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技术发展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

急需关于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提问者:露雨风桐

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多姿多彩的生物,使地球上充满了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探索生物界的奥秘,从中获益良多。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与生物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

受。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产

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

3.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4.促进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5.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整体性思维;随着脑科学

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改进人类的思维。

6.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

工改造等,都会对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挑战。

7.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转基因生物的

大量生产改造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生课程中应当充实这方面的内容。

展望21世纪的科学技术

21世纪的科学研究将在四个层面上展开。

第一个层面是研究物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物质科学,由此将深化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字宙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第二个层面是生命科学。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全部测序工作基本完成,预示着新世纪生命科学必将酝酿着新的突破,将引发对解读基因密码规律的探索,从而使人类在分子水平上能够找到生命起源及其演化过程的谱系,发现生命遗传、生殖与发育、生长与衰老、代谢与免疫等机制。同时通过对人类基因密码的解读.-些重大的疾病基因将被发现,使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得到治疗。

第三个层面是地球与环境科学。21世纪,地球与环境科学将更加注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从工业经济时代的注重矿产资源,逐步转移到重视新能源、水、耕地和生态资源,研究对象从陆地更多地拓展到海洋、太空等。

第四个层面就是对人脑与认知的研究。21世纪,人类将在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和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几个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将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新高峰。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将进一步揭示人类意识、思维的本质,为攻克脑的疾病提供基础。同时为开发智能计算机、仿脑的信息系统以及能像人一样思维和动作的机器人创造了条件,这将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无可限量的影响。

生物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20世纪后期,生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极大地丰富了生物科学的数据资源。数据资源的急剧膨胀迫使人们寻求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去组织这些数据,以利于储存、加工和进一步利用。而海量的生物学数据中必然蕴含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这些规律将是解释生命之谜的关键,人们同样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协助人脑完成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工作。另一方面,以数据分析、处理为本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到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于是,一门崭新的、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学科?生物信息学?悄然兴起。

生物信息学的诞生及其重要性

早在1956年,在美国田纳西州盖特林堡召开的首次?生物学中的信息理论研讨会?上,便产生了生物信息学的概念。但是,就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而言,它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直到20世纪80?9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信息学才获得突破性进展。

1987年,林华安博士(Dr. Hwa A. Lim)正式把这一学科命名为?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此后,其内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现实需要的变化而几经更迭。1995年,在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个五年总结报告中,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物信息学定义: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它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

生物信息学不仅是一门新学科,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开发工具。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生物相关系统中信息内容与信息流向的综合系统

科学。只有通过生物信息学的计算处理,人们才能从众多分散的生物学观测数据中获得对生命运行机制的系统理解。从工具的角度来讲,生物信息学几乎是今后所有生物(医药)研究开发所必需的工具。只有根据生物信息学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后,人们才能选择该领域正确的研发方向。

生物信息学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它的许多研究成果可以较快地产业化,成为价值很高的产品。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是伴随着基因组研究而发展的。广义地说,生物信息学从事对基因组研究相关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和解释。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双重的:一是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服务,即管理好这些数据;二是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也就是用好这些数据。

具体地说,生物信息学是把基因组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信息分析作为源头,找到基因组序列中代表蛋白质和RNA(核糖核酸)基因的编码区。同时,阐明基因组中大量存在的非编码区的信息实质,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语言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与基因组遗传信息释放及其调控相关的转录谱和蛋白质谱的数据,从而认识代谢、发育、分化、进化的规律。

纵观当今生物信息学界的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基因组、蛋白质组、蛋白质结构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药物设计上。

1.基因组

基因组研究的首要目标是获得人的整套遗传密码。人的遗传密码有32亿个碱基,而现在的DNA测序仪每个反应只能读取几百到上千个碱基。这样,要得到人的全部遗传密码,首先要把人的基因组打碎,测完一个个小段的序列后再把它们重新拼接起来。而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同信息分析紧密相关,每一步都紧密依赖于生物信息学的软件和数据库。

