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花期出现粉虱怎么办

大棚草莓花期出现粉虱怎么办
大棚草莓花期出现粉虱怎么办

大棚草莓花期出现粉虱怎么办

粉虱寄主范围广,尤其嗜食白粉虱不喜取食的十字花科与棉花,调查发现棉花单叶虫头数可达30~60头,最多达100~300头;其危害性更大,传播、扩散更快,尤其B型烟粉虱能传播30多种植物上的70多种病毒,需加以警惕,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那么大棚草莓花期出现粉虱怎么办呢?

1、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株和杂草;

2、黄板诱杀。方法同蚜虫防治;

3、生物防治。保护地栽培在扣棚后,当白粉虱成虫平均在0.2头/株以下时,每5天释放丽蚜小蜂成虫3头/株,共释放3次。丽

蚜小蜂可在棚室内建立种群,有效控制白粉虱为害;

4、药剂防治。在白粉虱发生期用12%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或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喷洒均有较好效果。采果前15天应停止用药。保护地栽培可用敌敌畏烟剂熏烟,用药量及方法同蚜虫防治。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又称甘薯粉虱、棉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生物型(B型)的出现和广泛传布,以及抗药性的迅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植物的主要害虫,平均每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亿美元,在美国10年内所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粉虱种群发生动态出现了明显变化,B型烟粉虱有逐年加重危害与蔓延的趋势。在烟粉虱的治理中,生物防治是十分重要的控制手段,且烟粉虱的天敌资源丰富,各国学者对其天敌的研究和应用做了较多工作并已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1 捕食性天敌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报道的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约有114种(隶属9目31科),其中瓢虫94种、捕食蝽25种、草岭14种、捕食螨17种。虽然天敌种类较多,但实际应用的只有少数几种,且大部分属多食性捕食者。Dean等指出多食性捕食者具有行为可塑性,可通过取食多种猎物提高其捕食作用,使种群得以繁衍。 1.1瓢虫类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原产于美国,为粉虱的专食性捕食者,在加州和弗罗里达等地已成功地应用于控制棉花和圣诞红上的烟粉虱,并已被引入欧洲和我国福建。在室内,小黑瓢虫以取食粉虱卵的生殖力最强,而在田间取食粉虱若虫时生殖力较大。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红蜘蛛等其它猎物,但不能维持种群繁衍。小黑瓢虫能够捕食已被寄生的粉虱若虫,但随着蚜小蜂的发育能被逐渐辨别而嗜食未被寄生的若虫。小黑瓢虫已由多家公司生产销售,其温室作物

推荐释放量为1头成虫/1.39-9.29m2。有报道说,小毛瓢虫(Nephaspis oculatus)捕食烟粉虱的潜能虽低,但其搜索力明显强于小黑瓢虫,因此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该种瓢虫的种群密度较高。 1.2 捕食蝽类盲蝽Macrolophus caliginosus为多食性捕食者,取食烟粉虱的卵、若虫和成虫,且更嗜食粉虱卵;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某些花卉植物以维持其种群的延续。在欧洲,盲蝽已被广泛用于防治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由于该盲蝽历时1个多月方能建立种群,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同时释放是保持温室粉虱种群密度较低的关键措施。目前已在地中海地区一些国家得到应用。Rabou报道在茄子地以2头/株的释放量连续释放3次盲蝽,1个月后粉虱种群便可得到有效控制;以0.5-1头/m2的释放量每2周1次,结合每周释放1次丽蚜小蜂,亦能有效地控制温室番茄粉虱的危害。此外,斯氏盲走螨(Typhlodromus swirskii)和Euseius scutalis取食烟粉虱后,其内禀增长力比烟粉虱增大,且能在温室单一种植的作物上抑制烟粉虱种群的增长,有进一步利用的价值。 2 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与应用烟粉虱的寄生性天敌资源丰富,包括恩蚜小蜂属(Encarsia)、桨角蚜小蜂属(Encarsia)、Amitus属和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的许多种类。我国初步调查记录有19种(主要隶属恩蚜小蜂属和桨角蚜小蜂属)。 2.1恩蚜小蜂属该属种类多为单寄生。少数为重寄生或多寄生。成虫均将卵产在寄主体内。由于丽蚜小蜂能成功地防治温室白粉虱,因此,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研究与报道。有关成蜂和幼虫的生物学特性、该蜂与粉虱相互作用的种群动态

