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完善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完善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完善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摘要:青少年群体的发展状况既昭示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印证了社会现实的进步。本文从拓宽管理服务范围、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三大方面来推动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建议

一、拓宽社区青少年工作机构的管理服务范围

完善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首先要拓宽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服务范围,不断满足和解决社区青少年生存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突出问题。

(一)社区青少年的年龄范围应下调为14 周岁

2002 年提出的“社区青少年”概念包含的年龄范围太窄,建议提前至14 周岁。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使得现在的青少年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上都要提早于十年前的青少年,将社区青少年的年龄范围提前至14 周岁是科学、合理的。

(二)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服务应注重发展性

拓宽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另一个方面是增强发展性服务,即政府帮助社区青少年开发潜能,提高素质,促

进成才,增强参与社会竞争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社会是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础,应当加强对重点地区与重点青少年的管理,加强社区的文化、管理、矫治建设,建立青少年的权利保障、救济机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青少年的发展帮扶体制。可以通过咨询帮扶、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等方法,对社区青少年人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进步要求、价值实现以及恋爱婚姻、人际交往进行指导和帮助。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优势,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拓宽社区青少年的发展性管理服务。

二、健全社区青少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一)完善社区青少年权益保护的专门立法

一方面,将社区青少年的概念纳入法律体系。基于社区青少年在整个青少年预防犯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社区青少年本身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律体系中应当有独立存在

的价值,而我们目前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涉及。为此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应该有关于社区青少年的单独章节,根据社区青少年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充实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比较多的局限于倡导功能,缺乏操作性,在司法机关也几乎从来没有被实际引用过,对其他青少年保护职能部门也仅仅是原则性规定。只

有将法律规定与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防实际活动、措施、手段、方案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全面控制、减少诱发社区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条件,才能取得完善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的效果。

(二)完善民事、行政立法中的相关内容

完善民事、行政立法中的相关内容,保护社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护社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预防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有效途径。社区青少年这个群体在某些权益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缺失,如受教育权、家庭抚育权以及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保障。由于社区青少年的自身条件和能力的局限,他们对自身权益所受的侵害一般难以自助自救,只能依靠社会的积极帮助和保护,才能防止社区青少年因权益受侵害而导致违法犯罪。因此,要把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和维护社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紧密联接起来,从完善现有民事法律、行政法律规定入手,加强对社区青少年权益的维护。完善教育行政立法,在制度上保障社区青少年的受教育权。要在立法中体现无差别的教育理念,杜绝部分学校教育中的歧视现象。加强婚姻家庭等民事立法,保障社区青少年享有家庭关爱的基本民事权益。包括保障未成年的社区青少年接受抚育的权利;保障社区青少年享受监护权;保障未成年的社区青少年接受离异父母一方探视的权利;保障成年的社区青少年在婚恋中免受身体和财产上的权益。其中,明确父母

不履行或不正当履行对子女的家庭义务时承担的法律责任

显得尤为重要。

(三)完善社区青少年的社会保障性立法

完善社会保障立法,确立对社区青少年的特殊保护制度。包括建立一系列社区青少年的救助和关怀体制,最为紧迫的就是制定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的相关立法。首先,确立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法律地位,但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法规,许多与调整社区青少年有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包含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所以,先要为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工作确立法律地位,这样才能使社区青少年工作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和更长远的发展。可以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汇编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社区青少年工作法律法规与政策读本》,使社区青少年工作者、社区青少年社工和社

区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其次,建立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者的相关法规。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专业优势使其成为社区青少年制度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力量,在社区青少年法律法规体系中也应该重视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法律地位的

问题。我国台湾地区,1997 年起就实行专业社会工作者注

册制度,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取得了法律意义上的职业地位,促使社会工作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断地探求、努力、发展和完善。我国台湾地区以“高度鼓励、低度干涉、高度自

治、低度管理”的精神为指导,制定了“志愿服务法”和配套规定《志愿服务证及服务纪录册管理办法》、《志工申请志愿服务荣誉卡作业规定》、《志愿服务奖励办法》等,构建了由政府机关引领志愿服务团体及志工共同组成的志愿服务