2.蛋白质组

基因组对生命体的整体控制必须通过它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来执行。由于基因芯片技术只能反映从基因组到RNA的转录水平上的表达情况,而从RNA到蛋白质还有许多中间环节的影响,这样,仅凭基因芯片技术人们还不能最终掌握生物功能的具体执行者?蛋白质的整体表达状况。因此,近年在发展基因芯片的同时,人们还发展了一套研究基因组所有蛋白质产物表达情况的技术?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包括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和质谱测序技术。然而,最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去分析获得的海量数据,从中还原出生命运转和调控的整体系统的分子机制。

3.蛋白质结构及新药设计

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迅猛发展,使许多新蛋白序列涌现出来。要了解它们的功能,只有氨基酸序列是远远不够的。得到这些新蛋白的完整、精确和动态的三维结构,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近年,随着结构生物学的发展,相当数量的蛋白质以及一些核酸、多糖的三维结构获得了精确的测定。根据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药物成为热点。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的信息,还能提供电子结构的信息,如能级、表面电荷分布、分子轨道相互作用以及动力学行为的信息。但是,生物信息学的任务远不止于此,最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数理理论成果,对生物体进行完整系统的数理模型描述,以便使人类能够从一个更明确的角度、以一种更易于操作的方式,来认识和控制自身以及其他生命体。

国内外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现状

国外一直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生物科技公司和制药工业内部的生物信息学部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目前,绝大部分核酸和蛋白质数据库由美国、欧洲和日本的3家数据库系统产生。它们共同组成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每天交换数据,同步更新。

近年,美国一些最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投资几千万到一亿多美元成立了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交叉的新中心,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领导的斯坦福大学的中心还命名为Bio-X。1999年6月,美国NIH的一个顾问小组建议在生物计算领域设立总额为数亿美元的重大科研基金,并成立5到20个计算中心以处理海量的基因组相关信息。

我国对生物信息学领域也越来越重视,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北京大学在生物信息学网站建设方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EST 序列拼接及在基因组演化方面,天津大学在DNA序列的几何学分析方面等等。北京大学于1997年3月成立了生物信息学中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于2000年3月成立了生物信息学中心,分别维护着国内两个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的生物信息学网站。但从全国总体来看,与国际水平差距还很大。目前,国内生物(医药)科学研究与开发,对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服务的需求市场非常广阔,但是,真正开展生物信息学具体研究和服务的机构或公司却相对较少,仅有的几家科研机构主要开展生物信息学理论研究,生物信息学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而且服务体系也不完善。

生物学是生物信息学的核心,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它的基本工具。展望生物信息学的未来,就是预测它对生物学的发展将带来哪些根本性的突破。这种预测是十分困难的。然而,科学史的发展表明,科学数据的大量积累将导致重要科学规律的发现。

因此,有理由相信,当今海量生物学数据的积累,也将导致重大生物学规律的发现。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生物科学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臀锪Γ锟蒲Ъ际跻菜嬷欢系难杆俜⒄埂S⒐⒊鎏悄虿』蛄品毡究蒲Ъ艺业桨追⒒颉⒎⑾指膳咛ジ上赴兀鹿蒲Ъ曳⒚餍滦涂拱┮┪铮?既死嗷蜃楣ぷ鞑萃纪瓿桑拦切家淹瓿扇颂寤蚺判颍恢泄比灰膊桓嗜撕螅群蟪晒Φ耐瓿闪俗蚶鹩恪⒁腋我呙缂霸咏凰镜呐嘤I锟蒲У牟欢戏⒄勾偈棺湃死嗌缁岬牟欢锨敖吹街泄蒲г旱脑撼ぢ佛槎?1世纪科学技术的展望我们不难看到生物科学将是未来的主要学科之一,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并多多关心媒体对生物科学的报道,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

https://www.360docs.net/doc/0511782769.html,/gz/gzsw/jxck/xx2/tzzl/2007-03-

03/1172910444d673835.html

回答者:工大外语0701 -初学弟子一级 9-6 15:20

生物技术发展

学高身正明德睿智 云南省唯一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10级B班 姓名: 学号: 学制: 四年