烟粉虱的危害生物型及有关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北京农业科学 烟粉虱专辑 14烟粉虱的危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北京 100089?-2úóúèè′?oí??èè′?μ?????3??a?àê3D?o|3??¨?üμè?-??×÷??ó???êò°×·?ê-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相比涉及74科420余种植物具有更大的经济危害性 烟粉虱在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取代温室白粉虱成为温室及其它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本文对国外烟粉虱的部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889年Gennadius 记述了希腊的一种烟草害虫这是烟粉虱的首次报道在美国的甘薯上发现了第一个新北区白粉虱标本称之为甘薯粉虱[2]·?ààμ???ò2±?μ??ì?y2?????19个种名作为B. tabaci 的同物异名[3]?ì·?ê-?ú???×?D?1óD?T·?ê-oí?êêí·?ê-μè??????3? ???÷?2??êêó|?üá|ò??°′?2¥?2??2???μ??üá|é?óD?ù2?í?óúê?ò?D??§??òà?Y?ì·?ê-μ??aD?2?òì???ì·?ê-??·??aè??ééú??Dí ??óDè???B 生物型重新命名为银叶粉虱 文中描述了烟粉虱在温室花卉上前所未有的的危害据统计从1985~1998年间 A B 型比A 型产更多的卵因而分泌更大量的蜜露 而A 型不会它具有导致西葫芦叶片银叶化的特征从世界许多地方收集的烟粉虱标本证明了这样的假设B 生物型的存在可以用异构酶标记法和多态DNA 扩增法来证实 Bellows (1994)提出以烟粉虱B 生物型为基础建立粉虱新种Bemisia argentifolii B 型蛹的几个形态特征成为鉴别银叶粉虱的依据 B 生物型argentifolii 前蜡缨细窄与之相反这些描述和用于区分A 和B 生物型异构酶标记以及在某些条件下生物型不能交配的证据已经被用做新的分类单元

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烟粉虱是徐州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总结其危害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加以分析,以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烟粉虱;发生;防治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自2001年在新沂市部分乡镇首次发现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受其为害,棉花、蔬菜等作物大量落叶、落果,煤污病暴发,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适宜寄主近70种,包括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及一品红、紫荆等花卉林木,这些寄主作物往往插花种植,播期又相互交错,许多成为桥梁寄主,为烟粉虱种群暴发提供了稳定的食料条件。 1危害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广、传播和蔓延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高、防治难度较大的危险性害虫,在适宜的寄主植物上具有趋嫩性,成虫喜聚集在植物顶部嫩叶背面活动,在植物的中下部叶片主要是卵及若虫。烟粉虱对植物的为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直至死亡;二是成虫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传播病毒病;三是由于其分泌蜜露引起被害植物煤污病的发生,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据调查,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危害症状,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成熟;甘蓝、花椰菜被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西葫芦、南瓜被害表现为银叶;花卉一品红被害造成茎苍白,叶黄化;棉花被害,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近几年我市因烟粉虱危害造成棉花脱落成光杆、茄果类蔬菜减产超过5成以上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该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强,在发生量大的地区,秋季将大量向城区扩散,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甚至影响居民出行。 2重发原因

烟粉虱防治措施

烟粉虱防治措施 1 利用颜色诱杀 烟粉虱对黄色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黄板可直接从市场购得,也可用油漆将1/0.2米长条的纤维或硬纸板涂为橙皮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黄板一方面可诱杀成虫另一方面也可提供监测。方法是:均匀悬挂于植株上方,黄板底部与植株顶端相平,或略高于植株顶端。当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涂粘油,一般可7~10天重涂1次。 2 农业防治措施 结合烟粉虱防治的技术要点是:1.断:针对烟粉虱在我国北方保护地越冬的特点,在保护地秋冬茬栽培烟粉虱不喜好的半耐寒性叶菜如芹菜、生菜、韭菜等,从越冬环节切断烟粉虱的自然生活史。2.冬春季加温苗房避免混栽,清除残株、杂草和熏蒸残存成虫,培育无虫苗为关键防治措施。3.在果菜生长前期,当烟粉虱密度低时,施用扑虱灵、爱福丁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其危害。4.寄:积极创造条件,应用浆角蚜小蜂和恩蚜小蜂等寄生蜂控制烟粉虱为害。在我国北方要紧紧抓住越冬环节,打好歼灭战,以控制翌年露地大暴发。

在农业防治中,要注意清除为害或侵染来源。烟粉虱除了为害多种蔬菜、花卉外,还寄生于多种杂草,同时还传播病毒。其他如调节播种期,避开敏感作物在烟粉虱为害高峰期受害;清洁田园,在受烟粉虱为害的作物收获后清除残枝落叶,尽可能清除田间路边杂草等措施,并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注意摘除布满烟粉虱卵及若虫的底部老叶,并予以销毁,均可在不同种程度减轻作物受害。 3、化学药剂防治 当前在烟粉虱发生初期,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仍是非常重要的应急防治手段。 推荐使用药剂:10%吡虫啉(大功臣)、1.8%阿维菌素(虫螨克)、25%扑虱灵、5%锐劲特、25%扑虱灵、2.5%天王星、6%绿浪(烟百素)。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注意适当轮换使用不同类型农药,并要根据推荐浓度,不可随意加大浓度,以免抗性增长。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还应注意与生物防治措施相配合,尽可能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选择性药剂。并注意在田间防治其它病虫害的药剂选择时,要尽量选用生物制剂或低毒农药,利用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20150428

NY/T ××××—2012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棉田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成虫迁入监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非自然露地越冬区棉田烟粉虱的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 烟粉虱若虫分类:1龄和2龄若虫统称低龄若虫,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2.2 发生危害期的划分:全年的发生危害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蕾期烟粉虱和花铃期烟粉虱,简称蕾虱和花铃虱。 2.3 百株三叶成虫量(头/百株三叶):指选取一定株数棉花,在每株指定部位选3张叶片,用翻转叶片法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折算成百株三叶成虫量。 2.4 距蔬菜保护地距离:指棉田边缘与蔬菜保护地边缘最近点的直线距离。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分蕾期和花铃期,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虫量为指标定发生程度。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具体分级指标如下: 表1 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越冬虫量调查 4.1 调查时间 在蔬菜保护地揭膜前一周左右调查。正常年份各棉花揭膜时间,长江流域棉区在4 1

