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

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变化。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区域(γ)多样性:

是不存在生物传播障碍的一个地理区域的所有栖息地中观察到的物种总数。

局域(α)多样性:

是同质栖息地的一个小面积内的物种数。

β多样性:

是指一个栖息地到另一栖息地之间物种的差异或变化

物种库:

一个物种源区域中所有物种的整体,一个岛屿或栖息地的定居物种就来源于物种库。

生态位:

一个个体或物种能够生存和繁殖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

基础生态位:

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

考虑竞争的存在后,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小于食物和物理因素决定的基础生态位。

物种拣选:

由于物种对条件的耐受性、对资源的需求或与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相互作用,局部群落中区域物种库对物种的约束。

生态释放:

当种间竞争减弱时,一个物种就可以利用那些以前不能被它利用的空间,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态位。由于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就称为生态释放。

中度干扰假说:

由于早期和晚期的演替物种的共存,物种多样性在具有中等强度物理干扰的栖息地中最大的观点。

害虫压力假说:

认为个体拥挤在亲体附近时,使许多被不同有害动物所攻击的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害动物和病原体的侵袭很脆弱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见专题

特有种:

仅分布于某一地区或某种特有生境内,而不在其他地区自然分布的物种。

背景灭绝:

人类出现之前的灭绝。

大量灭绝:

生物区系的一大部分突然消失,据认为,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灾变,如流星的影响;巨大的大量灭绝出现在二叠纪末和白垩纪。

人为灭绝:

是由于人类引起的灭绝,其受影响的类群数、影响到全球范围和源于自然灾害,这些与大量灭绝相同。

生态灭绝:?

由于一些野生动物数量太少,种群过小,遗传变异性丧失,不仅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自身

的存活也没有保证,对其他群落和成员的影响也非常小,称为生态灭绝。

入侵种:

外来入侵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在该生态系统中原来并没有这个物种存在,而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的,而且对当地经济、环境或人类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物种。

MVP(最小可活种群):

在种群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和遗传随机性影响下,在给定时间内有较高存活概率的最小隔离种群的大小。

物种多度:

及单一物种的度,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

物种丰度:

一个地区内生物物种的数量。

CIT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 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 d Fauna and Flora

附录一:禁止贸易的物种;

附录二:严格控制的贸易,需要进出口许可证;

附录三:可以贸易,需许可证。禁止不可持续的和非法的开发。

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拟寄生物:

拟寄生物专指昆虫寄生物如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其幼虫在其宿主体内生活并消费宿主(通常是另一种昆虫)的一些昆虫。

贝茨拟态:

一个可吃的物种(模拟者)与一个不好吃的物种(模型)相似,以欺骗捕食者的现象。

缪勒拟态:

两个或多个有显著标志、不好吃(不可吃)的物种彼此间相似以更好地逃避捕食者的现象。植物次生物质及其种类:

除了糖类、脂肪、核酸和蛋白质等基本有机物之外,植物体中还有许多其他有机物,如萜类、酚类和生物碱等,它们是由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有机物代谢衍生出来的物质;通常不用于代谢而用于化学防御等。

结构防御:

植物体始终存在的一种防御机制,与诱发防御(对植食或捕食的反应而产生的一种防御结构或化合物)相对。

竞争:

一个个体对资源的利用或防御,从而减少另一个个体的资源可利用性,包括种内的和种间的。资源:

有机体正常维持生长和生殖所必需的物质或对象。

可再生资源及分类:

可以不断更新或再生的资源,分为三类:①来自系统外部不受消费者影响的资源,如阳光等;

②系统内部可以再生的资源,其数量直接与消费者有关;③生态系统内部的可再生资源,但在资源和消费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通过其他的资源—消费者关系,或是借助非生物过程。

不可再生资源:

是不能更新的资源,比如空间等。

李比希最低量法则:

个体或种群增长受对于需要而言是最低量的基本营养物限制的观点。

竞争排除(高斯)原理:

同一群落中各种生物的作用明显不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分离;两个或更多物种不能够依赖一种相对于其需求来说稀少的资源而得到共存,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看书、PPT)将种间竞争引入逻辑斯蒂方程

