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代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

研究当今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在发展变化。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现代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首先要具有时代性才能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其次要绿色节能环保,符合生态化特点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特点绿色生态

引言:建筑是时代的橱窗,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就按着时代的脉搏而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几千年来,建筑材料产品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最早的土坯发展到现在门类繁多,充满技术含量。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代表各个时代风貌的建筑,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风格、功能以及人们对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应的出现。

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 1979—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绿色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绿色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国新型绿色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宾馆所需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形成了新型绿色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

正文论述:一种现代新型的绿色建筑材料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才能让人们感觉更舒适,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虑了它的使用价值和绿色生态性能才能让新型材料得到有效发展。下面简单介绍与绿色建筑材料方面相关的价值介绍、绿色生态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实例。

一、具有时代价值

一位日本学者在讲学时曾经说过,最好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种现有建筑材料功能的优缺点之后,不无感慨地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的。土坯是人类从筑巢而居时就开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筑材料,兼有保温、吸湿、透气等特性,更适合人体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比住在混凝土房屋里或者砖房里舒适得多,所以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虽然土坯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抛弃。因为现代建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居住的功能了,现代建筑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集合体。除了保温、吸湿、透气这些功能要求之外,还有高强、轻质、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装饰性以及利于快速装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筑材料提出来。因此,

现代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首先就必须具备时代价值,必须适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类的审美。现代绿色建筑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复合后可以达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因为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纵观历史,建筑物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在不断改变着的过去。

“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品种单调、技术落后的状态。其标志就是小块实心黏土烧结砖在我国各类墙体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保护耕地关系到子孙后代。我国推出了建筑材料改革系统工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尽量限制小块实心黏土砖的发展,加速采用及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并改造建筑物的功能。”中国描写一座宏伟建筑的用词是青砖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画栋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筑表现出凝重高贵的风格。尽管今天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时仍不免衷心赞美,深深为当时建筑大师们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而赞叹、敬佩。但是,事情仅此而已。今天没有人会再想去建造那样的房屋了,因为它只适合观赏,而不完全适合现代建筑。

二、绿色、环保

优良舒适的居住环境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之一,丰富多彩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广厦万间的追求成为现实,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成为21世纪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对人体及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原料尽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2)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

(3)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烃等,不得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镍、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在日益发达的物质社会里,新型建筑材料的生态化考虑显得尤其重要。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筑材料从原料采掘到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中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在我国,每生产1t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要排放1t二氧化碳,0.74kg二氧化硫向大气中排放130kg粉尘,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噪声污染、水污染、玻璃幕墙的光污染、矿渣岩石的放射性污染、化学建材的化学污染、建筑物拆除后的建筑垃圾等多种环境问题。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当然建筑材料与环境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协调性。许多建筑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环保性。例如抗菌建材、空气净化建材等。建筑材料也是消纳废弃物的大户,大部分固体废弃物都可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中。例如粉煤灰、矿渣可作为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和料,煤矸石已普遍用于制作烧结砖,甚至于一些有毒可燃废弃物及垃圾可作为燃料用于煅烧。随利用建筑材料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材料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新

型建筑材料发展也有了广阔的天空,只有掌握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的研究、生产。

三、介绍三种绿色建筑材料的代表——绿色水泥

①能吸收CO2的生态水泥:澳大利亚生态技术公司最近宣布开发成功一种能吸收CO2的新一代生态水泥,其主要成分为废料、粉煤灰、普通水泥和氧化镁。该生态水泥制成的砌块等产品是CO2的中和物,甚至当这种砌块与有机废料纤维相结合时,它们还是CO2的吸收物。该公司声称,如果生态水泥能代替世界所产16.5亿t普通水泥的80%,将会有15亿t的CO2被吸收。同时,生态水泥更能耐硫酸盐、氯化物和其它腐蚀性化学物质的侵蚀,完全可以在强度上与普通水泥媲美。