月上中旬;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旬,西北内陆棉区在6月上旬。 4.2 调查地点 棉田周边的保护地蔬菜上,重点调查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和菊科等蔬菜。按距离棉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分别调查各类蔬菜保护地,每类保护地调查2个。 4.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内蔬菜上随机取5点,每点随机选4株蔬菜,每株分别取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对叶片着生密集较难区分上、中、下部叶片的蔬菜,可取上、中部嫩叶2张和下部老叶1张,调查烟粉虱虫量。 成虫调查采用翻转叶片法,将叶片轻轻翻转,动作要既轻又快,集中精力迅速目测背面叶片上的大概成虫量,然后仔细查看叶片中的成虫数量,再加上估计已飞走的虫量,计为整个叶片上的成虫数量。高龄若虫的调查方法,取白纸一张,用刀刻出一个1cm×1cm的正方形小孔。将白纸上的正方形小孔随机放在叶片背面上,计数正方形小孔中高龄若虫的数量;还要估算叶片面积,算出单片叶片若虫量。结果记入烟粉虱越冬虫量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1)。 5 棉田系统调查 5.1 成虫迁入棉田时间调查 5.1.1 调查时间 棉花移栽或定苗后开始,至烟粉虱迁入棉田达始盛期结束,一般为15天左右。 5.1.2 调查地点 分别选择距保护地蔬菜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的棉田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田。 5.1.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在系统调查田内,面向蔬菜保护地一侧、距田埂1m左右处悬挂黄板,每块田挂2块黄板,黄板尺寸为20cm×30cm。黄板悬挂高度为黄板下缘高出棉花冠层10cm。随着棉花的生长,黄板悬挂高度相应提高,以保持黄板与棉花冠层的相对高度。黄板5天更换1次,雨后及时更换。每5天调查1次,观察黄板上诱集的成虫数量。当成虫迁入数量显著增加,结合历年观测情况,确定成虫迁入棉田的始盛期。调查结果记入烟粉虱黄板诱集记载表(见附录A表A.2)。 5.2 棉田系统调查 5.2.1 调查时间 自黄板监测烟粉虱成虫迁入棉田始盛期开始,至9月底结束,每5天调查1次。晴天2

害虫简介

害虫简介 ——五年五班何志达害虫(pest)是对人类有害的昆虫的通称。从我们自身来讲,就是对我们人类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的昆虫的总称。一种昆虫的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当复杂的,常常因时间、地点、数量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易把任何同我们竞争的昆虫视为害虫,而实际上只有当它们的数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对人类造成危害。如果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小、密度低,当时或一段时间内对农作物的影响没有或不大,那么它们不应被当作害虫而采取防治措施。相反,由于它们的少量存在,为天敌提供了食料,可使天敌滞留在这一生境中,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 应把这样的“害虫” 当作益虫看待。或者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危害性更大的害虫不能猖獗,从而对植物有利。 当一种昆虫对人类本身或他们的作物和牲畜有害时,就被认为是害虫。即使是害虫,也不一定要采取防治措施,特别当防治成本大于危害的损失时。在计算成本时,不但要包括直接成本(如农药、人工等费用),也应包括那些有害农药对环境、人类的伤害代价。 害虫和益虫是相对而言的,益虫会做对人类有害的事,害虫也会做有益的事,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如:蚂蚁是害虫,占45%,那是因为蚂蚁老是在人类食物乱爬、乱啃,很不卫生;蚂蚁是益虫,占20%,有的蚂蚁吃了有益身体健康,可对一些病者治疗有帮助。 食叶类害虫 大多取食树木及草坪叶片,猖獗时能将叶片吃光,削弱树势,并为天牛、小蠹虫等蛀干害虫侵入提供适宜条件,既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降低植物的美化功能和观赏价值。此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袋蛾、刺蛾、大蚕蛾、尺蛾、螟蛾、枯叶蛾、舟蛾、美国白蛾、国槐尺蛾、凤蝶类,鞘翅目的叶甲,膜翅目的叶蜂等。 刺吸式害虫 刺吸式害虫是园林植物害虫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它们个体小,发生初期往往受害状不明显,易被人们忽视,但数量极多,常群居于嫩枝、叶、芽、花蕾、果上,汲取植物汁液,掠夺其营养,造成枝叶及花卷曲,甚至整株枯萎或死亡。同时诱发煤污病,有时害虫本身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此类害虫主要有蚜虫类、介壳虫类、粉虱类、木虱类、叶蝉类、蝽象类、蓟马类、叶螨类等。 蛀食性害虫 蛀食性害虫生活隐蔽,天敌种类少,个体适应性强,是园林植物的一类毁灭性害虫。它们以幼虫蛀食树木枝干,不仅使输导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植物死亡,而且在木质部内形成纵横交错的虫道,降低了木材的经济价值。此类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木蠹蛾科、透翅蛾科、鞘翅目的天牛科、小蠹科、吉丁甲科、象甲科、膜翅目的树蜂科、等翅目的白蚁等。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栖息于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苗木的幼根、嫩茎及叶部幼芽,给苗木带来很大危害,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等。此类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直翅目的蝼蛄、蟋蟀,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针虫,双翅目的种蝇等。