利用性竞争:

个体之间通过共占资源的相互影响而进行的间接的竞争。

干扰性竞争:

为了保卫并独占资源而进行的直接对抗行为。

协同进化:

当两个或更多个物种相互作用时,每个物种都会发生变化,以便对影响自身进化适合度的另一物种的一些特征作出反应,这就是协进化。协同进化是指在生态上相互作用的物种之间互相依赖的进化。

趋同现象:

对环境中相似的自然压力作出反应时,很多生物都会进化产生相似的适应,称为趋同现象。性状性替换:

两个在其他方面相似、分布区重叠的物种,由于竞争选择影响在物种分布重叠区内性状的分歧现象。

互惠共生及分类:

两个物种之间对双方都有利的相互关系。可分为:

①营养方面的:通常是指双方在获取能量和营养时有专门的互补性。如根瘤菌、菌根、地衣等。

②防卫上的:包括一方从另一方获得食物或隐蔽场所,同时回报给对方安全。如海洋中在其他鱼体表为其清除寄生物的鱼、虾等。

③散布方面的:包括动物在花朵之间传递花粉,得到的回报是花蜜;或是吃植物的果实,把果实的种子散布到适宜地点。

预适应:

两物种相互作用关系中的很多适应早在这种关系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其谱系中了,这些特征通常称为前适应(预适应)。

同域分布:

两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存叫做同域分布。

交叉抗性:

对于一种致病生物的抗性或免疫力,导致不被另一种通常是近缘的致病生物感染。UNFCCC: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

国大会于1992年6月4日通过的一项公约。《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用,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京都议定书: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三大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

重要的专题复习:

生物多样性可理解为生态位关系:

1、不改变任何生态位关系(宽度、重叠度),群落总生态位空间(各种资源,非总量)则与物种数成正比。

2、不改变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增加,可容纳的多样性增加。结果是每个种的平均生产力下降。

3、不增加重叠,提高特化,群落空间中则可以容纳额外的物种;每个种的平均生产力也会下降。

*竞争导致物种排除;生态特化、资源可利用性高、资源需求的减少、捕食都可以减弱竞争(捕食作用:食物链的下行控制,可以减弱竞争)

热带地区树种高度多样性与森林动态:

-环境异质性假说

-干扰与林窗动态假说

中度干扰假说

入侵林窗的物种更多由反复无常的补充过程决定的假说

-植食动物和病原体压力

害虫压力假说

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

1、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迁入、灭绝

岛屿物种数由控制迁入的区域过程与控制灭绝的局部过程所平衡。迁入率随着岛屿上物种数增加而下降;而若物种从岛屿上随机消失,灭绝率随岛屿上出现的物种数而上升。2、大陆群落的平衡理论:新种形成、迁入、灭绝

与岛屿的区别在于,新物种更可能在区域内出现,也更可能从区域外迁移而来。在一个面积大、因传播障碍隔离开的区域,区域物种库的增加主要通过区域内的新种形成,物种产生和灭绝速率与区域多样性的相关曲线与岛屿的有明显区别。

历史上的大绝灭事件:

更新世→白垩纪→三叠纪→二叠纪→寒武纪→现今(可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由人类发展壮大造成)

生物多样性遭受的威胁:

1、栖息地破坏、破碎化和改变

2、引入物种

3、开发和过度开采

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商业性开发(森林采伐、捕鱼、猎鲸等)

对非生物资源如石油等的开采带来环境副作用

非故意的猎杀(捕鱼网造成非目标物种的死亡)

过度猎杀(藏羚羊、加州棕熊)

国际野生生物贸易

4、污染和有毒物质的产生

5、连锁效应和协同效应

连锁效应:一个物种的绝灭导致另一物种的绝灭

协同效应:单独因素无作用,但协同效应影响巨大

物种间相互作用类型:

中性作用、直接干扰性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猎物-捕食者种群波动原因:

食物(被捕食者)资源减少——营养

生育后代——繁殖

时间滞后长度由该动物性成熟年龄决定;种群动态模型预测:种群周期长度大约是

反应滞后时期的4-5倍

病原——寄主之间的免疫反应;产生足够多的易感人群需要时间等

*复杂、分离的栖息地使得捕食者—猎物共存成为可能

六点螨和盲走螨的实验

捕食者——猎物的Lotka-Velterra模型:

猎物:dR/dt=rR-cRP

捕食者:dP/dt=acRP-dP

平衡时瞬时变化率为零:P=r/c R=d/ac

*捕食者的平衡等值线是能够维持捕食者种群增长的最低猎物水平;

*猎物的平衡等值线是猎物种群能够维持的捕食者的最大数量。

波动周期:连续周期内,当种群偏离其联合平衡点时,会在该点周围发生波动,而不是重新回到平衡点,周期接近于2π/(rd)1/2

模型的改进:捕食者的功能反应

I型功能反应曲线:

具有固有的不稳定性

捕食者的生育力增长与猎物数量成正比

II型功能曲线:

有猎物捕食的上限

初期捕获的猎物数随猎物数的增加而很快增加,随后逐渐持平

III型功能曲线:

有猎物捕食上限

在猎物密度低时捕食者捕获猎物数稳定(受抑制)

当猎物稀少时会转而取食新的猎物

捕食者的数值反应:描述的是捕食者对于猎物种群密度的增加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在饱和点前捕食者消费量的增加及达到捕食饱和点后捕食者迁入和种群繁殖。常常滞后于其猎物。

★减少捕食者—猎物模型波动的因素:

1、捕食者效率低

2、捕食者-猎物关系的外在因素对捕食者或猎物施加密度制约因素

3、捕食者有其他可替代的食物来源

4、猎物在密度低时可以得到庇护

5、捕食者对于猎物数量变化的时滞效应减弱

李比希最低量法则:

种群受最稀缺的资源限制;只能严格用于单独影响消费者的资源、且是平衡状态下

谢福德耐受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生物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高斯假说(不是高斯原理):两个物种对于同一空间、资源的利用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

协同进化:Charles Mode 1958第一次提出;1964 Paul Ehrlich和Peter Raven从生态学角度解释

Pimental实验(图20-5)、图20-8 消费者-资源可达进化平衡:

消费者的适应性可增加资源利用率;但随着利用率的增长,原来促其增长的选择压力减少,因为资源种群已降低到很低的水平,成为不适资源(对资源而言,其躲避被捕食的选择压此时远远超过了捕食/寄生者增加利用率的压力)

*竞争能力显示出遗传变异和对选择的反应(果蝇和丽蝇竞争的实验)

