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2“醉翁”之号的由来是因为自己: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其居心用《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来形容恰如其分。

4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5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菜色丰盛的句子: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8通过外貌描写生动刻画太守在宴会上酣畅醉态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9请写出傍晚归去时情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0有动静对比之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百鸟啁啾(zhōu jiū)之动,相得益彰。“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1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两句写出“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

12写琅琊山树木茂盛山色秀丽的句子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13写滁州之人扶老携幼出外游玩的句子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4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传达真正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5写太守宴会上丰盛野味的句子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石钟山记》《登泰山记》情景默写及答案

《石钟山记》和《登泰山记》情景默写及答案 《石钟山记》 1、《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怀疑郦道元说法的理由:, 更何况是大石呢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怀疑李渤说法的理由:,。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发现“噌吰如钟鼓不绝”声音的由来是:,,,。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发现“窾坎镗鞳之声”的由来是: ,。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5、《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实地探访石钟山命名的经历,有了深刻的感悟,并用反问语气说出 ,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登泰山记》 1、《登泰山记》一文中,交代古长城的位置的两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由泰山南麓开始攀登,行至一半,, ,于是登到了泰山之巅。 越中岭,复循西谷 3、《登泰山记》一文中,,是古人所说的天门,, ,极难行走。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4、《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登上泰山之巅欣赏到宏阔、美丽的雪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登上泰山之巅,在落日余晖中俯瞰泰安城的所见的美景:,。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6、《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与友人于五鼓便等待日出,此时, ,不一会儿就依稀看见了的山,不久就看见了日出前天边云彩的异变,。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7、《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见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色, ,。而此时回望日观以西山峰,在日光的照映下,,异彩纷呈。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习题

《醉翁亭记》名句理解性默写习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1. 文章的主线句: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全文的主旨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
是: 环滁皆山也。 4. 表明醉与乐之间关系的画龙点睛之笔: 醉能同其乐。 5. 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点题的句子、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 滁州的地理环境: 环滁皆山也。 7. 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8. 醉翁雅号的由来: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9. 醉翁亭的来历: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0. 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 山间朝暮之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2. 山间四时之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 13. 滁人游的场面: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14. 太守宴的场面: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
1/6

15. 众宾欢的场面: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 16. 太守醉的场面: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 醉翁的自画像: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8. 醉罢晚归: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醉翁亭记》(欧阳修)
1、《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
是:

2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醉翁”之号的由来是因为自
己:


3、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其居心用
《醉翁亭记》“
”这一句来形容恰如其
分。
4、《醉翁亭记》中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
是:


5、《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
子:


6、《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



7、《醉翁亭记》中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菜色丰盛的句子
是:


2/6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2“醉翁”之号的由来是因为自己: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其居心用《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来形容恰如其分。 4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5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菜色丰盛的句子: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8通过外貌描写生动刻画太守在宴会上酣畅醉态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9请写出傍晚归去时情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0有动静对比之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百鸟啁啾(zhōu jiū)之动,相得益彰。“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1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两句写出“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 12写琅琊山树木茂盛山色秀丽的句子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13写滁州之人扶老携幼出外游玩的句子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4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传达真正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5写太守宴会上丰盛野味的句子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近观:“,”。仰视:“”;俯瞰:“”。总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雨巷》(戴望舒)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再别康桥》(徐志摩)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战国策》) 1.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3.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4. 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6.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句子是:。 7.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 1.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

3.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 ,。 4.,; ,。 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

《雨巷》(戴望舒)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再别康桥》(徐志摩)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战国策》) 1.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3.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复为慷慨羽声。 4. 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 1.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 3.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完整版)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4、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________,(夏)________,(秋)________,(冬)________,________。 6、写太守宴会上丰盛野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太守之宴欢快热闹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9、《醉翁亭记》第二段山水之乐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________,________”,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众宾欢也。

________,________,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u《醉翁亭记》(欧阳修) 1.环滁皆山也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8.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9.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树木阴翳,鸣声上下

