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

调查

研究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Ξ

胡敦孝, 吴杏霞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北京 100094)

摘要: 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形态做了区别,介绍了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在生物生态学上的差异,同时给出了B型烟粉虱特征性银叶反应的鉴定方法。

关键词: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 银叶反应

中图分类号: S43313 S43614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1)05-0015-04

长期以来在中国北方温室中发生的粉虱均为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在露地未见粉虱大发生的报道。但从1995年以后,烟粉虱(Bem isia tabaci G ennadius)在北方部分温室中逐渐蔓延开来,2000年8~11月北京市东南郊的温室蔬菜和露地蔬菜烟粉虱大暴发。烟粉虱又称棉粉虱,甘薯粉虱,

是热带或亚热带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最近十几年来,出现新的B型烟粉虱(又称银叶粉虱Bem isia argentif olii Bellows&Perring),它比其他型烟粉虱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造成作物严重减产和品质损害,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1~3]。如何防治这两种粉虱,明确它们在温室、大棚蔬菜、花卉上的生

物学特性和相互关系,以及B型烟粉虱在田间棉花、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发生情况,首先需准确认识这两种粉虱。现把这两种粉虱的主要区别介绍如下。

1 粉虱鉴别的主要特征

粉虱的分类鉴定是根据粉虱4龄若虫后期的拟蛹特征来进行,其中拟蛹腹部端节背面的皿状孔的特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分类特征主要包括:皿状孔的形状,隆起或凹陷;盖片的形状;舌状突是否突出盖片外,突出部分的形状,末端是否具有刚毛,是否伸出皿状孔外等等。皿状孔的功能是排泄蜜露。肛门即开口于盖瓣下面与舌状突的基部,盖片和舌状突起控制蜜露最终排出的作用。用于分类的其他拟蛹特征还很多,见图1所标注内容[4]。

2 两种粉虱拟蛹的区别

显微镜下观察,烟粉虱的皿状孔为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端有一对毛,尾沟基部有瘤状突起5~7个(封面图右上)。而温室白粉虱皿状孔长心脏形,舌状突短,上有小瘤状突起多个,轮廊呈三叶草状,顶端有1对刚毛,亚缘体周边单列分布,有60

图1 粉虱拟蛹模式图(仿Matin修改)

多个小乳突,背盘区还对称有4~5个较大的圆锥形大乳突(封面图右下)。在田间,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烟粉虱拟蛹的外观为椭圆形、边缘自然倾斜,通常无背刺毛,颜色为淡绿色至黄色,有1对红眼睛(封面图中上)。在多毛的叶片上,拟蛹边缘被叶毛挤压成不规则形,拟蛹背面可具刺毛;温室白粉虱拟蛹的外观为立体(边缘垂直)椭圆形,似蛋糕状,颜色为白色至淡绿色,半透明,拟蛹边缘有腊丝,背上通常有发达直立长刺毛5~8对,是由原乳突内蜡腺分泌的(封面图中下),光滑的叶片上也有不具长刺毛的拟蛹。两者成虫羽化均经拟蛹背面的倒“T”形裂缝中脱出。拟蛹壳上有圆形孔的均为该拟蛹寄生蜂的羽化孔。温室白粉虱被寄生的拟蛹为黑紫色,烟粉虱被寄生拟蛹为深褐色。烟粉虱B型与其他型烟粉虱的拟蛹在形态上很难区分,依据个体第4前亚缘毛(ASMS4)存在于种群中比例的大小,前胸气门外的腊缘饰的宽度曾用来区别烟粉虱B型和A

Ξ收稿日期: 2001-05-29

型[5,6],烟粉虱B型9318%的个体无ASMS4,腊缘饰相对窄,烟粉虱A型6117%的个体有ASMS4,腊缘饰相对宽。

3 两种粉虱成虫的区别

温室白粉虱雌雄成虫均比烟粉虱大,雌虫体长(1106±0104)mm,雄虫体长(0199±0103)mm,两翅合拢时,平覆在腹部上,通常腹部被遮盖(封面图左下)。烟粉虱的大小随寄主有差异,雌虫体长(0181~0191)mm,雄虫体长(0171~0185)mm,两翅合拢时,呈屋脊状。通常两翅中间可见到黄色的腹部,雌雄成虫排列在一起的概率比温室白粉虱大(封面图左上)。两者雌虫腹末钝圆,雄虫腹末则较尖。其中温室白粉虱雄虫腹末面中央的黑褐色阳具明显。

4 两种粉虱卵的区别

两种粉虱的卵均为长椭圆形,顶部尖,端部卵柄插入叶片中,以获得水分避免干死。卵变色均由顶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基部,一般温室白粉虱的卵色由白到黄,近孵化时为黑紫色,卵上覆盖成虫产的蜡粉较明显。烟粉虱的卵色为白到黄或琥珀色,近孵化时为褐色。两个种群混同发生时,卵的区分较为困难。

5 两种粉虱若虫的区别

两种粉虱的1龄若虫均能爬行,尾部一对毛明显,当它们成功地在植物韧皮部组织上插入口针后,就不再移动,经2、3、4龄、拟蛹(4龄后期)直至成虫羽化。两者的低龄若虫很难区别,一般温室白粉虱若虫体缘有腊丝而烟粉虱无。温室白粉虱进入2、3、4龄的若虫长度平均为37616μm、55012μm、65710μm,B型烟粉虱分别为27313μm、34414μm、50010μm。烟粉虱B型和温室白粉虱若虫的最主要区别是烟粉虱B型的若虫分泌的唾液能造成一些植物如西葫芦、番茄、绿花菜的生理紊乱,番茄表现为不均匀成熟,绿花菜表现为白茎。在西葫芦上,果实表现为不均匀成熟,叶子呈现银叶反应,初期为沿叶脉变白,以后全叶变为银白色或银色。实验证实,西葫芦接种烟粉虱后有无银叶反应是鉴别B型烟粉虱发生的稳定性状。鉴别B型烟粉虱的具体方法为选择国内西葫芦主栽品种早春一代或以色列培育的西葫芦品种进行室内或温室种植。在无虫苗1~3片真叶期准确接种上烟粉虱成虫若干对,虫量多时,可放上带有即将羽化的烟粉虱拟蛹叶片,虫量少时,可用小网罩夹接上成对烟粉虱成虫,隔离饲养,任其产卵,保证每株成活10头以上的烟粉虱。培育条件:25~26℃,相对湿度40%,全光照。从接种到银叶反应约在21d左右。没有全光照的条件,如能保证长光照也可,只是银叶反应略有推迟。在此期间产生银叶反应的为B型烟粉虱,否则为非B 型烟粉虱[7]。