制度,以完备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志愿服务的发展,使得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尤其是与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社工,自身的权益如何保障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社工自身权益的维护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再加上从事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的社工往往会在比较特殊的机构如工读学校、拘留所、看守所甚至监狱工作,还会与公安、司法、监察等部门打交道,社工自身的权益以及社工正当的工作自由,理想情况下不能依靠个人好恶,而应该根据法律法规来保障。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的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性

社区青少年组织设立的最根本目的,不是取代其他负有保护青少年权益的主体,而是使它能够在青少年身处危险、痛苦、无助之境地却不知所措之时,在司法机关管不了,家庭、学校又无力管的情况下,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感觉仍有依靠,感觉到国家、社会的亲和力,不至于因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走到社会的对立面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的泥潭。因此,加强社区青少年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社区青少年社会管理困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第一,确立招募社工的标准化准入条件,即招募选聘社工时条件要考虑包括学历、专业背景、能力资质、相关工作经验等在内的综合素质;

第二,建立社工职业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即建立职业发展的阶梯和与之相配套的较为合理的薪酬体系;

第三,巩固和完善现有的专业提升机制,及为社工提供成系统、有规划、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

第四,指导社工运用专业知识,即帮助和督促社工把培训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每个方面,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第五,激励和考核机制要到位。对于工作表现突出、有创新思维、成效显著的青少年社工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青少年社工晋升、奖惩制度,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完善相应的年度考核制度,以公开考核结果、与每个人的收入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青少年社工的重要参考依据等方式来发挥考核成果的应用价值。实行优胜劣汰,畅通“出口”,构建压力与动力相辅相成、激励与约束相联相依的考评体系;

第六,优化待遇保障机制。建立青少年社工年收入自然增长机制,结合其工作实绩,一步步提高他们的工资报酬和相关福利水平,确保青少年社工的年收入不低于本地职工上

一年度的人均收入水平;

第七,多开展与其他社会工作开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习先进的理念,交流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构建自身实践提炼和境外先进经验相结合的理论支持体系,为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良性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夏科家.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探索与思考.预防

青少年犯罪研究,2014 年第1期.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13级社会工作洪丽丽 学号:130302007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模式任然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被喻为“三重门”,是青年学生一路成长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道门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青年学生表现出诸多不良反应,首当其冲的是厌学,厌目前青少年厌学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表现为消极怠学,较隐蔽不宜在初期察觉,一旦发现时往往已患病多时了,如装样子,阴奉阳违,或是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情况严重的甚至烦躁,影响到家庭关系或是师生,同学关系。有些表现为暴躁反叛,较明显。但程度也更严重,如长期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甚至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

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4. 他们对各学科(或部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预、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考试;经常去网吧,听歌、玩手机游戏等;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二).青少年厌学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难免精华与糟粕俱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学生那本就经不住诱惑的意志,。 (2).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了学校,很多事情是和家庭分不开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稳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彼时,深刻转型期下,中国的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需求和呼唤社会中出现各种新的阶层、力量、组织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和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这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013年11月,十八届三次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国务院还先后于2013年9月、2014年11月发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巨大的动力。社会组织正是在这股巨大动力的推动下出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1988年,我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仅有4446个。到2004年,达到近28.9万个;而从2004年到2014年的短短10年间,全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增至60.6万个,是1988年数字的136倍左右。就整个社会组织行业来讲,在2014年,共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82.3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560.6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638.6亿元,接收社会捐赠524.9亿元,社会组织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其中,上海,深圳等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而武汉市继此大城市之后,近年来为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激发社会组织活的号召,也开始重视并探索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2013年10月,“美丽武汉·大爱江城”武汉首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选拔大赛圆满落幕,此公益项目比赛历时8个多月,吸引了40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参与群众6万多,网名投票数达2000多万人次投票;2014 年,武汉市登记的社会组织个数达到了 4800个,我市民政部门分别对其中符合评估资格条件的163家社会组织进行了评估,评出5A级社会组织6家,4A级社会组织23家,3A级社会组织63家。如今,2015年公益项目大赛、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武汉市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另一方面,社区作为大社会的缩影,自然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组织在社区有目的的建设起来,它逐渐承担起一定的社区功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社会组织携手社区居委会等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依据正式的法律、法规以及非正式社区规范、公约、约定等,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对涉及社区共 发展进步。社区社会组织的引进,打破了传统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和服务的长期垄断,弥补