浅谈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历史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是通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医药生物技术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目前世界已有20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70%从事医药产品的开发。生物技术工业总体日趋成熟,正在由风险产业变成以商业为动力,以市场为中心的产业。应用生物技术已有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多肽和蛋白质,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已使新药研究方法和制药工业的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关键字:现代生物技术历史现状研究 导言科学家们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生物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21世纪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可以彻底消除营养不良,改善食品的生产方式,消除各种污染,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等。一些成果还可以帮助人类加速植物和动物的人工进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 一.分类 生物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生物技术、近代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一)传统生物技术阶段 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前,以发酵产品为主干的工业微生物技术体系。这一时期的生物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初级发酵来生产食品,其应用仅仅局限在化学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的领域,通过对粗材料进行加工、发酵和转化来生产纯化人们需要的产品,如乳酸、酒精、面包酵母、柠檬酸和蛋白酶等。 (二)近代生物技术阶段 近代生物技术是以20世纪4O年代抗菌素的提取,50年代氨基酸的发酵到60年代酶制剂工程为线索,仍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技术特征的。这一时期抗生素工业、氨基酸发酵和酶制剂工程相继得到发展,细胞工程相关技术日臻完善,但从技术特征上看还不具备高新技术诸要素,因此只能被视为近代生物技术。 (三)现代生物技术阶段 现代生物技术以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以世界上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Gene-Tech的诞生(1976)年为纪元。此后,越来越多的科学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 急需关于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提问者:露雨风桐 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多姿多彩的生物,使地球上充满了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探索生物界的奥秘,从中获益良多。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与生物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 受。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产 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 3.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4.促进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5.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整体性思维;随着脑科学 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改进人类的思维。 6.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 工改造等,都会对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挑战。 7.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转基因生物的 大量生产改造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生课程中应当充实这方面的内容。 展望21世纪的科学技术 21世纪的科学研究将在四个层面上展开。 第一个层面是研究物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物质科学,由此将深化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字宙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第二个层面是生命科学。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全部测序工作基本完成,预示着新世纪生命科学必将酝酿着新的突破,将引发对解读基因密码规律的探索,从而使人类在分子水平上能够找到生命起源及其演化过程的谱系,发现生命遗传、生殖与发育、生长与衰老、代谢与免疫等机制。同时通过对人类基因密码的解读.-些重大的疾病基因将被发现,使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得到治疗。 第三个层面是地球与环境科学。21世纪,地球与环境科学将更加注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从工业经济时代的注重矿产资源,逐步转移到重视新能源、水、耕地和生态资源,研究对象从陆地更多地拓展到海洋、太空等。 第四个层面就是对人脑与认知的研究。21世纪,人类将在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和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几个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将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新高峰。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将进一步揭示人类意识、思维的本质,为攻克脑的疾病提供基础。同时为开发智能计算机、仿脑的信息系统以及能像人一样思维和动作的机器人创造了条件,这将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无可限量的影响。 生物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20世纪后期,生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极大地丰富了生物科学的数据资源。数据资源的急剧膨胀迫使人们寻求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去组织这些数据,以利于储存、加工和进一步利用。而海量的生物学数据中必然蕴含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这些规律将是解释生命之谜的关键,人们同样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协助人脑完成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工作。另一方面,以数据分析、处理为本质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到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于是,一门崭新的、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学科?生物信息学?悄然兴起。 生物信息学的诞生及其重要性 早在1956年,在美国田纳西州盖特林堡召开的首次?生物学中的信息理论研讨会?上,便产生了生物信息学的概念。但是,就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而言,它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直到20世纪80?9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信息学才获得突破性进展。 1987年,林华安博士(Dr. Hwa A. Lim)正式把这一学科命名为?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此后,其内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现实需要的变化而几经更迭。1995年,在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个五年总结报告中,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物信息学定义: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它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 生物信息学不仅是一门新学科,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开发工具。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生物相关系统中信息内容与信息流向的综合系统

生物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 一、发展现状 1、产业环境 中国具备发展生物产业的较好基础。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当前中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已经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快速发展的企业,呈现集聚化发展趋势。 中国具备生物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中国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 种药用动植物资源、32万份农业种质资源,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独特的资源优势。中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生物资源、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面临生物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当前,世界生物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中国可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广泛参与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中国生物产业发展。 2、产业规模与增长 中国生物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局部领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物产业已初具规模。当前,中国已建立国家层面的生物产业基地38个(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