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训练及答案 劝学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 “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逍遥游 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师说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 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 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 ,。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答案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题集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题集及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九年级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集 班级:姓名: 第1课沁园春·雪 1.词中概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描写作者想象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课岳阳楼记 1. 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语句是:。 2. 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语句是:。 3.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 是:,,,。4.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 子:,。 5. “进”“退”分别照应:进:; 退:。 6.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是:,。 7. 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是:,。 8. 概括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的句子:。 9. 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 10.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

11. “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 12.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 句:,,,, ,。 13.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广阔浩淼的句子 是:,, ,。 14.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千变万化的句子 是:,。 15. 写出岳阳楼地理位置的语句:,。 16. 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 是:,。 17. 文中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的句 子:,。 18.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岳阳楼记》原句回答) 19. 《岳阳楼记》中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在天气晴朗时“登斯楼”就会产生“,”的愉悦心情;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的悲伤心情。

九年级上册理解性默写题(含答案)

九年上学期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望江南(梳洗罢) 1、词中写思妇晚妆初罢即登楼望江,等待征人归来的词句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2、词中通过眼中所见,烘托出一种空旷无聊,怅然若失之感的词句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3、词中表现思妇看到与丈夫昔日分手之处,愈觉神伤的词句是:肠断白蘋洲。 4、词中与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隅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句话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5、描写思妇盼望之深、相思之苦、忧愁之深的句子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6、写思妇形单影只、久久等待的句子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渔家傲秋思 1、词中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的词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词中以南归大雁去而不留反衬边地荒凉的词句是:衡阳雁去无留意 3、词中通过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的词句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词中道出将士彻夜无眠的感伤之情的词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话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6、抒写征人思乡、戍边报国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1、词中生动描绘千百猎手满山遍野围猎的威武气势的词句是:千骑卷平冈 2、词中动用典故言志的词句是:亲射虎,看孙郎。或(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词中表现作者决心报效祖国,立功边疆,实现报国壮志的词句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古诗词中,有许多运用典故表情达意的语句,请写出这样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5、以孙权自比,突出诗人豪情的句子是:亲射虎,看孙郎。 6、以魏尚自比,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1、词中触景伤情的词句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2、词中抒写人去楼空,万事皆休,还未开口,泪已先流的悲苦之情的词句是: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词中写词人想泛舟解愁,却最终无奈作罢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武陵春》中把“愁”写得更有分量,想象新奇而生动的句子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词人睹物思人,悲从中来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6、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描摹愁思的句子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表现词人愿为国家效力,梦中也不忘报国志愿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词中表现戍边将士骑术精湛,射技高超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词中表现词人欲助君王实现统一大业,为自己树立千载功名的词句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李白《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破阵子》中同样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戍边将士的诗句,请写出你印象最深的连续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6、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写出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视觉:马作的卢飞快;听觉:弓如霹雳弦惊 7、描写军营豪壮生活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整理石钟山记情景默写_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1.基础知识(3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逸.豫(yí)溺.爱(nì)拜谒.(jè)省.视(xǐng) B.度.曲(dù)提挈.(qiè)臆.断(yì)谥.号(shì) C.澎湃.(pài)铿.然(kēng)仆碑 ..(pū)庐冢.(zhōng)D.瑰.怪(guī)誊.写(yù)懈怠.(dài)谬.误(miù)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B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六国互丧.(交互)盖.失强援(大概) B.思厥先.祖父(敬称已去世的尊长)暴秦之欲无厌.(讨厌) C.强弱胜负已判.(确定,判定)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A B ○2此余之所得.也○2独其为文.犹可识 1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 D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独.伶人也哉(仅仅)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C.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不)D.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泛指一般官吏)6.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之理 ..○3存亡 ..百倍○2思厥先祖父 ○4可谓智力 ..不赂而胜之之势 ..孤危○5而犹有可以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理固宜然 ..○7至于颠覆 A.○3○4○6 B.○1○7 C.○2○3○5 D.○3○7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郦元以为 ....下临深潭 B 则山下皆为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 .. ..其有无,可乎 D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8.下列加点的字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醉翁”的由来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文章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翁亭记》一词多义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临溪而渔:到 ※把酒临风:迎着 ※执策而临之:面对〖临危不惧、居高临下、如临大敌〗 乐※山水之乐 / 而乐亦无穷也/以中有足乐者: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此乐何极:欢乐 ※并怡然自乐:高兴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此指滋长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暮而归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回家※吾谁与归:归依 谓※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是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其妻曰:对……说 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给...命名,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著名的 ※死即举大名耳:指起义 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意稍舒:心情 ※略无慕艳意/故不错意也/卜者知其指意:意思,想法 开※日出而林霏开:消散※连月不开:放晴 ※豁然开朗:开阔 霏※日出而林霏开:雾气※霪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 出※水落而石出者:露出※不复出焉:出去 ※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皆出酒食:拿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升出 穷※乐亦无穷也:尽※欲穷其林:走完 ※穷冬烈风:深 ※穷乏者得我与:贫穷的 而※泉香而酒洌:表并列的连词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的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的连词