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Adolescence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6375F013 学分: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简介】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方向课程之一。该课程从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问题、组织以及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等方面,系统地解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从倡导性工作、发展性工作、治疗性工作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课程性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有更为深入、敏感、专业地认识,掌握儿童青少年群体的需要、问题以及指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熟知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及相应的组织;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常见的儿童青少年服务对象开展倡导性、治疗性、发展性的实务工作,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能力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能够从专业角度关注青少年问题,能够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视野,以便深化所学知识。特别是要关注相关社会政策,了解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不要求学生深究相关理论,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分析问题。在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以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的技能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

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肌体自我修复及社会疾病救治和预防的重要保障机制。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会工作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根本问题在于创新体制和机制。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治理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function Abstract: Social work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of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also is the body repair itself and society an important safeguard mechanism of social diseas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s the basic, indispensable and irreplaceable.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lies in the innov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Key word: Social work Community governance 一. 社会工作的两个传统 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从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诞生,迄今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王思斌,1998,6.)而在中国,这里指的是排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高等学校开办,还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情,至今不到30年。至于作为专业性实务的社会工作,时间就更短了,也就是本世纪十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无论官方还是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晚,水平低,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过去根本就没有社会工作。这样的评判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样的评判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也包含了很大的误区。 正如心理学等现代科学虽然只有不长的历史,却有久远的过去一样,中国的社会工作同样如此。虽然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框架下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或者说,现在正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然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中国又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1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解析文本材料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一、基本资料: 马艺,女,是一名初二的学生,近半年来常与不良少女集会,并参与打架斗殴,并酷爱网络游戏,天天沉迷于网吧,原来学习成绩还算可以,目前成绩一落千丈。父亲知道她的这一情况后,天天看着她不让她与不良少女接触,到网吧里看着劝她也无法将她劝回。后来,马艺不仅三天两头旷课,甚至经常一星期不回家,只愿意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现在,马艺的父亲天天在家看着孩子,即不能外出打工维持生活,马艺也不能正常学习。马艺的父亲很苦恼,找到社会工作者。 二、背景资料 马艺的父母已离异多年,她目前由父亲抚养,母亲另组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所付的生活抚养费很少,也不经常来看她。其父迫于生计,父亲四处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过问马艺的学习,甚至她的生活也只是给她一些钱,让马艺自己做或者买些吃的。马艺与父母沟通得很少,平时也很少与长辈人群沟通,话语很少。从小生活很自立,在学习方面也很少让老师和家长操心。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大,学习很吃力,再加小艺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极少交往,很少与人言语。由于无人看管,性格冷漠,她结识了校外社会闲散人员,觉得她们能给她关爱,找到了友谊。出于义气,也参与到她们的打架等不良事件中。