分别审批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总投资超过4000 亿元。依托产业基地,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呈现集群态势。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中国生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总规模已达到3156亿元。 生物产业涉及众多领域,牵涉到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在部分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杂交水稻的研究和产业化。但在大部分领域,中国都和国际水平存在差距。在企业规模上,中国还缺乏能够和国际生物产业竞争的企业。近几年,随着中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目前中国涉及生物技术的企业超过3000家,但约2/3的企业是近五年内新近成立,而且在现有企业中大部分规模较小,生物技术及研发平均人数不到35人。 近年来中国现代生物产业能够实现较快发展,主要是受到生物医药行业的大力拉动,在2006-2010年生物医药行业实现了年均14%的高速增长,带动生物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而在2008-2009年期间,生物医药行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也拉低了中国生物产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此外,生物农业、生物质能对于中国生物产业的带动也十分显著,尤其是伴随着转基因作物在中国获批,生物农业技术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在近两年成为生物产业组成中发展最快的行业。 3、产业结构 根据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国将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能、生物制造和环保产业为重点,发展壮大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在生物产业中的比重最大,达到42.5%。2006-2010年期间,生物医药产业由790亿元迅速增长到134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以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物农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转基因棉花、生物农药、畜禽疫苗等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著。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不断增强,2010年中国生物农业规模大约在

【精品】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汇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高考考纲要求:生物科要考查的能力 3.获取信息的能力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事件。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准确配对)CDAB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A、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 A. van Leeuwenhoek)B、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C、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D、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D.中心法则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准确配对)BCDA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A、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B、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C、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

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摘要:总结了我国种业科技取得的显著成绩,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为应对国际种业的挑战,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业;科技创新;思考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hineseseedindustry zhangxing-zhong1,chen zhao-bo2,dong wen2,jiaochun-hai1,maguang-peng2 (1.hube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wuhan430064,china; 2.chinacountryside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beijing100045,china) abstract:thesignificantachieve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hineseseedindustrywassummarized.thecu

rrentstatusandproblemsweredeeplyanalyzed.strategicconsiderationand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tocopewithchallengesfrominternationalseedindustry,toensurethesupplyofmainfarmproductsand 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eseseedindustry. key words: seed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sideration 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产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种业竞争的核心是种业科技的竞争,种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产业跃升和种业竞争重组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竞争与控制的战略高地,也是提升生物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抢占种业战略制高点,对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现状

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第八讲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一、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记者:匡先生,在展望生物学绚丽的发展前景之前,您能否简要的回顾20世纪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呢? 匡廷云院士:由于19世纪以来,物理学、化学、地学以及技术科学的理论成就和技术进步,为生物学家认识生物发展规律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方法。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20世纪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两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孟德尔遗传学的再认识和摩尔根的基因论。孟德尔开创了经典遗传学,揭示了生物遗传现象。摩尔根主要用实验手段证明了基因是有序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到了20世纪中叶,迎来第二次突破性进展,即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沃森是生物学家,当时刚刚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研究噬菌体,后来到了英国。而克里克是个物理学家,当时在剑桥读Ph.D,用X射线衍射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沃森的贡献是在于确定DNA 两对特异性碱基的配对。克里克的贡献在于他极力主张建立物理模型,从分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变量和稳定条件。特别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大大减少了变量数目。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完美的结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是第二个突破性的里程碑。 图2 玉米籽粒的孟德尔遗传 图3 DNA 双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开辟了生物学的新纪元。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推动力是巨大的。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发展人类才有可能识破自身的基因。在20世纪末大规模的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译人类的基因全序列。这个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20世纪人类三大科学计划。可以说20世纪生物学是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 考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摘要:总结了我国种业科技取得的显着成绩,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为应对国际种业的挑战,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业;科技创新;思考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hineseseedindustry zhangxing-zhong1,chenzhao-bo2,dongwen2,jiaochun-hai1,maguang-peng2 (1.hube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wuhan430064,china; 2.chinacountryside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beijing100045,china) abstract:thesignificantachieve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ofchineseseedindustrywassummarized.thecurrentstatusandproblemsweredeeplyanalyzed.strategicconsiderationand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tocopewithchallengesfr

ominternationalseedindustry,toensurethesupplyofmainfarmproductsand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eseseedindustry. keywords:seedindustry;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consideration 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产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种业竞争的核心是种业科技的竞争,种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产业跃升和种业竞争重组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竞争与控制的战略高地,也是提升生物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抢占种业战略制高点,对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种业科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对种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依靠科技进步,民族种业体系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种业及种业科技的发展成就,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种业抓住全球种业格局调整的机遇,推进我国从种业大国、农业大国向种业强国、农业强国的战略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面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严峻的国际竞争态势,我国种业及种业科技的竞争力要素优劣并存,种业及种业科技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并存。