图20-6、20-7的实验:植物-病原系统的协同进化揭示了基因型与基因型的相互作用

浅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浅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回顾了学术界不同的观点假说,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指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成一种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极大的改变生态系统功能。此外,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多样性降低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本文主要归纳整理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对局部多样性、区域多样性及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改变及其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及保护提出一些建议,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及其所在生态复合体的种类丰富度和相互间的差异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它通常有4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系统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保健及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2],而且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定能量、促进生物能源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作用,是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的。随着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干扰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骤减。 目前,物种消失的速度是人类出现前的成数百倍。生物物种的贫乏严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必须要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才能得到恢复和保持。本文归纳,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的各类假说,进而为其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指导未来保护方向。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1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所发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总称;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呈现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改变生态系统功能[3-4]。数十年前年前,一些生态学家就提出,物种多样性丧失将导致生物化学过程中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显然,此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假说的动机出于物种保护考虑[5]。然而,生态学家们对物种多样性的丧失是或否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降低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及生物多样性提高是否有利于其功能的而改善仍持有不同的观点。 1.2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不同的假说:①多样性-稳定性假说[6]即随物种数量增多,系统内的生产力和恢复能力均呈现正相关。②冗余种假说[7]即最小物种数,具体指系统内存在可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物种数量,也可以理解成系统中有一定数目的关键种,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到一定程度后达到饱和。其他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冗余的。③不确定假说[8]即生态系统的功能随多样性的改变,单个物种也是处于动态平衡中,因而系统功能随多样性改变的剧烈程度和方向是无法完成预料的。④零假说[9]即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减少和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影响,也可理解成系统对物种数量不敏感。⑤多样性—可持续性假说[8]即多样性高的生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 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变化。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区域(γ)多样性: 是不存在生物传播障碍的一个地理区域的所有栖息地中观察到的物种总数。 局域(α)多样性: 是同质栖息地的一个小面积内的物种数。 β多样性: 是指一个栖息地到另一栖息地之间物种的差异或变化 物种库: 一个物种源区域中所有物种的整体,一个岛屿或栖息地的定居物种就来源于物种库。 生态位: 一个个体或物种能够生存和繁殖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 基础生态位: 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 考虑竞争的存在后,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小于食物和物理因素决定的基础生态位。 物种拣选: 由于物种对条件的耐受性、对资源的需求或与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相互作用,局部群落中区域物种库对物种的约束。 生态释放: 当种间竞争减弱时,一个物种就可以利用那些以前不能被它利用的空间,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态位。由于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就称为生态释放。 中度干扰假说: 由于早期和晚期的演替物种的共存,物种多样性在具有中等强度物理干扰的栖息地中最大的观点。 害虫压力假说: 认为个体拥挤在亲体附近时,使许多被不同有害动物所攻击的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害动物和病原体的侵袭很脆弱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见专题 特有种: 仅分布于某一地区或某种特有生境内,而不在其他地区自然分布的物种。 背景灭绝: 人类出现之前的灭绝。 大量灭绝: 生物区系的一大部分突然消失,据认为,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灾变,如流星的影响;巨大的大量灭绝出现在二叠纪末和白垩纪。 人为灭绝: 是由于人类引起的灭绝,其受影响的类群数、影响到全球范围和源于自然灾害,这些与大量灭绝相同。 生态灭绝:? 由于一些野生动物数量太少,种群过小,遗传变异性丧失,不仅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自身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阳地种: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的栖息地为特征; 阴地种:遮阴栖息地为特征。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日照长短对生物气到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外源性周期与内源性周期;只有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戒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同步起来。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9·全国卷Ⅱ·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A。题目要绘制的是数量金字塔,夏季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牧草的数量远远大于羊的数量,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符合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不如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多,一棵乔木树上往往有许多昆虫,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2.(2019·江苏高考·T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选C。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部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项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项错误。 3.(2019·北京高考·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学名词解释 2.(Allen’s rule)艾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有 边短的趋向。 3.(Bergman’s rule)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 趋向于减小的特征。 4.(Cope’s rule)科普氏规律: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向于个体增大。 5.(Dehnel phenomenon)戴耐尔现象: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的现象。 6.(eutrophication)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范围的大小,成 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即有一个最低点和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 7.(Gloger’s rule)葛洛格规律: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浅,在潮湿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 深。 8.(Jordan’s rule)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9.(Liebing rule)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有机体的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 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10.(Wilson’s rule)威尔逊规律:北极地区的物种比热带地区的物种皮层厚。 11.Hamilton 规则():个体由于利他行为而牺牲的直接适合度必须小于利他行为获得的间接适合度。 12.Linderman十分之一定律(林德曼定律):各营养层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的规律。 13.r-K对策(r、K strategist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的选择位 K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称为K对策者。 14.斑块(eutrophication):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5.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不是这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为不是这在离开这一板块时 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16.变化(动态或波动)(dynamics, fluctuation):通常指无规则的或无平衡密度的变化,主要说非密度因 子的影响。 17.表面积规律(surface rule):个体较大的动物比个体较小的动物具有较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比率。 18.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 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没,是可遗传的。 19.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 ):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 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20.尺度(eutrophication):通常是指研究一定对象或现象所采用空间分辨率或时间间隔,同时又可指某一 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范围和时间上的发生频率。 21.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又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的生产。 22.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PS):又称为第二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 的生产,就是异样生物的生产。 23.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在生物曾经占领过或原来曾有群落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又叫次级 演替。 24.次要群落(minor community):必须依附与邻近群落,不能对立存在的生物集合体,如阴生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25.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处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在一个年龄的 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x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6.存在度(presence):物种在不同群落中出现的概率。 27.搭载效应(hitchhiking effect):指一个等位技艺频率的改变不是因为它本身受选择影响,而是因为已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作者山西临汾屯里中学杨录梅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规律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在综合体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它们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彼此紧密地联合起来,其中光能生产者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生产者----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一种联系叫食物链。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个食物链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生态系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通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即在一定范围内,能忍受改变的条件,并能自动调节、修补或建造自己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推动了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反馈。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反馈能力小,结构复杂,反馈能力大。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概念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它是指生竟的生态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由于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强度不均等,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多样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例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分为海洋、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陆地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草原生态系统、各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等。总的来说,高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分布地球的各个位置,它们能使营养物质不同程度的得以循环,作为能量的载体使之单向流动,从而对人类的幸福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物种多样性主要指生态系统内各个营养层次物种的多样性。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植物的多样性为草食性动物提供各种食物,从而草食性动物能够进一步繁荣;繁荣的草食性动物又为肉食性动物提供了繁荣的条件;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繁荣更进一步促进了分解者的繁荣。因此,作为多样性程度决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程度。 不同生态系统,物种多样化程度不同,它服从于地域分布规律。地理纬度不同,太阳辐射量不同,形成不同的热量带;同一热量带内经度不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水分状况不样。一一般来说,离赤道、海洋愈远,生态系统物种愈少。就我国来说,纬度愈高经度愈低,生态系统中物种愈少。例如,离海洋很远的荒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低,净初级生产量约为0——10克/米2/年;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高,净初级生产量为1000—5000克/米2/年. 物种多样性还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化。它既包括多样化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影响其生存的全部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的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进行体温调节的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鸟兽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气候驯化: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苏醒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外温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往往比低纬度相对温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阿伦规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种: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种群,并与其他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 哈代-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即达到遗传平衡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种群中随机增减的现象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过瓶颈。经过瓶颈后,若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瓶颈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适应辐射:生物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命率、

