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所作。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

凡的气度和高雅清奇的情致。诗歌从“望”字着眼,首句描写湖水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2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形,第3、4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诗歌大意为: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没磨时光泽暗淡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亦、抹”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会写“断、楚、至”等生字。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生字,“亦”和“宜”发音相似,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来区分声调。在教学多音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比如,“抹”字在“淡妆浓抹”“抹粉”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磨”字在“磨镜”“磨刀”中读mó,在“石墨”“磨盘”中读mò。

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比如,“孤”字中“瓜”的竖提,可以在

范写时,用红色粉笔突出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楚”字可以和“定”字作比较,把下边部分的横钩写正确;“未”字的两横,要指导学生写得上短下长。在教学“断”时,教师可以结合字理进行教学,“断”可以对比篆文进行教学,左边是丝带,被刀斧割断了,“断”表达的意思就是“斩断、断开”。“孤、帆、初”这三个字都带有点,不能少写点,要引导学生养成写前认真观察,写后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2.理解运用

部分学生对文中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并不熟悉,学习起来有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字词或利用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想象感受画面。比如,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围绕“断”和“开”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丰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提供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印证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风姿。在教学《望洞庭》时,可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3.朗读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描绘了优美的画面,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体会。三首古诗都是七言诗,诗句的停顿处较清晰。教师可以先范读,学生再模仿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处和语气。在朗读《望天门山》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开、回、出、来”等一系列动词读出气势,体会天门山的雄壮,楚江的浩荡。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美丽,从而读出诗歌的美感。朗读《望洞庭》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资料,体会洞庭湖的山水之美。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资料。

2.结合注释预习字词。

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4.搜索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

3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望天门山》,会写“断、楚、至、孤、帆”,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能够默写。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

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6.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断、楚、至、孤、帆”,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写错的字进行警示。

“楚”下面部分不是“定”;“孤”右边部分是“瓜”,不是“爪”。

“断”的篆文→: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部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7.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语速可放慢。

8.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9.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板块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学生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天门楚江青山孤帆日

2.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回:回旋。

出:出现。

孤:一只。

3.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天门中断楚江开

(1)课件出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朗读句子。

(2)圈画出自己认为用得生动、形象的字词。

(3)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原因。

(4)教师对学生口语和叙述表达相机指导,可结合实际动作理解。

断、开。“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是冲开、撞开的意思。“断”“开”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劈山断的壮观景象。

(5)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天门山,让学生体会天门山的高大雄伟。

(6)过渡:天门山,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山的门,传说天门原本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你们知道是哪把利剑吗?(在黑板上画出楚江的线条)

(7)引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楚江”。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8)这样雄伟的山被江水冲断,我们感受到了水是什么样的呢?

湍急、汹涌、奔腾。

(9)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4.课件出示第2句。

句段2:碧水东流至此回

(1)教师画江水回旋、向北流。想想老师画的是什么?

(2)楚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结合板书和手势来说)

(3)这是什么样的水?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水?

碧水。还可以说是清清的水、绿绿的水。

(4)结合第1句,想象眼前浮现的画面。

(5)学生想象画面,请学生起来描述,教师相机指导口语和叙述方式。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6)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5.过渡:“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衬出了山的奇险,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感受一下吧!

6.齐读第1、2句,感受天门山的奇险,楚江的汹涌澎湃。

7.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教师画两座山相对、一只船和太阳。思考:青山是如何“出”的?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所描写的情形。

(3)“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妙在何处?

“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4)出示有天门山、绿水、白帆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的美感。

(5)学生欣赏课件,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8.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朗读时要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

9.通过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诵诗歌。

10.熟读古诗,熟读成诵。

11.默写古诗。

板块四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望天门山

?

?

?

?

?

?

?

?

?

?

??

?

??

天门——开

碧水——

山险水涌

山水相映

??

?

??

青山——出

孤帆——来

山出帆来

以动写静

雄奇

秀丽

2.小结:诗人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他乐观豪迈的心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会认“亦、抹、宜”,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初”,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在杭州,说起最美、最有名的景点,非西湖莫属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西湖留下了不朽诗篇,宋代诗人苏轼也曾在此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课题)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饮:喝酒。

初晴:开始是晴天。

后雨:后来下雨。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5.课件出示本课会认的字、多音字和会写的字。

(1)指导生字的读音。“亦”和“宜”发音相似,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

(2)识记多音字“抹”,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3)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初:左部“衤”的两点不要写成一点。

6.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语速可放慢。

7.指名学生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8.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时思考问题。

想一想,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板块三精读课文,引发情思

1.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神奇。

欲:可以;如果。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相宜:显得十分适宜。

2.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水光潋滟晴方好

(1)理解“涟漪”。

“潋滟”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

(2)拓展“水光潋滟”的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

波光粼粼水波荡漾水波相连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水光潋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晴天西湖的美丽。

(5)诗人是怎样评价晴天的西湖的?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晴方好”的含义。

(6)如果此时你泛舟湖上,你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想象画面,把感觉带进诗里读出来。

(7)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大意。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