最新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生物技术地发展和应用 自2001年初,生物技术产业便显现出一片诱人地前景。人类基因组草图地即将完成,带动各生物技术地不断飚升。人们普遍认为这将导致医学与药物研究地繁荣,并会带来滚滚地财富。随着基因组测序地完成,许多科学家和投资者开始把目光投向生物技术向个学科地渗透,如今生物技术已经在芯片、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丰硕地成果。下面对生物芯片、基因治疗及微生物地研究地基本问题作简单地介绍。 (一)生物芯片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地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了人们当初意料不到地巨大进展,而由此也诞生了一项类似于计算机芯片技术地新兴生物高技术———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主要是指通过微加工和微电子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生命机体地组织、细胞、蛋白质、核酸、糖类以及其他生物组分进行准确、快速、大信息量地检测。目前常见地生物芯片分为三大类:即基因芯片、蛋白芯片、芯片实验室或称微流控芯片等。生物芯片主要特点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生物芯片上高度集成地成千上万密集排列地分子微阵列,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分析大量地生物分子,使人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样品中地生物信息,检测效率是传统检测手段地成百上千倍。使用基因芯片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癌症、

糖尿病由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疾病地致病地遗传基因。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可以在数秒钟内鉴定出导致癌症地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很快检测病菌对人体地感染。利用基因芯片分析遗传基因,可以使糖尿病地确诊率达到50%以上。生物芯片在疾病检测诊断方面具有独特地优势,它可以在一张芯片上同时对多个病人进行多种疾病地检测。仅用极小量地样品,在极短时间内,向医务人员提供大量地疾病诊断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地治疗措施。对肿瘤、糖尿病、传染性疾病、遗传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地临床检验及健康人群检查,具有十分重要地应用价值。 (二)基因治疗 众里盼她千百度,如今,基因治疗已近走出实验室,进入实践阶段,如:癌症地基因治疗,肿瘤地基因治疗属于一种生物治疗手段,是一大类治疗策略地总称。根据治疗机理不同,目前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免疫基因治疗:指地是通过基因修饰地瘤苗或抗原呈递细胞体内回输,或者免疫基因地直接体内导入,激发或增强人体地抗肿瘤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肿瘤地目地,它也是一大类治疗地总称。治疗基因包括肿瘤相关抗原基因、细胞因子基因或者MHC基因等。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doc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梳理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生物技术被是一项高新技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它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和能源等领域,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生活将产生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生物技术对于提高综合国力,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问题的挑战是至关重要的;生物技术是现实生产力,也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潜在生产力,它将是21 世纪高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生物技术产业是21 世纪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将生物技术确定为增长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技术之一。我国政府同样把生物技术列为高新技术之一并组织力量攻关。 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从传统生物技术发展而来的。传统的生物技术是指旧有的制造酱、醋、酒、面包、奶酪、酸奶及其他食品的传统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则是指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 一、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 1、传统生物技术的产生 传统生物技术应该说从史前时代起就一直为人们所开发和利用,以造福人类。在石器时代后期,我国人民就会利用谷物造酒,这是最早的发酵技术。在公兀前221 年,周代后期,我国人民就能制作豆腐、酱和醋,并一直沿用至今。公元10 世纪,我国就有了预防天花