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清涛1李新蓉2 (新疆农业大学1、林学与园艺学院,2、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增高和氮沉降加剧等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并结合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展望,以求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大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英文摘要:Biod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to human survival,also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land use, climate chang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nitrogen and deposition intensified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make the organisms character,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biodiversity, change, further influence ecological system process and function, and ultimately 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with China's in this field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China's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In order to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ore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s:Biological diversity;terrestrial ecosystem;climate change;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0引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hierarchical system),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理论与实践上重要,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包括不同的水平,每个水平的多样性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予以测度.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可以用于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即用一定面积内的物种数目表示.更精确的方法是考虑物种之间的关系,即测度分类学多样性(taxonomic diversity)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包括:已经建立的和被改良过的耕地、园林(果园)、葡萄园、森林公园的树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带、弃耕地、改良过的草地等等植被生态系统。在国家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作为农业用地使用,其中大部分面积被草地所占(草地面积最大)。农业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72.4900万公顷总面积,其中耕地面积占222.100万公顷。耕地面积中,包括182.800万公顷的草地;31.900万公顷的耕地面积;5.0500万公顷的割草地面积;2.800万公顷的弃耕地。灌溉耕地面积为2.300万公顷,该灌溉农田提供农业总生产量的30%的农产品。但是目前实际灌溉的面积为1.300万公顷面积的耕地。其他耕地因为农田的次生盐渍化、农田灌溉系统的老化、水分缺乏或者没有灌溉水、土壤结构的破坏或恶化、组织管理措施的缺乏,特别是缺乏经费和农业物资和科学技术等等原因没有被利用。 在,由于农田的粗放耕作和所有的自然景观地带都被改造(改造大自然),近10年来,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了。 所有土地的被开垦,由于过度放牧荒漠草地的退化,大部分大型河流的所有支流的调节水利(径流的调节),特别是在南部水域地区,由于储备植物资源的粗放利用、乱砍森林资源和无节制的开垦土地资源等等原因使植物资源的枯竭(植物种类的贫瘠化),土地被化学物质污染和核污染等等原因引起了大部分区域的生物资源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的被破坏和恶化。 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从而能够引起生物圈的稳定性的被破坏,丧失生物圈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非常尖锐的问题是土地的荒漠化。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的环境的被污染和人类的贫穷问题,同时没有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问题。已经明确指出了生物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已经占到66%的比列(占国土面积的66%)。特别是在沙漠和草原地带,由于开垦土地和过渡放牧。 根据已经掌握的数据,国土面积的75%处在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的状态,生态稳定性被破坏了。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和不合理的利用,被沙漠化的面积达到了3000万公顷,盐渍化和盐碱地面积达到了9300万公顷。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原来越变弱。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被大面积的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