害虫分类及其代表

常见农业害虫分类(其中红字为益虫)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已知的种类约有85万种以上,占动物总数的4/5。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分节的足,故又称六足纲。昆虫纲由3纲、33目组成,与生产关系密切的有九个目:直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 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以下就这些目及重要科作一简述,并列举部分常见农业昆虫: 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纲中较大的一目,包括蝗虫、蟋蟀、螽斯、蝼蛄等常见昆虫。体大型或中型,咀嚼式口器。前翅狭长且稍硬化,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后足强大,适于跳跃。 斑翅蝗科:东亚飞蝗、云斑车蝗; 斑腿蝗科:中华稻蝗、日本黄脊蝗; 蝼蛄科:单刺蝼蛄、东方蝼蛄。 缨翅目(Thysanoptera)通称蓟马,身体微小。一般黄褐或黑色。眼发达。触角较长,锉吸式口器。翅膜质,翅缘具有密而长的缨状缘毛。 蓟马科:稻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 管蓟马科:稻管蓟马、麦简管蓟马。 同翅目(Homoptera)蝉、叶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及介壳虫等均属此目。多为小型昆虫,刺吸式口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好像出自前足基节之间。具翅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上,很多种类的雌虫无翅,介壳虫和蚜虫中常有无翅型,叶蝉和蚜虫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粉虱科:温室白粉虱; 叶蝉科: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 蜡蝉科:斑衣蜡蝉 飞虱科: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甘蔗扁角飞虱; 蚜科: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高粱蚜、萝卜蚜; 绵蚧科:吹绵蚧; 盾蚧科:桑盾蚧、矢尖盾蚧、梨圆蚧; 蜡蚧科:白蜡虫、红蜡蚧、朝鲜球坚蚧; 半翅目(Hemiptera)通称“蝽”或“椿象”;多数体形宽略扁平,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刺吸式口器,其若虫腹部有臭腺,故有“臭虫”、“放屁虫”之名。 网蝽科:梨网蝽、香蕉网蝽; 花蝽科:细角花蝽、微小花蝽; 缘蝽科:针缘蝽、稻蛛缘蝽; 蝽科:稻褐蝽、稻黑蝽、稻绿蝽。 盲蝽科: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 脉翅目(Neuroptera)常称为“蛉”;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是捕食蚜虫、蝶蛾幼虫等肉食性益虫。 草蛉科: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

烟粉虱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烟粉虱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摘要近年来,烟粉虱在和县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蔬菜、棉花上的主要害虫,成为蔬菜、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分析烟粉虱发生与为害特点,针对烟粉虱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烟粉虱;为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近几年,我地蔬菜产区秋番茄、秋延辣椒烟粉虱局部暴发,少数重发田块出现了毁棚绝收;棉花产区烟粉虱全面暴发,为害面积大、减产严重。烟粉虱在我地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蔬菜、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已成为蔬菜、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1发生与为害特点 近年来,冬季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迅速增多,持续暖冬气候,为烟粉虱种群数量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我地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后,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使原来棉田内的偶发性害虫得不到兼治,烟粉虱等种群越来越大,导致了烟粉虱的为害趋于加重。 烟粉虱虫体微小,体覆白色蜡粉,繁殖力强,1年发生10多代,田间世代重叠。在25℃条件下从卵到成虫需要18~30d,成虫寿命10~22d。 蔬菜上,烟粉虱成虫、若虫群集叶背为害,直接刺吸植株汁液,使叶片褪绿发黄、萎蔫,植株矮小或枯死;成虫、若虫所分泌的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直接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棉花上,烟粉虱成虫、若虫聚集在棉叶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棉株的营养物质。虫口密度大时,棉叶正面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引起蕾铃和叶片大量脱落,使棉花减产;成虫、若虫还大量分泌蜜露,蜜露多时可使棉叶棉铃污染变黑,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干物质积累减少,棉铃吐絮时受到污染,会使棉纤维品质下降。烟粉虱还可传播多种病毒,使茄果类、瓜类、豆类等众多作物感染病毒病,造成严重损失。 2发生规律