三、主要问题 案主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四、问题分析 案主主要面临的困境有: 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影响正常生活、学习;沉迷网游、难以自拔的现状;案主与父亲之间关系不良,亲子沟通存在障碍,以及案主对母亲冷漠的态度;小艺在校表现不佳,学业有困难,存在逃学等不良行为;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 由于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大,再加小艺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对生活和学生产生厌倦心态,矛盾,所以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便很快的陷入其中。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我应该帮助案主认识到现实的真实性、不可更改性,以及现实的实质性一面,协助案主解开心结,坦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家庭和生活的现实。 五、理论基础 青少年个案过程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⑴青少年服务中,建立关系阶段具有主动性、外展性和技巧性的特点; ⑵青少年服务预估的焦点,既包括青少年的需要评估,也包括开展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主要内容 1 解决青少年问题。——学业辅导,偏差行为矫正,生活困难照料,越轨行为预防,人际交往障碍训练等。 2 推动青少年发展。——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训练、领袖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训练等。 3 协助制定青少年政策。——在充分了解青少年需要的基础上,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更切合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政策。 界定 狭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称消极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以一般青少年,特别是发展发生偏差的青少年为对象,采取多种服务手段,纠正青少年发展偏差,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种思想和模式在20世纪以前,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体现得较为明显。 广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指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工作对象是所有的青少年 内容上:包括文教、卫生、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社区、家庭服务、职业辅导介绍、婚姻服务、青少年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涵盖了能增进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各项措施; 功能上:能防范危害青少年发展因素的预防和保护措施;能保障青少年福利的措施;能协助青少年处理成长和适应过程中的难题的措施;能促进青少年发展潜能的措施,是一种积极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概要 大致阶段 1、青少年阶段始于10-12 岁(青少年早期)终于21-22岁(青少年晚期) 2、大多数青少年对身体改变的关切程度比其它方面更高。 3、青少年时期较常用的药物为酒精、香烟等。 4、青少年的认同与混淆心理 5、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特征: (1)挑战权威; (2)好争辩; (3)自我意识; (4)自我中心; (5)犹豫不决;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设置“社区交通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第16卷 第1期2014年1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of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sNO.1Vol.16Jan.2014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设置 “社区交通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王震刚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 300382) 摘 要: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社区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警力不足的背景下,社区交通安全建设需要具有懂交通管理知识、会交通管理技能的社区管理人才。本文在分析社区交通安全形势的基础上,说明社区管理机构是社区交通安全建设社会化的主力,从而进一步揭示了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开设“社区交通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 社区交通管理;课程设置;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4)01-0077-04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简介:王震刚(1976-),男,天津人,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警察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交通管理专业的 教学与研究工作。 自2006年中共中央枟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枠的出台,到2010年“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强调,再到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枟政府工作报告枠的指出……和谐社会已成为未来中国致力追求的目标所在。由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总理念下,构建和谐社区是其重要的切入点[1]。然而,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社区交通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障碍。2010年9月7日上午,在江苏省新沂市青年路良辰花苑小区,一男童在玩耍时被一辆宝马X6轿车倒车撞倒在地,车辆左后轮从其上半身碾过[2]。令人惊愕的是,宝马车紧接着又反复三次碾轧男童,导致其惨死。公众在讨论肇事司机主观恶性的同时,也对社区交通安全问题有所关注。当前社区交通安全问题繁多,交管部门由于警力不足等原因,在短时间内又无暇顾及,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面临复杂形势,作为培养社区管理人才后备军的高职院校,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开设枟社区交通管理枠课程,打造一支具有社区交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成为必然。 一、严峻的社区交通安全形势需要加强社区交通管理 (一)交通事故数量增多显现社区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据公安部统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汽车1.14亿辆,摩托车1.03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2.4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86亿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近年来重特大交通事故频发,特别是社区中的交通事故有逐渐上升之势。以天津市为例,2011年9月21日傍晚,在天津市塘沽丹江路欧美小镇四期的晴景家园18号楼,随父母自山东德州来津打工并在此租住的3岁女孩,刚刚走出楼门,就被一辆疾驰的面包车猛然撞倒。其后司机不仅没有救护,反而驾车迅速逃逸。女孩父母急忙把她送往塘沽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死亡[3]。接着同样在天津市,2011年9月25日下午,在西青区东姜井景园里小区又是一名3岁女童因交通 事故死亡[4]。仅相隔几天,同样是在社区中,就发生两起死亡事故。 (二)基础设施差造成社区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社区道路及相关设施的建设规划主要由建设部门负责,我国与社区道路及设施建设有关的? 77?