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

实用文库汇编之生态学名词解释

*作者:座殿角* 作品编号48877446331144215458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一、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

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

生态学名词解释

1.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A.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降低 B.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高C.只有中度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2.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A.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如骨骼,毛发,植物根部或因地形因素,不能被下一营养及利用B.各营养级的同化效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C.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散掉。 3.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前者包括温度、可利用水、风等,后者包括种内的有机体和种间的有机体(或者说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如竞争,种间相互作用如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尺度: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生态学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5..生态学是研究的问题及采用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以下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在群落层次上,有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和稳定性等 6.生态学研究方法分类: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野外调查,实验研究,理论方法) 7..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内在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 O 2,CO 2 、食物和其他生物等。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稳定性 及其作用特点,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稳定因子决定生物分布。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影响生物分布)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影响生物数量) 9.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又叫生态价。 10.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11.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小气候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也正因为小气候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所以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12.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13.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14.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15.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 16.阈:生态因子发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 17.率:在阈以上,随着计量和浓度增加,作用强度和效果也发生变化。 18.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利比希最小因子法则,耐受定律,限制因子理论。 19.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也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不等价性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导因子作用,二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是说: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说: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生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

生态学考试之名词解释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生态学,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Biosphere生物圈(或全球生物系统),地球及其大气中有生物生存或能够维持生命的部分,也指全球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影响该群落的所有非生物因素形成的统一整体。 Nutrient养分,生物体发展、维持和再合成需要的化学物质。 Epiphyte附生植物,一种可能自己获取食物但附生在其他植物的顶端以获得更多阳光和水分的植物。 Ecotone群落过渡带(或群落交错区),从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到另一类型的空间过渡带,例如:从草原到树林的过渡区。 Climate diagrams气候图,表示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等时空分布、变化、相互关系等的图示。 Biomes生物群系,主要由其主导植被区分并与特定气候紧密相连,例如:热带雨林,荒漠群落。 Tropical rain forest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Tropical savanna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在干湿季比较明显的热带地区,树木稀少而草很多的草原。 Temperate forest温带森林, Tundra苔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 Kelp forest海藻林,是由海藻所构成的海底森林,主要分布于温带到两极地区的岩岸海域。海藻林主要由海带目(Laminariales) 的大型褐藻所构成。 Coral reef珊瑚礁,指造礁石珊瑚群体死后其遗骸构成的岩体。 Salt marshes盐沼,地表过湿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Mangrove forest红树林,是一种热带、南亚热带特有的海岸带植物群落,因主要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而得名。 Salinity盐分(或盐度),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水的质量比值。 Dissolved oxygen溶解氧,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 Microclimate小气候,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Macroclimate大气候,主要由特殊环流所形成的较大空间尺度的气候。Acclimation驯化(或驯服),指通过实验诱导,使生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增强的过程。

生态学名词解释94364

第一章绪论 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要素,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生态因子中对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因子。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生物种: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表型:物种适应环境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种的可塑性: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 阿伦定规律:恒温动物身体凸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一定空间中所有个体的组合。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赤潮:水中一些浮游生物(如腰鞭毛虫、裸甲藻、棱角藻、夜光藻等)爆发性增值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主要成因是有机污染。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种群的空间格局(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生活史(生活周期):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长: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和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个体的总的转变过程。 繁殖:有机体产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营养繁殖:从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孢子生殖:生殖细胞即孢子,不经过由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