3.过渡:正当诗人被西湖晴天的美景深深吸引的时候,这时下起了蒙蒙细雨,哪句写了雨天的景色?(课件出示第2句)

句段2:山色空蒙雨亦奇

(1)理解“空蒙”。

“空蒙”写出了雨天西湖云雾迷茫缥缈的特点。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西湖雨天的照片,让学生感受西湖雨天的风光。

(4)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雨亦奇”的含义。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大意。

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缈缈,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6)过渡:一天之内,西湖之景不同,晴时明媚,雨时朦胧,无论晴雨,西湖都是这样美好、奇妙,西湖之美,就美在这种动态、变化之中。

(7)教师描述画面,引导学生说出诗句,让学生感受画面,帮助诵读。

①师:晴空朗日,苏轼与友人泛舟西湖,西湖山美水美,于是诗人感叹—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②师:远处青山葱茏,近处荷花满池,晴时的西湖那样多姿,诗人不禁感叹—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③师:忽然一阵骤雨打湿了诗人的衣裳,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诗人又赞叹—声:山色空蒙雨亦奇。

④师:下雨了,雨却没有惊扰诗人的兴致,远处的青山笼罩在蒙蒙烟雨中,是那样美妙、奇丽,于是诗人惊叹道—声:山色空蒙雨亦奇。

(8)体会第1、2句诗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之情。

4.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诗人把西湖比作什么?介绍西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比喻的奇妙。(课件出示西施的介绍或相关图片)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四大美女之首。后人尊称其“西子”。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学生讨论交流。

(3)联系实际理解淡妆和浓妆的区别,可以用老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同学们表演节目时化浓妆的样子进行对比。(课件出示西湖晴天、雨天图片,西施淡浓妆对比图片)

“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两者都有一个“西”子;西湖景美,西子人美,二者都具有天然美,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因此用西湖比作西子。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浓妆淡抹都是那么合适,美丽多娇。

5.通过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诵全诗,感受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6.熟读古诗,熟读成诵。

板块四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饮湖上初 晴后雨??????????湖光山色

?????晴方好雨亦奇借景抒情淡妆浓抹??????????比西子总相宜比喻西湖美景 2.小结:诗人在诗中描写了晴天和雨天时西湖的湖光山色,在诗人的眼里,西湖的美,晴雨皆好,美得令人心动而神往。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想象丰富,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去发现、欣赏身边的美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三课时

1.学习《望洞庭》,会认“庭、未、磨、盘”,读准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磨”等生字,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湖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上两堂课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领略另一片不同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感受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课题)

2.对学生分享的资料进行梳理,出示洞庭湖的相关资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有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使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度汛。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资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的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碧,白银盘里/一青螺。

5.课件出示本课会认的字、多音字和会写的字。

(1)指导生字的读音。“庭”是后鼻音,可出示同音字帮助学生认读。

(2)识记多音字“磨”,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3)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磨”字上部“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6.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与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对诗句进行翻译。

7.指名学生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8.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9.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古人用的铜镜。

未:没有。

磨:打磨。

遥望:远远望去。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0.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画面,说说诗歌大意,教师指导。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板块三精读古诗,体会情思

1.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湖光秋月两相和

(1)品读这一句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口语。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撒在湖面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那么的宁静。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如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的温柔……

2.过渡:湖光和秋月是那样的和谐,那此时的湖面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第2句) 句段2:潭面无风镜未磨

(1)出示镜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把潭面比作镜子的生动。

(2)出示夜晚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月光下洞庭湖的朦胧美和柔和美。

(3)作者为什么要把潭面比作是未磨的镜子?学生交流讨论。

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夜晚的湖面没有了太阳的光照,显得暗淡,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

(4)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境。

(5)学生朗读第1、2句,要求有感情,语气柔和,读出赞美之情。

3.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抓住“遥望”,体会诗人观景所在的位置,作者是在远远地观望洞庭湖。

(2)抓住“翠”,体会湖水、山的生机和活力,展示翠色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体会“翠”。

(3)让学生想象一个白盘子里放着一个青螺的画面,感受作者比喻的生动。

(4)抓住“白”和“青”,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的色彩美。

(5)如果将末句改成“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好不好?学生交流回答。

这样改不好。虽然改之后的句子意思更清楚,但没有美感,也无法体现出洞庭湖和君山的色彩美。

(6)过渡:有一位叫雍陶的诗人也曾写过君山(课件出示诗句),“疑是水仙梳洗出,一螺青黛镜中心”,我们一起感受他笔下的君山。

(7)学习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8)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想象画面。

(9)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所描绘的美。

4.课件播放展示洞庭湖不同风景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5.通过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反复朗诵全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6.熟读古诗,熟读成诵。

板块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望洞庭??????