最新全国卷语文高考理解性默写试题(附答案)

高三语文周三小测12 默写 班别:姓名:评分: 1、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具体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抒写与琵琶女素昧平生却同病相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7、在《劝学》中,荀子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来比喻论证,引出学习效果: “,”。 8、李商隐《锦瑟》诗意含蓄,但诗人最后发出了 “,”的感慨,引发了读者情感的共鸣。 9、苏轼《水调歌头》中“,”两句,既包含望月怀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10、《出师表》中,诸葛亮回顾自己当初临危受任的两句是:“_____,_____”。 1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_____”,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____”。 12、“______,_____”道出了《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3、《登高》中作者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弱感叹的句子是: “,” 14、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1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16、《阿旁宫赋》中,杜牧用比喻的方式想象宫殿的走廊和屋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石钟山记默写翻译原创

石钟山记默写翻译原创 落实学案(三)2020.3.10 ●学习自测: 一、课内预习: (一)默写: 1、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3、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4、苏轼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石;听到的是山上鹘鸟因听到人的声音,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惊叫声,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山谷中鹳鹤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 5、文中直接具体地提到了石钟山名为石“钟”山的话语,即苏轼笑着对他的儿子苏迈所说的:______________,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_______________,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二)翻译: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木兰诗》理解性默写题目(答案):

1 《木兰诗》理解性默写测试姓名计分班级 一、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 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两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凉州词》诗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7、《木兰诗》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11、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 12、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 13、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14、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15、《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 是(共10 字): 15、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16、 二、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

2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三、思考与探究 1、《木兰诗》中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的粗略? 详写: ①②③④; ②略写:① 2、说一说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3、结尾一段是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 3、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请简要回答。 4、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① ② 5、“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句诗的作用是写出木兰停机叹息,表现()。 6、“军书十二卷”这里的“十二”是表示多数,请联系所学内容再举两例: 7、 8、“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运用修辞手法是(),表现了木兰(、和)的性格。 2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情境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 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doc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 “醉翁”的由来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⑵写出文中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山肴野簌、与民同乐 ⑸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⑹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岳阳楼记 1、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迁客骚人见到不同景物产生了不同的感情,写悲情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表达欢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7、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的作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肯定的古代圣贤的作法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表明了他的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伟大的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与“悲”照应的八个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喜”照应的八个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一般迁客骚人在外界条件好,个人境遇顺利时,便会产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回答:因物而喜);

初中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 1.《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2.《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3.《论语》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4.朋友远在天涯,我们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寄深情的祝愿;朋友长途来访,我们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内心的喜悦。(用《论语》中的句子作答) 5.艰难困苦的境遇,更能显现人的高贵品质,正如《论语》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不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的原因。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做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的“向善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为国捐躯、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这在《鱼我所欲也》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表明艰苦磨炼对人才成长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________________。”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情境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钟山记苏轼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

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