烟粉虱寄生蜂的应用

烟粉虱寄生蜂的应用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 Gennadius) 属同翅目粉虱科, 属于世界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烟粉虱可直接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虫和成虫还可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虫还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引发病毒病[1]。烟粉虱被列为当今对农业造成较大灾害的 100种入侵害虫之一,它造成的全球每年经济损失超过 3亿美元[2]。因此,烟粉虱的防治成为研究的热点。烟粉虱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药剂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以及生物防治[3]。化学防治目前仍是烟粉虱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烟粉虱体被蜡粉 ,且对大多数农药以及优乐得等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面对烟粉虱为害日趋严重而化学防治难以奏效的现状 ,世界许多国家、地区都给予极大关注,从不同方面对其防治方法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生物防治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 ( 主要有虫生真菌 ) 进行防治[4]。本文着重概括了烟粉虱生物防治中的天敌昆虫寄生蜂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2.烟粉虱寄生蜂种类 Gerling等列出了桨角蚜小蜂属 11 种、恩蚜小蜂属 34 种、和埃宓细蜂属 2 种[5],浙江大学孟祥锋等总结了烟粉虱的寄生蜂种类 ,共计 56 种, 包括桨角蚜小蜂属15 种、恩蚜小蜂属 35 种、棒小蜂属 2 种、埃宓细蜂属 3 种、阔柄跳小蜂属1种等[6]。根据研究统计,中国烟粉虱寄生蜂资源十分丰富,其种类目前约有 27 种,占世界总数的 54%。其中,中国烟粉虱寄生蜂有桨角蚜小蜂属 6种,恩蚜小蜂属 21 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香港等地,其中台湾种类分布最多,有 17 种恩蚜小蜂和 3 种桨角蚜小蜂,占总数的 74.0%;其次是福建,有 12 种恩蚜小蜂和 3 种桨角蚜小蜂,占总数的55.6%[7].下面就主要对恩呀小蜂属、浆角蚜小蜂两个属进行描述。 2.1恩呀小蜂属 目前,在已报道的恩蚜小蜂属47 种烟粉虱寄生蜂中,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已能进行商业化生产[8].并且前者已大量应用于生产实践[9]. 恩蚜小蜂为单寄生性内寄生蜂 ,是异律发育的寄生蜂(异律发育即雌雄蜂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规律)。生殖方式是两性产雌, 雌蜂为初寄生蜂 ,雄蜂为自复寄生。

白粉虱

白粉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菜地、田地、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可以存活。成虫寿命较长,每雌可产卵300余粒,成虫有趋嫩性,在嫩叶上产卵。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在叶背面为害,3天内可以活动,当口器刺入叶组织后开始固定为害。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 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一、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 1.繁殖场所多,使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2.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面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 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寄主植物有200余种。蔬菜作物中主要为害瓜类作物;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以及莴苣、菊芋、马铃薯、苋菜等多种作物。 4.具有较特殊的生活习性。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由于各种虫态自上而下交情分布,这就给防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白粉虱的防治对策 1.轮作例茬在白粉虱发生猖獗的地区,应选择芹菜、茼蒿、芜姜、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莱,既免受此虫为害,又可有效地防止向棚室蔓延。 2.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3.播种蔬菜前使用烟熏剂闭棚熏杀害虫,可用敌敌畏乳油加硫黄粉和木屑点燃熏蒸。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4.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5.生物防治当温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释放丽蚜小蜂成虫或黑蛹3~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释放3~4次。控制白粉虱效果良好。也可人工释放草蛉,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2.6头。有条件地区也可用粉虱壳孢菌防治白粉虱。 6.白粉虱危害初期,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25%扑虱灵2000倍液,或30%啶虫脒喷雾,隔5~7天用上述农药交替喷雾,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包括选用适宜农药种类、浓度、应用时间及方法等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即每株平均有成虫2~3头时进行,尤其应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除选用对路药剂外,喷药时间最好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中、下午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翔,不易喷到身体上。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

调查 研究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Ξ 胡敦孝, 吴杏霞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北京 100094) 摘要: 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形态做了区别,介绍了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在生物生态学上的差异,同时给出了B型烟粉虱特征性银叶反应的鉴定方法。 关键词: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 银叶反应 中图分类号: S43313 S43614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1)05-0015-04 长期以来在中国北方温室中发生的粉虱均为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在露地未见粉虱大发生的报道。但从1995年以后,烟粉虱(Bem isia tabaci G ennadius)在北方部分温室中逐渐蔓延开来,2000年8~11月北京市东南郊的温室蔬菜和露地蔬菜烟粉虱大暴发。烟粉虱又称棉粉虱,甘薯粉虱, 是热带或亚热带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最近十几年来,出现新的B型烟粉虱(又称银叶粉虱Bem isia argentif olii Bellows&Perring),它比其他型烟粉虱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造成作物严重减产和品质损害,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1~3]。如何防治这两种粉虱,明确它们在温室、大棚蔬菜、花卉上的生 物学特性和相互关系,以及B型烟粉虱在田间棉花、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发生情况,首先需准确认识这两种粉虱。现把这两种粉虱的主要区别介绍如下。 1 粉虱鉴别的主要特征 粉虱的分类鉴定是根据粉虱4龄若虫后期的拟蛹特征来进行,其中拟蛹腹部端节背面的皿状孔的特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分类特征主要包括:皿状孔的形状,隆起或凹陷;盖片的形状;舌状突是否突出盖片外,突出部分的形状,末端是否具有刚毛,是否伸出皿状孔外等等。皿状孔的功能是排泄蜜露。肛门即开口于盖瓣下面与舌状突的基部,盖片和舌状突起控制蜜露最终排出的作用。用于分类的其他拟蛹特征还很多,见图1所标注内容[4]。 2 两种粉虱拟蛹的区别 显微镜下观察,烟粉虱的皿状孔为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端有一对毛,尾沟基部有瘤状突起5~7个(封面图右上)。而温室白粉虱皿状孔长心脏形,舌状突短,上有小瘤状突起多个,轮廊呈三叶草状,顶端有1对刚毛,亚缘体周边单列分布,有60 图1 粉虱拟蛹模式图(仿Matin修改) 多个小乳突,背盘区还对称有4~5个较大的圆锥形大乳突(封面图右下)。在田间,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烟粉虱拟蛹的外观为椭圆形、边缘自然倾斜,通常无背刺毛,颜色为淡绿色至黄色,有1对红眼睛(封面图中上)。在多毛的叶片上,拟蛹边缘被叶毛挤压成不规则形,拟蛹背面可具刺毛;温室白粉虱拟蛹的外观为立体(边缘垂直)椭圆形,似蛋糕状,颜色为白色至淡绿色,半透明,拟蛹边缘有腊丝,背上通常有发达直立长刺毛5~8对,是由原乳突内蜡腺分泌的(封面图中下),光滑的叶片上也有不具长刺毛的拟蛹。两者成虫羽化均经拟蛹背面的倒“T”形裂缝中脱出。拟蛹壳上有圆形孔的均为该拟蛹寄生蜂的羽化孔。温室白粉虱被寄生的拟蛹为黑紫色,烟粉虱被寄生拟蛹为深褐色。烟粉虱B型与其他型烟粉虱的拟蛹在形态上很难区分,依据个体第4前亚缘毛(ASMS4)存在于种群中比例的大小,前胸气门外的腊缘饰的宽度曾用来区别烟粉虱B型和A Ξ收稿日期: 2001-05-29