②高贝利特水泥:(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熟料中以硅酸二钙为主导矿物且含量高达40-70%,具有高流动性、高强度、高耐久性、超低水化热等一系列优点的高性能水泥,特别适用于大体积、重点混凝土工程。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特别在70年代初世界性能源危机的背景下:煅烧温度比传统水泥低,节能效果显著。但其工艺复杂并与传统工艺相去甚远,对原料要求较高,同时水泥需水量大、流动性能差,未得到商业化应用。

③无熟料水泥:环保型:用高炉矿渣为原料,节省资源;无需焙烧加工,节省能源;相应的减少了环境污染。强度高:早期强度相近或超过硅酸盐水泥,长期强度比硅酸盐水泥高出20~40%,可用于一般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耐久性好:在水化过程中几乎不生成消石灰,在遇到酸碱盐类物质时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用于港口、化工厂、海堤、地下等工程中。水化热小:因没有熟料成分,水化放热速度缓慢,放热量低,宜用于大型构筑物、大型房屋基础、大坝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颜色为白色或浅灰白色或染成彩色:高炉矿渣的氧化铁量较小(0.4%),粉碎时呈白色或浅灰白色,掺合颜料可制成各种彩色水泥,宜用于各种内外装饰材料、装饰抹灰及各种混凝土二次产品生产中。生产简单:由于无煅烧过程,不需要烧窑设备及其前期工序设备,只用计量设备,混合设备,磨细设备即可投入生产,因而投资小,生产成本低廉。

我的心得:学了一学期的《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我感觉还是有不小的收获的,我自己尝试使用了origin7.5处理数据,学到了不少处理数据的软件。本次课程论文我选取了新型绿色建筑材料这个方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包括书籍期刊以及网络的。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首先查看了近几年的一些新型材料介绍,发现绿色建筑材料是一个不错的话题,之前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习中也了解到一种叫做绿色水泥的新型建筑材料,我觉得整合在一起也不错,就决定起手写这篇论文作为该门课程的论文。以下是我写论文的一些心得。

一、要在学习和积累上动脑筋

学术论文是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它既是教研成果的反映,也是学习成果的体现.为了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必须收集一定的信息,积累足够的资料,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因此,要把学习和积累作为提高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奠基工程”来抓,在学习和积累上多动脑筋.

1.资料的积累

撰写学术论文,离不开参考资料.在研究某一个问题之前,应充分了解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成果以及所做的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这样才能发前人之未发,成前人之未成.

2.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的过程.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积累知识,不仅要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写,将有用的东西记录在案,以便克服遗忘,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3.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规律,萌发了许多想法和感受.对这些想法和感受,都应随时做好记录,使之积累为论文创作的富贵财富.

二、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

通过学习和积累、研究和探索,为我们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了能够真正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十分需要的就是在选题和撰稿方面狠下功夫.

1.从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学会和各类研讨会等指定的研究课题中,筛选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研究专长的典型问题作为论题,加以研究,撰写成文.

2.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自己体验较深又感兴趣的地方触发灵感,加以提炼,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论题.

3.通过认真阅读书刊杂志,在综合、借鉴别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受到有关论点和问题的启示,发现论题,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留心”.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好的选题是时刻都可能出现在你的思维之中的.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刻记下来,为以后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它是作者用了若干个学习和思考的夜晚,牺牲了若干个节假日熬炼出来的.撰写论文难,发表论文更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功夫,每一位勤于学习积累、善于研究探索的教师,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

最后,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还很贫乏,需要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提高,同时材料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要学好它,需把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注意重点,做好笔记,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善于归纳总结。材料是一门很重要很有用的学问,也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我现在学到的还只是一点皮毛。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借助老师教过的方法,我相信自己能够一点点的进步,直到能够很熟练的掌握它。相信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学好、学精、学通,同时也感谢老师的细心教导,让我了解了这门课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郑迎朝,李富.新型建筑材料的商业发展前景.中国科技信息,2008,4.

[2]叶萌.未来建筑材料展望.中华建设,2007,4.

[3]丁大钧.砌体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魏鸿汉.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唐岱新.砌体建筑的发展和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6]涂逢祥.建筑节能大发展[J].砖瓦,200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