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15106834.html, 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 作者:姜爱 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4期 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然而,我们却发现,城市社区治理在实务层面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实践困境: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理论知识与实务层面的实际问题无法完全契合;基层社区的实践也未能给政府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反馈;传统的社区问题真实而又持久存在,却未找到指导实践的视角来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通过对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开发出一套从理论到理念再到实务的技术体系①。这套独特的实务技术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专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历经4年,通过转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和传授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培育出一大批本土化的专业社区社会工作者。 2017年11月21日至22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行动研究下的城市社区治理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的主题,与会人员从资源链接的经验与问题、积分兑换的经验与问题、公益金众筹的经验与问题、政策财政经费使用的经验与问题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参与本次论坛并发言的嘉宾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社区工作者,他们既是持证社工也是社区工作员,更是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者。可以说,本次会议不仅是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聚焦,也是对行动者与研究者的重新定义。我们认为,一线社区工作者是城市社区治理实践领域的专家,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探索者,还可以说是城市社区治理行动研究的主体。虽然学术界常言“无学者,不论坛”,但是这批优秀的社区实践者可为学术界的研究带来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正是本次论坛与传统的以专家学者为中心的论坛的区别,也是本次论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一、行动研究的类型、概念与特点 有学者根据实践研究中不同的协作关系,将实践研究分为四种类型,即隔墙观察型、外来者型、协同型和实践者型。隔墙观察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本没有跟实务界发生任何关系。外来者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从观察者和他人的社会位置进行研究,从而作出评估、总结经验、提炼理论。协同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其他实践者或其他实践者的实践进行研究。实践者型的实践研究是指实践者对其自我,对自我所处之社会位置、情境、社会经济政治的环境结构,对自己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行动或实践,以及对自己行动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自主研究。②我们通过梳理学界已有的分类,在丰富本框架的同时,根据研究和行动 视角的不同,对专家研究和行动研究在“过程—关系”两大维度下进行类型划分,深入探究行动研究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研究的主体视角的不同,我们主要将实践研究分为专家研究和行动研究(参见表1)。专家研究即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出发,它强调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和凝练的理论性把握,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21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36学时 课程总学分:2学分 理论学时:18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实务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述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青少年的特点和需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青少年社会问题和具体的服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满足青少年需要,解决青少年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的权利;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了解“青少年”的历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理解青少年的权利。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权利。 第二章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掌握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理解青少年的智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矛盾和发展任务。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生理发展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第三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教学内容】 生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要求】 了解生理学相关理论;理解社会学相关理论;掌握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教学重难点】 心理学相关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教学内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含义、程序、模式、技巧;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目标;理解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个案工作、青少年小组工作、青少年社区工作的程序、模式和技巧。 第五章青少年社会问题 【教学内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的概括。 【教学要求】 掌握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和表现;了解各国青少年生存发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主要问题;青少年问题的表现。 第六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上) 【教学内容】 学校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就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流动青少年人口社会工作服务;婚恋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剖析.doc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剖析 一、学制 采用课时制,修业年限最高为3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基层政府,派出机构及物业公司,培养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掌握国家政策,熟悉国家社会保障和社区工作政策法规以及物业管理操作技能,具有较强人际协调能力、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社区管理、小区物业管理、和商业物业管理,社会调查等岗位工作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群)有: 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员、商业物业管理员、社区服务管理员、社区文化宣传员 社会调查员等。 培养的人才具有以下素质、技能和知识。 (一)基本素质 1.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和人生观,具有尽心尽责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服务观念,有爱心、同情心和宽广的胸怀。 2.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宣传、协调、沟通、公关以及一定的心理救助能力。 3.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具有基本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能力。 6.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的能力。 (二)专业技能和知识 1. 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能力 熟练掌握网点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医疗服务,特殊群体服务能力,具有制定相应各类服务项目,制定服务标准的能力。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普及能力,具有文化娱乐和体育的组织能力。熟练掌握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申报及申报材料的归档保管工作能力,具有协调能力、微机操作能力。熟悉国家失业养老保险有关制度及就业政策。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人际沟通的能力,以及楼层管理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社区行政管理能力,社区环境审美能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社会工作实务教案——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九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案例 王平(化名),男性,1985年6月出生,初中毕业,待业。沉溺于网络游戏,泡吧。家庭背景:案主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亲是一家建筑装潢公司的老板,时常在外地承包工程,在家时间不多,对案主较溺爱。母亲是家庭主妇,喜欢在外跳舞、搓麻将。案主的父母感情不太和谐,在对孩子教育问题上观念不一致。 案主生活经历:案主在读小学四年级时,随其父母从外地迁往上海,居住在徐汇区虹梅街道某小区,转学到徐汇区某小学。在外地读小学时成绩较好,后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外面的诱惑增多,家境富裕,使其放学之余,常与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初中时进了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二时,被分在差班。这时的王平更无心读书,时不时逃课去网吧玩游戏,休息日更是整天泡吧。而且,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哥们”,为讲“哥们义气”还打过群架。好不容易读完初三,由于成绩差而未考上高中,其母认为职校、技校学习氛围不好,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不愿让其继续读书。闲在家里无所事事,时不时和一帮“哥们”出去蹦迪、泡吧、下馆子。2002年5月与一位才十四岁的女孩在舞厅认识,后来发生了性关系,女方家长知道后以强奸罪将其告上法庭。由于当时未满18岁,后经调解、协商,案主家赔了女方一笔钱,女方撤诉才平息此事。强奸案发生之后,没有得到应有惩戒的王平并未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而因此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反而更加放纵自己,我行我素。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青少年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之性别角色期望。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食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5.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8.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二.青少年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网络犯罪行为等)。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_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2019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方面 (1)思想引导: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2)习惯养成:社会工作者开展行为治疗、规范教育及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现实治疗法——责任、现实、正确)。 (3)职业指导: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4)婚恋服务: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解决思想上、情绪上的困扰,为有需要的青年组织开展婚恋交友活动。 (5)社交指导:培养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沟通交往技巧和能力,进行社会关系调适。 2.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 (1)困难帮扶:帮助获得政府救济和保障以及社会资助和帮扶,培养自强自助的生活态度。 (2)权益保护:提供个案维权服务,耐心解答求助咨询,及时跟进并协调解决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事)件。 (3)法律服务:提供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必要时帮助联系法律援助部门给予援助。 (4)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提高情绪自我管控能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关爱问题。 3.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