的活疫苗;到了明代,就已经广泛地种植痘苗以预防天花。16 世纪,我国的医生已经知道被疯狗咬伤可传播狂犬病。在西方,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6000 年就已开始啤酒发酵。埃及人则在公元前4000 年就开始制作面包。1676 年荷兰人Leeuwen Hoek(1632—1723)制成了能放大170~300 倍的显微镜并首先观察到了微生物。19 世纪60 年代法国科学家Pasteur(1822—1895)首先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首先建立了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从而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发酵技术纳入了科学的轨道。到了20 世纪20 年代,工业生产中开始采用大规模的纯种培养技术发酵化工原料丙酮、丁醇。20 世纪50 年代,在青霉素大规模发酵生产的带动下发酵工业和酶制剂工业大量涌现。发酵技术和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制革和农产品加工等部门。20 世纪初,遗传学的建立及其应用,产生了遗传育种学,并于20 世纪60年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细胞学的理论被应用于生产而产生了细胞工程。在今天看来,上述诸方面的发展,还只能被视为传统的生物技术,因为它们还不具备高技术的诸要素。 2、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20 世纪70 年代DNA 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1944 年Avery 等阐明了DNA 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953 年Watson 和Crick 提出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了DNA 的半保留复制模式,从而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由于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包括酶和非酶蛋白质行使其功能的结果,所以遗传信

关于农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农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八日

目录

近年来,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着新的革命,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的高新技术,正推动着农业常规技术的全面升级,深刻影响着世界农业发展的格局。以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标志,农业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逐渐浮出水面,并逐渐成为农业竞争的焦点和核心。 生物产业是以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农业生物产业是指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产品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生物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生物种业、绿色农业生物制品、农业动物疫苗与药品、农业生物能源、农业生物制造以及农业生物环保等方面。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认真研究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农业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1、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农业生物产业基础 近年来,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食品与能源等诸多问题上的作用日趋明显和重要,并逐渐成为国家科技计划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民增收的高技术领域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转基因农作物等相关产品研制取得了良好进展,农业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一些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目前,我国生物肥料的生产企业有500多家,登记的生物肥料产品526个,年产量达到450万吨,产值超过80亿元,应用面积累计近1亿亩。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今后5年内我国的微生物肥料生产量可望达到800万吨/年。我国生物农药企业200家左右,登记注册的产品超过1000种,其中生物化学农药124种、微生物生物农药68种、植物源生物农

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生物技术不完全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部分。传统生物技术是指旧有的制造酱、醋、酒、面包、奶酪及其他食品的传统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则是指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当前所称的生物技术基本上都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指:应用生物或来自生物体的物质制造或改进一种商品的技术,其还包括改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与动物和利用微生物改良环境的技术。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我国早在1986年初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中就将生物技术列于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首位。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解放人的双手;第二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扩展人的大脑;第三次技术革命,生物技术,改造生命本身。现代生物技术之所以会被世界各国如此重视和关注,是因为它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的关键性技术;还因为它与理、工、医、农等科技的发展,与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国计民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酶)工程,此外还有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技术、克隆动物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利用生物降解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合物、生物冶金、生物信息等技术。直接相关联的学科: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医药学等。对人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影响最大的生物技术领域: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使用了大量的现代化高精尖仪器。这些仪器全部都是由微机控制的、全自动化的。这就是现代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和渗透。如超速离心机、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DNA合成仪、DNA序列分析仪等。没有这些结合和渗透,生物技术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到分子水平,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疾病治疗--用于控制人类疾病的医药产品,包括抗生素、生物药品、基因治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临床检测与诊断,食品、环境与农业检测。农业、林业与园艺--新的农作物或动物的基因改造、保存,肥料,杀虫剂: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食品--扩大食品、饮料及营养素的来源:如单细胞蛋白等。环境--废物处理、生物净化及新能源。化学品--酶、DNA/RNA及特殊化学品、金属。设备--由生物技术生产的金属、生物反应器、计算机芯片及生物技术使用的设备等。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1)提高农作物产量及其品质。培育抗逆的作物优良品系。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进行基因转移,使生物体获得新的优良品性,称之为转基因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生物体称为转基因生物。至1994年全世界批准进行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达1467例,涉及的作物种类包括马铃薯、油菜、烟草、玉米、水稻、番茄、甜菜、棉花、大豆等。转基因性能包括抗除草剂、抗病毒、抗盐碱、抗旱、抗虫、抗病以及作物品质改良等。例如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已先培育出了具实用价值的梗型光敏核不育系N5047S、7001S等新品系,一般增产达10%以上,高产可达40%。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袁隆平教授,1997年试种其培育的“超级杂交稻”3.6亩,平均亩产达884kg。1998年总理特批基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该项研究的深化与推广。我国学者还将苏云金杆菌的Bt杀虫蛋白转入棉花,培育抗虫棉,对棉铃虫杀虫率高达80%以上。(2)植物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大量的快速无性繁殖,实现工业化生产。该项技术又称植物的微繁殖技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一个植物细胞有如一株潜在的植物。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可以从植物的根、茎、叶、果、穗、胚珠、胚乳、官或组织取得一定量的细胞,在试管中培养这些细胞,使之生长成为所谓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在试管内大量繁殖。(3)提高粮食品质;生物技术除了可培育高产、抗逆、抗病虫害的新品系外,还可以培育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的作物新品系。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将菜豆储藏蛋白基因转移到向日葵中,使用权向日葵种子含有菜豆储藏蛋白。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番茄可延缓其成熟变软,从而避免