粉虱类

第一节粉虱类 温室白粉虱(属粉虱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全身及翅覆白色粉蜡。雌虫体长约1.1㎜,雄虫约1.0㎜,喜聚集于叶背。刚羽化时翅在背面折叠,约10min后展开,半透明,以后全身布满白色蜡粉。 卵椭圆,长约0.21㎜,宽约0.09㎜。卵柄长约0.12㎜,埋在植物组织中。初产卵浅绿色,孵化前渐呈肾褐色。 卵多散产,偶或数卵成月牙形排列。 若虫共3龄。1龄若虫长约0.27㎜,浅黄绿色,胸足和触角发达;2、3龄若虫各长约0.38和0.55㎜,足和触角萎缩,营固着生活。 蛹壳体长可达0.76㎜左右,黄褐色。初期体扁平,正卵圆形,侧面观边缘较直,且分泌有蜡丝,渐伸长并加厚,中部加厚似蛋糕形,背面长出许多粗大的蜡丝,一般11对。无尾部沟槽。伸出的唇舌具小裂叶,宽大于长。 2重要寄主及为害症状 最喜为害温室的黄瓜、番茄、茄子和西葫芦等蔬菜,露地栽培的菜豆、茄子、甜椒、芹菜等受害较轻。在观赏植物中如倒挂金钟、绣球、月季、大丽花、黄刺玫、一串红、牡丹等受害叶较严重。分部全中国,遍及全世界。以若虫群集在叶

片背面穿刺植物组织吮吸汁液,被害处形成黄斑,并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导致植物枝叶发黑,枯死脱落,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 黑刺粉虱(属粉虱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96~1.3㎜,橙黄色,有薄白粉。前翅 褐紫色,翅上有7个白色的斑纹;后翅小,淡紫褐色。 雄虫体小,腹部末端有握器。 卵长椭圆形,弯曲,长约0.25㎜。顶端较尖,基 部钝圆,基部有1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状如香蕉。 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孵化前为灰黑色。 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椭圆形,淡黄色,体背面有 6根浅色刺毛,体渐变为灰色至黑色,有光泽,并在体 躯周围分泌1圈白色蜡质物;2龄幼虫黄黑色,体背有9 对刺毛;3龄幼虫深黑色,体背上刺毛14对,体长0.7 ㎜左右,体躯周围的白蜡增多。 蛹壳近椭圆形,长0.7~1.1㎜,漆黑色,有光泽, 边缘锯齿状,周围有较宽的白色蜡边,背面显著隆起, 胸部有9对刺毛,腹部有刺毛10对,两侧边缘雌蛹有刺 毛11对,雄蛹有10对。 2 重要寄主及为害症状 寄主植物除柑橘类外,尚有蔷薇苹果梨葡萄柿等数十种

防治害虫的25种常用杀虫剂

防治害虫的25种常用杀虫剂! 今天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杀虫剂,其中噻虫嗪、螺虫乙酯、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呋虫胺、乙基多杀菌素、联苯肼酯、氟吡呋喃酮属于比较新颖的杀虫剂。 1、噻虫嗪 新烟碱类农药,兼具胃毒及触杀作用。施药后,可被作物根或叶片较迅速地内吸,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喷雾、灌根和种子处理都可以,对蚜虫、飞虱、白粉虱、蓟马、黄条跳甲等有较好的防效。 2、呋虫胺

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可以快速被植物吸收并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用于防治粉虱和蓟马。 3、螺虫乙酯 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杀虫(螨)剂,持效期较长。其作用机制为干扰害虫脂肪合成、阻断能量代谢。其内吸性较强,可在植株体内上下传导。可有效防治番茄烟粉虱、柑橘树介壳虫、红蜘蛛、柑橘木虱等。 4、溴氰虫酰胺 内吸性杀虫剂,胃毒为主,兼具触杀。其作用机理新颖、杀虫谱广,可防治小菜蛾、蚜虫、烟粉虱、美洲斑潜蝇、甜菜夜蛾、瓜绢螟、蓟马等害虫。 5、氟啶虫胺腈 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施药时应注意对植株叶背均匀喷雾。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蚜虫和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 6、氟吡呋喃酮