(1)正面联系: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接触联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扶;加强对流动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 (2)临界预防:关注青少年向不良行为的转化边界,重视早期典型行为,及时预防;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和学校关系紧张、关系断裂,避免青少年不正常社会化倾向。 (3)行为矫治:通过进驻社区、学校、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等工作项目,加强制度规则意识教育和法制底线教育,纠正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4)社会观护:协助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开展取保候审观护帮教,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社会调查等工作,帮助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减少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

社区管理与服务

推进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工作的落脚点,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坚实基础,是实现城市基层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强化社区党团群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2)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3)责任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建设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从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6)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促进社区发展的原则,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以党建促进社区全面发展,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二)强化社区管理功能 (1)社区管理协调功能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协调社区各类组织,形成工作合力,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做好社区具体事务等工作。 (2)社会化服务功能 开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驻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3)卫生保健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逐步建立完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促进卫生保健服务向发展小区和家庭延伸。 (4)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功能。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 发表时间:2019-08-30T11:04:44.3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作者:王亚娟[导读] 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关于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研究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逐渐展开,许多学者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创新治理的路径及其作用空间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基层社区开展。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摘要: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关于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研究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逐渐展开,许多学者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创新治理的路径及其作用空间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基层社区开展。关键词: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一、引言 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理本质上是回应和解决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即处理社会矛盾、整合社会秩序、推动居民积极进行社会参与、提升民众幸福感等。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不断丰富,如何依托现有的理论,将作为一种执政理念的社会治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化的方法,是我们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二、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 1.“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也愈发突出,以往的的社会管理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现实。为回应这一现实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战略任务,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作为一个专业和职业的社会工作都可以有效介入并从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思维与治理模式的积极转变。 2.“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是以政府为管理主体,通过采取行政手段,协调处理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秩序,防范社会风险,为居民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社会运行条件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即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共同参与,依法对社会生活中的秩序混乱、矛盾突出、风险频发等现象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成员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者相比来说,社会管理侧重于政府,即单一主体对社会进行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进行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一种由集权到分权,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多方合作治理转变的过程,即主体多元化的过程,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个人等都将成为新的治理主体。 3.