对生物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对生物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识十分广博,他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和美学等都有研究,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终却陷入唯心主义。在对科学的认识活动中,他将归纳法与演绎法的作用、关系作出了说明,提出科学研究的归纳一演绎法,但他更重视的是演绎法。他将科学分为三类: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在自然科学上,对物理学、生物分类学、解剖学和胚胎学等发表过许多好的见解。在生物科学中,亚里士多德没有停留在搜集、观察和纯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进一步作出哲学概括;在解释生命现象时,亚里士多德同他的先辈们一样,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基质里产生的,无机的质料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亚里士多德将目的论引入生物学,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创立以后才被社会所逐渐否定。但是,亚里士多德对生物界的认识、见解和研究,以及对后来生物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维萨里 维萨里(Vesalius.A,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现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维萨里出生于布鲁塞尔的医生家庭,年轻时就喜欢自然科学,于1533年到蒙彼利埃和巴黎等地学医。他对于巴黎大学的解剖课仍操在仆人之手的教学方法深感不满,于是他自己寻觅尸体进行解剖研究。1537年,维萨里返回意大利担任帕多瓦大学的外科学和解剖学教授。在那里,他勇敢地推翻了在当时被视为经典的盖仑的解剖学基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论文编写指南 一、栏目设置与文体风格 本刊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栏目常设研究论文(Articles)和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发表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栏目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资源(Resources)、数据分析(Analysis)、技术主题(Technology feature)和评述与展望(Reviews and Progress)等栏目,还可能设置刊登有关科学新闻、科技简讯、专利、短评和书评等方面的栏目。本刊在栏目设置和文体格式上参照国际著名周刊《自然》及《自然生物技术》的刊发形式。以下就研究论文(Articles)、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评述与展望(Reviews and Progress)和研究资源(Resources)的文体格式做出说明,其它类型的详细的文体格式及其定义请向编辑部索取或从本刊网站下载。 1研究论文(An Article) 报道相对比较完整、全面的原始研究工作,其结论代表着一个重要问题的认识上有了实质性进展,并且具有及时而深远的影响。论文篇幅要求在8个印刷页面以上,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2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简洁报道有重要结果的原始研究工作,其重要性意味着本研究结果使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有兴趣。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3评述与展望(Review and Progress) 对某一研究领域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权威的、公平的、学术上的回顾、鉴定和评述。论文篇幅要求在8个印刷页面以上,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4研究资源(A Resource) 对现有数据(如由各种阵列技术或者高通量研究平台所提供的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数据包)进行新分析,或描述由比较分析技术得出引起广大读者注意的重要新结论而获得的新数据。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二、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题目与标题 论文题目要紧扣主题。务求简明、新颖,有足够的信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不用副标题,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或英文单词。中英文题目应对应一致,顶格书写。避免在题目中使用不常用的缩写词。 2作者与单位 署名应限于参加本工作并能解答论文中有关问题者,必须注明通讯作者及其电子邮箱。中国作者英文名用汉语拼音,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不用连字号隔开;外国作者按其习惯书写,名用缩写,字母间加缩略点。作者下面一行书写作者的工作单位、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工作单位的英文翻译应按照所在单位官方公布的为准。