6 两种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区别

611 分布

温室白粉虱为世界性害虫,虽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48个国家和地区,但仅发生在温室、大棚作物上。B型烟粉虱起源于北非和中东,随一品红花卉贸易广泛传播于各国。在美国,B型烟粉虱从80年代末至今已取代了美国本土的A型烟粉虱,成为当地重要经济害虫之一。90年代以来,各国相继报道了B型烟粉虱的发生,如美洲的西班牙、墨西哥、加拿大温室;在欧洲,1987年至1993年,B型烟粉虱陆续传入欧洲,被列为A2类检疫对象,相应的检疫措施和条例被实施。现不同国家发生B型烟粉虱的情况不一[8、9],其中西班牙B型烟粉虱与本土Q型并存;在大洋洲,澳大利亚的B型烟粉虱与本土烟粉虱同时存在,其周围的19个岛屿国中有9个岛屿国已发现B型烟粉虱[10];在亚洲,以色列80年代末期发现B型烟粉虱,日本于90年代发现B型烟粉虱,被列为检疫对象,印度、巴基斯坦的烟粉虱主要分别为不产生银叶症状的H 型和K型。我国台湾省1989年发现B型烟粉虱。2000年经我们用西葫芦银叶反应鉴定,北京、广州、新疆也有B型烟粉虱分布。目前实验表明,除B型烟粉虱外,我国还存在其他生物型。

612 寄主

温室白粉虱寄主范围十分广泛,据统计包括121科898种植物,其中主要蔬菜有黄瓜、南瓜、冬瓜、西葫芦、芸豆、架豆、番茄、茄子、莴苣、辣椒;观赏植物有倒挂金钟、夜来香、洋金枣、杜鹃、牡丹、天竺葵、绣球、月季、菊花、向日葵等[11,12]。

B型烟粉虱的寄主范围也十分广泛,目前保守估计超过74科500种以上,除危害经济作物外,还广泛分布在观赏植物和野生杂草上,严重受害的作物有甘蓝、青花菜、花椰菜、茄子、番茄、黄瓜、甜瓜、西瓜、南瓜、西葫芦、棉花、甜菜、豆类、芝麻、花生、马铃薯、甘薯、烟草、苜蓿、向日葵等,花卉有一品红、扶桑、蜀葵、秋葵、木槿、秋海棠、万寿菊、夹竹桃、南天竹等;药材有黄芩、地黄、桔梗、黄芪等;杂草有田旋花、矮牵牛、灰菜、苦苣菜等。为此,生产上需十分注意由以上花卉传播的B型烟粉虱,清除有利于B型烟粉虱过冬的杂草及木本植物等。

613 传毒

温室白粉虱能传带拟莴苣黄病毒,但在生产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病毒病尚未发现。B型烟粉虱传带的病毒种类很多,在生产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 Y LCV(南欧、中东、中美洲、非洲、亚洲、澳大利亚)、番茄斑点病毒ToMoV(北美)、西葫芦卷叶病毒SqLCV(北美)和棉花皱叶病毒CLCV(北美)。室内接种试验表明,烟粉虱还可传带豆杂色花叶病毒BCMoV、sida(锦葵科黄花捻属)金色花叶病毒、sida黄脉病毒、西瓜黄矮病毒WCSV、非洲木薯花叶病毒ACMV2N、贝宁豆类病毒BLV及Asystasia(爵床科)金色花叶病毒A GMV等[13]。

614 天敌

温室白粉虱与B型烟粉虱的天敌都很多,主要有寄生蜂、捕食性天敌和真菌病原微生物。生产上可利用的温室白粉虱天敌有丽蚜小蜂Encarsia f ormosa 和蜡蚧轮枝菌V erticilli um lecanii[14]。B型烟粉虱的寄生蜂主要有浆角蚜小蜂属Eret mocerus的一些种类,如 E.m undus、E.orientalis、E.calif ornicus 和恩蚜小蜂属Encarsia的种类,如 E.t ransvena和E.f ormosa的不同品系;捕食性昆虫主要有Del2 phast us pusill us和M acrolophus caligi nosus;真菌主要有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粉虱座壳孢Ascher2 sonia aleyrodis,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 yces f u2 mosoroseus和蜡蚧轮枝菌(V erticilli um lecanii)。615 抗药性

在喷药频繁和用药不合理的地区,温室白粉虱与B型烟粉虱抗药性均增长很快。郑炳宗(1994)报道,以温室白粉虱1龄若虫为试虫,1993年测LC50的结果与1984年比较,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乐果的抗性比值分别为87130、504144和0125,比初用时抗性增长慢[15]。而B型烟粉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菊酯类农药抗性更强。荷兰B型烟粉虱成虫与敏感品系比,氯氰菊酯、丙溴磷的抗性比值分别>700、>1000[16]。目前在应用吡虫啉、扑虱灵防治B型烟粉虱的许多国家中,都产生了抗药性,美国、以色列由于抗性管理较好,此虫对这两种农药的抗性增长较慢。因此对这两种粉虱抗药性的监测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616 温度对两种粉虱成虫寿命、产卵量的影响温度对两种粉虱的影响不完全一样(表1)。B 型烟粉虱在高温下(27~28℃)成虫寿命、产卵量均高于温室白粉虱。而在中温的条件下(21~22℃),温室白粉虱的寿命则高于B型烟粉虱,此时它的产卵量大大高于B型烟粉虱。在同一寄主一品红上饲养,20℃时从卵到50%成虫羽化所需的时间,温室白粉虱为3511d,而B型烟粉虱需4910d;在25℃时前者为2915d,后者只需2310d[17]。从这一个侧面反映了B型烟粉虱的猖獗与高温条件有关。

表1 温度对两种粉虱成虫寿命和产卵的影响3

温度(℃)

平均寿命(d)每雌产卵量(粒)

B型烟粉虱温室白粉虱B型烟粉虱温室白粉虱15~165018501560129316

21~2221182815901920914

27~28161081396132915

 3B型烟粉虱在一品红上饲养,温室白粉虱在番茄上饲养。

总之,烟粉虱中的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对生产的威胁都很大。它们在蔬菜及花卉上常混同发生或单独发生,而它们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却不尽相同,应注意严格分清。尤其是B型烟粉虱对所危害的经济植物更广泛,对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影响更大。它在国内的分布范围及与温室白粉虱的相互关系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Perring M T.Identification of a whitefly species by ge2

nomic and behavioral studies[J]1Science,1993,259(1):74

-771

[2] 胡敦孝1银叶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1北京农业科学,

2000,(增):31~351

[3] 张芝利1关于烟粉虱大发生的思考[J]1北京农业科学,

2000,(增):1~31

[4] Martin J H.The whiteflies of Europe and the Mediter2

ranean Basin[J]1Bulletin Entomological Research,2000,

90:407-4481

[5] Bellows T S,Perring T M,G ill R J,et al.Description of

a Species of Bemisia(Homoptera:Aleyrodidae)infesting

North American agriculture[J]1Ann Ento S oc Am,1994,

87:195-2061

[6] Rosell R C.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in distinct

populations of Bemisia tabaci[J]1Annals Entomology S o2

ciety of America,1997,90(5):575~5891

[7] 胡敦孝,吴杏霞1银叶粉虱发生的指示植物西葫芦银

叶[J]1植物检疫,2001,15(3):132~1361

[8] Check S,Macdonald O1Statutory controls to prev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Bemisia tabaci in the United K ingdom

[J]1Pesticide Science,1994,42:135-1371

[9] CABI,EPPO1中国-欧洲联盟农业技术中心译1欧洲检疫

性有害生物[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44~471 [10]Barro P J D,Libregts W,Carver M.Distribution and i2

dentity of biotypes of Bemisia tabaci in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Pacific community[J]1Austr J

Entomo,1998,37:214-2181

[11]翁祖信,冯兰香,李宝栋,等1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M]1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26~2301 [12]李祖荫,李兆华,徐汝梅1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的研究:形态、生物学特性及