具有良好的内吸性、胃毒和触杀活性。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该产品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均有良好的防效,速效性较好。 7、乙基多杀菌素 胃毒和触杀作用,无内吸性。喷雾时应均匀周到,叶面、叶背、心叶及茄子花等部位均需着药。用于防治蓟马以及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也可用在豇豆上防治潜叶蝇和豆荚螟。 8、联苯肼酯 新型选择性杀螨剂。没有内吸性,为保证药效,喷药时应保证叶片两面及果实表面都均匀喷到。害螨接触药剂后,很快停止进食、运动和产卵。用于多种作物防治二斑叶螨、茶黄螨等植食性害螨。 9、甲维盐 胃毒和触杀作用,害虫发生不可逆转麻痹,停止进食,2-4天后才能死亡,杀虫速度较慢;可以防治鳞翅目害虫,高浓度甲维盐对于蓟马类有活性,对作物安全。 10、吡虫啉

烟粉虱成虫在日光温室内的分布和日活动规律

第26卷第5期 2006年5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 O LOGIC A SI NIC A V ol.26,N o.5May ,2006 烟粉虱成虫在日光温室内的分布和日活动规律 侯茂林,文吉辉,卢 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助项目(2004DI B4J156);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5211211;修订日期:2006204225 作者简介:侯茂林(1968~),男,湖南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昆虫生态、生物防治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E 2mail :maolinhou @https://www.360docs.net/doc/044637606.html,.致谢:感谢长江大学实习本科生乔飞、胥小平、杨光全参与试验调查;河北省固安县蔬菜管理局于觉民、杜永清在温室使用和工作上提供诸多方便 Found 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Program on Research for Public G ood ,M OST of China (N o.2004DI B4J156)and SRF for ROCS ,M OE.of China R eceived d ate :2005211211;Accepted d ate :2006204225 Biography :H OU M ao 2Lin ,Ph.D.,Ass ociate profess or ,mainly engaged in research w ork in the fields of insect ecology ,biological control and IPM.E 2mail :maolinhou @https://www.360docs.net/doc/044637606.html, 摘要:采用中色粘虫板(黄板)和植株调查方法在河北省固安县日光温室内研究了烟粉虱成虫在黄瓜结瓜盛期(4月下旬~5月 上旬)的分布和日活动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北边平均诱集量((66818±66319)头Π(板?d ))是南边((35715±34914)头Π(板?d ))的 1187倍;除8∶00~10∶00以外,其他时段内北边诱集量均显著高于南边;同时,北边植株上烟粉虱成虫数量也显著高于南边。温室东边逐日和各时段诱集量均高于西边,但差异不显著。在垂直方向,烟粉虱成虫在黄瓜所有叶片上均有分布。烟粉虱成虫从6∶00~18∶00各时段均很活跃,但不同时段活动水平存在差异。8∶00~10∶00平均诱集比例最高(2517%±917%),12∶00~14∶00 最低(1312%±512%);8∶00~10∶00的诱集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另外,黄板南面诱集量((35215±18611)头Π(板?d ))显著高于 北面诱集量((16017±9014)头Π(板?d ))。对日光温室黄瓜上烟粉虱的监测、成虫诱杀和综合治理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烟粉虱;日光温室;黄瓜;黄板;活动;分布 文章编号:100020933(2006)0521431207 中图分类号:Q96811 文献标识码:A Distribution and daily activities of Bemisia tabaci (G ennadius)adults within solar greenhouse H OU Mao 2Lin ,WE N Ji 2Hui ,LU Wei (Institute o f Plant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tale K ey Laboratory o f Biology o 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Beijing 100094,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5):1431~1437. Abstract :Distribution and daily activities of Bemisia tabaci adults in solar greenhouse (east 2west oriented )were investigated with yellow sticky traps (Y STs ,25×30cm in size )and by plant inspection in G u ’an C ounty ,Hebei Province from late April to early M ay when cucumber was vig orous fruiting.Results show that the Y STs installed in the north side of the greenhouse caught 11872 fold m ore whitefly adults than those in the south side (66818adults Π(trap ?d )vs 35715adults Π(trap ?d )).Catches within each of the five tw o 2hour intervals from 6∶00to 18∶00by Y STs in the north side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the south side with an exception of the tw o 2hour interval from 8∶00to 10∶00.Number of B .tabaci adults on plants in the north side was also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side.In the east 2west direction ,catches (daily average and averages within each tw o 2hour interval )in the east sid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west side.B .tabaci adults were m ore active at certain periods of time than at others during the day as indicated by the percentages of adults caught on the Y STs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adults was caught between 8∶00to 10∶00(2517%)and the lowest ,between 12∶00to 14∶00(1312%).When the Y STs were arranged at east 2west direction ,the surface facing south caught significantly m ore B .tabaci adults than the surface facing north.The current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m onitoring ,adult trapping and IPM of B .tabaci on solar greenhouse cucumber.