生物种业创新工程申报指南

重大专项 生物种业创新工程申报指南 一、项目目标 本专项以我区小麦、玉米、羊、牛、棉花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聚焦“生物种业”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专项实施将通过创新主导品种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区五大主要农牧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最终实现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为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二、项目任务 任务1. 新疆优质抗逆高产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1.新疆优质抗逆高产小麦种质资源创新 研究内容:针对新疆小麦专用品种、特色食品加工等急需解决的优质高产、抗旱节水、耐盐碱、耐瘠薄、抗穗发芽、抗病、抗倒伏、南疆耐荫、高海拔春小麦品质、氮磷高效利用等问题和市场需求,以表型鉴定为基础,结合分子标记、全基因组扫描技术、KAPS技术、生化标记、差异蛋白组学技术、穿梭选择、远缘杂交、矮败轮回选择、诱变等生物技术和手段,进行种质资源引进、保存、精准鉴定、评价、创新、优异等位基因挖掘、遗传机理解析及利用等。 2.新疆优质抗逆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针对新疆特色食品生产及专用小麦市场需求和提高抗

灾能力等突出问题,建立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优质、抗逆、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其中南疆冬小麦以早熟、耐荫、中筋、高产为主要目标,北疆冬小麦以强筋、中强筋、抗旱、抗病、高产为主要目标,春小麦以强筋、中强筋、抗倒、抗穗发芽、高产为主要目标,配套优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建立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新品种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建立小麦近缘植物资源圃,种质资源50份以上。进行新疆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新疆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图谱,种质资源500份以上。广泛收集、引进、评价、鉴定和利用种质资源,创新性状表现优异的小麦种质资源30份以上,标记相关基因位点20个以上,挖掘关键基因3个以上。选育适合南北疆生态条件的优质、抗逆、高产、专用小麦新品种3个以上,达到自治区《小麦品种审定标准》。产学研融合建立原原种、原种、良种种子繁育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累计种子繁育面积8万亩以上;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5个以上;在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以上。 预期性指标培养生物育种技术人才不少于5人;新品种累计推广50万亩以上;培训农民、技术人员、企业人员1500人次以上。 任务2.高产优质抗逆耐密宜机收玉米种资源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 1、玉米种质资源抗逆性精准鉴定与评价 研究内容:鉴定评价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在干旱、苗期低温、茎腐病侵害等逆境条件下的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筛选符合育种目标、综合抗性优异的种质资源,建立玉米种质资源抗逆性评价技术体系,为种质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2、玉米抗逆基因定位与功能基因挖掘

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

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9-09T15:19:15.96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宋文凤[导读]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不再完全适合于科学的继续发展。 宋文凤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53100 摘要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课程 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内容,乃至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和反映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对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不再完全适合于科学的继续发展。新的启蒙运动的方法论特征很可能是以整体生成和经验原则支起的方法论构架。而这样的新科学启蒙思想核心正适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内成长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科学源于哲学。科学不仅具有认识论价值,而且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课程理论是人们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方法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自然不可能摆脱科学的影响。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课程理论的构建。在牛顿和笛卡儿的世界观中,宇宙是机械性的封闭的宇宙,地球被视为巨大的机械系统中的一个齿轮,众多行星被视为巨大机器中的齿轮组,其运动可以钟表的精确来测量。“这些机械性隐喻不仅为现代科学——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角度来考查——而且为我们称之为‘可测量的’机械的与科学的课程奠定基础。在这种机械性导向的课程中,目标是外在的,而且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目标一旦设定,便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师成为驾驶员(通常驾驶的是别人的车);学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为被驱动的物体。这种机械性隐喻阻碍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关课程目标与规划的有意义的交流。”这就使得课程学者难以理解杜威关于目标和目的来自于而非先于教学活动的观念,使教学成为教导的、指导的。 随着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生动摇。生物是多层次的充满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系统,同时也是开放的动态系统。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当然也具有生命系统的这种特性。因此课程的设计应当基于经验的流动,而不是将学科、年级、教学计划以粒子的形式出现,应当发展一种更具有互动性和转变性的课程框架,构建一种鼓励学生以更多的洞察和更深的层次反思其学习行为的课程。 总之,生物科学对课程(包括生物课程)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并且正处于日益彰显的过程中。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在20世纪的迅猛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从课程理论到具体内容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在我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中适当反映这些影响,使课程更加符合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需要,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只是在专家咨询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提出了初步意见,仅供课程标准研制组参考。当然,学科特点及其发展只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更是值得课程设计者特别关注的,本文因课题任务所限,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