各虫态的历期[J]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3,4):

137~1491

[13]Bedford B I D,et al.G eminivirus transmission and bio2

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Bemisia tabaci biotype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J]1Ann Appl Biol,1994,

125:311-3251[14]李国霞,严毓华,王丽英1蜡蚧轮枝菌11个单孢菌株

的生物学及其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的比较和筛选[J]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1(1):83~881

[15]郑炳宗,高希武1温室白粉虱抗药性的成虫喷雾测定

法[J]1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20(3):297~3011 [16]Cahill M R,Byrne F J,et al.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Be2

misia tabaci[J]1Pesticide Science,1994,42:137-1391 [17]Fransen J J.Bemisia tabaci in the Netherlands:Here to

stay?[J]1Pesticide Science,1994,42:129-1341

玉米疯顶病传播途径探讨Ξ

王晓鸣1, 戴法超1, 朱振东1, 金晓华2, 杨建国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80;2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100011)

摘要: 利用染色技术研究种子以及在病田中病残体作为玉米疯顶病初侵染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病田采集的病穗籽粒、病株上基本正常穗籽粒和外观正常植株所结籽粒的种皮和胚乳中均检测到菌丝体,并且带菌率较高。病田种植品种的原始种子同样具有极高的带菌率。在适宜条件下,种植在病田的健康种子能够被病残体或土壤中的疯顶病卵孢子侵染,产生典型症状的病株。研究初步证明,携带病原菌的种子是玉米疯顶病远程传播的重要原因,植株病残体和土壤中病原菌休眠体的存在是病害持续发生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玉米疯顶病; 传播途径; 带菌率

中图分类号: S4351131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1)05-0018-03

玉米疯顶病是由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 acrospora(Sacc.)Thirum.,Shaw et Naras.]引起的玉米上一种严重病害[1]。由于病菌侵染植株后,引起雌雄穗变异、畸形、徒长和导致果穗不结实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其田间病株率相当于产量损失率,因此对玉米生产影响极大[2]。迄今为止,玉米疯顶病在我国宁夏、甘肃、新疆、河北、北京、山西、山东等局部地区发生。轻病田病株率为3%~10%,重病田达60%以上。

关于玉米疯顶病的传播与流行,国内有关研究认为是由于病株所结籽粒带菌经调种而造成远距离传播,病残体传病作用不明显或不传病[3,4]。而国外的研究认为土壤病残体中的卵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5]。为对我国玉米疯顶病的病害传播和发生规律有较明确的认识,近年来开展了有关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1 病菌种子取样与检测

从1998~2000年,分别在北京市朝阳区病田(1998年)、密云县病田(1999年)和宁夏中宁县病田(2000年)采样。标样包括发病植株上病穗所结籽粒、病株上外观正常果穗所结籽粒、病田中外观正常植株所结籽粒和病田种植品种的原始种子。对照用健康种子由中国农业大学提供。种子检测时,将被检籽粒在加有01015%锥虫蓝的5%氢氧化钠溶液中28℃染色,然后将种皮与胚分离,在乳酸∶甘油= 1∶2(v/v)液中加热蒸沸至透明,制片镜检。

112 土壤中病残体传病作用的研究

在宁夏中宁县病田中设立观察圃,将来自北京的玉米健康种子(杂交种15个,自交系18个)顺序排列,每份材料播5行,按当地种植方式管理,增加灌溉次数,乳熟期调查发病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1 种子传播可能性

对不同来源的玉米种子籽粒带菌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表1),从采自病田发病植株病穗上的籽粒、发病植株正常穗籽粒、未发病植株籽粒以及在存留的原种中都检测到玉米疯顶病病菌的菌丝体。在发病严重植株上,雌穗和雄穗畸形,少数病雌穗能够部分结实。对所结籽粒检测表明,种皮带菌率高达5512%,胚乳带菌丝率为2418%。在少数雄穗轻度

Ξ收稿日期: 2001-03-15

基金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82013)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又称甘薯粉虱、棉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生物型(B型)的出现和广泛传布,以及抗药性的迅速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棉花、蔬菜和园林花卉等植物的主要害虫,平均每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亿美元,在美国10年内所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粉虱种群发生动态出现了明显变化,B型烟粉虱有逐年加重危害与蔓延的趋势。在烟粉虱的治理中,生物防治是十分重要的控制手段,且烟粉虱的天敌资源丰富,各国学者对其天敌的研究和应用做了较多工作并已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1 捕食性天敌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报道的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约有114种(隶属9目31科),其中瓢虫94种、捕食蝽25种、草岭14种、捕食螨17种。虽然天敌种类较多,但实际应用的只有少数几种,且大部分属多食性捕食者。Dean等指出多食性捕食者具有行为可塑性,可通过取食多种猎物提高其捕食作用,使种群得以繁衍。 1.1瓢虫类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原产于美国,为粉虱的专食性捕食者,在加州和弗罗里达等地已成功地应用于控制棉花和圣诞红上的烟粉虱,并已被引入欧洲和我国福建。在室内,小黑瓢虫以取食粉虱卵的生殖力最强,而在田间取食粉虱若虫时生殖力较大。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红蜘蛛等其它猎物,但不能维持种群繁衍。小黑瓢虫能够捕食已被寄生的粉虱若虫,但随着蚜小蜂的发育能被逐渐辨别而嗜食未被寄生的若虫。小黑瓢虫已由多家公司生产销售,其温室作物

推荐释放量为1头成虫/1.39-9.29m2。有报道说,小毛瓢虫(Nephaspis oculatus)捕食烟粉虱的潜能虽低,但其搜索力明显强于小黑瓢虫,因此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该种瓢虫的种群密度较高。 1.2 捕食蝽类盲蝽Macrolophus caliginosus为多食性捕食者,取食烟粉虱的卵、若虫和成虫,且更嗜食粉虱卵;当粉虱密度较低时,还可取食某些花卉植物以维持其种群的延续。在欧洲,盲蝽已被广泛用于防治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由于该盲蝽历时1个多月方能建立种群,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同时释放是保持温室粉虱种群密度较低的关键措施。目前已在地中海地区一些国家得到应用。Rabou报道在茄子地以2头/株的释放量连续释放3次盲蝽,1个月后粉虱种群便可得到有效控制;以0.5-1头/m2的释放量每2周1次,结合每周释放1次丽蚜小蜂,亦能有效地控制温室番茄粉虱的危害。此外,斯氏盲走螨(Typhlodromus swirskii)和Euseius scutalis取食烟粉虱后,其内禀增长力比烟粉虱增大,且能在温室单一种植的作物上抑制烟粉虱种群的增长,有进一步利用的价值。 2 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与应用烟粉虱的寄生性天敌资源丰富,包括恩蚜小蜂属(Encarsia)、桨角蚜小蜂属(Encarsia)、Amitus属和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的许多种类。我国初步调查记录有19种(主要隶属恩蚜小蜂属和桨角蚜小蜂属)。 2.1恩蚜小蜂属该属种类多为单寄生。少数为重寄生或多寄生。成虫均将卵产在寄主体内。由于丽蚜小蜂能成功地防治温室白粉虱,因此,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研究与报道。有关成蜂和幼虫的生物学特性、该蜂与粉虱相互作用的种群动态