常见害虫天敌图谱大全

常见害虫天敌图谱大全 引言——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按其灭虫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有些种类的天敌已被应用于农田、果园、林场和牧场等地控制害虫的发展和蔓延。 一、捕食性天敌指专门以其他昆虫或动物为食物的昆虫。这类天敌直接蚕食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刺入害虫体内吸食害虫体液使其死亡。1、螳螂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蛾蝶类及其幼虫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虫,蝉、飞蝗、螽斯等大型昆虫。可作为蚜虫、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害虫的天敌。螳螂2、草蛉 草蛉能捕食多种害虫。据初步统计有粉虱、红蜘蛛、棉蚜、菜蚜、烟蚜、麦蚜、豆蚜、桃蚜、苹果蚜、红花蚜等多种蚜虫,另外该种还喜欢吃很多种害虫的卵,诸如棉铃虫、地老虎、银纹夜蛾、甘兰组蛾、麦蛾和小造桥虫等的卵,都在其食物范围之内。(草蛉卵)(草蛉) 3、瓢虫科瓢虫科昆虫的食性大致可分为植食性、菌食性和捕食性三大类。捕食性瓢虫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等。(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盔唇瓢虫捕食蚧壳虫)

(小毛瓢虫捕食粉虱、叶螨) (小艳瓢虫捕食粉虱、叶螨) 植食性瓢虫取食茄科、葫芦科和豆科植物,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菌食性瓢虫以真菌(白粉病的菌丝及孢子)为食。食菌瓢虫(二十星菌瓢虫成虫) 食菌瓢虫(二十星菌瓢虫幼虫)4、蝽花蝽科、盲蝽科、姬猎蝽科的蝽可捕食叶蝉、飞虱、蚜虫、蓟马、叶螨及棉蛉虫卵等害虫。(花蝽若虫捕食叶螨) 5、食蚜蝇食蚜蝇中的捕食性种类以幼虫捕食蚜虫为主,是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鳞翅目小幼虫等的有效天敌。(正在捕食的食蚜蝇幼虫) 6、捕食螨捕食螨是一种以红蜘蛛、锈壁虱、二斑叶螨等植物叶螨为主要食物的一种杂食性益螨。(钝绥螨) 二、寄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按其寄生部位来说,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寄生性天敌按被寄生的寄主的发育期来说,可分为卵寄生、幼虫寄生、蛹寄生和成虫寄生。1、赤眼蜂赤眼蜂为卵寄生蜂,在玉米田可寄生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赤眼蜂)2、茧蜂茧蜂大多是益虫,它们寄生于许多重要的害虫,对害虫的发生数量起一定的控制作用。麦蛾茧蜂,寄生于米蛾、印度谷斑螟、烟草粉斑螟、地中海粉螟、紫斑谷螟等幼虫体外,在仓库和家庭中常可见到;红铃虫甲腹茧蜂,寄生于红

烟粉虱

中文名称:烟粉虱 英文名称: 中文别名:棉粉虱;甘薯粉虱;银叶粉虱;煤污病 拉丁学名:Besimia tabaci(Gennadius); Bemisia inconspicua ; Aleyrodes tabaci;Capnodium spp 分布区域:世界分布:烟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害虫,首先报导于1889年,在希腊的烟草上发现,命名为我国的烟粉虱。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很多国家均有分布。80年代以前,主要在一些产棉国入苏丹、埃及、印度、巴西、伊朗、土耳其、美国等国的棉花上造成损失;80年代以后,在蔬菜、花卉上也发现此虫危害,入也门的西瓜、墨西哥的番茄、印度的豆类、日本的花卉(一品红)均遭受严重危害。 中国分布:记载于1949年,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西和台湾等地,近年来在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北京和山西也已发现,逐年严重呈爆发趋势。 形态特征: 为害作物:80年代中期,国际上报道烟粉虱的寄主植物范围包括74科420种,目前估计已超过500种。我国烟粉虱的寄主尚未有完整的记录,据北京市农科院调查:在温室,有9科32种蔬菜上发现有烟粉虱,几乎遍及所有的蔬菜。其中,羽衣甘蓝、球茎甘蓝、甘蓝、青花菜、花椰菜、西红柿、长茄、人参果和西葫芦、荷兰黄瓜及网纹甜瓜受害严重;在露地,共有9科15种植物上有烟粉虱为害;在观赏植物上,烟粉虱为害17科27种园艺植物,其中一品红和菩提树受害严重。 分布区域:世界分布:烟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害虫,首先报导于1889年,在希腊的烟草上发现,命名为我国的烟粉虱。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很多国家均有分布。80年代以前,主要在一些产棉国入苏丹、埃及、印度、巴西、伊朗、土耳其、美国等国的棉花上造成损失;80年代以后,在蔬菜、花卉上也发现此虫危害,入也门的西瓜、墨西哥的番茄、印度的豆类、日本的花卉(一品红)均遭受严重危害。 中国分布:记载于1949年,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西和台湾等地,近年来在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北京和山西也已发现,逐年严重呈爆发趋势。 为害症状:烟粉虱直接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株衰弱,若虫和成虫还可以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的产生,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另外,烟粉虱还可以在30种作物上传播70种以上的病毒病,不同生物型传播不同的病毒。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为害症状:叶菜类如甘蓝、花椰菜受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根茎类如萝卜受害表现为颜色白化、无味、重量减轻;果菜类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成熟不均匀,西葫芦表现为银叶;在花卉上,可以导致一品红白茎、叶片黄化、落叶;在棉花上,使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有成片黄斑出现,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 分类属性: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 发病特点:烟粉虱的生活周期有卵、若虫期和成虫,若虫期分为4龄,通常第4龄若虫称为"伪蛹"。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可发生11-15代,且世代重叠。烟粉虱的危害主要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