼的形象,它们都是为作品服务的。

王宏建艺术概论1

艺术概论王宏建(一)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定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社会性是艺术 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 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王宏建艺术概论填空题选择题

王宏建艺术概论填空题1 一、填空题 1. 艺术起源说有 2.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说是 3. 马克思提出的两种生产的理论是指和。 4. 美术的主要特征是:、。 5. 艺术发生理论“游戏说”又称为理论。 6.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 的继承性;二是艺术作品的继承;三是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7. 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意象物化三个基本阶段。 8. 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有、、情感性、艺术个性、审美性。 9. 艺术作品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二是作者的 10. 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11. 工艺美术所追求的一般标准是与相统一。 12. 依据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艺术可分为艺术、艺术 艺术和艺术四个类型。 13. 艺术的创作过程可大致分为、、和三个阶段。 14. 艺术作品的内容由和两种因素构成。 15. 艺术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是和。 16.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是艺术中的艺术。 17. 天鹅舞是艺术中的艺术。 18. 口技是艺术中的艺术。 19.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艺术中的艺术。 20. 巴黎圣母院是艺术中的艺术。 21. 五针松是艺术中的艺术。 22. 龙灯是艺术中的艺术。 23. 金顼链是艺术中的艺术。 24. 鲁迅的《阿Q正传》艺术中的艺术。 25. 郭沫若的《屈原》是艺术中的艺术。 26. 相声《打电话》是艺术中的艺术。 27. 电视剧《公关小姐》艺术中的艺术。 28. 京剧《打渔杀家》是艺术中的艺术。 29. 《红高梁》影片艺术中的艺术。 30. 快板书《奇袭白虎团》艺术中的艺术。 31. 颐和园是艺术中的艺术。 32. 断臂维纳斯是艺术中的艺术。 33. 艺术的创作方法有。 34. 造型艺术可分。 35. 语言艺术可分。 36. 综合艺术可分。 37. “解衣般礴”是中国画的范畴与命题,其意思是。 38. 顾恺之的《洛神赋豳》采用画法; 39.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采用画法; 40.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采用画法。

王宏建艺术概论思考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23 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 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 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什么]P38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反映什么样的]P40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什么方式] P41 5.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答: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P44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P46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P46 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P51 6.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答:(1)艺术的形象性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即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②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64、67 ( 2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①此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②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P69、70、71 (3)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P73 (4)关系:形象性是高于生活的形象,真实性是生活中存在的形象,典型性是从这二者中提炼的形象,它们都是为作品服务的。 7.如何认识艺术的审美本质?P78、82、85 答:(1)艺术反映现实美;(2)艺术创造艺术美;(3)艺术是审美对象。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8.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谈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P100 (1)实践性与主体性;(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3)形象性;(4)形式美与形式感;(5)创造性;(6)情感性。 9.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作用]P105 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P106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人们普遍承认和重视的[地位]P107 10.从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三个层面归纳,谈你理解的艺术是什么?什么是艺术? 答:(1)就艺术的社会本质来说 ①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②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③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④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2)就艺术的认识本质来说 ①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②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论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所谓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意思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途径或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形式。 (3)就艺术的审美本质来说 审美的问题是贯穿在整个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欣赏。可以说,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王宏建_艺术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分析

------------------------------------------精品文档-------------------------------------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与答案 艺术本质论第一章 P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23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P上层建筑,它反 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3 P 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 P34 34 31、32 33、30、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答: 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中间环节艺术同政治、道德等 ,因此,影响不可中间环节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避免。 P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38 3736、 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艺术与宗教 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 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 活的反映?]P[为什么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38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反映什么样的]P 40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什么方式] P41 5.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答: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P44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 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P46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P46 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

王宏建艺术概论复习提纲整理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如果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艺术为它服务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艺术和宗教、哲学、文学一样是更远离物质经济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和道德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和基础关系非常密切的意识形态,属于前一类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2.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这些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5.艺术与宗教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但不同点在于:宗教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6. 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相同处是: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不同: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 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7.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主观世界的真实性。 8.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9.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在艺术中,已经渗透进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 10.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简言之,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11.在审美认识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1.艺术门类的划分 经常使用的几种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 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23 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 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什么]P38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反映什么样的]P40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什么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