白粉虱

白粉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菜地、田地、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可以存活。成虫寿命较长,每雌可产卵300余粒,成虫有趋嫩性,在嫩叶上产卵。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在叶背面为害,3天内可以活动,当口器刺入叶组织后开始固定为害。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 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一、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 1.繁殖场所多,使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2.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面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 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寄主植物有200余种。蔬菜作物中主要为害瓜类作物;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以及莴苣、菊芋、马铃薯、苋菜等多种作物。 4.具有较特殊的生活习性。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由于各种虫态自上而下交情分布,这就给防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白粉虱的防治对策 1.轮作例茬在白粉虱发生猖獗的地区,应选择芹菜、茼蒿、芜姜、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莱,既免受此虫为害,又可有效地防止向棚室蔓延。 2.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3.播种蔬菜前使用烟熏剂闭棚熏杀害虫,可用敌敌畏乳油加硫黄粉和木屑点燃熏蒸。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4.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5.生物防治当温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释放丽蚜小蜂成虫或黑蛹3~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释放3~4次。控制白粉虱效果良好。也可人工释放草蛉,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2.6头。有条件地区也可用粉虱壳孢菌防治白粉虱。 6.白粉虱危害初期,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25%扑虱灵2000倍液,或30%啶虫脒喷雾,隔5~7天用上述农药交替喷雾,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包括选用适宜农药种类、浓度、应用时间及方法等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即每株平均有成虫2~3头时进行,尤其应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除选用对路药剂外,喷药时间最好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中、下午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翔,不易喷到身体上。

3种药剂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效果试验

3种药剂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效果试验 摘要:在温室大棚秋季番茄白粉虱发生较重情况下,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赤?吲乙?芸薹(碧护)和苦参碱+碧护与生化复配制剂甲维盐+碧护开展了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hm2用1.8%阿维菌素EC 375g+碧护600g、1.5%苦参碱SL 4 500mL+碧护600g和生化复配制剂5.7%甲维盐SG 450g+碧护600g,7d施药1次,连续施用4次,药后10、17、26、35d,防治效果在81%、83%、85%和81%以上,且药后10d和17d甲维盐+碧护与阿维菌素+碧护、阿维菌素+碧护与苦参碱+碧护差异不显著,甲维盐+碧护显著高于苦参碱+碧护。 关键词:番茄;温室白粉虱;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41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5)22-67-03 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最早发现于南美洲,有几种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是温室白粉虱。该虫1975年始发现于北京,现几乎遍布全国,是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寄主范围广,已知寄主分属114个科670种植物,中国已知70科270种。几乎所有蔬菜均可受害,以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豆类蔬菜

及叶菜类蔬菜受害严重,还能危害花卉、果树、药材、牧草和烟草等,大发生年份露地蔬菜、花卉受害也较严重[1-7]。白粉虱不仅可引起煤污病,严重降低番茄的商品性,还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者。该虫虫体微小,繁殖力极强,在温室内白粉虱1a可发生10余代,大约1个月完成1代,世代重叠发生[3]。成虫、若虫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使其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冬季温室蔬菜上的白粉虱是春季塑料棚和露地蔬菜的虫源[8-13]。近年来,设施蔬菜白粉虱发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被害率几乎达到100%,产量损失达23%~30%,个别温室几近绝收,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的产量和质量[14-15]。 南充市自2010年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大棚番茄因多年连作,温室白粉虱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秋番茄已到白粉虱第10代左右,发生危害尤为严重,如温室白粉虱防治不力,导致番茄病毒病发生和危害严重,致使产量损失50%以上,甚至绝收。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防治工作,减轻白粉虱发生危害程度,减少白粉虱传播病毒病几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残留和环境污染,确保番茄生产、农产品质量与贸易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16],确保番茄达到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和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笔者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农药田间药效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20150428

NY/T ××××—2012 烟粉虱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 1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棉田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越冬虫源基数调查、成虫迁入监测、系统调查、大田普查、预测方法,以及数据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1.2 本规范适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非自然露地越冬区棉田烟粉虱的测报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 2.1 烟粉虱若虫分类:1龄和2龄若虫统称低龄若虫,3龄、4龄若虫和伪蛹统称为高龄若虫。 2.2 发生危害期的划分:全年的发生危害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蕾期烟粉虱和花铃期烟粉虱,简称蕾虱和花铃虱。 2.3 百株三叶成虫量(头/百株三叶):指选取一定株数棉花,在每株指定部位选3张叶片,用翻转叶片法调查叶片上成虫的数量,折算成百株三叶成虫量。 2.4 距蔬菜保护地距离:指棉田边缘与蔬菜保护地边缘最近点的直线距离。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分蕾期和花铃期,以百株三叶烟粉虱成虫虫量为指标定发生程度。发生程度分为5级,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具体分级指标如下: 表1 烟粉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 越冬虫量调查 4.1 调查时间 在蔬菜保护地揭膜前一周左右调查。正常年份各棉花揭膜时间,长江流域棉区在4 1

月上中旬;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旬,西北内陆棉区在6月上旬。 4.2 调查地点 棉田周边的保护地蔬菜上,重点调查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和菊科等蔬菜。按距离棉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分别调查各类蔬菜保护地,每类保护地调查2个。 4.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内蔬菜上随机取5点,每点随机选4株蔬菜,每株分别取上部、中部、下部叶片各1张,调查成虫和高龄若虫的数量。对叶片着生密集较难区分上、中、下部叶片的蔬菜,可取上、中部嫩叶2张和下部老叶1张,调查烟粉虱虫量。 成虫调查采用翻转叶片法,将叶片轻轻翻转,动作要既轻又快,集中精力迅速目测背面叶片上的大概成虫量,然后仔细查看叶片中的成虫数量,再加上估计已飞走的虫量,计为整个叶片上的成虫数量。高龄若虫的调查方法,取白纸一张,用刀刻出一个1cm×1cm的正方形小孔。将白纸上的正方形小孔随机放在叶片背面上,计数正方形小孔中高龄若虫的数量;还要估算叶片面积,算出单片叶片若虫量。结果记入烟粉虱越冬虫量调查记载表(见附录A表A.1)。 5 棉田系统调查 5.1 成虫迁入棉田时间调查 5.1.1 调查时间 棉花移栽或定苗后开始,至烟粉虱迁入棉田达始盛期结束,一般为15天左右。 5.1.2 调查地点 分别选择距保护地蔬菜田小于500m、500-1000m和大于1000m的棉田各1块,作为系统调查田。 5.1.3 调查方法 保护地,在系统调查田内,面向蔬菜保护地一侧、距田埂1m左右处悬挂黄板,每块田挂2块黄板,黄板尺寸为20cm×30cm。黄板悬挂高度为黄板下缘高出棉花冠层10cm。随着棉花的生长,黄板悬挂高度相应提高,以保持黄板与棉花冠层的相对高度。黄板5天更换1次,雨后及时更换。每5天调查1次,观察黄板上诱集的成虫数量。当成虫迁入数量显著增加,结合历年观测情况,确定成虫迁入棉田的始盛期。调查结果记入烟粉虱黄板诱集记载表(见附录A表A.2)。 5.2 棉田系统调查 5.2.1 调查时间 自黄板监测烟粉虱成虫迁入棉田始盛期开始,至9月底结束,每5天调查1次。晴天2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