????湖光秋月——交相辉映潭面无风——平静朦胧洞庭山水——浑然一体美丽景色

2.小结:古诗词很美,精辟的语言便可以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在古诗词中,我们不但感受到长江的雄伟气势,领略到西湖的妩媚景色,还欣赏到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之美。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多读读古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美,假期时多出去走走,领略祖国山河之美。

1.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对应训练。

1.注重通过图文并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只通过语言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美,借助图画将古诗形象化,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更直观地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笔下的美景和对它们的赞美之情。比如通过展示晴天波光粼粼的西湖和雨天烟雾朦胧的西湖图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通过展示月夜下洞庭湖的图片,将其与镜子作对比,让学生更能体会诗人比喻的形象、生动。

2.注重让学生发挥自我想象对诗歌进行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自己根据诗意大胆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叙述能力,并让学生初步体悟诗人描绘的画面美。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所作。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测试C卷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测试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14题;共74分) 1. (9分)读拼音写汉字 qīng fēng jìng ________山________树石________ ________澈________景________争 ________声________狂________然 2. (1分)填写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 3. (5分)翻译句子 京口瓜洲一水间 4. (4分)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5分)用自己的话写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意思。 6. (2分)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 7. (5分)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②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③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8. (4分)默写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9.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湖光 ②遥望 10. (5分)《望洞庭》一诗中,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11. (5分)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 (4分)写出近义词 孤—________ 欲—________ 碧水—________ 相宜—________ 13. (15分)理解诗词,填空。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中“两”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诗句中,能表现出“孤独”的词有________等。 (2)《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部编版)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基础再现 1. 看拼音,写词语。chǔ jiāng gū fān jìng zi duàn kāi yín pán 2. 查字典填空。“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欲望;○2想要,希望;○3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1)山雨欲来风满楼。()(2)欲把西湖比西子。()(3)小红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3.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1诗句“中断”的意思是,突出长江水的;“回”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山势的。○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册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 “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 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 的巨大生命力(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1有些词语可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看到“潋滟”能想到(),看到“空蒙”能想到(),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4. 活学活用(1)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文文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2)我们一家去游览西湖,妈妈告诉我西湖又叫“西子湖”。西子是古代的大美女,不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都是那么美,就像这时晴时雨的西湖一样。知道了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代诗人的古诗:,。,。 阅读提高 5.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2)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湖光和月光互相映衬,突出了洞庭湖的宁静、柔和之美 B.诗的后两句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42分) 1. (4分)看拼音填词语。 ①今天的tiān qì________多好啊! ②他给nǚ ér ________买的衣服tài dà________了。 ③zǎo shànɡ________,天还没liànɡ________,爸爸就chū qù________跑步了。 2. (10分)我会比(比一比,再组词)。 是________几________久________力________ 世________鸡________处________丽________ 3. (10分)按要求写词语。 ①照样子,写词语。 雪白—白雪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广阔没有边际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将画线部分用一个成语代替) ________ ③写出两个带有“风”字的成语。 ________ ________ ④我们应该________每分每秒,不能________时间。(填上一对反义词)

4. (6分)下列词语和“全神贯注”意思不同的是()。 A . 专心致志 B . 目不转睛 C . 聚精会神 D . 漫不经心 5. (8分)根据情境,填上恰当的词语、古诗句、歇后语、名言谚语。 (1)我很喜欢旅游,每到一处总免不了感慨一番。登上长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句;来到草原,我不禁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乘舟荡漾西湖,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等古诗句;登上泰山,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等古诗句。 (2)今天,我犯了错误,被班主任“请”到办公室,我的心像________。(填歇后语) (3)当我做事情想半途而废时,爸爸总是对我说:________。(填诗句) (4)你知道的有关自然现象的谚语是:________。 (5)我们六一班与六二班进行了几场足球赛,我们班由于实力太差而以失败告终,这真是 “________——________”。(填歇后语) 6. (2分)“你们把雨从美国带到中国来了,可雨在车外;你们把加利福尼亚的太阳也带来了,它就在车厢里。”这段话的意思是:() A . 无论好的天气,还是不好的天气,都是你们带来的。 B . 下雨的天气虽然令人扫兴,但毕竟没有浇到我们,车厢里大家在一起却是温暖的。 C . 虽然你们把雨带来了,但很快太阳就会出来,大家不要扫兴。 7. (2分)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B . 《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歼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来写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

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

部编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案 望天门山 【教学目的】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领会诗词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浏览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攒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领会诗文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领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盛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实验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提醒课习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浏览中,同学们一定积攒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读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老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讴歌祖国河山,揭发社会黑暗和歧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宏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盛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大、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绮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到达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浏览资料,老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心田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拼一拼,写词语。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zhìcǐgū fān yǐn ji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chū qíng jìng zi wèi mòyáo wàng yín p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亭________ 挺________ 潭________ 停________ 庭________ 淡________ 累________ 音________ 胡________ 螺________ 谙________ 湖________ 3.查字典填空。 (1)“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4.《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 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 B. 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 C. 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多选) A. 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C.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可以说这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6.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楚江”指的是__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________。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头两句“________潋滟________,________空蒙________”写出了西湖晴天波光闪动和雨天烟雨缭绕、山色空蒙的美丽景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欲把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景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相提并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 知识点 走近作者: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 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弄清古诗的意思,并在头脑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然 后根据“结构图解”的提示进行背诵。背诵的时候,要把握古诗的节奏,背出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