“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契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探寻切实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推动社会治理技术融入基层社会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社会领域的重要行动者,在此过程中可提供专业的方法,并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一个涵盖哲学基础、专业伦理、理论基础、专业方法、实务模式和技巧的科学体系,它是一门助人的艺术,更具有专业的方法,通过近些年的发展以及本土化的实践,现已形成一种宏观层面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中观层面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微观层面重视个体心理健康和维护家庭和谐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讲,是应对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社会工作正是为回应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可以推动社会治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社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社会工作参与和促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制度条件还没有正式建立,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会治理创新,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作用空间是什么,基层实践中如何推动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界的探索尚比较少,下文将对有关学者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王思斌认为,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方面,社会工作可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他认为社会工作以服务为基础参与社会治理,强调参与社会治理形式的多样性:可通过直接服务、政策倡导、发展性参与、倡导传播协同合作的精神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形成新的治理机制。 顾东辉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在结构和内涵上的相似之处,认为在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中,社会工作的诸多专业方法和理念能对社会治理实践的具体开展有所启示。目前中国的社会治理,需要吸纳社会工作在制度、政策、行政以及实务层面的智慧,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李迎生根据《决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战略任务,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及其作用空间做了初步思考,从四大战略任务出发,详细的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认为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各个方面都有介入空间并可以从中发挥作用。 卫小将认为,社会工作通过将个体放置于社会生态环境中去观察,注重对个体行为及其与周围各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系统对于社会问题的产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社会工作在参与社会治理时须反其道而行之,从个体及其周围的系统出发,从内向外,逐级治理。 纪德尚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和职业,能够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工作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建构中,可以借助专业社会工作特有的工作方法,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专业方法共同运用,构建社会工作协同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专业调节机制,促进社会秩序和谐有序。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青少年得概念与特征:①概念:一般来说,青少年就是指身心加速发育直至完全成熟阶段得人群,或者说就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得一个过渡年龄阶段,年龄一般在14-25岁之间(可后延至30岁) ②青少年本质:成长性与基础性,发展性、③青少年观:青少年观问题就是一个关于青少年得社会定位问题,它就是对青少年群体与每一个青少年个体社会本质得认识。 传统青少年观特征:青少年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里都处于一种附属地位。 当代青少年观:功利观认为青少年就是社会客体,权力观认为青少年就是能动得主体。 社会工作中得青少年观:一种以青少年为本得青少年观。 ◆青少年得生理心理特征: (1)生理特征(出现生理困扰):①体像与体态烦恼;②第二性征得困扰;③性发育与成熟 (2)心理特征(心理上得“暴风骤雨”期)①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均衡;②自我得同一与矛盾;③依恋关系得变化; ④认知得变化 ◆青少年期几个特别要素得发展: 1、青少年智力得发展 2、青少年情感得发展 3、青少年得情绪模式及其发展 4、青少年自我意识得发展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就是指根据青少年得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以青少年为工作对象,以科学得、专业得服务方法为手段,解决青少年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与谐发展得一个社会工作领域。(三)青少年社会工作得服务对象:①全体青少年:广义社会工作,涉及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得各个方面; ②问题青少年:狭义社会工作,针对“问题”与偏差青少年得补救性服务。 二、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微观上瞧:个人发展得需要;宏观上瞧:社会发展得需要。 (二)青少年问题 1、青少年心理与情绪问题:焦虑、紧张、抑郁、恐惧、强迫、对立行为、多动、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游戏、过度沉溺网络中虚拟得角色 3、青少年犯罪问题:犯罪率上升: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 4、家庭矛盾冲突,亲子关系失衡: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单亲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 5、失学失业问题:失学,辍学、就业难 6、其她问题: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得内容分类: 1、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得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正常发展而涉及得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2、治疗性、矫正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已经发生问题之青少年得个人、家庭、社区环境得不良因素而提供得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3、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况而开展得青少年社工服务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得特点: ◆社会工作价值观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得核心基础: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服务对象自决◆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就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得主要手段:个别辅导、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技巧训练、集体活动 ◆“人与环境互动”得视角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得基本视角 ◆青少年社会功能得改善与提高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得主要目标 (五)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原则:尊重青少年得价值与尊严、接纳与关爱青少年、注重青少年得个体需求、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得能力 【第二章青少年发展得有关理论】 (一 ?,进化论得观点推动了人们对行为个体发展过程得研究,给青少年工作与研究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得观点去认识与理解青少年得行为;可以给青少年社会工作一个命题,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