调查 研究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区别Ξ 胡敦孝, 吴杏霞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北京 100094) 摘要: 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形态做了区别,介绍了B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在生物生态学上的差异,同时给出了B型烟粉虱特征性银叶反应的鉴定方法。 关键词: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 银叶反应 中图分类号: S43313 S43614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1)05-0015-04 长期以来在中国北方温室中发生的粉虱均为温室白粉虱(T 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在露地未见粉虱大发生的报道。但从1995年以后,烟粉虱(Bem isia tabaci G ennadius)在北方部分温室中逐渐蔓延开来,2000年8~11月北京市东南郊的温室蔬菜和露地蔬菜烟粉虱大暴发。烟粉虱又称棉粉虱,甘薯粉虱, 是热带或亚热带大田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最近十几年来,出现新的B型烟粉虱(又称银叶粉虱Bem isia argentif olii Bellows&Perring),它比其他型烟粉虱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造成作物严重减产和品质损害,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1~3]。如何防治这两种粉虱,明确它们在温室、大棚蔬菜、花卉上的生 物学特性和相互关系,以及B型烟粉虱在田间棉花、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发生情况,首先需准确认识这两种粉虱。现把这两种粉虱的主要区别介绍如下。 1 粉虱鉴别的主要特征 粉虱的分类鉴定是根据粉虱4龄若虫后期的拟蛹特征来进行,其中拟蛹腹部端节背面的皿状孔的特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分类特征主要包括:皿状孔的形状,隆起或凹陷;盖片的形状;舌状突是否突出盖片外,突出部分的形状,末端是否具有刚毛,是否伸出皿状孔外等等。皿状孔的功能是排泄蜜露。肛门即开口于盖瓣下面与舌状突的基部,盖片和舌状突起控制蜜露最终排出的作用。用于分类的其他拟蛹特征还很多,见图1所标注内容[4]。 2 两种粉虱拟蛹的区别 显微镜下观察,烟粉虱的皿状孔为长三角形,舌状突长,匙状,顶端有一对毛,尾沟基部有瘤状突起5~7个(封面图右上)。而温室白粉虱皿状孔长心脏形,舌状突短,上有小瘤状突起多个,轮廊呈三叶草状,顶端有1对刚毛,亚缘体周边单列分布,有60 图1 粉虱拟蛹模式图(仿Matin修改) 多个小乳突,背盘区还对称有4~5个较大的圆锥形大乳突(封面图右下)。在田间,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烟粉虱拟蛹的外观为椭圆形、边缘自然倾斜,通常无背刺毛,颜色为淡绿色至黄色,有1对红眼睛(封面图中上)。在多毛的叶片上,拟蛹边缘被叶毛挤压成不规则形,拟蛹背面可具刺毛;温室白粉虱拟蛹的外观为立体(边缘垂直)椭圆形,似蛋糕状,颜色为白色至淡绿色,半透明,拟蛹边缘有腊丝,背上通常有发达直立长刺毛5~8对,是由原乳突内蜡腺分泌的(封面图中下),光滑的叶片上也有不具长刺毛的拟蛹。两者成虫羽化均经拟蛹背面的倒“T”形裂缝中脱出。拟蛹壳上有圆形孔的均为该拟蛹寄生蜂的羽化孔。温室白粉虱被寄生的拟蛹为黑紫色,烟粉虱被寄生拟蛹为深褐色。烟粉虱B型与其他型烟粉虱的拟蛹在形态上很难区分,依据个体第4前亚缘毛(ASMS4)存在于种群中比例的大小,前胸气门外的腊缘饰的宽度曾用来区别烟粉虱B型和A Ξ收稿日期: 2001-05-29

烟粉虱寄生蜂的应用

烟粉虱寄生蜂的应用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 Gennadius) 属同翅目粉虱科, 属于世界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广泛。烟粉虱可直接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虫和成虫还可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虫还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引发病毒病[1]。烟粉虱被列为当今对农业造成较大灾害的 100种入侵害虫之一,它造成的全球每年经济损失超过 3亿美元[2]。因此,烟粉虱的防治成为研究的热点。烟粉虱的防治方法主要有药剂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以及生物防治[3]。化学防治目前仍是烟粉虱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烟粉虱体被蜡粉 ,且对大多数农药以及优乐得等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面对烟粉虱为害日趋严重而化学防治难以奏效的现状 ,世界许多国家、地区都给予极大关注,从不同方面对其防治方法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生物防治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 ( 主要有虫生真菌 ) 进行防治[4]。本文着重概括了烟粉虱生物防治中的天敌昆虫寄生蜂防治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2.烟粉虱寄生蜂种类 Gerling等列出了桨角蚜小蜂属 11 种、恩蚜小蜂属 34 种、和埃宓细蜂属 2 种[5],浙江大学孟祥锋等总结了烟粉虱的寄生蜂种类 ,共计 56 种, 包括桨角蚜小蜂属15 种、恩蚜小蜂属 35 种、棒小蜂属 2 种、埃宓细蜂属 3 种、阔柄跳小蜂属1种等[6]。根据研究统计,中国烟粉虱寄生蜂资源十分丰富,其种类目前约有 27 种,占世界总数的 54%。其中,中国烟粉虱寄生蜂有桨角蚜小蜂属 6种,恩蚜小蜂属 21 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香港等地,其中台湾种类分布最多,有 17 种恩蚜小蜂和 3 种桨角蚜小蜂,占总数的 74.0%;其次是福建,有 12 种恩蚜小蜂和 3 种桨角蚜小蜂,占总数的55.6%[7].下面就主要对恩呀小蜂属、浆角蚜小蜂两个属进行描述。 2.1恩呀小蜂属 目前,在已报道的恩蚜小蜂属47 种烟粉虱寄生蜂中,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已能进行商业化生产[8].并且前者已大量应用于生产实践[9]. 恩蚜小蜂为单寄生性内寄生蜂 ,是异律发育的寄生蜂(异律发育即雌雄蜂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规律)。生殖方式是两性产雌, 雌蜂为初寄生蜂 ,雄蜂为自复寄生。

白粉虱治不住基本都错在这件事情上

白粉虱治不住基本都错在 这件事情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白粉虱治不住基本都错在这5件事情上。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大棚种植的朋友对它再熟悉不过,是年年看到它年年杀不完。为害范围广,花、果、蔬菜甚至牧草都能受其所害。眼看到7月,又到它的活跃期。 温室白粉虱对作物及花卉蔬菜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直接为害:以吸食植物营养为生,吸食汁液时把毒素注入植物中。大量分泌蜜露,利于真菌繁殖,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间接为害:白粉虱还是各种真细菌病害、病毒病的传播媒介,特别是病毒病,一棵植株染病,加上大量白粉虱的传播,大棚蔬菜病害毒就会泛滥成灾,难以控制。 最后影响产量! 棚室内会爆发白粉虱的时间: 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旬-5月下旬; 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旬,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对于杀虫,药物防治不能少,常用药剂有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等,药都是好药,但有的时候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我们有好些细节没做好,失了药效! 1、打药时忽略了大棚外的杂草 “草是虫窝,草多虫多!”很多杂草都是害虫的寄主,白粉虱更是连牧草都不放过的“狠角色”,当然也会寄生在棚外的杂草上。 所以即使棚内的虫杀的再干净,一旦棚外的害虫进到棚内,大量繁殖又是一波虫害。大棚外的杂草最好清理掉,不行也需要打药。 2、打药时,没有加杀卵剂 和常见害虫一样,白粉虱的繁殖能力也是非常强悍的。 白粉虱交配后,1头雌虫可产100 多粒卵,多者400~500 粒。此虫最适发育温度25℃~30℃,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白粉虱的成虫、幼虫、卵共存是很普遍的!所以用药不杀卵,到时虫杀完卵又出来了,打药效果不理想。 3、打药不严 虫子有飞行能力,打不透,虫子到没有药的安全区域避难,打多少遍都是徒劳,建议大家斜向上45度,从下往上打,再者,农药中加入有机硅助剂,促进农药在作物上扩散,确保打严。 一次用药不能把棚室内的白粉虱全部杀死,侥幸逃脱的白粉虱会卷土重来,正确的打药是,头天打完药,第二天紧接着再用药一遍,两遍药后杀虫效果非常明显。 4、用药不当,产生药害

烟粉虱的危害生物型及有关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北京农业科学 烟粉虱专辑 14烟粉虱的危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北京 100089?-2úóúèè′?oí??èè′?μ?????3??a?àê3D?o|3??¨?üμè?-??×÷??ó???êò°×·?ê-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相比涉及74科420余种植物具有更大的经济危害性 烟粉虱在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取代温室白粉虱成为温室及其它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本文对国外烟粉虱的部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889年Gennadius 记述了希腊的一种烟草害虫这是烟粉虱的首次报道在美国的甘薯上发现了第一个新北区白粉虱标本称之为甘薯粉虱[2]·?ààμ???ò2±?μ??ì?y2?????19个种名作为B. tabaci 的同物异名[3]?ì·?ê-?ú???×?D?1óD?T·?ê-oí?êêí·?ê-μè??????3? ???÷?2??êêó|?üá|ò??°′?2¥?2??2???μ??üá|é?óD?ù2?í?óúê?ò?D??§??òà?Y?ì·?ê-μ??aD?2?òì???ì·?ê-??·??aè??ééú??Dí ??óDè???B 生物型重新命名为银叶粉虱 文中描述了烟粉虱在温室花卉上前所未有的的危害据统计从1985~1998年间 A B 型比A 型产更多的卵因而分泌更大量的蜜露 而A 型不会它具有导致西葫芦叶片银叶化的特征从世界许多地方收集的烟粉虱标本证明了这样的假设B 生物型的存在可以用异构酶标记法和多态DNA 扩增法来证实 Bellows (1994)提出以烟粉虱B 生物型为基础建立粉虱新种Bemisia argentifolii B 型蛹的几个形态特征成为鉴别银叶粉虱的依据 B 生物型argentifolii 前蜡缨细窄与之相反这些描述和用于区分A 和B 生物型异构酶标记以及在某些条件下生物型不能交配的证据已经被用做新的分类单元

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告别白粉虱的6个好方法 罪魁祸首爱吃蔬菜,啥都会危害(如番茄、茄子、黄瓜、辣椒等等) 叶背上各种虫态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瓜叶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番茄叶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辣椒上的粉虱(图片来源:网络) 危害连锁反应 1、粉虱本身会分泌蜜露(它的排泄物),污染叶片和果实,容易引发煤污病,导致减产并会降低产品商品性。

番茄果上的煤污(图片来源:网络) 2、粉虱是刺吸式口器,在叶背上吸汁液,可以顺带传播病毒病。 由粉虱传播的黄化曲叶病毒病(图片来源:网络)好方法在这里! 1、根除虫源

? 育苗室应与生产的棚室隔开,育苗前或定植时,清理基地里的残株杂草,使用熏杀或喷杀方法消灭残余成虫; ? ? 棚室通风口设尼龙纱网,控制外来虫源。 ? 2、轮间作处理 ? 把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换成种茼蒿、菠菜、芹菜、蒜苗等粉虱不喜欢而又耐低温的蔬菜,可以避免粉虱飞向棚室蔓延危害; ? ? 也可用以上蔬菜与作物间作,防止粉虱传播蔓延。 ? 3、生物防治(有机农场可用) ? 人工释放粉虱天敌,如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者蛹3~5头,隔10天左右放一次,共放4次)、草蛉(1头草蛉可以吃掉170头粉虱幼虫)。 ?

番茄田释放寄生蜂(图片来源:网络) 草蛉可以捕杀粉虱(图片来源:网络)4、穴施药剂驱虫(菜农经验) ?

在定植时,选择一些可以穴施的药剂,如添了缓释成分的片剂农药、生物菌制剂施惠等,可以起到好的驱虫效果。 ? 5、黄板诱杀成虫(强烈推荐) ? 粉虱成虫具有趋黄性,在发生初期就应该挂上黄板,黄板可以市场上购买1元以下/张,或是自己制作(购买黄色的硬纸板或者用油漆涂成黄色, 套上透明的塑料袋,再涂上一层粘油,粘油是10号机油加点黄油调匀制 成的,隔10天左右换下涂了油的塑料袋,再重新按前面的步骤换上新的)。 ? ? 黄板挂在植株的上方相平或者稍高,每亩40~50张左右,视虫害程度而 增加。 ? 番茄田挂黄板(图片来源:网络) ?

白粉虱

白粉虱 白粉虱是粉虱科昆虫类,是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白粉虱的出现。白粉虱蛹壳卵形或长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时蛹壳大小变化很大。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白粉虱 中文别名:小白蛾子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有颚亚门Mandibulata 纲:昆虫纲I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同翅目Homoptera 科:粉虱科 种:白粉虱 形态特征 白粉虱蛹壳卵形或长椭圆形,长约1.64毫米,宽约0.74毫米。淡黄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时蛹壳大小变化很大;背盘区中央稍向上隆起,整个蛹壳面覆盖白色棉状蜡丝。亚体缘周边单列分布小乳头状突。在背盘区对称分布有5对较大的短圆锥形乳头状突。在腹部中段的2对较大的乳头状突之外侧还分布有1个小的乳头状突。管状孔略呈三角形,盖瓣片仅盖住孔口上方,舌状器明显伸出盖瓣片以外。在管状孔上方两侧分布1对鬃状短毛,在亚体缘尾端分布有2根鬃状长毛。 分布地区 粉虱科昆虫的1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国北起大庆,南到石家庄,西起兰州、西宁,东到济南均不断猖獗发生。日本、荷兰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天室外不能越冬,华中以南以卵在露地越冬。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个产142.5粒。也可孤雌生殖,其后代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做短距离行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开始营固着生活,失去了爬行的能力。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环境适合时,约1个月完成1代,1年可发生10代以上。1雌可产40~50粒卵。雌成虫有选择嫩叶集居和产卵的习性,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成虫逐渐向上部叶片移动,造成各虫态在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常表现明显的规律。新产的卵绿色,多集中在上部叶片,老熟的卵则位于稍下的一些叶上,再往下则分别是初龄幼虫、老龄幼虫,最下层叶片则主要是伪蛹和新羽化的成虫。 寄主 黄瓜、菜豆、茄子、番茄、青椒、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葛苣、魔芋、芹菜等各种蔬菜及一品红等各种花卉、农作物等200余种。 为害特点 锉吸式口器,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除严重为害番茄、青椒、茄子、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外,也是严重为害黄瓜、菜豆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0.9-1.4毫米,淡黄白色或白色,雌雄均有翅,全身披有白色蜡粉,雌虫个体大于雄虫,其产卵器为针状。 卵 长椭圆形,长约0.2-0.25毫米,初产淡黄色,后变为黑褐色,有卵柄,产于叶背。幼虫(或称若虫)椭圆形、扁平。淡黄或深绿色,体表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蛹椭圆形,长约0.7-0.8毫米。中间略隆起,黄褐色,体背有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防治技术 白粉虱发生情况最重、代数最多、抗性最强的地区为寿光地区。一般产品在其他地方很好的药剂在寿光是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经当地农民多年使用实践推荐:最特效的白粉虱防治药剂出自郑州沙隆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特效药:沙粉 虱沙粉虱 配方:苯氧威·高氯+呋虫胺+粉虱趋避剂

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及防治办法

白粉虱危害及其严重,几乎可以危害所有绿叶类植物,要想高效率防治白粉虱,必须充分了解白粉虱的活动规律及习性,然后用综合防治方法防治白粉虱。 一、白粉虱生活习性: 1、越冬期: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繁殖、扩散期:3月中旬至6月中旬转移、扩散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此时气温偏高,白粉虱由大棚转向露地危害繁殖。8月下旬至9月中旬,随着秋熟作物不断衰老,烟粉虱不断向秋播作物上转移扩散,再次进入大棚危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为全年虫量高峰期,(大棚菜区经销商有金9银10一说)10月以后,温度下降,对烟粉虱的繁殖和存活十分不利,虫量开始大幅度下降,露地烟粉虱纷纷向大棚转移或死亡,直至11月中旬,露地作物上烟粉虱结束。 2、温度:B型烟粉虱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3~32 ℃。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2~30℃繁殖最适温度18~21 ℃;17℃以下停止活动(不代表死亡)即耐高温,又耐低温,可以忍耐45 ℃高温,也可以在5℃低温下存活一段时间,能够在北方的温室大棚中越冬,能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爆发,多在温暖、干旱的春、秋季节爆发。 3、产卵:雌成虫产卵200-300粒左右。群体以40倍不等的速度繁殖。每年发生6~11代每代30天左右;具有趋嫩性,趋黄性。分布:顶上中下 一、防治策略: 1、以防为主; 2、治早,治了。 3、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 4、防虫网。

二、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放置草蛉、丽蚜小蜂等白粉虱天敌等进行捕杀 草蛉卵 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 3、化学防治: ①轮换交替用药: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噻虫胺等 ②杀虫杀卵结合:配合吡丙醚、丁硫克百威、灭多威(部分作物禁用)等 ③速效与持效期结合:吡蚜酮+杀螟丹或者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蚜酮+粉虱捕匠 ④化学制剂与生物制剂结合:吡蚜酮+粉虱捕匠;烯啶虫胺+粉虱捕匠,噻虫嗪+粉虱捕匠。也可用藻酸丙二醇酯+粉虱捕匠 产品:粉虱捕匠,生物制剂,杀虫杀卵

烟粉虱-双生病毒-植物互作加剧生物入侵的过程和生理机制

烟粉虱-双生病毒-植物互作加剧生物入侵的过程和生理机制 摘要:烟粉虱(Bemisa tabaci)及其传播的双生病毒是全球性重大入侵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媒介昆虫—病毒—植物互作是决定病害流行和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但其在生物入侵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关注。入侵烟粉虱与双生病毒通过寄主植物所形成的间接互惠共生可能是其广泛入侵并取代土著近缘生物的一个重要生态机制。现已从植物生理变化、昆虫共生细菌生理功能和昆虫生理反应三个方面综合探讨这种互惠关系的生理机制及分子机制,以期深入揭示媒介昆虫与病毒互作在生物入侵中的作用,为发展高效的预警和治理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烟粉虱—双生病毒—植物互作;生物入侵;生理机制 Process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e Bemisia tabaci—geminiviruses—plant interactions in accelerating biological invasions WANG Tao Abstract: Bemisa tabaci and the begomoviruses it transmits are importabt invasive pests worldwild, which have caused enormous damage to crops. V ector—begomovirus—plant interactions are potentially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disease epidemics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insects; however, their roles in biologic invasions are poorly understood. Our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an indirect mutual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 tabaci and begomoviruses may be established via their shared host plants and such an indirect mutualism may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We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indirect mutualism, inding the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host plants,functions of endosymbionts associated with vector insects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s of the insets. Our objectives are to reveal the roles of vector—begomovirus—plant interactions in biological invasions and provide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forewar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s. Key words:Bemisia tabac i—geminiviruses—plant interactions; biological invasions;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贸易、旅游业和交通业蓬勃发展,人员、物资及交通工具在世界各地间的频繁往来使得外来生物入侵的机率大大增加。近二十年来生物入侵迅速加剧,已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由于生物入侵可在全球范围内各种尺度和方向发生,就必然导致全球生物区系逐步同质化,加速土著物种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由于生物入侵的机率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将有增无减,同时入侵的生物会繁殖、扩散和爆发,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化并适应新的环境。因此,生物入侵对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将是巨大的、长远的。 生物入侵是一个包括到达新区域、定居、建群,而后扩散、暴发的复杂链式过程。对于生物入侵,预防比控制显然更为经济。然而,即使检疫体系不断完善,生物的入侵也会不断发生,而且一个新的入侵种,一旦被发现已在较大范围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它就已经在新地区扎住了根,再想根除它往往是不可能的,我们可有的选择就是如何按照生态学规律对其进行持续治理,控制其危害。显然,深入揭示生物入侵过程的动态规律和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发展高效的预警和治理技术体系。此外,从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础研究而言,生物入侵给系统探索种间互作等许多生态现象的过程和机理提供了独特机遇。 然而,虽然对入侵生物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多有共识,但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却显得艰难。至今为止,对于“什么样的物种更易成为入侵种”以及“什么样的群落更易被入

白粉虱大爆发这5种防治方法可强效杀虫

白粉虱大爆发这5种防治方法可强效杀虫 很快又到了一年中白粉虱爆发的时期了!隔三差五打一次药的时候又来了!死不干净,持效期短,几天后又爆发,甚至有的虫子是越打药越打不死。导致白粉虱难防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防治白粉虱的正确方法是什么?下面小蔬给大家介绍一下白粉虱如何正确防治! 白粉虱的危害 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并分泌大量蜜液,污染叶面和果面,造成煤污病。此外,白粉虱也经常成为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白粉虱难防治的原因 (1)白粉虱自身方面的原因

a、寄主范围广,食材多,一年四季都有居住地和繁殖场所:蔬菜中的黄瓜、西瓜、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等都能受其为害,还能为害花卉、果树、药材、牧草、烟草等112个科653种植物。 b、繁殖能力强:环境适合时,约1个月完成1代,1年可发生10代以上,1雌可产50-100粒卵,简直成几何指数增长。 c、虫态复杂:植株上卵、若虫、成虫虫态不一,大多数烟碱类等其他药剂能杀死成虫,对若虫和卵几乎无效,导致打药次数赶不上繁殖速度,对卵和若虫高效。 d、善于飞跃:一打药就飞走,打完药又飞回来,清晨气温低时飞行能力弱,出太阳气温高时飞行能力强,加之白粉虱的翅有白蜡粉,不易黏粘药液。 e、隐藏性好:新产的卵绿色,多集中在上部叶片,老熟的卵则位于稍 下的一些叶上,再往下则分别是初龄幼虫、老龄幼虫,最下层叶片则主要是伪蛹和新羽化的成虫。 f、抗药性的增加:随着长期、大量、单一施药,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

(2)人为防治方面存在的误区 a、防治意识淡薄,重治轻防 有些菜农朋友对提前使用防虫网意识淡薄,有洞不补,有缝隙关不严,甚至等发现粉虱后再去使用防虫网,这样对防治粉虱效果极差。 b、未能做到群防群治 由于白粉虱迁徙性强,在蔬菜种植区,只一家用药防治,而别家不治,用药后害虫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c、未能连续用药 一次用药不能把棚室内的白粉虱全部杀死,侥幸逃脱的白粉虱会卷土重来,只要几天,棚室内的白粉虱就会再次爆发。正确的打

烟粉虱

中文名称:烟粉虱 英文名称: 中文别名:棉粉虱;甘薯粉虱;银叶粉虱;煤污病 拉丁学名:Besimia tabaci(Gennadius); Bemisia inconspicua ; Aleyrodes tabaci;Capnodium spp 分布区域:世界分布:烟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害虫,首先报导于1889年,在希腊的烟草上发现,命名为我国的烟粉虱。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很多国家均有分布。80年代以前,主要在一些产棉国入苏丹、埃及、印度、巴西、伊朗、土耳其、美国等国的棉花上造成损失;80年代以后,在蔬菜、花卉上也发现此虫危害,入也门的西瓜、墨西哥的番茄、印度的豆类、日本的花卉(一品红)均遭受严重危害。 中国分布:记载于1949年,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西和台湾等地,近年来在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北京和山西也已发现,逐年严重呈爆发趋势。 形态特征: 为害作物:80年代中期,国际上报道烟粉虱的寄主植物范围包括74科420种,目前估计已超过500种。我国烟粉虱的寄主尚未有完整的记录,据北京市农科院调查:在温室,有9科32种蔬菜上发现有烟粉虱,几乎遍及所有的蔬菜。其中,羽衣甘蓝、球茎甘蓝、甘蓝、青花菜、花椰菜、西红柿、长茄、人参果和西葫芦、荷兰黄瓜及网纹甜瓜受害严重;在露地,共有9科15种植物上有烟粉虱为害;在观赏植物上,烟粉虱为害17科27种园艺植物,其中一品红和菩提树受害严重。 分布区域:世界分布:烟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害虫,首先报导于1889年,在希腊的烟草上发现,命名为我国的烟粉虱。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很多国家均有分布。80年代以前,主要在一些产棉国入苏丹、埃及、印度、巴西、伊朗、土耳其、美国等国的棉花上造成损失;80年代以后,在蔬菜、花卉上也发现此虫危害,入也门的西瓜、墨西哥的番茄、印度的豆类、日本的花卉(一品红)均遭受严重危害。 中国分布:记载于1949年,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陕西和台湾等地,近年来在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北京和山西也已发现,逐年严重呈爆发趋势。 为害症状:烟粉虱直接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株衰弱,若虫和成虫还可以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的产生,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另外,烟粉虱还可以在30种作物上传播70种以上的病毒病,不同生物型传播不同的病毒。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为害症状:叶菜类如甘蓝、花椰菜受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根茎类如萝卜受害表现为颜色白化、无味、重量减轻;果菜类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成熟不均匀,西葫芦表现为银叶;在花卉上,可以导致一品红白茎、叶片黄化、落叶;在棉花上,使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有成片黄斑出现,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 分类属性: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 发病特点:烟粉虱的生活周期有卵、若虫期和成虫,若虫期分为4龄,通常第4龄若虫称为"伪蛹"。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可发生11-15代,且世代重叠。烟粉虱的危害主要表现

白粉虱怎么彻底消灭

白粉虱怎么彻底消灭 白粉虱,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于70年代传入我国。白粉虱对蔬菜、果树、药材、牧草、烟草等多种植物都有危害。一般可造成损失10%~30%,严重的可高达70% 2、虫源。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蔬菜生长期间加强整枝,摘去枯死的黄叶、病叶,并带到棚外烧毁。在夏季休棚期,进行高温闷棚,能够有效地消灭棚内粉虱。 播后蔬菜生长期间可用25%蚜虱一遍净与木屑等点燃烟熏,闷棚8~10小时再通风。在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防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防虫网以40~60目为宜。 3、及趋避。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向性,发生初期可在温室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冬春季,结合放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4、防治。当温室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释放丽蚜小蜂成虫或黑蛹3~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释放3~4次。控制白粉虱效果良好。也可人工释放草蛉,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2.6头。有条件地区也可用粉虱壳孢菌防治白粉虱。 5、防治。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即每株平均有成虫2~3头时进行,尤其应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喷药时间最好是在早晨露水未干时,中、下午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翔,不易喷到身体上。目前就单剂来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效果特别好的产品,曾有一段时间,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合剂效果不错,但是目前抗性也已不小。现在有个小方法是,使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每棵蔬菜根部放一点,基本上能够防治整个生育期的白粉虱、蓟马、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 通过

烟粉虱与白粉虱的区别

烟粉虱 学名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属同翅目,粉虱科。 异名B.gossypiperda Misra、B.10ngispina Preisner et Hosny. 分布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非洲、北美等国。 寄主棉花、烟草、番茄、番薯、木薯、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科、锦葵科等。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植物汁液,受害叶褪绿萎蔫或枯死。 烟粉虱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mm,白色,翅透明具白色细小粉状物。蛹长0.55一0.77mm,宽0.36一0.53mm。背刚毛较少,4对,背蜡孔少。头部边缘圆形,且较深弯。胸部气门褶不明显,背中央具疣突2—5个。侧背腹部具乳头状突起8个。侧背区微皱不宽,尾脊变化明显,瓶形孔大小0.05—0.09×0.03—0.04(mm),唇舌末端大小0.02—0.05×0.02—0.03(m m)。盖瓣近圆形。尾沟0.03—0.06mm。 生活习性 亚热带年生10—12个重叠世代,几乎月月出现一次种群高峰,每代15—40天,夏季卵期3天,冬季33天。若虫3龄,9—84天,伪蛹2—8天。成虫产卵期2—18天。每雌产卵120粒左右。卵多产在植株中部嫩叶上。成虫喜欢无风温暖天气,有趋黄性,气温低于12℃停止发育,14.5℃开始产卵,气温2l一33℃,随气温升高,产卵量增加,高于4 0℃成虫死亡。相对湿度低于60%成虫停止产卵或死去。暴风雨能抑制其大发生,非灌溉区或浇水次数少的作物受害重。 防治方法 (1)培育无虫苗育苗时要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先彻底消毒,幼苗上有虫时在定植前清理干净,做到用做定植的棉苗无虫。 (2)用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当每株棉有粉虱0.5—1头时,每株放蜂3—5头,10天放1次,连续放蜂3—4次,可基本控制其为害。 (3)注意安排茬口、合理布局在温室、大棚内,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等不要混栽,有条件的可与芹菜、韭菜、蒜、蒜黄等间套种,以防粉虱传播蔓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